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品德五年级下册12从小村庄看大变化word教案(2)
鄂教版思想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鄂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第一单元:奏响我们共同成长的和弦(单元简析)单元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与同学间的友爱之情,体验关爱他人能给自己带来愉悦和甜美,具有宽以待人的广阔胸怀。
2、行为与习惯:能欣赏和尊重别人,待人处事,将心比心,善于为他人着想,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知识与技能:知道男女同学各有优势,要相互尊重,友好交往;懂得同学朋友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友谊,学会化解朋友间的矛盾,知道用忠诚和原则去培植友情。
单元简析:教育儿童心中有他人,既是品德教育的基础,也是品德教育的重点。
现在的儿童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中,有的表现为封闭、退缩,有的表现为放任,直接影响与他人的沟通和理解。
本单元下设三个主题:即“善待他人” ;“男生女生”和“与友同行”。
善待他人。
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全球化时代作为一个现代人所必备的素养。
因为当今社会崇尚沟通合作、多元互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更为密切,愈来愈需要人们在彼此相处时,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具有善待他人的品行。
男生女生。
这是性别上不同的两类学生。
到了小学高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和心理上的显著变化,学生一方面对异性同学充满了好奇和好感,另一方面又有意疏远与异性同学的关系。
这一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男女同学各有优势,只有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才能实现共同成长。
与友同行。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在交友活跃的时期,有关研究表明,五年级学生在交友方面会出现挫折,产生一些模糊认识,但他们渴望交上好朋友的诉求却十分强烈。
本课旨在让学生感受友谊的价值,学会正确处理朋友间的摩擦和冲突,知道用忠诚和原则去培植友谊。
学习课时:第一课:3 课时第二课:2 课时第三课:2 课时学习内容:为他人的成功喝彩学习目标:1、善待他人第一课时1、知道怎样来欣赏和尊重别人。
2、学会真诚地为同学的成功喝彩3、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去赞赏别人。
学习重难点:学会真诚地为同学的成功喝彩学习准备:让学生准备自己帮助别人的小故事。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 从小村庄看大变化-“衡水杯”一等奖

《感受身边的变化》教学设计武汉市育才第二小学李洁教材解读:本课是鄂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从小村庄看大变化》中的第4个子话题。
全课从小岗村、经济特区、西部开发等不同侧面展现着改革开放前后祖国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巨变,本课则聚焦感受身边的变化,更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帮助学生找到事实例证,联系实际感悟。
学情分析:这批学生出生在00后,对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生活状况的了解几乎是空白。
通过资料来对比,是可以发现变化。
但由于缺乏过去的生活经历,很难有非常真切的感受。
因此,如何能够触动孩子们的内心,使他们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是教学中的难点。
此外,对于人们精神层面的变化,学生在生活中有具体事件的感受,却缺乏关注的意识,需要教师引导其思考、发现。
教学目标:1、在畅谈变化的过程中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通过对比过去,感受改革开放带给祖国人民生活和人们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
3、通过寻访,收集有关资料,调查等活动,学会关注身边的社会现象。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比过去,感受改革开放带给祖国人民生活和人们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多媒体资源1:课件2.多媒体资源2:学生电子课桌上呈现的粮票及其他票据图、可以书写关键词的“新闻热事件”图片3.多媒体资源3:家校帮上学生课前导学资源4.粮票实物及武汉市城镇居民购粮证学生准备——1.课前按照导学要求做小调查,并收集相关资料上传家校帮。
活动过程:活动一:照片背后的故事(8-10分钟)1、同学们,你们知道学校以前是什么样的吗?2、看看现在的模样!看到这样的对比,你想说什么?(我们的校园真漂亮!变化真大!)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身边的变化吧!(出示课题:感受身边的变化)2、课前,同学们用各种方式进行了身边变化的小调查,谁来说说过去的生活是怎样的?(通过“家校帮”展示学生课前调查的情况,并现场交流)教师出示板书:过去(出现老房子、老物件、阁楼、竹床、蒲扇等)3、有个同学还直接拍了一段家里的小视频呢!找找看,和以前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有什么不一样?教师出示板书:现在从过去到现在,大家说得最多的是什么?(教师出示板书:变)你喜欢这种变化吗?活动二:小票据大发现(15-20分钟)1、对比照片是一种了解过去的方法。
鄂教版品社五下《从小村庄看大变化》教学设计

鄂教版品社五下《从小村庄看大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从小村庄看大变化》是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品德与社会课程。
