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清明上河图》所展现的社会风貌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一幅著名的卷轴画作品,描绘了北宋时期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繁华景象和市井生活。
此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创作于公元1085年。
清明上河图以其精细入微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细节而闻名于世,成为了描绘古代城市生活和社会景貌的重要艺术珍品。
下面将对清明上河图进行赏析。
画面上部呈现出一片繁华盛景,人声鼎沸、车马喧闹。
楼台耸立、门庭若市,显示出汴京城市的繁荣与繁忙。
画中人物各异,有商贩、官员、平民百姓和僧侣等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宋代社会的生活面貌。
其中,商贩们忙碌地宣传出售各种商品,使得整个市集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官员们穿着华丽的衣袍,行走于街头巷尾,向观者展现出宋代官吏的形象。
平民百姓则忙于他们的日常生活,或赶车、或从事手工艺制作,营造出繁忙而又祥和的气氛。
画面中景物的描绘也是清明上河图的一大特点。
绘画师利用透视和远近法的手法,将整个市集的景物逼真地描绘出来。
房屋、街道、桥梁等构造细致精致,栩栩如生。
人物的装束、神态以及建筑物的细节,都表现出了画家在描绘历史细节上的精确性和准确性。
清明上河图绘制了当时汴京城市的真实面貌,成为后世研究古代城市景观和社会风貌的重要材料。
此外,清明上河图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具有突出的特点。
画中运用了重点技法和写意手法。
通过对重点的突出,画家将观者的注意力引向画面上特定的区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有层次感。
同时,画中的写意手法也使得画面更富有艺术魅力。
画家以简约的笔触和流畅的线条勾勒出了大部分的人物和背景,以及城市街景的雏形,将整个画面浓缩,又不失生动。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不可忽视。
它不仅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展现了北宋时期城市景观和社会面貌,也是研究古代中国城市规划和社会生活的重要依据。
在清明上河图的赏析过程中,观者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城市的繁华与繁忙,了解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同时也能欣赏到画家精湛的绘画技巧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公开课第17课《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

探究《清明上河图》 展现的社会风貌
导入
201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故宫 博物院在一整年内将陆续推出一系列精品大 展,为观众提供丰富、深刻的文化“大阅 兵”。据统计,开展第一天共有8500人参观 武英殿,赏阅了中国第一画《清明上河图》。
特别关注
1.《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谁?生活时期? 2.《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什么景象? 3.《清明上河图》的画幅有多高?有多长?
4、《清明上河图》真迹现存哪里?
5、《清明上河图》上各行各业的任务都 有,从衣着、神态上判断他们的职业身份 ,试举例五种人物。
6、图中观察到的宋代娱乐场所是什么?主要的 娱乐场所活动是什么? 7、图中反映的建筑有哪几种?
8、图中人物“千男一女”,只有一名妇女在从 事生产行业,她正在干什么?
欣赏与倾听
表现与展示
1.《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谁?尺 寸多大?现藏于何处?
北宋的张择端 高24.8cm 长528.7cm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2.《清明上河图》全画大致可分为 哪几段?市井三段
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汴京城以及汴河 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
3.《清明上河图》反映的人物、建 筑、交通工具有哪些?
