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网络中的QoS研究
IP-QoS-于晴晴 带宽通信PPT

21
9
目录
➢ IP QoS的定义 ➢ 研究的意义 ➢ 研究现状 ➢ QoS技术 ➢ QoS技术的发展趋势
10
IntServ/RSVP
• 基本思想
利用RSVP(Resource Reservation Protocol,资源预留协 议)协议在数据包转发之前通过协议信令协商预留资源, 是一种基于流的QoS技术。
• 缺点
不能保证每个流的绝对的服务质量;不能保证端到端的 QoS
14
DiffServ
区分服务体系结构 SLA:服务等级协定 TCA:流量调整协定(业务分类准则、业务模型及相应处理的协 定)
15
DiffServ
• DiffServ区( Region )则是由连续的DS区域构成。 • DS 字段和DSCP(不同的DSCP对应着不同的PHB)
宽带通信网技术
IP QoS
于晴晴
1
目录
➢ IP QoS的定义 ➢ 研究的意义 ➢ 研究现状 ➢ QoS技术 ➢ QoS技术的发展趋势
2
IP QoS 定义
• QoS(Quality of Service)
定义1:即服务质量,它是一个综合指标,用于衡量 使用一个服务的满意程度。
定义2:网络在传输数据流时要求满足的一系列服务 请求,具体可以量化为带宽、延迟、抖动、分组丢失率 和吞吐量等性能指标,定义中的服务是指数据流经过若 干网络结点所接受的传输服务。
送数据分组所能达到的速率
4
目录
➢ IP QoS的定义 ➢ 研究的意义 ➢ 研究现状 ➢ QoS技术 ➢ QoS技术的发展趋势
5
IP QoS研究的意义
主要有3条: 1. 对QoS有严格要求业务的出现,如交互式实时多媒体
QoS技术详解及实例

一般来说,基于存储转发机制的Internet(Ipv4标准)只为用户提供了“尽力而为(best-effort)”的服务,不能保证数据包传输的实时性、完整性以及到达的顺序性,不能保证服务的质量,所以主要应用在文件传送和电子邮件服务。
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在Internet上传输分布式多媒体应用的需求越来越大,一般说来,用户对不同的分布式多媒体应用有着不同的服务质量要求,这就要求网络应能根据用户的要求分配和调度资源,因此,传统的所采用的“尽力而为”转发机制,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
QoS的英文全称为"Quality of Service",中文名为"服务质量"。
QoS是网络的一种安全机制, 是用来解决网络延迟和阻塞等问题的一种技术。
对于网络业务,服务质量包括传输的带宽、传送的时延、数据的丢包率等。
在网络中可以通过保证传输的带宽、降低传送的时延、降低数据的丢包率以及时延抖动等措施来提高服务质量。
通常 QoS 提供以下三种服务模型:Best-Effort service(尽力而为服务模型)Integrated service(综合服务模型,简称Int-Serv)Differentiated service(区分服务模型,简称Diff-Serv)1. Best-Effort 服务模型Best-Effort 是一个单一的服务模型,也是最简单的服务模型。
对Best-Effort 服务模型,网络尽最大的可能性来发送报文。
但对时延、可靠性等性能不提供任何保证。
Best-Effort 服务模型是网络的缺省服务模型,通过FIFO 队列来实现。
它适用于绝大多数网络应用,如FTP、E-Mail等。
2. Int-Serv 服务模型Int-Serv 是一个综合服务模型,它可以满足多种QoS需求。
该模型使用资源预留协议(RSVP),RSVP 运行在从源端到目的端的每个设备上,可以监视每个流,以防止其消耗资源过多。
IP QoS

路由器系统部
10
单中继段行为 - PHB
PHB(Per-Hop Behaviors) ( )
PHB是网络节点对报文调度、丢包、监管和整形的处理, 是网络节点对报文调度、丢包、监管和整形的处理, 是网络节点对报文调度 每类PHB都对应一组 都对应一组DSCP;PHB只定义了一些外部可见 每类 都对应一组 ; 只定义了一些外部可见 的转发行为, 的转发行为,没有指定特定的实现方式
LSP setup
IGP route selection Link-state database
LSP path selection Traffic-engineering database
Signaling component
Information flooding Packets in
IS-IS/OSPF routing Packet-forwarding component Packets out
SPD 链路层
物理层
LFI LR
接收报文
发送报文
路由器系统部
SNMP
21
CAR&ISPKeeper
基本IP QoS技术 基本IP QoS技术
流量调节器
包括CAR、GTS 、ISPKeeper、BAS等
标记
包括优先级、DSCP、MPLS EXP等
拥塞避免和管理
