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京电影学院影视广告导演创作考研参考书
2015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故事片导演创作考研专业课 笔记

2015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故事片导演创作考研专业课笔记21.策划会当编剧,开策划会是跑不了的。
策划会多种多样,哥儿几个侃故事也算策划会,不过这里所讲的,应该相对正规,有影视制片公司组织的剧本策划会。
剧本策划会一般有几种目的:讨论项目可行性、讨论剧本的技术问题、专家研讨提意见,或者干脆只务虚不务实。
在前文中提到过,有些不良制片人会借知名影视公司的地盘开策划会,所以呢,你参加了在这些地方的策划会也不必沾沾自喜,并不一定公司就多么重视你,会给把策划的剧本给你写;即便真是公司邀请你参加的,很可能也只是让你随便聊聊,出出主意,无偿占有你的一点思想火花。
但无论如何,策划会对初出茅庐的编剧是个机会。
参加策划会该注意什么?有人觉得应该少说多听,所谓“言多必失”;也有人觉得应该多听少说,所谓“后发制人”。
其实这两种极端都不好,见过不少编剧在策划会上精神亢奋侃侃而谈,与所有人辨论得唇枪舌剑,结果不但漏洞百出,而且让投资方觉得这个编剧难以合作;可如果“后发制人”,火候不好掌握,可能老板听了一半就走了,你说的没人听了,又可能你的想法被人抢了先,欲哭无泪……怎样才好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不但剧本策划会上,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吧――“察言观色,顺流而动”。
最重要的,搞清楚状况。
一个项目立项,可能是很复杂的一件事。
可能有策划方、投资方、发行方,还有这些公司请来的若干专家或业内高人。
作为外人,务必先搞清楚哪方是对项目有决定权的?哪个人是最后拍板的人?这个最后拍板的人又受谁的影响最大?有一些影视公司的老板迷信策划大腕,这时候那些大腕的意见就举足轻重(参加这样一场策划会,没什么关系的话是要出场费的,一两千块)。
一些具体的建议:别跟老板和大腕叫板,可以解释自己的想法,但千万不要指摘对方的错误。
发挥发展老板和大腕的想法,事半功倍。
多提供新鲜有趣的点子,能让老板更快的记住你。
如果是评价前人的剧本,不要全面否定,肯定再否定。
平静接受被插话被打断甚至被曲解。
2015年北京电影学院影视广告导演创作考研真题

莎士比亚化马克思、恩格斯将莎士比亚推崇为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家提出。
这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席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
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象莎士比亚那样:1、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2、作品的情节应该生动、丰富,人物应该有鲜明个性,同时具有典型意义;3、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氛围要巧妙结合;4、语言要丰富,富有表现力;5、作家的倾向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
古典主义三一律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就是按"三一律"写成的,全剧五幕,单线发展,情节发生在一个地点,即奥尔恭的家里;所描写的全部事件都在一昼夜之内发生;主题集中在揭露答尔丢失的伪善面目这一点上。
"三一律"是十七世纪古典主义的产物,它是当时法国宫廷中的文人学者根据路易十四的政治意图而制订出来的,最后总结性地反映在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的《诗艺》中。
在艺术上既体现了时间和空间方面高度简练、紧凑、集中等优点,但又存在人物性格单一化、类型化,戏剧结构上绝对化、程式化等弱点,最终束缚了戏剧艺术的发展,为后人所摒弃。
尊重王权尊重理性:高乃依拉辛莫里哀《伪君子》《席德》《赫拉斯》启蒙主义狄德罗“严肃剧”莱辛《汉堡剧评》《拉奥孔》博马舍(法)《塞里维亚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席勒《强盗》《阴谋与爱情》歌德《浮士德》哥尔多尼(意)《一仆二主》《女店主》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19中后期)易卜生亨利·约翰·易卜生,十九世纪挪威著名剧作家。
他被看做是现代现实主义话剧的创始人。
其代表作品有《玩偶之家》、《社会支柱》、《群鬼》、《人民公敌》等。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故事片导演创作考研 参考书

3.小说。
小说是一种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文学体裁,特点是在生活素材的基础上用虚构的方式来再现生活,因此,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不可缺少的三个基本要素。
