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山水古诗赏析

《钱塘湖春行》山水古诗赏析《钱塘湖春行》山水古诗赏析《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
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钱塘湖春行⑴孤山寺北贾亭西⑵,水面初平云脚低⑶。
几处早莺争暖树⑷,谁家新燕啄春泥⑸。
乱花渐欲迷人眼⑹,浅草才能没马蹄⑺。
最爱湖东行不足⑻,绿杨阴里白沙堤⑼。
【注释】⑴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⑵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⑶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
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
这里指低垂的云。
⑷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向阳的树。
⑸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⑹乱花:纷繁的花。
渐:副词,渐渐地。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⑺浅草:浅浅的青草。
才能:刚够上。
没(mò):遮没,盖没。
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侧重花草。
浅浅的青草刚够没过马蹄。
⑻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行不足:百游不厌。
足,满足。
⑼阴:同“荫”,指树荫。
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钱塘湖春行赏析

钱塘湖春行赏析
钱塘湖春行原文: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赏析:
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
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
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
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
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
颈联: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
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
尾联: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赏析

《钱塘湖春行》是唐朝白居易的诗作。
全文如下: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
这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中,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
《钱塘湖春行》诗词赏析

《钱塘湖春行》诗词赏析《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春景的诗歌。
通过对春天的湖光山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以下是关于这首诗歌的详细赏析,主要从内容概括、创作背景、语言特点、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和诗人情感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内容概括《钱塘湖春行》主要描绘了春天西湖的美景,通过对湖光山色、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画面。
诗人漫步在湖边,欣赏着春天的美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二、创作背景白居易在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出任杭州刺史,创作了《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歌。
当时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大半,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湖光山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三、语言特点1.简洁明了:白居易的诗歌语言简洁明了,用词精准,语言质朴自然,读起来朗朗上口。
2.生动形象:诗人运用生动形象的词语,如“乱花渐欲迷人眼”,“几处早莺争暖树”,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动物的活动。
3.韵律和谐:诗歌的韵律和谐,富有音乐性,读起来节奏感强,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主题思想《钱塘湖春行》的主题思想是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通过对春天西湖美景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珍视。
这种主题思想贯穿于诗人的作品中,体现了白居易的人生观和自然观。
五、艺术手法1.寓情于景:诗人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将情感融入到景色之中,使得诗歌的表达更为含蓄和深刻。
2.细腻描绘:诗人运用细腻的笔触,对春天的景色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使得诗歌的画面感十分强烈。
3.对比手法: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将早春与晚春、动物与植物进行对比,突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生命的力量。
六、诗人情感在《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歌中,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形象的词语,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同时,通过对春天西湖美景的描绘,也寄托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慨。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赏析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赏析《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经典诗作,咱们一起来瞅瞅这首诗的原文和好好欣赏欣赏它的妙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咱们先来说说这开头“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诗人呀,站在孤山寺的北边,贾公亭的西边放眼望去,春水初涨,水面差不多与堤岸齐平啦,天上的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感觉就像云朵的脚都快碰到水面了呢。
想象一下,那画面是不是特别开阔,让人心里一下子就敞亮起来啦!“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可太有意思啦!你瞧,有好几处地方,早出的黄莺叽叽喳喳,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不知道是谁家新飞来的燕子,正忙着衔泥筑巢呢。
就好像一群小孩子在争着抢着表现自己,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我记得有一次春天去公园,就看到过这样的场景。
那几只小黄莺叫得可欢了,跳来跳去的,把树枝都震得一颤一颤的。
旁边的燕子呢,嘴里叼着泥巴,飞一会儿停一会儿,那认真的模样,仿佛在精心打造自己的小城堡。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各种各样的野花竞相开放,让人眼花缭乱,都不知道看哪一朵好了。
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这花呀草呀,真是让人陶醉在春天的美景之中。
我上次去郊外踏青的时候,就被那一片花海给迷住了。
五颜六色的花朵,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微风一吹,花朵轻轻摇曳,散发出阵阵芳香。
脚下的小草嫩绿嫩绿的,软绵绵的,走在上面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
最后两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人说呀,最喜爱湖东的美景,怎么游玩都不够,尤其是那绿杨掩映下的白沙堤。
这说明诗人对这景色是真的喜欢到了骨子里。
我也有过这样的感受,有一回在湖边散步,沿着湖边的小路一直走,微风拂面,阳光温暖,那种惬意的感觉,真的让人不想停下来。
整首诗呢,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春日画卷,把西湖早春的风光描绘得活灵活现。
钱塘江春行白居易古诗赏析

