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对眼眶爆裂性骨折诊断的信度和效能评估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眼眶正常相关结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眼眶正常相关结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眼眶正常相关结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2015年5月-2016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210例无眶骨外伤史的患者图像,采用多层螺旋CT常规扫描并将图像进行MPR后处理,对比常规扫描图像和经MPR处理后的标准轴位图像对称性显示情况。
结果:经MPR后处理的图像颧额缝、颧骨管、眶下管、眶上切迹、晶状体及视神经管对称性优于常规扫描的图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颧蝶缝扫描凸显显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眼眶正常相关结构诊断中优于常规扫描,为临床诊治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更细致的依据,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标签: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眼眶正常相关结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眼眶是容纳眼球等组织的四边锥形骨腔,其内有人体重要的感受器[1]。
由于眼眶体积较小,内部结构较为复杂、精细,一旦受到外界强烈碰撞,易发生眼眶骨折,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眼眶骨质结构中部分正常结构与线样骨折的影像学表现相似,极易造成漏诊或过度诊断[2]。
因此,对眼眶内部结构的正确认识是判断是否存在骨折、病变的重要前提。
目前,临床上对于眼眶结构的检查主要依靠X线片及CT等影像学手段,但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眼眶精细结构的检出还存在不足,不能为临床诊断提供完全可靠的依据[3]。
本研究收集2015年5月-2016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210例无眶骨外伤史的患者图像,分析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眼眶正常相关结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5年5月-2016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210例无眶骨外伤史的患者图像,其中男115例,女95例;年龄10~78岁,平均(35.29±2.24)岁。
多层螺旋CT对眼眶骨折的诊断价值

多层螺旋CT对眼眶骨折的诊断价值【摘要】70例眼眶骨折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并统计分析。
结果CT直接征象为眼眶骨质不连续、凹陷、移位。
眶内肌肿胀,相邻鼻窦积液等间接征象。
多层螺旋CT扫描能准确显示眼眶骨折的征象,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眼眶骨折;多层CT诊断;后处理重建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由于速度快、分辨率高、图象后处理功能先进,特别是在直接横断面基础上进行多面重建,可以从不同方位和角度显示病变已广泛应用与临床,但在眼眶爆裂骨折的应用报道不多。
现将我院70例眼眶骨折患者临床和CT表现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9年5月~2011年4月对70例眼眶骨折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男48例,女22例,年龄10~55岁。
均为外伤所致。
左侧37例,右侧30例,双侧3例。
受伤原因:打击伤35例,车祸伤20例,撞击伤9例,砸伤6例。
临床表现为眶周缘、颜面部青紫、肿胀及出血,眼球突出或内陷,视力下降、复视、眼球运动障碍、眶内积气及颊部、齿龈、上唇等眶下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症状。
1.2检查方法用GE LIGHTSPEED 16排螺旋CT检查,我院CT可以后重建,多方位观察,无需冠状扫描,矩阵是否正确,请核查。
图象距阵为512×512,(70例患者其中70例行横断位扫描,42例行冠状扫描。
)70例患者行横断扫描,加后组重建。
横断位扫描以(AB线)为基线自眶上缘至眶下缘。
冠状位扫描尽可能垂直于AB线,自眶前缘至眶尖,扫描层厚2mm,层间隔2mm,重建采用骨算法。
值得注意的是扫面前属患者眼球尽量保持不动。
2结果眼眶骨折分类方法很多,可分为眼眶骨折、眶顶骨折、爆裂性骨折。
本组病例中爆裂性骨折45例,其中单侧眶内壁爆裂性骨折26例,单侧眶内壁、下壁爆裂性骨折10例,单侧眶下壁骨折8例,双侧眶内、下壁骨折1。
并发眼球内陷8例,眶内气肿41例,眼外肌曾粗21例,其中内直肌增粗14例,下直肌增粗6例,另有3例多条眼肌增粗。
眼眶内下壁爆裂性骨折的多层螺旋CT诊断

,
,
。
讨
论
,
,
,
,
。
中
,
眼 眶 骨 折分 为爆 裂 性 骨 折 直 接骨折 复合 性 骨 折 在 临 床实践 由于 多 为复合性 外伤 往往 出现 多处骨折 眶 缘 骨折 的 同 时 出
、 、
。
,
,
,
,
。
【 键词 】 眼 眶 关 X 线计 算 机
;
骨折 ; 体 层 摄 影
.
