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留白_与中国古诗词中水意象的翻译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中水的意象

古诗词中水的意象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 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流从之, 宛在水中央。 ——《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青翠茂盛,白露凝结为霜,抒 情主人公沿着曲折的流水去寻找意中 人,她却好像被水包围着,可望而不可 及。对爱情的追求让他“路漫漫其修 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 到 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明澈水流——美人眼波,脉脉传情 青黛山峦——美人眉峰,因思恋自 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
三、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诗词中,包含了作者或旷达、或哀 伤、或豪迈、或潇洒的情感,但都同样 是水漉漉湿淋淋的。它千古长流,象征 着恒定不变,见证了历史古往今来;但 它又川流不息,意味着变化多端,伴随 着时间一去不返。在它身上,凝结了永 恒与短暂,亘古与瞬息。因此古人常常 借助于水来表达惜时之情。
二、行人莫听宫前水 流尽年光是此声
古人喜欢临水送别,滔滔的江 水, 恰似连绵起伏的别情相思, 无穷无尽, 流水于是就成为古代 文学意象中的离别主题。
暮春浐水送别 【唐】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这宫前水引起远行人的客愁。正 是这条宫前水,不仅流尽了千千 万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 年光,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 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
一、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二、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四、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五、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六、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一、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水性是温柔的,人们常说“柔情似 水”,就是把水比作人的万般柔情。 贾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 也是将水和儿女柔情联系在一起。

漫话唐诗宋词中的“留白”

漫话唐诗宋词中的“留白”

漫话唐诗宋词中的留白中国画讲究在画面上要适当留有空白,不能太挤太紧。

留白可以营造出很强的空间感,赋予广袤深远的创意,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

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风极其简约。

此画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一个渔翁在船上独自垂钓。

四周除了寥寥几笔微波,几乎全为空白,然而,这些空白却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即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

留白雅称余玉,也就是说,它留下的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

画艺如此,诗艺亦如此。

在古典诗词中,留白艺术的运用,同样给读者提供了丰富联想与想象的空间。

读者可以借助于自己的人生经验组接生活的画面,对诗歌的形象、意境进行扩展、补充和再创造。

可以说诗歌中的留白,也是诗歌的一个有机部分,是诗歌形象、意境的延续与衍生。

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清袁枚《随园诗话》),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从这个意义上说,古典诗词中的经典作品,正是因了诗人独具匠心的留白,才绽放出永恒的艺术魅力。

一、结构留白先看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词的上片写自然景物,燕子、梨花、碧苔、黄鹏、飞絮,众多秀美明丽的意象,足见春色骄人。

下片写人物,可东邻女伴何以笑的那样灿烂美丽?东邻女西邻女何以在采桑的路上不期而遇?东邻女昨夜究竟做了怎样的春梦?这样的春梦又怎样让东邻女在斗草中得了彩头?西邻女又是如何取笑东邻女的?最后的笑从双脸生的笑,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是一种得意,还是一种羞涩?诗人都巧妙地回避了,只是写出人物的一种状态,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

这就是结构留白中的不全之全。

再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全词只有33个字,篇幅虽短,情感却极繁复。

浅谈中国古诗中“水”的意象

浅谈中国古诗中“水”的意象

浅谈中国古诗中“水”的意象作者:金开建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1期摘要:水,作为一种自然物质进入人们的文化视野,经历了漫长的民族文化积淀,成为一种独立意象存在于中国文学之中。

了解“水”这一意象能剖析和感悟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衍变。

文章从中专语文教材所选篇目生发开去,试图对中国古典诗歌中“水”的意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水;意象众所周知,自然风物和人文环境对文学作品中意象的构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物感”成了构成意象最直接最基本的方式。

一切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客观实在都是文学作品中意象建构的基础,天地山川、花草虫鱼无一不可以入文,而“水”,在人类生命进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决定了其在文学作品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水,自身无色无味而又透明,可是,古人却从中看出了色,品出了味。

