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学的相关名词解释
中国古典文献学 填空题+名词解释

填空题✓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典籍,二是指贤才。
✓198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规定“文献”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则界定“文献”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物质载体是文献的躯壳,记录符号是文献的骨骼,知识信息是文献的灵魂,三者相互依托,共同构成了文献。
✓古典文献学最主要包括目录、_版本_与_校勘_三方面内容。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即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文献。
✓出土文献指从地下发现的古代文献资料_,主要指著于出土文物之上的_文字材料_,一般不包括图画饰物等古代文物。
✓__尚书_、__周易_、__诗经__为我国最早之传世文献。
✓我国文献传抄的历史大致经历了由甲骨时代到_金石_时代、__竹木(简牍)时代、缣帛时代、_纸张(纸质)_时代再到当今电子时代。
✓近现代学者中,被称为“甲骨四大家”的是_罗振玉(展堂)_、_王国维(观堂)_、郭沫若和董作宾。
✓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是刘鹗的《铁云藏龟》。
✓金石文献包括_金文_文献和_石刻_文献两部分。
✓金石的“金”指_青铜器_;金文则指商周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通典_、郑樵的_通志_和_马端临_的《文献通考》。
✓_总集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古代集部文献的主要类型可分为__总集_和_别集_两大类。
✓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是南朝萧统主编的昭明文选。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别集类叙》都认为别集始于东汉。
✓北宋初年宋太宗命李昉等人编纂有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类书是曹丕组织人编纂的《皇览》。
✓最早的政书是唐代刘秩的《政典》。
✓单行文献,指单独印行的一个或几个作家的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_单行本。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1.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
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纳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3.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
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
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
包括:《发表于 2009-08-24 02:36:44 引用 1 楼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4.唐欧阳询等奉敕编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
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成书。
全书100卷。
分为46部,包括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封爵、政治、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内典、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瑞、灾异等。
每部下又分各事物的细目,共计727个子目,约百万字。
此书资料古稀,引用的古籍达1431种,现存者不到百分之十,且所援用者都为唐以前的古本。
体例比较完善,事文兼备、先事后文,改变了以往类书偏重类事、不重采文,以及随意摘句、不录片断的缺点,对后代类书影响较大。
该书用途较广,宋以后多用来校勘古籍、辑录佚文以及查找唐以前的文献资料和诗文典故,颇有学术价值。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文献: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
所谓文献,文,是文本记载,献,就是口头相传的。
文献的基本要素是:1.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2.一定的载体;3.一定的方法和手段;4.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
人们通常所理解文献是指图书、期刊、典章所记录知识的总和。
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
主要指有历史意义的比较主要的书面材料,广义的文献定义就成了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依据国际定义文献乃是一切情报的载体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
历史文献:比较,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切文献都是各种知识的记录。
时间就好似一个链条,它以“现在”为线索.前于此时谓之“过去”,后乎此音谓之“将来”:时间即历史,过去时间中产生的文献叫历史文献;现在即当今的文献叫当代文献。
而“现在”,这个时间链条,是极不稳定且稍纵即逝的。
中国历史文献的积累,有三个方面的重要途径。
一是官府档案文书的积存,二是历史撰述的日增,三是史书以外的各种撰述的发展。
广义的历史文献。
它包括世界上的一切著作,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文学专指人类社会史,即所谓狭义历史学。
目录:目录,是指书籍正文前所载的目次,是揭示和报道图书的工具目录是记录图书的书名、著者、出版与收藏等情况,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为反映馆藏、指导阅读、检索图书的工具。
在计算机应用中,目录的发展成了“文件夹”。
随着目录工作的发展,衍生出“目录学”。
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研究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
文献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甲骨文甲骨文,是指一种契刻在龟壳或动物骨骼上的文字,也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虚(墟)文字。
1899年甲骨文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城郊的小屯村一带(即古代的殷墟),以后在山西、陕西等地也曾发现过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是商代后期的一些占卜和记事文字(以后人们又发现了先周和西周时代的甲骨文),其内容几乎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每一方面,包括政治、军事、社会、生产、日常生活、天文历法、医学等等。