根据题材的不同,可分为神话小说、传奇小说、历史小说、志怪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社会小说、战争小说、爱情小说、惊险小说、科幻小说等等;根据艺术结构和表现形式不同,又可分为话本小说、章回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新体小说、现代派小说等等。
但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容量大小和篇幅长短,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三大类。
长篇小说容量大、篇幅长,包含着复杂曲白的情节和数量众多的人物形象,可以反映广泛复杂的生活画面;短篇小说容量小、人物少,情节和环境相对集中,往往通过人物的一段经历或生活的一个片断,从某个特定的角度或侧面来再现生活的局部;中篇小说,顾名思义则介乎于二者之间。
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文学是人学。
人物在小说中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通过多个侧面和多种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也是小说最重要的特征。
虽然戏剧、影视等艺术种类也要刻画人物,但这些艺术门类往往只能通过人物对话和人物行动来实现。
相比之下,小说由于运用语言作为媒介,较之其他艺术种类有着更大的自由,它可以吸收各种艺术的表现手法来全方位地刻画人物。
小说可以详细描绘人物的外貌、举止,也可以表现人物的对话、行动,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从其它人物的眼中来观察和表现这个人物,并且可以把笔触伸入人的内心世界,通过深层心理描写来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细腻深刻的心理描绘,是小说独具的艺术特色,也是其他艺术门类难以企及的境界。
特别是小说还可以把人物放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来描写,从而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复杂丰满的圆形人物或典型人物。
创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历来是小说的首要任务。
情节是小说另一个基本的构成要素。
一般地讲,情节对于所有叙事文艺作品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在不同种类和体裁的艺术作品中,情节的地位和作用是有所不同的。
2015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导演创作及理论考研 招生人数 参考书 报录比 复试分数线 考研真题 考研经验 招生简章

导演系电影导演创作及理论专业2013年招生目录系别专业或学科领域以及类别研究方向招生导师初试考试科目招生对象姓名职称导演系电影领域(专业型)电影导演创作侯克明教授①政治②外语(英、日、俄)③导演创作及理论④电影剧本命题写作只招收应届、往届本科毕业生,以及已获得本科毕业证书的专升本人员章明教授导演系电影导演创作及理论专业2014年招生目录招生院系(拟招生人数)学科/专业学位专业/领域名称研究方向课题初试考试科目招生对象导演系(9人)戏剧与影视学(学术型)电影学电影导演创作及理论电影导演创作及理论①思想政治理论②英语、日语或俄语③电影导演创作及理论④命题创作只招收应届、往届本科毕业生,以及已获得本科毕业证书的专升本人员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电影领域故事片、纪录片导演创作故事片导演创作纪录片导演创作PS:在我校公布的《2014年北京电影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中,不列入导师姓名,考生根据报考专业和研究方向填报志愿。
考生在复试中由其所报考院系根据考生志愿及考生成绩等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导师。
导演系电影导演创作及理论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和中国电影事业和电影产业发展的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
具体要求是:1.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2.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品德优秀;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有为国家的文化、电影事业献身、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精神。
3.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有较丰富的社会、文化、艺术知识和较强的电影创作研究能力;能熟练地运用外语阅读专业文献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并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故事片导演创作考研 参考书