由于古代文人对水的喜爱,水意象便大量出现在古代诗歌中,而且有着非常丰富的意韵,或象征道德,或象征隐逸,或象征阻隔,或象征时间。

此外,水还常被用以比喻人心所向,比喻知音,比喻感情的深长等等,具有丰富的意蕴。

黑格尔说:“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

”遇到一件艺术作品,直接呈现给我们的是外在的东西,然后我们再追究它的意蕴或内容。

前一个因素——外在因素——对于我们之所以有价值,并非由于所直接呈现的;我们假定它里面还有一种内在的东西,即一种意蕴,一种灌注生气于外在形状的意蕴。

水性阴柔,常被看作人间友情、爱情的象征。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贾宝玉之口道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也是将水与爱情等柔情联系在一起。

于是人世间山长水远的友情和如鱼得水的爱情与水之间常常不免一线相牵,所以抒写友情与爱情这样柔情的诗篇更是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女诗人鱼玄机的《江陵愁望有寄》:“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在这里,女诗人正是抓住了水日夜东流、永不休止的动态特征,揭示了自己思念友人愁肠百结、绵无尽头的情怀。

温庭筠的《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留白与中国古诗词中水意象的翻译

留白与中国古诗词中水意象的翻译

留白与中国古诗词中水意象的翻译留白与中国古诗词中水意象的翻译一、“空白”概念与文学翻译受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伽登的图式理论影响.接受美学主要代表人之一——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了“空白”概念。

在The Act of Reading:ATheory ofAesthetic Response一书中,伊瑟尔提供了“空白”概念的定义:“空白”表示“存在于本文自始至终的系统之中的一种空位。

读者填补这种空位就可以引起本文模式的相互作用??空白是本文看不见的结合点。

”(伊瑟尔,1978:249)伊瑟尔认为.“每一个本文部分固有的确定性并不包含在它自身之中。

这种确定性只有通过它与其他部分的关系才能存在?? 正是本文部分之间的关系把意味赋予了这些本文部分。

”(伊瑟尔,1978:266—267)在阅读过程中,空白激发读者与文本不断进行交流,从而促使读者主动连接各部分,填补各部分之间的空白,重构文本意义。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是原文的读者.需要像普通读者一样对文本进行解读。

其次.译者又不同于普通的读者,他们“为再现而阅读”“为编码而解码”(Hatim&Mason:2001:224)因此,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译者也是译文的作者。

鉴于此,将伊瑟尔的阅读理论应用于文学翻译再恰当不过根据伊瑟尔提出的“空白”概念,“本文中的空白绝不是一种缺陷.相反它们是引起读者审美反应的基本元素。

”(伊瑟尔,1971:12)因此,笔者认为,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尽量保留原文中的空白,以期赋予译文读者类似的审美体验。

二、保留空白的必要性受传统美学思想影响,中国古代诗人在诗歌创作时往往化实为虚,虚实相生,含蓄为文,追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境界。

正如伊瑟尔所言,“如果读者已被提供了全部故事,没给他留下什么事情可做。

那么,他的想象就一直进入不了这个领域,结果将是,当一切都被现成地设置在我们面前时,不可避免要产生厌烦。

中国古典诗歌里的水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里的水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里的水意象一、爱情的阻隔物水始终在人类文化心理中扮演着可爱又可恨的角色。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古人选择住处更愿择水而居,水边也是青年男女相会的地方。

但是水又会给人带来灾难,它还给古人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秦风•蒹葭》)这首诗把男女相恋的艰难追求放入河水阻隔意象中进行描写,再以秋天的凄凉加以衬托,就创造出一个扑朔迷离、凄清感伤的艺术境界,在那秋水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画面里,蕴含着无穷无尽、难以言传的中国文化情韵。

