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理解练习十三篇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理解练习及解析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理解练习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秋天的怀念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地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拉刷拉”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 - 小学作文】【篇一】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一、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阅读训练】1、选出下列划横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 B 书:写C D 及:等到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A、欧阳修聪明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给划横线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3)宁信度()()5、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6、《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7、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第十三篇《祁黄羊去私》(陆续更新)

A.是
B.否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 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 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 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 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4.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 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 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 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 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 “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 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 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 “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 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 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4.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善 哉 / 祁 黄 羊 之 论 也 /外 举 不 避 仇 /内 举 不 避 子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整理含解析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整理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现代文阅读紫藤萝瀑布(节选)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籐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幡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但是我没有摘。
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
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1)十多年前,作者看见家门外的紫藤萝稀落伶仃,感到失落悲痛:如今,作者见到一株怎样的紫藤萝?又是怎样的心情?(2)将文中加下划线的“挑逗”一词换成“嬉戏”好不好?为什么?(3)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20篇阅读理解初二语文

20篇阅读理解初二语文在初二语文的学习中,阅读理解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以下是20篇适合初二学生的阅读理解材料,每篇材料都包含了一段文本和相应的问题,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
1. 文本:《荷塘月色》问题:作者通过描绘荷塘月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 文本:《背影》问题:文章中“背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3. 文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问题:鲁迅在文中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述,反映了他怎样的童年记忆?4. 文本:《春》问题:作者如何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传达对生命的热爱?5. 文本:《我的叔叔于勒》问题:文中叔叔于勒的形象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6. 文本:《最后一课》问题:文章通过最后一课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渴望?7. 文本:《卖火柴的小女孩》问题:小女孩在寒冷的冬夜中,通过卖火柴幻想了哪些温暖的画面?8. 文本:《草船借箭》问题:诸葛亮的智谋在草船借箭的故事中是如何体现的?9. 文本:《桃花源记》问题:陶渊明通过桃花源的描绘,表达了什么样的理想?10. 文本:《岳阳楼记》问题:作者在描述岳阳楼时,是如何表达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的?11. 文本:《出师表》问题: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达了哪些情感?12. 文本:《醉翁亭记》问题:欧阳修在文中是如何描绘醉翁亭的景色的?13. 文本:《小石潭记》问题:作者在小石潭记中,是如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心境的?14. 文本:《爱莲说》问题: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是如何通过对莲花的赞美来表达自己的品格的?15. 文本:《赤壁赋》问题:苏轼在《赤壁赋》中,是如何通过对赤壁之战的回顾来表达自己的感慨的?16. 文本:《送东阳马生序》问题:作者在送别东阳马生时,表达了哪些情感?17. 文本:《记承天寺夜游》问题:作者在夜游承天寺时,有哪些深刻的感悟?18. 文本:《与朱元思书》问题:王维在《与朱元思书》中,是如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友情的珍视的?19. 文本:《游褒禅山记》问题:作者在游褒禅山时,有哪些独特的体验和感悟?20. 文本:《登泰山记》问题:作者在登泰山的过程中,有哪些深刻的感受和思考?每篇文本都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文本,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还能够培养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七年级语文 课外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50篇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50篇含答案)1.香椿的味道李红霞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
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
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
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
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桠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
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
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
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
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
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
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
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
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
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
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
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就可以了。
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的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
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 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及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枯萎的蒲公英叶子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
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
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
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
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
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的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
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
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
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
“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号)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
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
