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教学设计)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 》教学课件解析

你认同芒福德对北宋都市的评价吗?
课堂小结
看图 探史
观察:有什么?(画中的人与物) 分析:怎么样?(人与物的状态) 探因:为什么?(解读社会状况)
综合运用各类资料,相互印证!
招牌广告
在豪华酒楼中,每餐必是各色酒肉搭配,丰俭由客,看看菜单:
百味羹、新法鹌子羹、虾蕈、鸡蕈、群仙羹、货鳜鱼、假元 鱼、肉醋沙鱼、两熟紫苏鱼、假蛤蜊、白肉、胡饼、汤骨头、 “大凡食店„„则有头羹、石髓羹、白肉、 乳炊羊肫、羊角、排蒸荔枝腰子、还元腰子、烧臆子、莲花 胡饼、软羊、大小骨角、犒腰子、石肚羹、入炉 鸭、虚汁垂丝羊头、入炉羊羊头、签鹅鸭、签盘兔、炒兔、 羊蹄、生软羊面、桐皮面、寄炉面饭之类„„更 葱泼兔、假野狐、金丝肚羹、石肚羹、假炙獐、煎鹌子、生 有川饭店,则有插肉面、大燠面、大小抹肉淘、 炒肺、炒蛤蜊、炒蟹、炸蟹、炙鸡、燠鸭、羊脚子、点羊头、 脆筋巴子、姜虾、酒蟹、獐巴、鹿脯、莴苣生菜、西京笋、 煎燠肉、杂煎事件、生熟烧饭。更有南食店:鱼 炒银杏、栗子、河北鹅梨、梨条、梨干、梨肉、胶枣、枣圈、 兜子、桐皮熟脍面、煎鱼饭„„更有插肉、炒羊、 桃圈、核桃、肉牙枣、海红嘉庆子、林檎旋乌李、李子旋樱 馄饨店„„又有菜面、胡蝶齑胳,及卖随饭、荷 桃、煎西京雪梨、夫梨、甘棠梨、凤栖梨、镇府浊梨、河阴 包、白饭、瓜菜、萝卜之类。” 石榴、河阳查子、查条、西川乳糖、狮子糖、霜蜂儿、橄榄、 温柑、绵枨金桔、龙眼、荔枝、召白藕、甘蔗、漉梨、林檎 干、枝头干、芭蕉干、马览子、榛子、蜜煎香药、党梅、柿 膏儿、香药、小腊茶、猪羊荷包、烧肉干脯、煎鱼、鸭子、 煎燠肉、梅汁、血羹、粉羹。每分不过十五钱。
品味古城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 业革命„„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 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经济活动的 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 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尤其是宋朝, 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1

课标解析 教材解读 教学过程
1
课标解读
2-2-5 描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情境和事例, 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能从《清明上河图》三个片段的细节观察、描述中感受到宋 代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 通过文献资料来佐证《清明上河图》叙述的事实,得出的结 论,初步学会用文献资料与文物资料相互印证的方法。
细说《清明上河图》——市郊村野
运炭驴队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东京地处黄淮平原地区,周边无 山,缺少可用作燃料的薪柴。《宋 史· 食货志》中就记载:“治平二年 (公元1065年)……由京西、陕西 、河东运薪炭至京师……炭以秤计 一百万”。
轿顶的柳 条 结合“清明”说,请说出 你对的理解
小组探究——选描述,后分析可以折射中当时怎样的历史信息。 乡村风光 。 送炭队伍 。 赶路行人 。
作者简介(请学生课个搜集有关作者的材料, 展示交流)
张择端
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其早年 游学于汴京,后学绘画,宋徽宗(1101——1124) 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特别擅长画 舟车、街道、城郭、桥梁。张择端的画别具一 格,自成一家,非常有特色。代表作有《清明 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清明上河图》 高24.8厘米,长528厘米,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 京的繁荣景象,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真实 写照,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当铺 说书铺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 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经营时间也发生变化
布局发生变化 (宋神宗)二纪(12年)以来,不闻钟鼓之声
拓展:《清明上河图》价值依我之见 清明上河图 历经风雨八百年, 繁华古都在眼前。 千姿百态众生相, 尽在绵绵画中间。 扬名海外震国威, 惊世绝技人人赞。
《清明上河图》导学教案:让学生深入了解宋代生活

《清明上河图》导学教案:让学生深入了解宋代生活。
一、教学目的1、了解宋代的社会文化、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
2、学习清明上河图,体会汴京城中繁华的景象。
3、了解古代城市的面貌和生活状况。
