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练案:专题8变异、育种与进化 Word版含解析
[配套K12]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8 变异、育种与进化练案
![[配套K12]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8 变异、育种与进化练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336b0867ec102de2bd89a9.png)
模块二专题八一、选择题1.(2017天津市五区县高三期末)如图表示某动物精原细胞分裂时染色体配对异常导致的结果,A~D为染色体上的基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C )A.该时期发生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B.该细胞减数分裂能产生3种精细胞C.C1D2和D1C2具有相同的基因表达产物D.C1D2和D1C2可能成为C、D的隐性基因[解析] A.分析图解可知,图示为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形成四分体时期,该时期发生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A正确;B.由于发生染色体配对异常,因此该细胞减数分裂能产生两个ABCD、一个ABC1D2D、一个ABCD1C2,共3种精细胞,B正确;C.染色体配对异常导致C1D2和D1C2均不能正常表达,C错误;D.C1D2和D1C2可能成为C、D的隐性基因,D 正确。
故选:C。
2.(2017山东省滨州市高三期末)甲类果蝇种群中偶尔发现了乙类果蝇,甲、乙两类果蝇配子中染色体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A.甲→乙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倒位变异B.甲、乙杂交产生的F1减数分裂都正常C.甲图所示染色体构成一个染色体组D.甲→乙发生的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解析] A.分析图解可知,甲→乙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倒位变异,A正确;B.杂交时,由于乙中染色体结构发生倒位,导致减数分裂联会时该部位无法正常联会,B错误;C.甲图中四条染色体形态大小各不相同,构成一个染色体组,C正确;D.染色体变异能够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正确。
故选:B。
3.(2017年北京市顺义区高考生物二模)如图表示利用农作物①和②培育出⑥的过程,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A.在①②⑥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B.Ⅰ→Ⅴ过程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C.过程Ⅱ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均可发生D.Ⅰ→Ⅲ→Ⅵ的过程中要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解析] A.①②⑥属于同一个物种,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B.Ⅰ→Ⅴ表示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B正确;C.Ⅱ表示诱导基因突变,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均可发生,C正确;D.Ⅰ→Ⅲ→Ⅵ表示单倍体育种,该育种方法首先要采用花药离体培养法形成单倍体,因此要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D正确。
高考生物试题分项解析: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含解析)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1.(2018海南卷,14)杂合体雌果蝇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相应片段发生对等交换,导致新的配子类型出现,其原因是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了A.基因重组B.染色体重复C.染色体易位D.染色体倒位【答案】A【解析】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相应片段发生对等交换,导致位于非姐妹染色单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了重组,其变异属于基因重组,A正确。
2.(2018江苏卷,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答案】A3.(2018全国Ⅰ卷,6)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A.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B.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C.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D.突变体M和N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DNA转移【答案】C【解析】突变体M需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才能生长,可以说明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可能丧失,从而不能自身合成氨基酸甲,而导致必须添加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才能生长,A正确;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B正确;M和N的混合培养,致使两者间发生了DNA的转移,即发生了基因重组,因此突变体M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是由于细菌间DNA的转移实现的,而不是突变体M的RNA,C错误,D正确。
4.(2018海南卷,17)蜜蜂中,雌蜂是雌雄配子结合产生的二倍体,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直接发育而来的。