【 图分 类 号 】 中
,
, , , 。 ,
,
,
,
。
。
重 建成像 结 栗 内侧 壁 骨折 5 例 内下 壁 骨折 1 1 例 内 下 壁 骨折 合 并 对 侧 蝶 骨 大 翼 骨折 3 例 筛窦积 液 1 9 上 颌 窦和 蝶 窦 出 现 气 液 平 面 1 4 例 例 内直 肌 增 粗 1 3 例 球 内 出 血 9 例 视 神 经 增粗 4 例 结论 多层 螺旋 c T 多 平 面 重 建 成 像 技 术 能 够提 高 眶 壁 骨折 显 示 率 对 临 床 治 疗 有 重 要 指导 意义
R8 14
A
4 2; R7 7
【 献标识码】 文
通 讯 作者 : ( 7
4 1 OO0
) 甘 肃省 天 水 市 第三
人 民 医 院 放射科
党连 荣
图
1
—
2
同
,
一
病人
图
1
轴 位 显 示 右 侧 颧 骨 额 突 和 眶 内侧 壁 纸 板 骨 折
图 2 轴位显 示 右 组 筛 窦积血
,
,
左侧蝶骨 大
翼骨 折
本 组 1 9 例 眼眶 外 伤骨折病例 中 经 眼 眶 薄层 C T 扫 描和 M P R 重建 证 实 单纯 内侧壁 骨折 5 例 内下 壁 骨 折 1 1 例 内下 壁 骨折 合 并对 侧蝶 骨 翼骨折 3 例 合并颧骨 额 突骨 折 1 例 ( 图 1 ) 筛 窦 积 液 1 9 例 上 颌 窦和 蝶 窦 出现 气液平 面 1 4 例 ( 图 2 ) 内直 肌 增粗 1 3 例 球 内出血 9 例 视 神 经 增粗 4 例 其 中经 M P R 重 建 冠 状 面 和 斜 面 显 示 双 侧 壁 骨 折 1 1 例 和 三 侧壁 骨 折 3 例
多层螺旋CT在眼眶骨折中的应用

多层螺旋CT在眼眶骨折中的应用摘要】目的认识眼眶骨折的多层螺旋CT检查对于其定位、定性诊断和判断预后具有的重要意义。
方法 33例患者均行螺旋CT扫描并进行后处理,在工作站利用多平面重建及三维重建技术,达到全面、准确的显示眼眶全貌,进一步突显骨折。
结果 33例患者中单纯骨折25例,其中眶内壁骨折12例,眶下型骨折7例,眶上壁骨折2例,眶外壁骨折4例;多发复杂骨折8例,其中合并临近部骨折9例。
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图像清晰,三维成像效果立体逼真,为临床诊断、法医定性提供重要信息,为目前影像诊断眼眶骨折的最佳方法。
【关键词】眼眶骨折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提升,加之人们审美观念的提高,多层螺旋CT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眼眶外伤的诊断。
眼眶的结构多细小、微薄,易遭受外伤造成骨折及骨缝分离。
本文对经16层螺旋CT扫描并经临床证实的33例眼眶骨折进行分析,旨在总结多层螺旋CT在诊断眼眶骨折的优势及其重要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09年10月至2011年8月临床资料齐全的眼眶骨折病例33例。
其中男性24例,女性9例,年龄8~69岁,平均38.3岁。
受伤原因包括车祸伤、爆炸伤、坠落伤、打击伤等。
临床症状多为眶周缘、颜石部青紫肿胀,眼结膜充血、眼球运动障碍为主,其它可伴有眼球突出、视力下降、复视等。
1.2材料与方法使用美国GE公司Bright Speed16层螺旋CT扫描仪。
扫描参数:120Kv,100~150mA,层厚3~5mm,矩阵512×512,33例均行断位扫描,以听眶下线为基线,范围全眼扫描并上下多加2cm,其中11例加扫冠状位,范围为眶前缘至前床突,屋厚3mm螺距为1,以水平线为基线扫描。
1.3影像后处理扫描后进行薄层重建并将数据传至AW4.4工作站上分别进行多平台容积(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及表面遮盖掩饰法(SSD)等3D-CT重建成像技术,细致观察眼眶骨质、眶内软组织、视N及邻近结构等。
螺旋CT在眼眶骨折中的应用

螺旋CT在眼眶骨折中的应用眼眶骨折是眼外伤中最常见的损伤,可导致眼球破裂出血、复视、眼球运动障礙,甚至失明等严重后果。
传统的X线平片检查空间分辨率差,影像相互重叠,对眼眶骨折显示率不足70%,特别是爆裂骨折很难作出明确诊断,容易漏诊误诊。
螺旋CT检查具有信息量大,扫描层面薄、密度分辨率高等优点,可冠状位、矢状位重建,诊断率高,对眼眶骨折的准确诊断率可达98%[1]以上,是目前诊断眶骨骨折的最佳方法。
通过对60例眼外伤眼眶骨折患者CT扫描的图像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论螺旋CT扫描能准确显示眼眶壁骨折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明确其骨折的部位、程度,对于临床诊断、治疗及法医鉴定具有重要价值。
