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2012

合集下载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性质:选修课适应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先修课程:《环境监测》后续课程:《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总学时:64〔其中实践教学 10 学时〕一、教学目的及要求: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课程依据环境科学的根本理论,通过评价人类经济活动和进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社会行为间的价值关系,对人类社会关系行为的推断,调整和选择供给科学依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初步把握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原理和方法,为今后开展有关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打下根底。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环境概念;环境特征其次节环境影响及其评价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评价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进展;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依据;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1、了解环境、环境影响和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2、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进展;3、把握环境系统的特点;4、了解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进展及其功能。

本章难点:1、区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概念;2、学习报告表中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书写方法;3、明确环境系统特点的辨证性;4、环境影响评价的功能及其制度的进展。

其次章环境保护标准和环境标准第一节环境保护标准环境保护标准的概念;中国环境保护标准体系;中国环境标准现状;环境保护标准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其次节环境目标环境目标;环境容量本章重点:1、理解环境标准概念及意义;2、了解我国环境标准的现状;3、把握环境目标、环境容量的概念;4、理解环境标准体系和标准的应用。

1、理解各项环境保护标准之间的联系与区分;2、环境标准的更和应用;3、理解环境容量大小的取决因素。

第三章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程序遵循的原则其次节环境影响评价的治理程序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分类治理;环境影响评价工程的监视治理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确实定;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本章重点:1、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治理程序;2、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3、把握环境影响评价遵循的原则;4、把握环境影响评价工程的监视治理途径;5、生疏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包含的内容。

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一、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法》第三章第三节第55-73页)掌握(要求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掌握不同类型污染源的调查方法掌握河流、湖泊、河口海湾和近海水体水质取样断面上取样点的布设方法及取样方法;掌握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方法的应用.熟悉(要求能够理解并简单应用)常用环境水文特征值获取的基本方法; 熟悉确定不利水文条件的方法;水污染源按产生及进入环境方式、污染性质进行的分类。

了解(要求具有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广泛知识) 了解河流、湖泊、河口海湾和近海水体的基本环境水力学特征及相应的调查方法。

河流、湖泊、河口、海湾和近海水体的环境水力学基本特征及相应的调查方法(了解)1、径流(《技术方法》56-57页)A、河川径流包括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两部分:(1)地面径流:降落的雨、雪、雹等通称为降水。

一次较大的降雨经过植物的枝叶截留、填充地面洼地、下渗和蒸发等损失以后,余下的水经坡面漫流(呈片状流动)进入河网,再汇入江河,最后流入海洋,这部分水流称为地面径流。

(2)地下径流:从地表下渗的水在地下流动,经过一段时B、径流形成包括产流和汇流两个过程:(1)产流过程:在径流形成过程中,常常将从降雨扣除各项损失叫产流阶段,(2)汇流过程:把坡面漫流及河网汇流称为汇流阶段。

C、常用径流表示方式:(1)径流量:单位时间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单位为m3/s。

(2)径流总量:指在T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总水量。

(3)径流深:指将径流总量平铺在全流域面积上的水层厚度,单位为mm。

(4)径流模数:指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的比值。

(5)径流系数:指某一时段内径流深与相应降雨深P的比值。

C、水文气象变化特点:(1)年际变化(2)年内变化(3)地区变化2、河流(《技术方法》57-61页)A、河道水流形态的基本分为两类:(1)恒定均匀流:对于非感潮河道,且在平水或枯水期,河道均匀,流动可视为恒定均匀流。

环境影响评价(第三章第四章计算)

环境影响评价(第三章第四章计算)

1. 设有某污染源由烟囱排入大气的 SO 2 源强为 80g/s, 有效源高为60m, 烟囱出口处平均风速为 6m/s, 当时气象条件下,正下风方向 500m 处的σz=18.1m,σy=35.3m ;计算x=500m y=50m 处的SO 2地面浓度。