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教师用书:板块二 专题八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八变异、育种和进化[考纲要求]1.基因重组及其意义(Ⅱ)。
2.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Ⅱ)。
3.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Ⅱ)。
4.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Ⅱ)。
5.转基因食品的安全(Ⅰ)。
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
7.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Ⅱ)。
构网络·核心知识串联————————————————————————————■辨正误——易错易混诊断………………………………………………•1.判断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叙述的正误(1)基因突变一定导致生物性状改变,但不一定遗传给后代。
(×)提示: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隐性突变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生物性状改变;基因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时一般不遗传给后代,发生在配子中时,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自然突变是不定向的,人工诱变是定向的。
(×)提示:基因突变都是不定向的。
(3)染色体上某个基因的丢失属于基因突变。
(×)提示:基因突变不改变基因的数目,染色体上某个基因的丢失属于染色体变异。
(4)DNA分子中发生一个碱基对的缺失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提示: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染色体片段的改变,DNA分子中发生一个碱基对的缺失一般属于基因突变。
(5)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提示: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也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
(6)二倍体生物的单倍体都是高度不育的。
(×)提示:蜂王是二倍体,其卵细胞形成的雄蜂是单倍体,可育。
(7)常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使单倍体加倍为正常的纯合子。
(×) 提示: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幼苗,因此用秋水仙素处理的是幼苗,而不是萌发的种子。
(8)基因重组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
(×)提示: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9)染色体片段的倒位和易位必然导致基因排列顺序的变化。
(√)(10)同胞兄妹的遗传差异与父母基因重组有关。
2018届高三第二学期生物第二轮复习《变异、育种与进化》学案含答案

变异、育种与进化班级 姓名 学号【夯实基础】1.判断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的方法两类变异的本质区别是遗传物质是否改变。
遗传物质改变产生的变异可以遗传,但是否遗传给后代,关键要看遗传物质的改变是否发生在生殖细胞中。
由环境引起的性状改变,由于遗传物质并未改变故不能遗传。
2.比较三种可遗传的变异(1)都可遗传的原因: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2)变异的实质①基因突变:基因结构 ,基因数量 。
②基因重组:基因的结构和数量 。
③染色体变异:可能改变基因的数量和排列顺序,但不改变其 。
(3)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 水平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 (可以或不可以)观察到;染色体变异是 水平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 (可以或不可以)观察到。
3.“二看法”判断单倍体、二倍体与多倍体一看发育起点,若是 发育成的个体,不论有几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若是由 发育成的,再看有几个染色体组。
4.据图理清“5”种生物育种(1)“亲本――→A 、D新品种”为 育种,原理是 。
(2)“亲本――→B 、C 新品种”为 育种,原理是 。
(3)“种子或幼苗――→E 新品种”为 育种,原理是 。
(4)“种子或幼苗――→F 新品种”为 育种,原理是 。
(5)“植物细胞――→G 新细胞――→H 愈伤组织――→Ⅰ胚状体――→J 人工种子―→新品种”为 育种,原理是 。
5.关注育种方法的“3”个注意点(1)原核生物不能运用杂交育种,如细菌的育种一般采用育种。
(2)杂交育种:不一定需要连续自交。
(3)花药离体培养:只是单倍体育种中的一个程序,要想得到可育的品种,一般还需要用处理单倍体使染色体加倍。
6.理清生物进化脉络7.明确隔离、物种形成与进化的关系(1)生物进化≠物种的形成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的产生。
②生物发生进化,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但是新物种的形成要经过生物进化,即生物进化是物种形成的基础。
(2)物种形成与隔离的关系: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隔离,但必须要经过。
《步步高》2018高考生物(全国通用)大二轮文档讲义:专题8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重温考纲] 1.基因重组及其意义(Ⅱ)。
2.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Ⅱ)。
3.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Ⅱ)。
4.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Ⅱ)。
5.转基因食品的安全(Ⅰ)。
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
7.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Ⅱ)。