二、教学重点1、清明上河图的背景和历史背景。
2、画中人物、景象和场景的描绘和意义。
3、清明上河图对于后来的绘画、文化和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学前激活通过展示一些清明上河图的具体细节或仿制品,让学生了解此画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以及它所描绘的内容。
2、核心内容(1)绘画背景我们可以讲解一下这幅画的背景,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名画家张择端所绘,可能是在公元1089年或1090年,它描绘了以汴京(今天的河南省郑州市附近)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城市繁华的景象,表达出宋代城市繁华盛景的形象,也记录了百姓的生活和社会面貌的变化。
(2)画中人物紧随着,我们可以通过画中人物的描写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
人物的形象相对清晰,也更具特色。
衣着、姿态、面部表情等表现细节的丰富程度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文化特征,从而可以看到古代社会的面貌和风俗习惯。
比如,图中描绘了许多商贾和许多市民,以及做生意的人和人们所享受的各种娱乐活动,通过这个描绘可了解到当时商业与民生的状况。
(3)景象场景清明上河图的画幅非常广阔,其中有大量不同的景象,望江楼、坊门街市、河上游船、城墙内外的建筑与人物群像各式各样。
这些景象和场景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了解当时的建筑和城市规划,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娱乐活动。
此外,这些景象和场景还具有一定的象征和隐喻意义,可以推测当时对生活、文化、信仰等方面的呈现。
(4)影响后代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瑰宝,它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品,更是一部人类的记忆。
自从它问世以来,就一直影响着后世的文化和艺术,它不断地启迪着画家们的思维和创造性,甚至对今天的生活习惯也有一定的影响。
比如,它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古代城市的面貌和生活状况,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盛和辉煌。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教学

你认同芒福德对北宋都市的评价吗?
课堂小结
看图 探史
观察:有什么?(画中的人与物) 分析:怎么样?(人与物的状态) 探因:为什么?(解读社会状况)
综合运用各类资料,相互印证!
温柑、绵枨金桔、龙眼、荔枝、召白藕、甘蔗、漉梨、林檎
干、枝头干、芭蕉干、马览子、榛子、蜜煎香药、党梅、柿
膏儿、香药、小腊茶、猪羊荷包、烧肉干脯、煎鱼、鸭子、
煎燠肉、梅汁、血羹、粉羹。每分不过十五钱。
客人们乘坐哪些交通工具而来? 哪些人从远方来汴京做买卖?可能来自哪里? 带着驼队的商人。 可能来自西北地区的辽、西夏乃至中亚、西亚国家。 这说明什么? 政权并立、民族融合。
从《清明上河图》 看北宋都市生活
浙江省温州市外国语学校 孙 鹤
热点新闻
这套邮票的设计主题是什么?
欣赏《清明上河图》,留意画中空间和时间的变化
时间变化: 白天—晚上 空间变化: 郊外—汴河—城内
品味古城
城市布局:坊市结合
西市
东市
唐朝长安都市布局
北宋东京都市布局
宋这代样的城市与 布唐 局代 会的对城老市百在姓布的局生上活有产什生么 什明 么显 样不 的同 影? 响?
煎脆筋燠巴肉子、、杂姜煎虾事、酒件蟹、、生獐熟巴烧、饭鹿脯。、更莴有苣南生食菜店、西:京鱼笋、 兜炒银子杏、、桐栗皮子熟、脍河北面鹅、梨煎、鱼梨饭条…、梨…干更、有梨插肉肉、、胶枣炒、羊枣、圈、 馄包桃桃石圈、榴饨 、、煎、店 白核西河…饭桃京阳…、、雪查又瓜肉梨子有菜牙 、 、枣夫查菜、、梨条面萝海、、、卜红甘西胡之嘉棠川蝶类庆梨乳齑。子、糖、凤、胳”林栖狮,檎梨子及旋、糖卖乌镇、随李府霜饭、浊蜂李梨儿、子、、荷旋河橄樱阴榄、
人教版【市级优质课】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 课件 教案 素材

农业手工业的发达为城市人口提供了物质基础。
秧马
占城稻的推广
造船业领先世界
材料四:公元1077年,北宋税赋总收入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 占30%,工商税4911万贯占70%。宋朝已经走出农业文明,开始向工商业社会 迈进。
材料五: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神童诗》宋· 汪洙
如果比较古代与近代生活的区别,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 那就是对黑夜的开发。寻常市民在夜晚不再呆在家里睡觉, 而是开始丰富的夜生活,这是近代社会的一个特征。从这个 角度来看,宋朝的都市生活堪称是一场“城市革命”。 ——吴钩 《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北宋的都市生活对宁波文明城市的评选有哪些启示?