解:根据高斯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型可得:22221(,,0,)exp 2y z y z qy H C x y H u πσσσσ⎧⎫⎡⎤⎪⎪=-+⎢⎥⎨⎬⎢⎥⎪⎪⎣⎦⎩⎭ 将以上数据带入:)/10001.11.18603.355021exp 3.351.18614.3803522m g C (-⨯=⎪⎭⎪⎬⎫⎪⎩⎪⎨⎧⎥⎥⎦⎤⎢⎢⎣⎡⎪⎭⎫ ⎝⎛+⎪⎭⎫ ⎝⎛-⨯⨯⨯⨯== 0.01 mg/m 3经计算获得,x=500m y=50m 处的SO 2地面浓度为0.01 mg/m 3。

2. 某工厂烟囱高Hs=45m ,内径D=1.0m ,烟温Ts=100℃,烟速V s =5.0m/s ,耗煤量180kg/h ,硫分1%,水膜除尘脱硫效率取10%,试求气温20℃,风速2.0m/s ,中性大气条件下,距源450m 轴线上SO 2的浓度。

(大气压Pa=101KPa )小型烟囱Q h <1700KJ/s ,采用霍兰德公式计算其烟气提升高度1)01.05.1(2-+=∆u Q D V H h s风速廓线幂指数 p 的取值在中性大气稳定度下,高斯扩散系数可由下式计算:σy =0.110726x 0.929481σz =0.104634x 0.826212解:⑴工厂烟囱的SO 2排放强度为: Q=180kg/hr×1%×90%×3264×1000/3600=0.90 (g/s) ⑵根据风廓方程,可计算在评价因子45m 处的风速。

从表中可查风速高度指数p=0.25p z z u u )(1212=)/(9.21045225.0s m u =⎪⎭⎫ ⎝⎛⨯= ⑶计算烟囱的提升高度和有效高度①烟气排放量Q v =A.u=3.14×0.52×5=3.9(m 3/s )②烟气热释放率v s a h Q T T P Q ⋅∆⋅=5.3=3.5×101×10027320100+-×3.9 = 296 (KJ/s )③烟气提升高度Qh<1700KJ/s ,属小型烟囱,可采用霍兰德公式计算其烟气提升高度。

环境影响评价 第三章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技术

环境影响评价 第三章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技术
C1ub of Rome)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环境影响评价 方法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与所研究对象的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 它表示地表物体及环境固有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 联系和规律。 地理信息具有区域性、多维结构的特征、时序特征 (动态变化的特征)。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特定而又十分重要的空 间信息系统,以采集、贮存、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 地球表面(包括大气层)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 据的空间信息系统。
环境影响识别的含义 找出所有受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的 环境因素,定性地说明环境影响的性质、 程度、可能的范围。 环境影响识别目的 使环境影响预测减少盲目性,环境影响 综合分析增加可靠性,污染预防对策具 有针对性。
环境影响识别的基本内容
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项目阶段:建设期、运营期、服务满后 环境要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质量。 环境影响程度识别 不利影响:按环境敏感度划分,可划分为5级: ( 1 )极端不利:外界压力引起某个环境因子无法 替代、恢复与重建的损失,这种损失是永远的、 不可逆的; ( 2 )非常不利:外界压力引起某个环境因子严重 而长期的损害或损失,其代替、恢复和重建非常 困难和昂贵,并需很长时间;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环评方法中的应用
GIS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建立环境标准、 环境法规、区域自然环境信息、社会经济信息、区域 环境质量信息、污染源信息、工程项目信息等数据库; 环境监测;环境质量现状与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 环境影响后评估。 GIS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GIS在选址中的应用 GIS在环境影响预测模型中的应用
小知识:
一个非官方国际学术研究团体,成立于 l968 年 4 月,因 在意大利首都罗马诞生而得名。现有4O多个国家的 6O多名 政治家、学者、科学家、企业家参加。该机构从全球性立场 出发,对有限的地球和人类面临的人口增长、资源枯竭和环 境污染等问题进行综合的研究。由于在1972年发表了报告书 《增长的极限》而一举成名。该组织的活动重点从强调外在 的物理性极限转向关注地球上区域间的不平衡,倡导人类共 同向世界探索,相互学习理解,为此接连发表了《变革中的 人类社会》、《重建国际新秩序》、《超越浪费的时代》、 《人类的目标》等报告书。该组织是全球问题研究中悲观主 义思潮的代表。俱乐部前主席贝切伊明确指出:“罗马俱乐 部的宗旨,就是要忠实、深刻地阐明人类所面临的主要困 难。”因此在客观上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环境影响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第三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第三节-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第三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第三节-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单选题]1.北方某流域拟建引水式电站,坝址处多年平均枯水期月平均流量为20m3/s,坝址至厂房间河段工业取水量为2m3/s,农业用水量为1.5m3/s。