核心考点1生物的变异1.理清变异的种类(1)关于“互换”问题①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2)关于“缺失”问题①DNA分子上若干“基因”的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②基因内部若干“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
(3)关于变异的水平问题①分子水平: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
②细胞水平:染色体变异是细胞水平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提醒(1)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①替换:除非终止密码提前出现,否则只改变1个氨基酸或不改变。
②增添:插入位置前不影响,影响插入后的序列,以3个或3的倍数个碱基为单位的增添影响较小。
③缺失:缺失位置前不影响,影响缺失后的序列,以3个或3的倍数个碱基为单位的缺失影响较小。
(2)可遗传变异对基因种类和基因数量的影响①基因突变——改变基因的种类(基因结构改变,成为新基因),不改变基因的数量。
②基因重组——不改变基因的种类和数量,但改变基因间的组合方式,即改变基因型。
③染色体变异——改变基因的数量或排列顺序。
2.“两看”法界定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设计1围绕变异的种类考查理解能力1.(2017·全国Ⅲ,6)下列有关基因型、性状和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两个个体的身高不相同,二者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B.某植物的绿色幼苗在黑暗中变成黄色,这种变化是由环境造成的C.O型血夫妇的子代都是O型血,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D.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说明该相对性状是由环境决定的答案 D解析表现型是具有特定基因型的个体所表现出的性状,是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的,所以两个个体的身高不相同,二者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A正确;叶绿素的合成需要光照,某植物的绿色幼苗在黑暗中变成黄色,说明这种变化是由环境造成的,B正确;O型血夫妇的基因型为ii,其子代都是O型血(ii),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C正确;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说明该高茎豌豆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不能说明该相对性状是由环境决定的,D错误。
变异、进化与育种(教学案)-2018年高考生物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含解析

专题8 变异、进化与育种【2018年高考考纲解读】1。
基因重组及其意义(Ⅱ)。
2。
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Ⅱ)。
3.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Ⅰ)。
4.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Ⅱ)。
5.转基因食品的安全(Ⅰ)。
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7。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Ⅱ)。
【重点、难点剖析】一、三种可遗传的变异的分析与判断(1)关于“互换”问题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图1 交叉互换图2 染色体易位(2)关于“缺失”问题DNA分子上若干基因的缺失属于染色体变异;DNA 分子上若干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
(3)关于变异的水平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化,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染色体变异属于亚细胞水平的变化,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4)涉及基因“质”与“量”的变化基因突变改变基因的质,不改变基因的量;基因重组不改变基因的质,一般也不改变基因的量,但转基因技术会改变基因的量;染色体变异不改变基因的质,但会改变基因的量或改变基因的排列顺序。
二、生物的变异类型1.探究某一变异性状是否是可遗传的变异的方法思路(1)若染色体变异,可直接借助显微镜观察染色体形态、数目、结构是否改变。
(2)与原来类型在相同环境下种植,观察变异性状是否消失,若不消失则为可遗传的变异,反之则为不可遗传的变异.(3)设计杂交实验,根据实验结果确定变异性状的基因型是否改变。
2.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的判定可以选择突变体与其他未突变体杂交,通过观察后代变异性状的比例来判断基因突变的类型;对于植物还可以利用突变体自交观察后代有无性状分离来进行显性突变与隐性突变的判断.三、不同需求的育种方法选择与分析不同需求的育种方法选择(1)育种目的:培育具有优良性状(抗逆性好、生活力强、产量高、品质优良)的新品种.从基因组成上看,目标品种可能是纯合子,可防止后代发生性状分离,便于制种和推广;也有可能是杂合子,即利用杂种优势的原理,如杂交水稻的培育、玉米的制种等.(2)若要培育隐性性状个体,则可用自交或杂交,只要出现该性状即可。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题组过关 2.8 专题8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新人教版

2.8 专题8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1.DNA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基因突变。
(√)2.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变化。
(×)3.染色体片段的倒位和易位必然导致基因排列顺序的变化。
(√)4.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5.同胞兄妹的遗传差异主要与父母基因重组有关。
(√)6.水稻F1经花药离体培养和染色体加倍,获得基因型纯合的新品种属于单倍体育种。