拥塞避免策略包括尾丢弃、RED、WRED等,拥塞管理方法 包括FIFO、PQ、CQ、WFQ、RTP实时队列、CBWFQ/LLQ等
路由器系统部
14
MPLS 流量工程隧道
MPLS TE隧道 隧道
用户设备 运营商网络 LSR LER 用户设备
LER
拥塞链路 MPLS TE隧道
IPQoS剖析

RSVP的预留方式
• WF〔Wildcard-Filter〕方式: • 全部发送方共享预留的资源,适用于 会
议 • FF(Fixed-Filter)方式: • 接收方选择特定发送方独占资源 • SE(Shared Explicit)方式: • 接收方可以选择多个发送方共享预留的
资源
IntServ的优缺点
分组调度算法
• 分组调度算法的作用是:依据对分组流通信量 的标准要求,在每个分组转发结点承受相应的 排队算法调度排队的分组流,满足该分组流要 求的传输带宽和传输延迟指标,实现该分组流 要求确实保效劳和受控负载效劳。
• 分组算法包括: • 刻划分组流通信量特征的漏桶模型; • 实现保证效劳和受控负载效劳的排队算法
IETF关于综合效劳的建议
• 综合效劳〔IntServ〕/RSVP(最早由MIT 93年提出)
• IETF: • Intserv: RFC1633; • RSVP: RFC2205, RFC2211,RFC2212
IETF 的综合效劳网络
• 根本思想是为用户供给多种效劳类型,依据客 户的质量要求供给不同的效劳, 相应地收取费 用
• 单向预留:只预留从发送者到接收者方向的资 源
• 独立于路由协议:QoS的建立与路径建立相独 立,RSVP适用于任何路由协议
RSVP根本操作
• 建立路径过程:发送方沿单播或者多播 路由发送PATH报文,携带流标准,接收 方沿PATH报文路径返回RESV报文,携带 流标准和过滤器标准,并且在中间结点 预留资源
IP QoS的业务需求
传统的IP网络
承载数据业务
当前的IP网络
承载多种业务 〔VOIP、VPN、ERP〕
有效把握网络资源及其使用
IP网络上台阶的关键技术——IP QoS

计算机世界第二十五期(7月3日) 产品与技术-专题报道出版日期: 20000703本期专题:IP网络上台阶的关键技术——IP QoSInternet在过去5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未来所蕴涵的巨大发展潜力几乎没有人怀疑。
当人们在思考未来Internet的发展时,如何在IP网络上保证用户信息传输的质量就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IP QoS(服务质量)便应运而生。
IP业务多样化和快速增长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因此,IP QoS已成为网络基础研究的一个重点,也是未来IP网络发展的关键技术,因为IP QoS是IP网络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技术,也是未来网络运营商竞争的一个焦点。
IP QoS是指IP的服务质量,也是指IP数据流通过网络时的性能。
它的目的就是向用户提供端到端的服务质量保证。
它有一套度量指标,包括业务可用性、延迟、可变延迟、吞吐量和丢包率。
IP QoS在可预测、可测量性方面比传统IP 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解决了商业用户的基本需求,因而势必可以吸引更多的商业用户,形成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带来可增值的业务种类。
另外,IP QoS还可提高带宽的使用率。
本期专题的主旨并不期望涵盖IP QoS的所有方面,而是围绕着IP QoS的体系结构,阐述了IP QoS的机遇、发展现状、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
希望对一些准备在其运营网络中使用IP QoS技术的运营商有所帮助。
主要包括如下几篇文章:1. IP QoS——IP网络的核心技术2. IP QoS的综合业务结构——Int-Serv3. IP QoS的业务区分结构——Diff-Serv4. IP QoS的流量管理5. IP QoS的实现1.IP QoS——IP网络的核心技术李晓东在过去的25年中,Internet从一个美国政府建立的研究性网络发展成为今天全球性的商用网络。
Internet是第一个IP(Internet Protocol)的大规模应用。
精编【发展战略】QS的基本概念路由及研究现状和发展

【发展战略】QS的基本概念路由及研究现状和发展xxxx年xx月xx日xxxxxxxx集团企业有限公司Please enter your company's name and contentvQoS的基本概念、路由及研究现状和发展阅读提示: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Internet上的多媒体应用层出不穷,如IP电话、视频会议、视频点播(VOD)、远程教育等多媒体实时业务、电子商务在Internet上传送等。