为保障坝址下游河道生态用水,该电站下泄的水量最小应为()。

[2017年真题]A.2.0m3/sB.3.5m3/sC.5.5m3/sD.6.5m3/s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所需最小水量一般不应小于河道控制断面多年平均流量的10%,则该电站下泄的水量最小=2+1.5+20×10%=5.5(m3/s)。

[单选题]2.某河道断面水位(Z)、流量(Q)、过水面积(A)之间的关系为:Q=5×(Z-50)1.4;A=100×(Z-50)1.0。

在枯水期设计流量Q=5m3/s的条件下,河道断面平均流速估值是()。

[2017年真题]A.0.048B.0.050C.0.057D.0.066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由题意可知,枯水期设计流量Q=5m3/s,且Q=5×(Z-50)1.4A=100×(Z-50)1.0解得Z=51(m),A=100(m2)。

根据断面平均流速为u=Q/A,则河道断面平均流速估值=5/100=0.050。

[单选题]3.某河道控制断面BOD5、氨氮、DO执行的水质标准分别是4.0mg/L、1.0mg/L、5.0mg/L,枯水期三者的实测值分别是3.0mg/L、2.0mg/L、4.0mg/L,相应的饱和溶解氧值是8.0mg/L,则BOD5、氨氮、DO的标准指数应为()。

[2017年真题]A.1.33、2.0、2.8B.1.33、1.0、1.2C.0.75、2.0、5.5D.0.75、2.0、2.8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根据单因子标准指数公式式中:S i,j为标准指数;C i,j为评价因子i在j点的实测统计代表值;C s,j为评价因子i的评价标准限值。

则:BOD5的标准指数=3.0/4.0=0.75氨氮的标准指数=2.0/1.0=2.0当在J点的溶解氧实测统计代表值(DO j)小于溶解氧的评价标准限值(DO s)时,DO的标准指数:(S DO,j)=10-9DO j/DO s=10-9×4.0/5.0=2.8[单选题]4.控制断面实测氨氮浓度超标2.5倍,则其标准指数为()。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

5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5.1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级别的划分(以后简称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根据下列条件进行,即: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各种受纳污水的地面水域(以后简称受纳水域)的规模以及对它的水质要求。

其分级判据见表2。

海湾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见表3。

5.2 表2及表3的具体内容5.2.1污水排放量中不包括间接冷却水、循环水以及其它含污染物极少的清净下水的排放量,但包括含热量大的冷却水的排放量。

5.2.2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按污水中拟预测的污染物类型以及某类污染物中水质参数的多少划分为复杂、中等和简单三类。

5.2.2.1 根据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输移、衰减特点以及它们的预测模式,将污染物分为四类。

a.持久性污染物(其中还包括在水环境中难降解、毒性大、易长期积累的有毒物质);b.非持久性污染物;c.酸和碱(以pH表征);d.热污染(以温度表征)。

5.2.2.2 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复杂:污染物类型数≥3,或者只含有两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中等:污染物类型数=2,且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或者只含有一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简单:污染物类型数=1,需预测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

5.2.3各类地面水域的规模是指地面水体的大小规模,本标准具体规定如下。

5.2.3.1 河流与河口,按建设项目排污口附近河段的多年平均流量或平水期平均流量划分为:大河:≥150m3/s;中河:15~150m3/s;小河:<15m3/s。

5.2.3.2 湖泊和水库,按枯水期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以及水面面积划分为:当平均水深≥10m时:大湖(库):≥25km2;中湖(库):2.5~25km2;小湖(库):<2.5km2。

当平均水深<10m时:大湖(库):≥50km2;中湖(库):5~50km2;小湖(库):<5km2。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1. 背景介绍地面水环境是指地表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地面水源。

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地面水环境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影响。

为了保护地面水环境,需要进行科学的影响评价与监测。

2. 影响因素2.1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直接排放至地面水体会导致水质污染,影响水环境的生态平衡。

