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黄鹤楼送别(2)-要点梳理
五年级语文古诗复习:黄鹤楼送别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古诗复习:黄鹤楼送别知识点本文是关于五年级语文古诗复习:黄鹤楼送别知识点,感谢您的阅读!《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事情。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黄鹤楼送别知识点,快来看看吧~**【原文】**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华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友人登上了船。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kuài)炙(zhì)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字词学习】**字:蒙、藏词:暮春、繁华、饯(jiàn)、敬仰、波涛、伫立、凝视、脍(ku ài)炙(zhì)人口**【重点句子】**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华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2.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3.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教育资料】小学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教育资料】小学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文、诗对照阅读,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3、品读文、诗,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1、诗文对照,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2、在品读中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送别诗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教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5课,了解了课文大意。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齐读课题。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二、整体入手,观照全文1、教师:让我们跟随李白和孟浩然一起去黄鹤楼,去看看两位友人送别的情景。
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语言描绘的情景,你能从课文中看到哪些图景?2、交流:美景图话别图目送图三、品读1、2自然段(美景图)1、教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到了美景图?2、学生交流语句:多媒体画面展现美景图3、引导学生感受到:暮春三月,黄鹤楼的景色十分迷人。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蓝天、白云,江上美景4、教师:如此美景,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两位即将要分别的友人此时的心情如何呢?自己读读第二小节中描写两位友人的句子,仔细地去体会体会。
5、学生交流,你体会到什么?▲藏一个藏字你品出点什么深意了吗?为什么要藏起来?(不想让离别来得太早)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深,依依不舍)▲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他们真的是像游人一样在欣赏美景吗?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到:他们不会像其他游人一样尽心地欣赏美景,只是借赏景掩盖自己心中的惜别之情,想让这离别的时刻来得晚一点。
6、教师小结板书:这真是满目美景无心赏过渡:刚才同学们一边读课文的语言文字,一边想象那情境,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那你从课文的哪里看到了饮酒话别图?(课文的第3小节)四、品读第3自然段(话别图)1、出示图片:自读第3自然段,你能从他们的话别中感受到什么?2、出示句子李白的话(1)指名读你感受到什么?(2)交流感受▲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令人敬仰、当作兄长和老师)(2)人品(人的品格、品德)补充资料介绍有关孟浩然的一些材料(3)誉满天下?(名誉满天下,得到天下人的赞美)补充资料唐朝大诗人杜甫赞誉:句句清诗堪可传(可见在当时真的是誉满天下)你知道孟浩然的哪些诗篇?指名背诵一二首。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案示范三篇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案示范三篇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案1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别是文学中的经典之一,本节课教学重点为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抒发离别之情、对时光的感怀),并从文学角度剖析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2.理解李白《黄鹤楼送别》的意境,感受离别的情感和对时光的感怀。
3.激发学生对文学、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文学审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1.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
2.理解李白的写作意图和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用文学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文学修辞分析和解读诗歌的意境。
2.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处于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但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还需要更高层次的抽象思维能力。
本节课应注意启发学生自己思考、感悟,通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引导他们领略文学的魅力。
教学策略和方法:1.启发式问题引导法:通过引导学生自行讨论、思考和归纳的方式,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做到真正学到,领悟到。
2.互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从而将学生主动融入到学习中,帮助学生获取知识。
3.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4.文学创造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创作作品来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文学创造思维。
教学流程:1.引入:播放视频或音频,欣赏《黄鹤楼送别》诗歌,国画《黄鹤楼图》。
2.提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诗歌表现手法:通过PPT课件,讲解和生动演示怎么从文学角度对诗歌的结构与表现手法进行正确理解。
4.诗歌解读:让学生围绕“诗歌的意境”展开口头或小组讨论,共同理解“鹤去何时?江南三月天”的意象,了解诗人的创作思路,引导学生逐感而入,深入课文。
5.多媒体梳理: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总结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对重难点单独分析启发,帮助学生成长形成思维。
6.文学创造:通过诗歌创作或写一篇课文阅读感悟。
《黄鹤楼送别》思维导图建议

《黄鹤楼送别》思维导图设计思路举例:
请各备课组集思广益,早做准备,周三听课后可结合课例再作调整并选派一人上台讲述。
谢谢合作!
