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
清明上河图与北宋社会

清明上河图与北宋社会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历史上一幅著名的绘画作品,描绘了北宋时期汴京(今天的
河南开封)繁忙热闹的城市景象。
这幅画作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丰富多
样性,还反映了北宋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的方方面面。
1. 背景和历史上下文
在介绍清明上河图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北宋社会的背景和历史上下文。
北宋
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该时期持续约300年(公元960-1127年)。
北宋以汴京为首都,在这个时期,商业经济和文化艺术发展达到了巅峰,并留下
了许多令人难忘的遗产。
2. 概述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由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于12世纪初。
它描绘了汴京内外城市场、
街道、桥梁等地区繁忙而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
画中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人物、建筑物和交通工具,非常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北宋社会的方方面面。
3. 对画作的分析
清明上河图的详细描绘了商业贸易、农田耕种、手工艺品制作、官府机构等场景。
通过对画作中各个细节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到北宋社会经济发展的繁
荣状况,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建设和管理情况等。
4. 清明上河图对北宋社会的影响
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一幅艺术之作,它还承载了很多历史信息,并对北宋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幅画作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行业发展和城市文化。
它成为研究北宋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5. 结论
清明上河图以其丰富而细致入微的描绘赢得了广泛赞誉,并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闪耀着独特光芒的瑰宝。
通过欣赏这幅画作,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北宋社会的方方面面,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繁荣和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经济与文化

北安市第四中学刘琳韬(此课选自统编版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如何带领学生学习北宋历史,让历史更贴近他们的生活,首先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与相关历史文本,从中提取可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切入点,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历史,了解中华文化几千年来的变迁,并且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史为鉴,学史用史。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和发达的词曲文化,如果教师只是通过简单的描述性文字,让学生了解北宋的经济文化活动,势必会在学生心中形成扁平与刻板的印象,那么如何让这一课生动起来,让学生产生进一步了解北宋的兴趣呢?北宋时期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本册教材的封面就是《清明上河图》的一部分,画面中汴河拱桥上人来人往,各色人等纷纷登场,以此为切入点带领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全卷。
此画创作于北宋徽宗时期,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
画中约有800多人,牲畜60多匹,船只28艘,楼宇房舍30余栋,车20辆,轿8顶,树木170多棵。
此画人物、景物众多,却纷而不乱。
1.繁荣的都市经济教材封面只展现了《清明上河图》的一个片段,即使这样一个拱桥,上面也有卖各色商品的小贩,如卖鞋、卖绳的,商业气息浓厚。
透过这一个点可以展开全卷,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汴城郊外的风光、繁忙的汴河码头、热闹的市区街道。
每一个部分都充满了生活气息,体现了北宋都城东京经济的繁荣,慢慢展开画卷,师生共同欣赏,如汴河中穿梭往来的商船,首尾相接,满载货物,岸边拉纤的纤夫与卸货的劳力不停地忙碌着。
横跨汴河有一座木质拱桥,一艘大船正欲通过,有的忙着撑船,有的忙着放桅杆,感觉马上就要撞到桥了,邻船的人指指点点,桥上人也在围观大声地吆喝着。
从中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出北宋漕运发达,来往商运货船络绎不绝,经济繁荣,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当时造桥与造船业的发达。
《东京梦华录》曾记载:“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撇,宛如飞虹”,故称虹桥。