2.2 城市污水城市居民生活污水和雨水排放进入地表水体,含有的有机废物和重金属对水质造成不良影响。

2.3 农业活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会随着雨水冲刷流入地表水,对水生态系统产生危害。

3. 评价方法3.1 水质监测通过定期采样并检测地面水体的化学成分及微生物含量,评估水质的变化和受污染程度。

3.2 水生态监测对地面水体中生物种类和数量进行监测,了解生物多样性变化,评估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3.3 水量监测监测地表水体的流量变化,了解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和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

4. 影响评价标准4.1 水质标准根据国家相关的水质标准,评价地面水体的水质是否符合规定要求,比如溶解氧、氨氮、总磷等指标。

4.2 生物多样性根据生物监测数据,评估地表水体中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和健康状况,反映生态系统是否受到污染影响。

4.3 水体利用评价结合当地水资源利用情况,评估地面水体的可持续利用性,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方案。

5. 结论与建议综合评估地面水环境的影响情况,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和建议,保护地表水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6. 参考文献列出本文档引用的相关文献和数据来源,以供读者查证。

以上为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文档的内容,希望对地面水环境保护工作有所帮助。

环境影响评价习题和答案

环境影响评价习题和答案

环境影响评价习题和答案最新环境影响评价习题、试题⼀、名词解释5×4分1.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建设项⽬、区域开发计划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预测和估计。

2.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指在某⼀区域环境范围内,为了达到预定的环境⽬标,通过⼀定的⽅式,核定主要污染物的环境最⼤允许负荷(近似于环境容量),并以此进⾏合理分配,最终确定区域范围内各污染物允许的污染排放量。

3.环境质量指数:是指在环境质量研究中,依据某种环境标准,⽤某种计算⽅法,求出的简明、概括地描述和评价环境质量的数值。

4.污染源评价:是以判别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为⽬的的评价。

污染源评价以污染源调查为基础,是制定区域污染控制规划和污染源治理规划的依据。

5.环境基准:是指环境中污染物对特定对象(⼈或其他⽣物等)不产⽣不良或有害影响的最⼤剂量(⽆作⽤剂量)或浓度。

6.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的、性质不同的⽽⼜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7、环境影响:是指⼈类活动(经济活动、政活活动和社会活动)导致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类社会效应。

环境影响概念包括⼈类活动动对环境的作⽤和环境对⼈类的反作⽤两个层次。

8、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将环境因素置于重⼤宏观经济决策链的前端,通过对环境资源承载能⼒的分析,对各类重⼤开发、⽣产⼒布局、资源配置等提出更为合理的战略安排,从⽽达到在开发建设活动源头预防环境问题的⽬的。

9、区域环境承载⼒:是指在⼀定时期和硬顶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化⽅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即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

10.环境标准:是为了防⽌环境污染,维护⽣态平衡,保护⼈群健康,对环境保护⼯作中需要统⼀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

11.污染因⼦:是指任何物质(能量)以不适当的浓度数量、速度、形态和途径进⼊、作⽤于环境系统并对环境⽣态系统产⽣污染或破坏的物质(能量)则称为污染因⼦,12.噪声:各种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声⾳的⽆规则杂乱组合称为噪声13.环境影响预测:在对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调查的基础上,运⽤现代的科学技术⼿段和⽅法,推测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的情况14.环境容量:在⼈类⽣存和⾃然⽣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负荷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
表5 特征水质参数表(部分)
序号
1 2
建设项目
水质参数
生产区及生活娱 BOD5、COD、pH、悬浮物、氨氮、 乐设施 磷酸盐、表面活性剂、水温、DO 城市及城市扩建 BOD5、COD、pH、悬浮物、氨氮、 磷酸盐、表面活性剂、水温、DO、 油、重金属 黑色金属矿山 pH、悬浮物、硫化物、铜、铅、锌、 镉、汞、六价铬

