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心理诊所
三国演义英雄与反派的心理战

三国演义英雄与反派的心理战在三国演义中,英雄与反派展开了激烈的心理战,这是整个故事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这篇文章将从英雄与反派的心理斗争以及背后的策略和动机进行探讨。
在三国演义中,英雄们具备强大的战略头脑和深邃的心机,他们利用各种手段来瓦解对手的信任和士气。
首先,刘备作为三国演义中的一个主要英雄人物,以其忠诚和仁爱的形象深入人心。
他懂得利用这些优势来施展心理战术,打破敌人的意志。
例如,在与曹操联姻之际,他恳切地请求卢毓和张杰出使,希望能够争取到他们的支持。
这种表露出来的真诚和尊重,让他们感到备受尊重,从而持有信任和忠诚。
同时,在三国演义中的反派角色也展现出自己的心理战术以及其背后的策略。
曹操是一个极具智谋和权谋的角色,他善于利用伪装来获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曹操在与袁绍作战时,选择在共同出征之前,在袁绍的军队中散布虚假信息,以瓦解袁绍的士气。
通过这种心理战术,曹操成功地摧毁了袁绍的士气,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在这种心理战中,英雄和反派之间的较量除了心计,还体现了深刻的人性。
英雄们常常被对方的伪装和欺骗所迷惑,而反派则不断暗示和试探来观察英雄的反应。
这种心理战术是对彼此的一种强烈的挑战,同时也体现了人性中的复杂和矛盾。
除了心理战术,英雄和反派之间的战略也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
他们使用各种军事手段和策略来迷惑对方和加强自己的战力。
刘备在与曹操争夺荆州的过程中,积极地寻求联盟,提升自己的军事实力。
而曹操则借助心理战术和用兵之道,不断迫使对手投降并吞并领土。
在这种大背景下,英雄和反派之间的心理战术是他们战略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英雄还是反派,他们在三国演义中的心理战术和策略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
就像刘备的忠诚和曹操的权谋一样,他们都经历了种种挑战和磨难,但最终却展现出了其非凡的智慧和勇气。
三国演义英雄与反派的心理战,不仅是一场智力的较量,更是对人性的深度探索和思考。
在这场心理战中,英雄们和反派们都不约而同地运用了非常复杂的手段和伎俩,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有趣、扣人心弦。
三国心理诊所

诸葛亮完美主义人格的表现 (1)事无巨细,必躬亲,不肯放权属下,认为只有自己 方能胜任兴汉大业 (2)对自身期许过高,对于属下要求严苛,不容犯错; (3)以死效忠情结 (4)不顾当年“隆中对”中 的军政方略,连年兴兵, 屡败屡战。
诸葛亮的完美主义人格的隐患。 1.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 2.刘禅的无能。 首先,他将克复中原的重任全部担在 自己身上,经年在外作战,不能督教后主 刘禅,使他变成一个胸无大志的昏主。不 仅使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殁五丈原,也使 刘禅变成一个依赖性很强的人。 3.蜀国后继无人
三国心理诊所
诸葛亮
火帐取 攻里西 变蜀 金, 木定 土南 草蛮 爻, 卦东 ,和 水北 面拒 偏, 能中 用军
三原收 顾前二 点川 四, 十排 九八 盏阵 明, 灯七 ,擒 一六 心出 只, 为五 酬丈
完美主义者
• 中国士大夫们的超级偶像——诸葛亮。 他集智慧、忠诚、正直、廉洁于一身, 辅佐刘备借荆州、占益州,入巴蜀,联东吴, 可谓朝中之事,无分巨细,事必躬亲。然而, 恰恰是这份鞠躬尽瘁,导致了蜀汉军政管理 上的诸多失误。而这一切,都源自于诸葛亮 的完美主义人格。
• 1.蜀汉朝中的人事考察和任免都由诸葛亮亲 自安排。他亲自安排了从侍中、侍郎郭攸 之、费祎、董允,将军向宠,到尚书、长 史、参军等一般官员来管理政务。此外, 诸葛亮还对每个官阶的人选都亲自考察任 用,并作最后定夺。甚至连后主刘禅的纳 妃,诸葛亮也曾以“甚贤”为由,力荐张 飞之女入主后宫。
• 2.杀刘封、马谡、魏延,贬黜重臣彭羕、李 严、廖立等人。在蜀汉地位崇高而被诸葛 亮这都严重打击了这些臣子的积极性。
给完美主义者的几点建议: 1.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合理定位自己的位置。肯 定自己的优点,承认自己的缺点,摆正心态,以 不自傲,不自卑。 2.坦然面对自己的成败,坚定自我的信念。 3.制定合乎情理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不眼高手 低,脚踏实地工作 4.培养积极的同事关系和团队精神,分摊压力,相 信同事,做到该放手时就放手。 5.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平衡生活与工么是完美主义人格 指在工作表现上对己或对人所要求的一种态 度。持完美主义的人,对任何事都要求达到毫无 缺点的地步,缺乏弹性。
