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新生儿疾病护理常规
新生儿专科护理常规.doc

新生儿科护理常规目录第一章新生儿专科护理常规第一节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新生儿期是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满28天。
在此期内小儿的各系统发育不成熟,机体处于不稳定状态,且由宫内生活向宫外生活过渡,生活方式及环境均发生了巨大变化,易受环境影响而致病,死亡率高。
1.新生儿病室各房间应空气新鲜,温度24℃~26℃,湿度55%~65%。
病室内每日通风两次(30~60分钟),每日用洁净屏空气消毒房间两次,每次1小时,保持室内清洁。
2.保暖调节暖箱适宜温度,护理操作集中进行,避免不必要的暴露。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鼻腔及口腔分泌物。
4.抱与体位(1)抱起新生儿时动作应轻、稳,使新生儿感到安全。
(2)抱起时其头和臀部需要支撑,仰卧比俯卧容易抱起。
(3)新生儿一般以侧卧位为宣,避免溢乳导致新生儿窒息。
5.沐浴(1)沐浴时房间温度应保持在26-28℃左右;水温在38~41℃,以手腕测试较暖即可。
(2)沐浴应在喂奶前或喂奶1小时后进行。
(3)沐浴时应先早产儿、后非感染、然后感染患儿;从最干净的区域到最脏的区域,.即从眼睛、面部到头部、四肢,最后清洗臀部。
(4)沐浴时注意皱褶皮肤的清洁,如腋下、颈部、男婴包皮内、女婴外阴等部位。
(5)无沐浴禁忌者每日沐浴一次,不宜沐浴者每日行床旁擦浴1次。
沐浴用品保证一人一用一消毒。
6.患儿入室后立即测体重1次,早产儿每日监测体重1次,足月儿每周测体重一次,特殊情况下遵医嘱执行。
7.喂养选用新生儿配方奶,有条件时选用母乳。
一般每3 小时喂一次,或按需喂养。
奶量遵医嘱执行。
选择奶嘴时宜选用质地柔软的小号橡胶奶嘴,奶嘴孔不宜过大,以防发生呛咳引起窒息。
喂奶时注意观察有无喂养不耐受的症状,如呕吐、胃排空迟缓、腹胀及消化道出血等。
8.基础护理(1)脐部护理1)注意评估脐带残端有无渗出、脐周皮肤有无红、肿、渗液等异常征象。
2)残端及脐轮每日用消毒液涂擦至少2次,并保持脐部干燥,避免尿液污染。
(2)勤换尿布每次更换6~8次,异常情况下随时更换,避免尿液及大便对臀部皮肤的刺激。
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1、热情接待患儿及家长,收集病史资料,做好入院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
针对患儿的具体问题,对家长做好病情的咨询与解答工作。
2、保持病室温湿度适宜,室温24-26℃,相对湿度50%-60%,必要时可置患儿于暖箱中。
3、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吸痰。
4、预防各种原因引起的感染,特别是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的感染,工作人员接触患儿前要洗手,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及消毒隔离制度。
5、保证新生儿的营养供给,提倡母乳喂养,按需哺乳,奶前换纸尿裤,奶后拍背,如果使用奶瓶、奶嘴要清洁消毒,避免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6、根据病情测量体温,如果体温不升或发热时增加测量次数。
7、保持皮肤清洁,每天沐浴,脐带未脱者,浴后用75%的酒精做脐部护理,保持脐部干燥。
保持腋下、颈下,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清洁干燥。
便后及时更换纸尿裤,并用清水清洗臀部。
8、严格观察病情变化,勤巡视,发现异常及时按系统疾病的一般护理要点进行重新评估及处理,并做好护理记录。
9、严格记录患儿24小时出入量,早产儿每日称体重,足月儿每周二、五称体重。
1新生儿一般疾病护理常规

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1、应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2、环境适宜,室内最好备有空调和空气净化设备,室温应维持在22~24℃左右,相对湿度55%~60%左右,并需保持空气新鲜。
每月进行细菌培养一次。