《迢迢牵牛星》则描述了另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牛郎与织女为天河所阻,望眼欲穿,虽有七月七日鹊桥相会,但“忍顾鹊桥归路”。

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有情人不能相依相守,古往今来,不知曾经打动过多少读者。

水不仅装点了客观环境,而且也使相恋的人阻隔重重,尝尽相思之苦。

二、万物依附的母体崇拜自然之物,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之一。

诗人寄情山水,讴歌自然之美,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和社会理想,创造出独特的审美艺术境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在他的《观沧海》中写出了大海的宏伟浩大: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掀起层层巨浪,而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仿佛是万物依附的母体一般。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话桓凯旋时所作,这种波澜壮阔的气势,艺术地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借助水来写雄浑阔大的意境,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江潮起潮落,江海一色,海天相接,明月似乎是从海潮中涌出。

张照的《观海》“乾坤浮一气,今古浸双丸。

”大海似把天地一切融为一体,日月映于大海之中,有如双丸浸在水中。

杜甫在他的《登岳阳楼》诗中则更胜一筹。

“吴楚东南圻,乾坤日夜浮。

”广袤数千里的吴、楚大地在此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薄!而日、月、星、辰仿佛都漂浮在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壮丽。

古诗词中“流水”意象的意蕴

古诗词中“流水”意象的意蕴

古诗词中“流水”意象的意蕴张广祥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流水”是诗人经常借‎用的一种意象‎。

因“流水”剪不断,永不停歇的特‎点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流水”常用来喻愁。

一、借“流水”抒写离别之愁‎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写道“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诗人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与金‎陵朋友离别。

金陵的年轻朋‎友纷纷来送行‎,酒店侍女殷勤‎劝酒。

面对朋友们的‎深情厚谊,诗人深受感动‎,内心充满离别‎的惆怅,尾联将“别意”与东流水相比‎,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无‎尽离愁,流露出了对朋‎友的恋恋不舍‎。

欧阳修的《踏莎行》写道“侯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词的上片写征‎人在驿馆与情‎人离别。

征人面对春红‎柳绿,草秀风暖的美‎景,信马由缰,悠哉游哉;渐行渐远,离愁上心,渐远渐浓。

“迢迢不断如春‎水”,以春水喻离愁‎,借春水之绵长‎,状离愁之无尽‎,自然而真实地‎刻画了征人与‎情人别后离情‎别绪萌生渐长‎渐多的过程。

全词借春景写‎离愁,景愈佳而愁愈‎深,语浅淡而情有‎致,堪称写离愁之‎佳作。

二、借“流水”写情人相思之‎苦“情人相思”是古诗词的重‎要题材,其中以“流水”喻“相思之愁”的不乏其见。

刘禹锡的《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全诗一二句写‎景,三四句抒情,以“红花易衰”喻男子轻浮易‎变心,以“水流无限”喻女主人公的‎愁思如水永远‎奔流不息。

以“流水”喻“愁情”既写出了女主‎人相思之浓烈‎,又表达了女主‎人公担心男子‎变心的忧愁之‎深,生动形象。

再如白居易的‎《长相思》写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唐宋诗词中水意象的内涵学习资料

唐宋诗词中水意象的内涵学习资料

唐宋诗词中水意象的内涵唐宋诗词中水意象的内涵水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迄今所知的古代文明无一不与水息息相关。

无论是古巴比伦还是古埃及,其文明的实质都指向水这个本源,顺理成章,水也作为文学对象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文学作品,这一点在各大文明古国中都有所反映,而我们中国诗人对水又似乎更加的钟情,在卷帙浩繁的中国古代诗词作品中,水或者作为独立意象或者与其他意象一同构成一组乃至多组的意象群被古往今来的无数文人骚客所垂青,遥至《诗经》近至唐宋,沧海桑田的变迁不仅没有使这一意象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淹没,相反,在千百年的文学变迁中,同其他所有意象一样,水在诗词作品中的内涵不断的扩充、外延,及至本文所论及的唐宋时期,实际已臻于极致,乃至后世的元明清三朝,虽不乏“取水”佳作,终究承与古人,成就不大。