• 肉食——北方羊肉为多,南方吃鱼多;
《清明上河图》中“清明”的含义
轿顶的柳条
关于《清明上河图》中“清明”的一些观点: 春天说——古代清明节有插柳的习俗,画中的轿顶就插有很多柳条。 夏天说——《清明上河图》中有十多次出现了扇子,而且在郊外赶路人群中 还有一个赤膊奔跑追赶马匹的大汉,似乎也说明当时正值夏日。 秋天说——虹桥边的“十千脚店”门前的酒旗上写的“新酒”与当时人们在 中秋节饮新酒的习俗相吻合。另外,画卷前段的原野和院落中的石碾也与秋 天刚打完庄稼的景象一致。 还有人认为《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东京的清明坊,抑或是表示当时政治清 明的含义。
《清明上河图》:一幅人民生活的历史画卷

《清明上河图》:一幅人民生活的历史画卷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荣景象。
首先,该画作采用了散点透视法,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场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画面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同时,画面中的人物、动物、景物等形象都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充分展示了画家高超的绘画技巧和艺术修养。
其次,该画作的主题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主题之一——人民生活。
不同于以往的山水画或花鸟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人民生活为主题,通过描绘市井小民、商贩、工匠等各色人等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北宋都城的繁荣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这种以人民生活为主题的绘画风格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该画作还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通过画面中的建筑、交通工具、服饰等细节,可以了解到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经济发展状况。
同时,画面中的文化元素和民俗风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人民的精神风貌。
综上所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描绘了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主题——人民生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的一幅卷轴画作,被誉为中国宋代绘画艺术的巅峰之作。
该作品创作于五代北宋时期,描绘了当时都城东京汴京(今河南开封)繁荣盛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清明上河图以其细腻的绘画技巧、丰富的细节描绘和独特的构图手法,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传世之作,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整幅画作共卷含17段,呈“左青龙、中故宫、右白虎”之势,并可分为内圈和外圈两部分。
外圈展示了当时汴京城市的繁荣景象,细腻丰富的绘画技巧表现了人们熙熙攘攘的日常生活和各行各业的生计景象,包括农民、商贾、僧侣、官吏、士人等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和各类建筑物。
内圈则是汴京城市的核心地区,主要描绘皇宫、官署和寺庙等重要建筑,以及贵族的生活场景等。
通过观赏清明上河图,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宋代城市的面貌和社会风貌,还能体会到古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时代氛围。
画中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细节描绘,不仅仅是对人物和物件的写实,更展现了画家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人文关怀的表达。
例如,画中有许多细小的元素描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如街头巷尾的活动、渡船上的人群、商贩的叫卖声等,以及丰富多样的门窗、瓦片、货船等建筑和工具,使得整幅画作更具立体感和层次感。
另外,清明上河图的构图也非常精妙,通过透视的手法呈现了一种近小远大的效果,使得画面更加立体且生动。
画中人物的安排和布局也极为讲究,画家将各类人物、建筑和自然景物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得画面的整体氛围更加和谐。
同时,画家还通过各种绘画技巧刻画了人物的丰富表情和动态,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命力。
由于清明上河图的绘制时间较早,经过千年岁月的磨蚀,画作的保存状态并不完好,但仍然能够辨识出画中的各类人物、建筑和景物,并感受到当时社会的繁荣和活力。
因此,尽管画作现已失去了原本的色彩,但它仍然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和绘画艺术的重要资料,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细腻的绘画技巧、丰富的细节描绘和独特的构图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北宋时期汴京城市的繁荣景象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清明上河图》中的社会风貌与经济变迁

清明上河图中的社会风貌与经济变迁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一幅传世名画,描绘了北宋年间东京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城市繁荣和百姓生活景象。
这幅画以其细腻入微的描绘和丰富详实的内容,成为了研究宋代社会历史和经济变迁的重要资料。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清明上河图中展示的社会风貌与经济变迁。