谢谢大家!
生活还有哪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点?从商业、市民生活、对外交往三个角度来思考
探究一观察《清明上河图》局部之四、五图,分析北宋东 京的都市生活还有哪些特点?从商业、市民生活、对外交 往三个角度来思考。下列哪些史料能证明你的观点?
探究二 造成北宋都城人口众多交通发达、商业繁荣、 民生活丰富多彩、对外交往繁盛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根据 探究一的分组,选用下列史料来分析本组观点的原因。
材料六:
海上陶瓷之路的畅通 。
海上陶瓷之路。宋朝对外贸易的口岸从广州 扩展到杭州、泉州、明州等八九个城市。
在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 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宋代以后,随着商业贸易的 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才逐渐增强,逐渐出现了纯粹经济功 能的工商业市镇。 ——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
欢迎来到历史与社会的课堂!
猜一猜:下列资料是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
认识北宋的都市生活,我们可以借助哪些史料?
综合探究四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教案)

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教案课题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单元第四单元学科历史与社会年级八年级上学习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北宋城市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初步尝试从不同种类的资料中获得信息,具有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北宋都市生活的特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初步掌握看图探史的方法重点感受北宋城市商业街的街景和市民日常生活状态,知道宋代都市生活的特点。
难点初步掌握看图探史的方法,树立民族自豪感。
学法通过地图、图片、材料等的分析,学习知识,提升自己。
教法通过地图、图片、故事等素材来调动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张择端(宫廷画家)创作时间?北宋(宋徽宗年间)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场景?东京及汴河两岸的风光从几个这一问题引起学生兴趣。
温故知新,不断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习惯,掌握更多学习历史的方法。
讲授新课解读《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其早年游学于汴京,后学绘画,宋徽宗(1101—1124)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
专工界画,特别擅长画舟车、街道、城郭、桥梁。
张择端的画别具一格,自成一家,非常有特色。
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金明仔细阅读材料,找出关键句子,通过同伴合作交流,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获取、解读、分析信息的能力池争标图》。
场景一:市郊村野“市郊村野”呈现了一幅乡野风光,城郊行人匆匆、商贾往来的日常场景跃然纸上。
同时,通过对运炭驴队的描绘介绍了北宋都城东京周边地理环境特征,以及城市燃料的供给途径和来源。
运炭驴队的出现说明了什么?东京地处黄淮平原地区,周边无山,缺少可用作燃料的薪柴。
《宋史·食货志》中就记载“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由京西、陕西、河东运薪炭至京师……炭以秤计一百万。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清明上河图》的重难点。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学生学习效果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将能够:
- 描述《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和历史背景。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练习题中的问题。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清明上河图》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小组合作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二)存在主要问题
1. 学生对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的理解和把握:学生在分析《清明上河图》时,可能会对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有一定的困难,导致对画作中所反映的北宋都市生活的理解不够深入。
板书设计
综合探究四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 (教案)-2020-2021学年人教版

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认识《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生活场景;知道北宋时期的繁荣。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清明上河图》,带学生了解北宋的都市生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感受北宋的都市生活,增强国家、民族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生活场景。
【教学难点】知道北宋经济繁荣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知导入(资料式导入)展示历史名人对宋朝的评价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历史学家汤因比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余秋雨上一个千年的中国(宋朝),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美·耶鲁大学教授乔纳森教师设疑:宋朝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入新课:让我们从《清明上河图》看一下北宋的都市生活。
二、新课学习场景一:市郊村野>>> 多媒体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局部思考与讨论:你看到了什么?教师使用多媒体圈住运炭的驴队。
教师介绍:史书记载,由于东京周围无山,燃料匮乏,严重影响到京城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一年四季都需要从京西乃至陕西等地向东京运炭,以备不济。
关于《清明上河图》中“清明”的含义有不同的观点。
>>> 多媒体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中轿顶的柳条轿顶的柳条观点一:古代清明节有插柳的习俗,画中的轿顶上缀着很多柳条。
有人认为,这是《清明上河图》描绘清明时节最有力的证据。
观点二:《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东京的清明坊。
观点三:是指当时政治清明的意思。
教师:你认为呢?学生自由讨论,提高分析能力。
>>> 多媒体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局部教师指出图中一行人匆匆赶路,直奔汴河畔。
其中骑马戴帽的显然是位有身份的人,坐轿的大概是他的家眷,其余挑担的、抬轿的、奔跑的应该是他的仆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
2-2-5 描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情景和事例,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区域经济交流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宋代的市镇经济。
2、感知和体会宋代城市生活风貌,了解宋代市民阶层的兴起。
3、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体验探究文物是感知和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及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辉煌成就的自豪感和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北宋都市生活。
难点:探究北宋城市经济。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上课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拆字游戏:“城”。
师:“城”字拆开,就是一个人,拿着戈,躲在土后面。
在干什么?