本课以一个小村庄的发展变迁为线索,让学生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的国情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图片,展示了小村庄在经济发展、生活改善、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变化,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可能有较深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同时,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对小村庄的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需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从国家发展的角度去认识这些变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认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访问、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小村庄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2.难点:引导学生从国家发展的角度认识农村变化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调查法: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小村庄的变化。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小村庄的发展案例,引导学生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小村庄的变化。
2.设计调查问卷,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调查。
3.准备讨论话题,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4.编写教学案例,供学生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小村庄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素养与社会全册教案

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素养与社会全册教案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通过研究社会知识,使学生能够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
- 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庭与社会教学重点:了解家庭的构成和功能,理解家庭对个人的重要性。
- 家庭的定义和特点- 家庭成员的角色和责任- 家庭的作用和意义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小组活动第二单元:城市与乡村教学重点:了解城市和乡村的特点与区别,认识城乡发展的关系。
- 城市和乡村的定义和特点- 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变化- 城乡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教学方法:观察、对比、角色扮演第三单元:学校与社区教学重点:了解学校和社区的功能和重要性,认识学校和社区的关系。
- 学校和社区的定义和特点- 学校和社区的角色和责任- 学校和社区的互动和合作教学方法:讨论、实地考察、小组活动教学活动- 第一课:家庭的形象展示——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家庭,了解不同家庭的特点和功能。
- 第二课:城市和乡村的环境比较——学生分组对城市和乡村环境进行观察和比较,了解它们的不同之处。
- 第三课:学校和社区的合作活动——学生在小组中设计一项学校和社区的合作活动,并进行实施和总结。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讨论记录和小组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价。
重点关注学生的参与度、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资源- 教材: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素养与社会全册- 多媒体课件:PPT、视频等- 实地考察:学校周边社区、城市和乡村的实地考察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活动。
同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以上是关于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素养与社会全册教案的简要概述,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进一步的详细教案,可以提供更多相关信息进行补充。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12课从小村庄看大变化》教案设计

12、从小村庄看大变化教学目标:1、知道改革开放使祖国经济腾飞和综合国力增强。
2、感受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人们精神风貌的巨大变化。
3、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
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第一标题:小岗村的珍贵“契约” )活动准备:了解我国目前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一、阅读教科书82页,说说你怎么理解“珍贵”,体会小岗村农民的这张契约的重要意义。
1、在那个时代,普遍认为只有公有制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果实行土地承包就是违反社会主义制度。
因此,订立契约的时候,大家都是冒着甘愿“坐牢杀头”的风险。
2、大锅饭带来的“多干少干一个样” ,实际就是是广大农民失去了生产积极性,“大包干”则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这份契约体现了农民的自主性,这种自发的“改革”后来得到了党中央的支持,并由此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二、分组交流:小岗村的巨变说明了什么?三、小结:这场发端于安徽省小岗村的农民自发进行的改革最终改变了我国农村的面貌。
四、阅读教科书83面,将国家的农业用地交给农民耕种,你怎样理解这项制度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五、交流:农民的劳动直接与经济挂钩,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六、交流:从收集到的资料看,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还存在着哪些问题?这说明了什么?七、小结:任何一项改革都不会是一就而就的,因此我国的农村改革仍在不断探索。