33
6. 水样的采集、保存、分析的原则与方法

应使用国家统一规定的水样采集器
河流、湖泊、水库按GB3838和《环境监测分析方 法》 海湾参见HY003.1~HY/T003.10和GB12763
当地水质监测部门
水质监测报表、环境质量报告书、其他环评报告书 分析各水质参数间的关系、水质变化趋势、地面水环 境对各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14
解:因该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在≥5000且< 10000m3/d范围内,含3类污染物(COD和 BOD属于非持久性污染物, Cd、Hg 属于 持久性污染物,pH为酸性属于酸碱),水 质复杂;河流流量在15~150m3/s之间,属于 中等规模,水质要求Ⅳ类;根据地面水环境 影响评价分级判据表,应按二级进行评价。
河流 规模 大 河 中 河 小 河
调查 范围 km 污水 排放量 m3/d
>50000 50000~20000 20000~10000 10000~50000 <5000
15~30 10~20 5~10 2~5 <3
20~40 15~30 10~20 5~10 <5
30~50 25~40 15~30 10~25 5~15
15
第二节 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
一、调查范围

应包括受建设项目排污影响较显著的地面水区域 应尽量按照将来污染物排放后可能的达标范围, 并考虑评价等级的高低 当拟定评价范围附近有敏感水域时,调查范围应 适当扩大,以满足预测敏感水域所受影响的需要
16Biblioteka 表3 不同污水排放量时河流环境现状调查范围*参考表
7
污染物类型划分

根据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输移、衰减特点及 其预测模式 a.持久性污染物
b.非持久性污染物
c.酸和碱
d.热污染
8
地面水域的规模

河流与河口,按拟建项目排污口附近河段的 多年平均流量或平水期平均流量划分为:

大河
中河 小河
≥150m3/s
15~150m3/s <15m3/s
9
湖泊和水库,按枯水期湖泊或水库的平均 水深及水面面积划分为:

22

需要预测建设项目的面源污染时,应调查历 年的降雨资料
水文测量的测点一般应等于或少于水质调查 的取样位置(或断面) 水文参数的测量按《水文测验规范》、《水 文测验手册第一册野外工作篇》的有关规定


23
四、现有污染源调查

在调查范围内能对地面水环境产生影响的主 要污染源均应进行调查 水污染源: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物的发生源。 通常指向水体排入污染物或对水体产生有害 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河流、河口、湖泊、水库沿岸的:按GB8978

海湾沿岸的:按HY003.1~HY/T003.10 按污染物排入地面水的顺序及水质参数的种类 列成表格,并从中找出受纳水体的主要污染源 和主要污染物
4. 污染源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27
五、水质调查
1.调查原则:资料不足时应实测 2.水质参数的选择 常规参数:以GB3838中所提出的为基础,根 据水域类别、评价等级、污染源状况适当删减 特殊参数根据建设项目特点、水域类别及评价 等级选定


21

河流:丰、平、枯水期的划分、平直与弯曲情况、 河宽、水深、流速、流量、水温、泥沙含量等 感潮河口:感潮河段的范围、涨落潮及平潮时的 水位、潮间隙、潮差和历时等


湖泊、水库:面积和形状、流入、流出的水量、 停留时间、水量的调度和贮量、水温分层情况及 水流状况等 海湾:海岸形状、海底地形、潮流状况、流入的 河水量、盐度、波浪情况、内外海水交换周期等
河 流
一般情况,为一个水文年的 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 若评价时间不够,至少应调 查平水期和枯水期 一般情况,为一个潮汐年的 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 若评价时间不够,至少应调 查平水期和枯水期
一般情况,可只在枯 水期调查
河 口
一般情况,可只在枯 水期调查
湖 泊 水 库
海 湾
一般情况,为一个水文年的 一般情况,应调查平水期和枯 丰水期、平水期限和枯水期; 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可只 若评价时间不够,至少应调 调查枯水期 查平水期和枯水期

4.取样断面与取样点的布设、采样
30
河流
(1)取样断面的布设

调查范围的两端;调查范围内;拟建排污口上 游500m处 大、中河河宽小于50m者,取样断面上各距岸 边1/3水面宽处,设1条取样垂线;水深大于5m 时,在水面下0.5m水深处及在距河底0.5m处, 各取样1个
31
(2)取样断面上取样点的布设
Ⅰ~Ⅳ Ⅱ~Ⅴ
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

不包括间接冷却水、循环水以及其他含污染物极 少的清净水的排放量,但包括含热量大的冷却水 的排放量 污水排放量分为5个档次 ≥20000m3/d 10000~20000m3/d 5000~10000m3/d

