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湘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扫大街的父亲》优秀教学设计1(精品)
《扫大街的父亲》教案设计

《扫大街的父亲》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扫大街的父亲》,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环卫工人的尊重和关爱,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3. 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扫大街的父亲》的内容介绍。
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情感表达。
3. 环卫工人的工作现状和社会地位。
4. 学生阅读理解练习和文学鉴赏活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扫大街的父亲》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环卫工人的工作现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环卫工人的工作现状和社会地位。
3. 阅读理解练习: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文学鉴赏活动: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扫大街的父亲》的内容。
2. 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引导学生关注环卫工人的工作现状和社会地位。
3. 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解答学生疑问。
4. 开展文学鉴赏活动,引导学生评价课文的艺术特色。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估:2. 阅读理解练习:通过课后阅读理解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扫大街的父亲》原文。
2. 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视频资料或新闻报道,以便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环卫工人的工作现状。
3. 阅读理解练习题和文学鉴赏活动相关资料。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第3-4课时: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解答学生疑问。
3. 第5-6课时:开展文学鉴赏活动,引导学生评价课文的艺术特色。
4. 第7-8课时:进行教学评估,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6.22 扫大街的父亲|湘教版

教师简介:刘庆如,女,34岁,大专学历,小学语文教师,曾在中国微课大赛中或国家级三等奖,所撰写的多篇论文获省市级一等奖。
我的教育理念:语文课堂上,将学生置身于“生命在场”的幸福语文世界,让师生课前有种期待,课中有种满足,课后有一种眷恋。
22* 扫大街的父亲湘教版五年级上册湖南省隆回县梨子园实验学校刘庆如设计理念:略读课文教学的定位——“教”略而“学”丰。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理解父亲对我的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父亲劳动者的光荣和伟大教学重难点:1、品味细节描写的作用2、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1、职业选择题入题2、出示课题:扫大街的父亲二、听课文范读,初感父爱播放课文朗读(提出要求)学习课文生字词完成导学案中的自我检测3、朗读课文思考:扫大街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4、同桌或前后交流汇报(学生回答)5、点主题:父亲——职业卑微二、品读三次“不让”1、父亲要我同他一起睡堆扫把的小屋,不让我去学校寄宿,我低头不语→父亲从床板下拿出小纸包递给我说:“给,这是学费和寄宿费,你快去学校交了吧”→推测出父亲复杂的内心想法是:2、我为了虚荣心不让父亲在上课前扫街,怕同学们看到→没有见到父亲扫地的身影→推测出父亲复杂的内心想法是:3、我怕学生嘲笑,家长会上不让父亲参加家长会→父亲没有跟着一起去,而是后来到教室外面听着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推测出父亲复杂的内心想法是:1、分组分析比较2、根据学生回答内容补充画线部分内容3、点主题:父亲——精神伟大三、感知两次“流泪”1、泪水从我的脸上刷的滚过,对不起,父亲,我是真心地爱你啊,可你偏偏是在学校附近扫街,我怕被别人看不起呀!2、我的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
我冲出教室,将父亲拉进来,对老师说“这是我爹。
”掌声又一次响了起来……1、举手指名读我流泪的段落2、分组分析我为什么会流泪?3、交流汇报、回答问题4、点主题:我感悟到父亲的伟大四、领悟文章精髓从作者的感情变化中,我们体会到父亲职业,但精神,父亲的伟大是的伟大、光荣,我们应该他们。
《扫大街的父亲》教案设计

《扫大街的父亲》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扫大街的父亲》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1.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尊重劳动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扫大街的父亲》是一篇描写父亲辛勤工作、默默付出的小说。
通过讲述父亲扫大街的故事,展现了劳动者的辛勤和伟大。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难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内容。
3.2 互动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3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劳动者案例,引导学生尊重劳动者。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讲解课文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4.3 分析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劳动者案例,引导学生尊重劳动者。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写作练习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父母的辛勤工作的作文,体会父母的付出。
5.2 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劳动者题材的文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3 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家中参与一次家务劳动,体验劳动的辛苦和乐趣。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6.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6.3 作业检查检查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观看相关视频播放关于劳动者辛勤工作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劳动者的辛苦。
7.2 参观实地组织学生参观街道清洁工作现场,让他们亲眼见证劳动者的辛勤工作。
7.3 邀请嘉宾邀请劳动者代表来校分享他们的亲身经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劳动者的生活。
《扫大街的父亲》教学设计(1)