一年级:
1.表示“看”的词语归类(字数不等的,意思不同的);
二年级:
1.李白、孟浩然的诗人介绍
2.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线索
三年级:
1.送别诗积累
四年级: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歌解读(时、地、人、事、景、情、意境)
2. 诗意与诗句对照
五年级:
1.苏教版文包诗归类
2.梳理古人送别方式
六年级:
1.文包诗教学环节(套路与创新)
说明:1.以上设计思路仅供参考。
2.本次思维导图设计加介绍有一节课的时间,请各备课组都要认真做好准备。
3.如果上次的纸用完了,可以到我这儿来领。
黄鹤楼送别知识梳理

25黄鹤楼送别一课一练字词精解会写的字:〔不用做〕会认的字:〔不用做〕一字多音:正:pū〔正月〕数:jīn〔数不清〕Pù〔正在〕 jìn〔数学〕词语展示:近义词:心血——精力蕴含——包含闪耀——闪烁崇高——高尚茁壮——健壮理想——志向反义词:现实——理想幸福——痛苦衷心——虚伪崇高——卑劣美好——丑陋茁壮——瘦弱词语积累:滋润文笔衣襟娓娓动听戛然而止歇脚念叨惊醒情不自禁身临其境拐杖教诲炊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词语解释:文笔〔pū shè〕:古代泛指文章、文辞。
后指文章的风格笔调。
【例句】从作文中可以看出小东的文笔不错。
炊烟〔chóng gāo〕:烧饭时冒出的烟。
【例句】每到黄昏,村子里总被袅袅炊烟所笼罩。
滋润〔yùn hán〕:浸润,使湿润。
【例句】:春雨滋润着大地上一切生灵。
教诲〔sù zào〕:恳切、耐心地启发开导。
【例句】:父母对我的教诲,我会铭记于心的。
念叨〔chūn huī〕:不停地说。
【例句】妈妈整天念叨着我快回家。
娓娓动听〔gān lù〕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
【例句】王老师上课就像讲故事一样娓娓动听。
身临其境〔zhuó zhuàng〕:临:到;境:境界,地方。
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例句】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写得形象逼真,读完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戛然而止〔qíng bù zì jīn〕: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例】老师一进教室,乱哄哄的教室顿时戛然而止。
恭恭敬敬〔xiào yǔ yíng yíng〕:对人很有礼貌、很恭敬。
【例句】每次见到老师我都会恭恭敬敬的向老师敬礼。
句段精读难句解析:1.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
解析:这一句紧承田老师所讲的故事而来,既表现了“我〞听故事的情态,“入了迷〞正是形容听故事进入沉迷的状态,又说明了田老师的故事讲得娓娓动听,把孩子们带入到生动的意境里,否那么“我〞哪会有“恍如身临其境〞之感呢?2.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25.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25.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设计理念:阅读的过程是将学生置身于课文情境的体验过程,语文教学理应创设适合学生想像、体验、感悟的学习情境,以促进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并催生出学生自己的独特感悟。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文、诗对照阅读,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3、品读文、诗,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1、诗文对照,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2、在品读中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送别诗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教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5课,了解了课文大意。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齐读课题。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二、整体入手,观照全文1、教师:让我们跟随李白和孟浩然一起去黄鹤楼,去看看两位友人送别的情景。
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语言描绘的情景,你能从课文中看到哪些图景?2、交流:美景图话别图目送图三、品读1、2自然段(美景图)1、教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到了美景图?2、学生交流语句:多媒体画面展现美景图3、引导学生感受到:暮春三月,黄鹤楼的景色十分迷人。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蓝天、白云,江上美景4、教师:如此美景,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两位即将要分别的友人此时的心情如何呢?自己读读第二小节中描写两位友人的句子,仔细地去体会体会。
5、学生交流,你体会到什么?▲“藏” 一个“藏”字你品出点什么深意了吗?为什么要藏起来?(不想让离别来得太早)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深,依依不舍)▲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他们真的是像游人一样在欣赏美景吗?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到:他们不会像其他游人一样尽心地欣赏美景,只是借赏景掩盖自己心中的惜别之情,想让这离别的时刻来得晚一点。
6、教师小结板书:这真是满目美景无心赏过渡:刚才同学们一边读课文的语言文字,一边想象那情境,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黄鹤楼送别解读

黄鹤楼送别解读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可以定为“走进名著”,《黄鹤楼送别》是其中的一篇,这篇课文属于典型的“文包诗”的形式,全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意境。
