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酶
高表达吲哚胺2,3-二氧化酶的树突状细胞对角膜植片存活时间的影响

[ 中图分类号] R 7 7 9 . 6 5
HA N 1 3 o, HU Y a n h u a.
供体 、 L e w i s 大鼠为受体建立 大鼠 同种异体 角膜 移植模 型 , 将
基 因修饰后 高表达 I D O的 D c 在 术后 立 即注入 L e w i s 大 鼠体
内( 实验组 ) , 注射转染前 D C的受体 为对照组 。用裂隙灯观
照组( P<0 . 0 5 ) 。结论
高表达 I D O的供 体 D c能特异 性抑
制 受 体 对供 体 抗 原 的免 疫反 应 , 明 显 延 长 角 膜 植 片存 活 时
间。
d e t e c t e d b yi r r mmo - f l u o r e s e e n e e .R T - P C L R 阻 s u s e dt o d e t e c tt h e e : o p r e  ̄o n o f/ I ) Om ̄ A i n d e n d r i d c e e l / s .T h e f l o w c y t o m ̄ a s s a y i n D n 醯 V/ P I
o f i n d o l e a mi n e 2, 3 - d i o x y g e n a s e i n p r o l o n g i n g
t he s u r v i v a l o f c o r ne a l a l l o g r a f t s
促进 了树 突状细胞 I D O的表达 ( P< 0 . 0 5 ) , 并且 转染后 4 8 h 的D c能显著 引起 T细胞 凋亡 ( P< 0 . 0 5 ) , 注射 高表 达 I D O
的D C能明显延 长角膜植 片的存 活 时间( P<0 . O 1 ) , 治疗组
高中生物 3-3-2酶的作用特性、影响因课件必修1

C.AB段影响酶反应速率的主要限制因子是酶浓度
D.若想探究不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至少应设计3种不同的温 度
思维导图:
深度剖析
A和B相比较,它们的酶浓度是相同的,因而反应速率
的不同与酶浓度无关。 答案 C
规律方法
坐标曲线题解题方法
第一步:识图,关键要抓两点:一看纵横坐标所表示的生物学含 义;二看曲线中的特殊点(起点、拐起、终点)和曲线的趋势。 第二步:析图,图中为什么会出现特殊点?曲线为什么有这样的 变化趋势和走向?分析曲线变化的因果关系。
[思维激活] 低温时和高温时酶的活性可能相同,此时酶的结构一 样吗? 提示
不一样,高温时酶活性降低是因为部分酶变性失活导致的,
而低温时酶没有变性。
1.酶催化效率的实验验证 (1)思路:酶和无机催化剂催化同一化学反应。 检测 ①实验组:底物+酶― → ― 底物分解速率(或产物形成速率); 检测 ②对照组: 底物+无机催化剂― → ― 底物分解速率(或产物形成速 率)。
②过酸、过碱、高温都会使酶失活,而低温只是抑制酶的活性, 酶分子结构未被破坏,当温度升高时可恢复活性。 ③反应溶液酸碱度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④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
成正比。
4.底物浓度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1)曲线
(2)解读
①在其他条件适宜、酶量一定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 度增加而加快,但当底物达到一定浓度后,受酶数量和酶活性限 制,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加。 ②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 成正比。 名师提醒 (1)温度和pH是通过影响酶活性进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②用淀粉酶和蔗糖酶分别催化淀粉和蔗糖后,再用本尼迪特试剂 鉴定,根据是否有红黄色沉淀来判定淀粉酶和蔗糖酶是否对二者 都有催化作用,从而探索酶的专一性。
3-羟基丁酸脱氢酶2

3-羟基丁酸脱氢酶23-羟基丁酸脱氢酶2(3-hydroxybutyrate dehydrogenase 2,简称BDH2)是一种重要的酶类蛋白,在生物体内起着关键的代谢调控作用。
本文将从酶的结构特点、功能和生理意义等方面,对3-羟基丁酸脱氢酶2进行详细介绍。
一、酶的结构特点3-羟基丁酸脱氢酶2是一种单亚基酶,其分子量约为42 kDa。
酶的结构由N端、C端和中间的催化区域组成。
N端具有较高的亲水性,而C端则富含亲脂性氨基酸。
酶的催化区域包含多个保守的氨基酸残基,其中包括催化酶活性所必需的赖氨酸残基。
二、功能及催化机制3-羟基丁酸脱氢酶2主要参与脂肪酸代谢途径中的丙酮酸代谢。