在《易经》中与水对应的是六十四卦中的第二十九卦,坎卦。

“阳爻居中,上下各为阴爻,五行属水居北方,色黑。

坎卦阳爻居中,阴爻在上下,则外柔内刚,四面向中心性发展的趋势。

坎为水,无处不流不渗渗入渗出,成为沟渎、隐伏、险陷、加忧、心痛的现象。

水能任意曲直矫柔、弯弓车轮为矫柔所成,坎又为车象、故为弓轮。

坎为耳、心痛则耳痛。

坎为水、血为水为红色,故为血卦。

坎从乾卦变化来,乾为大赤,故坎为赤。

”阳爻在卦图中用实线表示,阴爻则用虚线,坎卦的图形大体是中间一根实线,上下各一根虚线(如图),上下为阴,居中为阳,外柔而内刚。

《老子》有云:“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石。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什么千百年间来诗人们反反复复将其吟唱的缘由。

从老子的话里我们也能体会到水作为一个特殊的意象,它所具有的特殊的性格,在老子观来,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乐于奉献,不求索取;处众人之所恶,是敢于担当;不争,则是人生的坦然,随静;而外柔内刚,水滴石穿,则是坚韧人格的体现。

是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无论哪一种思绪,或如李白之潇洒、苏轼之豪放,抑或是李易安之忧郁、李后主愁绪,几乎每一种人生观都能在水这里寻求到寄托和慰藉。

浅析古诗词中的“流水”意象

浅析古诗词中的“流水”意象

浅析古诗词中的“流⽔”意象2019-07-18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孔⼦临⽔⽽叹“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流⽔”就成为了⽂⼈墨客笔端常见、⼼中常思的事物,成为最具民族⽂化⼼理的⽂学意象。

⽆论是“⼀江春⽔向东流”还是“滟滟随波千万⾥”,抑或是“清风徐来,⽔波不兴”, “流⽔”早已成为传统⽂⼈思想感情的最好载体,有着极其丰富的审美内涵。

⼀些吟咏“流⽔”意象的诗句,如李⽩的“抽⼑断⽔⽔更流”、“唯见长江天际流”等,早已是妇孺皆知。

中学语⽂教材⾥有不少充满真情意趣的吟咏“流⽔”的诗句,它们犹如⼀⾯镜⼦,照出中国⽂⼈的家怀、⽣活况味、⼈⽣态度。

引导学⽣吟咏体味,对于帮助学⽣理解并传承传统⽂化具有⼗分积极的意义。

⼀、借“流⽔”表思乡之情李⽩的《渡荆门送别》:“⼭随平野尽,江⼊⼤荒流。

⽉下飞天镜,云⽣结海楼。

仍怜故乡⽔,万⾥送⾏⾈。

”长江东流,碧⽔含情。

“江⼊⼤荒流”写出了诗⼈极⽬远眺,江⽔奔腾万⾥,直达荒漠辽远的原野的情景。

境界⾼远,青春勃发,朝⽓逼⼈。

这是借流⽔写思乡之情。

诗⼈对家乡的⼭⼭⽔⽔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流过,依依难舍。

诗⼈不说⾃⼰思念故乡,⽽说故乡之⽔恋恋不舍,万⾥相送,意味深长,境界⾼远,艺术感染⼒强烈。

⼜如“枯藤⽼树昏鸦,⼩桥流⽔⼈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营造出⼀种冷落暗淡的⽓氛,⼜显⽰出⼀种清新幽静的境界。

虽是凄凉落寞、流落他乡,但⼩桥流⽔⼈家让⼈感到幽雅闲致,家乡的美好景象时时浮于脑际。

游⼦漂泊天涯,迎着凄凉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百织,不知⾃⼰的归宿在何⽅,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的思乡之情,与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有异曲同⼯之妙。