三国最佳说客

1. 劝说因情而定
劝说时,要充分了解事态的发展,局势的变化,以此做到言之有理,计出有因。如果被劝者的心态不利于当时的沟通,则需要注意讲话的口吻,做到同感共情,委婉而劝,既明确指出决策可能导致的失误,又令对方感到被尊重,被理解,并享有最后的话语权。俗话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其实良药不苦口,是因为当事人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忠言不逆耳,是因为劝说者注意了沟通模式。凡事只要把握好讲话的时机与分寸,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有趣的是,《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写道,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之后,灵魂并未飘散,荡荡悠悠到了玉泉山。时值三更天,山上的老僧普净还在庵中默坐。忽然听见有人大喊:“还我头来!”普净抬头一看,却是关羽之魂。无头关羽见是曾经救过自己的老僧,就连忙施礼:“承蒙相救,铭感不忘,关某今天遇祸而亡,请示师父慈悲开示,指点迷途。” 普净点头说:“昔是今非,一切休论。后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天将军被吕蒙所杀,大喊‘还我头来’,然而将军生前,诛颜良,杀文丑,过五关,斩六酱,那些人的头,又叫谁去还呢?”普净以关羽斩杀他人的前事,来动容关羽,使之感同身受,关羽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这,也是同感式劝说的突出运用。
在心理学上,激将式劝说(goading persuasion)以激励对方的行为动机与自我成效感为目标,通过各种巧妙手段来调动对方的情感投入,以实现激发对方的积极性与干劲儿的目的。激将式劝说可有下列几种方法:(1)先贬后扬法,以此来挑起对方的好胜心;(2)故意找茬法,以此来惹怒对方而激发斗志;(3)佯装不知法,以此来诱使对方立表决心;(4)佯装不信法,以此来诱使对方吐露真言。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堪称是激将式劝说的大师,极善拨弄对手的弱点来激发起斗志。
其实,诸葛亮也是位暗喻式劝说的高手。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中,刘备驻守荆州,荆州刺史刘表家中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刘表有两个儿子,前妻生的儿子名叫刘琦,后妻生的儿子叫刘琮。刘表听信后妻之言,爱刘琮而不爱刘琦。刘琦怕遭到后娘及刘琮的陷害,多次去找诸葛亮,以求保全性命之方,但诸葛亮总是支支吾吾地搪塞过去。一次,刘琦约诸葛亮到他家去赏花,又领他上到小楼喝酒。宴饮之间,刘琦令人搬掉楼梯,对诸葛亮说:“今天我们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您所说的话,只进入我一人的耳中,你总可以说了吧!”不得已,诸葛亮给刘琦讲了晋献公两个儿子申生和重耳的事,之后对刘琦说:“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刘琦马上领会了诸葛亮的意图,暗地谋划外出之策。正巧荆州江夏太守黄祖死,刘琦便求任江夏太守,得到刘表的批准,离开了襄阳。这为后来刘琮降曹,刘琦保全性命奠定了基础。
三国演义中的神秘角色神医华佗和隐士卧龙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的神秘角色神医华佗和隐士卧龙诸葛亮三国演义中的神秘角色:神医华佗与隐士卧龙诸葛亮《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经典之一,该小说中涉及了许多英雄豪杰的故事。
其中,神医华佗和隐士卧龙诸葛亮是两位备受关注的神秘角色。
他们的智谋和才华,使他们在这个乱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两个角色在故事中的重要性,并对他们的才华和不凡之处进行分析。
华佗,作为三国演义中的神医,以其非凡的医术和药物知识而闻名于世。
他是一个追求医学的完美主义者,在整个故事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华佗对医学的热爱使他成为了一个传奇般的人物,也让他在各个阵营中受到了广泛的尊敬和赞誉。
华佗的医术高超,被誉为神医。