钱塘江春行白居易古诗赏析钱塘江春行白居易古诗赏析《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
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下面给大家分享钱塘江春古诗赏析,欢迎借鉴!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
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
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
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从静到动,从全景的写意到细节的工笔。
先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莺声婉转,流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勤劳,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都写出了初春的生机。
“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
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
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
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钱塘湖春行古诗词鉴赏

《钱塘湖春行》赏析《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佳作,原文如下: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纷繁花枝全令人眼花缭乱,浅浅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荫白沙堤尽收眼底。
赏析:这首诗以杭州西湖春色为题材,表现了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
首先,诗的开头“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描绘了西湖早春的美丽景象。
诗人站在孤山寺北的贾亭西边,远望湖水,水面初平,云脚低垂,秀色无边。
这一段描绘了西湖早春的美丽景色,给人以宁静、清新、舒适的感觉。
接下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两句,描绘了黄莺在争抢向阳的树枝,燕子在衔泥筑巢的情景。
这一段通过生动描绘鸟类的活动,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两句,描绘了纷繁的花朵和浅浅的青草。
这一段用“乱花”、“迷人眼”和“浅草”、“没马蹄”两组生动的词语,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最后,“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之情。
这一段用“最爱”和“行不足”两个词语,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整首诗的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用词准确。
通过描绘西湖春行的美景,表达了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是吟咏西湖的名篇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此诗通过写杭州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用词准确,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钱塘湖春行》诗歌赏析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一)译文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二)背景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的,描绘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三)诗歌赏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首联点题,交代游踪。
诗人游西湖,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远眺湖面,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与湖面相接,是从大处落笔,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中间两联是分写,抓住早莺、新燕、乱花、浅草四种景物,细致描摹早春景致。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颔联写莺与燕,是禽鸟。
莺争暖树,燕啄春泥,一个是早莺,一个是新燕,都是早春景象,生机勃勃。
“几处”说明早莺还少,“争暖树”,说明尚是乍暖还寒时候,“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
可谓描摹细腻。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颈联写花和草,是植物。
乱花初放,而未缤纷,但可以预见即将盛放,会使人眼花缭乱;芳草才生,尚未长高仅能没过马蹄。