Internet已逐步从单一的数据传送网向数据、语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的综合传输网演化。
这些不同的应用需要有不同的Qos(quality of service)要求,Qos通常用带宽、时延、时延抖动和分组丢失率来衡量。
各种应用对服务质量的需求在迅速增长。
0、概述目前的Internet仅提供尽力而为(best-effort service)的传送服务,业务量尽快传送,没有明确的时间和可靠性保障。
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Internet上的多媒体应用层出不穷,如IP电话、视频会议、视频点播(VOD)、远程教育等多媒体实时业务、电子商务在Internet上传送等。
Internet已逐步从单一的数据传送网向数据、语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的综合传输网演化。
这些不同的应用需要有不同的Qos(quality of service)要求,Qos通常用带宽、时延、时延抖动和分组丢失率来衡量。
各种应用对服务质量的需求在迅速增长。
Internet上一些主要应用的业务特征及其QoS如表1所示。
显然,现有的尽力传送服务已无法满足各种应用对网络传输质量的不同要求,需要Internet提供多种服务质量类型的业务。
而尽力而为的服务仍将提供给那些只需要连通性的应用。
服务质量Qos系指用来表示服务性能之属性的任何组合。
为了使其具有价值,这些属性必须是可提供的、可管理的、可验证和计费的,而且在使用时它们必须是始终如一的、可预测的、有的属性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IPv6网络中的流量管理与QoS保障研究

IPv6网络中的流量管理与QoS保障研究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IPv6作为下一代互联网协议,逐渐取代了传统的IPv4协议。
IPv6拥有庞大的地址空间和更高效的路由功能,使得互联网能够支持更多的设备和应用。
然而,IPv6网络中的流量管理和QoS保障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对IPv6网络中的流量管理和QoS保障进行研究和探讨。
首先,流量管理是指对网络流量进行有效控制和调度,以保证网络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服务质量的满足。
在IPv6网络中,由于地址空间的巨大扩展,网络中的设备数量呈爆炸式增长,因此如何管理和调度流量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一种常用的流量管理方法是基于流量分类和标记的流量管理。
通过对网络中的流量进行分类和标记,可以对不同类型的流量进行不同的管理和调度。
例如,可以根据流量的优先级、源IP地址或目的IP地址等进行分类,然后为不同的流量分配带宽和优先级。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网络中优先级较高流量的传输速度和质量,从而实现对QoS的保障。
另一种常见的流量管理方法是基于流量限制和管控的流量管理。
通过对网络流量进行限制和管控,可以防止某些流量对网络资源的过度占用和滥用。
例如,可以通过设置数据包的最大传输速率、最大连接数或最长接入时间来限制流量的使用。
另外,还可以通过流量的压缩、分片和缓存等技术手段对流量进行控制和管理。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有效防止网络拥塞和资源浪费,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除了流量管理,QoS保障也是IPv6网络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QoS是指通过对网络中的流量进行优先级和质量的保障,以确保网络能够提供符合特定要求的服务。
在IPv6网络中,由于网络资源有限,如何合理分配和调度资源,以实现对流量的良好服务质量,成为了一个挑战。
一种常用的QoS保障方法是基于质量参数的服务质量保障。
通过对网络流量的传输延迟、带宽、丢包率等参数进行测量和监控,可以为不同的流量分配合适的带宽和优先级。
例如,在网络中设置网络缓存、调度策略和拥塞控制等机制,可以根据流量的质量参数来动态调整网络资源的分配和使用。
IP-QOS技术概述

4,差分服务 ,
差分服务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可以根据预先确定的规则 对数据流进行分类, 对数据流进行分类,以便将多种应用数据流综合为有 限的几种数据流等级. 限的几种数据流等级. 差分服务是由综合服务发展而来的,它采用了IETF的 差分服务是由综合服务发展而来的,它采用了 的 基于RSVP的服务分类标准,抛弃了分组流沿路节点 的服务分类标准, 基于 的服务分类标准 上的资源预留. 上的资源预留.
