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世界艺术的走向——马群雄
(完整ppt)10-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件_第十章(20190402)改后

• 第三,形成了数字时代的大众音乐狂欢。 • 第四,数字技术让音乐迈入跨界应用时代。
三、数字技术条件下的舞台艺术
• 第一,表演主体的多元性和虚拟性。 • 第二,表演过程的事件性。 • 第三,表演效果的奇观性。 • 第四,表演形式的跨界性。 • 第五,表演传播的广泛性和全球性。 • 第六,数字技术对保护表演形态文化艺术有重
波普艺术代表作品 罗伯特•劳申柏《组字画》
当代艺术家蔡国强在黄浦江上的焰火作品《白天焰火》2014年8月8日
多样化与本土化的艺术博弈也带来了需要 思考的问题
• 首先,多样化时代的各国艺术出现了明显的国际化现象。 • 其次,艺术的本土化在国家和民族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不断加强。 • 最后,本土化并不完全等同于民族国家文化的简单符号化。
1940年6月18日,戴高乐在英国广播电台 发起抵抗号召。二战期间,广播电台成 为发动和团结民众的有力武器。
三、网络媒介与艺术传播
• 网络媒介与电子媒介相比具有的新的艺术传播特征: • 网络媒介实现了传播的多对多,而电子媒介只是一
对多; • 网络媒介具有强大的交互性,电子媒介主要是单向
传播; • 网络媒介具有沉浸式体验优势,电子媒介的视听感
数字技术条件下的舞台艺术案例
2016年《最忆是杭州》G20晚 会实景演出与数字创意的结合。
第四节 当代媒介与艺术传播
一、纸媒介与艺术传播 二、电子媒介与艺术传播 三、网络媒介与艺术传播
艺术传播的四种要素
传播者 艺术信息 传播媒介 艺术受众
一、纸媒介与艺术传播
21世纪艺术的走向一种历史的视角

21世纪艺术的走向:一种历史的视角作者:马群雄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11年第03期人类艺术起源于公元前三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虽然尚未发明使用文字记载历史,但是已经开始使用石头工具刻绘动物及人类的图形,这就是人类艺术的开端。
人类生活环境影响艺术发展,宗教、社会、政治、科学、战争等都会改变艺术发展的方向,并且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在文明的进程中表现得也不一样,如当今非洲的一些民族依旧停留在远古时期的新石器时代或青铜器时代,而世界发达国家则已步入太空时代。
本文通过从文化、科技、政治、社会、宗教等方面对艺术的深远影响进行剖析,回顾欧洲艺术发展的简要历史,并由此初探21世纪艺术的发展方向。
一、影响艺术发展的因素艺术的发展过程可以按照“时期”或“运动”来划分,因为这两者均能代表艺术家在某一时期或某一时间段的行为与风格。
一般而言,“时期”是自然形成的,而“运动”是由艺术家发起的。
纵观世界艺术发展的潮流,可归纳出以下几个影响艺术发展的因素。
1宗教埃及的米索不达米亚时代及希腊的罗马时代,均历时数千年。
这一时期所有艺术作品都带有宗教色彩,以描绘神祗、神话故事为主要内容。
目前存在于世的瑰宝中,如希腊的万神庙、维纳斯雕像,法国的无头胜利女神等都是不朽的杰作。
公元476年,东罗马帝国灭亡后整个欧洲进入中古时代。
其标志是基督教势力逐渐庞大起来,拜占庭艺术在罗马艺术的基础上,多以基督(耶稣、圣母玛利亚及圣徒)作为艺术主题,使所有艺术都呈现基督教色彩。
2文化文艺复兴首先从意大利威尼斯开始,而后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家在建筑、雕刻及绘画方面采用了复古的方法,这时基督教艺术依旧主导市场,但艺术作品中的人物不再局限于耶稣基督与圣母。
公元495-1520年为文艺复兴的高峰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均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是他们把文艺复兴带上顶峰。
米开朗基罗在西斯汀教堂穹顶上的绘画《创造亚当》,将亚当描绘成与上帝几乎平等的地位,这在文艺复兴前是没有过的。
艺术概论——群马

《群马》徐悲鸿纸本设色109 X 121厘米1940年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徐悲鸿的马独步画坛,无人能与之相颉颃。
在他个人的艺术成就中,也以画马的成就最为卓著。
他一生致力于国画的改革,而体现他国画改革最高成就的就是他的国画奔马。
他非常注重写生,关于马的写生画稿不下千幅,学过马的解剖。
对马的骨骼、肌肉、组织了如指掌,同时,他还熟悉马的性格脾气。
在技法上,他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又参用西方的透视法、解剖法等,逼真生动地描绘了马的飒爽英姿。
用笔刚健有力,用墨酣畅淋漓。
晕染全部按照马的形体结构而施加,墨色浓淡有致,既表现厂马的形体,又不影响墨色的韵味。
徐悲鸿的马是中西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是极为成功的。
此幅《群马图》作于一九四O年,徐悲鸿当时正旅居印度,他从报上得知中国军队在鄂北痛击了日本侵略者,喜不自禁,乘兴挥毫,写下这幅逸兴遄飞的佳作。
在图中左上侧,他自题曰:“昔有狂人为诗云:一得从千虑,狂愚辄自夸,以为真不恶,古人莫之加”。
