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评价方案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教学教案

故都的秋教学教案

故都的秋优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故都的秋》中的精彩片段。

(2)能够分析并欣赏郁达夫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色。

(3)能够理解作者对故都秋天的独特情感和审美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景物描写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都秋天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3)引导学生珍惜当下,感悟生活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的情感之间的关系。

3. 欣赏郁达夫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把握作者对故都秋天的独特情感和审美观念。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3. 将课文中的优美句子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故都的秋》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文学鉴赏书籍。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故都的秋”,提问学生对“故都”和“秋”的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标记出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或段落。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标记的精彩句子或段落,并解释原因。

(2)教师引导学生从景物描写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郁达夫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色。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都秋天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家乡秋天景色,表达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

7. 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2)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秋天的作文,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故都的秋》,使学生了解作者郁达夫的生平和文学地位,掌握作品的基本内容、主题及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北京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祖国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的基本内容、主题及艺术特色。

(2)作者对故乡北京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抒情手法和艺术形象的刻画。

(2)作者内心情感与作品内容的关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郁达夫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发学生对《故都的秋》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勾画出印象深刻的句子。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及艺术特色,分享对作者热爱故乡北京的理解。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体会作品中的抒情手法。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作者郁达夫的认识。

2. 选取课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分析其抒情手法和艺术特色。

3.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郁达夫及其作品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的把握能力。

3. 学生对作者热爱故乡情感的体会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品内容,激发学生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详细解析作品的抒情手法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利用情感共鸣法,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深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包括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准备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3. 准备相关文学作品,以便进行比较阅读。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故都的秋》。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郁达夫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家乡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故都的秋》。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修辞手法。

(3)分析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郁达夫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故都的秋》,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讲解和解答疑问。

(2)重点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家乡故事,培养爱国情怀。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课文《故都的秋》。

2. 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和修辞手法,写一段关于家乡的描写。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积极性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以及运用生字词和修辞手法的写作,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篇以家乡为主题的短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故都的秋》教学评价方案

《故都的秋》教学评价方案

《故都的秋》教学评价方案学校濮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姓名朱天增编号py00180044 日期2009年06月一、教学目的1、学习并领悟课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2、理清其“形”,领悟其“神”,体会散文“形”与“神”的辨证关系3、通过探究性阅读,使学生体会郁达夫内心美好的情操,感受到大自然的优美情致,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把握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来写景状物,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2、品析故都的秋味古往今来,对于“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以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

但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深浅,情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显示不同的姿、色、声、味来。

郁达夫写的《故都的秋》,它从北国之秋着笔,紧扣北国秋色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涉及秋景、秋花、秋蝉、秋雨、秋蝉等景色,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表现出了它独特的风姿,独特的彩色,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

虽然,高一阶段学生曾鉴赏过《荷塘月色》、《世间最美的坟墓》等散文,但对于“情景交融”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学生却未能很好地探究过其深切的内涵。

因此,对于《故都的秋》,探究作者如何“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仍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而这课又是散文单元的第一课,这课的教学是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探究有着领起、示范的作用。

这就为本课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因此,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巧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体悟郁达夫“情景交融”的妙处。

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创设探讨氛围,深入理解作者有关故都秋的“悲凉”、“有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者为濮阳县一中学生,基础较好。

学习者的年龄大约在16、17岁,认知能力一般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认识事物停留在表面现象,不能深入地去认识事物,还没有达到理性认识阶段。

因此学习本课时,要创设各种学习的情境来激发学习者的内在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领会文章的妙处。

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故都的秋》教案及教学反思

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故都的秋》教案及教学反思

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故都的秋》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熟悉课文《故都的秋》,了解武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学习课文中的文学技巧和表达方式,掌握如何运用描写、抒情等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3.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和解读文章中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4.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故都的秋本课程的重点是学习长篇散文《故都的秋》。

这篇文章是以武汉为背景的,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主线,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人物、历史风貌等多方面,表达了对武汉这座城市的热爱和敬意。

2. 文学技巧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描写和抒情手法,如光影、色彩、音乐、比喻、对比等等,这些手法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也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素材和表达方式。

3. 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任何一节语文课程都离不开的内容。

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分析和阅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含义,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

4. 文化遗产鉴赏武汉是一座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学习本课程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鉴赏能力和爱好。

通过对文化遗产和历史底蕴的学习和了解,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1. 讲授法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的含义,学习文章中的文学技巧和表达方式。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主发挥,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如景色描写、思想表达、人物刻画等等,同时也可以加深他们对文化遗产和历史底蕴的理解。