技术背景(续 技术背景 续)
在传统IP 网络中,对所有报文都无区别地等同对待,每个 路由器对所有报文都采用先入先出的策略(FIFO)处理, 也就是说:它尽力而为(Best-effort)地将报文送到目的 地,但是对报文的吞吐量,延迟,延迟抖动,丢包率等都 不能预期,可能很好,也可能极差,一切都要视网络状况 而定.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高速发展,对带宽,延迟,抖动 敏感的且实时性强的语音,图象,重要数据同时在网上传 输,使得网络资源极大地丰富.但是同时人们对于网络传 输数据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期望报文在吞吐量, 延迟,延迟抖动,丢包率等方面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服务保 证,期望可以根据客户类型提供有差别的服务.解决这些 问题的一个途径是增加网络的带宽,但带宽的增加毕竟是 有限的,且代价昂贵,它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问 题.提供QoS 将是人们对未来IP 网络的基本要求.
1,综合服务模型(Int-serv:Integrated service) ,综合服务模型( - : )
这种服务模型在发送报文前, 这种服务模型在发送报文前,需要向网络申请特定的 服务. 服务.应用程序先通知网络发送报文的流量参数和所 需的服务质量请求(如带宽,时延等).应用程序在 需的服务质量请求(如带宽,时延等).应用程序在 ). 收到网络预留资源的确认信息后,才开始发送报文, 收到网络预留资源的确认信息后,才开始发送报文, 发送报文被控制在流量参数规定的范围内. 发送报文被控制在流量参数规定的范围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P网络中的QoS研究1引言QoS(Quality of Service)即服务质量是一个综合指标,用于衡量使用一个服务的满意程度。
随着Internet规模的不断增长,IP网上出现了大量的实时业务。
由于实时业务对网络的传输延时、延时抖动等特性较为敏感,因此这些实时业务的出现暴露了IP网络技术的两个重要缺陷:一个是传统IP路由技术的吞吐量不高,这可以随着ASIC技术的进步,通过设计专用硬件来解决;另一个就是传统IP没有服务质量QoS保证,这与计算机网络产生之初只是为传输简单的数据业务,因而采用面向无连接的服务有关。
IP网络不能保证业务特定的QoS 要求已经成为IP网络向宽带综合服务网络发展的巨大障碍。
有人提出可以用增大带宽来解决QoS问题,然而由于应用的需求是无止境的,因此不管网络有多大的带宽都有可能耗尽,所以这种方法并不十分可行。
因此如何解决IP网络的QoS要求,以使网络能够灵活地根据业务的具体特点提供给客户满意的服务,是IP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各个研究团体纷纷开始组织大规模的QoS研究,一些大的通信厂商也联合成立了QoS论坛,协商各种QoS 技术标准的实施方案。
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中,QoS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确保实时业务的通信质量这一方面。
2QoS技术的分类Qos技术可分为保证型和尽力型两种。
保证型的QoS在终端双方通信之前先要建立连接,确保通信过程中的网络带宽,如ATM业务类型、IP网络中的RSVP。
一旦连接建立,通信中所需的带宽就能保证,与连接相关的应答时间、时延要求也能保证。
如果网络不能提供所需的带宽,它就会拒绝建立连接。
尽力型的QoS技术不能确保带宽,通常用在非连接型通信中,例如在IEEE802.1p/Q的标记帧或IP分组头中的TOS域有3位的优先级,供LAN交换机或路由器进行优先级控制,由于采用这种方法不能在通信中确保带宽只是按优先级顺序进行交换或转发,因此也称为COS(Class of Service)以区别能保证带宽的狭义的QoS技术。
3IETF建议的QoS技术方案介绍IETF建议的QoS技术方案主要有:综合服务/资源预留、差分服务、多协议标记交换、流量工程和基于约束的寻路。