活动要求:1、知道土地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感受到农村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交流和讨论。
3、感受到改革给广大农村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活动拓展:1、讨论:农业合作化曾经让农民感受打自己当家做主人,积极投入生产劳动,为什么到1978年又要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你有什么看法?2、邀请老农民谈谈20世纪70年代至今,我国农村生活的变化。
第二课时(教学第二标题:从小渔村到大都市)活动准备:收集深圳及我国其他经济特区的图片和新闻报道。
鄂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

教课资料范本《介绍》鄂教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社会》全册教课设计编辑: __________________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学情解析透析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心理特色以及认知程度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此刻的独生儿女长远生活在“大家围着转”的家庭环境里,他们惟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广泛,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较简单表现出对自我的一种盲目性,没法去善待身旁的人或事,也就或多或少或程度不一的存在着“不合群”的现象。
使得他们缺乏交往,也不擅长去交往。
这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发展。
所以,善待他人,在学生的生活中是不行缺乏的优秀质量。
我们要让学生懂得,任何一种真挚而广博的爱,都会在现实中获取应有的回报,善待他人,即是善待自己,而善待又是与赏识、尊敬、关爱、帮助联系在一同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最能表现自己宽以待人的广阔胸怀了。
善待他人是能够学习的。
因此,我们要指引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学会善待他人,特别是做好详细的指导工作,鼓舞学生学会用适合的方式去赏识他人,为他人喝采,学会同等候人,进而感觉一份欢乐与甜美!所以,针对上述学情解析,确立本课的教课要点是使学生懂得赏识和尊敬他人,学会真挚地为同学的成功喝采。
教课难点是能够待人做事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学会用适合的方式方法去赏识他人。
能体验到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给自己带来的欢乐和甜美。
在打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 1.教师要注意调换学生已有的生活累积,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与指导。
2.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程度,指引学生专注思虑,提高意会的深度。
设计思路本主题下设三个小话题,即“为他人的成功喝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1.为他人的成功喝采。
为他人的成功喝采,是学生成进步步的阶梯。
固然,一同学习、生活的同学进步了、获奖了,我们相信,这些同学总有他的过人之处,或是付出了更多的辛勤,或是能力素质稍进一筹。
从小村庄看大变化鄂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案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第四单元日益富强的祖国第十二课从小村庄看大变化第三课时看,西部在开发一、填充地图,认识西部范围。
学生填图,了解西部地区包括哪些省、市、自治区。
二、展示美景,欣赏西部风光。
1.领略西部秀丽的风景。
教师介绍四川乐山大佛、甘肃鸣沙月牙泉、黄果树瀑布、喜马拉雅山、长江第一湾、秦始皇兵马俑、西藏布达拉宫等。
2.学生诉说感受。
三、介绍物产,了解西部资源。
1.西部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且蕴藏着宝贵的资源。
请你把它告诉给大家。
2.学生汇报了解的西部资源,教师补充深化。
(1)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
介绍?“西气东输”工程(2)有着充足的水力资源。
介绍“西电东送”工程(3)有许多矿产资源。
各种矿产资源丰富。
3.畅谈感受:现在,你觉得我国西部地区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四、感受贫困,探讨西部前景。
1.感受西部地区人民贫困的生活,分析原因。
2.讨论:我们中部地区可以做些什么?(读课本第87页的资料)西部建设离不开科技和教育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西部在呼唤,许多热血青年用青春做出了回应。
五、学生展示收集的近年来西部开发建设的相关报道。
总结:实施西部大开发后,西部地区将得到很大的发展,东部地区也能受益,实现双赢,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第四课时感受身边的变化一、谈话导入改革开放带给老百姓的实惠是真实可感的,老师读小学的时候经常写我与爷爷比童年的习作,同学们通过课前调查一定也了解了不少,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身边的变化。
二、师生共同活动,感受身边的物质生活的变化。
1.学生分组活动①展示交流家中的票证和老物件;②讨论:a票证的消失,家庭生活用品的变迁说明什么?b哪些变化是你的家人感受的?(从衣、食、住、行方面谈感受)。
③全班交流(各组选派一名学生发言)。
④小结:改革开放带给老百姓的实惠是真实可感的,从票证的消失到市场的繁荣,具体从人们的衣、食、住、行方面可以体现出来,说明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地丰富。
三、师生共同活动,感受人们的精神风貌的变化。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感受身边的变化 教学设计洪山区石牌岭小学 王靓.doc

感受身边的变化一一五下品德第12课第四课时洪山区石牌岭小学王靓一、教学目标(一)情感与态度:感受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风貌的巨大变化。
激发爱国情和自豪感。
