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五中学北校区七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导学案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无答案)
初中历史人教新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教案)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灿烂的宋元文化的第二课。
侧重介绍北宋时期的史学成就及文学艺术成就。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通过多种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学了一学期的历史,基本掌握了学习历史的方法,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元曲和关汉卿,绘画和书法成就。
(2)通过对宋词、元曲、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境,通过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图片资料音响材料等创设一种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增长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宋元文化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司马光对工作的执著和严谨的精神。
四、重点和难点1、重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元曲”2、难点:本课头绪多,应突出重点,繁简适度。
五、教学准备搜集历史典故和著名词人作品。
六、教学方法采用提问法、答疑法、讨论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导入,提问:你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他后来有什么成就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4课宋元时期的文化。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三个板块:发人深省的史学意境悠远的词曲风格多样的艺术板块一:发人深省的史学(一)司马光:课件展示司马光名人档案。
教师补充:编年体是以年、月、日等时间顺序编写,就像我们的历史课本编写体例一样。
《资治通鉴》是一部继《史记》以后我国著名的史学巨著。
师:为什么在北宋时期出现这一部巨著呢?师:北宋在与少数民族长期的冲突中,多数处于劣势。
加之北宋国内出现的一系列财政困难,促使北宋的政治家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历史,通过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以供当朝统治者引以借鉴。
这是《资治通鉴》问世的根本原因。
师:你们还知道司马光的哪些小故事呢?生:讲述司马光的“警枕”的故事。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导学稿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导学稿【学习目标】感知宋元时期文化成就,增强传承中华文明的责任感。
知识与技能:熟记宋元的史学、文学、艺术成就。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宋元文化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学会运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古代文化成就,增强传承中华文明的责任感。
【重点难点】:准确记忆宋元的史学、文学、艺术成就。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1、本课提纲记忆:2、列表归纳,构建知识网络阶段姓名 书法特点代表作备注(拓片)东汉时期: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风格多样的书法艺术隋唐时期:书法艺术的高峰宋元时期:书法艺术的继续发展,成为文人普遍的爱好相信你是最棒的!三、合作探究,展示反馈。
1、请你告诉大家:宋元时期享誉世界的史学、文学成就各是什么?2、宋元时期有哪些书法、绘画成就?三、拓宽延伸,深入提高。
1、唐、宋、元文学的主要成就是什么?举例说明。
2、唐诗、宋词、元曲对后世有何影响?四、达标检测,复习巩固。
(一)、慧眼识真:选择题 (30分)1.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中国馆内有一幅巨大的电子屏幕,显示的是北宋画家的《清明上河图》。
利用高新技术使画中的景物动起来,再现北宋首都汴京的繁华景象。
其 作品原作者是( )A .赵孟颊B .吴道子C .阎立本D .张择端2.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反映我国古代商业繁荣和社会生活题材的 动漫作品,广受参观者热捧。
其原作如下图所示,它产生的朝 代是( )A..宋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3宋元时期,绘画艺术的特征是表现市民生活的风俗画的出现和日益增多,这主要是因为( ) A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B .对外贸易的发展C .文化事业的发展D .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4.宋代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 )①苏轼 ②关汉卿 ③辛弃疾 ④李清照 ⑤赵孟頫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好!A.①②③B.①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④5下列史实可能在《史记》和《资治通鉴》中都能找到的是()A、武王伐纣B、齐桓公称霸C、焚书坑儒D、班超经营西域6、在某校组织的一次历史人物竞猜活动中,当主持人说道:“元代著名的书画家、书法…劲秀雄健,功力深厚‟、画作被誉为…神品‟。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媚的宋元文化〔二〕〕教案教学设计第14课明媚的宋元文化〔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宋元文化成绩的介绍,引导学生体会“肯定的文化是肯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2.过程与方法:运用唯物主义的理论初步分析历史现象的初步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词、元曲、绘画、书法艺术的鉴赏,培养学生审美感,提高学生鉴赏力。