借这幅奔马图,他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对民族的明天满怀的希望以反对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念。
托物言志是他绘画的一大特色。
《齐白石像》这是吴作人肖像画的代表作,画于1954年。
当时白石老人已经是91岁的高龄,为了照顾老人的健康,又要通过直接写生获取生动的感受,吴作人采取特殊的创作方法。
他先安排好画面的基本构图,确定人物的整体比例,然后面对齐白石写生,写生的任务是基本完成面部与双手。
这样直接写生仅仅一次,然后请别人穿上长袍,从容描绘身躯和衣服。
沙发上的兽皮和扶手,则是以后参照实物加工画出来的。
齐白石是我国现代的杰出画家,在绘画、篆刻、书法等方面都有高超的造诣。
吴作人跟白石老人有长期交往,对齐白石的形象、神气有很深的理解和印象。
他主要通过老画家面部神态,表现这位艺术大师的精神世界,而并不像许多肖像画须借助于人物的姿态和所在环境老作说明。
老画家的形象安祥庄重,银髯鹤发和睿智的眼神,体现出艺术修养和生活阅历的深广。
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论文题目: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学生:李迦迦2013 年8月29日内容提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相应的带动了艺术在社会中的发展,从而使艺术在社会发展中获得了主体性的地位,这种主体性的地位正在不断加强。
艺术主体性地位的加强无论对促进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社会和谐、提升国家形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还是人们最关注的环保问题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认为深刻的探究艺术在社会中的作用,有利于社会各界采取相关措施,让更多人了解艺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促使艺术在将来的社会发展中取得良性前景。
关键词:艺术、社会发展目录前言 (4)第一章艺术与社会发展 (5)一、艺术的内涵 (5)二、艺术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10)三、艺术在各个历史阶段所扮演的角色 (11)第二章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5)一、艺术引导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 (15)二、艺术是社会和谐的协调 (16)三、艺术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的“代言人” (17)四、艺术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 (19)五、艺术为环保保驾护航 (19)第三章艺术促进社会更快发展 (22)一、艺术促进社会发展的背景 (22)二、艺术促进社会更快发展应当采取的措施 (25)第四章展望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良性前景 (31)结语 (33)注释 (35)参考文献 (36)前言没有一个民族不重视艺术的发展,即便是发展落后的民族与国家也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在艺术上。
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看似对社会发展毫无用处的事业上,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种愚蠢的表现。
如果人们用于艺术的创造和享受艺术的精力不关乎生活,如果艺术只是一味的耗费人们精力和金钱,那么历史必然会淘汰那些在艺术上耗费时间和精力的民族,而恩惠于那些有实际才能的民族。
同样恐怕艺术也不可能以生机勃勃之势得以发展,更不可能呈现出如今百花齐放的画面。
因此,认为艺术对社会发展毫无用处的观点是愚昧不堪的。
艺术从原始社会开始就追随着我们,它的存在无疑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并符合人类的某种需求。
心灵诗画似幻亦真--浪漫写实主义开创者马群雄作品赏析

心灵诗画似幻亦真--浪漫写实主义开创者马群雄作品赏析
王金卓
【期刊名称】《商场现代化》
【年(卷),期】2013(000)034
【摘要】盛名之下,更显浪漫写实主义魅力如果您有心关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美国等国家的艺术展,您会发现每年都有一个独特的'浪漫写实主义'作品展。
该展广受艺术评论家与收藏家的赞赏,并曾获得法国美术家协会特颁的'特
殊成就奖'。
'浪漫写实主义'20世纪末源于一个美籍华人艺术家——马群雄。
他现
为美国国际文化艺术总会创会会长、法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受到马群雄作品的震撼,美国Yajnavalka艺术出版公司特将其作品印制复制画,全球销售。
【总页数】2页(P60-61)