他不仅精通针灸和草药疗法,还精通解剖和外科手术。
他治疗了许多重病和难治性疾病,拯救了无数生命。
在《三国演义》中,华佗与关羽之间发生了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
当关羽的臂膀被曹操的将军张辽击中,伤势严重时,华佗为了救关羽而不惜冒险。
他通过熔铜堆来进行手术治疗,最终使关羽的臂膀得以重生。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华佗的医术精湛,也展示了他对人类生命的无私关怀。
另一位神秘角色是卧龙诸葛亮。
作为刘备的重要谋士,诸葛亮具备非凡的智慧和计谋。
他是一个具有远见和才华的隐士,以卧龙山命名。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策略和计划被普遍认为是刘备能够建立自己王朝的关键。
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谋略从小就表现出色。
他很早就展示出了对人心和政治的深刻理解。
在与刘备相遇后,他立即认识到刘备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君主,并且为了助其成王,他主动提供了自己的服务和智力。
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才智和清廉的品格而闻名,他被尊称为“卧龙先生”。
诸葛亮为了助力刘备一直在奋斗,通过聪明的计谋,他帮助刘备解决了许多困难,巧妙地处理了复杂的政治局势。
在长坂坡之战中,诸葛亮通过火攻成功击败了曹操的大军,保护了刘备的安全。
他的计策帮助刘备击败了吕布和张鲁,并最终成为了蜀国的奠基人。
不仅如此,诸葛亮还被赞誉为为国家树立起了稳定的政治体系。
中医典故中的心理疗法从华佗到扁鹊

中医典故中的心理疗法从华佗到扁鹊中医典故中的心理疗法从华佗到扁鹊华佗和扁鹊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两位医家,他们不仅在医学领域有卓越的成就,还在心理疗法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实践。
本文将从华佗和扁鹊的临床经验出发,探讨中医典故中的心理疗法对治疗和改善人们的心理问题所产生的影响。
一、华佗的心理疗法华佗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师,被誉为“神医”。
他擅长运用心理疗法来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并以此在治疗疾病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首先,华佗注重与病人的沟通,通过倾听和理解,使病人产生信任并倾诉内心的痛苦。
他相信情绪与身体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既要治疗身体上的病痛,也要关注病人的心理健康。
据史书记载,华佗在治疗曹操的时候,曾经跟曹操谈论他的政治理念,这样的沟通使曹操对华佗产生了深厚的信任感,从而更加配合治疗。
其次,华佗善于运用音乐、艺术和自我暗示等手段来缓解病人的精神压力,促进身心的平衡。
据说,当时有一位病人患上了重度的抑郁症,华佗便亲自为他演奏了一曲悠扬的琴音,病人听后心情逐渐恢复平静,病情也有所好转。
华佗所应用的这种心理疗法反映了他对于人的综合性的理解和治疗方式,即通过调整病人的心理状态来达到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这种独特的心理疗法为之后的中医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扁鹊的心理疗法扁鹊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医师,他不仅精于治疗疾病,还富有智慧,通过运用心理疗法改善病人的心理健康。
首先,扁鹊主张“解忧杂症”的医疗理念,即认为心理问题和身体问题密不可分。
他认为,当一个人的心理受到困扰时,身体也会出现相应的病症。
因此,他提出了“治心者治国”、“治心者治病”等观点,强调治疗心理问题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其次,扁鹊强调治疗疾病需要综合考虑病人的个人特点和环境因素。
他在临床实践中注重观察和分析病人的行为、情绪和周围环境,以此来判断病人的心理状态和疾病原因。
他重视通过心理疏导和行为调整来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的平衡。
扁鹊的这种心理疗法体现了他对于心理与身体的关系的独到见解,对于当时的医疗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机应变 化险为夷——从《三国演义》谈心理保健(一)