⼆、借“流⽔”写友爱之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写诗⼈伫⽴江岸,极⽬远眺朋友乘⼀叶孤⾈,渐⾏渐远在⽔天相接的远⽅。

诗⼈将⼀⽚深切浓厚的牵挂、思念之情托付给绵绵东流不尽的长江之⽔,诗⼈将深挚的思友情怀带给远⽅的朋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12-15作者简介:郭欣(1987-),女,河南安阳人,湖南大学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留白”与中国古诗词中水意象的翻译郭欣(湖南大学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长沙410082)摘要:“空白”是接受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属于文学批评理论范畴。

然而这一概念不仅为文学文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而且对文学翻译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根据伊瑟尔提出的这一概念,探讨了英译中国古诗词中的水意象时保留空白的必要性以及保留空白的主要类型。

关键词:空白概念;古诗词中的水意象;留白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28(2012)05-0094-03中国古诗词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最灿烂的文化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在中国古代诗词创作中,水形象出现的频率之高是其它意象无法企及的。

水意象贯穿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始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形态万千,其不同的形象在诗人和读者心中引起的联想丰富多样,因而成为中华文化中内涵最丰富的意象之一。

但之前对水意象的翻译研究甚少,而且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译文的对比以及翻译技巧层面,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因此对水意象的翻译研究亟待深入。

一、“空白”概念与文学翻译受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伽登的图式理论影响,接受美学主要代表人之一———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了“空白”概念。

在The Act of Reading :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 一书中,伊瑟尔提供了“空白”概念的定义:“空白”表示“存在于本文自始至终的系统之中的一种空位,读者填补这种空位就可以引起本文模式的相互作用……空白是本文看不见的结合点。

”(伊瑟尔,1978:249)伊瑟尔认为,“每一个本文部分固有的确定性并不包含在它自身之中,这种确定性只有通过它与其他部分的关系才能存在……正是本文部分之间的关系把意味赋予了这些本文部分。

”(伊瑟尔,1978:266-267)在阅读过程中,空白激发读者与文本不断进行交流,从而促使读者主动连接各部分,填补各部分之间的空白,重构文本意义。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是原文的读者,需要像普通读者一样对文本进行解读。

其次,译者又不同于普通的读者,他们“为再现而阅读”“为编码而解码”(Hatim&Mason :2001:224)因此,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译者也是译文的作者。

鉴于此,将伊瑟尔的阅读理论应用于文学翻译再恰当不过。

根据伊瑟尔提出的“空白”概念,“本文中的空白绝不是一种缺陷,相反它们是引起读者审美反应的基本元素。

”(伊瑟尔,1971:12)因此,笔者认为,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尽量保留原文中的空白,以期赋予译文读者类似的审美体验。

二、保留空白的必要性受传统美学思想影响,中国古代诗人在诗歌创作时往往化实为虚,虚实相生,含蓄为文,追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境界。

正如伊瑟尔所言,“如果读者已被提供了全部故事,没给他留下什么事情可做,那么,他的想象就一直进入不了这个领域,结果将是,当一切都被现成地设置在我们面前时,不可避免要产生厌烦。

”(伊瑟尔,1974:275)。

因此,尽管意欲表达的内容极其丰富,诗人仍然噤口不言,只是设计一个空框结构,在各部分之间留下大量空白。

通过这种留白技巧刺激读者发挥想象,从而促使读者融进诗词中,领略诗词余味无穷的意境。

既然留白手法是中国古诗词创作的重要技巧,译者在翻译中国古诗词时,就不应将原诗词中的空白随意填补。

此外,译者在翻译中或多或少总会受到自己对原诗词解读的影响。

在翻译中国古诗词的过程中,作为原诗词的读者,译者需要像普通读者一样根据阅读经验、审美习惯和知觉体验原诗词中的空白,并将它们填补,完成对原诗词的解读。

这样,正如马萧所说:“从某种程度上讲,翻译所根据的源语文本应是创作本文与译者解读相互作用的辩证的统一。

”(马萧2000:48)。

以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为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尽管这首诗只有二十个字,但每个字都可以构成一个意象,意象之间充盈着大片空白。