其功能是将3-羟基丁酸(3-hydroxybutyrate)氧化为丙酮酸(acetoacetate),同时还能产生NADH。
这个催化过程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需要NAD+作为辅酶。
具体而言,3-羟基丁酸脱氢酶2通过将3-羟基丁酸的羟基氧化成酮基,同时将NAD+还原为NADH。
这个过程中,酶的赖氨酸残基与底物3-羟基丁酸发生反应,生成一个酰-赖氨酸中间体。
随后,酶的赖氨酸残基与NAD+发生反应,完成底物的氧化,并还原NAD+为NADH。
三、生理意义3-羟基丁酸脱氢酶2在能量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丙酮酸是一种重要的能量来源,能够被细胞进一步代谢产生ATP。
通过3-羟基丁酸脱氢酶2的催化作用,细胞内的3-羟基丁酸可以被迅速氧化为丙酮酸,进一步供能。
3-羟基丁酸脱氢酶2还参与生物体内其他重要代谢途径的调控。
例如,它在糖代谢途径中与乳酸脱氢酶相互作用,参与乳酸的合成与分解。
四、调控机制3-羟基丁酸脱氢酶2的活性受多种因素调控。
研究发现,酶的活性受到底物浓度和NAD+浓度的调节。
当底物3-羟基丁酸浓度较高时,酶的活性增加;而当NAD+浓度较高时,酶的活性减弱。
此外,酶的活性还受到细胞内pH值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五、临床意义3-羟基丁酸脱氢酶2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3-2-2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二、的特性
探究活动: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P59)
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 107—1013倍。 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三、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 进行的。 1、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
酶 活 性
最适温度
温度℃
三、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2、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 pH
酶 活 性
最适pH
pH
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过酸、过碱 和高温都能使酶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 不同生物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不同。
四、影响酶化反应速率的因素
1、温度 2、pH 3、酶的浓度
(底物充足)
酶 促 反 应 速 率
酶浓度
3-2-2 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一、酶的概念和作用
1 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功能的 生物大分子,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活细胞产生的 来源: 化学本质:多数是蛋白质类化合物,少数是RNA。 生理作用: 催化功能 作用机理: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 新陈代谢与酶的关系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内全部有序化学反应的总称, 其中大部分反应是在酶催化作用下进行的。
酶 促 反 应 速 率 底物浓度
4、底物浓度
(酶数量一定)
酶的专一性实验报告

酶的专一性实验报告篇一:实验酶的活性及专一性测定实验七酶的活性及专一性测定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了解酶的活性测定方法及其对底物催化的专一性。
二、实验原理唾液淀粉酶能专一的催化淀粉水解,生成一系列水解产物,即糊精、麦芽糖、葡萄糖等。
麦芽糖或葡萄糖都属于还原糖,能使班氏试剂中的二价铜离子还原成亚铜,并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
淀粉酶不能催化蔗糖水解,且蔗糖本身不是还原糖,所以不能与班氏试剂作用呈色,以此证明酶催化底物的专一性。
三、器材及试剂1. 器材:试管、试管夹、样品杯、滴瓶、温度计、恒温水浴锅,冰箱等。
2. 试剂:(1)0.5%淀粉溶液(含0.3%NaCl):称取可溶性淀粉0.5g,加5ml蒸馏水调成糊状,徐徐倒入80ml煮沸的蒸馏水中,不断搅拌,待其溶解后,加0.3gNaCl,加蒸馏水至100ml。