1. 城市建筑与规模清明上河图中所展示的城市景象可以看出,当时东京汴京是一座相当繁荣、兴盛的大都市。
其中高大壮丽的宫殿、高墙深柳环绕周围区域,并体现出当时统治者权威力量。
此外,各种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如府署、庙宇、商铺等也在画面中可见,显示了一个典型都市。
2. 农业与农民生活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大量农田和农民劳作场景,反映了当时主要经济活动——农业的重要性。
可以看到田野里有农民在耕作、种植和收获,显示出宋代农村社会的勤劳与繁忙。
3. 商业与手工业清明上河图中展示了繁华的市场和商贩们,描绘了不同形式的商业交易和手工业生产。
这些交易活动涉及各种商品如粮食、布匹、器皿等,显示了当时城市经济的活跃程度,并反映出了商品流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4. 宗教与信仰在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许多庙宇和修道者,表现了当时人们对宗教信仰的重视。
这些庙宇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社交之地。
佛教、道教等信仰活动在画面中得以展示,反映出宋代社会的宗教多元化特点。
5. 社会阶层差异与人口流动通过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到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
高贵儒雅的士人、富商巨贾以及普通百姓逃避水难等具体情景,展示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差异和等级观念。
同时,通过画面中人群的庞杂和拥挤,也反映出当时城市人口的高密度、流动性以及经济吸引力。
6. 女性与家庭生活清明上河图中还展示了许多妇女和家庭场景,描绘了宋代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
一些妇女在干农活、做针线活,而有些则在玩耍或聊天。
这些场景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妇女劳动与闲暇生活的多样性。
7. 教育与文化通过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到学宫、书院等教育场所,显示了宋代教育文化的繁荣。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古代中国绘画艺术瑰宝《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画家张择端的作品,以其精湛的绘画技法、丰富的细节和丝丝入扣的描绘而闻名于世。
这幅卷轴长达5.28米,描绘了北宋时期开封城内外繁忙的清明时节景象。
通过对这幅作品的赏析,可以深入了解北宋时期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以及城市的繁荣景象。
《清明上河图》以饱满的笔触勾勒了开封城的景象,将观者带入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世界。
整个画面分为三个主要部分:首先是城内街巷,其次是河道,最后是城外农田。
画家以精湛的绘画技巧将这三个部分相互贯通,构成了一个立体且有机的画面结构。
在城内街巷的描绘上,画家着重展现了人们繁忙的生活场景。
从贵族宅邸到小巷胡同,画家描绘了多种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他们有官员、商人、妇女、儿童等等。
他们有的在街头巷尾行色匆匆,有的在庙宇前燃香祈祷,有的在茶楼酒肆享受闲暇时光。
这些不同的人物形象和场景都展现了北宋时期城市生活的繁荣和多样性。
在河道的描绘上,画家通过绘制船只、码头、江岸边以及水上活动,再现了当时河流交通的繁忙景象。
在画中,船只密集交错,人们忙碌地来回穿行。
从图上可以看到渔民捕鱼、艄公划船、行人走过桥梁,这些生动的场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北宋时期河流交通的繁忙和活力。
最后,画家通过绘制城外的农田,展现了北宋时期农村生活的场景。
在画面中,田间地头的农民们正在忙碌地耕作、种植,一派繁忙而又宁静的画面。
而在远处的山水描绘上,画家用取景的手法增强了整个画卷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使观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北宋时期乡村的宁静和自然之美。
《清明上河图》在细节描绘上也极为精细入微。
画家通过对建筑物、人物服饰、植被等细节的准确描绘,再现了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
观察这幅画作,可以看到城内宅邸的建筑形式、商铺招牌的细节、人物服饰的款式等等,这些细节描绘为观者提供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总的来说,《清明上河图》通过对北宋时期城市和农村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繁荣而多样的社会景象。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宋代著名绘画作品,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之一。
该画以京城(今北京)周边的东京(今河南开封)为背景,描绘了一个繁华热闹的市井场景。
画面中融入了丰富的细节描绘和人物刻画,通过细腻的筆觸和独特的构图手法,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成为研究宋代都市文化的宝贵文献。
首先,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当时东京城繁荣的商业活动。
画面中,可以看到人们忙碌地穿梭于街道之间,店铺林立,商家们摆摊贩卖各种商品,场面热闹非凡。
街道两旁是连绵不绝的店铺,五间茶馆、七户店铺、十八阁楼,都展示了当时城市经济的繁荣景象。
其次,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十分精细。
张择端通过小人物的形象表达了社会底层以及城市民俗的方方面面。
画面中的官员、百姓、商贩、儿童、老人等各种社会群体栩栩如生地展示在观者面前。