每一片甲骨文从一字到数十字不等。
甲骨文主要是一种王室档案,它虽然具有图书的某些性质,但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图书。
金文金文主要是指古代契刻或铸造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也称钟鼎文、铜器铭文。
青铜器在古代是一种极受时人珍视的器具,它主要用来作礼器(即祭祀时所用的器物)、乐器(其实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礼器)、兵器和一般生活用具。
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当事的贵族一般都要铸造青铜器,并在其上铸造或契刻下事件的过程,以昭告子孙,并使子孙后代永远宝藏。
这些铸造或镌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盛行的商代。
在商周时代,金文也是一种记载和保存当时历史的主要形式,它的字数不等,少则一字或一个符号,多则数百字。
同甲骨文一样,金文也具有图书的某些性质,但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图书。
石鼓文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它镌刻10个鼓状的石头上,唐代被人们发现于陕西凤翔的原野之上,内容是歌咏秦国国君游猎情况的四言诗。
石鼓文的时代现在还不能完全肯定,大约是春秋或战国时代的遗物。
简牍简,即竹简,是指写了文字的竹片;牍,即木牍,是指写了文字的木片。
就古代文献所记而言,简专指竹简,牍则专指木牍,但在实际上,简也可以是木片制成,牍也并非都是木制的。
一般而言,简主要用于书写内容较多的文字,而牍则主要是用来书写契约和信函。
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的称为策(册)。
简策的产生及其使用的时间很长,至少从殷商时代起就有了简策,至魏晋时人们仍在继续使用简策,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是其使用的全盛期。
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古典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主要涉及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研究和解读。
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了解古代历史、文化以及人类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古典文献学的意义古典文献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古代各个领域的文献,如历史文献、哲学文献、文学作品等。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古典文献学也有助于揭示古代人类的思想和智慧,通过研究古代文献中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内涵,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思考方式,对当代人们的思想和文化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古典文献学是一门融合多种学科知识的学科,其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整理、文献考据、文献研究和文本解读等多个方面。
在文献整理方面,研究者需要收集、整理和编纂古代文献,确保文献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在文献考据方面,研究者需要对文献的来源、版本、流传等进行详细考证,确保文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在文献研究和文本解读方面,研究者需要深入分析文献内容,解读文献中隐藏的历史、文化内涵,并探讨文献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和启示。
古典文献学的发展与展望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未来,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将继续深化和拓展,对于揭示古代文化、传承人类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古典文献学的发展也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网络平台等,推动古典文献的数字化、共享和传播,使更多人受益于古代文献研究成果。
总而言之,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重要学科,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和人类思想,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启示和借鉴。
中国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1.殷墟卜辞(殷墟书契)殷墟卜辞(殷墟书契)指的是甲骨文献。
甲骨文献的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今河南安阳县西北小屯村),故又称“殷墟卜辞”“殷墟书契”。
2.汲冢竹书晋太康二年(281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竹书”。
经过整理后得《竹书纪年》等史书10余种。
3.总集“总集”的名称起源于南朝梁代阮孝绪的《七录·序目》,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的《文选》。
4.别集别集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别集不论是作者自编,还是他人编集,都要按一定的体例来编。
其体例主要是分类、分体、编年这三种。
如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分为编年诗、未编年诗、编年文、未编年文四大类型。
5.丛书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丛书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等。
最早用“丛书”二字作为书名的是唐人陆龟蒙的《笠泽丛书》。
6.类书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类书采辑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用、征引。
著名的类书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
7.政书是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
它搜集历代或某一朝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方面的史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和叙述,具有制度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的性质。
整数又称典志体史书,《四库全书总目》根据政书的内容将其分为通志、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六小类。
