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期末考试参考

合集下载

《文献学》习题与答案

《文献学》习题与答案

《文献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文献学:文献学是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分类、鉴定、整理、利用和保护的一门学科,旨在揭示文献的内在规律和价值,为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方法。

2. 古籍版本学:古籍版本学是文献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古代书籍的各种版本及其差异、源流、价值等问题,旨在确定古籍的真伪、年代、作者和内容等信息。

3. 校勘学:校勘学是文献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研究文本的错误和遗漏,通过比较不同版本和史料,进行文字修正和补充,以恢复原文的真实面貌和意义。

4. 编纂学:编纂学是文献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如何收集、整理、编排和出版文献资料的方法和原则,包括选题策划、素材搜集、体例设计、编辑加工、审稿出版等环节。

5. 档案学:档案学是研究档案的性质、分类、管理和利用的一门学科,旨在揭示档案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为社会和个人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二、填空题1. 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答案:书籍、手稿、碑刻、档案、电子文献2. 古籍版本学的主要任务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鉴定版本、研究版本源流、评价版本价值3. 校勘学的基本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对校法、他校法、理校法4. 编纂学的核心问题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选题策划、体例设计5. 档案学的主要功能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管理档案、利用档案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文献学的研究内容?A. 文献的产生和发展B. 文献的分类和鉴定C. 文献的创作和构思D. 文献的整理和利用答案:C. 文献的创作和构思2. 下列哪一项不是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A. 稿本B. 刻本C. 抄本D. 印刷本答案:C. 抄本(抄本也是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3. 下列哪种校勘方法主要是通过比较同一著作的不同版本来发现和纠正错误?A. 对校法B. 他校法C. 理校法D. 综合法答案:A. 对校法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编纂学的工作环节?A. 素材搜集B. 内容创新C. 体例设计D. 审稿出版答案:B. 内容创新5. 下列哪一项不是档案学的主要功能?A. 收集和保管档案B. 整理和编目档案C. 创作和发表档案D. 利用和开发档案答案:C. 创作和发表档案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属于文献学的研究对象?A. 书籍B. 手稿C. 碑刻D. 档案E. 电子文献答案:A、B、C、D、E2. 下列哪些是校勘学的基本方法?A. 对校法B. 他校法C. 理校法D. 综合法E. 归纳法答案:A、B、C、D3. 下列哪些是编纂学的工作环节?A. 选题策划B. 素材搜集C. 体例设计D. 编辑加工E. 审稿出版答案:A、B、C、D、E4. 下列哪些是档案学的主要功能?A. 收集和保管档案B. 整理和编目档案C. 鉴定和评价档案D. 利用和开发档案E. 创作和发表档案答案:A、B、C、D5. 下列哪些是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内容?A. 鉴定版本B. 研究版本源流C. 评价版本价值D. 比较不同版本的文字差异E. 分析版本的装帧艺术答案:A、B、C、D五、判断题1. 文献学是一门纯理论的学科,与实际应用无关。

文献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文献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ZHI JIA GE一、文献学的争辩内容和任务:1、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争辩。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争辩。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争辩。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争辩等。

文献实证争辩: 文献实证争辩:解决文献内容的牢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2、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清代有名文献学家戴震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之道,必有渐也。

二、文献的整序和典藏名目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名目学作为读书治学的门径,强调对相关书目的生疏与书目方法的把握。

典藏学:对藏书的鉴别、购求、保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文献的编纂:争辩文献的编纂形式和编纂过程、方法的学问。

三、文献的载体1、甲骨文献:系统的文字,甲骨文〔殷商时期刻在龟甲骨或动物骨上的文字。

〕价值:①语言文字学价值,为人类供给了距今三千多年的象形文字汉字系统②殷商史争辩价值2、金:我国先秦时期称铜为金,金文主要指青铜器上的铭文。

价值:①语言文字资料,有助于生疏古汉字的全貌,争辩演化过程,推究古意;争辩韵学②释读及考订传世文献的佐证③古史资料2、简帛文献:中国文字的载体可分为硬材料或软材料。