随机应变化险为夷——从《三国演义》谈心理保健(一)缪岳连
【期刊名称】《健康博览》
【年(卷),期】1997(000)003
【摘要】《三国演义》第四回中讲述了一个曹操行刺董卓的故事。
说的是曹操佩着司徒的七宝刀来到相府,径自来到小阁中。
见董卓坐在床上,吕布侍立于旁。
董卓听说曹操骑的是匹瘦马,便对吕布说:“吾有好马从西凉进来,奉先可亲拣一骑赐与孟德。
”吕布遵命而去。
曹操心中暗忖:“此贼该死了!”即欲拔刀行刺,但惧怕董卓力大,不敢贸然动手。
此时,董卓体胖不耐久坐,遂侧身转向内而卧。
曹操又暗暗高【总页数】2页(P28-29)
【作者】缪岳连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5.6
【相关文献】
1.空城计的启示——从《三国演义》谈心理保健(四) [J], 缪岳连
2.从《三国演义》谈心理保健(四) [J], 缪岳连
3.心病要用心药医——从《三国演义》谈心理保健(三) [J], 缪岳连
4.从《三国演义》谈心理保健(二) [J], 缪岳连
5.从《三国演义》看我国的传统文化心理——兼谈传统文化心理和当前中国改革[J], 陈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国时期的医药科学

三国时期的医药科学在三国时期,医药科学发展迅猛,涌现出许多医学大家和重要的药物。
本文将从医学理论、医学教育和药物研发三个方面探讨三国时期的医药科学。
一、医学理论三国时期,医学理论逐渐形成并逐步完善。
著名医学家华佗提出“治未病”的理念,强调预防疾病,注重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以避免疾病的发生。
他还研究了脉搏、疾病的传染途径和疾病的发病机理,并提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法。
另外,董奉、张仲景等医学家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医学教育在三国时期,医学教育开始有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
公元208年,董奉开创了世界上第一所医学专门学校——“太学”,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
学校设有正科、从科和进士科,培养了一大批精通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医生,为后来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药物研发在三国时期,药物研发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其中最著名的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
这两部药物学巨著对医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收集了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并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案和药物配方。
这些药物对治疗伤寒和其他杂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被视为后世医学的宝贵瑰宝。
除了张仲景,还有许多医学家在药物研发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华佗发现了麻沸散、麻黄汤等对于治疗不同类型疾病有重要作用的药方;董奉总结出了一套治疗寒病的药物方案,被誉为“温热药物之祖”,对于寒病的治疗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此外,三国时期还有许多重要的中药药材被发现和应用。
比如陈乔治病用的干姜、王叔和使用的丹参等。
这些中药药材在治疗疾病和调理身体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后来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结而言,三国时期的医药科学在医学理论、医学教育和药物研发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这一时期的医学家们努力研究各种病症的发病机理,总结出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方案,为后世的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基础。
三国时期的医药科学成果不仅推动了当时的医学发展,也对后来的医学影响深远。
三国心理诊所④:吕布—诚信缺失

