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钱塘湖春行》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

《钱塘湖春行》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

《钱塘湖春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题型:【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

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

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解析】C 不是暮春,而是初春的景象。

2、请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C)A.诗的首联交代了踏青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冬日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颈联诗人用“乱”字勾画了百花竞放、五彩缤纷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这首诗能紧紧抓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选取典型景物,把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解析】C 不是深密,而是浅密。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唐诗五首》译文赏析及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唐诗五首》译文赏析及练习(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阅读赏析及达标练习《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赏析主题:描写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色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1. 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 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答: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 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的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 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答: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饮酒(其五)》诗歌鉴赏专项练(含答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饮酒(其五)》诗歌鉴赏专项练(含答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饮酒(其五)》诗歌鉴赏专项练(含答案)《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饮酒(其五)》诗歌鉴赏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两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展现了一幅的景象。

2.直接性默写填空。

(1)山随平野尽,___ 。

(2)月下飞天镜,___ 。

3.根据要求填空。

(1)《渡荆门送别》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___,___。

(2)《渡荆门送别》中化静为动,描写过荆门入楚地时的壮阔景象,表现喜悦心情、朝气蓬勃的语句是:___,___。

(3)《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___,___。

(4)《渡荆门送别》借与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___,___。

4.下列对《渡荆门送别》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紧扣诗题写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交代了此行的地点和事由。

B.颔联中,“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地展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

“入”字,写出江水流向远方,水天相接的开阔境界。

C.颈联描摹江上美景,富有画面感:朗月映照下江水澄净明澈,黄昏天边云霞飘飞,犹如海市蜃楼,变幻多姿,让人陶醉。

D.尾联直抒胸臆,写故乡之水不远万里送自己行舟远游,表达了自己尽快到达楚地的急切心情。

5.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6.请对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做简要赏析。

7.诗歌的最后两句写的含蓄而富有情致,请简要赏析。

8.《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场景?9.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论道:“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

"你的观点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10.阅读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一】孟浩然我行穷水国①,君使入京华②。

《钱塘湖春行》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钱塘湖春行》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钱塘湖春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原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

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抓住早春特点,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动物)的优美诗句是:2、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植物)的优美诗句是:3、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一句:4、写出诗人观景的处所,写出初春湖面水天相接美景的句子是:二、赏析简答题:1、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基样的思想感情?2、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好在哪里?4、品读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答案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抓住早春特点,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动物)的优美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植物)的优美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一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写出诗人观景的处所,写出初春湖面水天相接美景的句子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二、赏析简答题:1、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基样的思想感情?答:抓住了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好风的喜爱之情。

《钱塘湖春行》练习题

《钱塘湖春行》练习题

《钱塘湖春行》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一、理解性默写:1、抓住早春特点,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动物)的优美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植物)的优美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一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写出诗人观景的处所,写出初春湖面水天相接美景的句子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二、选择题:1、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

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解析】C 不是暮春,而是初春的景象。

2、请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C)A.诗的首联交代了踏青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冬日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颈联诗人用“乱”字勾画了百花竞放、五彩缤纷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这首诗能紧紧抓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选取典型景物,把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解析】C 不是深密,而是浅密。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词鉴赏《钱塘湖春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词鉴赏《钱塘湖春行》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译: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译: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 【考点预测】 1. 从诗中哪些字词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象? 答: 2. 请描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答:
3. 请你说说颔联中“争”和“啄”两个动词的表达效果“乱”“浅”的妙处。 答:
5. 对下面古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此诗为诗人任杭州刺史期间所作。诗歌描绘了早春西湖明媚的风光,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首联中的“云脚低”应理解为“白云低垂,仿佛与湖水相连”,描绘出西湖静态的美。 C.颈联中的“迷人眼”和“没马蹄”,体现出早春的西湖百花齐放,春草丰茂的特点。 D.尾联中的“行不足”应理解为“走不够”,既写出西湖景色美不胜收,又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 解析: 6.对这首诗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 态画面。 C.颈联用“乱花”“浅草”写出了西子湖畔繁花似锦,翠绿如茵的美丽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解析:
五、《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写作背景】 白居易,唐代诗人。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 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本诗写西湖早春明媚的风光,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 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翻译】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译: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钱塘湖春行》翻译与常见重要考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钱塘湖春行》翻译与常见重要考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钱塘湖春行》翻译与常见重要考题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翻译:走在西湖边。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1、《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唐代大诗人。