硬器分为石器、陶器、铜器、甲骨上。

用毛笔蘸墨写在竹、木、帛、纸上,轻松易得,纪念性文字多用金石类,记录文字多用简帛类。

竹简过于沉重,不便书写。

价值:①佚籍复出,丰富古文献的内容,为学术争辩供给了的课题和资料。

②考校释读传世古籍③历史资料宝库④文字学资料⑤书籍制度史实物3、石刻文献:价值①文学价值②史料价值③文字学和书法价值④经学和宗教史料4、抄写与雕版四、儒学十三经《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文献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文献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一、文献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1、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2、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清代著名文献学家戴震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之道,必有渐也。

二、文献的整序和典藏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目录学作为读书治学的门径,强调对相关书目的熟悉与书目方法的掌握。

典藏学: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文献的编纂:研究文献的编纂形式和编纂过程、方法的学问。

三、文献的载体1、甲骨文献:系统的文字,甲骨文(殷商时期刻在龟甲骨或动物骨上的文字。

)价值:①语言文字学价值,为人类提供了距今三千多年的象形文字汉字系统②殷商史研究价值2、金:我国先秦时期称铜为金,金文主要指青铜器上的铭文。

价值:①语言文字资料,有助于认识古汉字的全貌,研究演变过程,推究古意;研究韵学②释读及考订传世文献的佐证③古史资料2、简帛文献:中国文字的载体可分为硬材料或软材料。

硬器分为石器、陶器、铜器、甲骨上。

用毛笔蘸墨写在竹、木、帛、纸上,轻便易得,纪念性文字多用金石类,记录文字多用简帛类。

竹简过于沉重,不便书写。

价值:①佚籍复出,丰富古文献的内容,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和资料。

②考校释读传世古籍③历史资料宝库④文字学资料⑤书籍制度史实物3、石刻文献:价值①文学价值②史料价值③文字学和书法价值④经学和宗教史料4、抄写与雕版四、儒学十三经《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中国文献学

中国文献学

文献学期末考试题学院:蒙古学学院专业:蒙汉双语姓名:乌日汗学号:20072102137一.简答题1.古典文献载体有哪些?中国古代书写载体(材料、质地),也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与世界各地相比,有异有同。

根据现存的文献,在纸质文献之前,文献的书写载体有:甲骨、金石、简牍、缣帛等,并由此产生了甲骨学、金石学、简牍学、缣帛学。

记录文献的载体,按着与之相应得记录方法可分为四大类型:刻铸型(甲骨、金石),书写型(简牍、缣帛),书写兼印刷型(纸),感应型(胶片、磁带、光盘数据库)。

从文献的编纂形式上说,古典文献的题材至少可以分为文书、档案、总集、别集、类书、政书、表谱、图录、丛书、方志等十多类。

2. 简述古典文献体裁。

中国古代书写载体(材料、质地),也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与世界各地相比,有异有同。

根据现存的文献,在纸质文献之前,文献的书写载体有:甲骨、金石、简牍、缣帛等,并由此产生了甲骨学、金石学、简牍学、缣帛学。

记录文献的载体,按着与之相应得记录方法可分为四大类型:刻铸型(甲骨、金石),书写型(简牍、缣帛),书写兼印刷型(纸),感应型(胶片、磁带、光盘数据库)。

从文献的编纂形式上说,古典文献的题材至少可以分为文书、、总集、别集、类书、政书、表谱、图录、丛书、方志等十多类。

按体裁分类文书是指古代盟约、公文、契约、书札、案牍以及诏诰、奏议、文告、诉状等,如侯马盟书、敦煌文书、吐鲁番文书、徽州文书。

档案经过立卷归档集中保管起来的,具有查考、使用价值的各种文件材料,称为档案。

中国档案起源很早,清末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卜辞,就“属于王室的文书记录,是殷代的王家档案”(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第46页)。

存世和出土的西周铜器铭文,所记有册命、赏赐、志功、征伐、诉讼等各个方面的大事活动,自然也是具有档案性质的。

中国现存的档案实物以明、清档案所存为最多,大约还有一千多万件(册),主要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档案是人们在各项社会活动中自然产生的,是原始的文字记录,从未经过修改和加工,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可以直接反映出历史原貌。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古典文献学复参考题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

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

由金石收藏家XXX偶然发现,后XXX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XXX、XXX、XXX、XXX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

XXX,XXX观堂,XXX,XXX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XXX”,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