综合探究四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教案)

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教案课题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单元第四单元学科历史与社会年级八年级上学习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北宋城市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初步尝试从不同种类的资料中获得信息,具有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北宋都市生活的特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初步掌握看图探史的方法重点感受北宋城市商业街的街景和市民日常生活状态,知道宋代都市生活的特点。
难点初步掌握看图探史的方法,树立民族自豪感。
学法通过地图、图片、材料等的分析,学习知识,提升自己。
教法通过地图、图片、故事等素材来调动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张择端(宫廷画家)创作时间?北宋(宋徽宗年间)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场景?东京及汴河两岸的风光从几个这一问题引起学生兴趣。
温故知新,不断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习惯,掌握更多学习历史的方法。
讲授新课解读《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其早年游学于汴京,后学绘画,宋徽宗(1101—1124)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
专工界画,特别擅长画舟车、街道、城郭、桥梁。
张择端的画别具一格,自成一家,非常有特色。
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金明仔细阅读材料,找出关键句子,通过同伴合作交流,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获取、解读、分析信息的能力池争标图》。
场景一:市郊村野“市郊村野”呈现了一幅乡野风光,城郊行人匆匆、商贾往来的日常场景跃然纸上。
同时,通过对运炭驴队的描绘介绍了北宋都城东京周边地理环境特征,以及城市燃料的供给途径和来源。
运炭驴队的出现说明了什么?东京地处黄淮平原地区,周边无山,缺少可用作燃料的薪柴。
《宋史·食货志》中就记载“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由京西、陕西、河东运薪炭至京师……炭以秤计一百万。
《清明上河图》体现的北宋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简析

教学琐谈JIAOXUESUOTAN《清明上河图》体现的北宋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简析湖南省湘潭市湘机中学王文华【摘要】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真实生动地描绘了北宋汴京空前繁华的景象。
在这一幅极具历史价值的长卷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饮食出行、市场交易和各业活动的场景,也可获得街市、商业广告、税收管理、中外交流等历史信息。
北宋的确是中国古代商业高度繁荣的阶段。
商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的繁荣、科技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的交融。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北宋城市经济《清明上河图》用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了北宋徽宗时代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作品以长卷的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将复杂的景物,人物的多样姿态、神情、衣着、活动容纳于统一而富有变化的画面之中,体现了丰富的戏剧性和浓郁的商业气息。
一、打破坊市界限,出现热闹街市唐代实行坊市分区制。
都城长安划分为大大小小不等的一百零八坊与东西二市,“坊”是居民区,不得开设商铺,“市”是指定的商业区,所谓“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坊与市,都用高大的“坊墙”或“市墙”相互隔离。
官府对居民生活的管理,实行严格的晨钟暮鼓制度,黄昏开始至五更实行宵禁,违者“犯夜”,会受到拘禁。
市墙的四面有门,由司市负责掌管锁钥。
在市内,井字形的街道将市的排列分为九个部分,各市按照同类而聚的原则组织商业活动,若要在长安经商,必须在政府规定的活动范围内,摆上一个固定不变的摊位,才能出售经过政府批准的商品。
李白发出过“长安大道横九天”的感慨,从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坊市制的浩荡之势。
但它实质上是一种对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都加以限制的封闭性集中式管理体制。
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的逐渐增多,这种管理体制给居民的生活和商品交易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已无法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至中唐时,扬州等大城市已开始突破坊市的严格限制,不少商人在坊内开设店铺。
北宋汴京人口超过100万,而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威尼斯也不过十万人口,城市的发展要求拆除坊市墙。
清明上河图——宋代城市文化的反映与表现