电视连续剧《寻找回来的世界》,以和谐的审美情趣和充满诗情画意的影视语言形成了该剧的独特风格,塑造了一批以工读学校师生为核心的、富于个性的艺术形象,对人生和现实作了积极的哲理性思考。
失落与寻找,厌世与入世,这是千百年来艺术创作中永恒的主题。
有人认为失落是一种最深刻的、永恒的美,厌世则是“世人皆浊独我清”的隐士遗风,是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仙风与仙骨,但更多的人却在寻找与追求,入世与执著才是一种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更富有创造性力度的美。
《寻》剧的编导正是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去挖掘题材的,他们没有在工读生的沉沦和失落感上铺垫,而是将视角放在了医治创伤、改造挽救、造就新人,重新寻找光明的世界上。
十年浩劫,孩子们也同样成为了灾难的承受者。
孩子们的犯罪,有着复杂的社会和历史的原因,把他们送进高墙深院的工读学校,就是要帮助他们寻找到失去的世界。
但是,有些东西却再也无法找到了。
作品既审丑,又审美,充满自审意识。
将诗意性、现实性、戏剧性融为一体,
展示出众多人物富有感染力的性格世界。
“世界只有一个,但每个人的心中却有着不同的世界”。
孩子们勇于自我解剖,反思——自审——飞跃,从生活中寻求到朴实无华的哲理——“幸福在追求之中。
失落与追求,关键在于追求。
在追求中寻找自己失落了的世界,寻找美好的未来世界。
”。
2015年北影考研-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故事片导演创作专业考研资料分享

37.艺术意象的物化与表现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艺术意象的物化与表现,是艺术家将自己在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态化的形式得以显现,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情境或形象体系的过程。
·意象物化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实践活动。
艺术意象的物化与表现,这是艺术创造过程的最后一个重要的环节。
如果没有艺术意象的物化,艺术家不把头脑中已经构思出来的艺术意象物化成艺术形象,也就谈不上艺术创造的最后完成。
因此,当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了艺术意象以后,艺术意象的物化与表现就成为艺术创造的一个重要任务了。
38.艺术语言?基本分那几种?艺术语言,是创造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造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和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式。
简而言之,艺术语言是在艺术活动中使用的,是构成形象、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工具。
不过,艺术语言是各门类艺术创造的媒介和形式的总称。
按照艺术创造的媒介和形式,可将艺术语言分为纯艺术语言、综合性语言和文学性语言三大类。
39.艺术的游戏发生说。
游戏说产生于18世纪的德国。
它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游戏本能,游戏是人解脱了物质和精神束缚之后,利用剩余精力创造自由天地的活动。
·游戏说最早可追溯到康德。
康德《判断力批判》把艺术同劳动进行了比较,认为艺术如同一种自由的游戏:“它是对自身愉快的,能够合目的地成功、。
”-后来,德国生物学家谷鲁斯又补充说,游戏并非无目的的活动,幼小的动物和儿童的游戏,都是未来生活所需要的实践活动的一种准备。
例如女孩子玩布娃娃就是为未来作母亲的准备。
周此,游戏先于劳动,劳动只是游戏的产儿。
.·以游戏说解释艺术的起源是有其合理性的。
因为原始艺术同游戏确有不少相通之处,它符合艺术发展的唯物论观念和人类进化的过程。
其次,它看到了审蓑活动的非实用功利性,在谷鲁斯那儿,还揭示了游戏、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的区别,特别提出了艺术具有一种外在目的;即传达于他人的希望。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考研参考书笔记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考研参考书笔记各位考研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才思的一名学员,现在已经顺利的考上北京电影学院硕士,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专业的参考书笔记以方便大家准备考研,希望给大家一定的帮助。
《电影导演的艺术世界》以上书籍为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华语电影十导演》浙江摄影出版社纪录片导演创作与研究方向备考书目《纪录电影文献》单万里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世界纪录电影史》美)埃里克?巴尔诺《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构筑现代影像世界——电影导演艺术创作理论》《艺术风格的个性化追求——电影导演大师创作研究》以上书籍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电视剧导演创作与研究方向备考书目《世界著名导演艺术家研究》《构筑现代影像世界——电影导演艺术创作理论》接下来和大家分享考研的笔记(3)理解与创造。