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
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⑥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
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专题训练题及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专题训练题及参考答案一、《父亲挑书》①重一百多斤的书压在六十多岁的父亲的肩上。
②我几次请求父亲放下担子让我挑一气,都被顶了回来。
没办法,我只得借着电筒发出的可怜的光跟在父亲修长的身子后面,背上背着个装有几件衣服的旅行包和一把红色吉它,样子潇洒得要命。
③我很清楚父亲此刻的心情。
中学时我因母亲病逝,被迫从滇东北转到滇东南就读。
6年多来,父亲都是形单影只地过着独身生活,一大把年纪了,仍起早贪黑地劳作,其苦不言而喻。
今年大学毕业,在众亲友的劝说下,我最终放弃了在昆明一报社工作的机会,回到离别多年的家乡。
这一决定出台后,最高兴的当然是父亲了。
“这回有个说知心话的地方了!”父亲逢人便说。
④一路上,父亲重复着那句重复了多年的话:“做人不做浮漂草,要做水上捕鱼人。
”碰上熟人问:“要干什么去?”他就抬高本来就很宏亮的声音:“秀才搬家——尽是书。
帮娃娃挑书到他舅舅家,请他家的客车送到城里去,明天娃娃就要到城里上班去了。
”“这回算得了!”对方回敬了一声。
“嗨!”对话在父亲的这一声里结束。
⑤农村人的“要干什么去”是路上招呼的客套话,今天做的事又是父亲盼了很多年的,于是,在回话时父亲理所当然地欣慰了一番,就好像辛苦几十年就是为了等这几句让人欣慰的话从内心里流出来,以至于每一个字都吐得相当有力,像钉子落到玻璃板上一样,发出的声音乐曲般悠扬。
尤其是那个“嗨”字。
只可惜,父亲的身子摇出来的每一个动作,都使我联想到“蹒跚”这个词,加之脚下不时地打滑,父亲几乎是踉跄而行了。
⑥我没有再要求父亲让我挑一气了。
这个时候,即使再加上100斤,只要是书——能照亮我的人生之路的赋予我智慧的书,父亲也会固执地把它挑在肩上。
我小心地跟在后面。
看着被书的重量挤压成弓形的父亲,眼里溢满了一种闪亮的东西,让我觉得满天都是星星,我也像是借着这满天的星星发出的光前行了。
⑦希望赋予人的力量是何等的巨大啊!⑧从今以后,我想我会更加珍爱这些书——即便不能为父亲做些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阅读理解练习13篇(附答案)一、阅读短文,完成各题。
(共 16 分)种花丁立梅①我在我妈屋门前种花。
②花的种子是我从网上买来的。
花十多块钱,就能买上一小把。
我乱七八糟地买了很多。
包装上标注的是“小野花”。
好,就它。
因为野,好长,合我的性子。
③我妈听说我要种花,乐得眉开眼笑,一叠声答应:“好啊好啊,家里有的是地方。
”她早早就把门前的一块地收拾出来。
我携着我的花种子回家。
我妈高兴,屋里屋外不停地来回转,一会儿找铁锹,说要把地再整一整, 一会儿又说要去地里挑蔬菜,中午给我炒着吃。
她的嘴一直咧着,合不拢了。
她说:“你一到家,家里的门檐都变高了,变亮堂了。
”④这话说得我既开心又黯然。
我们兄妹大了,各自有了家庭牵绊,难得回老家;家里只剩我妈、我爸两位老人,暮气笼罩下,都是冷清。
⑤我爸也忙活开了。
他给那块地追加了底肥,还用钉耙给划拉出漂亮的垄沟。
⑥种子刚种下,我妈就浇了一遍水。
然后她天天向我汇报门前地里的情形。
有鸟来啄食, 我妈又多了一项任务——赶鸟,整天忙得不可开交。
⑦十八天后,种子终于出芽了。
我妈不时就跑去看一会儿,说:“啊,那些小芽儿,像些小虫子在爬。
”我在心里面笑着。
⑧芽儿疯长起来,很快密密地长了一堆,你挤我我挤你的。
原先的地方不够它们生长了, 我妈忙着把它们移栽到别处,把屋后也栽上了。
抽枝了,打花苞了,这都是大事,我妈很细致地向我汇报。
平时少言寡语的老太太,变得碎嘴起来,语调里,多带着笑。
⑨又一些天后,花终于开了,居然是漂亮的格桑花和波斯菊。
红的,粉的,黄的,白的, 不一而足。
我妈的屋前屋后,像来了一群穿着鲜艳衣裳的幼童,整日里喧喧嚷嚷,跳跳蹦蹦, 好不热闹。
⑩蝴蝶们也来了,恋慕地绕着花飞。
我妈说:“没魂的蝴蝶啊。
”她那是形容蝴蝶多。
那景象我不用想,也知道是怎样的绚丽。
11 村里人没见过这些花,又好奇又羡慕,有事没事,都爱转到我妈门前来看。
孩子们更是频频相顾,跟我妈讨得几朵回去,开心得不得了。
12 于是乎,我妈门前总有人来讨花种子。
我回去,我妈告状似的说:“烦死了。
”我看到她说这话时,是多么口不对心。
她脸上的笑容里,分明写着快乐,那种给予的快乐。
13 今天我妈又告诉我,隔壁村子里的谁谁谁,也跑来跟她要花种子。
格桑花开过了, 我妈专门弄了个罐儿,收藏这些花种子。
她把那罐儿看得比金镯子还贵重,看得可紧了。
14 我问我妈:“给她了吗?”老太太端起架子来,狡黠地笑着说:“她来要了三回, 我才抓了一丁点儿给她。
要的人多哩,我要省着点。
”她计划着,明年把门口的路边也都给种起来。
15 我笑她,说:“那不是谁都可以采了吗?”我妈被我点破了心事,嘿嘿两声,讪讪地笑着,有些不好意思。
16 我很高兴,一个村庄都将因一把花种子而花开沸沸了。
(选自《扬子晚报》1.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 分)画线句子运用了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1分)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因我回来而开心喜悦的样子,(1 分)也侧面暗示了母亲平日里的冷清与寂寞。
(2 分)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⑨段中画线的句子。
(4 分)我妈的屋前屋后,像来了一群穿着鲜艳衣裳的幼童,整日里喧喧嚷嚷,跳跳蹦蹦,好不热闹。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将格桑花和波斯菊比作“一群穿着鲜艳衣裳的幼童”,(1分)“喧喧嚷嚷”赋予花以人的情态,(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种出的花鲜艳,数量多,长势喜人,富有生机。
(1 分)3.根据文章第⑥-B12 段内容,说说“种花”给“我妈”带来了哪些变化。
(4 分) 给花浇水、赶鸟充实了“我妈”的日子,让她不再感到孤独和冷清;汇报门前地里的情形,让平时少言寡语的老太太变得碎嘴起来,快乐起来;和村里人分享成果时,收获给予的快乐。
(每点 2 分,答出两点可得满分)4.文章以“种花”为标题有哪些含义?(4 分)标题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1分)同时“种花”是文章的主要事件;(1分)“种花”既是指种出的花,也指种出了对父母的关爱之花,种出了村里人对美好生活追求之花。
(2 分)二、阅读短文,完成各题。