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

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

有XXX《考古图》,XXX《集古录》,XXX《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笔墨。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XXX 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籍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籍的标准本颁行天下。

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

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

简牍呈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期间。

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

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XXX:XXX末年拆毁XXX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

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考试试题卷A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考试试题卷A

A汉书艺文志B隋书经籍志C隋书艺文志D四库全书总目5、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中与史记并称西汉最伟大的两部着作的是A;A七略B别录C汉书D世说新语四、名词解释20分五厄:5分:每一要点1分隋代牛弘所总结的书籍被焚毁的五次厄运;即:秦始皇下令焚书,坟籍扫地皆尽,此为第一厄;王莽末年,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此为第二厄;汉献帝移都时,吏民扰乱,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此为第三厄;刘曜、石勒覆灭京华,朝章国典,从而失坠,此为第四厄;周师入郢,梁萧绎悉焚典籍于外城,此为第五厄;伪书:1一书的公认着者及时代并非这书的真正着者及时代,这书就称之为伪书;2不能清晰地判断一书的真伪,往往会给我们阅读研究利用古籍带来误解;3伪书具有史料、文学、语言学、思想等多方面价值;4因此,我们辨伪的根本目的并非要从古文献中剔除伪书,而是要弄清这些文献的真实着者、书名和着作内容、年代等,使人们能准确地了解其价值和正确利用;5要了解中国古籍中的伪书状况,可以借助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罗根泽诸子考索、张心澄伪书通考、郑良树续伪书通考等专门着作;善本:5分:每个要点1分,例证2分1文物价值与学术价值较高的版本叫善本;2从文物标准来看,时代较早、稀见程度较强的版本是善本;3学术意义上的善本可归纳为八个字:精注精校,不缺不讹;⑷善本是个随时间发展而变化的概念;五、文献阅读20分一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教材论述,完成文后各题:10分:每一小题2分二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教材论述,完成文后各题:10分:每个要点1分六、简答题10分1,我们研究文献学的目的是什么3分:每个要点2分文献学是通向文献宝库的门径,是打开文献宝库的钥匙;我们研究文献学的目的在于:⑴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比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⑵同时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⑶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自己使用以外,还可供更多的人使用;2,作业典藏散佚七、论述题题20分12分,2—7每要点3分;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演变过程大致如何1古籍分类的目的,一是为了查找方便;二是总结学术源流;我国古籍分类的方法大致经历的演变过程是:六分法→九分法→七分法→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2六分法;中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产生于西汉;当时刘歆编撰的七略,将图书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六大类三十八小类,其类例创于刘向而定于刘歆;这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原书已佚,其分类法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沿袭;3九分法;继承刘向刘歆分类体系而又有所发展的是刘宋时王检的七志:经典志六艺小学史记杂传;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图谱志地域及图书;道经;佛经;七志已佚,据梁阮孝绪七录序及隋志,其分类概况如此;4七分法;七志之后有七录:经典录、记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伎录内篇五录、佛法录、仙道录外篇二录;七录已佚,仅七录序保存于广弘明集卷三; 5四分法;晋荀勖的中经新簿把图书分为甲经、乙子、丙史、丁集四个部,李充编制晋元帝四部书目,正式确立了四分法的次序;唐初的隋书经籍志总结前人经验,采用了南北朝以来赋予四部的经、史、子、集专名;从此之后,中国历代公、私书目,大多是用被视为永制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制的;清乾隆时编纂的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6五分法;清末张之洞书目答问别立丛书部;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七百八十九家收藏古籍的机构联合编制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共分经、史、子、集、丛五部,本质上仍是四部分类法的延续;7六分法;从二零零四年起,山东大学杜泽逊受国家清史委员会委托,主持编纂清人着述总目,相当于艺文志;考虑到清后期西学东渐,译书甚多,借鉴晚清一些书目的做法,拟定了经部、史部、子部、集部、西学部、丛书部六部分类框架,也是从学术发展和图书的实际情况出发的;。

文献检索期末考试复习题

文献检索期末考试复习题

文献检索期末考试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二次文献信息二次文献也称二级文献,它是将大量分散、零乱、无序的一次文献进行整理、浓缩、提炼,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科学体系加以编排存储,使之系统化,以便于检索利用。