通过了解〔资治通鉴〕的写作过程,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宋词和元曲为本课的重点子目〔教学难点〕元曲和绘画为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因为同学在语文课上还未讲到元曲,很多学生也不或很少了解书法绘画艺术,而这些又不是历史教师的专长,所以这些都给本课教学带来肯定难度。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上一课内容提问:四大制造中,在北宋时制造的是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
X开始用于军事上是在唐末。
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宋元时期是中华古文明的最明媚的开展阶段,其文化的辉煌成绩不仅表现在科技方面,同样显示在史学、文学、艺术方面。
在我国古代史学著作中,有堪称“史学双壁〞的两部史书大放荣耀,“两司马〞猜猜看是哪两部史书〔资治通鉴〕的名称为当时皇帝宋神宗所赐,他认为这部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猜猜看,这一书名的含义是什么“资〞---援助、治---总揽、鉴--镜子,这里引申为警戒和教训这部书名的含义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供总揽者借鉴,吸取教训。
二、宋词和元曲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讲求对仗,便于唱歌,宋朝时成为主要文学形式,宋代词人中杰出的有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
1.宋词〔1〕苏轼〔2〕李清照〔3〕辛弃疾2.元曲关汉卿,元大都人,“元曲四大家〞之首。
关汉卿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腐败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酷热之中。
他的剧作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既有皇亲国戚、豪权势要葛彪、鲁斋郎的凶横残暴,“动不动挑人眼,剔人骨,剥人皮〞的血淋淋现实,又有童养媳窦娥、婢女燕燕的悲剧遭遇,反映生活面十分广阔;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无情揭露,又热情讴歌了人民的对抗斗争。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A.苏轼B.黄庭坚C.蔡襄D.欧阳询
10.小林看到一本人物传记中写到“他是北宋杰出的词人,扩展了词的内容,表达豪放的思想感情,对后世影响很大,同时他还是著名的散文家和书法家……”文中的“他”是()
A.苏轼B.辛弃疾C.李清照D.陆游
课堂小结。
课后拓展
1.《资治通鉴》和《史记》这两部史学名著具有哪些不同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资治通鉴》的写作过程,及《资治通鉴》的卓越成就,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学习重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宋词和元曲
学习难点:如何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的能力。
自主预习,自我提高
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1.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备课人执行人审阅人第课时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教学内容设计
个性
补充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记住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元曲和关汉卿、绘画及书法成就。
过程和方法:通过对宋词、元曲、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审美感,提高鉴赏力。
⑴这是哪位文学家哪部作品中的名句?
⑵他的词有什么特点?
⑶“三国周郎赤壁”指什么事件?
⑷南宋哪位词人和他的词风类似?
当堂训练
1“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司马光后来说“臣之精力,尽于此书”。“此书”应是()
A.《史记》B.《宋书》C.《二十四史》D.《资治通鉴》
2.在《资治通鉴》中,肯定没有记载哪一历史人物()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元世祖
3.宋朝主要的文学形式是()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教案01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宋元时期的史学、文学、艺术成就。
2、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力。
3、学习司马光严谨的治学态度二、教学重点:1、司马光和《资治通鉴》”2、宋词和元曲.三、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对比法练习法五、教学过程:第一步:课堂导入同学们或听或唱或读一首词,。
教师讲解:词是宋代最主要的文学样式,就如唐诗一样,宋词为我国古代文学史这幅长卷书写了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页。
不仅如此,宋元时期的史学艺术也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第二步:学习新课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宋元时期是中华古文明的最灿烂的发展阶段,其文化的辉煌成就不仅表现在科技方面,同样显示在史学、文学、艺术方面。
在我国古代史学著作中,有堪称“史学双壁”的两部史书大放光彩,其作者并称为“两司马”猜猜看是哪两部史书?两位作者是谁? 《资治通鉴》的名称为当时皇帝宋神宗所赐,他认为这部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猜猜看,这一书名的含义是什么?“资”---帮助、治---统治、鉴--镜子,这里引申为警戒和教训这部书名的含义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吸取教训。
二、宋词和元曲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讲求对仗,便于歌唱,宋朝时成为主要文学形式,宋代词人中杰出的有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
1.宋词:(1)苏轼(2)李清照(3)辛弃疾三人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如梦令》《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 元曲:关汉卿,元大都人,“元曲四大家”之首。