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按病种隔离,严禁探视。
工作人员入室前更衣、换鞋,戴帽子、口罩,检查患儿及进行治疗护理时,必须先用消毒液或流水洗手后方可进行。
患感冒、腹泻、皮肤病或其他传染病时,禁止入新生儿室,防止交叉感染。
4、按医嘱进行人工喂养,不能吸吮者用滴管或鼻饲。
患儿应抱起喂奶。
喂奶前换尿布,喂时防止呛咳,喂毕轻拍背部排气,并使侧卧。
喂药时亦应抬高头部,顺口角缓慢喂入,防止呛咳。
5、准确执行医嘱,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6、新生儿入室后及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及家长,以便及时进行处理并避免纠纷发生。
并注意给患儿戴上手圈(床号、姓名、性别等),以防弄错婴儿。
7、每日测量体温6次,间隔4小时一次,早产儿、低体温及发热39℃以上者,每1~2小时测体温一次。
置温箱者,每2~4小时测体温一次。
8、使用婴儿温箱者,注意消毒隔离,每日用清水擦拭温箱内外一次,长期使用温箱者,每周更换温箱一次。
湿化器水箱用水每天更换一次,以免细菌滋生,定期做细菌培养。
9、加强皮肤护理,每日沐浴一次,保持皮肤皱折处清洁干燥,危重者可擦浴,同时观察皮肤有无皮疹、疖肿、糜烂等,并及时报告医生。
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用湿纸巾轻擦臀部,并涂护臀油,防止臀红发生。
10、加强脐带护理,脐带未脱时,应保持干燥,防止感染,若有感染发生及时处理。
11、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
呼吸困难者给氧。
1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面色、皮肤颜色、哭声、精神反应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13、严格控制输液速度,最好用输液泵,防止输液过快引起心衰发生。
14、注意观察大小便及饮食情况,及时留取大小便常规。
15、每天测体重一次,并作好记录。
16、及时准确的书写各项护理记录单。
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一、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1.气温和湿度控制:新生儿对环境温度和湿度较为敏感,所以需要确保环境温度适宜,一般为25°C-28°C,湿度保持在50%-60%。
家长在照料新生儿时,可以使用风扇或空调来调节室内气温,同时避免室内干燥,可以使用加湿器增加湿度。
2.饮食和喂养:新生儿的消化系统尚不完善,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喂养。
母乳喂养是最好的选择,可以增加母亲抗体的传递,提高婴儿的免疫力,也有利于消化吸收。
如果无法进行母乳喂养,可以选择市售的婴儿配方奶粉,但要遵循医生或护士的指导进行配方和喂养。
3.预防感染:新生儿免疫力较弱,容易感染病菌。
因此,在照料新生儿时,家长应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和卫生,经常消毒房间、家具和玩具等。
避免带有呼吸道感染的人接触婴儿,注意勤洗手,保持自身卫生。
4.睡眠呼吸:新生儿的睡眠时间较长,但每次睡眠时长较短。
在新生儿睡眠时,应保持安静,尽量避免噪音和刺激。
同时,家长要时刻注意婴儿的呼吸情况,确保呼吸通畅,避免出现窒息等意外情况。
5.抚触和按摩:新生儿对于抚触和按摩有明显的积极反应。
家长可以经常给婴儿进行轻柔的抚触和按摩,促进婴儿的血液循环和消化吸收,同时增加亲子间的亲密感。
二、新生儿疾病的健康教育1.黄疸: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尤其是出生后2-3天内出现黄疸属于正常现象。
家长应了解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和特点,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处理。
除了多晒太阳,家长还可以适当加大喂养量,增加黄疸的排出率。
2.脐带护理:新生儿脐带需要保持干燥和清洁,防止感染。
家长在换尿布时,要注意脐带周围的清洁,使用消毒的棉签擦拭脐带,并保持它干燥。
如果脐带出现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3.突发性婴儿疾病:有些疾病具有突发性和危重性,如新生儿窒息、心脏病、惊厥等。