水意象出现在最后一行,并以两种形式出2012年9月第11卷第5期(总第59期)安阳工学院学报Journal of 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ept.2012Vol.11No.5(Gen.No.59)第五期现:江水和雪。

诗人将它们并置,省略连接词,以此设计空白,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空间。

对这行诗的理解历来阐释各异,这种差异在其译文中更加明显。

试比较下面三种译文:①Angles alone in stream and snow.(赵甄陶译,1999:126)②Angling silently in the river covered with snow.(吴经熊译,2010:238)③Is fishing snow on river cold.(许渊冲译,2010:238)对于“江”与“雪”之间的关系,不同译者有不同的看法。

赵甄陶认为二者是并列关系(stream and snow),吴清雄认为是修饰与被修饰关系(the river covered with snow),而许渊冲教授认为的渔翁是在江上钓雪(fishing snow on river cold)。

从以上译文可以看出,译者在解读原诗时不可避免地受到自己先在经验、审美习惯以及主观想象的影响,对原诗中空白的具体化自然也带有主观色彩。

因此,如果译者在译文中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将原诗中的空白填补,不仅会破坏诗人的留白艺术技巧,剥夺读者想象、创造的机会,而且有可能会导致误译,歪曲原诗的意思。

三、保留空白的类型翻译中国古诗词中的水意象时,在译文中保留水意象与其它部分之间的空白,再现空白在诗词中的重要作用是必要的。

大量的翻译实践经验也表明,保留中国古诗词中水意象的空白是可行的。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在翻译中国古诗词中的水意象时,译者在保留原诗词中的空白主要有以下类型。

(一)照搬原诗词的结构“照搬原诗词的结构”是指在翻译中国古诗词中的水意象时,译者按照原诗词的结构翻译,并对水意象不作任何改变,完全保留原诗词中的空白和水意象。

这种翻译方法适用于一些容易为译语读者理解的空白。

在阅读过程中,他们能够通过联系语境以及发挥想象感悟水意象与其它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自己填补空白,体味水意象的联想意义,例如刘长卿的《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元中丞》一诗: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这首诗是刘长卿遭贬后触景生情所作。

全诗以写景为主,首联描写了鹦鹉洲上没有波浪,没有烟雾,水面宽阔渺然的场景。

颔联点明诗人的思乡之情,奠定了该诗的情感基调。

颈联和尾联继续写景,虽然诗人只描写了“夕阳”“鸟”“洞庭水”三个主要意象,没有直抒胸臆,但是由于颔联已经流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这两句即便像这样只是写景,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苦闷思乡之情,更不用说是如此凄凉的景象了:夕阳西下,阴冷的汉口边,飞鸟纷纷归巢,放眼望去,洞庭湖水仿佛与远方的天边连成一片。

因为有前两联的铺垫,以及上句飞鸟归巢的场景描写,此处直译水意象与天际相接,保留水意象与其它意象之间的空白,读者也能将水意象的绵长与诗人的思乡之情相联系。

请看译文:At Hankou,sunset rays aslant the flight of birds,And Dongting’s autumn waters melt into the skies.(吴钧陶译,1997:399)译者直译原诗中的“洞庭水”意象,并照搬原诗的结构,让译语读者自己想象夕阳下飞鸟归巢、湖水与天空相连的画面,进而体会湖水的宽阔绵长特性,以及中国古代诗人借水之绵长抒发思念之悠长的手法,从而使译语读者不仅发挥想象参与到这首诗中,欣赏这首诗的画面美,而且对中国古诗词中水意象的联想意义有更深的了解。