湘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扫大街的父亲》教学设计隆头小学黄施寅教材分析:《扫大街的父亲》是五年级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故事十分感人:扫大街的父亲深爱着自己的儿子,儿子却由于怕同学们嘲笑自己的父亲是扫大街的而躲避着父亲,还不让父亲参加家长会,这位伟大的父亲默默忍受着儿子的“歧视”,最后终于得到的儿子理解与尊重。
课文写的情真意切,颂扬伟大的父爱,读后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细节描写,感悟父亲形象。
3、从儿子的两次流泪中,进一步感受父爱的厚重。
【过程方法】通过谈话方式导入新课,通过自学、伙伴交流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写一写方式运用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同时激发学生不攀比的意识,培养学生尊重底层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抓住细节描写,感悟父亲形象教学难点:从儿子的两次流泪中,进一步感受父爱的厚重。
教学资源:课件、音频教学过程:师:父亲疼爱儿子的程度怎样?师小结:即使面对着一个今天不想他那样;,明天不想他这样;后天又不想他那样的一个儿子。
其实儿子就是不想接受他那样一个扫大街的父亲。
可是这位父亲呢?一位扫大街的父亲,一位普普通通的底层劳动人民,他始终坚定的疼爱着儿子,尊重着儿子,守护着儿子。
同学们,父爱如海,那包容的爱多么温暖人心,父爱如山,那坚定的爱多么给予人力量。
即使他是扫大街的,干着普普通通的工作,在他的身上仍然臧着一个伟大的灵魂。
最后儿子感受到这份温暖,这份力量了吗?他做出了什么行为?(引导学生品读倒数第二自然段。
)4、师:儿子感受到了,儿子在这里…....流泪了。
在文早当中,这是儿子唯一一次流泪吗?儿子的这两次流泪有什么不同?5、品读最后一句。
“回去的路上,父亲说:“你们学校真好,老师同学真好!” ”告诉学生其实父亲想说的是:儿子,你真好,愿意接受我这个父亲。
生:深刻、强烈、坚定引导学生品读倒数第二自然段请生找出两次流泪的句子,思考不同之处?儿子与父亲的情感矛盾在这里得到了化解,带领学生细细体会,感受父爱的力量,激发感恩之心。
《扫大街的父亲》说课稿

《扫大街的父亲》讲课稿敬爱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日我讲课的内容是《扫大街的父亲》。
一、说教材剖析《扫大街的父亲》是湘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
整篇课文是依据事情的发展次序进行描绘的。
分为四个次序,先写“我”转到县城念书,父亲也在县城找了一份扫大街的工作;而后写父亲带我到他的工具间让“我”与他同住,可“我”不肯意,于是父亲让“我”去学校寄宿;接着写“我”惧怕与父亲在扫街时相遇而被他人嘲讽,要求父亲不要在上课前扫街,父亲也静静地答应了;最后写班里开家长会,“我”不让父亲露面,父亲站在窗外冒雪听老师和家长们讲话。
“我”感觉震撼,流着泪把父亲拉进教室,向同学和老师们介绍。
本文语言平实,内容动人。
学习本文,有益于学生感觉浓浓的亲情。
二、说教课目的1.认识 5 个生字;2.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感觉厚重如山的父爱。
三、说教课要点、难点教课要点:使学生懂得父爱的广博与厚重。
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让学生学会理解、恭敬自己的父亲。
教课难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父亲是如何的人,“我”两次哭泣有什么不一样。
四、说教课方法、教课策略鉴于本节课内容的特色,我主要采纳了以下的教课方法:1、讲解法;2、讲话法;3、议论法;4、练习法;本课我采纳抛锚式教课策略,提出问题——你父亲是一个如何的人?课文中的父亲又是一个如何的人?触动学生思虑,主动地进入课文的学习。
五、说教课准备PPT课件导教案六、说教课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约3分钟)第一让学生观看图片资料,经过图片初步成立一位扫大街的父亲形象。
而后抛出问题,你父亲是一个如何的人?课文中的父亲又是一个如何的人?激发学生好奇心,有阅读课文,想一探终究的梦想。
【设计企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产生兴趣,拥有动机,才会主动学习。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约6分钟)1.高声自由读,要求读准生字的音。
2.出示课件,认读课文中的词语。
扫大街的父亲说课