家长应该学习急救知识,学会正确的急救方法,及时处理突发情况,保证婴儿的安全。
4.预防接种:家长需要了解婴儿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和时间安排,及时带婴儿完成相应疫苗的接种。
新生儿疾病护理常规知识点

新生儿疾病护理常规第—节新生儿疾病一样护理常规【概述】新生儿指从诞生到生后28天内的婴儿称为新生儿。
新生儿依据胎龄分为足月儿〔胎龄满37周至未满42周的新生儿〕,早产儿〔胎龄满28周未满37周的新生儿〕,过期产儿〔胎龄满42周以上的新生儿〕;依据诞生体重分为正常诞生体重儿〔诞生体重在2500-4000g的新生儿〕,低诞生体重儿〔诞生体重缺少2500g,大多数为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体重低于1500g者称为极低诞生体重儿〕,庞大儿〔诞生体重超过4000g者〕;依据诞生体重和胎龄的关系分为适于胎龄儿〔诞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第10-90百分位者〕,小于胎龄儿〔诞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第10百分位以下的婴儿〕,大于胎龄儿〔诞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第90百分位以上者〕。
【护理】一、一样护理1、热忱接待患儿及家属。
2、给患儿更衣、沐浴、剪指甲。
3、测量生命体征和体重。
4、佩戴双腕带,写上床号、姓名、诊断等。
5、向家长介绍探视制度、环境、责任护士、主管医生。
6、作好入院评估、找出护理问题/护理诊断,制定护理打算。
二、保暖1、保持室内温度24-26℃,相对湿度55-65%。
并保持阳光足够、空气新奇、幸免对流风。
2、依据新生儿情形,可采纳辐射式保暖床、暖箱、热水袋等方法保暖。
三、喂养1、正常足月新生儿诞生后半小时就可以开奶,提倡母乳喂养、越早越好。
2、对吸吮无力者可给予滴管喂养鼻饲或静脉高营养。
四、预防感染1、严格执行新生儿室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操作规程定期全面清扫、消毒;工作人员无传染病和急性感染;护理新生儿前后洗手,新生儿出院后对全部的用物进行终末处理。
2、皮肤护理诞生后可用纱布沾温开水将皮肤及其皱褶处的血渍和胎脂拭去,臀部可涂无菌植物油。
24小时后体温稳定者每日沐浴1次,每次换尿布,以温水冲洗臀部、吸干,勤换尿布,预防尿布疹的发生;衣、被、尿布肯定柔软、吸水性好,以防皮肤擦伤感染。
3、脐带的护理脱落前,保持局部清洁和枯燥;脱落后,局部不洁者可涂碘酊。
新生儿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新生儿是指从出生到生后28天的小儿。
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2、热情接待家属及病儿,更衣、洗澡、剪指甲、测体温、磅体重,并在患儿的手腕上戴上明显的标记,写上床号、姓名、性别,由责任护土向家属做好人院宜教及探视制度,介绍主管医生。
3、保暖:室温保持在24—26℃,相对温度55%—65%,使病儿核心温度维持在36.5—37.5℃。
4、做好皮肤、粘膜、脐带、口腔护理,每日沐浴一次,每 1.5—3小时更换尿布一次,并更换体位,大便后,随时更换尿布,用温水从前向后擦洗臀部并涂紫草油或达克宁霜,脐带未脱者,注意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5、注意喂养,新生儿尽快开奶,按需哺乳,如病情需要可照医嘱定时喂养。
喂奶时头偏向一侧,若病儿饥饿,随时哺喂,喂奶后竖抱排气右侧卧位半小时。
必要时抬高上身15—30°。
6、预防感染:(1)医护人员人室应更换鞋子,穿清洁工作假,操作时戴口罩、帽子、接触病儿前后应洗手,若有腹泻、皮肤化脓性感染疾病,病儿应立即进行相应的隔离(或进行床旁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病室每日用紫外线或三氧灭菌机消毒1—2次,每日定时通风换气十五分钟,出院病儿的床单位,暖箱须进行终末消毒。
8、病儿出院时,由责任护士向家属介绍喂养知识和疾病恢复期的护理知识等出院宣教。
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循环中生长繁殖及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感染。
