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短文两篇》课时训练

合集下载

苏教语文八下3.13《短文两篇---核舟记》课时训练

苏教语文八下3.13《短文两篇---核舟记》课时训练

核舟记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

罔.不( ) 轩敞..( )( ) 袒.胸( ) 甫.( )贻.( ) 有奇..( )( ) 楫.( )2.根据拼音写汉字。

jiǎo ( )首zhuī jì( )( ) 壬xū( )二shǔxǔ( ) ( ) sǎn( )之多rán( )ruò pénɡ( ) 衣zhě( ) qū( )右臂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稍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钩画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倚一衡.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曾.不盈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八分有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_________ 同___________(2)左手倚一衡木 ________ 同___________(3)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__________ 通__________(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_________同__________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可高可.二黍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珠可.历历数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端东坡右手执卷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人视端.容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下列各句中“为”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A.中轩敞者为.舱B.通计一舟,为.人五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7.文言虚词“之”一般有下列几种用法:A.代词,代指人物、事 B.语气助词C.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D.动词,可译为“去”“往”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各是什么用法?将序号A、B、C、D分别填人句后括号内。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新版)苏教版

第14课短文两篇一、字音字形1.识记生难字西南隅.(yú)费祎.(yī)返憩.(qì)高标(lóng zōng)四闼.(tà)井邑.(yì)螺蛳.(sī)啾唧..(jiū jī)碧窈.(yǎo)2.读准多音字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pù其他读音:pū组词:铺张浪费3.找出通假字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步”通“埠”,解释:通“埠”水边停船的地方。

二、重要词语1.重点词理解(1)隅:角落。

(2)耸构:矗立的楼宇。

(3)巍峨:高大雄伟的样子。

(4)河汉:银河。

(5)翼:古代建筑的飞檐。

(6)步:通“埠”,水边停船的地方。

(7)款:殷勤招待。

(8)阁:我国古代的一种建筑物,供游人休息、远眺,供佛或藏书之用。

(9)蒙丛:草木茂盛的样子。

(10)颓然:柔顺的样子。

2.一词多义辨析3.词类活用解释(1)遂以名楼活用词语:名解释:名词活用作动词,命名(2)富人于五所园也活用词语:园解释:名词活用作动词,建园子4.古今异义区分非显者刺.古义:名帖今义:尖的东西扎进或穿物体三、作家作品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

明末清初文学家,明朝灭亡后,他隐居山中,在国破家亡之际,回首二十年前的繁华靡丽生活,写成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书,抒发了他对故国乡土的追恋之情。

四、对偶把一对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来表达相似、相关或相反、相对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对偶种类:(1)正对。

即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可以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个事理,在内容上互相补充。

(2)反对。

即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可以从正反对立两个方面说明一事理,在内容上相反或相对。

正对和反对统称为严对。

串对。

即构成对偶的上下两句在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串对又叫宽对。

对偶的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顿挫感强;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短文两篇》课时训练_1

《短文两篇》课时训练_1

《短文两篇》课时训练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鸿儒(yú)案牍(dú)B、西蜀(shǔ)亵玩(xiè)C、濯洗(chuó)清涟(lián)D、淤泥(wū)泯然(mǐn)2、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惟吾德馨(品德高尚)B、无案牍之劳形(使身体劳累)C、濯清涟而不妖(清水)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之”与“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水陆草木之花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爱莲说》中,先用衬笔,再转去写莲,其中写菊花是()A、正衬B、反衬5、《陋室铭》的主旨是颂扬()A、陋室不陋B、鸿儒C、德馨D、陋室6、下列句子不是骈句的是()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B、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C、孔子云:何陋之有?D、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7、下列译文错误的一句是()A、同予者何人?译: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B、有仙则名。

译:有了仙人就著名。

C、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D、濯清涟而不妖。

译:生长在清水里,但并不显得妖气。

(一)语段点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平众矣。

1、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

2、第1段主要从、、三个方面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美好的品格。

3、文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傲的句子是,表达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仪态庄重,令人敬佩的词语是。

4、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子是。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答:。

苏教语文八下3.13《短文两篇》同步训练

苏教语文八下3.13《短文两篇》同步训练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5分钟)1. 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A. 尝贻余核舟一B. 诎右臂支船C. 右手倚一衡木D. 其船背稍夷E.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F. 神情与苏、黄不属G. 八分有奇2. 选出加粗词词性、含义不同于其他的一项。

(1)A.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 为宫室C.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D. 为字共三十有四(2)A. 篛篷覆之 B. 左臂挂念珠倚之C. 闭之D. 能以径寸之木(3)A. 中轩敞者为舱 B.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C. 其两膝相比者D. 居右者椎髻仰面3. 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

