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4.19谏太宗十思疏课时训练 粤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粤教版必修4

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走近作者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魏徵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
死后太宗自制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的谏议政论文,颇多名篇。
贞观十一年(637)上《十思疏》,告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后人刘知己的论文,陆贽和欧阳修、苏轼等人的献纳、奏议之文,都受到他的影响。
注音(1)求木之长.(zhǎnɡ) 壅.(yōnɡ)蔽疏浚.(jùn)垂拱.(ɡǒnɡ) 载.(zài)舟堵塞.(sè)(2)奔奔.(bēn)波奔.(bèn)头干干.(ɡān)戈骨干.(ɡàn)组词记忆,掌握字音古人云:“字不离词,词不离义。
”单个字的读音可能拿不准,但如果把它放入词组中,便会柳暗花明。
如:“犄”与“掎”,两个字的读音很容易混,但如果将其放入词组中就简单多了,如:“牛犄(jī)角”“掎(jǐ)角之势”,我们记这两个词比单纯记两个字容易多了。
又如“忤”,对我们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但把它放入“忤逆”这个词中就很容易读出来了——“w ǔ nì”。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A.壅.蔽(yōnɡ)疏浚.(jùn)黜.恶(chù) 身无长.物(zhǎnɡ)B. 崇.峻(chónɡ) 殷.忧(yīn)塞.源(sāi) 百战不殆.(dài)C. 谬.赏(miù) 垂拱.(ɡònɡ)盖.寡(ɡài) 言简意赅.(ɡāi)D. 娱.乐(yú) 栖.居(qī)契.机(qiè) 咬文嚼.字(jiáo)解析:A项,“长”应读“chánɡ”;C项,“拱”应读“ɡǒnɡ”;D项,“契”应读“qì”。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19《谏太宗十思疏》习题1

《谏太宗十思疏》习题一、基础训练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塞源 稼穑 萧瑟 掉色B .壅蔽 慵懒 臃肿 佣金C .罢黜 抽搐 见绌 处暑D .谏诤 僭越 槛车 间隔解析 A .色:sh ǎi ;B.佣:y òn ɡ;C.处:ch ǔ。
答案 D2.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人君当神器之重 指帝位B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自我约束C .可以养松乔之寿 像松树一样的长寿D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忽视,轻视解析 C .“松”指赤松子,“乔”指王子乔,传说中的仙人。
答案 C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承天景命 春和景明B .虽董之以严刑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C .莫不殷忧而道著 致殷勤之意D .念高危 危楼高百尺解析 A .大/阳光;B.督责/正;C.深/热情慰问;D.都是“高”。
答案 D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其可忽乎其皆出于此乎B.⎩⎪⎨⎪⎧ 生乎吾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 戒奢以俭树之以桑D.⎩⎪⎨⎪⎧ 无因喜以谬赏因河为池解析 A .前,表反问语气;后,表推测语气;B.前,介词“在”;后,形容词词尾;C.都是介词,用;D.前,因为;后,凭借。
答案 C5.对下列各句的句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重”是“神器”的定语,应按“人君当重之神器”的语序翻译。
B.戒奢以俭:“以俭”是后置的介宾短语,应按“以俭戒奢”的语序翻译。
C.董之以严刑:“以严刑”是后置的介宾短语,应按“以严刑董之”的语序翻译。
D.思三驱以为度:“以”后省略了“之”,翻译时应加上。
答案 A6.下列对各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一定要崇尚政权的高大,永保江山的美好。
B.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傲慢地对待人,就是亲人也会走在路上(连理也不理)。
C.怨不在大,可畏唯人——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百姓。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2)课时跟踪检测(十九)谏太宗十思疏粤教版必修4

课时跟踪检测(十九)谏太宗十思疏(时间:40分钟分值:56分)一、文言基础专练(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作:兴作,建筑B.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滥:过度,无节制C.则思谦冲而自牧.牧:放牧D.简.能而任之简:选拔解析:选C C项,牧:约束。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思无因怒而滥刑B.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C.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D.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解析:选C A项,“无”通“毋”;B项,“简”通“拣”;D项,“振”通“震”。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以傲物B.既得志则纵情..C.竭诚则胡越为一体..D.则思虚心以纳下..解析:选C A项,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B项,古义:放纵感情,即“骄傲”;今义:尽情。