1、按新生儿护理常规。
2、入院后按医嘱立即抽血作培养加药敏,严格无菌操作。
3、保证足够水份,营养及热卡,不能进食可给胃肠外营养,静脉补液。
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T.P.R神志、眼神及有无并发症,注意脐部和皮肤护理,尤其要要警惕脑部并发症。
5、注意保暖,纠正缺氧,黄疸较重者应按医嘱及时光疗,并按蓝光箱治疗护理常规。
6、按医嘱保证抗生素的正确应用,注意药物的浓度,时间、静脉输液时注意速度,必要时用输液泵。
7、一般护理:包括皮肤、口腔清洁及感染病灶的护理。
新生儿疾病护理常规

第一节新生儿疾病护理一.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护理常识】1.做好入院接待。
(1)原则上感染性与非感染性患儿、重症患儿与轻症患儿分区放置,有感染性疾病者放置于隔离区。
(2)做好入院告知,检查患儿全身皮肤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向家长交代清楚并记录。
填写腕带并请家长复核后给患儿系上。
在入院告知单上完整地盖上患儿脚印。
(3)入院时测量体温、测体重、沐浴或擦浴更衣。
(4)请家长在病历中留下地址、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医疗保险号码等重要内容。
(5)给家长发放探视证,交代探视相关事宜。
2.观察病情变化。
(1)体温检测:入院3日内,每4小时测体温1次;3日后体温平稳者,每日测体温3~4次;温箱内患儿每4小时测量体温1次,每小时观察箱温并记录。
(2)呼吸、心率监测:危重患儿每班至少检测呼吸,心率1次,或根据医嘱监测。
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楚口鼻分泌物。
(3)每班观察患儿皮肤情况,注意皮肤有无红肿、糜烂或化脓灶等,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并严格做好交接班。
(4)及时巡视患儿,观察病情有无异常,如发现有气急、发紺、高热、呕吐、面色苍白、哭声弱或不哭等现象,立即报告医师处理。
3.室温维持在24~26℃,相对湿度55~65%,早晚通风各1次,保持空气新鲜,每天每天空气消毒2~3次或空气消毒机24小时动态消毒。
4.按医嘱定时、定量喂奶。
若不能完成医嘱奶量时,评估原因,并报告医师处理。
5.加强基础护理。
(1)每天更换床单及床上用物,有污染随时更换。
有血液或奶液污染床单位时,及时用消毒液擦抹。
患儿使用公共台面时,须事先对台面进行消毒处理。
(2)每天沐浴1次,病危患儿进行床上擦浴更衣。
一般每周测体重2~3次,特殊患儿按医嘱执行。
(3)至少每3小时更换尿裤1次,大小便后用温水或湿纸巾清洗会阴与臀部,擦干皮肤,必要时涂臀红防护油或霜剂。
(4)脐部护理每日2次,用0.5%络合碘棉签擦拭脐窝与脐轮周围皮肤,待周围皮肤稍干后,再用75%乙醇涂擦脐窝,保持脐部干燥。
新生儿疾病护理常规

新生儿科一、温箱使用护理常规【护理评估】1、了解患儿的孕周、出生体重、日龄、一般情况及生命体征,判断有无并发症等。
2、检查暖箱性能是否完好,暖箱是否已清洁和消毒、箱内婴儿床铺好,处于备用状态。
3、环境适宜,室温>23℃,避免阳光直射、对流风及近距离的取暖设备。
【护理措施】1、准备湿化。
将灭菌注射用水或蒸馏水加人暖箱水槽中至水位指示线。
2、预热暖箱。
接通电源,打开电源开关,将预热温度调至28~32℃,约需30分钟~l小时。
调节湿度并维持在55%~65%。
3、根据患儿的体重、出生日龄调节温度,将患儿穿单衣或裹尿布后放置暖箱内。
4、定时测量体温,根据体温调节箱温,并做好记录。
每2~4小时测体温1次,注意保持体温在36~37℃之间,并维持相对湿度。
严禁骤然提高暖箱温度,以免患儿体温突然上升,造成不良后果,一般每次调节暖箱温度宜0.5~1℃。
5、保持箱内温度恒定。
一切护理操作尽量在箱内进行,如喂奶、换尿片、清洁皮肤、观察病情及检查等。
尽量少打开箱门,以免箱内温度波动。
如确因工作需要暂出暖箱检查,应注意在保暖措施下进行,避免患儿受凉。
6、防止交叉感染,工作人员入箱操作、检查、接触患儿前后必须洗手。
7、使用期间随时观察温箱功能是否正常,如温箱发出报警信号,应及时查找原因,妥善处理。
8、评估患儿是否具备出暖箱的条件。
(1)体重≥2000g,体温正常。
(2)患儿暖箱治疗一个月以上,体重<2000g,但一般情况良好。
(3)在不加热的暖箱内,室温维持在24~26℃,患儿能维持正常体温。
9、保持暖箱的清洁。
①湿化器水箱用水每天更换1次,以免细菌滋生。