代表作《窦娥冤》关汉卿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腐败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他的剧作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反映生活面十分广阔,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无情揭露,又热情讴歌了人民的反抗斗争。
慨慷悲歌,乐观奋争,构成关汉卿剧作的基调。
三、风格多样的绘画和书法1.绘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赵孟頫《秋郊饮马图》2.书法:宋四家:宋人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合称。
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教案2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元曲和关汉卿绘画及书法成就。
(2)通过对宋词元曲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图片资料音响材料等创设一种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增长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宋元文化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司马光对工作的执著和严谨的精神。
学优中考网xYzkw]二、教材分析本课是灿烂的宋元文化的第二课。
侧重介绍北宋时期的史学成就及文学艺术成就。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元曲”是本课的重点子目。
难点是本课头绪多,应突出重点,繁简适度。
三、教学准备学优中考搜集历史典故著名词人作品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或听或唱或读一首词,。
教师讲解:词是宋代最主要的文学样式,就如唐诗一样,宋词为我国古代文学史这幅长卷书写了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页。
不仅如此,宋元时期的史学艺术也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学优中考网xYzkw](二)授新课1.宋词和元曲师:词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词的产生是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出现的。
唐中期以后,音乐发展较快,句式整齐的诗较难配乐,为了便于歌唱,人们便按乐曲节拍来填写歌词,出现了长短不一的句式,这就是词。
它在唐出现,到宋时达到顶峰。
这一时期主要词人有哪些?生: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显示苏李辛三人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如梦令》《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要求学生跟着大声朗读,并体会他们的风格特征,得出苏辛词豪迈奔放,李词特点风格委婉。
要求学生制表归纳三人主要作品及风格。
师;元代著名的剧作家是谁?他的代表作是什么?生:(略)师:从《窦娥冤》里,可以看到关汉卿的写作风格怎样?生: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反映社会现实,鞭鞑黑暗势力。
2.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师:中国古代史学著作很多,请大家说说看都有哪些?(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用幻灯打出《资治通鉴》,接着提问:这部书的作者是谁?你能讲讲与他有关的历史故事吗?生:(略)师:司马光从小就是一个聪明勤奋的孩子,长大后致力于史学的研究。
人教新课标历史七年级下册导学案(含答案)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学习目标:1、掌握宋元时期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元曲和关汉卿、绘画和书法成就等的相关知识。
2、通过对“文献洲资料”、插图的鉴赏,培养审美能力,了解相关历史并理解体会“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宋代文学美在关怀民族屈辱、抒发爱国情感,具有撼人心魄的魅力。
学习重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宋词和元曲学习难点: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看待文化现象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北宋史学家编写的《》,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这部书按照年代顺序,叙述了从到的历史(二)、宋词和元曲1、宋词词是宋代的组要文学形式,出现于,宋代的杰出词人有、李清照、辛弃疾三位词人的风格分别是:气势豪迈,;风格委婉,清新自然;豪放2、元曲元曲由和组成最优秀的剧作家是代表作是《》(三)风格多样的绘画和书法1、绘画(1)张择端的《》,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的景象(2) 是元代著名的画家,他的话被称为“”2、书法宋元盛行随意挥洒的宋代著名的书法家有苏轼、、米芾、蔡襄元朝的书法劲秀雄健,功力深厚。
二、儿歌记忆《资治通鉴》司马光,战国—五代编年详。
苏轼豪迈评“赤壁”,清照委婉又感伤,弃疾作品多豪放,汉卿剧作善恶扬。
择端《清明上河图》,孟頫书画人崇尚,书法人称“宋四家”,苏、黄、米芾和蔡襄。
三、知识拓展动脑筋:1.你能从历史上找出一两件......你也找找看。
答:他们举的例子很好。
楚汉之争中刘邦获胜的经验与项羽失败的教训归为一个问题就是:对人才的态度。
当今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发现人才并大胆使用人才才是成功的关键,嫉贤妒能最终必定要失败。
文帝、景帝“以德化民”促成“文景之治”,显示统治者认识到百姓的生活稳定与否,决定着民心所向,决定着统治能否长治久安,因此他们注重节俭,这对于我们今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想想看,在现代的诗词里......你能不能举例说明?答:有。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

激发学生兴趣
导入对新知识的学习与探究
回顾旧知,
温故知新
由史书导入
放投影:司马光的画像与史书《资治通鉴》的外观。司马光是如何主编这部著作的呢?以激发学生以迫切的心情进入新课。
3、欣赏宋四家的书法、赵孟頫的书画。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力
拓展延伸
司马光一生最伟大的贡献是什么?他和谁被称为中国古代史学界的两大伟人,并称为“两司马”?“两司马”有哪些品质令人钦佩,值得学习?