审美理解,是接受者对艺术作品意蕴、特色、意义、价值等的理性认知。
它既包括对作品的语言、形式、形象、情境的审美掌握和判断,也包括对作品的整体价值追追寻。
艺术鉴赏的目标是接受者再创造的完成。
再创造实际上贯穿于审美直觉、审美感知。
审美体验、审美想像、审美理解等心理要素的积极活动之中。
接受者的再创造,突出体现在对艺术作品形象体系的补充、完善、变异以及对艺术作品审美意蕴的丰富、引申、发展这两个层面。
13.艺术批评有那些功能?(1)对艺术作品,艺术批评能够作出深人的分析和判断,指出其艺术特色,揭示其审美意蕴,评价其审美价值,使其审美潜能得到充分释放。
许多艺术作品,都是经过了艺术批评独具慧眼的阐释与评价之后‘才受到接受者高度重视的。
(2)对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能够通过有效的信息反馈,予以积极的推进。
艺术批评是艺术传播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之一。
艺术家总是处于不断探索之中,总是在已有创作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前行。
而艺术批评则帮助其更深刻地认识艺术规律,也更深刻地认识自我。
(3)对艺术鉴赏,艺术批评能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理性分析评价,加以正确的引导。
2015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故事片导演创作考研资料

18.帮制片人省钱一个好的编剧,应该有替制片人省钱的意识。
省钱不是让你不要剧本稿酬,而是尽可能的降低预算。
比如说,你的剧本是20集的都市言情剧,但里面包括了春夏秋冬四季,故事地点从北京上海广州再加上纽约伦敦莫斯科,有名有姓的角色就有三五十――好的,就算你剧本可以得艾美奖,也没人敢拍。
道理很简单,人家拍片是要挣钱的,这么折腾下来,成本早就远远超过制片方的承受底限了。
对拍摄成本有明显影响的主要方面有:场景:每多一个场景,外联制片就恨不能挖你一片肉,而转场所需的时间金钱,可能远远超过拍摄的花费。
季节:明星大腕的档期很紧张,可能一天就值10万,如果再考虑整个剧组……你让所有人陪你等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大概只有王家卫敢这么干。
角色:一个角色需要一个演员。
没有台词的群众一天几十块,有一句台词的就要翻番。
周星星同学在《喜剧之王》里说了,他是一个演员,所以盒饭不能少。
差不多的盒饭,没有十块也要八块。
还有其他的,科幻?战争?灾难?要没制片人事先答应你还是算了,至少在剧本里别正面表现;养个猫狗当宠物?在天安门前爱情表白?你还是直接让制片主任把你宰了吧。
所以,合并同类项。
除非必要,过场戏放在以前用过的地点;主要场景,能集中就集中;室内优先室外。
让故事发生在一个季节里,或者想办法淡化环境背景。
写了一个人物,能用就尽量用,没事儿别弄新角色出来,能让丫鬟说的就让丫鬟说,别让路人甲乙丙说。
最后,如果定了某个大腕来演,就在你编剧良心的限度内,努力加他的戏吧。
制片人说话:反正一集都那么多钱,干嘛不耍死他?20.跟组编剧有人说,没有恋爱过的人生是不完整的;说,没有跟过组的编剧也是不完整的。
在这里,我同意小胖哥的意见,了解剧组的运转对编剧非常有帮助,然而如果你能亲自参与其中,成为这台高速旋转的机器中的一个零部件,而非一个旁观看客,则收获更大。
那怎么才能参与其中呢?做跟组编剧。
一个剧组里如果还有编剧的房间,那么多半不是件好事儿;但对编剧个人来说,虽然肯定更辛苦更受折磨,学到的东西可也更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莎士比亚化马克思、恩格斯将莎士比亚推崇为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家提出。
这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席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
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象莎士比亚那样:1、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2、作品的情节应该生动、丰富,人物应该有鲜明个性,同时具有典型意义;3、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氛围要巧妙结合;4、语言要丰富,富有表现力;5、作家的倾向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
古典主义
三一律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就是按"三一律"写成的,全剧五幕,单线发展,情节发生在一个地点,即奥尔恭的家里;所描写的全部事件都在一昼夜之内发生;主题集中在揭露答尔丢失的伪善面目这一点上。
"三一律"是十七世纪古典主义的产物,它是当时法国宫廷中的文人学者根据路易十四的政治意图而制订出来的,最后总结性地反映在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的《诗艺》中。
