高鸿业曼昆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和周期理论介绍精品PPT课件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 PPT课件

2、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
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季度或一年)利用一国家所拥有的 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GDP 国土原则:凡在本国领土上所 创造的收入,其人口包括居住 在本国的本国公民,居住在本 国的外国公民。 *GNP 国民原则:凡是本国国民所创 造的收入,包括居住在本国的 本国公民、暂居外国的本国公 民。 • 封闭条件下,GNP= GDP。 • 如果GNP>GDP,说明 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 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 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GDP能够更好的反映一 国的就业情况。
随着国际经济联系加强,重视地域范围的GDP相对重 要性上升。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
生产法 支出法(最终产品法 ) 收入法
支出法 expenditure approach • 又称最终产品法 final product approach • 从最终产品的使用者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 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第1章
宏观经济学导论
名人名语
经济学家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数学家、历 史学家、国务活动家、哲学家,像艺术家那 样冷漠和正直。 ——J.M.凯恩斯
经济学家总是在分析经济事件或公共问题时,惦记着 各种模型。 ——格里高里.曼 昆
经济学特性
• 假设与简化 • 科学求证 • 争论性
本章内容: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应该计入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 • A.用来生产面包的面粉 • B.居民用来自己食用的面粉 • C.粮店为居民加工面条的面粉
应计入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是: A.当年生产的拖拉机 B.去年生产而今年销售出去的 拖拉机 C.某人去年购买而在今年转售 给他人的拖拉机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件非常详细

经济增长的源泉
包括资本积累、技术进步、 劳动力投入等。
经济发展战略及政策选择
经济发展战略
包括赶超战略、比较优势战略、创 新驱动战略等,不同战略适用于不 同发展阶段和国情。
经济发展政策选择
包括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 策、区域政策等,政策选择需根据 经济发展战略和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和调整。
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
04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工具及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工具
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等。这些工具通过改变市场利率、货 币供应量等中介目标,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有利率渠道、信贷渠道、资产价格渠道和汇率渠道。通过 这些渠道,货币政策工具可以影响实体经济中的投资、消费和净出口,进而实现经 济增长、物价稳定等宏观经济目标。
类型。
菲利普斯曲线与通货膨胀预期
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菲利普斯曲线 描述的是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 反向变动关系,即失业率下降时,通 货膨胀率上升;失业率上升时,通货 膨胀率下降。
通货膨胀预期的形成:通货膨胀预期 是指人们对未来物价上涨的预期,它 受到过去和现在的通货膨胀率、经济 增长率、货币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菲利普斯曲线与通货膨胀预期的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短期内,失业 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权衡取舍; 而在长期内,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 间不存在稳定的反向变动关系。同时, 通货膨胀预期会影响菲利普斯曲线的 位置和形状,如果人们普遍预期未来 物价会上涨,那么菲利普斯曲线会向 右上方移动,意味着在相同的失业率 水平下,通货膨胀率会更高。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配合方式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实 现宏观经济目标。例如,在经济衰退时期, 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刺 激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而在通货膨胀时 期,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抑制总需求,控制物价上涨。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ppt课件

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主要关注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体运行,包 括总需求、总供给、国民收入、物价水平、就业和 经济增长等。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相互联系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则是微观经济学的延伸和扩展。
区别
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实现内外部经济均衡,即国内经济增长、充 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在开放经济下,政府可以运用货币政策和财 政政策来调节经济,但需要考虑汇率和国际 收支等因素。
汇率政策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汇率水平来影响国际经济 活动和国内经济状况。
各国政府需要加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共同 应对全球性经济问题,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发 展。
支持通货膨胀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派认为,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 经济增长,政府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等手段来调节通 货膨胀率。
货币主义宏观经济学派
强调货币供应量
货币主义宏观经济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影响经济波动 的主要因素,政府应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经济。
主张单一规则
该学派主张政府应该制定一个固定的货币增长规则,并严格执行, 以保持物价的稳定和经济的增长。
VS
政策效应互补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调控经济时具有不 同的特点和优势,可以相互补充、协调配 合,提高宏观调控效果。例如,在治理通 货膨胀时,可以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 张性财政政策相配合的方式;在促进经济 增长时,可以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 性财政政策相配合的方式。
05
国际经济学与宏观经济政策
Chapter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本PPT课件