清明上河图——宋代城市文化的反映与表现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绘宋代都城东京(今北京)城市面貌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巨幅卷轴画,长达5.3米,高0.25米,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极品之一。
清明上河图是以北宋郎官张择端创作,大约绘制于11世纪中叶,距今已有900余年。
这幅画所展现的人物、建筑、交通、商业等各个方面的生活形态和文化景观,都独具特色,并成为研究北宋城市文化、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和文化遗产。
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中,有一些方面的内容值得特别关注。
第一,清明上河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宋代城市面貌。
在画中,东京城的城墙、火蕊、门楼、钱庄、牛车、船只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元素都可一一辨认。
虽然在现代社会已经出现了极其强烈的城市化,但是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都城在当时也是人口众多、市场繁荣、交通便利的大都市。
因此,探究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都市面貌,对于我们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面貌具有重要的价值。
第二,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人们生产生活重点表现了城市商业的繁荣和发展。
在画中,张择端绘制了一个龙虎山楼前的集市,这里摆满了橙子、鱼肉、鲜花等各种货物。
同时,商贾、画士、抄书、钱币、金银器、食品等文化和经济成分在画中也得到清晰地表现。
在这样一个经济生产高度发达的城市里,各种商品不仅有很高的品质,同时还有极高的交易速度,这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成就,更为城市商业繁荣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第三,清明上河图所呈现的人民生活及其文化特征也是研究宋代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
在画中,能够看到诸多的商贾、百姓、锦衣卫、武士、和尚、道士等群体的生活与活动,在这里,每个阶层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印记。
比如,在一幅画面中,被绘制的文人雅士们身穿嵌着玉扣的官服,安坐于宫斗大厦的阁楼之上,观赏的则是他们同样享有爵禄或官职的小说、戏曲和书法作品。
在另一幅画面里,则是一群为红妆喜事所包围的新婚夫妇。
他们戴着花环、裹着体面的红缎袄、锦裤,身后跟随着一群开鼓作乐的伴郎和闺女。
《清明上河图》反映的世俗生活

《清明上河图》中反映的北宋城市居民的世俗生活在反映宋代社会生活和物质文明的广阔性与多样性等方面,《清明上河图》有着文字难以替代的文献史料价值,是了解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的极其重要的形象资料。
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一幅精品画作,其画面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的日常社会生活与风土人情,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初城市建设的面貌,充分展现了开封当时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华都市的特点,将中国城市建设的成就凝固于一刻。
整个画面气势恢宏,让人叹为观止。
本文就以《清明上河图》以此研究北宋城市居民的世俗生活。
1、有关世俗的解释①指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文子〃道原》:‚矜伪以惑世,畸行以迷众,圣人不以为世俗。
‛《史记〃循吏列传》:‚孙叔敖者,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宋.灌圃耐得翁)‚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
《香囊记〃辞婚》(明邵璨):‚只是这个人有些执古相,不通世俗。
‛②尘世;世间《庄子〃天地》:‚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惜誓》(汉贾谊):‚方世俗之幽昏兮,眩白黑之美恶。
‛《与焦弱侯书》(明李贽):‚世俗俚语亦有可取之处: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
‛《古屋》(王西彦)第四部七:‚一切世俗的享乐,一切所谓荣华富贵,我全看破了。
‛③俗人,普通人、一般人。
《南查清楚商还是南君书〃更法》:‚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孟子〃梁惠王》:‚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也。
‛《庄子〃天下》:‚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和彦猷晚宴明月楼》之一(宋苏舜钦):‚凭栏挥手问世俗,何人得到蟾蜍宫?‛《瞑庵杂识》卷二(清朱克敬):‚世俗以势利为是非,皆此类也。
‛④流俗;庸俗《王公墓志铭》(唐韩愈):‚公所为文章,无世俗气。
从《清明上河图》透视北宋的繁荣与危机

从《清明上河图》透视北宋的繁荣与危机《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的风俗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是北京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