D项,古义:使……心虚;今义:不自以为是,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B.以弱.天下之民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D.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解析:选C C项,为形容词作名词,A、B、D三项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知足”“知止”两条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本分,勤于政事,不要劳民伤财。
B.作为一名君主,奖赏和刑罚都不能从个人的喜好和怨怒出发。
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
D.治理天下要任人唯贤,放手让百官自己去处理职责内的事务,不必干涉。
解析:选A A项,“知足”“知止”两条应是戒奢侈。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5分)译文:(2)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5分)译文:参考答案:(1)施加恩泽,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
2019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9谏太宗十思疏习题粤教版必修4

19 谏太宗十思疏自古以来,“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轻者贬谪削官,重者惨遭灭门之祸。
如比干被剖腹挖心、屈原遭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等。
功臣谋士谈虎色变,封堵进谏言路。
但是仍有无数谋臣良相,他们怀着一颗赤胆忠心,出于对国家命运的深虑、对民族存亡的忧患,勇敢地向君王冒死直谏,赢得一世美名。
《韩非子·喻老》中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贵为一国之君的纣王做了一双象牙筷子,就让身为三贤之一的太师箕子感到恐怖,原因在于,箕子害怕的不是象牙筷子本身,而是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瓷瓦器,要配犀碗玉杯;犀碗玉杯肯定不能盛粗茶淡饭,要配山珍海【课内挖掘】魏征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魏征的直言敢谏照出了太宗的宽容与大度,魏征的“十思”也照出了太宗的骄奢之气与蜕变之态。
正因为魏征这面镜子的存在,唐太宗才悬崖勒马,保住“从谏如流”的晚节,使贞观盛世得以善始善终。
从此一段君臣佳话亘古流传,一代盛世光景彪炳千秋。
这是魏征的幸事,是太宗的幸事,也是天下的幸事。
[写作运用]适合“为政者善纳谏”“从谏如流”“广开言路”“倾听”等话题。
【课外运用】“从谏如流”常被用来形容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古语云:“古之贤君,其从谏也,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由此可见,古人对此是非常推崇的。
波兰的谚语也说:“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至此,我们是否可以下个结论:从谏如流,多多益善,听从一切的谏议?否也,我认为。
因为塞纳克说:“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
”但丁也斩钉截铁地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既然这么多的古训、名人的说法都莫衷一是,所以我认为:最好给“从谏如流”上把锁。
这不仅符合唯物主义的要辩证地看问题的理论,同时,也已被许许多多的事例所证明。
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
高中语文 第4单元 第19课 谏太宗10思疏第1课时同步练习(含解析)粤教版必修4

第19课 谏太宗十思疏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1.给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浚.其泉源( ) ②壅.蔽( ) ③黜.恶( ) ④弘兹.九德( ) (2)多音字①⎩⎪⎨⎪⎧长.度 生长.②⎩⎪⎨⎪⎧塞.责 塞.子 边塞.③⎩⎪⎨⎪⎧载.舟覆舟 记载.2.辨形组词 (1)⎩⎪⎨⎪⎧浚逡 峻 竣(2)⎩⎪⎨⎪⎧疆 僵缰(3)⎩⎪⎨⎪⎧谦 赚歉3.词语释义(1)德不厚而思国之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君当神器...之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永保无疆之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虽董.之以严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那么思谦冲以自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弘兹九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简.能而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可以养松乔....:..之寿. ,鸣琴垂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代下司.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亏无为..之大道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名句填空(1)欲流之远者 ,________;思国之安者 ,________ .(2)有善始者实繁 ,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 ,既得志那么纵情以傲物 .(4)竭诚那么胡越为一体 ,________ .