(1)苏、黄共阅一手卷(2)舟尾横卧一楫(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5)又用篆章一4. 下边是课文第2段的现代汉语译文,文字不够简洁,大约可删去30字左右,请你修改。

这只船从头到尾的长度大约是八分还多一点,高大概是两个黄米粒上下那么高。

船的中间高大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船舱的上面盖着一张竹箬做成的船篷。

船舱的旁边开着小小的窗户,左右两边的窗户都是四扇,一共有八扇。

打开窗户一看,可以看见左右两边雕刻着花纹的栏杆正好相对,把窗户关上以后,只可以看见右边窗户上面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的窗户上面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每个字都用石青给【试题答案】1. A. 赠送 B. “诎”同“屈”,弯曲C. “衡”同“横”D. 平E. 挑选F. 相类似G. “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奇”,零数。

2. (1)A(A解释为“是”,B、C、D均为“做”“雕刻”)(2)D(A代词,指代船舱;B代词,指代左膝;C代词,指代窗。

D“之”为结构助词,“的”)(3)C3. (1)译文: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

(2)译文:船尾横放着一支桨。

(3)译文:总计这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小窗。

(4)译文: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

(5)还有一颗篆文图章。

《短文两篇》课时训练_2

《短文两篇》课时训练_2

《短文两篇》课时训练一、给下列词语注音儒()牍()濯()蕃()逸()馨()亵()淤()二、为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正确的下面画线1、陶后鲜有闻(xiān)(xiǎn)2、可以调素琴(tiáo)(diào)3、不蔓不枝(màn)(wàn)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4、无丝竹之乱耳()5、可以调素琴()6、濯清涟而不妖()7、同予者何人()8、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四、按课文原句填空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________;莲,________。

2、菊之爱,________。

莲之爱,________?牡丹之爱,________。

3、中通________,________,香远益清,________,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五、阅读(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用“‖”将本文分为三层。

2、用原文回答。

⑴点明全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⑵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⑶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结尾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语句是________,译文是________。

4、解释下列词语。

⑴斯:⑵馨:⑶案牍:⑷劳形:5、指出龙、仙比喻什么?________________6、“铭”是一种文体,通常用韵,本文押韵的韵脚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上段文字出自《》,作者________。

他通过这篇铭文,表达了自己________的节操和________的情趣。

(二)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新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新版)苏教版

第13课短文两篇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松脂.( ) 燔.土( ) 篆.章( ) 二黍.许( ) 诎.右臂( ) 以手拂.之( )更.互用之( ) 殊.不沾污( ) 曾.不盈寸( ) 三十有.四(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唐人尚未盛.为之( ) (2)此印者才毕.( )(3)有奇字素.无备者( ) (4)一板已自.布字( )(5)和.纸灰之类冒之( ) (6)不若燔.土(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罔不因.势象形(根据)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还)其两膝相比.者(比较) 尝.贻余核舟一(曾经)B.高可二黍许.(上下) 能以.径寸之木(用)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挑选) 神情与苏、黄不属.(属于)C.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高)中轩敞者为.舱(做)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弯曲)D.明有奇.巧人(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左手倚一衡.木(横)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缓缓地)二、阅读理解、分析。

(一)《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异,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4.选段说明的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程序顺序5.下列“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唐人尚未盛为之. B.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C.如“之.”“也”等字 D.木格贮之.6.活字的印模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这种材料有什么优越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并简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练习】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新版苏教版

【练习】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新版苏教版

【关键字】练习第13课短文两篇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松脂( ) 燔土( ) 篆章( ) 二黍许( ) 诎右臂( ) 以手拂之( )更互用之( ) 殊不沾污( ) 曾不盈寸( ) 三十有四( )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唐人尚未盛为之( ) (2)此印者才毕( )(3)有奇字素无备者( ) (4)一板已自布字( )(5)和纸灰之类冒之( ) (6)不若燔土(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罔不因势象形(根据)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还)其两膝相比者(比较) 尝贻余核舟一(曾经)B.高可二黍许(上下) 能以径寸之木(用)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挑选) 神情与苏、黄不属(属于)C.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高)中轩敞者为舱(做)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弯曲)D.明有奇巧人(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左手倚一衡木(横)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缓缓地)二、阅读理解、分析。

(一)《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异,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4.选段说明的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程序顺序5.下列“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唐人尚未盛为之 B.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C.如“之”“也”等字 D.木格贮之6.活字的印模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这种材料有什么优越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并简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苏版初一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苏版初一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苏版初一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内容预览:第七课短文两篇(建议安排2课时)[学法导引]《行道树》采纳拟人的手法,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了奉献者无私奉献的襟怀,颂扬了奉献者崇高的精神。

行道树事实上确实是无私奉献者精神的象征:它“立在飞尘里”“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在安静黑暗孤独立苦熬”“制造清新”--这些特质,正是无私奉献者精神的表达。