此画生动地描绘了九百年前的北宋徽宗时期东京(东京:北宋以开封为都城东京,又称汴京)市郊村野的美丽风光,车水马龙的的汴河码头、热闹非凡的市区街道以及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情况,是北宋时期社会现状、百姓生活的的真实写照,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自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以来,宋朝统治者致力于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风貌出现新气象。
《清明上河图》就像一部流动的历史,把当时的繁华景象徐徐展现在世人面前:鳞次栉比的楼宇间店铺林立,不管是茶馆、酒楼,还是当铺、作坊,人来人往,生意兴隆;川流不息的街道上各种各样的小商小贩沿街叫卖,招揽生意;络绎不绝的行人游客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整幅画卷灵动鲜活,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置身其中,真切的感受到东京城内的市井喧嚣。
宋人孟元老见证了东京城的繁华,这样写道:“正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
”(意思是:天子脚下,太平盛世很久了,京城里人口密集,物产丰盛……全国各地的人都争相往京都汇集,世界各国的使者都和宋朝往来,汇集了四海的的奇珍异货,都在京城的集市上进行交易。
)(参见《东京梦华录》)可见,北宋徽宗时期的东京城作为全国的的政治经济中心,已经发展成为一座社会秩序安定,人口众多,商品经济活跃的大都会。
画家张择端则用他的画笔真实生动的还原了当时的繁荣盛景,让后人得以通过这幅五米多长的画卷重拾对昔日盛世的美好追忆。
追根溯源,这幅灵动的画卷透视出来的繁华离不开北宋经济的发展。
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
在古代,农业更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农业发达就意味着经济发达。
细读北宋历史,不难发现,随着北宋对中原的再度统一,在稳定的社会秩序的保障下,我国农业出现新发展:耕地面积扩大,出现梯田、淤田(利用河水冲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边的沙淤地)等许多新形式的田地;农业生产工具进步,农民广泛使用新式水车龙骨翻车、筒车、代替牛耕踏犁用于插秧的鞅马这种高效率的生产工具从事农业生产;宋真宗时大力推广从越南引进的耐旱、早熟的占城稻,提高了粮食产量;许多农业经济作物如甘蔗、棉花、茶树的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清明上河图》⽣动记录了中国⼗⼆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民的⽣活状况。
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状况的写照。
中国⼗⼤传世名画之⼀的《清明上河图》,是⼀幅反应了北宋时期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的画作。
这部作品,也是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物。
清明上河图如果要研究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船舶臸造、桥梁建造等,都需要借助这幅图。
它全⾯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张择端(北宋)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物。
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马,形象如⽣。
唐宋城市考接下来,就请⼤家跟随⼩编⼀起,从《清明上河图》对北宋的城市经济做进⼀步的了解。
说到城市经济,不得不提起⼀个词——“坊市”。
“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
唐代“坊市”在北宋之前的唐朝,居民区分为⼤⼩不等的114个坊,其中⾯积最⼩的坊只开⼀个坊门,⽽居中的坊东、西各有⼀个坊门,⾯积最⼤的坊是在东、南、西、北都开有⼀个坊门。
每个坊两个相对的坊门之间连接有道路,是坊内的主要街道,⼤坊的坊门间是两条相互交叉的⼗字街。
坊内这条横街和⼗字街以外的街道,称为“巷”或“曲”。
“坊”与“坊”之间,“坊”与“市”之间,都要⽤⾼⼤的“坊墙”或“市墙”隔开。
唐代长安城平⾯图唐长安就对居民⽣活实⾏严格的晨钟暮⿎制度。
每天早起鸣钟,各坊坊门随着城门同时开启,百姓可以上街活动。
每天⽇落⿎响,各坊坊门随着城门同时关闭,实⾏宵禁,禁⽌⾏⼈上街。
唐六典》记载:“凡市,违者称为“犯夜”,要受拘禁。
同样,“市”的聚散也依⿎钲⽽⾏,根据《唐六典》记载:以⽇中击⿎三百声⽽众以会。
⽇⼊前七刻,击钲三百声⽽众以散。
”唐朝主要有“东市”和“西市”两个商业区。
两市的四⾯都设有⾼⼤的“市墙”,与周边的“坊”隔开。
市墙四⾯设门,由司市掌管锁钥。
市内井字形街道将其分为九部分,各市按照同类⽽聚的原则进⾏商业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观察,了解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体验探究文物是感知和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及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献资料,初步学会用文献资料与文物资料相互印证的方法,认识宋朝是我国古代继隋唐之后经济和文化科技继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朝代。
引导学生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与探究,感受祖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体悟祖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认识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实价值,树立保护文物、保护历史遗迹的意识。