(5)怨不在大 ,可畏唯人;________ ,________ .(6)惧满溢那么思江海而下百川 ,________________ .一、初步感知1.实词(1)通假字恩所加那么思无因喜以谬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①必固其根本..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凡百元首..|.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承天景.命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既得志那么纵情..以傲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①求⎩⎨⎧臣闻求.木之长者: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不求.闻达于诸侯:②安⎩⎨⎧ 思国之安.者: 不念于居安.思危: 将有所作那么思知止以安.人:③下⎩⎨⎧虽在下.愚: 惧满溢那么思江海而下.百川: 虑壅蔽那么思虚心以纳下.:(4)词类活用指出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①必固.其根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欲流之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居域中之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君.人者 ,诚能见可欲..那么思知足以自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想谗邪那么思正.身以黜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简能.而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择善.而从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何必劳.神苦.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词(1)者⎩⎨⎧求木之长者.: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有善始者.实繁:(2)之⎩⎪⎨⎪⎧欲流之.远者: 人君当神器之.重: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简能而任之.:(3)以⎩⎪⎨⎪⎧戒奢以.俭: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既得志那么纵情以.傲物: 虽董之以.严刑: 恩所加那么思无因喜以.谬赏:3.文言句式(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虽董之以严刑 ,振之以威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诚能见可欲那么思知足以自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念高危那么思谦冲而自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乐盘游那么思三驱以为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以下句子(1)凡百元首| ,承天景命 ,莫不殷忧而道著 ,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既得志那么纵情以傲物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深层探究5.阅读全文 ,完成下面的结构图 .6.第1段为什么不开宗明义地提出论点 ,而要从设喻入手呢 ?7.作者在第2段是如何分析 "创业始繁、守成终寡〞的历史现象的 ?分析这一历史现象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8.第3段提出的 "十思〞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其 "十思〞的意义是什么 ?三、技法迁移整散结合法[文本回忆] ?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骈体文 ,却又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 .一方面 ,它充分利用骈文对偶、排比的形式来表达真情实感 ,使文章具有骈文的整齐华美 .如第3段提出 "十思〞时 ,多采用对偶句 ,句式整齐 ,一气呵成 ,增强了表达的气势 .另一方面 ,文章又不受骈文诸如四、六排列 ,首|尾不用虚词等要求的束缚 ,不避三排(如文章开头使用了一个三句组成的排比句) ,不避散句 ,甚而在偶句中有意地使用散句(如第1段中在从反面论述 "固本浚源〞时 ,就用了 "虽在下愚 ,知其不可 ,而况于明哲乎〞这样的散句) ,造成了句式的参过失落 ,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 ,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 .[技法点拨] 整散结合法 ,指的是写作语言整句和散句相结合的使用方法 .形式整齐匀称、结构相同或相似的 ,叫整句 .整句常运用对偶、排比、层递、顶真、回环、反复等修辞手法 ,节奏鲜明 ,音调和谐 ,朗朗上口 ,语势强烈 .形式不同、长短不一的 ,叫散句 .散句没有句式、结构等方面的束缚 ,富于变化 ,错落有致 ,形式灵活 .现代白话文的写作大多以散句为主 ,但适当地运用一些整句 ,会使语言既活泼又严谨 ,既参差又工整 .读来跌宕多姿 ,铿锵悦耳 ,韵味十足 ,富有洒脱与精致的结合美 .[技法运用] 请用整散结合法写一段文字 ,赞美一个人物 .(300字左右)【答案解析】根底梳理1.(1)①jùn②yōnɡ ③chù④zī(2)①chánɡ/zhǎnɡ ②sè/sāi/sài③zài/zǎi④chōnɡ /chònɡ2.(1)疏浚/逡巡/险峻/竣工(2)边疆/僵硬/缰绳(3)谦虚/赚钱/抱歉3.(1)国|家安定 ,与 "乱〞相对 .(2)当:处于 .神器:帝位 .重:重要位置 .(3)美 .(4)督责 .(5)约束、修养 .(6)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7)选拔 .