3. 综合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课堂讲解、小组讨论、课外阅读、互联网搜索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全面了解武汉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并将这些知识点与课文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内容也十分丰富和实用。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和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多个方面了解武汉和《故都的秋》这篇文章。

北师大版高中高二语文必修4《故都的秋》评课稿

北师大版高中高二语文必修4《故都的秋》评课稿

北师大版高中高二语文必修4《故都的秋》评课稿一、教材背景《故都的秋》是北师大版高中高二语文必修4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该篇课文是根据著名作家钱钟书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通过描写一个小城市的深秋景色,展示了作者对乡愁与家国情怀的思考和表达,对学生的情感、思维以及审美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和分析《故都的秋》,让学生了解以下知识点:- 描写自然景色的语言表达技巧; - 掌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方法; - 理解作者运用景物描写表达情感和思想的特点。

2.2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故都的秋》,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2.3 情感目标通过对《故都的秋》的学习,培养学生以下情感: - 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强民族自豪感; -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文化传统; -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追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描写自然景色的语言技巧;•分析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3.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学生对文学鉴赏的兴趣和热情。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4.1 教学内容1.大致了解著名作家钱钟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分析文中描写自然景色的语言技巧和表现方式。

3.理解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4.探讨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4.2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介绍著名作家钱钟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2.导读法:通过引入相关课题、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文本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或全班讨论,分享各自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维。

4.分析法:分析文章的结构、意义和情感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深层思想。

五、教学整体设计与安排5.1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与导读•介绍著名作家钱钟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故都的秋》课文教案

《故都的秋》课文教案

《故都的秋》课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故都的秋》,使学生了解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季节变化和故都的秋的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故都、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眷恋,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故都的秋》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创作的一篇描写故都北京秋天景色的散文。

文章通过对故都秋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故都的秋的特色,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3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眷恋,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老舍的其他作品,如《茶馆》、《骆驼祥子》等,使学生对老舍的作品风格有所了解。

引入本课《故都的秋》。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标记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或段落。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角度,如景物描写、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对课文进行分析。

3.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5 情感体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故都的秋天,感受作者笔下的美景,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之情。

第四章:作业设计4.1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秋天的作文,要求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家乡秋天的特色。

4.2 拓展作业:让学生收集其他作家描写秋天的作品,与《故都的秋》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5.2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5.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理解、分析、表达等方面的表现。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故都的秋》中的经典诗句;(2)能够分析并描述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描绘和情感表达;(3)能够解读并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2)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探讨文本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3)通过研究、探究等手段,激发学生对故都秋天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故都的秋》,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3)引导学生珍惜当下的生活,对美好事物保持敬畏之心。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故都的秋》中的经典诗句;2. 分析并描述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描绘和情感表达;3. 解读并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3. 引导学生探讨文本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故都的秋》文本、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等;2. 学生准备:预习《故都的秋》,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搜集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故都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你们印象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引入《故都的秋》这篇课文。

2. 朗读感悟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故都秋天的美丽景色和作者的情感。

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经典诗句。

3. 品词析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描绘手法,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并讨论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情感表达。

4. 拓展延伸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如秋天的象征意义、作者对家乡的怀念等。

5. 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如背诵经典诗句、写一篇关于故都秋天的作文等)。

6. 课后作业(1)背诵《故都的秋》中的经典诗句;(2)写一篇关于故都秋天的作文,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3)深入研究作者及其作品,了解其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教学评价方案
学校濮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姓名朱天增编号py00180044 日期2009年06月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并领悟课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2、理清其“形”,领悟其“神”,体会散文“形”与“神”的辨证关系
3、通过探究性阅读,使学生体会郁达夫内心美好的情操,感受到大自然的优美情致,
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把握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来写景状物,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2、品析故都的秋味
古往今来,对于“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以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

但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深浅,情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显示不同的姿、色、声、味来。

郁达夫写的《故都的秋》,它从北国之秋着笔,紧扣北国秋色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涉及秋景、秋花、秋蝉、秋雨、秋蝉等景色,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表现出了它独特的风姿,独特的彩色,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

虽然,高一阶段学生曾鉴赏过《荷塘月色》、《世间最美的坟墓》等散文,但对于“情景交融”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学生却未能很好地探究过其深切的内涵。

因此,对于《故都的秋》,探究作者如何“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仍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而这课又是散文单元的第一课,这课的教学是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探究有着领起、示范的作用。

这就为本课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因此,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巧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体悟郁达夫“情景交融”的妙处。