随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眼眶骨折、眼球损害的预后以及美学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及时准确的报告骨折程度有很高重要性。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0例中男52例,女8例,年龄20~50岁,平均35岁。
拳击伤39例,车祸伤13例,棍棒等击打伤8例。
临床症状主要有眼睑及眶周软组织肿胀、青紫、视力减退、眼球活动受限、眼球破裂出血、鼻出血等。
1.2检查方法:采用飞利浦Brilliance16排螺旋CT机对病变部位检查,患者均常规行轴位常规螺旋扫描后冠状位重建,轴位扫描以听眶线(外耳道与眶下缘连线)为基线,由眶下缘扫至眶顶;扫描层厚1mm,间距1mm,连续扫描,将扫描获得原始数据传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冠状位重建,采用骨算法重建,用骨窗、软组织窗分别观察眶壁骨及邻近软组织结构等情况,扫描前嘱患者眼球尽量保持不动。
2结果本组60例眼眶骨折中,其中单纯内壁骨折30例,单纯下壁骨折8例,内下壁骨折4例;并发眼肌增粗移位3例,鼻窦积液或积血10例,眼睑及眶内积气2例,眼球破裂出血2例,视神经增粗水肿1例。
直接骨折30例(50%),其中上壁骨折11例,外壁骨折10例,外上壁骨折9例;并发鼻窦积液或积血10例,眶内积气眼肌增粗10例。
复合型骨折22例(36.63%),其中眶上壁合并眶内侧壁骨折9例,各壁均有骨折3例;并发鼻窦积液或积血6例,其它4例。
多层螺旋CT在眼眶爆裂性骨折100例应用

行冠状及矢状位重建 , 多方位观察眶壁骨质形态 、 眶
内软 组织 及周 围结 构变化 。
2 结 果
效 果 最佳 ( 1 )眼眶 上壁 及 眶下 壁骨 折 则 以冠 状 图 a,
临床表现 : 眶周青紫 , 眼球突出, 眼球运动障
见 或视 力 下降等 。 T检查 时 间为伤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小 时~ C
。
法
扫描设备为 P ip 4 层螺旋 C h i 0 ls T机 , 矩
《1, 层厚 08 m, 距 08 m, 5 2扫描 .r 层 a . a r 骨窗 窗宽
列 致伤原因: 。 拳击伤 6 例, 5 车祸伤 2 例, 7 撞击
。
脂肪间隙变窄、 消失或混浊 ; 眶内容物疝入邻近副鼻 窦内6 例, 8 以疝入筛窦最常见 , 其次为上颌窦; 副鼻 窦积液 、 积血 6 例: 5 眼球后眶脂体 出血 1 例 , 0 视神 经 曲度发生改变 3 ; 例 眶内积气 3 例 ; 5 眼睑及 眶周 软组织肿胀 10 0 例。眼眶内侧壁骨折以横断面显示
中右侧 眼 眶 内壁骨 折 5 2例 ,左侧 眼眶 内壁 骨折 3 1
例, 合并眶下壁骨折 4 0例、 合并鼻骨骨折 1 例 ; 2 单
纯 眶上 壁骨折 1 。 7例 22 骨折 C . T征 象 () 1直接 征 象 : 壁 骨质 的连 续 眶
性 中断 、 断端成角嵌插 6 例 。 的曲度发生改变 8 眶壁
爆 裂性 眼眶骨 折 10例 ,男 8 0 8例,
眼眶爆裂骨折的CT诊断价值

眼眶爆裂骨折的CT诊断价值目的分析眼眶爆裂骨折CT表现,探讨CT对眼眶爆裂骨折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眼眶爆裂骨折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
结果单眶壁爆裂骨折35例(内侧壁29例,下壁6例),双眶壁爆裂骨折9例,复合型爆裂骨折9例。
眼眶爆裂骨折直接征象为眶壁骨质连续性中断、粉碎及移位和曲度异常;间接征象有眼外肌改变、鼻旁窦积液等,眶下壁骨折特异性征象为“泪滴征”。
结论CT能明确眼眶爆裂骨折的部位、范围及程度,是目前诊断眼眶爆裂骨折最精确方法,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标签:眼眶;爆裂骨折;断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眼眶爆裂骨折在眼外伤中比较常见,可导致复视、眼球运动障碍、眼球内陷、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等严重后果,是眼科常见也是危害较重的眼病之一。
早期明确诊断对选择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1]。
现对本院及外院经CT确诊的53例眼眶爆裂骨折进行回顾分析,以提高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06年~2010年期间眼眶爆裂骨折53例,男41例,女12例,年龄7~62岁。
左侧42例,右侧11例。
受伤原因:拳击伤29例,车祸撞伤17例,摔伤7例。
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眶周软组织肿胀49例,眼睑皮下气肿19例,眼球运动受限21例,眼球突出6例,晶状体脱位1例,复视5例,视力下降2例。