(8)松乔:指赤松子和|王子乔 ,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寿:长寿 .鸣琴垂拱: "鸣琴〞 ,弹鸣琴; "垂拱〞 ,垂衣拱手 ,形容轻而易举 .(9)管理 .(10)道家主张清静虚无 ,顺其自然 .4.(1)必浚其泉源必积其德义(2)能克终者盖寡(3)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4)傲物那么骨肉为行路(5)载舟覆舟所宜深慎(6)乐盘游那么思三驱以为度文本互动1.(1) "无〞通 "毋〞 ,不要 .(2)①古义:树木的根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局部 .②古义:君主、帝|王 .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③古义:大 .今义:景色 .④纵情:古义 ,放纵情感;今义 ,尽情 .物:古义 ,除自己以外的人;今义 ,事物 .(3)①要求/探求/谋求②安定/安逸的环境/使……安定③劣等、次/居……之下/地位低的人、臣下(4)①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使……牢固〞.②形容词用作动词 , "流到远方〞.③形容词用作名词 , "重大的地位〞.④君:名词用作动词 , "统治〞 .可欲:动词用作名词 , "想要的东西〞.⑤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使……正〞 .恶:形容词用作名词 , "奸恶的人〞.⑥形容词用作名词 , "有才能的人〞.⑦形容词用作名词 , "好的意见〞.⑧ "劳〞、 "苦〞都是使动用法 , "使……劳〞、 "使……苦〞 .2.(1)语气词 ,兼提示下文和停顿作用/句末语气词 ,与 "也〞合用 ,表示确认语气/助词 ,与 "善始〞构成 "者〞字词组, "……的人〞 .(2)结构助词 ,用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 , "的〞/代词 , "它〞 ,代 "天下〞/代词 , "他〞 ,代有才能的人 .(3)连词 ,同 "而〞 ,表并列关系 , "戒除奢侈而行节俭〞/连词 ,表目的 , "来〞/连词 ,表承接 , "竭诚〞是 "待下〞的方式/连词 ,表承接 , "纵情〞是 "傲物〞的方式/介词 , "用〞/连词 ,表结果 , "以致〞 .3.(1)判断句 .(2)状语后置句 , "以严刑董之〞 "以威怒振之〞 .(3)宾语前置句 , "自戒〞即 "戒自〞 .(4)宾语前置句 , "自牧〞即 "牧自〞 .(5)省略句 .4.(1)(古代)所有的君主 ,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 ,没有谁(或:哪一个)不因深切忧虑而(治|国)之道显著的 ,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却衰微了 .开头做得好的国君确实很多 ,但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 .(2)(因为)处在深切的忧虑中时 ,一定竭尽诚心地对待臣下;实现志愿(即 "取得天下〞)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情欲而傲视别人 .5.①居安思危、戒奢以俭②克终者寡③竭诚待下、胡越一体④纵情傲物、骨肉行路⑤垂拱而治(或 "鸣琴垂拱〞或 "不言而化〞)6.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 ,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 ,从流水、树木这些常见的事物入手说理 ,就显得亲切、生动 ,容易让人君接受 .同时 ,要 "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 ,要 "流长〞就必须 "浚其泉源〞 ,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常识 .通过类比 ,推出要 "国安〞必须 "德厚〞 ,就很有论辩力量 .在这根底上 ,作者进一步将 "不念于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比作 "伐根〞、 "塞源〞 ,这样 ,不居安思危的危害就不言而明了 ,而作者的观点也就鲜明地表露出来了 .7.(1)先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 ,接下来以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引出对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观原因的分析:创业时 "殷忧〞 , "殷忧〞那么 "竭诚待下〞 , "竭诚待下〞那么 "胡越为一体〞;守成时 "得志〞 , "得志〞那么 "纵情傲物〞 , "纵情傲物〞那么 "骨肉为行路〞 .即使动用严刑酷法、威吓声势 ,也难以使民心归服 .最|后 ,作者借古人的论述 ,将民和君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 , "载舟覆舟〞 ,即民心的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命运 ,更应该引起统治者的深切警惕 .(2)由此可见 ,作者剖析这一历史现象的目的正在于揭示不居安思危的危害(君主不居安思危 ,那么导致纵情 ,而纵情必惹民怨) ,将第1段论述的道理具体化 .同时 ,下文提出"十思〞的具体要求 ,也顺理成章 .8.(1)魏征的 "十思〞主要为以下五个方面:① "知足〞 "知止〞(克制物质欲望) ,不奢纵扰民;② "谦冲自牧〞 ,不骄傲自满;③ "慎始敬终〞 ,不好逸无度;④ "正身黜恶〞 ,不受蒙蔽利用;⑤赏罚公正 ,不凭个人喜怒 .(2)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 "居安思危〞 "正己安人〞 ,以到达 "治平天下〞的目的 .(3)文章最|后 ,作者从正面论述做到 "十思〞的好处 ,同时说明了自己理想的(政|治)境界: "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 ,君臣无事 ,可以尽豫游之乐 ,可以养松乔之寿 ,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换句话说 ,国君善于 "用思〞 ,就可以 "无思〞 .