展开讨论 各抒己见
总结:司马光一生最伟大的贡献是写成了《资治通鉴》一书,他和汉朝的司马迁并称为“两司马”。他们执着追求、严谨治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宋词和元曲
生:表演朗诵词人的代表作,欣赏几首词,进一步体会词的特点。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查找资料,并组织学生讨论:苏轼,辛弃疾,李清照词人的风格?
学生采用分组活动形式,将全班分成三个组,分别代表苏轼,辛弃疾,李清照词的鉴赏者,由学生介绍其代表作品。
2、教师介绍元杂剧。播放 《窦娥冤》片段
学生欣赏后分组学习讨论,派代表讲述。师归纳:元代著名的剧作家是关汉卿,他的代表作是《窦娥冤》;其写作风格是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反映社会现实,鞭挞黑暗势力。
二.宋词和元曲
1.出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图片
思考:以上三位人物是宋朝杰出词人,他们分别是谁?并简要说出他们的创造风格和代表作品。现代人诗词里,有苏轼、辛弃疾这种豪放风格的吗?你能不能举例说明?
2.元代著名的剧作家是谁?他的代表作是什么?从他的代表作里,可以看到他的写作风格怎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吴道子B.赵孟頫C.阎立本D.张择端
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的能力
拓展作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材料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材料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中学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导学案
主备人席恒云审核人班级姓名授课时间
课题
灿烂的宋元文化
学习目标
通过教学,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绘画及书法成就。
学习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科学技术和文化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及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C.《女史箴图》——顾恺之D.《清明上河图》——吴道子
【】诸城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故乡。他的旷世名作《清明上河图》体现出来的绘画风格是
A.山水画B.文人画
C.风俗画D.花鸟画
【】右图是我国古代名画《清明上河图》(局部),经创作的时代及其作者是
A唐朝——阎立本B唐朝——吴道子
C宋朝——张择端D明朝——徐渭
了解《资治通鉴》的写作过程,及《资治通鉴》的卓越成就,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教学难点:《清明上河图》
方法;合作与探究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杰出的词人”是在介绍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成就时,如何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的能力。
★★.史学上的“两司马”
史学家
年代
著作
体例
叙事范围
司马迁
西汉
《》
〔〕通史
黄帝到汉武帝时期
司马光
北宋
《》
〔〕通史
战国到五代
选择题
【】《清明上河图》有助于探究北宋城市
A.风格各异的中外建筑B.兼收并蓄的对外交往
C.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D.数量众多的自由工匠
【】下列各项,对应错误的是
A.《史记》——司马迁B.《兰亭序》——王羲之
导学过程
备注
一、史学成就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二、宋词
出示宋词的三个代表人物的作品,鉴赏并概括其特点:
派别
词人
代表作品
风格
婉约派
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清新自然。
豪放派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元曲
(1)由杂剧和散曲组成。
(4)赵孟頫的画,人称“”
五、书法
宋四家:。
★★.“大江东去,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1)这是哪位文学家的名句?答:。
2)他词的特点是什么?答:特点是:
3)举出和他词风相似的作家。
4)“三国周郎赤壁”指什么事件?答: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请回答:
(1)这是谁的词句?。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
材料四: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材料五: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你能分别说பைடு நூலகம்上述各材料的作者吗?
材料一材料二:
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
【】阅读下列材料
至其体则全与诗词别,取直而不取曲,取俚而不取文,取显而不取隐。盖此乃叙古人之言语,使愚夫愚妇共见共闻,非文人学士自吟自咏之作也。
——徐大椿《乐府传声》
根据材料,想一下元曲为什么能够兴盛?
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绘画及书法成就
(2)最优秀的剧作家:,其代表作是《》。
四、绘画
(1)宋代绘画,突出表现在: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的创作中。
(2)李公麟,人称“”。
(3)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沿岸的风光。
讲述风俗画与《清明上河图》时,可指出风俗画通过表现城乡百姓的社会生活,展现具有鲜明民俗特色的时代风貌,折射出北宋经济的发展状况。《清明上河图》以浓厚的生活气息、精湛的笔墨及淳朴的艺术格调代表了宋代画的突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