【作者】王金卓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熔铸着心灵感悟的亦真亦幻的画——解读卢中见绘画艺术 [J], 陈韩星
2.亦真亦幻,似痴似狂——《简·爱》中疯女人伯莎的艺术形象评析 [J], 周蒲芳
3.亦真亦幻亦古亦今——浅析陶瓷山水画艺术创作之我见 [J], 罗伟文
4.亦人亦怪似幻似真——谈《聊斋志异》的形象塑造 [J], 张载轩
5.真做幻时真亦幻,幻做真时幻亦真——神魔小说的幻理特征 [J], 冯汝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1世纪世界艺术的走向——马群雄

21世纪世界艺术的走向——(马群雄2010年6月12日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发表演说)一. 前言:人类艺术之起源人类艺术起源于大约在公元前30000年,那时属于旧石器时代,人们尚未发明文字记载历史。
但是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使用石头工具刻绘动物及人类。
这是人类艺术之开端。
那比人类文字记载得历史更为久远,人类生活的环境影响艺术之发展。
公元前30000年至公元前8000年旧石器时代,这一段时期由公元前30000至公元前8000年。
1879年在西班牙阿尔塔米拉(ALTAMIRA)岩洞所发现的野牛狩猎图,随后在1940年于法国拉斯卡斯(LASCAUX)又发现了岩洞绘图,就是在公元前26000至30000年之间的作品,艺术发展史与人类的生活史是息息相关的。
人类的祖先在这时所绘的画都是记载他们生活情况。
这些都属于人类“史前文明”。
正好是旧石器与新石器时代。
二.米索不达米亚时代(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500年)当人类之文明推到米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N)时代,闪族人发明了文字,但这一时期之艺术是属于“战争艺术”,“宗教艺术”与“墓园艺术”。
因为所有的艺术都在描绘战争,宗教或是为帝王建造墓园等。
这是在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500年。
当时埃及之艺术称之谓“死亡艺术”,因为都是为帝王建造墓碑。
埃及的金字塔,人面狮身像及木乃伊都是属于埃及的文明也都是为死而作的安排。
库夫法老王在位23年,建造大金字塔花了20年,他把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准备死亡之后事。
三.希腊(公元前850年至公元前323年)公元前850年至公元前323年,古希腊时代之艺术渐渐由古典(OLD FASHION)进到写实(REALISM)。
希腊式之建筑被罗马人模仿了几个世纪,欧洲人由文艺复兴模仿至19世纪,19世纪后美国人亦采用希腊式建筑。
位于卢浮宫显著位置的“无头胜利女神像”(NIKE)即是公元前二世纪的作品,“拉奥孔与他的儿子”为公元前三世纪之作品,这都代表了希腊文明的兴盛。
《艺术概论》孙美兰 新复习知识点10

《艺术概论》孙美兰复习知识要点胡於怀整理第一章艺术的形态第一节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1.什么是艺术?p12.艺术的三个突出特点是什么?p2●艺术形态要求强烈的主体性●艺术形态是对象化的存在●艺术形态是美的形式构成3.《黄河大合唱》光末然词冼星海曲第二节艺术形态的划分主要看我给大家的笔记内容,包括涉及到的名词、作者、作品、国籍等!!要注意的知识点有:●时间艺术有哪些?音乐、文学问:为什么音乐能够显示出特殊的魅力?答:P6《送别》李叔同●空间艺术有哪些?绘画、雕塑问:运用色彩传达审美经验的三种方式是什么?答:P9●时空艺术有哪些?舞蹈●19世纪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绘画连作《卢昂大教堂》●后印象主义三杰:法国塞尚、高更;荷兰凡高(塞尚被20世纪的艺术家们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各自的代表作●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俄罗斯巡回画派(列维坦、列宾等代表作)●俄罗斯的康定斯基属于热抽象;荷兰的蒙德里安属于冷抽象●美国当代“乡土写实主义“画家怀斯代表作《克里斯蒂娜的世界》●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舞蹈的三要素:姿势、结构、动作。
(参考我讲课内容的笔记)●芭蕾舞P18●俄罗斯的柴可夫斯基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
●古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戏剧的体验派与表现派。
(参考我讲课内容的笔记)●中国梅兰芳的表演体系P21●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提出的建筑三原则:实用、坚固、美观。
●建筑美学法则之一:“形式服从功能”,19世纪末美国建筑学家路易斯.沙利文提出。
●问:西方古代建筑(古希腊)的三种柱式:多利斯(男性)、爱奥尼亚(女性)、科林斯分别不同的特点有哪些?P25●印度的泰姬陵。
第三节艺术形态的构成关系1.外在世界2.内在世界4.二者构成关系特点是:直接面向外在世界,通过外在世界来展示内在世界、通过物质世界来展示精神世界,通过自然世界来展示社会文化意识世界,通过实体世界来展示心灵世界.这是各种类型的艺术形态构成关系中,最基本、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种。