此液应新鲜配制,防止细菌污染。
(2)2%蔗糖溶液:称2g蔗糖,加蒸馏水至100ml溶解。
(3)班氏试剂:溶解结晶硫酸铜17.3g于100ml热的蒸馏水中,冷却后加水至150ml为A液。
取柠檬酸钠173g和无水碳酸钠100g,加蒸馏水600ml ,加热溶解,冷却后加水至850ml为B液。
将A液缓慢倒入B液中,混合即可。
(4)稀释唾液:用清水漱口,清除食物残渣。
再含蒸馏水15ml作咀嚼运动,2分钟后将稀释唾液收集于样品杯中备用。
(5)碘-碘化钾溶液:四、实验方法1. 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测定唾液的稀释:取10支试管,分别编上号1-6,取1ml唾液加入1号试管,加水稀释10倍后从中取出1ml加入2号试管,依次梯度稀释。
各取上述稀释的唾液各1ml,分别加入相应编号的试管里,然后向6支试管内同时加入1ml的0.5,的淀粉溶液,振荡混匀后放入37? 恒温水浴中,10分钟后取出,滴加2滴碘液,振荡混匀,观察颜色,选取颜色变化适中的一支,记录稀释倍数,计算酶的活性,用于后续实验。
2. 淀粉酶的专一性取3个试管,分别编号,按下表操作,记录实验现象。
酶的化学修饰

第四节 酶的亲和修饰
• 亲和标记:
• 又称专一性的不可逆抑制主要指的是修饰 剂具有与底物相类似的结构,对酶活性部 位具有高度的亲和性,能对活性部位的氨 基酸残基进行共价标记。
• 亲和试剂作为底物类似物应具有的条件: 1)在酶不可逆失活以前,亲和试剂要与酶形 成可逆的复合物 2)没有反应性的竞争性的配体存在 3)试剂的体积不能过大,防止空间障碍的产 生 4)修饰产物稳定,有利于分析
• 酶的化学修饰(chemical modification): 酶的化学修饰(chemical modification): • 通过化学基团的引入或除去,使蛋白质共价
结构发生改变。
• 酶选择性化学修饰: • 描述肽链侧链基团被化学试剂专一性地修饰。 描述肽链侧链基团被化学试剂专一性地修饰。
二、酶化学修饰的目的
第三章 酶的化学修饰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其高效性和专 一性是其他催化剂无法比拟的,但是天 然酶的半衰期短,不稳定性等问题限制 了它的应用,如何延长半衰期,提高酶 的稳定性,降低抗原性等越来越引起人 们的关注了。酶的化学修饰是可以从分 子的水平上来改造酶,弥补天然酶缺陷 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一、酶化学修饰的概念
1. 研究酶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50年代末) 研究酶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50年代末) 2. 人为改变天然酶的某些性质,扩大酶的应用范 围。(70年代末之后) 围。(70年代末之后) 1)提高酶的生物活性(酶活力)。 2)增强酶的稳定性(热稳定性、体内半衰期)。 3)消除抗原性(针对特异性反应降低生物识别能 力)。 4)产生新的催化能力。
②化学修饰数据的分析
•
化学修饰的时间进程分析 根据获得的 时间进程曲线,可以了解修饰残基的性质 和数目、修饰残基与蛋白质生物活性之间 的关系等,实际是通过测定蛋白质的失活 速度常数的测定。大多实验中,修饰剂远 远多于被修饰的残基,可认为是假一级反 应,然后用残余活力的对数对时间作图, 得出失活常数。
dna的限制性酶切反应

DNA的限制性酶切反应实验目的学习在实现DNA的体外重组过程中,正确选择合适的载体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并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载体和目的DNA进行切割,产生利于连接的合适末端。
通过对DNA的酶切,学会设计构建重组DNA分子的基本方法,掌握载体和外源目的DNA酶切的操作技术。
实验原理核酸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类能识别双链DNA中特定碱基顺序的核酸水解酶,这些酶都是从原核生物中发现,它们的功能犹似高等动物的免疫系统,用于抗击外来DNA的侵袭。
限制性内切酶以内切方式水解核酸链中的磷酸二酯键,产生的DNA片段5’端为P,3’端为OH。
根据限制酶的识别切割特性,催化条件及是否具有修饰酶活性可分为Ⅰ、Ⅱ、Ⅲ型三大类。
Ⅰ类和Ⅲ类限制性内切酶,在同一蛋白分子中兼有甲基化作用及依赖ATP的限制性内切酶活性。
Ⅰ类限制性内切酶结合于特定识别位点,且没有特定的切割位点,酶对其识别位点进行随机切割,很难形成稳定的特异性切割末端。
Ⅲ类限制性内切酶在识别位点上切割,然后从底物上解离下来。
故Ⅰ类和Ⅲ类酶在基因工程中基本不用。
Ⅱ型酶就是通常指的DNA限制性内切酶。
它们能识别双链DNA的特异顺序,并在这个顺序内进行切割,产生特异的DNA片段;Ⅱ型酶分子量较小,仅需Mg2+作为催化反应的辅助因子,识别顺序一般为4~6个碱基对的反转重复顺序;Ⅱ型内切酶切割双链DNA产生3种不同的切口--5’端突出;3’端突出和平末端。