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教材解读(一):体裁特点:文包诗“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而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一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
这类课文,有的是全诗照引,诗文共融;有的是凸现名句,写出场景,文章中包含诗句,故名"文包诗"。
在这类课文中,文章(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融古今之美于一体的佳作。
所以,"文包诗"此类文章的教学,不同于一般课文的教学,它要借文学诗,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习得某种方法,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古诗背景:一次诗意的离别古人的送别诗有很多,而这一篇课文则有些特别,因为这首诗是发生在两位大诗人之间,需要指出的是,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孟浩然年过四十,已是当时公认的大家,而李白则是初出茅庐的青年才俊,声名并不如我们现在想像的那样显赫,他看孟浩然,有着一种高山仰止式的崇拜,就像今天我们看他一样,所以文中把孟称为他的"兄长和老师"。
当然李白可能也没有想到后来他的成就也并不在孟之下。
李孟早年在襄阳结识,因此文中称为"故人",此次在武汉只是偶遇。
他乡遇故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为什么选择要在暮春的三月,要在黄鹤楼送别?试想一下,如果选择在其它季节分别,夏天太过炽热,那是恋人般的分别;秋天太过萧瑟,林黛玉会在此时哀叹那一地的落花;冬天则太过悲壮,只适合吟诵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唯有春天拥有那一脉涵永的温情,正符合这两位寄情于山水之间的诗人脾性。
黄鹤楼送别2

教材第章第 25 节/课第 2 课时(总 2 课时)课题黄鹤楼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
3.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
3.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教学重、难点能通过诗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初步感受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别”1.(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5课2.通过上节课反复读课文,你读懂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什么情感呢?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吗?板书:依依惜别3.是的,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载着无尽的思念;送别是一杯满满的酒,盛着浓浓的情谊。
课文是怎么通过描写两个好朋友的送别经过来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
二、学习第3小节,品读“对话叙情”1.一个人说的话最能表达他内心的情感,“言为心声”嘛,请同学们读读李白和孟浩然说的话,想想从他们的话中你体会到他们内心怎样的情感?可以在有关词句下面圈圈画画。
2.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里蕴含着深深的依依别情。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用心品味,然后说说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依依别情?你是怎么感受到的?(1)还没分别就想见面,可见难舍学生交流难分。
指导读。
(2)引用王勃诗句说明人虽分但心相连,说明珍惜友谊,同时含有宽慰之意。
(3)把友谊比作长江的波涛,说明友谊深厚,彼此珍惜。
指导读。
(4)引读李白开头的话,你从这些语句中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什么?为什么“敬仰”呢?*人品:补充李白另一首写孟浩然的诗《赠孟浩然》,读,意思是说:我钟爱孟浩然,他潇洒的风度,超人的才华天下人都知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黄鹤楼送别(2)
【重点梳理】
一、词语小超市
1.近义词
敬仰—仰慕凝视—注视饯行—送行暂时—临时友谊—友情
远眺—眺望依然—仍然誉满天下—名满天下依依惜别—依依不舍
浩浩荡荡—奔腾不息
2.反义词
仰望—俯视迷蒙—清楚有意—无意暂时—永久敬仰—鄙视
激动—平静分别—相聚消失—出现
二、教材简析
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
课文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故事。
作者先写诗人为孟浩然饯行,两人登楼远眺,映入眼帘的是碧蓝的天空,滚滚的江水,眼前的景致让人流连忘返,但孟浩然就要从此顺江而下,前往美丽的扬州城,两人举杯,依依话别;后写孟浩然所乘小舟渐渐远去,终于消失在天边,只有滚滚的江水不断向东奔流,李白心中无限惆怅,写出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也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三、结构分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
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四、问题导读
离别是很悲伤的场面,尤其是忘年之交的离别,更是催人泪下。
《黄鹤楼送别》描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好朋友孟浩然要离开此地前往扬州任职。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诗人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难点再现】
写作方法指导
借景抒情。
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至深。
本文作者把感情寄托在景物描写之中,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我们写作时也要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
如写一位同学因帮助了别人而内心喜悦,此时,用描写美景的方式来表达,远比写一些“我高兴极了”之类的语言效果要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