学情分析
学生情况
现在农村以及小城镇里的留守儿童特别多,父母亲长年累月 外出打工,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成长,造成了孩子父母之爱的严 重缺失,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使孩子觉得所得 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忘记了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再则,小学 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进入迅速发展时期。他们已经有了独立 意识,逐步依靠内化了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 为,喜欢尝试着从个性品质、人际关系、自我价值等方面来描述 自我形象,社会上一些消极颓废、陈腐没落的东西对学生意识形 态影响较大。而本文语言平实,内容生动感人。学习本文,有利 于学生感受浓浓的亲情,同时培养学生不攀比、尊重劳动人民的 品质。
说教法
情境教学法
讲授法
谈论法
创设学习氛围 激发学习欲望 增强学习兴趣
师生相互沟通 传授知识系统 利于教学双方 互动
激发积极性 提高实践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
说学法
合作交流法 合作探究法
感知内容 课前预习
教学流程
环节一:新知导入
点击添加文本
情境创设
激发兴趣
引出课题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抛问读文 2 读后交流 3 读后感受
《扫大街的父亲》说课稿
பைடு நூலகம்
——说 课 环 节——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扫大街的父亲》是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 一篇阅读课文,故事十分感人:我转到县城学校读 书,父亲也在县城找到了一份扫大街的工作,我害 怕别人知道父亲的工作后瞧不起我,于是,我想了 很多办法避免与父亲在一起。后来父亲用他那朴实 的爱心打动了我,我在家长会上把父亲介绍给大家。 课文写的情真意切,颂扬伟大的父爱,读后感人肺 腑,催人泪下。 本文语言平实,内容生动感人。学习本文,有利 于学生感受浓浓的亲情,同时培养学生不攀比、尊 重劳动人民的品质。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 扫大街的父亲教案 湘教版

22﹡扫大街的父亲【教学目标】1.认读“兮、歧、避、嘲、趟”5个生字。
2.朗读课文;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感受亲情。
3.培养尊重劳动人民的品质。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具学具】PPT课件【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谚语导入:“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是什么意思?学生理解、儿不嫌母丑,也不嫌父丑,可是,讲是这样讲,要做到就不容易了。
今天我们来看一则这样的小故事。
二、整体感知。
1、大家默看课文,我给大家计时,看看谁的速度最快。
但是看完以后,我是有要求的,那就是能够复述一下主要情节。
另外注意一下那5个生字的读音。
2、学生复述课文。
老师再次总结复述方法。
扣住几件事来讲就行了。
3、那么,课文讲的有几件事呢?A、我不肯住父亲的工具房;B、我不想让同学知道父亲在学校门前扫地;C、我不想要父亲开家长。
D、我向同学介绍父亲。
三、感受父爱。
1、故事看完了,那你们觉得“我”做得对不对啊?七嘴八舌发言。
有人说作者自私,有人说作者爱慕虚荣,有人说他太担心同学了嘲笑了,其实同学不会笑他。
师总结:我们看出来了,这个孩子前面几件事多做得不对,你们都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你们说得太好了。
“儿不嫌母丑”其实呀,这个孩子就是有的嫌弃自己的父亲是扫大街的。
2、那为什么这个孩子又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呢?A:生讨论.B:师总结原因:他是在父爱的感召下改正的,因为这个父亲是在是太好了,孩子们,你们觉得这个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3、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发言:父亲默默无闻,很平凡但是很深情地爱着儿子。
省吃俭用给儿子寄宿费,知道儿子怕同学发现他扫大街就提早扫好大街,儿子不让参加家长,但是还是止不住对儿子的爱在风雪里趴在窗户里看板书:父爱如山、父爱如海4、作者在感受父爱的时候流泪了两次,大家找出来,说说这两次泪为什么而流啊?生发言师小结:第一次,作者知道自己伤到了父亲,但是为了自己的所谓面子,让父亲难过,他也是不愿意的。
小学语文现场说课稿(扫大街的父亲).docx