2.学科化服务指图书馆设专人与某一学科专业作为对口单位建立联系,在院系、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相互沟通,为用户主动地,有针对性的收集和提供文献信息的服务。

3.网络电子图书以电子图书形式发行,以互联网为流通渠道,以数字内容为流通介质,以网上交易为主要支付手段的图书。

4.专利文献是实行专利制度的国家、地区及国际性专利组织在审批专利过程中产生的官方文件及其出版物的总称。

5.引文分析法引文分析法,就是利用各种数学及统计学的方法进行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的逻辑方法,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分析对象的引用和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种信息计量研究方法。

6.书目数据库是指存储某些或某一个领域的二次文献书目数据的一类数据库。

7.个性化导读服务又称阅读指导服务,是图书馆针对各类型读者,采取各种措施主动诱导读者的阅读行为,提高其阅读意识,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益的一种教育活动。

8.双词频控制检索指对一个检索项中的两检索词分别实行词频控制,也就是一个检索项使用了两次词频控制。

是针对单项双词组合检索而设置的。

9.专利法专利法是确认发明人(或其权利继受人)对其发明享有专有权,规定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的法10.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

具体的说是指所有以电子数据形式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储在光、磁等非纸介质的载体中,并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终端等方式再现出来的资源。

11.参考数据库指为用户提供信息线索的数据库,它可以指引用户获取原始信息。

参考数据库包括书目数据库(Bibliographic Database)和指南数据库(Referral Database)。

中国古典文献学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中国古典文献学一、填空题:1.1973年12月,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二十多种十二万多字的(),成为我国考古学界的空前发现,丰富了我们对缣帛的认识,拓开了我们的眼界。

2.北宋中叶,()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我国古代印刷事业的发展。

3.宋代类书编篡,取材广泛,内容渊博,其数量与种类也均已超过唐代。

官修的《》《》《》被称为三大类书。

4.“三通”是指《》《》《》三部政书。

5.我国最早的记版本目录是宋代尤袤的《》,开后世记版本目录之先河,多为文献版本学者所重视。

6.明代中期刻本的风格是()、()、()。

7.蜀本特点是:字体多似(),字画肥劲朴厚,结构架势雄浑壮丽,版式疏朗悦目。

版心大都是(),左右双栏,没有耳子。

纸张洁白,校勘精当。

8.清叶德辉在《藏书十约》中谈到校书的具体方法时,把前人的校书方法归结为()和()两种。

9.关于辨伪的方法,最早作系统总结的是晚明时期的胡应麟,他把历代学者关于辨伪的见解和实际采用过的辨伪方法,加以归纳总结,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在所著《》的最后,指出考辨伪书的八种方法。

10.清代辑佚成就最大的是:①严可均辑《》,②黄奭辑《》③马国翰辑《》。

二、选择题:1.下面几种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甲骨文是指盛行于殷商时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B.甲骨文只在殷商时期使用。

C.王国维的《殷墟书契》是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

D.甲骨文最早出土于陕西西安。

2.《孙膑兵法》竹简出土于()A.甘肃武威磨咀子B.山东临沂银雀山C.湖南长沙马王堆D.湖北云梦睡虎地3.“以杂见称”为其特点的古文献是()A.总集C.丛书 C.别集D.类书4. 对研究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和文化史很有参考价值的清代类书是( )。

A.《丛书集成》 B.《古今图书集成》 C.《佩文韵府》 D.《格致镜原》5.现在流传的裱本字帖,多采用的装裱形式是()。

A.经摺装 B.蝴蝶装 C.旋风装 D.包背装6.我国第一部解题目录是( )A.《汉书·艺文志》 B.《别录》 C.《七略》 D.《隋书·经籍志》7.主要采用欧体书写的宋刻本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文献:所谓的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人最初把文献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

后发生变化,专指典籍和文字资料。

(《辞海》定义文献为: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

……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如历史文献。

后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

如医学文献。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以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辞源》则定义: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熟悉掌故的人。

……后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

)2、文献学: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或者说“文献”的学问化、学科化就形成了“文献学”郑鹤声、郑鹤春先生最早提出“文献学”概念:“续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

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赵国璋、潘树广主编的〈文献学辞典〉解释文献学为:“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