(√)7.高秆抗虫小麦与矮秆不抗虫小麦杂交,通过基因重组获得矮秆抗虫小麦属于杂交育种。
(√)8.用射线照射大豆使其基因结构发生改变,获得种子性状发生变异的大豆属于诱变育种。
(√)9.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有关。
(√)10.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11.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12.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13.害虫抗药性增强,是因为杀虫剂刺激害虫产生抗药性,并在后代中不断积累。
(×) 14.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发展,形成生物的多样性。
(√)1.(新题预测)人类的21三体综合征是由染色体异常(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而导致的疾病。
下列关于该病的叙述,正确的是世纪金榜导学号73414045( )A.该病患者一定携带致病基因B.该病患者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C.该病的病因多是精子异常所致D.该病患者染色体的异常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所致【解析】选D。
21三体综合征患者不一定携带致病基因,病因是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A项错误;该病患者可以产生正常的配子,产生正常配子的几率为1/2,B项错误;该病多是卵细胞异常所致,精子数量较多,异常的精子一般难以参与受精作用,C项错误;该病患者染色体的异常可能是同源染色体未正常分离或姐妹染色单体未正常分离所致,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D项正确。
2018届高考生物复习(人教版):单元质检卷八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 含解析

单元质检卷八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6分,共7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6安徽江淮十校联考,22)JH是一位52岁的男性,患有血中丙种球蛋白缺乏症(XLA),这是一种B淋巴细胞缺失所造成的免疫缺陷性疾病。
据调查,JH的前辈均正常,从JH这一代起出现患者,且均为男性,JH这一代的配偶均不携带致病基因,JH的兄弟在41岁时因该病去世。
JH的姐姐生育了4子1女,儿子中3个患有该病,其中2个儿子在幼年时因该病夭折。
XLA的发生是因为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的编码基因发生突变,下列对该可遗传突变的表述,正确的是( )A.该突变基因是否表达与性别相关B.该突变基因可能源于JH的父亲C.最初发生该突变的生殖细胞参与了受精D.JH的直系血亲均可能存在该突变基因,A项错误;因为该病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故致病基因不可能来自JH的父亲,B项错误;最初发生基因突变的生殖细胞参与了受精才能遗传给后代,C项正确;JH的父亲不可能存在致病基因,D项错误。
2.(2017广东珠海9月摸底,15)下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基因a、a'仅有图③所示片段的差异。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4种变异中能够遗传的变异是①②④B.③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C.④中的变异可能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重复D.①②都表示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导致基因重组。
②表示非同源染色体间互换片段,发生的是染色体结构变异。
③表示基因突变,是由碱基对的增添引起的。
④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某一片段缺失或重复。
3.(2017湖北荆州中学8月摸底,26)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产生的4个精子时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
下列对相应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一个精原细胞可以产生4个精子,但基因型可能为2种(不发生交叉互换),也可能是4种(发生交叉互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二专题八一、选择题1.(2017天津市五区县高三期末)如图表示某动物精原细胞分裂时染色体配对异常导致的结果,A~D为染色体上的基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C)A.该时期发生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B.该细胞减数分裂能产生3种精细胞C.C1D2和D1C2具有相同的基因表达产物D.C1D2和D1C2可能成为C、D的隐性基因[解析]A.分析图解可知,图示为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形成四分体时期,该时期发生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A正确;B.由于发生染色体配对异常,因此该细胞减数分裂能产生两个ABCD、一个ABC1D2D、一个ABCD1C2,共3种精细胞,B正确;C.染色体配对异常导致C1D2和D1C2均不能正常表达,C错误;D.C1D2和D1C2可能成为C、D的隐性基因,D正确。
故选:C。
2.(2017山东省滨州市高三期末)甲类果蝇种群中偶尔发现了乙类果蝇,甲、乙两类果蝇配子中染色体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A.甲→乙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倒位变异B.甲、乙杂交产生的F1减数分裂都正常C.甲图所示染色体构成一个染色体组D.甲→乙发生的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解析]A.分析图解可知,甲→乙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倒位变异,A正确;B.杂交时,由于乙中染色体结构发生倒位,导致减数分裂联会时该部位无法正常联会,B错误;C.甲图中四条染色体形态大小各不相同,构成一个染色体组,C正确;D.染色体变异能够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正确。