艺术学研究信息年报

艺术学研究信息年报Ѳ 2008年1月8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文艺报“联合举办 文艺作品中的国家形象 学术研讨会㊂会议就文艺创作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㊂与会学者普遍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使中国内在的活力和创造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外国人的想象,中国形象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㊂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家不能放弃文化自觉,新的时代当然应该有血肉丰盈㊁新鲜可信的中国形象在文艺作品中孕育诞生㊂与会学者还特别强调,在塑造国家形象的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应将国家形象变成政治概念㊂对文艺作品应该取一种宽容的态度,而宽容的态度正是树立国家形象所需要的态度,因为国家形象是通过复杂的甚至对立的元素建构起来的,国家形象的工程应该是综合的宏大的工程,它不应该是单种元素组成的㊂况且,单种元素也建立不起国家丰富的形象㊂(‘文艺报“记者任晶晶)Ѳ 2008年2月初,由全国高校多位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课程教师共同撰写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发展史“(上㊁下册),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发行仪式㊂该书在编著过程中借鉴吸收了国内外近年来出版的有关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专著㊁教材和文论㊂内容浩繁㊁详细而系统地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从诞生到成熟,以及在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发展历史㊂全书共分四个部分:一㊁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二㊁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在俄国㊁苏联的传播和发展;三㊁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四㊁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在西方的传播㊁发展和演变㊂其中,每一部分又介绍了各重要历史人物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所做的贡献及其历史作用等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孙艳敏)Ѳ 2008年4月,由曾繁仁主编的‘中国新时期文艺学史论“一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㊂该书是第一部从史论的角度全面总结我国新时期文艺学建设发展的论著,从文艺学Array基本理论研究史论㊁文艺学领域研究史论和新时期文艺论争研究三个大方面来把握新时期文艺学的整体发展㊂该书特点是,把新时期文论放在西方文论的影响背景中来考察,总结了我国新时期文论对西方文论所经历的由大量传播㊁有分析地吸收到对话交流的历程,并着重对西方文论的交流对话的途径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与探索,以期使这种对话交流成为我国文论发展的重要经验㊂该书并对新时期文艺学领域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均进行了文献资料的考订整理,对于新时期文艺学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文献资料价值㊂(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秀芹)701 Study of ArtѲ 2008年4月24日至26日,由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㊁广西师范大学审美人类学研究中心和‘东方丛刊“联合主办的 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发展与文艺学学科建设 学术研讨会在桂林召开,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的50多位专家㊁学者出席了研讨会㊂会议主要围绕三个主题展开讨论,一㊁中国古代文论的传统与当代意义;二㊁中国当代文论美学建设与中西文论美学比较研究;三㊁电子传媒时代的文学与文学理论发展㊂(广西师范大学 莫其逊 张兴华)Ѳ 