画家采用细致入微的描绘手法,使得每一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形象特点,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宋代城市居民的生活状况。
再次,画面的绘画风格独特。
清明上河图采用了“河图”和“洛图”的组合构图方式,通过透视手法将各处景物融为一体。
画家以天空中对称的云彩为背景,使得整个画面具有了宏大的气势。
细节方面,画家对建筑物、人物服饰、道路等细节进行了精心描绘,形成了层次丰富、细腻入微的效果。
总结一下,清明上河图通过细腻的绘画手法和独特的构图风格,描绘了东京城的繁华景象和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为宋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记录,清明上河图成为了研究宋代社会、经济、艺术等诸多领域的重要素材。
这幅画作不仅具有艺术欣赏和历史研究的价值,更是对后世绘画和城市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明上河图的社会背景野史

清明上河图的社会背景野史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的一幅绘画作品,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瑰宝,其绘制于12世纪初,作者是北宋画家张择端。
这幅作品以河南开封为背景,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繁荣景象。
通过观察这幅画作,我们可以了解到清明上河图所展示的社会背景和描绘的野史细节。
北宋时期,中国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
清明上河图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首先,从画中可以看到繁华的开封城市景象,这座城市是当时经济交通的中心,充满了繁荣和活力。
画中的建筑物错落有致,街道宽阔而繁忙,人流车马如织,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当时城市繁荣的氛围。
除了城市景象,画中还描绘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清明上河图中有酒楼、马市、渡口、市场等场景,分别展示了不同行业的从业者。
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民、商人、街头艺人、船夫等各行各业的身影,他们为当时社会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幅作品生动地描绘了各种职业的人们忙碌的身影,展示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貌。
而在清明上河图的边缘还描绘了一些社会问题和少数人的悲苦遭遇。
例如,画中可以看到贫困的乞丐、卖淫的妇女、官员残酷地欺压百姓等,这种细致入微地刻画显示了社会的阴暗面。
尽管整体上描绘了繁荣的景象,但张择端通过绘制这些大众日常生活的细节,也在让人们深思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另外,清明上河图中还描绘了丰富的民俗风情。
可以看到人们在街上行走,有的穿着朝服,有的簪花佩玉,他们在市井中忙碌着,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而在画作的远处,可以看到墳場和祠堂等与祖先崇拜有关的景观。
这些细节展示了宋代社会人们对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尊重和追求,体现了他们对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的重视。
总的来说,清明上河图以其精湛的绘画技巧和细腻的描绘,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珍品。
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可以窥见北宋时期社会的繁荣和兴盛,同时也对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状态有着深入的观察。
清明上河图的社会背景和野史细节,让我们更加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欣赏导课
是是非非
我问你答
服饰鉴赏 火眼金睛
七嘴八舌
观察比较
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你认为《清明上河 图》,“清明”二字有何含义?
第一、清明时节 第二、因清明坊而得名
第三、暗指北宋政治清明,宋徽 宗一语双关
衣 食 住 行
对襟长袍或长裙,紧身小袖,朴素多样 酒楼豪华,小吃多样
城乡差别、贫富差异
交通发达、马、驴、牛、骡、骆驼等
你能判断出以上三幅图分别是哪个朝代 妇女的服饰,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认为 和当时的社会生活有什么联系吗?
你能从衣着,神态等方面判断 画中人物的职业和身份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士农工商
通过对北宋汴京城的商业、 交通、城市布局、娱乐活动 等方面的探究,比较它与唐 都长安城的异同。
通过此画,你能联想 到我国北宋时期有哪些 传统节日?能说一说当 时的一些节日习俗吗?
七年级下册学习与探究之二
第十七课
江苏省灌南县张店中学 孙存元
《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 作者张择端,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 为宫廷画家。《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 绢本、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 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该图描绘了北宋 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 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 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有很高 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