(共 16 分)疲倦毕淑敏⑴春天的花开得疲倦的时候,它们就悄然地撤离枝头,放弃了美丽,留下了小小的果实。
当风疲倦的时候,它就停止了荡涤,让大地恢复平静。
⑵疲倦是现代人越来越常见的一种生存状态,在我们的周围,随便看一眼吧,有多少垂头丧气的儿童,萎靡不振的青年,疲惫已极的中年,落落寡合的老年?人们广泛而漠然地疲倦了。
很多人已见怪不怪,以为疲倦是正常的了。
⑶有一次,我把一条旧呢裤送到街上的洗染店。
师傅看了以后说,我会尽力洗熨的。
但是,你的裤子,这一回穿得太久了,恐怕膝盖前面的鼓包是没法熨平了。
它疲倦了。
我吃惊地说,裤子——它居然也会疲倦?师傅说,是啊。
不但呢子会疲倦,羊绒衫也会疲倦的。
所以,穿过几天之后,你要脱下晾晾它,让毛衫有一个喘气的机会。
皮鞋也会疲倦的,你要几双倒换着上脚,这样才可延长皮子寿命⑷我半信半疑,心想,莫不是该师傅太热爱他所从事的工作了,才这般体恤手下无生命的衣料?⑸又一次,我在一家工厂,看到一种特别的合金,如同谄媚的叛臣,能折弯无数次,韧度不减。
我说,天下无双了。
总工程师摇摇头道:它有一个强大的对手。
⑹我好奇,谁?⑺总工程师说:就是它自己的疲劳。
⑻我讶然,金属也会疲劳啊?⑼总工程师说:是啊。
这种内伤,除了预防,无药可医。
如果不在它的疲劳限度之前, 让它休息,那么,它会突然断裂,引发灾难。
⑽那一瞬,我知道了疲倦的厉害。
钢打铁铸的金属尚且如此,遑论肉胎凡身!疲倦发生的时候,如同一种会流淌的灰暗,在皮肤表面蔓延,使人整个地困顿和蜷缩起来。
如果不加克服和调整,粘滞的不适,便如寒露一般,侵袭到身体的底层。
我们了无热情,心灰意懒。
我们不爱惜自己了,觉察不到自己的珍贵;我们不热爱他人了,因为他人是使我们厌烦的源头。
⑾在身体疲倦的背后,是精神率先疲倦了。
我们丧失了好奇心,不再如饥似渴地求知, 生活纳入尘封的模式。
甚至婚姻,也会疲倦。
它刻板地重复着,没有新意,没有发展。
爱情的弹性老化了,像一只很久没有充气的球,表皮皲裂、塌陷着,摔到地上,噗噗地发出充满怨恨的声音,却再不会轻盈地跳起,奔跑着向前。
⑿疲倦到了极点的时候,人会完全感觉不到生命和生活的乐趣,所有的感官都在感受苦难,于是它们就保护性地不约而同地封闭了。
我们便被闭锁在一个狭小的茧里,呼吸窘迫, 四肢蜷曲,渐渐逼近窒息了。
⒀疲倦的可怕,还在于它的传染性。
一个人疲倦了,他就变成一炷迷香,在人群中持久地散布着疲倦的细微颗粒。
他低落地徘徊着,拖抑着整体的步伐。
当我们的周围生活着一个疲倦的人,就像有一个饿着肚子的人,无声地要求着我们把自己精神的谷粒,拨一些到他的空碗中。
不过,如果我们这样做了之后,才发觉不但没有使他振作起来,自身也莫名其妙地削弱了。
⒁身体的疲倦,转而加剧着精神的苦闷。
变更太频繁了,信息太繁复了,刺激太猛烈了,扰动太浩大了,强度太凶,频率太高即使是喜悦和财富,如果没有清醒的节制,铺天盖地而来,也会使我们在震惊之后深刻地疲倦。
⒂当疲倦发生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⒃看看大自然如何应对疲倦吧。
春天的花开得疲倦的时候,它们就悄然地撤离枝头,放弃了美丽,留下了小小的果实。
当风疲倦的时候,它就停止了荡涤,让大地恢复平静。
⒄人们应对疲倦的办法,没有自然界高明。
不信,你看。
当道路疲倦的时候,就塞车; 当办公室疲倦的时候,就推诿和没有效率;当组织者疲倦的时候,就出现混乱和不公;当社会疲倦的时候,就冷漠和麻木。
⒅面对疲倦对我们的伤害,需要学习大自然,遵循规律,停下追逐的脚步,倾听身体的声音。
疲倦是可以战胜的,疲倦是可以化险为夷的。
疲倦考验着我们,折磨着我们。
疲倦也锤炼着我们,升华着我们。
1.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第②段的两层语意。
(4分)(1)疲倦是现代人越来越常见的一种生存状态;(或“现代社会里,人们普遍疲倦了” 或“现代社会里,从儿童到老年,疲倦现象十分普遍”。
)(2)很多人以为(或错误地认为)疲倦是正常的了。
(很多人以为疲倦是正常现象,不足为怪)2.“不但呢子会疲倦,羊绒衫也会疲倦的”,请结合上下文,简要说说你对“疲倦”的理解。
(4 分)人或事物接近“疲劳限度”时的状态。
或:人或事物由于长时间连续不断的使用接近毁损的状态。
3.文章第10 段说“那一瞬,我知道了疲倦的厉害”,请结合第10-14自然段,简要说说“疲倦”“厉害”的表现。
(4分)(1)对身体的影响,疲倦使人整个地困顿和蜷缩起来(使人了无热情,心灰意懒)。
(2)对精神的影响,疲倦使人丧失好奇心,甚至使婚姻和爱情失去新意,使生命和生活了无乐趣。
(3)疲倦还具有传染性。
4.概括本文所写的中心内容和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4分)(1)本文简述了现代人疲倦的现状、疲倦对我们的伤害以及应对办法;(2)作者在文中表现出对现代社会越来越常见的“疲倦”状态的忧虑,呼吁大家在接近疲劳限度时,停下追逐功名利禄的脚步,遵循规律,休养生息。
三、阅读短文,完成各题。
(共18分)邂逅霍金①自从《时间简史》在中国翻译出版后,知道霍金的人越来越多。
青年人争相阅读《时间简史》,一时颇有洛阳纸贵之势。
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我对霍金以高度残疾之身能写出如此经典著作的精神和业绩,却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②我知道霍金是剑桥大学的,想不到在来剑桥的第二周就见到了他。
③7月1日下午,一位青年朋友约我一起去那家有百年历史的ORCHARD(果园)茶室,经过剑桥河边时他告诉我,傍晚霍金常在这里散步,有时可以遇见他。
于是霍金成了我们的话题,我问这位学西方哲学的博士生是否看过《时间简史》,他说看过,但也没有看完。
这使我颇感自慰,我的选择看来是明智的。
④六时半,当我们从茶室回家又经过剑桥河边时,忽然我见到前面缓缓驶来一辆轮椅车,上面坐的正是霍金——和以前在照片上见到的完全一样。
⑤车驶近了,我却呆滞了,是敬仰,是震惊,是凝视,是沉思?都是,或许都不是。
在他经过我身边的那段时间,我什么也没有做,只是目送他静静地过去。
⑥这是一个弱小的身躯,稍向右侧倾斜地靠在——或者说是被安放在——轮椅车背上。
除了他的目光,似乎见不到他有其他动作。
他的目光显得异乎寻常,可以看成极度冷漠,也可以视为显示着超常的魅力。
我想走上前去,又下意识地摸着照相机,但我既没有移步,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⑦或许是霍金独特的形象震撼了我。
对于这样一位随时面对逼近的死神却依然像超人那样奋斗的人,对他的任何干扰都是一种罪恶,更不用说任何好奇的举动或过分的热情表现。
⑧或许是周围的人感染了我。
当霍金经过时,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人都毫无异样,就连照料他的老护士也不靠近他的轮椅,只是默默地跟随着,大家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