在我国通常有两个含义,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即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含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和辑佚等)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一指现代文献学。

)3、总集:总集是汇集了两个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和多个朝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来说,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如《文选》便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后面的简答题作进一步介绍)4、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一般分他人编集和作者自编两种。

其体例主要是分类、分体、编年三种。

分类即按作品的内容来分类编排,如《门类增广十注杜工部诗》;分体即按作品的体裁或文体来编排,如《李太白文集》;编年即按作品写作年代顺序来编排,如《稼轩词编年笺注》。

5、单行文献:指单独印行的某一位或某几位作者的某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作单行本。

6、丛书: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名称,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丛书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汇抄”等。

按内容来分,丛书主要分为综合性丛书和专科性丛书两大类。

综合性丛书是指包罗各种各类著作的丛书,如《四库全书》;专科性丛书是指专收某一学科、某一文体、某一类别的丛书。

7、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类书采辑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又分为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阅、征引。

在古代,类书还有帮助人们应付科举考试的功用。

如《皇览》《北堂书钞》《初学记》《太平广记》等。

8、方志:又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地自然和人文方面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的地方文献。

它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查找地方文献的工具书性质。

它可以说是“地方史与地理的结合”。

其种类很多,有府志、州志和县志等。

如《元和郡县图志》《大清一统志》《浙江通志》。

9、目录:目、录两词在目录学中,目是指书的篇目或书名;录即叙录(也称书录或序录),后世称为解题、提要等,是对书的内容,著者事迹及写作、出版等情况的概要说明。

将目与录二者结合在一起,即把一部书的篇名或一批书的书名与叙录编次在一起就是目录。

换言之,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它分为一书目录和群书目录,前者如《诗》《书》之序,《周易》之《序卦传》;后者如《别录》和《七略》。

10、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与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它也是编次群书目录,介绍图书主旨,说明学术源流,指导求书治学的专门学术。

11、叙录:又称解题、提要,列于书后,是用以提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如《别录》《直斋书录解题》《郡斋读书志》等。

12、六分法:“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它创始于《七略》。

据〈汉书〉载,刘向等进行大规模校书工作时,其分工在一开始就按学术性质分为六类,即经传类、诸子类、诗赋类、兵书类、数术类和方技类。

这六类分别对应于〈七略〉中的六艺略、诸子类、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

13、四分法: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成熟于东晋时的李充。

曹魏时期,秘书郎郑默制成国家内部藏书目录〈中经〉,西晋秘书监荀勖因郑默〈中经〉,更著〈中经新簿〉,分为甲、乙、丙、丁四部,总括群书,对应于后世所称的经、子、史、集。

这便是四部分类法的创始与开端。

东晋初,李充因荀勖四部之法,换其乙、丙之书,使甲、乙、丙、丁四部,成为五经、史记、诸子、诗赋的顺序。

后世目录,以经史子集分部者,实本于此。

至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发展荀勖、李充以甲、乙、丙、丁为序的四部分类,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四部类目名称,概括各部类书籍的性质内容。

国家图书目录如〈崇文总目〉〈四库全书总目〉私家目录如〈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遂初堂书目〉等,都采用是四分法。

14、版本:“版”是指用来写字的木板,“本”原意为树根,引为书籍文献的原本。

版本,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刻版例子书出现后为区别刻本和写本而使用的名称。

因最初的例子版是以木板为原料雕刻而成,故“版本”又称为“板本”。

随着社会的发展,版本概念的内涵便不断扩展,逐渐包括了以雕版印本为主体,同时包括雕版印本之前的写本和之后的抄本、活字本、手稿本、批校本、影印本等各种书本,也包括新式印刷的各种书本,甚至包括录音带,光盘等电子产品。

所以广义的版本又可以指一切形式的书本。

(简答题中的“版本”义亦可)15、写本:写本又称为手写本,指成书时以手写形式流传的本子,是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主要版本形式,康以前的纸书都是手写本。

即使在印刷术发明以后,还有很多写本流行,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

写本按性质和作用可分为以下三种:一是手稿本。

即作者亲笔所写,多增删修改,一般有署名和序跋,最能体现作品原貌,可据以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过程。