体外构建重组DNA分子,首先要了解目的基因的酶切图谱,选用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都不能在目的基因内部有专一的识别位点,即当用一种或者两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外源供体DNA时,能够得到完整的目的基因。
其次,选择具有相应的单一酶切位点的质粒、噬菌体等载体分子作为克隆的载体。
常用的酶切方法有双酶切法和单酶切法两种。
本实验采用单酶切法,即只用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目的DNA片段,酶切后的片段两端将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或平末端,再选用同样的限制性内切酶处理载体。
2024-2025学年北师大新版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277

2024-2025学年北师大新版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277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豌豆子叶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粒种子(R) 对皱粒种子(r) 为显性,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
用黄色圆粒(YYRR)豌豆和绿色皱粒(yyrr)豌豆杂交获得E,让E,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表现型之比是()A. A、1:1B. B、3: 1C. C、1:1:1:1D. D、9:3:3:12、雷鸟在冬季来临前将羽毛换成白色,有利于在白雪皑皑的环境中保护自己,若下雪时间推迟则容易被天敌发现,这体现了适应具有()A. A、普遍性B. B、相对性C. C、特异性D. D、稳定性3、如图表示一个含有部分染色体的果蝇精原细胞,其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EEeX bD#的精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几项()#①其余三个精子的基因型是eX bD、Y ad、Y ad②图中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③在XY染色体Ⅰ区段上的基因的遗传也和性别相关联④形成该精子的原因是该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均有异常A. A、一项B. B、两项C. C、三项D. D、四项4、下图为真核细胞内某基因(15#N标记)结构示意图,该基因全部碱基中A占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该基因一定存在于细胞核内染色体DNA上B. B、该基因的一条核苷酸链中(C + G)/(A+T)为3∶2C. C、DNA解旋酶只作于①部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只作用于②部位D. D、将该基因置于14N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含15N的DNA分子占1/85、下图为艾滋病病毒(HIV)的结构模式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A. A、逆转录酶能够进入宿主细胞,以RNA为模板合成DNAB. B、以HIV为实验材料,模拟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可证明RNA是HIV 的遗传物质C. C、艾滋病病毒的遗传信息储存在RNA的碱基排列顺序中D. D、艾滋病病毒营寄生生活,其外壳蛋白和表面蛋白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6题,共12分)6、随着科学发展,人们对生物进化的认识不断深入,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酸
解磷定(PAM) 解毒 : 解磷定
目录
Cl As Cl CH CHCl + E
SH
S
E
SH S
As
CH
CHCl +
2HCl
路易士气
S E S As CH CHCl
巯基酶
CH2 SH SH OH E
失活的酶
SH CH2 S
酸
As CH CHCl
+
CH CH2
+
SH
CH CH2
S OH
失活的酶
二巯基丙醇
推导过程
k1
E+S
k2 初始阶段P的逆行反应忽略 初始阶段 的逆行反应忽略 反应速率
ES
k3
E+P
V=k3[ES] =
(1)
ES的生成速率为 K1 ([Et]-[ES]) [S] 的生成速率为 - ES的解离速率为 K2 [ES] + K3 [ES] 的解离速率为