机箱下面的空气净化垫每月清洁1次,如已破损则应更换;②暖箱使用期间每天先用消毒液擦拭暖箱内外,然后用清水再擦拭一遍;③长期置暖箱患儿每周更换暖箱1次。
患儿出温箱或更换暖箱后,将暖箱进行彻底消毒,包括取出托盘用消毒液擦拭。
暖箱内外用消毒液擦拭后,再用紫外线照射;④定期进行细菌培养,以评价清洁消毒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新生儿及儿科疾病护理常规第一节新生儿疾病护理常规一、早产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1.维持体温稳定(1)室温24~26℃,晨间护理时室温应26~28℃,湿度55%~65%。
(2)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成熟度及病情给予不同的保温措施。
体重>2000g 的早产儿可在箱外保温,一般体重<2000g应给予保温箱保温,每日测4次体温。
2.维持有效呼吸(1)给予血氧饱和度监测,如果血氧饱和度<85%者给予不同的吸氧方式吸氧,如低流量箱内吸氧,氧气函吸氧等。
(2)保持气道通畅,如果分泌物较多,应予吸痰,有胃食管返流者应抬高床头15°~30°,出现呼吸暂停应及时给予物理刺激,如弹足、托背,必要时给予面罩加压吸氧。
3.合理喂养(1)胎龄>34周,体重>1800g,状态良好者,生后6小时开始,最好给予母乳喂养,无法母乳喂养者可给予早产儿配方奶喂养。
(2)胎龄<34周,体重<1200g者最好采用胃管鼻饲喂养,喂养的量根据早产儿的体重耐受情况而定,以不发生胃潴留为原则。
(3)如果早产儿耐受较差,残留较多,或者胎龄<32周,体重<1500g者,应采用经十二指肠喂养法,十二指肠喂养方法是经幽门进入小肠的一种鼻饲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早产儿的胃、食管返流及胃残留。
早产儿喂奶量及间隔时间出生体重(g)<1000 1000~1499 1500~1999 2000~2499 开始奶量(ml)1/2奶1 全奶2~3 全奶5 全奶5~10间隔时间(h) 2 3 3.5 3.5每天增加量(ml) 1 1~2 3~5 5~10(4)正常胃残余量体重<1200g为1~2ml体重1200~1500g为2~3ml体重1500~2000g为3~4ml如果胃残余超过奶量的1/4不应再增加奶量,抽出的残余量通常应再行打人,因消化过程已开始,若残余量含黏液则予丢弃,若呈绿色或咖啡色应停止鼻饲,并通知医生。
(5)体重<1500g应每天称体重1次,体重>1500g每周测量体重1次,体重增长速度保证在每天增长25~30g为宜。
(6)观察排便情况,体重<1500g要每天按摩腹部,若24小时无大便,应给予人工排便。
4、预防感染(1)早产儿应与足月儿分开,专人专室护理。
(2)工作人员接触早产儿前,应彻底洗手,严格控制参观人数,非工作人员进入早产儿室应穿隔离衣。
(3)病室每天用紫外线照射2次,每次照射时间1小时,并用0.2%过氧乙酸喷雾4次/日,每月彻底清扫、过氧乙酸熏蒸病室一次并定期做空气培养。
(4)保温箱及抢救台、氧气函、监护仪探头等每天用含氯的消毒毛巾擦拭1次,每周用紫外线照射1次,每次30分钟。
(5)加强基础护理,特别是对眼睛、口腔、脐部、臀部以及皮肤皱褶处的护理,如有感染先兆如发红、异常分泌物或体温不稳定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二、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1.专室护理,按病种隔离,室温应维持在20~24℃左右,相对湿度55%~65%左右,并需保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
2.体温不升或体重不足者,应设法保暖或放入新生儿暖箱,保持温度恒定,并集中操作,防止经常开箱,影响保暖。
体温过高,可适当物理降温。
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工作人员进入新生儿病室应戴帽子、口罩,穿隔离衣,着隔离鞋。
检查患儿及进行治疗护理耐,必须先洗手后方可进行。
重症监护期间,严禁探视。
母亲患传染病时,应暂停直接喂奶,可吸出母乳,经消毒后喂给,工作人员如有皮肤病或其他传染病时,不应接触患儿。
如有感冒,禁止入新生儿病室内。
4.入院最初3天,测量体温4次/天;体温平稳3天后改为2次/天;暖箱中患儿测体温每4小时1次。
5.加强皮肤护理,保持皮肤皱褶处清洁、干燥,重危者可擦浴,每次大便后清洗臀部,并涂以10%鞣酸软膏或消毒油剂。