国君不用操劳 ,天下就可以治理好了 .[技法运用]人生的斗士他不仅是现代科学界的泰山北斗 ,更是一位永远战斗不息的人生斗士 ,他是谁 ?他就是史蒂芬·霍金 .如果说他的命运是那破旧的花架 ,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 ,变得繁花似锦 ,光艳夺目;如果说他的命运是那漆黑的夜空 ,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 ,变得繁星闪烁 ,熠熠发光;如果说他的命运是那贫瘠的土地 ,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 ,变得郁郁葱葱 ,油油翠绿 .是的 ,他的成功 ,不仅仅是他非凡的科学成就 ,其中更令人称道的是他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人生的无比自信 ,这造就了一个时代的伟人 ,人生的斗士.……霍金 ,他就是火 ,点亮了我们前进的灯;霍金 ,他就是灯 ,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练习粤教版

谏太宗十思疏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B.永保无疆之休.休:美C.纵情..以傲物纵情:尽情D.所宜深慎..深慎:特别谨慎解析:选C。
纵情:放纵感情。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必积.其德义积.土成山B.人君当.神器之重安步以当.车C.情不胜其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貌恭而不心服.甲兵不劳而天下服.解析:选D。
A项,第一个“积”解释为“积蓄、积累”,第二个“积”解释为“堆积、积聚”。
B项,第一个“当”解释为“承担”,第二个“当”解释为“当作”。
C项,第一个“欲”解释为“欲望”,第二个“欲”解释为“愿意的”。
D项,两个“服”都解释为“服从”。
3.下列句子中,与“以其无礼于晋”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B.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C.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D.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解析:选D。
例句是介宾结构后置句,即“以其于晋无礼”。
D项,是介宾结构后置句,即“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A项,“者也”,表判断,是判断句。
高中语文19谏太宗十思疏自我小测粤教版必修4(新)

19谏太宗十思疏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雍.蔽(yōng)疏浚.(jùn)黜.恶(chù)身无长.物(zhǎng)B.崇.峻(chóng) 殷.忧(yīn) 塞.源(sâ)百战不殆.(dài)C.谬.赏(miù) 垂拱.(gòng) 盖.寡(gài)言简意赅.(gāi)D.娱.乐(yú) 栖.居(qī) 契.机(qiâ)咬文嚼.字(jiáo)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自牧:自我约束。
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三驱: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简能:选拔有才能的人。
D.鸣琴垂拱..,不言而化垂拱:拜谒。
3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B.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D.何必劳.神苦思4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不念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B.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C.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D.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二、阅读鉴赏(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8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言文(2)19谏太宗十思疏学业分层测评粤教版必修4

谏太宗十思疏[基础巩固层]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浚.其泉源浚:疏通B.而况..于明哲乎而况:何况C.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冲:前进,进取D.能克.终者盖寡克:能【解析】C项,冲:虚。
【答案】 C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必固其根本....B.傲物则骨肉为行路C.则思知足..以自戒D.凡百元首..【解析】A项,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B项,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D项,元首,古义:君主、帝王,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答案】 C3.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17140072】①不念于居安.思危②则思知止以安.人③信者效其.忠④失其.所与,不知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解析】①句,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②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③句,代词,他的;④句,代词,自己的。