生:防御入侵。
师:这是一种什么功能?
生:军事功能。
师:保护里面的什么人?
生:统治阶级。
师:很好。
从“城”字的构成来看,蕴含了古代城市的重要功能是什么?
生:军事功能和政治功能。
播放《清明上河图》
生:北宋东京城市。
师:城市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进入文明时代。
我们已经习惯于现代城市的繁华,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穿梭时空回到古代,看看古代城市的都市生活。
出示课题: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
(二)新课讲授
师:下面,我们把时光拉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
以我们熟悉的长安城为例,看看传统城市是怎样的.
(出示唐长安平面图)出示文字资料:唐都长安实行宵禁,只有白昼市场,而且时间仅限于下午半天。
每天中午打鼓表示开市,傍晚敲钲关门。
问:根据这幅平面图和文字介绍,你可以推测唐长安的哪些信息?
生:坊市界限严格,商业活动受区域.时间限制。
师:也就是说,你若是个唐朝商人,想要在都城长安经商,那就必须在政府规定的时间、选择政府规定的地域,摆上一个固定的摊位,出售政府批准的商品。
这让我想到了《木兰辞》中的一句话:“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问:为什么唐朝的统治者要制定这样的政策?
生:方便管理
问:说明在唐朝统治者眼里,什么功能比较突出?
生:政治、军事功能比经济功能更突出。
师: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内部格局也发生了变化。
下面我们再来对比看看北宋的东京城。
结合我给的文字资料,你觉得与唐都长安相比,北宋东京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打破坊市界限。
板书:打破坊市界限
师:北宋都市生活还表现在哪些方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读《清明上河图》。
2、读《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
师:图片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料,《清明上河图》更是一本百科全书,通过仔细观察,大胆推测,我们会发现蕴含很多历史信息。
比如我们一起看这一幅局部图。
你发现了什么?
生:看到了人多、船大、桥宽、店多,
(老师副板书:人多、船大、店多)
师:同学们从图中获取了不少信息,下面请你结合书本相关知识,通过丰富的想象,可以推测出哪些信息?
师:你觉得这些人都是哪些人?可能会来自哪些地方?
生:有可能是东京城的人,也有可能是外来人口来东京做生意的,也有可能是外国人。
师:推断非常合理。
据记载,当时来东京经商的外国人中就有犹太人。
是否有资料可考证?
链接:《宋史·地理志》记载:“开封府,崇宁(1102—1106年)户二十六万一千一百一十七,
口四十四万二千九百四十。
”如果再加上没有户籍的流动人口,以及官府机构和几十万军队,人口应该有百余万。
要知道,在同一时期,欧洲最大的城市──伦敦,只有四、五万人。
师:看了这个材料你有什么体会?
生:东京城人口数量多,说明当时经济往来频繁,商业繁荣。
师:很好。
此外,船大、桥宽你又可以推测出什么?
生:货物多,运输量大,说明商业贸易繁荣。
生:造船业发达
师:推测得很合理。
我们再来看桥上两边有一些房子,可能是做什么用的呢?
生:供行人躲避风雨。
师:也就是现在江南很多地区仍然有的风雨桥。
生:也可能用于居住。
师:居住?什么人在这里居住?
生:只能是商人。
居住和售货两用。
师: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我给同学们介绍一个新词:“草市”。
(幻灯显示)
在宋代,紧临州县城郭发展起来的新的商业市区被称为“草市”。
问:草市的发展表明了什么?