综合服务模型(Int-serv:Integrated service)的主要特征就是资源预留,它使用RSVP作为信令协议来建立通道和进行资源预留。
差分服务(Diff-Serv:Differentiated Services)通过给分组打上不同的标记,把分组分成不同的类别,对不同类别的分组ProtocolLabelSwitching)是一种转发方案,分组在进入MPLS域时被赋予一个标签,以后就根据这个标签对分组流进行分类、转发、服务。
流量工程(TE:traffic engineering)的目标是让网络上的业务流量更加均衡。
基于约束的寻路要解决的是根据带宽和延时要求等约束条件寻找一条合适的路径。
3.1综合服务模型综合服务模型在RFC(Request for Comments)1633中进行了定义。
它的基本思想是将RSVP作为Int-Serv结构中的主要信令协议,“所有的流相关状态信息应该是在端系统上”,它基于每个流提供端到端的保证或是受控负载的服务。
Int-Serv框架使IP网络能够提供具有QoS的传输,以用于对QoS要求较为严格的实时业务(声音/视频)。
Int-Serv使用一种类似ATM的SVC的方法,它在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用RSVP作为每个流的信令。
RSVP信息跨越整个网络,假定从接收方到发送方之间沿途的每个路由器都要为每一个要求QoS的数据流预留资源。
路径沿途的各路由器包括核心路由器必须为RSVP数据流维护软状态。
为了实现上面的服务,Int-Serv定义了4个功能部件,网络中的每个路由器皆需要实现这4个部件。
(1)RSVP(RFC2205):资源预留协议(RSVP:Resource Reservation Protocol),它是Internet上的信令协议。
通过RSVP,用户可以给每个业务流(或连接)申请资源预留,要预留的资源可能包括缓冲区及带宽的大小。
这种预留需要在路径上的每一跳都要进行,这样才能提供端到端的QoS保证。
RSVP是单向的预留,适用于点到点以及点到多点的通信环境。
图1示出了RSVP的工作机理。
首先,发送方应该向接收方发送一个RSVP信息。
RSVP信息同其他IP包一样通过各个路由器到达目的站点;接收端接收到发送端发送的路径信息之后,由接收端逆向发起资源预留的过程;资源预留信息沿着原来信息包相反的方向对沿途的路由器进行逐个资源预留。
如图1所示,假设一个应用需要预留2Mbps的带宽,则资源预留信息逐个询问沿途的路由器,其现有资源是否可以完全满足该应用数据流的要求。
如果资源预留信息成功地回到发送方,则发送方就可以成功地在这条已经预留资源的路径上发送应用数据了;否则,应用将无法进行。
(2)访问控制(Admission Control):它基于用户和网络达成的服务协议,对用户的访问进行一定的监视和控制,有利于保证双方的共同利益。
(3)分类器(Classifier):根据预置的一些规则,它对进入路由器的每一个分组进行分类。
分组经过分类以后被放到不同的队列中等待接收服务。
这方面的技术还不很成熟,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领域。
(4)队伍调度器(Scheduler):它主要是基于一定的调度算法对分类后的分组队列进行调度服务。
这方面的技术目前已比较成熟,常见的调度算法有WFQ、WF2Q、SCFQ、VC、MD -SCFQ、WRR等。
Int-Serv定义了三种业务类型:?有保证的业务(Guaranteed):保证带宽、限制延迟、无丢包。
控制负载的业务(Controlled Load):在一个负载较轻的网络中实现类似尽力而为的业务。
尽力而为的业务(Best Effort):类似于Internet在多种负载环境(由轻到重)提供的尽力而为的业务。
Int-Serv的优点是它具有很好的QoS保证,使用RSVP的软状态特性可以支持网络状态的动态改变与组播业务中组员的动态加入,同时利用RSVPPATH与RESV的刷新,还可以判断网络中相邻节点的产生与退出节点,并实现网络资源的有效分配。
Int-Serv存在的问题一是网络的扩展性不好。
一方面由于Int-Serv下的预留状态住处是与业务流的个数成正比,这使得路由器的负担会随着网络的扩大、业务流的增加而加重。
另一方面资源预留协议还要求沿途的每个路由器为每一个数据流都维持一个“软状态(Per -flowsoftstate)”。