【答案】 B4.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貌恭而不心服B.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C.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D.代下司职【解析】A项,“心”,名词作状语,在心里;B项,“下”,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C项,“忧”,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
【答案】 D5.下列没有倒装句式的一项是( )【导学号:17140073】A.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B.夫晋,何厌之有C.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解析】B项,宾语前置句;C项,状语后置句;D项,定语后置句。
【答案】 A[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上皇帝书(节选)苏洵嘉祐三年十二月一日,眉州布衣臣苏洵,谨顿首再拜冒万死上书皇帝阙下……臣自惟疏贱,未敢遽言,而其近而....易行,浅而易见者,谨条为十通,以塞明诏。
……其六曰,臣闻法不足以制天下,且.法必有所不及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一、夯基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进谏./饯.别疏浚./俊.俏殷.忧/殷.红B.崇.高/鬼祟.竭.诚/应届.苟.免/污垢.C.朽.索/珍馐.谦.冲/悭.吝懈.怠/携.带D.谗.邪/禅.意黜.恶/雏.鸟谬.赏/绸缪.解析:A项,jiàn,jùn,yīn/yān。
B项,chóng/suì,jiã/jiâ,gǒu/gòu。
C项,xiǔ/xiū,qiān,xiâ/xiã。
D项,chán,chù/chú,miù/móu。
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自牧:自我约束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三驱: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C.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简能:选拔有才能的人D.鸣琴垂拱..,不言而化垂拱:拜谒解析:D项,“垂拱”,是指垂衣拱手,这里比喻天下很轻易的实现大治了。
答案:D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B.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D.何必劳.神苦思解析:A项,“安”,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安宁”。
B项,“正”,使动用法,解释为“使……端正”。
C项,“乐”,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乐”。
D项,“劳”,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劳”。
答案:C二、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
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
其说盖出于仲尼。
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
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论,秦帝立悟。
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
吾故曰:顾用之之术何如耳。
然则奚术而可?曰:机智勇辩如古游说之士而已。
夫游说之士,以机智勇辩济其诈,吾欲谏者,以机智勇辩济其忠。
请备.论其效。
周衰,游说炽于列国,自是世有其人。
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谏而死者皆是,说而死者未尝闻。
然而抵触忌讳,说或甚于谏。
由是知不必乎讽,而必乎术也。
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
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
此理而谕.之也。
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武公以麋鹿胁顷襄,而楚不敢图周。
此势而禁之也。
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朱建以富贵饵闳孺,而辟阳赦。
此利而诱之也。
苏秦以牛后羞韩,而惠王按剑太息;范雎以无王耻秦,而昭王长跪请教。
此激而怒之也。
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此隐而讽之也。
五者相倾险诐①之论。
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
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
悟则明,惧则恭.,奋则勤,立则勇,容则宽,致君之道尽于此矣。
吾观昔之臣,言必从,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魏征),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欤?噫!龙逢、比干不获称良臣,无苏秦、张仪之术也;苏秦、张仪不免为游说,无龙逢、比干之心也。
是以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
(选自苏洵《谏论上》,有删节) 注:①险诐(bì):不正。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用之之术何如耳顾:不过B.请备.论其效备:准备C.此理而谕.之也谕:使……明白D.悟则明,惧则恭.恭:谦逊有礼解析:“备”应解释为“完备,全面”。