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创设探讨氛围,深入理解作者有关故都秋的“悲凉”、“有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为濮阳县一中学生,基础较好。

学习者的年龄大约在16、17岁,认知能力一般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认识事物停留在表面现象,不能深入地去认识事物,还没有达到理性认识阶段。

因此学习本课时,要创设各种学习的情境来激发学习者的内在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领会文章的妙处。

同时提供相关的资料供他们参考,锻炼他们的思维,以形成他们的理性认识。

四、教学设想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创设探讨氛围,培养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

2、加强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讨论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启法引导学习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2、多媒体教室(装有Win XP, office 2003软件);
3、PPT课件。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步骤
(一)诗文导入,激发探究欲望
1
样的情景呢? 教师归纳总结:秋是丰收的季节,成熟的季节。

然而古往今来的文人对秋的感觉却各不
相同,有人悲秋,也有人颂秋。

多媒体课件显示如下资料(关于秋的诗文):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
(((
学们在文章中找出作者所描写的故都的秋景。

2、这些景物组成了几幅"故都秋景图"?
3、把这五幅画面连结起来的"神"又是什么呢?这五幅画又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呢?
4、作者着力写秋雨与雨后的闲人,其用意何在?
1 、显然,在作者的心目中北国之秋要远胜于南国之秋,北国之秋已成为作者的魂之所
牵,梦之所萦。

那么,北国之秋为什么会让作者魂牵梦萦呢?是故都的哪些秋景让作者难以割舍呢?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作者所描写的故都的秋景。

(教师范读文章第一至十一段)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郁达夫笔下的秋景有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还有碧天,牵牛花,秋雨,秋果等等。

2 、这些景物组成了几幅"故都秋景图"?
提示:秋晨静观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闲人图,秋日青果图。

作者写这五个画面时,并没有考虑文章的先后顺序。

因为这是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是它的主要特点。

从表面上看,这五幅画面是无序的,既不是空间顺序,也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逻辑顺序,这恰恰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

3 、那么,把这五幅画面连结起来的"神"又是什么呢?("清"、"静"、"悲凉")这五幅画又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呢?(此环节为整个探究过程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分组讨论)
①作者是如何描写清晨在院中看到的景象的?
学生品读后,研究,讨论;教师以问题点拨。

提示:作者在这里描写的景物有:
A、屋——破;
B、壁腰——破;
C、鸽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D、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
E、日光——漏、细数。

②" 秋槐落蕊图" 给了我们怎样的主观感受?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秋槐落蕊的?
提示:A、听觉——无声;B、嗅觉——无味。

C、触觉——极微细极柔软;
D、视觉——丝纹(细腻;清闲;落寞)。

③文中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
提示:这里运用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无声衬有声,达到一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此处还可结合《荷塘月色》中对蝉声和蛙声的描写来对比鉴赏)。

4、作者着力写秋雨与雨后的闲人,其用意何在?
提示: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又着力描绘都市闲人的着装、举止与神情,听到悠长悠长、平平仄仄的京调,一缕乡愁、一缕寂寞的悲凉油然而生。

小结:作者用"清、静、悲凉"的共同点把五幅画连结起来,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C.
(多媒体课件显示问题)
1、故都的秋景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作者为什么不选取色彩绚烂的景色,而只选了表现
"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
2、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呢?
1、故都的秋景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有红叶似的香山,有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有明澈如镜的昆明湖等,作者为什么不选取这些色彩绚烂的景色,而只选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
多媒体课件提示: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心境及他性格来分析。

本文写于是1934年7月,郁达夫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等原因,已由上海移居到杭州,隐居于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

他曾这样形容自己当时的生活:“每天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平时和行动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

”由于作者的性格与他身处的时代和他当时的心境在作家的内心投入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冷落之感的
")
2
答答。

文段(2 ):
相思树上的碎花,落满了一地;白了头的芦苇,在池边摇,在群雁南归的季节,老忙农着在秋日下曝晒刚收割的谷粒,一张张淳朴的脸上,浮现着满足的笑容。

文段(3):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
(1)是一个宁静,清新,让人倍感温馨的秋天。

读着它,仿佛也进入一个美丽的秋梦
中;这里的秋天让人感到家朦胧、羞涩,就像一颗含羞草。

(2)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就是个丰收的秋节,一切都成熟了,人们收获着谷粒,也收获着喜悦。

(3)这是一个离别的场景,这里的秋让人悲伤、凄楚,是颗颗离人泪联缀而成的。

太伤感了!"离人泪"变成了"霜染"的样子,那不是流泪,而是在流血!
九、板书设计
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

□朱增天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