1000~5000m3/d
200~1000m3/d
6
建设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25
(1)调查原则
基本上采用搜集资料法,一般不进行实测
(2)调查内容
a.概况(原料、燃料、废料等的堆放位置、面积、 形式、堆放点地面铺装、堆放物的遮盖等)
b.排放方式、排放去向、处理情况 c.排放数据:选定主要水质参数并调查有关排放 季节、排放量、排放浓度及其变化等
26
3.污染源的取样和水样分析方法
一般情况,应调查评价工作 期间的大潮期和小潮期 一般情况,应调查评价工作期 间的大潮期和小潮期
一般情况,可只在枯 水期调查
一般情况,应调查评 价工作期间的大潮期 和小潮期
三、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

尽量向有关部门收集现有资料 资料不足时,需要进行与水质调查同步的水文 测量 一般情况下,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在枯水期进 行,必要时其他水期应进行补充调查 水文测量的内容与拟采用的预测方法密切相关
*指排污口下游应调查的河段长度
二、调查时间

根据当地水文资料,初步确定河流、湖泊、水 库的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同时确定最能 代表这三个时期的季节或月份 评价期间海湾的大小潮期

评价等级不同,对调查时间的要求有所不同
一级,对丰、平、枯水期进行调查
二级,平、枯水期
三级,只对枯水期调查
18
特殊情况 当被调查范围内面源污染严重,丰水期水质劣 于枯水期时,一、二级评价的各类水域须调查 丰水期,若时间允许三级也应调查

1.点源的调查
2.非点源的调查
注意与受纳水域水文、水质特点的关系,以便了解 这些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自净情况
24
(1)调查原则
a.以搜集现有资料为主
b.繁简程度根据评价级别及其与建设项目的关系 而略有不同
(2)调查内容
a. 排放位置、形式等 b.排放数据 c.用排水状况
d.厂矿企业、事业单位的废、污水处理状况
Ⅴ类:只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11
表2 海湾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
污水排放量 m3/d ≥20000 污水水质的 复杂程度 复杂 中等 简单 复杂 <20000 ≥5000 <5000 ≥1000 中等 简单 复杂 中等或简单
一级
各类海湾 各类海湾 小型封闭海湾 小型封闭海湾
二级
三级
其它各类海湾 其它各类海湾 小型封闭海湾 小型封闭海湾 小型封闭海湾 其它各类海湾 其它各类海湾 其它各类海湾 各类海湾

按污水中拟预测的污染物类型数以及某类污染物 中水质参数的多少,划分为复杂、中等和简单三 类
a.复杂 污染物类型数≥3;或者只有两类污染物,但 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 b.中等 污染物类型数=2,且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 参数数目<10;或者只含一类污染物,但需预测 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 c.简单 污染物类型数=1,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 数数目< 7

准备阶段:确定评价等级、编制大纲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 HJ/T2.3-93 划分评价等级的依据:拟建项目的污水排 放量、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受纳水域的 规模以及水质要求/海湾类型

4
表1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部分)
建设项 目污水 排放量 m3/d 建设项 目污水 水质的 复杂程 度 复杂 <5000 ≥1000 中等 简单 一级
地面水 域规模 (大小 规模)
二级
地面水水 质要求 (水质类 别)
三级
地面水域 规模(大 小规模) 地面水水 质要求 (水质类 别)
地面水水 地面水域 质要求 规模(大 (水质类 小规模) 别)
大、中
小 Ⅰ 小 大、中
Ⅰ~Ⅲ
Ⅱ~Ⅳ Ⅰ、Ⅱ
大、中
小 大、中
Ⅳ、Ⅴ
Ⅴ Ⅲ~Ⅴ


Ⅰ~Ⅲ


大、中 小
Ⅳ、Ⅴ
34

7.现有水质资料的搜集、整理
六、水域功能调查

一般应由环境保护部门规定 以间接了解为主,并辅以必要的实地踏勘

调查内容:城市、工业、农业、渔业、水产 养殖业等各类的用水情况,以及各类用水的 供需关系、水质要求和渔业、水产养殖业等 所需的水面面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