生:宋代城市的商业贸易已经打破了城郭的限制,发展到城郭以外的地区。
师:这条河流就是汴河,是东京运输动物的主要交通要道。
师:张择端的这幅《清明上河图》真的是一件非常有历史价值的文物,每一个局部图都隐含着很多有意义的历史信息。
刚才老师带着我们同学通过观察历史图片大胆推测一些历史事实。
(板书:观察到的现象推测的信息得出的结论)下面,我们同学不妨自己尝试着这种历史学习方法。
一起探讨教材P118中的局部图。
活动要求:仔细观察局部图,结合书本相关知识,通过丰富的想象,可以推测出哪些信息?(小组合作:需确定一个记录员,一个中心发言人,2个核心讨论员)
生:出现了招牌广告。
说明当时商业竞争激烈,通过招牌广告来吸引过往的顾客。
师:同学们刚才的分析和推理非常正确。
我们就来看看当时的招牌广告。
如“赵太丞家”两侧有落地的招牌广告;街南有挂着“解”字的当铺等。
“久住王员外家”是一家老字号的旅馆。
在当时的东京,类似于这样的旅馆至少有两万家以上。
由此可以推测出什么信息?
生:人流量大,商业繁荣。
师:正店接待的是什么人?
生:“孙家正店”接待的应该是京城中有势有财的上层社会人士。
证据:门上彩楼欢门精致,表明酒家规模大,装修豪华。
门口人流熙熙攘攘,停有许多车马,楼上高朋满座。
不远处两乘有侍女跟随的暖轿款款而来,侍女非普通百姓家所有,而且轿子在当时也是为权贵所有的交通工具。
师:同学们判断的不错,证据也比较有力。
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述,汴京御街上的饮食店中,经营正规的称为“正店”,一般官僚、贵族才吃在“正店”。
我们再来看一幅图。
(课件出示“脚店”图)这家“脚”店你觉得是干什么的?
生:洗脚用的。
可能是当时很多外人商人累了,在这个地方洗洗脚,放松放松。
师:脚店一般是指正店以外的小型酒店,这家店规模虽不能与“孙家正店”相比,但也是宾客满座。
这才是普通百姓宴请宾朋的地方。
如果用我们现在的酒店标准来说,正店相当于五星级酒店,脚店相当于排档。
出示正店灯箱图:
师:挂在正店上方的是什么?
生:灯箱广告
师:干什么用的?
生:夜间招徕顾客用的。
生:为了确保夜市的安全和加强对夜市的管理,出现了专业的治安和消防队。
师:除了日市、夜市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市?
演示材料:“诸门桥市井已开……酒店多点灯烛沽卖,···并粥饭点心。
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
”——《东京梦华录》卷三,“天晓诸人入市”条
生:早市
师:早市场和夜市和出现说明了什么?
师:北宋的东京,一天24小时,几乎时时刻刻都有市。
相较之下,北宋商业繁荣的程度,隋唐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师:张择端的这幅《清明上河图》真的是一件非常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光从一个局部图,就隐含着这么多有意义的历史信息。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北宋都市生活的表现。
生:
城市格局:打破坊市界限
城市经济:空前繁荣(早市、夜市、招牌广告)
交通运输:水上、陆上交通便利
日常生活:娱乐生活丰富(瓦子、勾栏等娱乐场所)
师:此时,以军事和政治功能为主的传统城市,经济功能突出.这既是由城到市的演变过程,也是城市的真正内涵.据统计,宋代的财政收入数字,比历朝历代都要高得多。
明代岁入只有几百万两,清代也不过三四百万两白银,而宋代自真宗开始就已经过亿了。
北宋的人均GDP高达2280美元。
我国2008年的人均GDP才2042美元。
北宋经济为何如此繁荣?原因有很多,比如当时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迅速,当然还跟当时统治者的政治有关.出示:在中国历史上,宋朝是我国古代唯一长期不实行“抑商”政策的王朝,北宋都城东京商业空前繁荣。
(三)课堂升华
师:最后,我们再把视线拉回到现代。
从清明上河图中,你看到哪些商业活动或生活场景与今天类似?有哪些消逝了?
生:
师:套用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而如今,要求更适宜居住的环境,更高质量的生活,是人类新世纪的梦想。
最后,愿我们的城市生活越来越美好。
板书:
主板书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
一. 城市格局:打破坊市界限
二. 城市经济:空前繁荣(招牌广告、早市、夜市、服务业)
三. 交通运输:陆上、水上交通便利
四. 日常生活:娱乐活动丰富
副板书:
城:军事功能和政治功能市:经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