勤换尿布,防止臀红,臀红时用远红外线灯或白炽灯每日照射局部,每3~4小时为患儿更换体位1次。
6.按医嘱进行母乳或人工喂养,不能吸吮者用滴管或鼻饲。
应抱起患儿喂奶。
喂奶前换尿布,喂时防止呛咳,喂毕后轻拍背部排气,并使其侧卧。
喂药时亦应抬高头部,顺口角缓慢喂入,防止呛咳。
三、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护理常规【观察要点】1.观察患儿的呼吸困难及缺氧程度。
2.密切注意患儿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3.密切注意观察患儿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护理措施】1.吸氧根据缺氧程度选择不同的吸氧方法,如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头罩吸氧、持续呼吸道正压、机械通气。
注意安全用氧,吸人氧气应进行加温湿化,有氧浓度监测,保持患儿皿氧饱和度维持在85%~95%之间。
2.保温根据患儿情况置于适中温度的保温箱中,在抢救过程中注意保暖,使皮肤温度保持在36~37℃。
3.保持气道通畅在肩背部垫一薄的毛巾卷,有人工气道者定期气管内吸痰。
4.重症患儿遵医嘱禁食补液,以免呛奶造成窒息。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
出现呼吸困难加重、烦躁不安、呼吸节律不规则等及时报告医生,采取有效措施,详细记录病情变化。
6.实行保护性隔离,加强基础护理,预防感染。
【健康指导】1.满月后复查眼底、听力。
2.加强营养,预防感染。
3.按时预防接种。
四、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观察要点】1.观察生命体征的改变,及时记录阳性体征并与医生取得联系。
2.密切观察神经系统症状,如意识状态、囟门张力、肌张力和瞳孔变化。
3.密切观察颅内压升高的表现,生命体征改变、呕吐频繁、前囟隆起、意识障碍。
4.每天测量头围。
5.仔细认真观察惊厥发生的时间、部位。
避免漏诊。
【护理措施】1.严密观察病情,降低颅内压。
2.保持绝对静卧,减少噪音,一切必要的治疗护理集中进行,并做到稳、轻、准,尽量减少对患儿的移动和刺激,抬高头位15°~30°。
3.烦躁不安和惊厥时遵医嘱使用镇静止痉。
4.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用氧。
(1)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毛巾、被子遮盖口鼻等引起窒息。
(2)呼吸困难者给氧:选择适当的给氧方式,呼吸停止过于频繁者,根据医嘱呼吸兴奋剂,必要时应用入工呼吸机。
5.做好各项治疗配合与护理。
(1)准备好抢救器械和药品,如需外科手术者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
(2)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健康指导】1.加强围产期保健工作,减少异常分娩所致的产伤和窒息。
2.鼓励坚持治疗,定期复诊,有后遗症时,教会家长对患儿进行功能训练,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五、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常规【观察要点】1.出生后黄疸的时间、部位、程度变化。
2.有无核黄疸早期症状(肌张力低下、嗜睡、吸允反射减弱、萎靡等)。
3.有无出血倾向、头部血肿、发热、呼吸障碍、心功能不全、呕吐、腹胀、脱水、哭声及大小便性状、次数等。
【护理措施】1.密切观察患儿神智、肌张力及进奶量的动态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2.注意患儿皮肤、巩膜、大小便的色泽变化,观察黄疸的进展和消退。
3.遵医嘱给予肝酶诱导剂和白蛋白。
4.做好光疗和换血疗法的准备及护理工作。
5.减轻心脏负担,防止心力衰竭(1)保持患儿安静,减少不必要的刺激,各项治疗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
(2)蛋白质静脉输注4小时左右,必要时在输注后遵医嘱预防性使用呋塞米以减轻心脏负荷。
(3)心力衰竭时输液速度要慢,遵医嘱给予利尿剂和洋地黄类药物,并密切观察药物反应,防止中毒。
6.加强喂养。
指导家长正确喂养,以利肠道正常菌种的建立。
【健康指导】1.向家长提供黄疸的相关知识。
2.确定家长学会黄疸的观察。