8.汗青竹简成为文献的载体,要经过一定的工艺处理。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复习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1、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P71)2、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P76)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略)4、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P80)5、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
《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因此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
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
(P84)6、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7、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
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刘向、刘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
(P90)8、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
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P92—97)9、补史志: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所缺甚多,后来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纷纷补撰与补注,王重民先生在其《普通目录学》中称已“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目录学的流派”。
古典文献学的相关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的相关名词解释————————————————————————————————作者: ————————————————————————————————日期:ﻩ古典文献名词解释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1、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 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P71)2、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P76)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略)4、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P80)5、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
《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因此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
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
(P84)6、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7、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
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刘向、刘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
(P90)8、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
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1、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P71)2、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P76)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略)4、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P80)5、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
《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因此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
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
(P84)6、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容。
7、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
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向、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
(P90)8、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
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P92—97)9、补史志: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所缺甚多,后来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纷纷补撰与补注,王重民先生在其《普通目录学》中称已“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目录学的流派”。
我们称这些补撰或补注正史的目录为“补史志”,或简称“补志”。
(P92)10、私人藏书目录:即非官修的,由私人藏书家或学者私人撰修的目录书。
或说起自南朝宋齐时目录学家王俭的《七志》,稍后又有梁阮孝绪的《七录》。
私人藏书而又编制藏书目录,大概开始于南朝宋齐之时。
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书籍易行,私人藏书风气日盛,私人藏书目录也愈来愈多。
如唐代有名的三家:吴竞《西斋书目》、或《新集书目》、杜信《东斋集籍》,宋代私家藏书甚富,现存宋代著名私人藏书目录有以下三家: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振《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
(P93/94/96)11、丛书目录:丛书是一种按一定编辑原则汇聚群书的形式,它的特点是仍然保留所汇各书的书名和原有体例,再冠以一个总的书名(如《四库全书》),一同抄刻或印行。
这种形式很便于利用。
(P96/97)12、禁毁书目录:古代统治者因为政治或某种其他原因常销毁或禁止发行阅读某些书籍,为这类书籍所编制的目录称为“禁毁书目录”。
名达《中国目录学史》称“禁书目录”。
(P98)13、七略:《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如《汉书》颜师古注云“辑与集同,谓诸书之总要”,而不是图书分类。