1.2 影像学方法使用GE或SIEMENS螺旋CT,全部病例均行横断扫描,以听眦线为基线,自眶上缘至眶下缘连续扫描,其中8例加行冠状位(垂直于听眦线)扫描。
层厚、层距3 mm。
采用骨窗及软组织窗观察眶壁骨质、眶内软组织及邻近结构。
2 结果根据眼眶爆裂骨折的特点和有关文献[2],将本组53例眼眶爆裂骨折分为3型:(1)单眶壁爆裂骨折;(2)双眶壁爆裂骨折;(3)复合型爆裂骨折(并发其他眶壁骨折者)。
2.1 单眶壁爆裂骨折35例。
内侧壁29例,下壁6例。
表现为骨质连续性中断、移位或粉碎30例,眶壁曲度异常3例,局部凹陷2例。
眼眶内下壁爆裂性骨折的多层螺旋CT诊断

眼眶内下壁爆裂性骨折的多层螺旋CT诊断眼眶骨折指的是眼眶壁骨折,可分为眶上壁骨折、眶下壁骨折、眶内壁骨折、眶外壁骨折和眶缘骨折等类型。
其中,眶下壁骨折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可导致眼球下垂、视力下降、眼球扭曲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影响生命安全。
多层螺旋CT技术已经成为眼眶骨折的首选成像技术,其高分辨率和多平面成像能力使得其在眼眶解剖结构的评估和骨折的诊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多层螺旋CT成像方法多层螺旋CT技术是一种高分辨率的成像技术,其原理是采用X射线通过人体部位的投影图像来进行成像。
在多层螺旋CT的成像系统中,X射线源和X射线探测器环绕病人的身体轴线进行旋转扫描,得到的切面图像可以拼接成三维的图像。
多层螺旋CT成像方法对于眼眶骨折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其可以得到非常高分辨率的图像,并且可以在多个平面上观察影像细节,以识别和确定骨折的类型、所累及的结构、估计碎骨片体积及分布等。
多层螺旋CT诊断眼眶内下壁爆裂性骨折的方法眼眶内下壁爆裂性骨折是眼眶骨折的一种类型,通常是由于眶下壁受力直接撞击所致,其特点是眶下壁骨折和眶外壁骨折联合破坏。
多层螺旋CT诊断眼眶内下壁爆裂性骨折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适当的成像平面:多层螺旋CT可以生成三维图像,但选择适当的成像平面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眼眶内下壁爆裂性骨折的诊断,一般选用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断面进行评估。
2.观察眶下壁骨折:眶下壁骨折是眼眶内下壁爆裂性骨折的主要表现,其一般表现为眶下壁外侧缘的完全或不完全断裂,需进行精确定位。
3.观察眶外壁骨折:眶外壁骨折可以组成眼眶的三维框架,其受到破坏可能会导致眼球的下垂、扭曲和视力的下降等症状。
4.观察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情况:眼眶内下壁爆裂性骨折可能会影响到眶下唇肌和眼外肌,导致肌肉脱离和肌肉裂伤等症状。
5.确认其它骨折类型排除眶内壁骨折。
多层螺旋CT诊断眼眶内下壁爆裂性骨折的优势多层螺旋CT技术对于眼眶骨折的诊断具有以下优势:1.高分辨率的成像质量,可以显示骨折块的分布和大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论著・ 多层螺旋CT对眼眶爆裂性骨折诊断的信度和效能评估李润根1陶先锋2张元刚1王志岗1代永亮1【摘要】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对眼眶爆裂性骨折(BOF)分类诊断重复测量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方法符合纳入条件的眼眶BOF患者133例(135个眼眶)。
从CT图文报告工作站调阅其原始诊断结果作为原始诊断组(组1);由2名富有颌面部疾病诊断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再次进行阅图诊断,其结果作为“再次诊断组”(组2)。
采用Kappa统计量(k值)评价两组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以纳入病例为金标准,用约登指数分别评价两组对各类型眼眶BOF诊断试验的有效性。
结果单纯内壁骨折、单纯眶底骨折和眶内下壁(眶底和内壁)骨折分别占58.52%、26.67%和14.81%。
两组对单纯内壁骨折诊断的一致性很高(k=0.91,95% CI 0.84~0.98),对单纯眶底骨折和内下壁骨折诊断的一致性较高,k值分别为0.65(95% CI 0.51~0.80)和0.66(95% CI 0.49~0.84)。
