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简介

合集下载

著名文学家季羡林

著名文学家季羡林

著名文学家季羡林季羡林, 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 他博古通今, 学贯中西, 被誉为学界泰斗.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 欢迎阅读!的简介:季羡林, 字希逋, 又字齐奘. 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散文家、翻译家、文学家、佛学家、作家. 他精通9国语言, 即汉语、南斯拉夫语、梵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吐火罗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1920xx年8月2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 祖父季老苔, 父季嗣廉, 母赵氏, 农民, 叔季嗣诚. 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 并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 1920xx年, 入山东省立济南高中, 其国文老师董秋芳是鲁迅的朋友, 还是著名翻译家. 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 至今将过耄耋之年, 仍旧不能放下笔, 全出于董老师之赐, 我毕生难忘.1947年夏天, 季羡林回到第二故乡——济南. 季羡林在济南走亲访友, 应酬颇多, 惊动了王耀武. 他派人请季羡林去他的官邸赴宴, 表示欢迎他回山东工作. 王耀武还派人给季家送来了面粉、白糖等礼品, 他的车队惊动了二里长的佛山街,从此季家名声大振.作家卡片他的散文, 质朴而不失典雅, 率真而不乏睿智. 《夹竹桃》等文章便集中体现了这种风格. 季羡林还是一位坚定而忠贞的爱国者. 20xx年4月, 93岁的季羡林通过《人民日报》寄语全国的中小学生:热爱祖国, 孝顺父母, 尊重师长, 同伴和睦.季羡林的评价: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 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对此, 季羡林在他的《病榻杂记》中力辞这三顶桂冠:我对哪一部古典, 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工夫, 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 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 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环顾左右, 朋友中国学基分子历程的反映.温家宝曾五次看望季羡林, 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您写的作品, 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 传承精神, 非常耐读. 您写的几本书, 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 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您在最困难的时候, 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 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 您一生坎坷, 敢说真话, 直抒己见, 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的学术成就:季羡林的学术研究,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 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8个方面: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 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 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 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 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 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 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 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 1980年又就70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 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 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 并且吐火罗文在世界上仅有不到30人会翻译的《校注前言》, 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 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 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 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4、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印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 2万余颂, 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 季羡林经过20xx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 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5、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 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 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 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 作出了巨大贡献.6、东方文化研究从80年代后期开始, 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 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 约500余集, 800余册, 预计20xx年完成.7、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0年代, 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8、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 几十年笔耕不辍, 已有80余万字之多, 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 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 他朴素, 是因为他真诚. 我爱先生文品好, 如同野老话家常.季羡林抄书的故事:20世纪50年代, 季羡林曾在北京大学讲授语言学. 一天, 一个学生来向他借一本语言学方面的书籍. 季羡林一下子犯了难, 学生要借的这本书是极其珍贵的孤本古籍, 如果在翻阅的时候稍有污损, 都将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但面对学生渴求的目光, 季羡林又不忍心拒绝, 便对他说:你过一个礼拜后再过来取, 行吗?学生欢欢喜喜地走了.一个礼拜后, 学生如约来到季羡林的办公室. 当他接过季羡林递过来的书时, 感到非常意外, 这根本不是一本书, 而是一叠厚达几百页的装订得整整齐齐的信纸, 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蝇头小楷. 季羡林歉疚地笑道:很对不起!我没能将原本借给你, 是因为原本太珍贵了, 我打算以后将它捐给国家. 现在这本书我概不外借, 我怕万一被人损坏, 以后对国家就不好交代了, 我想你一定能理解我的做法. 今天给你的是我的手抄本, 尽管看起来有些麻烦, 但基本上一字不错、一字不落, 是可以一用的……学生一听, 异常震惊, 连连向季羡林鞠躬致谢. 对于一本十几万字的书籍, 要将它完完整整地抄录下来, 要有多大的耐心、该有多大的工作量啊!整整一个星期, 季羡林日夜伏案,才完成了抄录任务.其实, 当初学生来借书的时候, 季羡林完全可以向他说清实情, 当场婉言拒绝, 学生也是一定能够理解的, 但季羡林却以这样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满足了学生的要求, 实在令人感动、感叹!季羡林在学术上堪称一代大师, 同样在做人处世方面也是令人崇敬的一世楷模.。

国学大师季羡林简介

国学大师季羡林简介

国学大师季羡林简介季羡林先生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对许多领域都有卓越建树。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国学大师季羡林简介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国学大师季羡林简介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

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

他精通12国语言。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

叔季嗣诚。

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

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

10岁,开始学英文。

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

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

"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

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

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

同学中还有胡乔木。

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

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

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

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

在柏林和美国与乔冠华同游。

10月,抵达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

国学大师季羡林

国学大师季羡林

03 季羡林的文化观点
CHAPTER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尊重与传承
季羡林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应 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传承。他强调对传统文 化的深入研究,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批判地继承
季羡林认为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对 其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剔除其中的糟粕,保 留和发扬其精华。
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
勤奋好学,精益求精
勤奋好学
季羡林先生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精通多种语言,学识渊博,被誉为“国学大师”。
精益求精
季羡林先生追求学术研究的精深和完美,不断探索和挖掘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
谢谢
THANKS
1946年回国后,先后在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
教育背景
01
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学士( 1934年)
02
清华大学中文系硕士(1940年 )
03
德国哥廷根大学梵文和巴利文 博士(1946年)
主要成就
深入研究印度语、梵语、巴利语等语言,为中 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佛教协会 会长等职务,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学术交流。
对古代哲学的研究
总结词:深入研究
详细描述:季羡林对古代哲学有着深入的研究,他通过对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 哲学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比较,揭示了古代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和演变规律。
对古代哲学的研究
总结词
跨文化比较
详细描述
季羡林在研究古代哲学时,注重跨文化比较的方法,通过对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哲学 思想进行比较和对照,揭示了哲学思想的共性和差异,为世界哲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
《中国文学史》
季羡林先生对中国文学史的梳理和解读, 从先秦文学一直到近代文学,涵盖了中国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简介