2008年5月5日至7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与韩国韩中文化艺术协会联合主办了中韩暨观察员国家文化艺术界高层学术论坛 ㊂来自中国㊁韩国以及日本㊁越南㊁新加坡等国文化艺术领域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围绕论坛议题 二十一世纪亚洲文化发展展望 ,分文化文学㊁电影㊁戏剧美术㊁音乐舞蹈四个类别,以大会发言与专题讨论形式,展开深入和广泛交流,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观点㊂与会专家学者和艺术家趋于共同的观点认为,在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亚洲各国如何创造更加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为自己国家㊁民族文化的发展开拓出新境界,在保持文化传统和文化独特性的同时,努力促进亚洲及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这是一个具有地区战略意义的重大研讨课题㊂(‘中国艺术报“记者冉茂金)Ѳ 2008年6月21日至22日,由山东艺术学院㊁东南大学和上海大学联合主办的 第四届全国艺术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学术年会(2008) 在山东济南举行㊂来自全国高校和研究院所的80余位专家㊁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研讨的主题是 艺术学研究与当代文化建设 ㊂在此主题之下,列有具体议题进行讨论,议题题目分别是:一㊁当代文化大发展中的艺术学;二㊁艺术学学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三㊁中国当代城市化进程中的艺术学建设;四㊁艺术学教学与人才培养;五㊁艺术学研究方法探讨㊂会议结束时,与会专家和学者形成两点共识:一是协调各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的力量,进行艺术学学科基本术语和学科基本概念的规范制定;二是联合各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积极申请将艺术学提升为门类学科的工作,以适应艺术学学科的发展需要㊂(本刊记者 方 菲)Ѳ 2008年7月10日,‘文艺报“在 理论与争鸣 版发表署名李健的文章‘中国古典文艺学研究的学理沉思“,文章提出中国古典文艺学的学理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一㊁注重文学与艺术各门类之间的相互联系,探讨文学与艺术的共同的审美特征性;二㊁在探讨文学艺术共同审美特性的基础之上,总结出普遍适用的理论范畴;三㊁提炼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努力开展对中国古典文艺学的深入研究㊂(‘文艺报“记者周玉宁)Ѳ ‘文艺研究“2008年第10期发表仲呈祥㊁张金尧的文章‘坚持 美学的历史的 标准的和谐统一“,文章就新时期以来,艺术批评相较于艺术生产的发展与繁荣相对滞后,出现了 艺术无标准 ㊁标准混乱等诸多现象,进行学理性讨论㊂提出较之各种批评形态,马克思主义的 美学的历史的 批评标准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更为宏阔的理论视野㊂对于文艺批评来说,美学标准是处于第一位的批评标准,因为倘经不起美学分析,那就很可能是公式化㊁概念化的非艺术品,但时代 有了肯定历史倾向的时候,忽略历史批评就意味着扼杀了艺术 ㊂同时,美学标准与历史标准辩证一,要防止在历史层面失去宏观价值判断的大智慧而津津乐道于形式层面的细枝末节的小聪明,也要防止离开对艺术本体真切的美感体验,去做大而无当的价值判断㊂文章最后提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 美学的历史的 文艺批评标准和和谐统一,才会对文艺作品和文艺思潮有独到的思想发现和美学发展㊂同期发表的贾磊磊‘建构艺术批评的文化标准“一文也指出:艺术批评的文化标准,是一种以文化价值观为参照系㊁以文化的精神取向为基准的艺术评价原则㊂文化批评的职能并不是完成一般意义上对于艺术作品民族风格的确认,而是通过对于艺术作品叙事情节的读解来指认作品内在的文化意义,并为不同的艺术批评体系建构一种文化的视阈和参照系,以此来判断艺术作品的文化价值,使对文化精神与文化意义的分析贯穿于整个艺术批评的活动之中,进而在艺术批评的话语体系中确立一个文化的分析与评价维度㊂(徐晶)Ѳ 由中国传媒大学文艺研究所主办的 新形势下的新发展:2008审美文化拓展论坛 于2008年10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㊂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㊁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㊁北方工业大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㊂会议提出,今后将整合更多学术资源,在审美文化基础理论,中国传统文化㊁审美文化的实践性㊁文化产业等方向进行探索㊂Array (中国传媒大学晗宁)Ѳ 2008年11月1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编辑部举办的 文艺的当代性:改革开放三十年理论与实践 