教学课时:l课时教学重点:了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反映出的宋代城市经济发展状况。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从《清明上河图》这类文物中提取、考证历史有效信息的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前:向学生发放《清明上河图》复印件教师导入新课:北宋晚期即徽宗时期的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历史风俗画。
提到这幅画,同学们会说:太熟悉了。
是的,现在以《清明上河图》为装饰的产品有很多,如以《清明上河图》为背景的家具、扑克、火花等等(课件演示:家具、扑克、火花上的《清明上河图》,图1~3,图片详见附件中的课件,下同。
)。
师:说实话,《清明上河图》这件文物真的是非常伟大。
整幅图就像一部百科全书,如果要研究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船舶制造、桥梁建造等,都需要借助这幅图,例如研究数学史,图中的一个场景就为我们认识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算盘,提供了珍贵资料。
同学们请看发给你们的《清明上河图》的第一页(图4),这里有一个开药铺的赵太丞家。
就在这家药铺的柜台上面,有一把15档的穿档算盘(课件演示:算盘)。
经过放大可看出,算盘中有一道横梁把珠统分为上下两部分(穿档),15串算珠内贯直柱(“档”),基本与现代算盘无异。
这可能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算盘了。
下面咱们再看看图中的这条船(课件演示:船,图5)。
从这条船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船舶发展的许多技术成就。
仔细看,船板上有一排钉子。
这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连接工艺,叫钉接榫合,即船板使用长钉连接,钉是从船壳外向里钉进。
这项技术在唐朝已得到应用,1960年和1973年江苏出土的两艘唐代木船上都使用了穿插铁钉的搭接技术,发展至宋代,这项技术更加成熟。
而那时欧洲国家的船板仍用皮条和绳索绑扎,还不会用钉榫连接。
这印证了宋朝时中国的造船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
这是《清明上河图》与船舶建造学关系的重要一例。
好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城市经济(课件演示:本课课题)。
新课讲授师:说到城市经济,我就想起了一个词:“坊市”。
“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
这在学习唐都长安时大家了解过(课件演示:唐朝的坊市,图6),想必我们西安的同学都不陌生。
那我的问题就出来啦:关于唐朝的“坊”和“市”,你们知道的有哪些呢?哪位同学先来说说“坊”?生:唐朝的居民区分为大小不等的114个“坊”,其中面积最小的坊只开一个坊门,而积居中的坊东、西各有一个坊门,面积最大的坊是在东、南、西、北都开有一个坊门。
每个坊两个相对的坊门之间连接有道路,是坊内的主要街道,大坊的坊门间是两条相互交叉的十字街。
坊内这条横街和十字街以外的街道,称为“巷”或“曲”。
“坊”与“坊”之间,“坊”与“市”之间,都要用高大的“坊墙”或“市墙”隔开。
师:说得很具体。
这使我想起了西安的钟鼓楼。
钟和鼓原本都是乐器,以后逐渐用于报时,钟鼓楼(课件演示:西安钟鼓楼,图7)即成为报时建筑。
唐长安就对居民生活实行严格的晨钟暮鼓制度。
每天早起鸣钟,各坊坊门随着城门同时开启,百姓可以上街活动;每天日落鼓响,各坊坊门随着城门同时关闭,实行宵禁,禁止行人上街。
违者称为“犯夜”,要受拘禁。
同样,市的聚散也依鼓钲而行,根据《唐六典》记载(课件演示:材料一):“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
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下面,哪位同学再来说说“市”?生:唐朝主要有“东市”和“西市”两个商业区。
两市的四面都设有高大的“市墙”,与周边的“坊”隔开。
市墙四面设门,由司市掌管锁钥。
市内,井字形街道将其分为九部分,各市按照同类而聚的原则进行商业活动。
师:也就是说,你若是个唐朝商人,想要在都城长安经商,那就必须在政府规定的时间、选择政府规定的地域,摆上一个固定的摊位,出售政府批准的商品。
这不由使我们联想到《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景象。
可见唐朝的“市”还保留了些许汉代“市”的影子。
师: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坊市制度,其实质是一种在空间和时间上对城市生活加以限制的封闭型管理体制,它的最大作用莫过于创设了一个封闭的法治的城市商业空间。
所以,(课件演示:材料二、三)唐人一方面赞叹“长安大道横九天”的浩荡之势;另一方面又感慨长安城是“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过细、过死的管理,已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到了北宋,上述这些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观察《清明上河图》(图8)后回答这一问题。
生:第一,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坊墙”或“市墙”都没有了,居民区与商业区交叉存在(课件演示:住宅和商铺混居,图8)。
第二,东京城内的店铺大都临街开设。
也就是说,东京城内的坊区和市区,不再“泾渭分明”(课件演示:北宋东京城布局示意图,图9)。
师:是的,在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坊墙”或“市墙”均被拆毁,坊市的界限不复存在了。