三国心理诊所④:吕布—诚信缺失吕布诚信缺失吕布是东汉末年的名将。
他幼年习文,年长习武,在战场上堪称千人不敌,万夫难挡,故时人语“马中赤兔,人中吕布”。
可惜,吕布虽然骁勇善战,却为人无谋,反复多变。
他不断换主投靠,又不断加以背叛离弃,最后导致军中上下离心,不敌曹刘联军,被绞死与白门楼。
吕布一生轻狡反复,多变无端,这与他的诚信缺失症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
诚信缺失是一个人非道德化的表现诚信属社会道德范畴。
所谓诚,即代表实事求是,做人做事真诚可靠;所谓信,即讲信用重信誉,言必行、行必果,说出做到。
以诚待人,以信取人,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之一。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熏陶,有些人反而摒弃了诚信这个立身之本。
在心理学上,诚信缺失是一个人非道德化的表现,它泛指一个人的道德评价或标准不再起指导、约束作用。
日常生活中,诚信缺失综合征突出表现为:1)言过其实,夸夸其谈,对自己的所言不当回事,缺乏应有的责任感;2)对于自己的承诺不积极履行,百般借口,万般推却,言而无信;3)夸大自身的功劳苦劳,对存在问题避而不谈,试图掩人耳目,乃至谎报情况;4)言行举止缺乏固定性和持续性,朝秦暮楚,朝令夕改;5)弄虚作假,伪劣假冒,以次充好,以得到利益的最大化。
天纵英才,父母宠爱吕布的诚信缺失有着其个人和历史的特殊性。
首先,从吕布的个人成长可以推测出,他从小就有强烈的个人中心倾向。
据《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记载,吕布之父吕良继任其祖父的事业,留守边关。
吕布之母亲黄氏则是一大户富豪财主之女,聪明贤惠,知书达理。
照理说,吕布的童年应该是非常快乐和温馨的。
但是吕布出生之前,黄氏已生有四女,苦于无子。
所以吕布的出生,满足了父母对儿子的长久期待。
史称,吕布是诞生在染织作坊的布匹上的,脐带自断,双目有神,两拳紧握。
他父亲知道后,大快曰:“吾儿神也。
”因而吕布一出生就受尽了父母的宠爱和呵护,这很有可能会强化其自我中心倾向。
此外,吕布的天纵英才也给了他个人中心的资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心理诊所三国心理诊所与职场(1):诸葛亮是完美主义者从今天起,我将开设“三国心理诊所”,给三国的突出人物做心理分析、人格素描,并结合眼下的职场生存规则,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欢迎大家阅读。
今天先从诸葛亮说起。
诸葛亮是中国士大夫们的超级偶像。
他集智慧、忠恕、正直、廉洁于一身,辅佐刘备借荆州、占益州,入巴蜀,联东吴,可谓朝中之事,无分巨细,事必躬亲。
然而,恰恰是这份鞠躬尽瘁,导致了蜀汉军政管理上的诸多失误。
而这一切,都源自于诸葛亮的完美主义人格。
什么是完美主义人格心理学中,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是一种人格特质和思维方式,它对做任何事情都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缺乏弹性和灵活性。
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指出,完美主义是指“在工作表现上对己或对人所要求的一种态度。
持完美主义的人,对任何事都要求达到毫无缺点的地步,难免只按理想的工作标准苛求,而不按现实情境考虑应否留有弹性或余地。
完美主义人格的突出特点表现为:(1)、辛苦工作,注意细节,做事务求尽善尽美;(2)、认为自己在智力上和道德上高于别人;(3)、要求规矩、缺乏弹性,容易陷入定势思维;(4)、行事谨慎,力图成功,不能宽容自己与他人的失误;(5)、非常在意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评价和期待。
诸葛亮完美主义人格的表现史书记载,诸葛亮自蜀汉确立以来,长期身兼中央、地方两职,大到方针决策,小到政令下达,都是由诸葛亮一个人来担纲,实在是积重难返,劳累不堪。
概括地讲:诸葛亮的完美主义人格主要表现为:(1)、对自身期许过高,对于属下要求严苛,不容犯错;(2)、不肯放权属下,认为只有自己方能胜任兴汉大业;(3)、不顾当年“隆中对”中的军政方略,连年兴兵,屡败屡战。
而永安刘备托孤之后,为了不负先帝厚望,诸葛亮更是夙兴夜寐,日理万机,忧叹不止,可以说诸葛亮罹患严重的身心疾病。
例如,蜀汉朝中的人事考察和任免都由诸葛亮亲自安排。
他亲自安排了从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将军向宠,到尚书、长史、参军等一般官员来管理政务。
此外,诸葛亮还对每个官阶的人选都亲自考察任用,并作最后定夺。
据史书记载,甚至连后主刘禅的纳妃,诸葛亮也曾以“甚贤”为由,力荐张飞之女入主后宫。
还如,诸葛亮主持蜀汉朝政的11年间,对曹魏的大战就多达七次,此中更是六年五伐,可谓穷兵黩武。