故选:B。
3.(2017年北京市顺义区高考生物二模)如图表示利用农作物①和②培育出⑥的过程,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A.在①②⑥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B.Ⅰ→Ⅴ过程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C.过程Ⅱ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均可发生D.Ⅰ→Ⅲ→Ⅵ的过程中要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解析]A.①②⑥属于同一个物种,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A 错误;B.Ⅰ→Ⅴ表示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B正确;C.Ⅱ表示诱导基因突变,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均可发生,C正确;D.Ⅰ→Ⅲ→Ⅵ表示单倍体育种,该育种方法首先要采用花药离体培养法形成单倍体,因此要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D正确。
故选:A。
4.(2017天津市五区县高三期末)西瓜的有条纹对无条纹是显性,由基因D.d控制。
用秋水仙素处理西瓜幼苗(Dd)的地上部分,地上部分长成四倍体植株。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A.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可见根尖细胞内最多有4个染色体组B.观察雄蕊内细胞减数分裂时,发现分裂前期细胞内没有形成纺锤体C.雄蕊内细胞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DD和dd,比例1︰1D.该植株自花传粉后代中,最多有2种表现型,4种基因型[解析]A.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由于根尖分生区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在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可见根尖细胞内最多有4个染色体组,A正确;B.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中会形成纺锤体,B错误;C.地上部分经过秋水仙素加倍后基因型为DDdd,因此雄蕊内细胞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DD︰Dd ︰dd,比例1︰4︰1,C错误;D.由于该植物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DD︰Dd︰dd=1︰4︰1,该植株自花传粉后代中,最多有2种表现型,5种基因型,即DDDD、DDDd、DDdd、Dddd、dddd,D错误。
故选:A。
5.(2017山东省枣庄市高三期末)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D)A.杂交育种的育种周期长,选择范围有限B.杂交育种进程缓慢,过程繁琐,杂种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C.单倍体育种时,秋水仙素主要作用于有丝分裂前期D.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都可以按照人类的意愿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解析]A.杂交育种的育种周期长,可以获得稳定遗传的个体,但选择范围有限,A正确;B.杂交育种进程缓慢,过程繁琐,杂种后代有纯合体也有杂合体,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B正确;C.单倍体育种过程中获得单倍体植株后,经染色体加倍即得纯合体,所以单倍体育种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迅速获得纯合品系,其中秋水仙素主要作用于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C正确;D.杂交育种不能按照人类的意愿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基因工程育种可以按照人类的意愿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D错误。
故选:D。
6.(2015·江苏卷)经X射线照射的紫花香豌豆品种,其后代中出现了几株开白花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对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有利于香豌豆的生存B.X射线不仅可引起基因突变,也会引起染色体变异C.通过杂交实验,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D.观察白花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可确定是否是可遗传变异[解析]白花植株的出现是X射线诱变的结果,A错误;X射线诱变引起的突变可能是基因突变,也可能是染色体变异,B正确;通过杂交实验,根据后代是否出现白花及白花的比例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C正确;白花植株自交,若后代中出现白花则为可遗传变异,若无则为不可遗传变异,D正确。
7.(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一模)将两个抗虫基因A(完全显性)导入大豆(2n=40)中,筛选出两个抗虫A基因成功整合到染色体上的抗虫植株M(每个A基因都能正常表达),将植株M自交,子代中抗虫植株所占的比例为15/16。
取植株M某部位的一个细胞放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让其连续正常分裂两次,产生4个子细胞。