答案:B5.全都符合作者“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的进谏方法的一项是( )①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
②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
③周衰,游说炽.于列国,自是世有其人。
④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
⑤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
⑥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
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④⑥D.②③⑤解析:③⑤不在作者提倡的五种方法之列。
答案:C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进谏的大臣能否达到让国君纳谏的目的,不取决于进谏的形式,只看使用的进谏方法怎么样。
B.文章倡导要像古代游说诸侯的策士那样进谏,即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学会以理服人、以利诱人、以势压人、以话激人、以隐语启人。
C.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表示自己要向龙逢、比干和苏秦、张仪学习,效法他们的忠心和游说方法,以便供进谏时取法。
D.文章着重阐述进谏的方式和方法。
铺排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气势不凡;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使得观点突出,层次鲜明。
解析:作者表示自己要学习龙逢、比干他们的忠心,但是不学习他们的方法;学习苏秦、张仪的方法,但是却不学习他们的心地。
答案:C7.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
(2)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
参考答案:(1)讽谏当然不能一概赞成,直谏也不能轻易贬低。
(2)我只是对这种现象感到奇怪:进谏君主而被听从的仅有百分之一,游说君主而被听从的却占十分之九。
参考译文:不论古时还是现代,人们议论进谏,往往赞成讽谏,贬低直谏。
这种说法大概是由孔子首先提出来的。
我认为,讽谏、直谏,是一样的,只看使用的方法怎么样罢了。
伍举使用隐语进谏,楚王荒淫放纵更加厉害;茅焦解开衣服,正言进谏,秦帝立即省悟过来。
讽谏当然不能一概赞成,直谏也不能轻易贬低。
所以我说:只看使用的方法怎么样罢了。
那么用什么方法才可以呢?答道: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就像古代游说诸侯的策士那样就可以了。
那般游说诸侯的策士,靠着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助成他的诡诈;我要进谏君主,靠着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助成我的忠贞。
让我全面论述一下它的实际效果。
周朝衰落,游说之风在诸侯各国间兴盛起来,从此以后,世世代代都有这样的人物。
我只是对这种现象感到奇怪:进谏君主而被听从的仅有百分之一,游说君主而被听从的却占十分之九,进谏君主因而丧命的比比皆是,游说君主因而丧命的却没有听说过。
然而触犯君主的禁忌,戳到君主的痛处,有时游说比进谏还严重呢。
由此可知,关键不一定在讽谏上,而一定在方法上。
游说的方法可供进谏时使用的有五种:讲清道理开导他,从形势上禁止他,使用利益引诱他,刺激他以便警醒他,含蓄委婉地讽喻他。
这些就是所说的五种方法。
触龙认为赵太后爱女儿胜过爱儿子,眨眼之间长安君就出国做人质去了;甘罗拿武安君死在杜邮这件事诘问张唐,张唐答应去做燕相并且定了出发日期。
这些就是讲清道理开导他的事例呀。
子贡用忧虑国内就不应征伐强国来指教田常,于是齐国就只好不征伐鲁国了;武公用麋鹿披上虎皮,必将招来众人攻击威胁顷襄王,于是楚国就不敢谋划进攻西周了。
这些就是从形势上禁止他的事例呀。
田生用万户侯打动张卿,(让他按照吕后的意图暗示群臣,请求封吕后为王,并且建议吕后加封刘泽,巩固吕氏的地位)于是刘泽被封王了;朱建用富贵引诱闳孺,(让他劝说惠帝释放辟阳侯)于是辟阳侯就被赦免了。
这些就是使用利益引诱他的事例呀。
苏秦用韩国本是大国,却落了个“牛后”的名义羞辱韩惠王,于是韩惠王手按宝剑,仰天长吁一声;范雎用四大贵人独断专行,秦国简直等于没有国王耻笑秦昭王,于是秦昭王跪下请教。
这些就是刺激他以便警醒他的事例呀。
苏代用土偶人至死不离故土的故事讥笑田文,楚国射雁猎手用弋射诸侯鼓动顷襄王。
这些就是含蓄委婉地讽喻他的事例呀。
以上五种,都是见解偏颇、不够公平的说法。
虽然如此,由忠臣来运用它,完全可以成功。
什么缘故呢?讲清道理开导他,君主即使昏庸,也一定会醒悟;从形势上禁止他,君主即使骄傲,也一定会害怕;使用利益引诱他,君主即使怠惰,也一定会振奋起来;刺激他以便警醒他,君主即使懦弱,也一定会坚强起来;含蓄委婉地讽喻他,君主即使凶暴,也一定会接受意见。
醒悟就会明白,害怕就会谨慎,振奋就会勤劳,坚强就会勇敢,接受就会宽厚。
辅助君主的正确方法,全在这里了。
照我看来,从前做臣子的,提出意见必定听从,治理政事必定成功,没有谁比得上唐代魏郑公。
当初,他其实学的纵横家的学说,这就是所谓能掌握适当方法的人吧?唉!龙逢、比干进谏国君,招致杀身之祸,也不能称为好臣子,因为他们没有苏秦、张仪的得力方法;苏秦、张仪游说国君,取得功名利禄,可是不免被人讥为游说之徒,因为他们没有龙逢、比干的耿耿忠心。
因此,对于龙逢、比干,我肯定并学习他们的心地,但是却不肯定并学习他们的方法;对于苏秦、张仪,我肯定并学习他们的方法,但是却不肯定并学习他们的心地,以便供进谏时取法。
三、语言运用8.下面是几篇课文的“导学心语”,参照示例,给《归去来兮辞》《种树郭橐驼传》《谏太宗十思疏》《阿房宫赋》等课文写一则“导学心语”,不要求语言形式相同。
打开发黄的书页,你能感受到邹忌的睿智与苦心;你能发现烛之武的雄辩与灵活;从勾践身上,你能学到成功的秘诀;而走近孔子,你会惊叹先哲的深邃与博大。
(《邹忌讽齐王纳谏》《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解析:要紧扣各篇文章的主旨。
参考答案:归去来兮!摆脱了官场名利,回归到自然的天地,人性也回归了它纯美的一面。
种树之中你可得出治国之道,忠臣谏疏之中你能窥见为君之要,阿房宫前你能看出历史老人脸上的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