而他每次出兵中原,都面临三大困境:山高路远、兵源不足、粮草不济。
虽经过审慎的考虑和周密的部署,仍难免败多胜少。
而单从兵力对比上看,蜀国处在明显劣势。
当时曹魏有九州领地,人口约为433万;孙权有三州领地,人口约230万;而蜀汉只有益州一地,人口约94万。
所以,诸葛亮北伐时的兵力只有5万上下,而魏国单在长安就有驻军20万,此外曹真、郭淮的20万部队还可以迅速增援。
由此,依笔者之见,就是马谡未失街亭,蜀国的胜率也不大。
此外,诸葛亮每次兵出祁山,在交通上、兵源、粮草上均不占优势。
其实,在蜀魏国力悬殊至此的情况下,即便刘备在世,也未必会为了复兴汉室而如此穷兵黩武。
诸葛亮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次次的举全国之力北伐曹魏,这明显具有偏执性行为的特点。
诸葛亮完的以死效忠情结诸葛亮受刘备托孤之重,视克复中原为已之大任,经年用兵不断,虽皆无功而退,却仍矢志不渝。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诸葛亮有一个“以死效忠情结”,它也是诸葛亮完美主义人格的突出表现。
心理学将情结定义为:由一些被意识压抑的意念(即无意识的思想、感情、知觉、记忆等)所组成的具有类似核心作用的复杂的心理现象。
情结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和情感方式,使人形成特殊的偏见或偏好。
情结也是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很难加以理性控制。
刘备曾对诸葛亮的忠心辅佐给予极高的评价,这令诸葛亮逐渐将知遇之恩与完美道德的追求结合起来,形成了其对忠君报国这一完美形象的绝对信仰。
其后刘备永安托孤的词恳意切,不仅将小儿托付诸葛亮,更是提出“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超越君臣常纲的惊世骇语,给了诸葛亮以无限的信任和尊重,更强化了诸葛亮对这种效忠的偏执追求。
由此,诸葛亮凡事必言不负先帝之托,不辱先帝之望,其夙兴夜寐,日现万机,意尤嫌不足。
而对于蜀国的军务政务中出现任何的纰漏,诸葛亮都会归咎于己,为的是能够“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来报效对先帝的一片忠心。
由此,诸葛亮之死在五丈原,绝非偶然。
他要以自己的死来感召后人来实现他的遗愿,其用心良苦,令人泣下。
诸葛亮完美主义人格的后果诸葛亮的完美主义人格给蜀汉的朝政留下了诸多问题和后患。
首先,他将克复中原的重任全部担在自己身上,经年在外作战,不能督教后主刘禅,使他变成一个胸无大志的昏主。
刘禅本是一个平庸之辈,极缺乏行政管理的才能,而诸葛亮又是一个旷古绝伦的通世奇才,刘禅正好顺水推舟,将一切军政要务推给诸葛亮,以在宫中溺于酒色,嬉乐享福。
而诸葛亮则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这一推一受,不仅使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殁五丈原,也使刘禅变成一个依赖性很强的人。
其次,对待属下的过错,诸葛亮的处置也经常过于严苛。
如刘备入荆州时曾收义子刘封,后来“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
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
”刘备为此“为之流涕”,但迫于诸葛亮的苦谏,不得已赐刘封自裁。
除刘封外,在蜀汉地位崇高而被诸葛亮贬黜的重臣还包括彭羕、李严、廖立、魏延等人。
这都严重打击了这些臣子的积极性。
再次,马谡在诸葛亮心目中远非刚猛而难以制御之人,对诸葛亮一向敬重有加。
但是当马谡失街亭后,大多数将领都认为马谡固然失误重大,但罪不容诛,且在随诸葛亮南征时屡进言献计,颇有建树。
但诸葛亮还是决意斩首了马谡。
这在蜀中人才匮乏的情况下是极为不明智的举措。
而如果马谡是司马懿的部将,他绝对不会因此而力斩马谡的。
最后,魏延一向是蜀汉的功臣和老臣,但诸葛亮为了能让姜维顺利接管蜀汉的军权,而不惜在临死之前将军权托付给魏延的死对头杨仪魏延,致使两人火并,最终导致魏延一家被满门抄斩。
诸葛亮的人格悲剧在于过分追求完美,一方面让他自己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和压力,导致他夙夜忧叹、身心疲惫,过早退出了历史舞台;另一方面也让蜀国后期缺明主、乏能将、国力衰微,真是可悲可叹。
职场小贴士:据相关调查发现,当今的白领阶层饱受职场完美主义之累。
为了塑造一个更成功的自我,许多人过分看重细节,有着强烈的成功欲念,把日程排得满满的,结果忙得团团转。
这样下去必定会陷入“诸葛亮困局”——对工作锱铢必较,对别人过分苛责。
那么,如何可以克服职场的完美主义情结呢?下面是几点建议:1.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合理定位自己的位置。