学习这篇课文,第一要从整体入手,抓住文中的来明白得行道树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进而明白得全文的主旨,其次要反复诵读全文,用心品味“堕落”“忧愁又欢乐”等词的含义,学习行道树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一次真好》通过列举种种生命中的“第一次”,启发我们要多感受、多体验、多经历,使自己的人一辈子丰富多彩。

作者先写第一次看见果实丰硕的柚子树,再写第一次看见母鸡孵出的雏鸡,中间插入两段的议论抒情,结尾点明全文的主旨,全文结构完整思路清晰。

学习这篇课文时第一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明白得全文的中心。

其次要反复诵读全文,并结合自己的人一辈子经历细心品味结尾主旨句所包蕴的哲理。

[典题例析]例题:1、《行道树》文中说“我们难道站在那个地点,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加点词的本义是什么?它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第一次真好》开头写看见柚子树上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柚子沉甸甸垂吊在枝头,作者什么缘故说“景色不见得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解析:第1题考阅读的明白得,第2题考句意的品析。

参考答案:1、堕落的本意是思想行为往坏里变,文中含有远离伙伴贪图都市繁华生活之意。

2、这黄绿相间的颜色正是秋天特有的色彩,这沉甸甸的果实正展现了秋天特有的丰收景象,因此说“景色不见得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课时训练]训练一一、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依照拼音写汉字。

1、冉冉()丰硕()姊妹()沉甸甸()2、贪lán()点zhuì()fú小鸡()ch& uacute;形()污zhuó()二、联系上下文、说明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第14课短文两篇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一、给加点字注音。

隅.()祎.()深邃.()巃嵸
..()檐.()闼.()井邑.()绝壑.()槛.()憩.()啾.唧()碧窈.()二、解释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

西南隅.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遂.以名.楼耸构巍峨
巃嵸倚.河汉重檐
翼.闼.霞敞
坐窥.井邑形胜之最.也
瓜洲步.所园.非显者刺.
处处款.之园中无他奇.缘.坡
后厅临.大池绝壑槛.外
蒙丛颓然碧窈
诸.俱.以假山显.可无憾.矣
三、解释下列每组中加点字的意思。

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
以以.空奇之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俱以.假山显主人处处款之.
上.倚河汉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上于
人不得上.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观其.耸构巍峨非显者.刺
其者
坐其.中有黄鹤楼者.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2、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3、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4、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5、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6、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

7、四围灌木蒙丛,禽乌啾唧,如深山茂林。

8、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五、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2、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3、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
4、富人于五所园也
六、填空。

1、《黄鹤楼》节选自,作者代。

黄鹤楼与、
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有之称。

本文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

2、《于园》节选自,作者,字、,号,
(朝代)文学家,著有、、。

3、费祎,字,(时期)蜀汉大将军。

4、清王士禛《瓜洲于园二首》诗:“,。

七、阅读。

(一)黄鹤楼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1、黄鹤楼故址在今天的。

2、黄鹤楼的美景由“”字总领。

3、交代黄鹤楼命名由来的句子是:
4、这篇短文句式多变,多用对偶。

强调黄鹤楼名称的由来根据充足,用了
“,”一组对偶;为了突出黄鹤楼的高大雄伟,又用了“,”一组对偶句。

5、文中与“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一句所用修辞相同的一句是“
,”。

“,”一句则是实际收入它的优美造型。

“,”写登楼人的惬意。

“”是对黄鹤楼的由衷赞美。

6、短文用了、、的修辞手法,突出黄鹤楼的
的特点。

7、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交代了黄鹤楼名称的由来。

B、文章重点写了黄鹤楼的高大巍峨和作者的所见所感。

C、作者在前面对黄鹤楼的外形以及所见所感写得不够细致,所以后面应更加细致地介绍。

D、黄鹤楼因“仙”而得名,因“上倚河汉”而临仙境,“仙”字可谓贯穿全文。

8、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9、为本文划分层次,并概述各层层意。

(1)
(2)
(3)
10、古往今来,歌咏黄鹤楼的诗词佳作很多,请你写出两句(出处不同的)诗。

(1)
(2)
(二)于园
于园在瓜州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

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

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

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

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

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乌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

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1、文章按照由到的顺序来介绍于园,文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有。

2、于园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特点的?
3、课文运用了两种说明方法有和。

4、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和。

5、于园得名的原因是。

6、总写于园特点的句子是:;表现对于园构思精巧,景色优美的赞叹的句子是:。

7、描写于园水阁及四周景色的句子是:。

8、文章开头交待园子主人的身份为“富人”,并强调只有有名声、有地位的人才能进这座园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9、举例说明文中用比喻说明的好处。

10、文段最后一句话运用了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1、文章第二小节采用了怎样的写法?用一句话概括此段的内容。

12、给选文第二节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1)
(2)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