• 反应达到稳态:[ES]恒定,ES的生成速率与分解速率相等, 反应达到稳态:[ES]恒定,ES的生成速率与分解速率相等, 稳态 恒定 的生成速率与分解速率相等 故
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四、 pH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pH通过改变酶和底物分子解离状态影响反应速率 通过改变酶和底物分子解离状态影响反应速率
酶催化活性最高时反应 体系的pH称为酶促反 体系的 称为酶促反 应的最适 应的最适pH (optimum 最适 pH) 最适pH不是酶的特征 最适 不是酶的特征 不是 性常数,它受底物浓度、 性常数,它受底物浓度、 缓冲液种类与浓度、 缓冲液种类与浓度、以 及酶纯度等因素的影响。 及酶纯度等因素的影响。
+
P
EI
-S
目录
特点 抑制剂与酶活性中 心外的必需基团结 合 , 底物与抑制剂 之间无竞争关系; 之间无竞争关系; 抑制程度取决于抑 制剂的浓度; 制剂的浓度; 动力学特点: Vmax 降 低 , 表 观 不变。 Km不变。 1/V
抑制剂↑ 抑制剂
无抑制剂 1/[S]
目录
各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比较
[S]= K1 ([Et]-[ES]) [S]=K2 [ES] + K3 [ES] 整理得: 整理得:
[ES] =
[Et][S]
K2+K3 K1
(2)
+ [S]
令:
K2+K3 K1
米氏常数) = Km (米氏常数)
整理得: 整理得:
[Et][S] [ES]=─── = Km + [S] K3[Et][S] V=──── = Km + [S]
H2N COOH
H2N
SO2NHR
磺胺类药物
目录
抗癌药物
胸腺嘧啶(T) 胸腺嘧啶
5-氟尿嘧啶 氟尿嘧啶(5-FU) 氟尿嘧啶
次黄嘌呤(H) 次黄嘌呤
6-巯基嘌呤 巯基嘌呤(6-MP) 巯基嘌呤
2.反竞争性抑制 2.反竞争性抑制 定义
抑制剂仅与酶和底物形成的中间产物 抑制剂仅与酶和底物形成的中间产物 (ES)结合 使中间产物ES的量下降 (ES)结合,使中间产物ES的量下降。 结合, 的量下降。
分子催化生成的产物分子数 = 酶的转换数
Km值
当反应速率为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 V Vmax Vmax/2 Km [S]
Vmax 2
Vmax[S] = Km + [S] Km=[S]
∴Km值等于酶促反应速率为最大反应速率一半 时的底物浓度 单位是mol/L。 底物浓度, 时的底物浓度,单位是 。
(二)Km的意义
一、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V
Vmax
[S]
当底物浓度较低时
底物浓度曲线
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成正比; 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反 应为一级反应。 应为一级反应。
目录
V
Vmax
[S]
随着底物浓度的增高 反应速率不再成正比例加速; 反应速率不再成正比例加速;反应 为混合级反应。 为混合级反应。
目录
V
第三章 酶
葛 振 英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3.3
酶促反 应动力学
概念
研究各种因素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研究各种因素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并 加以定量的阐述。 加以定量的阐述。
影响因素 酶浓度、底物浓度、pH、温度、 酶浓度、底物浓度、pH、温度、抑 制剂、激活剂等。 制剂、激活剂等。
酶促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生成量 酶促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生成量
(林-贝氏方程) 贝氏方程)
-1/Km
1/[S]
2. Hanes作图法 作图法
在林-贝氏方程基础上,两边同乘[S] 在林-贝氏方程基础上,两边同乘[S]
(林-贝氏方程) 贝氏方程)
[S]/V
[S]/V=Km/Vmax + [S]/Vmax
-Km
Km/Vm
[S]
二、底物足够时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Vmax[S] V=──── = Km + [S]
[S] << Km时,
V= =
意义 Vmax ── Km
[S] 一级反应
[S] >> Km时,
V=Vmax
零级反应
Vmax
定义: 是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率, 定义:Vm是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率,与酶 浓度成正比 意义: 意义:Vmax=K3 [Et] K3=每秒钟生成的产物浓度 酶浓度 每秒钟每个酶 每秒钟生成的产物浓度/酶浓度 酶浓度=每秒钟每个酶