《扫大街的父亲》说课稿邵东县两市镇一完小杨玉红邓魏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扫大街的父亲》。
一、说教材《扫大街的父亲》是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写“我"转到县城学校读书,父亲也在学校附近找到一份扫大街的工作,“我'‘害怕别人知道父亲的工作后会瞧不起“我二于是(出示课件)以各种方式避免和父亲在一起。
后来,父亲用他那深沉、朴实的爱震撼了“我"幼小的心灵。
本文的语言平实,内容却生动感人。
学习本文,有利于学生感受浓浓的亲情,同时培养学生不攀比,尊重劳动人民的品质。
因此,我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本组课文训练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5个生字。
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厚重如山的父爱。
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使学生懂得父爱的博大与厚重。
让学生学会理解、敬重自己的父亲,培养尊重劳动人民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三、说学情我校地处县城,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娇生惯养,缺少应有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另外,个别学生还对清洁工这种普通的劳动者存在有低人一等,不屑一顾的心理。
不过,学生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乐于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能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四、说教法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品读体会、阅读与想像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新型良好的课堂氛围。
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尝试。
五、说教学设计(出示课件)(一)情感铺垫,初知父爱对于一篇写人的课文,让学生能够从一开始便在脑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在此基础上逐步深入了解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顺理成章。
因此,上课伊始,我就问学生:“扫大街的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几脏兮兮,被人瞧不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扫大街的父亲》教学设计1
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描写作者因害怕受到歧视和嘲笑,要求与扫大街的父亲保持一定距离,最终被深沉的父爱所感动而当众介绍父亲的故事。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描写的。
首先写“我”在县城读书,碰巧父亲在县城扫大街;接着写父亲让“我”与他同住,可“我”却不愿意,于是父亲拿出钱让“我”去学校寄宿;而由于“我”怕与父亲在扫街时相遇而被别人嘲笑,要求父亲不要在上课前扫街,父亲也默默地答应了;最后写班里开家长会,“我”不让父亲露面,父亲就站在窗外冒雪听老师和家长们谈话。
“我”感到震惊,流着泪把父亲拉进教室,向同学和老师们进行介绍。
课文中作者矛盾的心理活动和神态动作的描写,加上两次流泪,可以看出作者虽内心极度虚荣,却又从心底里爱着自己的父亲。
父亲的描写主要是在朴实的语言及动作上,尤其是无声的动作描写更生动地体现了一位善解人意,纯朴厚道,对儿子充满关注和厚爱的父亲形象,赞美了父爱的深沉、伟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厚重如山的父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懂得父爱的博大与厚重。
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让学生学会理解、敬重自己的父亲。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父亲是怎样的人,“我”两次流泪有什么不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间最伟大的爱,莫过于父母对子女的爱无论父母是什么身份,做什么工作,他们心里装的是自己的子女,他们无时无处不让子女感受到他们的关爱。
让我们共同去感受一位扫大街的父亲的爱吧。
1.板书课题。
2.学生读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学生字。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脏兮兮歧视躲避嘲笑一趟
3.齐读课文,思考:扫大街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4.交流感悟
(1)父亲是个工作认真负责的人。
从“弯着身子、干干净净”等词句可看出来。
(2)父亲是个关心儿子的人。
如:
A.拿钱给儿子交学杂费和寄宿费。
B.调整扫大街的时间。
C.默默关注家长会。
(3)父亲是个忠厚朴实的人。
从父亲的穿着打扮可以看出来。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读下面的句子,体会父亲的内心世界,补充父亲没有说出来的话。
(1)“半晌,父亲从屋角的床板下,拿出一个小纸包,递给我说:‘给,这是学费和寄宿费,你快去学校交了吧。
’”
(父子住在一起多少能省下一笔钱,但挤在这里住,条件确实太差,为孩子的学习,还是决定他寄宿。
只要省吃俭用,就能熬过去。
)
(2)“我看不见父亲脸上的表情,漆黑的夜里,只有他手上的烟锅一红一红的。
”
(父亲的心情很复杂:别人看不起可以理解,自己的儿子也觉得父亲的工作丢人,是有些想不通,但是,为了儿子,父亲还是决定起得更早,尽量在别人出门前把大街扫干净。
)
2.找出课文中“我”的两次流泪,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不同。
(1)第一次流泪是自责的泪。
(2)第二次是因为父亲在教室外的身影感动了自己,这是感动的泪,也是悔恨的泪。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