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㊂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㊁中国社会科学院㊁中国国家图书馆㊁中国作协㊁中国文联㊁北京大学㊁清华大学㊁中央美术学院和人民日报社等单位的20余位学者㊂会议就五个中心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一㊁文艺与政治;二㊁理论建设与批评实践;三㊁文艺的公共性与公共领域建设;四㊁经703 Study of Art 典批判与重构;五㊁思想解放与文艺的当代性㊂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代表主办方致词,指出把改革开放30年的文艺实践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反思㊁总结其经验和规律,从理论上进行审视和探索,解决当前文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促进当代文艺向着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是一项迫切的工作㊂‘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郭运德认为,新时期文艺有其突出特点,就是当代文艺同社会发展进程紧密相联,在与社会同步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文艺的现实主义精神㊂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全面阐述了30年来的我国文艺理论批评,并从 多元理论话语的学术视野 ㊁ 融合西方现代理论批评的主要成果 ㊁ 西方最激进的理论批评在中国也有回应 ㊁ 女性主义话语的兴起 ㊁ 西方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融合 ㊁ 中国本土理论的初步酝酿 等方面梳理其发展的脉络和主线㊂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聂振斌提出,后现代主义思潮㊁市场经济所主导的大众文化和文艺创作实践,对新时期以来形成的美学及文化观念的冲击,表现在照搬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新东西来批判我们过去美学或者是现实审美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㊂是用感性反对理性,甚至提出取消美学,取消哲学㊂这些都是在搬用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缘故㊂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特别指出,中国20世纪的艺术进程,迫切需要形成中国自己的一套说法,要建构起中国自己的艺术理论构架,这些需要我们来给自己做论证㊂(中国艺术研究院 方宁)Ѳ 2008年12月8日至11日在南京艺术学院召开了 改革开放与中国当代音乐学 高层论坛,举办这届论坛是为纪念 改革开放 30周年,反映中国音乐学术30年来发展壮大的伟大历程,进一步总结30年来中国音乐学发展经验,探求中国当代音乐学发展方向㊂论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㊁中央音乐学院㊁南京艺术学院发起,出席人员有国内音乐学界的专家㊁学者50余人㊂论坛收到的论文十分丰富,主要篇目有:王耀华‘跨文化音乐比较研究与跨文化比较音乐学“㊁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研究30年(1978 2008)“㊁蔡良玉‘西方音乐研究30年(1978 2008)“㊁毛继增‘我国民族音乐学的软肋 田野工作“㊁祖振声‘解放思想结硕果 从一元到多元“㊁魏廷格‘中国当代音乐学之缺失与前瞻“㊁金兆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行音乐美学的观察与思考“㊁杜亚雄‘民族音乐学面临的现状及对策“㊁项阳‘传统音乐研究理念变化的意义“㊁陈荃有‘音乐学术媒体发展之喜与忧“㊁杨燕迪‘中国音乐学的当代处境与未来愿景“㊁冯光钰‘中国音乐传播学与改革开放同行“㊁修海林‘中国音乐史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展望“㊁汪毓和‘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发展的回顾和认识“㊁冯长春‘新时期音乐研究观念的更新与实践 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为例“㊁宋瑾‘关于中国音乐学创新性研究的思考“㊁郭克俭‘学科概念驱动下的自觉意识 1997 2007我国(大陆)声乐学术叙事考察“㊂(本刊记者 芳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世纪世界艺术的走向——(马群雄2010年6月12日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发表演说)一. 前言:人类艺术之起源人类艺术起源于大约在公元前30000年,那时属于旧石器时代,人们尚未发明文字记载历史。
但是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使用石头工具刻绘动物及人类。