肯定自己的优点,承认自己的缺点,摆正心态,以不自傲,不自卑。
2.坦然面对自己的成败,坚定自我的信念。
失败不可怕,怕的是没有经受住失败的考验而放弃对成功的追求。
3.制定合乎情理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不眼高手低,脚踏实地工作,这样不仅能提升自信,更能缓解紧张的情绪。
4.培养积极的同事关系和团队精神,分摊压力,相信同事,做到该放手时就放手。
5.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平衡生活与工作的关系,使紧张的心情得到放松,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和效率。
三国心理诊所与职场(2):诸葛亮对魏延有偏见在《三国演义》里,魏延是个排在关、张、赵、马、黄后面的小配角,最后还成为叛臣,遭受满门抄斩。
但据史书所载,魏延一生对蜀汉忠心耿耿,屡建奇功,备受刘备的信任。
而魏延之死,则是由于诸葛亮在临死之际,故意将军权交给魏延的死对头长史杨仪,导致两人火并,最后杨仪假丞相之遗命,将魏延处死。
诸葛亮之所以要假杨仪之手处死魏延,这是因为诸葛亮对魏延充满偏见。
那么诸葛亮对魏延的偏见,从何而来呢?什么是偏见在心理学中,偏见泛指个人根据一定的表象或虚假信息所做出的错误判断,它与真实情况不相符合。
而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偏见的基础是移情。
所谓移情,就是指个人将对生命中某个重要人物、事件或环境的爱与恨投射到他人他事的心理表现。
它突出主要表现为:无缘无故地喜爱或仇视某个人物、事件、地点、东西或环境等。
所以,正向的移情是偏好,负向的移情是偏见。
那么,诸葛亮对魏延有什么移情呢?它又是怎样形成的?诸葛亮对魏延有个“云长-文长移情”魏延之一生,成也关羽,败也关羽。
换言之,刘备宠信魏延,是正向的移情表现,诸葛亮反感魏延,则是一种负向的移情表现。
那么,魏延与关羽有什么相似之处呢?下面的表展示了两人在姓名、相貌、气质和兵器使用上的相似之处。
关羽,字云长, 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用青龙偃月刀。
(《三国演义》)。
魏延,字文长,身长九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用大刀。
(《三国演义》)。
此外,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三国志·关羽传》),而魏延也“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三国志·魏延传》)。
由此,刘备之宠信魏延,是因为他神似二弟。
刘备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称汉中王时,曾撇开三弟张飞而提拔魏延做汉中太守。
诸葛亮之讨厌魏延,也是因为魏延像关羽一样的逞强要胜,刚愎自负,令诸葛亮感觉非常不舒服。
诸葛亮平生办事以谨慎为本,最忌讳见那种口出妄言之人。
关羽贵为刘备二弟,又是名震华夏的大将,诸葛亮不得不敬他三分。
但魏延是后来之人,诸葛亮断无敬他之理。
所以诸葛亮有机会就会打压魏文长的气焰, 表面上是在提醒魏延,潜意识中却是在宣泄对关文长的怨恨。
用时下的术语来讲,诸葛亮对魏延长期实施了职场冷暴力。
想当初,关云长由于没有贯彻诸葛亮之“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策略,结果腹背受敌,失去了荆州要地,不但赔了自己的性命,也使刘备、诸葛亮之克复中原,匡扶汉室之大计严重受挫。
云长人之已死,不可追究,而今可文长说话办事有如云长复生,能不使诸葛亮心生厌感吗?特别是诸葛亮每每出川,都要远涉祁山月余才能抵达渭水一带,而如果荆州不失,蜀军由荆州出击许昌,不过数日路途。
可文长又偏偏不识相,屡屡提出要孤军奋入,且不谈其胜算把握如何,就是其粮草供济也难保障。
这岂不又是关公当初动不动言以五百小校而取大城池之狂妄吗?想到这里,诸葛亮能不烦恼?关云长大意失荆州在先,魏文长欲轻进长安在后,诸葛亮怎能不防?诸葛亮之云长-文长移情就是这般形成的,其天长日久必然对魏延产生一股说不出的厌感来。
由此,诸葛亮打压魏文长, 其实也是在打压关云长当初的自傲气焰。
诸葛亮明知蜀军除了自己当数魏延最有智谋,却在临死之际,故意举魏延的死对头杨仪做主帅,这分明是在逼魏延造反!纵观诸葛亮对于魏延的一系列不公正对待,回溯到其与关云长之间的矛盾,我们就会对诸葛亮的移情表现深有体会了。
所以说魏延这一生,是成也云长,败也云长!诸葛亮歧视魏延的后果诸葛亮死后不久,魏延即以反叛罪被杨仪遣马岱斩杀,并殃及三族,这是蜀汉的第一大冤案。
史书将记载,这本是因为魏延要求继续北伐不成,被控反叛而遭诛杀。
人们有所不知的是,魏延自从跟随刘备以来,屡立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