所以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王充《论衡·对作》曾直接称《七略》为“六略之书”),与当时校书分工的门类相同。
(P84)14、别录:西汉末年汉成帝之时,向等进行大规模的整理图书与目录编制工作。
向对所校各书校定新本,编写篇次,撰写一篇撮述全书大意的叙录,然后奏上。
当时,他把所校各书的叙录汇集成编,称为《别录》。
可知《别录》就是一部汇集诸书叙录的提要目录学著作。
(P77)15、郡斋读书志:《郡斋读书志》晁公武著,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排,全书前有总序,四部各有大序,各类小序在每一类第一种书的提要中。
每书写有提要,介绍作者生平,讨论书中要旨;或评论学术渊源,叙述篇章次弟。
(P95)16、直斋书录解题:振的《直斋书录解题》共56卷,主要是根据他丰富的藏书历时20年而撰成。
书中没有总序和大序,只有7类有小序,即语孟类(卷三)、小学类(卷三)、起居注类(卷四)、时令类(卷六)、农家类(卷十)、阴阳家类(卷十二)和音乐类(卷十四)。
这些小序着重说明分类增设的原因,或叙述著录容的分合变化,也反映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意图。
17、通志艺文略:是宋元时代著名学者马端临的重要著作。
自《经籍》至《物异》等5门为《通典》所未有者,此外19门均为《通典》的原目或子目。
书的容起自上古,终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
就其体例与容来看,实为《通典》的扩大与续作,这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
本书的取材中唐前以《通典》为基础,并进行适当补充。
18、文献通考经籍志:樵著,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性史志目录 ,其思想的精华和核心是“会通”的观点 ,与会通思想紧密联系的是他的“类例”原则。
《艺文略》在著录容上和分类体系上的两大突破 ,极丰富了古典目录学宝库 ,对后世有着积极的影响。
19、录鬼簿:元代的戏曲史料性著作,为钟嗣成著,全书为上﹑下两卷,共记述 152位杂剧及散曲作家,书中一些零星的记载,揭示了元代杂剧作家的活动和组织情况﹐并且透露了元代戏曲发展的线索﹐如院本的创作﹐杂剧作家的南迁﹐杂剧作家写南戏的情况﹐后期杂剧的音乐采用南北合套的情况等等。
20、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永瑢、纪昀主编。
编纂《四书全书》时,将“著录书、“存目书”逐一撰写提要,于乾隆四十六年汇编成此书,二百卷。
收录古籍计一万零二百八十九种,是容丰富、较系统的研究古典文献的重要工具书、解题式书目的代表作。
21、书目答问:《书目答问》是之洞撰写的一本举要性目承书。
是作者因诸生不知“应读何书”及“书以何本为善”而为其开列的学习经史词章考据诸学指示门径的导读目录。
书后附有《别录》及《清代著述诸家略》。
22、目录学发微:余嘉锡所作,其认为目录学的根本意义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在此思想指导下,本书对目录学的发展源流各种体制的利弊得失、历代书目的类例沿革都作了详尽的探讨,被树达先生誉为“透辟精审”之作。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版本1.版本:从严格意义上说,是刻板(也称雕版)印书出现后为区别刻本和写本而使用的名称。
因最初的印刷是以木板为原料雕刻而成,故“版本”又称“板本”。
广义的“版本”又可以指一切形式的书本。
另我们似可对“版本”的定义作出如下表述:由特定工艺制作的、具有特定形式和容的图书物质形态。
(中国古籍版本学)2.寫本:又称手写本,是成书时以手写形式流传的本子,是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主要版本形式,唐以前的纸书都是手写本。
3.刻本:在木上刻字刷印而成的图书。
4.手稿本:作者亲笔所写,多增删修改,一般有署名和序跋,最能体现作品原貌,可据以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过程。
5.稿本:非作者亲笔所写,但经过作者的校改,一般有作者印鉴。
这种稿本又称为清稿本,也能体现作品原貌。
6.抄本:又叫传抄本,是根据底本传录而制成的副本。
(中国古籍版本学)未经作者过目,更无作者笔迹。
有的可能是从稿本过录,价值仅次于稿本。
有的仅为转抄,其价值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有些难见的珍本便依赖抄本得以保存。
根据时代可以分为唐抄本、宋抄本、明抄本、清抄本等。
时代难以确定的古代抄本统称为旧抄本。
7.善本: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
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来的版本可称善本,大凡经过名家精校过后的版本都可视为善本。
8.孤本:举世无双的本子。
如宋刻三十卷本臣注《文选》、宋刻《昌黎先生集考异》等都是孤本。
(中国古籍版本学)9.活字本:用活字排印的书本。
根据制造活字原料的不同,可以分为泥活字本、磁活字本、木活字本、铜活字本、锡活字本、铅活字本。
10.影印本:采用照相制版等工艺使原书或原稿得以再现的复制本。
影印本具有能够保持作品原貌、出版周期短、制作成本低、价格相对便宜的优点,它的版本价值主要依赖所影印的原本的价值。
根据印版材料和工艺技术的不同,影印本可以分为石印本、胶印本、珂罗版印本等。
11.卷軸裝:又叫卷子装。
(中国古籍版本学)把抄了书的纸粘连起来,形成长卷,在其尾端装上一根用木或竹做成的轴,收藏时用轴由尾端向前卷成一束,成为一卷。
因此,卷轴装的纸本又称为卷子。
卷轴装虽然有容量大的特点,但卷面过长,翻阅极不方便。
12.旋風裝:又称“龙鳞装”。
是将裁成一定大小的纸两面书写,或将两页纸裱成一页两面书写,然后将写好的书页的一端依次粘贴在一卷纸上,装上卷轴,就成为一本旋风装的书籍。
旋风装不仅缩短了卷子的长度,而且增大了卷子的容量,且便于翻检。
但是旋风装的散叶在卷曲后可能很难平复展开,反而增加了阅读的困难,因而这种形式后来也没有被普遍采用。
13.梵夾裝:本指古印度用梵文将经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的装帧,而后依次将贝叶经顺好,每页穿一圆孔,用两块长条形竹板或木板上下相夹,然后用绳穿过圆孔,在再逐页穿过每页圆孔,最后穿过另一板圆孔。
绳头打起比圆孔大的疙瘩,以防脱出。
这种装帧方式是两板相夹,又是梵文书写,故称梵夹装。
14.經折裝:一名折子装。
是唐代后期产生的一种新的装订形式。
其制作方法是将写好的长条折子,按照特定的行数,就像折扇那样均匀地折叠成长方形折子,再在前后分别加上两块硬纸片,保护封面和封底。
(中国古籍版本学)15.蝴蝶裝:由经折装演变而来。
是以版心中线为准,版面向里对折,然后再一叶一叶重叠在一起,在折线处对齐,用浆糊粘再一起,另外三边切齐,再用硬纸连背裹住作封面。
打开书,可以看到一整页,以版心为中轴,两边各半页,颇似展翅蝴蝶,故称蝴蝶装。
16.包背裝:是对蝴蝶装的一种改进。
把印好的书页在版心中线处背面对折,让版心向外,单口向,然后将单口粘连到裹背上,外面加上护叶和封面,这样就产生了包背装。
这种形式的包背装也有其缺点:一是单口与包背纸的粘连比较费事,且粘连不牢则容易脱离散乱;二是为了粘连牢固使用过多的浆糊则容易造成生虫生霉,不利于书籍的保存。
17.線裝:是对包背装的一种改进。
其基本方法和包背装一样,所不同的是,包背装用整纸裹背,而线装只在前后各加一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包书背。
18.版面界欄:版面四周的边线,上方的叫“上栏”,下方的叫“下栏”,两边的叫“边栏”或“左右栏”,它们确定了版面的大小。
19.行款:即行文的款式,包括行格和字数,通常以半页计算。
20.版心:也叫中缝、书口、版口,指每页正中较窄的一格,格常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和刻工。
(中国古籍版本学)21.魚尾:版心全长四分之一处的鱼尾形标志。
以鱼尾数量区分,有单鱼尾、双鱼尾、三鱼尾等;以鱼尾的方向区分,有对鱼尾和顺鱼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