这是人类艺术之开端。
那比人类文字记载得历史更为久远,人类生活的环境影响艺术之发展。
公元前30000年至公元前8000年旧石器时代,这一段时期由公元前30000至公元前8000年。
1879年在西班牙阿尔塔米拉(ALTAMIRA)岩洞所发现的野牛狩猎图,随后在1940年于法国拉斯卡斯(LASCAUX)又发现了岩洞绘图,就是在公元前26000至30000年之间的作品,艺术发展史与人类的生活史是息息相关的。
人类的祖先在这时所绘的画都是记载他们生活情况。
这些都属于人类“史前文明”。
正好是旧石器与新石器时代。
二.米索不达米亚时代(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500年)当人类之文明推到米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N)时代,闪族人发明了文字,但这一时期之艺术是属于“战争艺术”,“宗教艺术”与“墓园艺术”。
因为所有的艺术都在描绘战争,宗教或是为帝王建造墓园等。
这是在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500年。
当时埃及之艺术称之谓“死亡艺术”,因为都是为帝王建造墓碑。
埃及的金字塔,人面狮身像及木乃伊都是属于埃及的文明也都是为死而作的安排。
库夫法老王在位23年,建造大金字塔花了20年,他把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准备死亡之后事。
三.希腊(公元前850年至公元前323年)公元前850年至公元前323年,古希腊时代之艺术渐渐由古典(OLD FASHION)进到写实(REALISM)。
希腊式之建筑被罗马人模仿了几个世纪,欧洲人由文艺复兴模仿至19世纪,19世纪后美国人亦采用希腊式建筑。
位于卢浮宫显著位置的“无头胜利女神像”(NIKE)即是公元前二世纪的作品,“拉奥孔与他的儿子”为公元前三世纪之作品,这都代表了希腊文明的兴盛。
再加上公元前四世纪的“万神庙”与世人周知的“维纳斯雕像”,这都是希腊留给世人的瑰宝。
希腊之文明在当时是非常发达,以致于附近国家都在竞相模仿,承袭最多的可能要数罗马。
罗马的一些神祗亦是采用希腊的神祗,只是换一个罗马名字,在建筑上更是大量采用希腊时的建筑,特别是梁柱。
四.罗马时期(公元前300年至公元后476年)公元前300年至公元后476年属于罗马时代,他们除了承袭了希腊的艺术,又加上了自己的东西。
那就是在建筑上发明了“拱门”,这对罗马而后之修筑大陆颇有贡献。
在雕塑方面罗马比希腊更为写实。
拜占庭是艺术(公元后500年至公元后1453年)公元476年东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艺术融合了罗马艺术,希腊艺术及基督之主题,但显得比较不自然。
拜占庭之艺术家喜欢在马赛克上作画,而且以耶稣、圣母玛利亚及圣徒为主题,这段时期历时大约千年。
罗马帝国瓦解后整个欧洲进入中古时代,所有艺术都是基督教色彩,我们在教堂所看到的彩绘玻璃窗就是这时代之产物,他们认为马赛克比较持久。
五.文艺复兴时代文艺复兴首先由意大利威尼斯开始,而后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家又在建筑、雕刻及绘画方面采用了复古的方法,然而基督教艺术依旧主导市场,但故事中之人物并不限是耶稣基督与圣母。
1495—1520年为文艺复兴之高峰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及拉斐尔就都是这时代之人物,也是他们把文艺复兴带上了顶峰。
由这时候起,人类之艺术进入到另一层面。
达芬奇在“岩石中之处女”图中,运用了蓝灰色,很技巧的薄薄地朦在背景上,这种画法是文艺复兴时代才出现的,它叫做“烟雾法”。
( Sfumato, or Smokey)。
达芬奇运用这种技法营造细微又神秘的气氛。
他用画把人物的周边做模糊处理。
看起来人物与背影合为一体。
我们在“蒙娜丽莎”画像中不难看出他对此—“烟雾技巧”的运用。
米开朗基罗在西斯汀教堂穹顶上所绘“创造亚当”的故事,他将亚当描绘到与上帝几乎平等的位置,这是在文艺复兴以前所没有的。
而后的历史中可以看到人性之尊严逐渐提升了。
拉斐尔使用几何学原理绘图,为后世四百年的画家立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
六.巴洛克时代(BARAQUE)(1600—1750年)文艺复兴在欧洲如火如荼的进行了150年后,由1600年至1750年,这150年由于反宗教改革(16世纪天主教进行之改革)演变成巴洛克艺术(BARAQUE),这反而变成了16世纪与17世纪天主教与基督教战争的武器了。
天主教要求艺术要有直接并有强烈的感情,吸引人们。
画家所画的圣经故事要以神为主,为宗教宣传,以便使他们信奉天主教,因此天主教堂充满了巴洛克风格之雕塑与绘画。
而在基督所掌控的地区,巴洛克艺术家轻忽了圣徒的重要性,而画了些风景图,与日常生活中的寓言(FABLES)故事,及水果等暗示生命的短暂。
帝王以及公主将相们亦请巴洛克画家绘像,以显示她们的财富与权力。
就巴洛克风格而论,卡拉瓦基欧(CARA V AGGIO)应该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画家。
他运用光束投射在主题人物身上,而周围次要景物或人物都落在阴暗中。
这种构思影响而后的画家深远。
如17世纪的伦布兰特(REMBRANDT)的“冥想中的哲学家”最为接近。
18世纪的法拉高纳(FRAGONARD)的“荡秋千”(SWING),也采用了此种“聚光法”。