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我出生在辛亥革命年代,经历 过清朝、民国、军阀统治、新中国建立和改革开放等时期。 作为“五朝元老”,我的一生见证了许多的历史,国内的、 国外的,但从未看到过像目前这么好的一个时代。 ——季羡林 季羡林早年留学欧洲,上世纪40年代回国后,长期在 北大任教,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 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通英文、德文、梵文之一。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 等国经典,诸如梵文名著《沙恭达罗》和《罗摩衍那》等。 先生还是散文高手,各类作品总计上千万字。 他的学术研究范围涉及印度古代语言,特别是佛教梵 文、吐火罗文、印度古代文学、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史、 中亚佛教史、唐史、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外文化交流史、 中西文化差异和共性、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德国及 西方文学、比较文学及民间文学、散文及杂文创作。
中国语言学家、作家、文学翻译家。生于1911年8月6 日。山 东省清平县(现改归临清市)人。自幼就学于济南市,1930年毕 业于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同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 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交换的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格廷根大学 从著名印度学家E.瓦尔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语言。1941年获格 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交通断绝,无法回 国,即应聘在格廷根大学任教,并从著名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 火罗语(或称焉耆 -龟兹语)。1946年初夏返抵上海,应北京大 学之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 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 季羡林于 1956 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1978年起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1979年起任中国南亚 学会会长,1980年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 议组负责人,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1年任中国外语教学 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 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1983年被选为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1984年起任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1985年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名誉会长等职。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季羡林简介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先生简介
季羡林先生生于1911年8月,山东省清平县人。

他上高中时即发表过数篇短篇小说,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其间发表散文和译文多篇。

1935年,风华正茂的季羡林进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

在德期间,他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奠定了自己在国际印度学界的地位。

1946年季先生回国受聘为北大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开拓我国东方学学术园地。

1956年他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

1978年后曾任北大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季羡林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

除了学术研究,季先生还是国内外公认的散文大家,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他还付出大量精力担任行政职务、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主持多个重要的学术团体。

季先生曾任北大东语系系主任长达40年,为我国亚非非通用语种的教学和科研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的东方学、敦煌学、比较文学、佛教研究、中外关系史研究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贡献卓越。

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构建全民族人文精神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的100多部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

季羡林的资料简介基本背景内容

季羡林的资料简介基本背景内容

季羡林的资料简介基本背景内容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一个农民家庭,六岁以前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

1917年,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学习了《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

1926年初中毕业,在正谊中学读过半年高中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此期间,开始学习德语。

1929年,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

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高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后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德文。

在清华大学四年中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

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

应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母校任国文教员。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

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

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

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

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

"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简介

对印度中进语言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的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均作出重要贡献。在印度中世语言形态学方面,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小乘佛教大众部说出世部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特征,著《〈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一文。在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方面,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它所使用的语言是中世印度东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语。主要译著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罗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等,翻译了:《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五卷书》等,散文集有:《赋得永久的悔》。主编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作家简介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1995年11月,“北京大学季羡林海外基会”成立。
夫人:彭德华。

建国后,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负责人,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东文语言文学系教授、主任,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亚非学会会长,语言学会会长。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93年3月当选为澳门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是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季羡林的简介

季羡林的简介

季羡林的简介季羡林,原名季燕,号清野,字羡林,又称“燕青”、“小燕子”,是中国近现代著名诗人、作家,文学理论家,共产主义思想家。

1902年生于湖南省衡阳市,1925年参加共产党,1927年进入北大,毕业成为中国第一批文学学士,1932年3月,他在上海出版了自己的《春雪》,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新诗运动的开山之作”,之后他创作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诗歌,使他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

季羡林的知名度不仅仅体现在诗歌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在文学理论上的贡献。

他的文学理论的特点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态度,他认为文学应该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应当以赞美社会主义为主旋律。

他也将自己的文学理论应用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他的诗歌更多的是带有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赞美共产主义社会,赞美社会主义现实。

季羡林的诗歌不仅带有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把握诗歌的审美标准,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语言表现力。

他的诗歌没有严格的格律,而是打破了传统的五言八句的格式,以一种宽松的语言表现出诗歌的意象和内容,使诗歌更加动人心弦。

季羡林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感慨,他把自己的精神与意识结合在一起,给读者以精神上的感动,使诗歌更加有深度和力量。

他通过自己的诗歌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让读者也能理解他的情感和思想,获得精神上的触动。

季羡林不仅在文学方面有贡献还在共产主义思想方面有贡献。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员,他的思想在共产主义斗争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曾在抗日战争期间发表了被誉为“斗争思想的经典”的《红色诗篇》,为抗日战争火热的斗争气氛增添了不少的活力和力量。

季羡林的思想和作品都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广泛赞誉,他不仅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一位非常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许多文学流派的先驱和奠基者之一,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羡林简介
文学翻译家、学者。

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

1930就读清华大学西语系,毕业后在济南任中学教员。

1935年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等古代语文。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在该校从事印度语言及佛典研究工作。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建国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下属的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

长期致力于印度语言、文学及历史的研究和翻译工作。

著有《印度简史》、《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印度古代语言论集》,译有《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等,还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等报刊上发表多篇散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