(二)知识与技能:知道改革开放使祖国经济腾飞。
初步掌握通过各种途径展示学习内容的能力。
锻炼团队协作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确定搜集知识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
2.学会分工合作完成调查、交流等相关学习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为祖国的进步感到骄傲和振奋。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调查表、板书板贴。
学生准备:完成表格、准备若干以往的生活用吊、图片、故事等。
四、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境,从过去的生活开始。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改革开放是让我们的祖国开始腾飞,在短短的30几年里,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速度是五千年的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
那么到底,她为我们的祖国带来了哪些进步?就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吧!首先,让我们回到过去(板贴)看一看,你们准备好了吗?(生答)1、图文展示一一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一个月30天只让你吃二两肉(相当于一份麦当劳套餐中的肉类食物的总量);平时吃饭只有一两个基本水煮的素菜;没有零食、零花钱;只有过年才有新衣服和三、五块压岁钱:而这就是你们长辈们曾经的生活,对此,你有哪些想法或疑问?(指名生回答。
)2、学生表演的一•则小品,请同学们看完小品后说说你的感想。
师:是啊,谁想过这样的苦日子呢?在当时,能吃上一点肉,就是莫大的幸福,可如果没有肉票,连这点幸福也没了,下而请看一则小品,(点课件)请同学们看完小品后说说你的感想。
活动二:1、小品《肉票忘带了》A (剧情提要:1969年某个夏天的清晨,妈妈有急事要出去一下,但中午家里又要来客人,就让小明一大早就拿上肉票和钱出去买点肉,准备作点丰盛的菜给客人吃,妈妈走后,小明心里急着吃肉,在桌上拿了钱,忘记去票夹里取票了,结果小明排了一个小时的队,终于要买的时候才发现票忘记拿了,售肉的叔叔也没办法卖给他,小明只有垂头丧气地回家了,看着小明回来, 一家人很期待,可结果却是只能吃青菜和咋天的剩菜了,小明烦恼得直抱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日益富强的祖国
第十二课从小村庄看大变化
教学目标:
1.知道改革开放使祖国经济腾飞和综合国力增强。
2.感受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人们精神风貌的巨大变化。
3.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
教学准备:
1.师生了解我国目前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2.收集深圳及我国其他经济特区的图片和新闻报道。
3.师生收集我国西部大开发的相关报道。
4.学生和家人聊聊今昔的生活。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小岗村的珍贵“契约”
一、引言导入
同学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发展,尤其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大家知道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探索者吗?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小岗村的珍贵“契约”》。
二、感悟体验
1.学生阅读教科书第82页内容,说说你怎么理解“珍贵”,体会小岗村农民的这张珍贵契约的重要意义。
1)在那个年代,普遍认为只有公有制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果实行土地承包就是违反社会主义制度。
因此,订立契约的时候,大家都是冒着甘愿“坐牢杀头”的风险。
2)“大锅饭”带来的“多干少干一个样”,实际上是使广大农民失去了生产积极性,“大包干”则激发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3)这份契约体现了农民的自主性,这种自发的“改革”后来得到了党中央的支持,并由此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2.分小组讨论:小岗村的巨变说明了什么?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这场发端于安徽小岗村的农民自发进行的改革最终改变了我国农村的
面貌。
三、演绎深化
1.阅读教科书第83页内容,将国家的农业用地交给农民耕种,你怎么理解这项制度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2.全班交流。
(农民的劳动直接与经济效益挂钩,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3.分组交流:从收集的资料来看,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还存在哪些问题?
四、教师总结
任何一项改革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国的农村改革仍在不断探索。
第二课时
从小渔村到大都市
一、歌曲导入
听《春天的故事》,歌曲中说到的城市是哪里,那位老人又是谁?
二、学习感悟
1.分组交流:说说你知道的深圳。
2.全班交流:我的深圳印象。
3.师生小结:深圳于1979年建市,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
二十多年来,深圳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由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现代代城市,创造了“深圳速度”与“深圳效益”,综合经济实力已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4.阅读教科书第84—85页的内容,想想为什么深圳人民永远怀念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
5.师生交流:再听《春天的故事》,故事中的老人就是邓小平。
6.朗读邓小平的话。
三、演绎深化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到的关于我国经济特区的图片和报道与大家分享。
2.教师小结:两个小村庄的变化折射出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国家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