在艺术上既体现了时间和空间方面高度简练、紧凑、集中等优点,但又存在人物性格单一化、类型化,戏剧结构上绝对化、程式化等弱点,最终束缚了戏剧艺术的发展,为后人所摒弃。
尊重王权尊重理性:高乃依拉辛
莫里哀《伪君子》《席德》《赫拉斯》
启蒙主义
狄德罗“严肃剧”
莱辛《汉堡剧评》《拉奥孔》
博马舍(法)《塞里维亚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
席勒《强盗》《阴谋与爱情》
歌德《浮士德》
哥尔多尼(意)《一仆二主》《女店主》
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19中后期)
易卜生亨利·约翰·易卜生,十九世纪挪威著名剧作家。
他被看做是现代现实主义话剧的创始人。
其代表作品有《玩偶之家》、《社会支柱》、《群鬼》、《人民公敌》等。
其作品从多方面剖析社会问题,揭露和批判的锋芒直指资产阶级社会的种种弊端,触及到法律、宗教、道德乃至国家、政党、体制等各个领域,因此人们称之为“社会问题剧”。
《玩偶之家》是其代表作品,主人公娜拉是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叛逆女性,当她发现自己只不过是丈夫的玩偶之时,对保护这种不平等家庭关系的资产阶级法律、道德、宗教,提出了严重怀疑和激烈批判,并毅然离开了这个“玩偶之家”。
但是,在那样一种社会环境之下,娜拉真能求得独立解放吗?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说:“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其实也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
斯氏体系(即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主张体验,主张演员与角色合一。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结合俄罗斯现实主义表演传统创立了自己的表演体系,自称体验派,他的体验艺术的特征是演员“通过有意识的心理技术达到下意识的创作”。
他要求演员“在舞台上,在角色的生活环境中,和角色完全一样正确地、合乎逻辑地、有顺序地、像活生生的人那样地去思
想、希望、企求和动作”。
他称此为体验角色。
第四堵墙斯假设演员在台上表演的时候舞台的前沿有一堵无形的墙将演员和观众隔开,演员应只顾自己的表演,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中,无论台下观众有啥反映演员都不应受到影响,演员和观众之间绝对没有任何的交流。
斯主张打破“第四堵墙”。
布氏体系(即德国布莱希特体系)主张表现,主张第一自我监督第二自我,主张间离和陌生感,使观众深入思考。
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崇“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
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
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契诃夫《海鸥》《三姐妹》《樱桃园》《万尼亚舅舅》
奥尼尔“美国现代戏剧之父”
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
20世纪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
斯特林堡《梦剧》《鬼魂奏鸣曲》
象征主义梅特林克比利时剧作家、诗人、散文家。
被认为是第一位象征主剧作家,一生的颠峰是1908年创作的名剧《青鸟》。
这是一部六幕童话剧,以穷苦人家的一对兄妹寻找青鸟的蠇程象征寻找幸福的过程。
这部剧作使梅特林克跻身有史以来最优秀的法语作家之列。
存在主义萨特境遇剧
荒诞派戏剧absurd theatre
现代戏剧流派之一。
荒诞(absurd)一词由拉丁文(sardus)(耳聋)演变而来,在哲学上指个人与生存环境脱节。
荒诞派戏剧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思林1962年出版的《荒诞派戏剧》一书。
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它拒绝用传统的、理智的手法去反映荒诞的生活,而主张用荒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的存在。
其艺术特点为:①反对戏剧传统,摒弃结构、语言、情节上的逻辑性、连贯性。
②常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达主题。
③用轻松的喜剧形式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
代表作家及代表作: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美好的日子〉(1961)
阿达莫夫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1953)、《塔拉纳教授》(1953),
尤内斯库的《犀牛》《秃头歌女》(1950)、《椅子》(1952),热内的《女仆》(1947)、《阳台》(1956)、《黑人》(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