(二)调整原诗词的结构“调整原诗词的结构”是指在翻译中国古诗词中的水意象时,保留原诗词中的水意象,以及水意象与原诗词中其它部分之间的空白,但为了突出水意象的特性及其引发的联想意义,或者考虑译文的节奏和韵律,对原诗词的结构进行调整。

例如李煜所作的《相见欢》一词: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在这首词中,南唐后主李煜将人生失意的愁苦寄寓在对萧条衰败景色的描绘中,是写景抒情的经典之作。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将词人内心抽象的情感用具体的“流水”意象表达,“流水”意象被赋予词人个人的情感色彩。

为什么内心的“长恨”如东流之水?词人为什么选用水意象?词人采用隐喻的修辞手法留下空白,激起读者的参与,并使其能动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水意象也因而变得突出。

在翻译时,为了突出水意象特性的同时不破坏词人留下的空白,译者可以对这句的结构稍作调整。

请看陈君朴先生的译文:Endless is water’s eastward flow,Endless is man’s heart-rending woe?(陈君朴,2007:191)译者改变了原词的结构,将这一句拆分为两句,每句都以“endless”开头,突出“流水”与“恨”之间的相似处。

但译者并没有直接道出二者之间的关系,而是把原词中的空白予以保留,期望译语读者主动参与,在上下句的对比中将二者联系起来。

郭欣“留白”与中国古诗词中水意象的翻译95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年(责任编辑:陈丽娟)这样水意象在译语读者心中会更突出,水意象的特性及其带来的联想意义也更加深入人心。

四、结语水本是自然界中一种物质,其复杂多样的联想意义只有在具体的诗词中才能体现出来。

正是诗词中水意象与其它部分之间的空白赋予水意象具体的联想意义,作为连接本文各部分的空白因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不仅赋予本文各部分意义,而且能激发读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获得审美体验。

此外由于空白允许不同时代、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的多样解读,因而文学作品才得以经久不衰,常读常新。

鉴于此,在翻译中国古诗词中的水意象时,译者应尽量保留原诗中的空白,赋予译文读者与源语读者类似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1]Hatim,Basil&Mason,Ia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2]Iser,Wolfgang."Indeterminacy and and the Reader's Re -sponse in Prose Fiction"[C]//In Miller,J.Hills (ed).Aspects of Narrativ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1.[3]Iser,Wolfgang.The Implied Reader [M].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4.[4]Iser,Wolfgang.The Act of Reading :A Theory of Aesthetic Re -sponse[M].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8.[5]龚景浩.英译中国古词精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马萧.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J].中国翻译,2000(2).[7]吴钧陶.唐诗三百首[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7.[8]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赵甄陶.中国诗词精选英译[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The Translation of Water-Image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ms from the Perspectiveof "the blank"GUO Xin(Colledge of Foreign Language,Hu 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2,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rgues that Wolfgang Iser's concept of "Blank"is applicable for analyzing literary trans -lation.Drawing from the concept of "Blank",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main patterns of retaining the blanks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ms.Key words:the blank;water-image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ms;translationThe Reconciliation of Aestheticism and"new rogue socialist":Magic IslandSemimonthlyZHAO Peng(College of Liberal Arts,Shangqiu Normal College,Shangqiu 476000,China)Abstract:The Magic community,established in 1926by Ye Lingfeng and Pan Hannian ,"Magic Island"semimonthly as the positions of their main activities .The upper part called "Ivory Tower"edited by Ye Lingfeng and advocate aestheticism;The lower part called the "Crossroads"edit from Pan Hannian responsible and promote "new rogue socialist".This adaptation of the "Magic Island"semimonthly,symbolizes the trend of urbanization of shanghai aestheticism,also shows the new Shanghai style writer's style gradually forming which different with the school of mandarin duck and butterfly .Key words:Aestheticism;"New rogue socialist";"Magic Island"(责任编辑:王念选)(上接69页)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