3.确认家长了解正确喂养对于建立肠肝循环的重要性。
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常规【观察要点】1.观察患儿意识状态,有无兴奋、嗜睡甚至昏迷等症状。
2.注意观察有无惊厥,注意惊厥的特点。
3.观察患儿前囟张力、瞳孔、肌张力、尿量的变化。
4.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
【护理措施】1.保证足够的通气和换气功能(1)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床边备好吸引器,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2)选择适当的给氧方式,维持血气正常。
2.加强监护(1)监测心率、心律、呼吸、经皮氧饱和度、血压、周围循环情况、血糖、血气分析、电解质、血细胞比容等。
(2)诏录24小时出入液量,尿量小于1ml/(kg·h)及时通报医生。
(3)注意观察患儿意识、瞳孔、前囟张力、肌张力及抽搐情况。
(4)观察腹胀、呕吐咖啡色胃液等应激性溃疡表现;开奶后注意有无腹胀、奶液潴留、呕吐、血便等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表现。
(5)观察药物反应。
3.控制惊厥和脑水肿保持安静,减少刺激,各项操作尽量集中进行。
抬高头位30°,遵医嘱应用降颅内压药物。
一旦发生惊厥,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将其控制。
按医嘱正确应用镇静止痉剂。
4.供给足够的营养和热卡,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防止和早期干预后遗症(1)指导家长学会按摩,如肢体按摩、被动运动等,加强功能训练。
(2)预防感染发生,做好基础护理。
【健康指导】1.积极采用新法复苏,防止围产期窒息。
2.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与解答工作,恢复期指导家长掌握康复干预的措施。
3.指导家长对患儿病后及早进行功能训练和智能开发,以减轻后遗症症状。
并嘱其坚持定期复查。
七、新生儿肺炎护理常规【观察要点】1.注意全身状况,如精神是否萎靡,有无面色苍白、紫绀、对刺激的反应,体温脉搏的改变。
2.注意呼吸频率、节律,有无呼吸停止、三凹征、鼻翼扇动、端肩、下颌呼吸及叹息样呼吸。
3.观察呼吸道分泌物颜色、量、黏稠度,是否混有羊水、胎粪、呕吐物内含血液等。
4.特别要注意是否有并发心功能不全、败血症、脓胸等表现。
【护理措施】1.改善呼吸功能,保持病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根据病情选用供氧方法及辅助呼吸,常用口罩供氧,保证抗生素及其他药物按医嘱应用。
2.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采用雾化吸入以利于湿化呼吸道,促进分泌物排出。
3.保持安静减少耗氧,避免剧烈哭闹,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剂。
4.维持正常体温,新生儿患肺炎时体温可能升高也可能降低,应根据病情不同,采用相应方法维持正常体温。
5.耐心喂养,保证营养供给。
6.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异常并积极处理。
(1)观察呼吸系统表现是否改善,如青紫、呼吸困难、咳嗽有无改善。
(2)全身症状是否好转,如反应、体温、进奶量等。
(3)观察有无心力衰竭,脓胸、气胸、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肠麻痹等并发症。
【健康指导】1.加强喂养,鼓励母乳喂养。
喂荞要有耐心,以少量多餐为宜。
喂奶后将小儿竖直,头伏于母亲肩上,轻拍其背以排出咽下的空气避免溢乳和呕吐,待打嗝后再取右侧卧位数分钟。
2.保持皮肤清洁,预防感染,减少探视。
3.按时预防接种。
八、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观察要点】1.观察神志、面色、反应力、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等的变化。
2.观察有无双眼凝视、烦躁不安、面色青灰、前囟饱满、喷射性呕吐、阵发性尖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