两组间诊断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综合应用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对各类型眼眶BOF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真实性。
【关键词】 眶骨折;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诊断Diagnosi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ssessment of 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in orbitalblowout fracture Li Rungen1, Tao Xianfeng2, Zhang Yuangang1, Wang Zhigang1, Dai Yongliang1. 1Roomof Computed Tomography, Norinco Group No.521 Hospital, Xi'an 710065, China; 2Department ofRadiology, Xi'an Qinghua Hospital, Xi'an 710025,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Li Rungen, Email: yxk_521yy@【Abstrct】Objective To evaluate 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 in orbitalblowout fracture (BOF) classification in the inter-rater agreement level and validity in the diagnosis ofrepeated measurements. Methods Conform to the conditions in patients with orbital BOF of the 133cases (135 eyes). From the CT images and the report workstation to review its original diagnosis as "theoriginal diagnosis group"( group 1), the images were interpreted and diagnosed again by two radiologists ofexperienced maxillofacial disease diagnosis experience and the result as "the repeated diagnosisgroup"(group 2). Using Kappa statistics (k value) to evaluate the agreement level between the two groupsof diagnosis. With confirmed cases as "gold standard", the diagnostic tests validity of the two groups foreach type of orbital BOF were evaluated using Youden's index, respectively. Results Our study cohortcomprised 133 patients (135 eyes), the incidence of pure medial orbital wall fractures, isolated orbital floorfractures and inferomedial wall (orbital floor and medial wall) fractures was 58.52%, 26.67% and 14.81%,respectively. The magnitude of agreement between the group 1 and group 2 reached an almost perfect(k=0.91, 95% CI 0.84-0.98) for pure medial orbital wall fractures, for isolated orbital floor fractures andinferomedial wall fractures respectively to achieve a substantial agreement level, k values were 0.65 (95%CI 0.51-0.80) and 0.66 (95% CI 0.49-0.84), respectively. The diagnostic validity were no significantdifferences in between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Integrated application of MSCT imagingtechniques, the diagnostic results for each type of orbital BOF had higher agreement level and validity.