第二节 GDP
一、一个虚拟的例子: 一年中,先生产一台麦粉机,值100元,可用十年。 然后生产100斤小麦,值100元。此后,将小麦加工成 80斤面粉,值120元,其中小麦成本100元,机器折旧 10元,人工费10元。 问:这里的GDP是多少。 1:机器100元+小麦100元+面粉120元=320元 2:机器100元+面粉120元=220元 二、GDP的定义:P428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GDP是一定时期内的产值(通常以年为时 间为单位),所以是流量。
(五)GDP是某地区域内的生产指标
与GNP的区别: GDP核算以国土为原则,GNP核算以国民为原则。 二者关系用公式表示是: GNP=GDP+本国人在外国取得的要素收入-外国 人在本国取得的要素收入 本国人在外国取得的要素收入-外国人在本国取得 的要素收入=本国人的净要素收入NFI(P435) 这样,二者关系的公式是: GNP=GDP+NFI
三、收入法:
(一)方法 当期生产新创造的价值,经销售变为收入,并在相 关当事人(不一定是本国国民)之间分配。转化为: (1)劳动者工资与薪金收入 (2)资本所有者的资本收入(利息、股息等)。 (3)实物资本提供者及土地所有者租金收入 (4)政府税收(间接税、直接税)。 将来自GDP的各种收入汇总,可得GDP。
第五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一、两部门 (一)含义:只有居民和企业,没有政府和对外 部门(后者即假定经济是封闭经济) (二)恒等式: 1、总供给=总收入=C+S 2、总支出AE(或总需求AD)=C+I
3、恒等关系:
AD(AE)=C+I=Y=C+S=AS
AD I=S AS 储蓄S与投资必然相等的原因是,一方面,没卖出去的 产品也算作收入,但这种“收入”显然是不能用于 消 费的,所以也被算作一种储蓄。另一方面,那些没 卖出去的产品被算作增加产成品库存的投资。这是 “非意愿”的投资。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课件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课件一、引言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总量、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问题的学科。
在我国,高鸿业教授是宏观经济学领域的权威专家,他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课件将简要介绍高鸿业教授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框架,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二、高鸿业宏观经济学理论框架1.总需求和总供给高鸿业教授认为,宏观经济运行的核心问题是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四个部分,总供给则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和技术水平。
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会导致价格上涨,进而引发通货膨胀;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会导致价格下跌,进而引发经济衰退。
2.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高鸿业教授强调,宏观经济调控应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总需求,进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财政政策则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总需求,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在实际操作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相互配合,以实现经济平稳增长。
3.通货膨胀与失业高鸿业教授认为,通货膨胀和失业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两大难题。
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贬值,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失业则会导致资源浪费,影响经济增长。
因此,政府应采取措施,既要控制通货膨胀,又要降低失业率。
4.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高鸿业教授指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两大现象。
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总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增长,而经济周期则是指国民经济总量在一定时期内的波动。
为了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政府应关注经济周期,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
5.对外开放与宏观经济高鸿业教授认为,对外开放对宏观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对外开放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影响国内经济稳定。
因此,政府应制定合理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实现国内外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结论高鸿业教授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框架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ppt课件

经济增长源泉
包括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劳动力投入等。
经济增长模型
如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等,用于解释经济增长的动因 和机制。
经济周期现象及解释
经济周期定义
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 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02 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
国内生产总值概念及核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GDP)概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 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GDP核算方法:包括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
生产法:GDP=各部门的总产出-各部门的中间消耗。
收入法: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 业盈余。 支出法: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 出口。
可持续发展
分析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实 现环境保护和社会公正,推动可持续发展。
中国宏观经济问题与挑战
A
经济增长与转型
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制约因素,以及如 何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
金融市场改革
探讨中国金融市场的现状、问题和改革方 向,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和金融监管等。
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政策含义
菲利普斯曲线描述
菲利普斯曲线表示的是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的交替关系。当失业率降低时,通货膨胀率趋于上升;反之,当失业率 上升时,通货膨胀率趋于下降。
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政策含义
政策含义
菲利普斯曲线为政府采取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依据。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影响失 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例如,在失业率较高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和降低失业率 ;而在通货膨胀率较高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政策来抑制物价上涨。
高鸿业曼昆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和周期理论