二是稿本。

非作者亲笔所写,但经过作者校改,一般有作者印鉴。

这种稿本又称为清稿本,也能体现作品原貌。

三是抄本。

未经作者过目,更无作者笔迹。

有的可能是从稿本过录,价值仅次于稿本。

有的仅为转抄,其价值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可分为唐抄本,宋抄本,元抄本,明抄本,清抄本等。

时代不明的统称为旧抄本。

16、善本:指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

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可称善本,太凡经过名家精校过的版本都可视为善本。

一般来说,元以及元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等都可称为善本。

17、文献四类错误:讹,将原有文字写错了;脱,将原有的文字弄丢了;衍,增加了原来没有的文字;倒,将原有的文字变换了位置。

18、伪书:伪书就指作者不真、年代不实及内容假造的古典文献。

所谓“作者不真”,即在书名项、作者项、序跋等文献形态上明确标明的作者姓我是不真实的;所谓“年代不实”,即在文献形态上明确体现出的文献产生的年代是不真实的。

所谓“内容假造”即在具有特定作者、年代的图书文献中加入某些非故有或应有的内容,或借助某些故有图书文献的名称面编造新的内容。

(伪书:所谓伪书,是指某种文献现存的署名作者及其所属时代并非真实的,存在着作假情况。

“作假”情况分为两种,或者本无原书,后人托人前人而作,如《神农本草经》托名上古神农作;或者原书亡佚,后人假托原书书名而伪造同名之作,如《古文尚书》、《列子》等。

)(注:熹平石经,汲冢竹书校勘四法在简答题内。

书籍装帧形式名解在简答题内:卷轴装,旋风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及线装。

)(二)简答题1、举例说明总集的种类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和多个朝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按照编集的进段和体裁来划分,总集可分为以下七类:一是通代的有选择的编集多种体裁的作品的总集。

如梁萧统编《文选》、清姚鼐编《古文辞类纂》等。

二是断代的有选择的编集多种体裁作品的总集。

如宋姚铉编〈唐文粹〉、宋吕祖谦编〈宋文鉴〉等。

三是通代的不加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全部作品的总集。

如清严可均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四是断代的不加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全部作品的总集。

如清董诰等编的〈全唐文〉。

五是通代的有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作品的总集。

梁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六是断代的有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作品的总集。

如清吴之振等编集的〈宋诗抄〉。

七是按作者地域或宗派关系编集的作品总集。

如北宋杨亿编的〈西昆酬唱集〉2、简述别集的价值。

别集在古典文献学中有很重要的价值,是因为别集在古典文献中所占比例数量很大。

别集包括了一个作家现存的部分或全部作品,是人们研究某一作家的生平、背景、思想、成就的主要依据。

别集有助于了解或研究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情况。

别集是一些总集、丛书的编纂基础。

3、简述单行文献的种类。

单行文献,是指单独印行的某一位或某几位作者的某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单行本。

其种类有三:一、单行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

如〈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等。

二、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文体的单行作品。

如〈秦妇吟〉〈战国策〉〈水浒传〉〈桃花扇〉等。

三、从一种或多种著作中选出一篇或多篇作品单独印行的书,如从〈楚辞〉中选印的〈离骚〉,从〈文选〉中选印的〈古诗十九首〉。

4、简要阐述书籍的装帧形式及其优缺点(有则写,无则空)。

卷轴装:卷轴装就是把抄了书的纸粘连起来,形成长卷,在其尾端装上一根用木或竹做成的轴,收藏时用轴由尾端向前卷成一束,称为一卷。

因此,卷轴装的纸本又称卷子。

一个完整的卷子包括轴、卷、缥和带四个部分。

旋风装:旋风装就是将裁成一定大小的纸两面书写,或将两页纸裱成一页两面书写,然后将写好的书页的一端依次粘贴在一张卷纸上,装上卷轴,就成为一本旋风装的书籍。

因旋风装的书打开后似一片片独立地粘在卷纸上的叶子,故又称“叶子”、又因其将书叶鳞次相错地粘裱于卷底上,看似龙鳞,故又称“龙鳞装”。

如吴彩鸾《唐韵》,李邰〈彩选〉之类。

(优缺点:优点是相对于卷子装,长度更短但容量更大,便于翻检。

缺点是难克服舒卷之难,长期使用后书叶很难平复展开,反而增加了阅读的难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