【Key words】 Orbital fractures; Tomography, spiral computed; Diagnosis对医学诊断结果信度进行重复测量,被广泛应DOI: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7.09.016作者单位:710065 西安,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CT室1;710025 西安庆华医院放射科2通信作者:李润根,Email: yxk_521yy@ 用于临床影像学诊断中,Kappa统计量是测量信度的诸多方法之一,最终目的是判定前后结果或新旧方法之间测量信度的优缺点,体现重复测量的一致性[1]。
眼眶爆裂性骨折(blowout fracture,BOF)CT诊断结果信度重复测量方面,尚未见文献报道。
本试验通过回顾性分析,尝试对一组眼眶BOF病例的CT原始分类诊断与再次分类诊断结果进行一致性测量和诊断效能评价。
资料与方法1. 病例选择:从图文报告工作站(南京,索图牌)检索2012年6月至2016年8月因交通事故、体育运动、工业事故及斗殴等致眼眶钝性损伤的患者资料。
纳入标准:(1)诊断与分类符合《眼眶爆裂性骨折诊疗专家共识(2014年)》[2](下称“共识”);(2)伤后1 d至1周做了眼眶CT扫描,全部为横断面、多平面重组(MPR)和容积再现(VR)重建图像综合诊断报告资料;(3)经手术证实;(4)排除患侧眼眶复合性骨折、锐器损伤、既往患外伤或手术史、肿瘤、Graves病及先天性异常等。
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计133例135个眼眶(右64个,左71个),男性102例,女性31例,年龄范围12~60岁,平均(34.0±12.3)岁。
2. 检查方法:采用Aquilion(Toshiba Medical Inc.)16层螺旋CT,患者仰卧头先进,侧位数控定位(自眶下缘2 cm至眶上缘2 cm),基线与眼眶长轴平行,轴位螺旋扫描。
扫描参数:120 kV,350 mAs,层厚3 mm,螺距1,矩阵512×512,FOV 18 cm;CT图像处理采用Vitrea 5.2版本(Vital Images Inc.)图像后处理工作站,重建层厚1 mm,骨算法,获取MPR和VR图像。
骨窗:窗宽(WW)2 000 HU,窗位(WL)600 HU;软组织窗:WW 350 HU,WL 40 HU。
全部图像上传至CT图文报告工作站。
3. 分析方法:从CT图文报告工作站调阅全部被纳入患者的原始诊断报告单,按照诊断结果记录眼眶BOF的类型作为原始诊断组(组1);由2名富有颌面部疾病诊断经验的高年资放射科医师组成会诊小组,采用随机盲法再次进行阅图诊断,协商统一诊断结果并作为再次诊断组(组2)。
采用Kappa统计量(k值)评价两组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α=0.05,95% CI),k值:(1)0.00~0.20,一致性微弱;(2)0.21~0.40,一致性可接受;(3)0.41~0.60,一致性中等;(4)0.61~0.80,一致性较高;(5)0.81~1.00,一致性很高。
以纳入病例为金标准,用约登指数(约登指数=敏感度+特异度-1)分别评价两组对各类型眼眶BOF诊断试验的有效性。
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类变量应用Kappa统计量(α=0.05,95% CI)。
配对资料比较采用McNemar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诊断试验敏感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用公式法计算。
结 果1. 骨折类型及分布:患者共133例135个眼眶,右眼眶占47.41%,左眼眶占52.59%。
单纯内壁骨折、单纯眶底骨折和内下壁(眶底和内壁)骨折分别占58.52%、26.67%和14.81%(表1)。
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复视(42.96%)、眼球活动受限(47.41%)和眼球内陷(17.78%)。
单纯内壁骨折CT表现为眶内壁局部或广泛凹陷,毗邻筛骨眶板及筛窦骨性分隔断裂、窦腔实变,可见移位碎骨片,内直肌肌腹增粗、撕裂或疝入骨折塌陷处(图1);单纯眶底骨折表现为眶底较宽骨折线、局部塌陷及骨折片移位,下直肌增粗和(或)眶内脂肪疝入同侧上颌窦形成悬顶征或悬滴征,常伴有同侧上颌窦积液(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