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库兹涅茨(Simon S. Kuznets)对国民生产总值及其组成成分 进行了长期的估量和对比分析,发现: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 素有知识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结构方面的变化。 知识存量的增长 ;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 结构变化 。 库茨涅茨通过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得到了与索罗、丹 尼森等人几乎相同的结论,即科学技术进步是现代经济增长的 主要源泉。
s GW vr
稳定均衡增长的路径
按哈罗德的说法,国民心入要实现均衡增长就必须等于GW。 其次,要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就必须满足 实现长期稳定均衡的充分就业增长的条件是: GA=GW=GN
经济波动的原因
经济短期波动的原因在于实际增长率偏离了有保证的增长率。 GA>GW,实际增长率大于有保证的增长率,企业的存货就会少 于家所需要的数量,企业会追加投资,从而使经济增长; GA<GW,,实际增长率小于有保证的增长率,企业将减少投资, 导致经济萧条。 实际增长率一旦偏离有保证的增长率,经济增长就会加速或减 速,出现累积性的扩张或收缩,就不会自动地恢复到稳定均衡 增长的路径上来。经济活动不仅不会自我纠正,而且会产生更 大的偏差,即现实经济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这个结论被称为 哈罗德“不稳定原理” 。
三、 新古典增长模型
基本假设:
整个社会使用劳动(N)和资本(K)进行生产,并且两种 生产要素可以相互替代; 人口的增长率n为常数。假设劳动人口与总人口同步增长; 社会总量生产函数为齐次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规 模报酬不变,总产出与生产要素等比例增长; 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经济中的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y=f(k) y为人均产出,k为人均资本 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量递减,且大于零,; 储蓄率s和资本折旧率δ均为常数,则有K=I- δ K
人大版宏经_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PPT95页)-PPT文档资料