空间限制既被打破,那对坊市的时间限制呢?根据宋敏求《春明退朝录》中记载(课件演示:材料四)的“二纪以来,不闻钟鼓之声”看,宋神宗时已有二三十年(1 2年为一纪)没有敲钟击鼓了,可见各项管制是在H益松弛,这点在下面还要详细提到。
那么,替代“坊市”制度的是什么呢?就是“街市”制度:城市中居民区与商业区交叉存在,并逐渐连成一片,居民众多的小巷不再相互隔离而直通大街,从而使大街小巷的畅通结构取代了旧有的封闭结构。
(课件演示板书:1.经营场所:街市制代替坊市制)师:我们再仔细看看《清明上河图》的第一页(图10、11),与前代相比,宋代的“街市”还有什么变化呢?生:(自由回答)。
师: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商店的铺面上都有用于招徕顾客的招牌和幌子。
招牌最初是一种无字的布帘,以后帘上逐渐题了店铺名号,继而又被题了文字的木牌代替,多用以指示店铺的名称和字号,也可称为牌匾。
“幌子”原指窗帘、帷幔,古时酒店用布旗招徕顾客,所以酒旗也称“幌子”。
后来加以引申,凡商店门面上展示的标志,统称为“幌子”,主要表示经营商品的类别或不同的服务项目,也就是行标。
商店一般多用实物、装载实物的工具或实物模型做“幌子”,也有以灯具、旗帘和文字牌匾为幌子的。
你们从《清明上河图》中看到了哪些招牌和幌子呢?师生共同查找:《清明上河图》第一页上图左侧(图10)中街路北“赵太丞家”两侧有落地的招牌广告,西面“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东面“大口中丸口肠胃口”,“五劳七伤口口口”;街南有挂着“解”字的当铺,还有“李家输卖门”“久住王员外家口”等老字号;再往北一点还有“杨家应症”“王家口明疋帛铺”“梅大夫往风”“刘家上色沉檀楝香铺”等。
《清明上河图》第一页上图右侧(图11)是写着“香茶”字样的茶肆,在桌案上摆放着茶具;茶肆隔壁挂着“正店”招牌,再往西是“孙羊店”(课件演示:相关图片)。
师:据统计,除景物的遮挡外,图中有商家设置的广告招牌23处,广告旗帜10面,灯箱广告4块,大型广告装饰彩楼、欢门5座。
北宋城市经济中广告文化的发达由此可见一斑。
商家用招牌和“幌子”做广告的策略,具体源于何时,并无统一说法,但从唐代陆龟蒙“小炉低幌还遮掩,酒滴灰香似去年”的诗句来看,不晚于唐代,招牌和“幌子”已经出现。
但如此的普及,还是北宋以后的事情。
而这也是北宋城市经济与汉唐相比,在经营手段方面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
(课件演示板书:2.经营手段:招牌幌子大行其道)师: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正店”两字旁边,大门上面的是什么呢?生:两个灯箱广告。
(课件演示:灯箱)师:刚才说到《清明上河图》中有灯箱广告4块,其中就有这两块(图11)。
问题在于:你做广告就得了,为什么非得采用灯箱的形式呢?换句话说,这灯箱是干什么用的呢?生:应该是店主人为在夜间招徕顾客用的。
师:很对,这可以说就是夜市广告。
由此,我们就进入下一个环节:北宋城市经济中,市的营业时间问题。
在北宋以前,夜市往往为官府所严禁。
人宋后,东京城夜市日益兴旺,政府亦不再禁止。
《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七》记载了宋太祖赵匡胤于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对开封府所下的诏令(课件演示:材料五):“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
”自此以后,夜市不断发展,宋徽宗年间尤盛。
可以说,夜间商业活动的出现,表明了东京城市商业贸易活动的活跃,同时,城市长期以来作为政治、军事中心而实行的严格时间管理制度,到这时由于经济因素的增强而渐渐松懈,反映出大都市经济中心地位的上升。
(课件演示板书:3.经营时间:夜市开始兴盛)师:大家再仔细看发的《清明上河图》前两页,并结合以下这段材料(课件演示:材料六),我们来继续讨论北宋“市”的经营时间,除了正常的日市和刚才说过的夜市之外,还有没有什么其他的“市”呢?材料六:“(开封城)诸门桥市井已开……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
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
……更有御街州桥至南内前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
”──《东京梦华录》卷三,“天晓诸人入市”条生:还有早市。
师:这样看来,在北宋的东京,一天24小时,几乎是时时刻刻都有市。
相较之下,北宋这种时间限制打破后城市经济的活跃程度,隋唐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师:下面,哪位同学再来说说在这段材料里,市场内都卖什么呢?生:卖酒、粥饭点心、洗面水、汤、茶、药等。
师:在刚才这段材料中,你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卖什么的啊?生:卖洗面水的。
师:这就可以从中看出服务性行业的勃兴。
传统商业一般买卖的是普通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而到了北宋时期,商业有了巨大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服务性行业的勃兴上。
所谓服务性行业,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
在中国古代,服务性行业主要包括饮食业、旅店业、医药业、茶坊和浴堂业、仓储租赁业以及字画装裱业等。
下面,我们先来说说饮食业。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有一“孙家正店”(课件演示:孙家正店,图11)。
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酒楼接待的应该是些什么人呢?证据有哪些?生:“孙家正店”接待的应该是京城中有势有财的上层社会人士。
证据:门上彩楼欢门精致,表明酒家规模大,装修豪华。
门口人流熙熙攘攘,停有许多车马,楼上高朋满座。
不远处两乘有侍女跟随的暖轿款款而来,侍女非普通百姓家所有,而且轿子在当时也是为权贵所有的交通工具。
师:同学们判断的不错,证据也比较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