鲁本斯也为此一时代最突出的画家,他不仅是画家也是雕塑家、建筑师、商人及外交家,集多项才华于一身,他善于绘画女性身体,如“戴安娜出浴图”肤色晶莹剔透,无人能出其右。
鲁本斯喜爱以希腊罗马故事为主题,与早期以耶稣基督为主题的绘画相比较,当然是鲁本斯的作品令人眼睛一亮。
另外一位最伟大雕塑家柏尼尼(BERNINI)他也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他的雕塑作品对后世影响至深。
也可以说是巴洛克的代表,他是深受人们宠幸的艺术家,罗马城布满了他的作品。
在巴洛克时代杰出的画家鲁本斯(RUBENS)、卡拉瓦基欧(CARA V AGGIO)、柏尼尼(BERNINI)外尚有赫尔(HALS)、伦布兰(REMBRANDT)普桑(NICOLAS POUSSIN)、波卓(POZZO)、瑞格(RIGAUD)、委拉桂兹(VELAZQUEZ)、凡·戴克(V AN DYCK)。
伦布兰在欧洲绘画史上的地位可与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相提并论,它的特殊技巧在于“光与暗”的运用,他的“木匠家庭”与“年轻的母亲”都是把光线聚焦在主要景物上,其他部分都是阴暗(这也许是受到卡拉瓦基欧之影响)也许是因为在荷兰窗子极少又小,光线不易射进来。
他的另一名作是“夜巡图”(NIGHT WA TCH)。
普桑中年为筹经费去罗马,什么工作都接受。
他在法国老是以他的画来抵偿旅馆费。
他准备好资金到意大利,不久资金用光了,又返回法国筹备资金。
他对意大利的热情非但不减反而更为强烈。
他到意大利努力吸取经验,当然也大有进步,他的“圣伊拉斯漠的殉难”作品竟然被圣彼得大教堂选中。
从此平步青云,在荣耀中度过余生。
当时在法国的鲁本斯享有盛誉,被称为是现代派,而普桑被称为是古典派之宗师。
前者崇尚色彩,后者侧重当代艺术造型的素描。
瑞格(RIGAUD)为当时杰出的法国宫廷画家,他为路易14与路易15作画。
现存放卢浮宫的路易14画像就是他名垂千古的作品。
委拉桂兹(VELAZQUEZ)曾两度前往罗马研习,他是西班牙黄金时代最伟大的画家,菲利普四世封他为宫廷画家。
他早期的作品受到卡拉瓦基欧之影响深远,他最伟大的杰作是“宫廷侍女”(THE MAIDS OF HONOR),他在这张图中又画了一面镜子,把菲利普斯四世与皇后玛丽安妮画在画中。
凡·代克(V AN DYCK)十岁开始学画,他深受鲁本斯影响。
但他的画风不像鲁本斯那么男性化,他比较细微与柔情。
他的以宗教与神话故事为主题的作品受到大众的喜爱。
他的人像画也受到欢迎,他最后十年在英国查理一世宫中为宫廷画家,专画人像。
在古代画家中,几乎全都是画人物,在巴洛克时代唯有鲁斯代尔(JACOB V AN RUISDAEL)为风景画家。
他的作品非常精细色彩丰富,如“犹太人的墓园”(THE JEWISH CEMETERY)另外一位伟大的巴洛克大师是维梅尔(JAN VERMEER),他被埋没了好几个世纪之后终于被世人认同,他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他的作品是平和的,美丽的而且又很自然。
他常常以一位荷兰妇女在家的活动为主题,有时在阅读,有时在玩乐器等,有时是一位女仆人在做家事。
他一生清苦,生了15个子女,穷困而死。
他被世人遗忘了好几个世纪。
由“挤牛奶的女仆”(THE MILKMAID)与“画家工作室”(THE ARTIST’S STUDIO)可以表露出他的功力,画作十分自然。
巴洛克时代还有几位伟大的静物画家,如赫达(HEDA),狄汗(DE HEEM),卡夫(KALF)。
七.洛克克时代(1715—1765)色彩华丽眩目,帝王将相非常喜爱。
在18世纪早期最先是法国的主流社会,而后是蔓延至整个欧洲都对巴洛克风格起了反感,而沉醉于装饰性强烈色彩艳丽的粉彩色泽、金边与煽情的风格。
巴洛克画家为教会服务,把圣经故事传教给世人,把人们带往天堂。
而洛克克画家,把人们带回世上。
纤细的精神领域被换成了高雅的温情。
此一风格风靡了欧洲近一个世纪。
至18世纪末期渐渐过弃。
甚至于19世纪如果说“洛克克”竟然有“贬”的意思,洛克克承袭了巴洛克运动之后,风靡了18世纪的欧洲。
18世纪为英国大量殖民之时代。
最强盛之时统治了世界上四分之一的土地。
这时的绘画作品以英国上流社会炫耀其势力范围最为流行。
这时雷诺爵士(SIR JOSHUA REYNOLDS)想将意大利的绘画主题:神话故事、历史人物等引入英国,但是英国人不喜欢肖像画。
当时只有河班(HANS HOLBEIN)与安东尼·凡·代克(ANTHONY V AN DYCK)在英国从事肖像画。
八. 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AL)18世纪理性主义抬头,在历史上称之为“启蒙时期”。
在政治与社会方面都在改革。
在科学方面,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对大自然有了新的发现。
他不认为是上帝创造了宇宙,因此他被捕入狱9年。
这是他生命中最后的九年。
因为他的言论违反了宗教信条。
18世纪与19世纪的艺术家反对工业革命,谴责工业革命,他们认为工业毁灭了人伦,人们每天在工厂工作14小时,一周六天,没有假期,工厂又污染了城市。
于是许多艺术家转而走进大自然,又回归过去的黄金时代,那时的人生才是美丽的。
艺术家想用艺术改变社会,因此当时又兴起了回归过去的古典时代,所谓的“新古典主义”(NEO- CLASSICAL)之时代诞生了,艺术家不画工厂,也不画城市的贫穷区,他们专注古典时期之纯净的空气与典雅之美。
从“启蒙时期”之后人类民主思潮澎湃,而后导致了法国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