1.Km在数值上等于酶促反应速率为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 数值上等于酶促反应速率为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 的底物浓度。 的底物浓度。 可近似表示酶对底物的亲和力。 2.Km可近似表示酶对底物的亲和力。 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之一。 特征性常数之一 3.K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之一。 与酶浓度无关,与酶的种类,底物(正反应和逆 酶浓度无关,与酶的种类,底物( 值等) 反应) 和反应环境(温度、PH值等 有关。 反应),和反应环境(温度、PH值等)有关。 的本质是一个特征性常数。 4. Km的本质是一个特征性常数。
目录
反应模式
E+S
ES E+P + I ESI ESI
E
+
S
ES
E
+
P
ESI
目录
特点: 特点: 抑制剂只与酶-底 抑制剂只与酶- 物复合物结合; 物复合物结合; 抑制程度取决与抑 制剂的浓度及底物 的浓度; 的浓度; 动力学特点: 动力学特点:Vmax 降 低 , 表 观 Km 降 低。 1/V 抑制剂↑ 抑制剂
K3[Et 关系式为:V = 关系式为:][S] k3 [E] (4) V=──── = Km + [S]
V
当[S]>>[E],酶可被 [S]>>[E], >>[E] 底物饱和的情况下, 底物饱和的情况下,反 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0
[E]
三、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具有双重 影响。 影响。 酶促反应速率最快时反应体系 的温度称为酶促反应的最适温 的温度称为酶促反应的最适温 度(optimum temperature)。 。 酶的最适温度不是酶的特征性 酶的最适温度不是酶的特征性 不是 常数, 常数,它与反应进行的时间有 关。
研究前提
1.单底物、单产物反应 单底物、 研究初速率, 2. 研究初速率 , 不考虑 逆反应 底物浓度大于酶浓度, 3. 底物浓度大于酶浓度 , 在反应的初始阶段, S 的浓度可认为不变 [S]= 即[S]=[St] 。
产 物 生 成 量
初速度
酶促反应速度逐渐降低
0 时间
图5-13 酶促反应的初速度
无抑制剂
1/[S]
目录
3.非竞争性抑制 3.非竞争性抑制 定义
有些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外 有些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 中心外的必需基 团相结合,不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 团相结合,不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
目录
反应模式
E+S + I EI+S
ES + I EIS
E+P
+S
E ES
-S +S
ESI
E
Vmax
[S]
当底物浓度高达一定程度 反应速率不再增加,达最大速率; 反应速率不再增加,达最大速率; 反应为零级反应
目录
(一)米氏方程
V = ──
曼恬 米海利斯
Vmax[S]
Km + [S]
[S]:底物浓度 : V:不同[S]时的反应速率 :不同 时的反应速率 Vmax:最大反应速率(maximum velocity) :最大反应速率 Km:米氏常数 :米氏常数(Michaelis constant)
举例 丙二酸与琥珀酸竞争琥珀酸脱氢酶 琥珀酸
COOH
COOH
琥珀酸脱氢酶 FAD FADH2
延胡索酸
CH2 CH2 COOH
CH2 COOH
丙二酸
目录
磺胺类药物的抑菌机制 ——与对氨基苯甲酸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 ——与对氨基苯甲酸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 二氢蝶呤啶 + 对氨基苯甲酸 + 谷氨酸 二氢叶酸 合成酶 二氢叶酸
目录
1. 竞争性抑制作用
定义 有些抑制剂与底物的结构相似, 有些抑制剂与底物的结构相似, 能与底 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 从而阻碍酶- 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阻碍酶-底物复 活性中心, 合物的形成。 合物的形成。这种抑制作用称为竞争性抑制 作用。 作用。
目录
反应模式
E+S + I 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