这无疑也限制了这种结构的可扩展性,因为每个路由器的内存有限,可以保存的软状态信息都是有限的。
其二是Int-Serv需要进行端到端的资源预留,必须要求从发送者到接收者之间的所有路由器都支持所实施的信令协议,因此所有路由器必须实现RSVP、许可控制、MF(Multi-Field)分类和包调度,这对路由器的实现要求太高。
其三是Int-Serv还有一个目前很难解决的问题,那就是资源预留和路由协议之间的矛盾。
此外,如何为资源预留申请授权并确定优先权也是Int-Serv结构本身很难克服的问题。
3.2差分服务模型差分服务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可以根据预先确定的规则对数据流进行分类,以便将多种应用数据流综合为有限的几种数据流等级。
差分服务是由综合服务发展而来的,它采用了IETF 的基于RSVP的服务分类标准,抛弃了分组流沿路节点上的资源预留。
差分服务将会有效地取代跨越大范围的RSVP的使用。
差分服务区域的主要成员有:核心路由器、边缘路由器、资源控制器。
在差分服务中,网络的边缘设备对每个分组进行分类、标记DS域,用DS域来携带IP 分组对服务的需求信息。
在网络的核心节点上,路由器根据分组头上的DS码点选择码点所对应的转发处理。
资源控制器配置了管理规则,为客户分配资源,它可以通过服务级别协定SLA (Service LevelAgreement)与客户进行相互协调以分享规定的带宽。
IPQoS的业务区分结构使用IPv4报头中的业务类型(ToS)字段,并将8位ToS字段重新命名,作为DS字段,其中6位可供目前使用,其余2位以备将来使用。
该字段可以按照预先确定好的规则加以定义,使下行节点通过识别这个字段,获取足够的信息来处理到达输入端口的数据包,并将它们正确地转发给下一跳的路由器。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IPv4网中所定义的ToS字段与在Diff-Serv中的DS字段不同。
ToS字段的定义如图2所示。
Diff-Serv将整个网络分成若干个域。
一个Diff-Serv域由一系列支持Diff-Serv机制的节点构成。
在Diff-Serv域中,节点大致分为以下两类:边缘路由器和内部路由器。
其中边缘路由器根据数据流的方向分为入口边缘路由器和出口边缘路由器。
在入口处设有机制一件是用户是否遵守业务等级协定(SLA),分类机制以标志输入的每个业务包,对每个IP包指定一个类型以标志DSCP(Diff-Serv代码点),并分别将其分别排入相应的队列。
内部路由器负责查看DSCP值,将进入的数据包按级别排队,并按事先设定的带宽、缓冲处理进行下一跳转发(PHB)。
Diff-Serv模型机制的工作示意图如图3。
与Int-Serv类似,Diff-Serv也定义了三种业务类型:(1)尽力而为的业务(Best Effort):类似目前Internet中尽力而为的业务;(2)最优的业务(Premium):类似于传统运营商网络的专线业务;(3)分等级的业务(Tiered):这一类别的业务严格讲不仅仅是一种业务,而是一个大的类别,可以根据发展的需要制定不同的业务等级。
差分服务模型的优点一个是伸缩性较好DS字段只是规定了有限数量的业务级别,状态信息的数量正比于业务级别,而不是流的数量。
另一个是便于实现只在网络的边界上才需要复杂的分类、标记、管制和整形操作。
ISP核心路由器只需要实现行为聚集(BA)的分类,因此实现和部署区别型业务都比较容易。
差分服务模型的缺点是Diff-Serv为IPQoS奠定了宝贵的基础,但还是没有办法完全依靠自己来提供端到端的QoS结构。
Diff-Serv需要大量网络单元的协同动作,才能向用户提供端到端的服务质量。
鉴于这些组件高度分散的特点和对它们进行集中管理的需要,必须有一个全局的带宽管理对全局资源进行动态管理。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两个:一是用功能强大的全局策略管理器来完成这一任务;另外一种就是利用MPLS将第三层的QoS转换为第二层的QoS,通过运营网中第二层的交换机来实现端到端的服务质量保证。
差分业务服务(Diff-Serv)定义了一个相对简单而力度较粗的框架系统,为流量提供有区别的业务级别,并对流量聚合后的每一类QoS进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