图20—1 经济波动
第二十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第一节 国民收入长期增长趋势和波动
2.实际产量围绕潜在产量波动 经济中的实际产量不总是处于其趋势水平,即充
分就业的水平,更经常的是实际产量围绕其趋势水平 波动。复苏时期,生产要素的利用量增加,实际产量 会超过其趋势;反之,衰退时期,由于失业增加,机 器设备闲置,实际产量小于现有资源与技术实际能生 产的水平。
ΔA/A=ΔY/Y-α·ΔN/N-β·ΔK/K
ΔA/A就是索洛余量。
第二十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第三节 增长核算
三、增长的经验估算
从有关经济增长的数据中,可以对增长率的构成、 增长速度快慢以及影响原因等内容进行分析。
第二十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第三节 增长核算
四、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1.两大类增长因素 增长因素分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
第二十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第四节 新古典增长模型
三、具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
1.引入技术进步的生产函数 Y=F(AN,K)
本PPT的配套教材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高鸿业教授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五版
—————— 本PPT结合该教材的光盘课件使用
—————— 制作者:张昌廷(河北经贸大学)
第二十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第一节 国民收入长期增长趋势和波动
1.潜在产量呈现上升趋势 一般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潜在产量呈现上升趋
国家间人均收入增长率即使存在微小的差别,如果 长期持续下去,也会导致不同国民之间相对生活水准的 显著差别。
图20—3 经济增长率分布,1960—2000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收入
3.41
1929—1982年美国国民总收入增长的源泉
增长因素
生产要素的投入 劳动投入增加 资本投入增加
增长率(%)
1.9 1.34 0.56
单位投入的产出 知识进步
资源配置的改善 规模经济 其他
1.02 0.66 0.23 0.26 -0.03
国民收入
2.92
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从丹尼森计算的结果看,美国的经济增长有以下几个显著特 征: 劳动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当大;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 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到20%,大大低于传统理论对资 本作用的估计。
Yt Yt1 Yt1
y
Yt表示 t 时期的总产量,
Yt-1表示 (t-1)时期的总产量。
人均gt
yt yt1 yt1
经济增长 的趋势
t
2.经济增长的源泉
产量Q,资本K,劳动N,技术A Q=Q(K,N,A)
假定A的变化引起K和N边际产品的同等增加上式改为: Q=A(K,N) △Q=△AF(K,N)+AFk△K+AFN△ N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方程
资本—产出比(Capital-outout ratio)是指资本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即每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所需要使用的资本量。 用公式表示为:
2.4%+0.3*5%+0.7*2%=5.3% 即实际产出的增长率将上升0.3%.
例:已知资本增长率为2%,劳动增长率为0.8%,产出增长 率为3.1%,资本的国民收入份额为0.25,在这些条件下,技术 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多少?
3.1%=(1-0.25)*0.8%+0.25*2%+技术进步 则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为2%
经济学家对增长问题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 程:
从单要素的增长模型(如哈罗德—多马模型)到多要素增 长模型(如索洛模型);
从外生的经济增长模型(如新古典增长模型)到内生的经 济增长模型(如新增长理论);
从注重有形资本(即实物资本)到无形资本(如人力资本、 社会基础设施、社会风尚和民族精神等)。
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20世纪60年代初,丹尼森受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的委托,对美国 1909~1929、1929~1957、1929~1969年期间的经济增长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和分析。
他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两大类七小类:一大类是生产要素投入 量的增加,其中包括就业人数与工时、就业者的年龄与性别结构、就业者 的受教育年限、资本存量的大小;
丹尼森的增长核算结果不仅验证了索罗的结论:技术进步 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技术进步的作用主要来源于知识的进 步。
要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开发新技术, 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知识进步 。
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库兹涅茨(Simon S. Kuznets)对国民生产总值及其组成成分 进行了长期的估量和对比分析,发现: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 素有知识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结构方面的变化。 知识存量的增长 ;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 结构变化 。
第八章 经济增长和周期理论
一、经济增长概述 二、哈罗德-多马模型 增长的政策 六、 经济周期概述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先驱:哈罗德和多马;
发展者:西蒙·库茨涅茨、罗伯特·索洛、西奥多·舒尔茨、罗 伯特·卢卡斯、爱德华·F·丹尼森、戴尔·W·乔根森、保罗·罗默 等。
另一大类是单位投入的产出量的增长,其中包括资源配置的改善、规 模经济、知识进步。
1929—1969年美国国民总收入增长的源泉
增长因素
生产要素的投入 劳动投入增加 资本投入增加
增长率(%)
1.82 1.32 0.50
单位投入的产出
1.59
知识进步
0.92
资源配置的改善
0.30
规模经济
0.36
其他
0.01
现代增长理论力图回答两个关键问题
为什么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特别是发达国家人们的生活标 准)远远高于一百年或两百年前人们的生活水平? 为什么在当今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收 入差距?
一、经济增长概述
1.经济增长的衡量
经济增长: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
经济增长率Gt
(1)计算技术进步率
(2)假定一项减少预算赤字的政策使投资增加,资本增长率 上升1%,产出的增长率将上升多少?
解(1)资本和劳动这两种要素供给的增长取得的综合 增长率为
0.3*4%+0.7*2%=2.6% 产出增长率为5%所以技术进步率为5%-2.6%=2.4% (2)若资本增长率上升1%,则4%+1%=5%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新的产出增长率为
倒U字假说(库兹涅茨曲线)
二、哈罗德——多马模型
假设前提
1、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 2、生产过程中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即劳动L和
资本K; 3、不存在技术进步; 4、劳动力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比率(n)增长; 5、生产规模不变; 6、储蓄S是国民收入Y的函数,即S=sY; 7、不存在资本折旧,因此社会总投资与净投资相等。
AFNN/Q=α,AFKK/Q=β,α+β=1 △Q/Q=△A/A+β△K/K+α△ N/N
α=劳动收益在产出中的份额 β=资本收益在产出中的份额
A 技术进步 A
例:假定在某一时期,资本的增长率为4%,劳动的增长率为 2%.实际产出的增长率为5%,由统计资料得知资本的国民 收入份额为0.3,劳动的国民收入份额为0.7,请
索罗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索罗估算了美国GDP的增长情况,得出了以下结果:
1909~1949年间,平均每年GDP增长2.9%,其中0.32% 归因于资本积累, 1.09%来自于劳动投入的增加,剩余的1.49%归因于技术进步。在总产出 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占51%; 人均产出增长1.81%,其中1.49%的增长来自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人 均产出增长的贡献占82.3%。
库茨涅茨通过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得到了与索罗、丹 尼森等人几乎相同的结论,即科学技术进步是现代经济增长的 主要源泉。
倒U字假说
在经济未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随同经济发展而趋 于不平等。其后,经历收入分配暂时无大变化的时期,到达经 济充分发展的时期,收入分配将趋于平等。
收入分配不 平等程度
人均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