2、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

3、暖树:向阳的树。

4、不足:不够。

5、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行”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喜悦之情。

6、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赏析?答:漫行于孤山寺的北边,贾公亭的西面,春水初涨,湖面于堤相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这一联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7 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赏析?答:写莺燕,从动物的动态的角度写出了初春给人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觉。

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8 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赏析?答:写花草,用“乱花”、“浅草”来写西湖早春的美景。

“渐欲”,渐渐就要;“才能”,刚刚能够,都表现出事物在发展变化之中。

从植物的角度,着重表现诗人面对初春美景的喜悦的心情。

9. 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赏析?答:“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留恋忘返,“最爱”直抒胸臆,说明诗人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部编八上《钱塘湖春行》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15题)

部编八上《钱塘湖春行》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15题)

部编八上《钱塘湖春行》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15题)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译文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2.主旨、情感诗人通过对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极有早春特征的动植物的描写,描绘出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表达了作者对早春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本诗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抒情手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观赏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悦、赞美之情。

4.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表现的画面。

答:莺是春的歌手,几只早莺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歌唱。

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5.请从炼字角度赏析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的表达效果。

答:“早”“新”用字准确,生动地表明了早春的时令;“争”“啄”两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早春时节的勃勃生机。

表达了作者对早春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6.请从修辞角度赏析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的表达效果。

答:运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争”“啄”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生机蓬勃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7.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的表达效果。

答:示例一:动态描写,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

“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又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把春的活力、大自然的春意生动地描述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塘湖春行》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

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唐代著名诗人。

曾担任太子的老师,做官正直,深手受好评。

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寺,因此号香山居士。

他是唐代诗人创作中最多的一个,作品集《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

诗中大胆地批评时政,表现了人民的疾苦。

本诗是他为杭州太守时所作。

【背景】唐穆宗长庆二bai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du任命为杭州的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823、824年)间的春天。

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主旨】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名句赏析】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诗人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

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钱塘湖春行》的优美诗歌来。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zhi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

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

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

“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

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

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

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

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

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

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

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

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

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抓住早春特点,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动物)的优美诗句是:2、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植物)的优美诗句是:3、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一句:4、写出诗人观景的处所,写出初春湖面水天相接美景的句子是:二、选择题:1、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

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2、请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诗的首联交代了踏青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冬日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颈联诗人用“乱”字勾画了百花竞放、五彩缤纷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这首诗能紧紧抓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选取典型景物,把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

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5、对《钱塘湖春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B.诗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生动描绘了西湖的明媚风光。

C.“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白沙堤”这些词语,都突出了西湖早春的特点。

D.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陶醉于美好湖光山色的喜悦心情。

三、赏析简答题:1、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基样的思想感情?2、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好在哪里?4、品读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答案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抓住早春特点,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动物)的优美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植物)的优美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一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写出诗人观景的处所,写出初春湖面水天相接美景的句子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二、选择题:1、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

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解析】C 不是暮春,而是初春的景象。

2、请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C)A.诗的首联交代了踏青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冬日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颈联诗人用“乱”字勾画了百花竞放、五彩缤纷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这首诗能紧紧抓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选取典型景物,把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解析】C 不是深密,而是浅密。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

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解析】D 这二句写行经白沙堤所见,是白描,不是详写。

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解析】C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5、对《钱塘湖春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B.诗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生动描绘了西湖的明媚风光。

C.“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白沙堤”这些词语,都突出了西湖早春的特点。

D.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陶醉于美好湖光山色的喜悦心情。

【解析】C.表述错误,首先,“白沙堤”是一个景点,并不能体现出季节特点;其次,该诗描写的是西湖早春的景象,而不是晚春。

三、赏析简答题:1、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基样的思想感情?答:抓住了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好风的喜爱之情。

2、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答: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