“渐欲”,“才能”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湖东”点明诗人行踪,与首联呼应;“绿杨阴”“白沙堤”颜色鲜明,一派春和景明气象;“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阑,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这样结尾“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钱塘湖春行》 本诗是白居易 于穆宗长庆三年(823 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在他任职时,他曾写过许多 有关湖光山色的诗作, 而此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 把刚刚披上春天的西湖 描绘得生机盎然,意象深刻,所以,也成了白居易描写春景的代表作。
下面赏析 《钱塘湖春行 》,欢迎阅读了解。
赞美春天的美丽景色,是古诗词 的重要主题之一;歌咏山川河流,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是诗人笔下的 常写之作。
但是将两者融合到一起,既描写名山大川的秀丽风光,也能从细致入 微的一花一草入手, 绘制出一幅逼真磅礴的山川春景图, 这样的作品就比较少见。
而收录于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唐代诗人白居易的 《钱塘湖春行》 就是这 样一篇佳作。
此文作者对春天里的一景一物都进行极为细致的观察, 更饱含气吞 山河的胸襟。
至美的西湖美景,至真的性格情怀,在这样一首七言律诗里表现得 淋漓尽致。
一、 至美的西湖 西湖——中国美景绝佳处, 在古典诗词中频频出现, 更是以其柔婉清丽的特 色驰名中外。
一湾美丽的湖水上演着无数感人的故事 。
既有范蠡西施西湖泛舟,又有许仙白娘子断桥相会。
这样一个青山环绕独 特美丽的湖景, 该如何描写才能凸显其美?不说那两岸沙堤上嫩柳梧桐抽枝展芽, 也不说那青山巍巍水光一色, 光是那波光粼粼的湖水倒映着湖心岛里的八角小亭 就足以让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所以,要想将这所有景色融入到一首诗中,这 就需要很深的文学 和诗词功底。
让我们来体会白居易采用的独特写景技法。
开篇两句由湖上春色写起。
诗人先点明大的环境,然后才描写春景。
“孤山 寺”“贾亭”“水面”“云脚”这些大的景物就粗线条地把诗人所在的场景勾 勒出来。
而“北”“西”给人一种方向, 这种方向感将景物在画图中安放得错落 有致, 且凸显“孤山寺”“贾亭”西湖的名胜古迹特色。
“云脚低”展示春天里
湖水上涨, 舒卷的白云和碧波荡漾的湖面融合在一起的独特画面。
大的场景勾勒 完后,就要用细致的工笔来绘画小景物,颔联就是这样。
着重描绘了西湖早春的 典型景物, 诗人用“几处”“谁家”而不是“处处”“家家”来形容早莺和燕子, 更加符合当时的时令, 突出了早春的特点。
“争暖树”“啄新泥”赋予这幅早春 之图以动感,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体现得完美真切。
美景需要游人的点缀, 自然而然游人的身影就显露出来。
“乱花”点明花蕾 刚刚绽放,但还不是很繁盛。
但“渐欲”告诉我们,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盛大 场面即将到来。
紧接着引用了唐朝的西湖骑马春游的风俗, “没马蹄”形容嫩绿 的浅草,将眼前的初春景色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到这里,诗人以巧妙的构思和精 巧的布局, 以景开始又以景结束, 用白描的手法将众多景物写入诗内, 层次清晰。
一幅清新隽永的西湖春景图就真切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诗人处处流露出对西湖 的热爱,直到最后一句直抒胸怀。
景色由湖里转到岸上,由白沙堤结尾。
“苏堤春晓”是西湖十大美景之首, “苏堤”是西湖美景的标志和代表。
用“最爱”两字极尽热爱赞美之意, 那种流 连忘返, 陶醉在西湖美景中的感觉。
“行不足”怎样也看不够这生机勃勃的春天 景色!寓情于景的同时,着力描绘湖上岸边的蓬勃景色,体现出了诗人的喜悦。
语言平淡浅显,清新亮丽,自然隽永,遣词造句也别具匠心。
二、 至真的情怀 《钱塘湖春行》的作者白居易是在仕途不得意之时,被罢官贬谪到了杭州。
仕途的不得意让其内心平增了几分抑郁和惆怅。
但是知识渊博, 纵观古今的诗人们不会因一时的不得意而沉落颓废, 而是及 时转移注意力,迅速从世俗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纵情山水,浏览名山大川。
白居 易更是完全陶醉于西湖的美景中, 完全看不到世俗的任何烦恼。
在生机蓬勃的春 天里,看着万物复苏,自己内心也深受感染,情感完全被眼前的事物所打动。
如果在诗中一味空泛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不免显得有些矫揉造作, 而若通过 描写景物或者记述事情,就能让情感流露得更自然,从而达到想要表达的程度。
所以诗人写诗抒情,大多是寓情于景或者寓情于物。
这样情景交融,将情感赋予 到每样事物中, 那么感染力就会不断地积累, 由量变到质变, 到最后如火山喷发, 势不可挡。
所以至真的感情就恰到好处地显现了。
西湖到底有多美,引起无数人遐想和猜测。
那一段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的诗词歌赋,以及雷峰塔、灵隐寺、断桥等等建筑,共同构成 了杭州古镇的西湖文化。
这些独具魅力的文化, 不单单基于西湖的“十大美景” 的精致美丽,更是因为赋予这些美景的人文情怀。
同时,古诗 又是中国特有的文学样式, 美景通过诗词这个载体, 融入了诗人独特的至深 情感,就书写出了中华文化的绚丽篇章。
也就是文人赋予了诗词灵魂,一首首小 诗才如一朵朵盛开的花朵一样,散发着缕缕清香,漂越千古,时至今日仍能感动
我们!让我们不得不对作者将美景和情感融合的技法惊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