用荧光分子检测A 基因(只要是A基因,就能被荧光标记)。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 A.获得植株M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可为大豆的进化提供原材料B.若每个子细胞都只含有一个荧光点,则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40C.若每个子细胞都含有两个荧光点,则细胞分裂过程发生了交叉互换D.若子细胞中有的不含荧光点,则是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解析]由于植株M的自交后代中抗虫植株占15/16,由此可知,导入细胞中的两个A基因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该变异属于基因重组,A 项错误;若每个子细胞都含有一个荧光点,说明细胞中只含有一个A基因,则细胞发生了减数分裂,故子细胞的染色体数是20,B项错误;若每个子细胞都含有两个荧光点,说明细胞中含有2个A基因,则细胞发生了有丝分裂,而细胞减数分裂过程才会发生交叉互换,C项错误;如果子代细胞中有的不含荧光点,则是进行了减数分裂,含A基因的两对非同源染色体各自分离,然后不含A基因的两条非同源染色体组合,D 项正确。
8.(山东省济宁市2017年高三一模)将基因型Dd的高茎豌豆幼苗(品系甲)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四倍体植株幼苗(品系乙),将品系甲、品系乙在同一地块中混合种植,在自然状态下繁殖一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A.品系甲植株自交后代出现高茎和矮茎植株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由品系乙产生的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C.品系甲、品系乙混合种植后,产生的子代中有二倍体、三倍体和四倍体D.品系甲和品系乙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物种[解析]A.品系甲植株自交后代出现高茎和矮茎植株是等位基因分离的结果,A错误;B.品系乙为四倍体植株幼苗,由品系乙产生的单倍体含两个染色体组,植株可育,B错误;C.豌豆为自花传粉植物,品系甲、品系乙混合种植后,不会出现三倍体,C错误;D.品系甲和品系乙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物种,D正确。
故选:D。
9.(2017年山东省枣庄市高考一模)下列有关可遗传变异的说法,错误的是(D)A.肺炎双球菌由R型转化为S型属于基因重组B.杂交育种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基因自由组合C.XYY个体的产生,一般与父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有关D.染色体变异与基因突变都属于突变,都可以产生新的基因[解析]A.肺炎双球菌由R型转化为S型属于基因重组,A正确;B.杂交育种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基因自由组合,B正确;C.XYY个体的产生,一般与父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有关,C正确;D.只有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D错误。
故选:D。
10.(2017年福建省泉州市生物一模)普通枣树(二倍体)发生变异后,可形成一种由二倍体型细胞和四倍体型细胞混合而成的混倍体枣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B)A.普通枣树发生的上述变异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观察B.混倍体枣树自交产生的子代通常也是混倍体C.混倍体枣树体细胞中可存在2、4、8个染色体组D.混倍体枣树可能结出比普通枣树更大的果实[解析]A.普通枣树发生的染色体成倍增加,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A正确;B.混倍体枣树自交,二倍体产生的子代是二倍体,四倍体产生的子代是四倍体,B错误;C.混倍体枣树体细胞由二倍体型细胞和四倍体型细胞组成,可存在2和4个染色体组,而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染色体组为4和8,则混倍体枣树体细胞中可存在2、4、8个染色体组,C 正确;D.混倍体枣树中存在四倍体型细胞,结成比普通枣树更大的果实,D正确。
故选:B。
11.(2017年河南省安阳市生物一模)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增大B.新物种产生量小于现有物种灭绝量会导致物种多样性下降C.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广泛的原材料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解析]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是增大,A错误;B.新物种产生量小于现有物种灭绝量会导致物种种类减少,故生物多样性降低,B正确;C.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正确;D.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其通过作用于个体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D正确。
故选:A。
12.(2017年湖南省衡阳市生物一模)在栽培二倍体水稻(2N)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现单体植株(2N-1),例如有一种单体植株就比正常植株缺少一条6号染色体,称为6号单体植株。
利用6号单体植株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A.该单体可由花粉粒直接发育而来B.该单体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化C.从表中可以分析得出N-1型配子的雄配子育性很低D.产生该单体的原因可能是其亲本在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解析]A.该单体植株就比正常植株缺少一条6号染色体,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仍属于二倍体,A错误;B.该单体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是个别染色体数目的变化,B正确;C.在杂交亲本6号单体()×正常二倍体(♀)的后代中,子代中单体占4%,正常二倍体占96%,说明N-1型配子的雄配子育性很低,C正确;D.产生该单体的原因可能是其亲本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形成的,D正确。
故选:A。
二、非选择题13.(2017北京市顺义区高三期末)小黑麦由小麦和黑麦杂交育成,其中六倍体小黑麦(AABBRR,6N=42)由硬粒小麦(AABB,4N=28)与二倍体黑麦(RR,2N=14)杂交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