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叙事和主题看纪录片《航拍中国》
《航拍中国》,克服航拍镜头审美疲劳的典范

《航拍中国》,克服航拍镜头审美疲劳的典范【摘要】《航拍中国》是一部成功克服航拍镜头审美疲劳的典范作品。
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之美、展现自然风光之美、注重创新摄影手法和结合音乐与叙事,将中国的美丽呈现得淋漓尽致。
其成功经验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表现,对自然风光的捕捉和展示,以及对摄影手法的创新运用。
观众在欣赏《航拍中国》时不仅可以领略到中国的绚丽风景,还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克服航拍镜头审美疲劳的关键在于创新和独特性,只有不断追求新的摄影表现手法和结合多方面元素,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并留下深刻印象。
《航拍中国》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对于航拍领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航拍中国,审美疲劳,传统文化,自然风光,创新摄影手法,音乐与叙事,成功经验,创新,独特性.1. 引言1.1 背景介绍《航拍中国》是一档以航拍方式展示中国绚丽风景的纪录片节目。
自播出以来,该节目受到了观众的热烈关注,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收视率。
航拍技术的运用使影片呈现出了别具一格的视觉效果,同时也让观众领略到了中国各地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传统文化之美。
在观看大量航拍视频后,一些观众可能会产生审美疲劳,觉得每个镜头都差不多,缺乏新意。
如何在航拍领域保持创新和独特性,成为了摄制组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航拍中国》如何成功克服航拍镜头审美疲劳,提出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1.2 问题提出问题是,如何克服航拍镜头的审美疲劳,如何让航拍作品更具有吸引力和独特性?这成为了摄影师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探讨如何在航拍中国的创作中注重创新,挖掘传统文化之美,展现自然风光之美,并结合音乐与叙事,从而为观众呈现出更加生动和富有情感的航拍作品。
2. 正文2.1 挖掘传统文化之美航拍中国在挖掘传统文化之美方面做到了一定程度,通过航拍的视角,展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航拍中国通过拍摄古代建筑如故宫、长城等,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雄伟壮丽和历史厚重感。
《航拍中国》的叙事方法

《航拍中国》的叙事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空中视角叙事:通过航拍技术,以空中视角展示中国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
这种视角不仅提供了独
特的视觉体验,还能展现出中国的宏大和广阔。
2. 历史与现实交织叙事:通过对历史的追溯和现实的呈现,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社会发展紧密相
连。
这种叙事方式让观众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
3. 故事化叙事:《航拍中国》每一集都会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和人物,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来展现当
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
这种叙事方式让节目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4. 多样化叙事手法:除了上述的叙事方式,《航拍中国》还采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如对比、象征、隐喻
等,来丰富节目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总的来说,《航拍中国》的叙事方法独特而多样,通过空中视角、历史与现实交织、故事化和多样化叙事手法等方式,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全面而立体的中国。
《航拍中国》观后感5篇_观看《航拍中国》感悟作文400字

《航拍中国》观后感5篇_观看《航拍中国》感悟作文400字《航拍中国》以空中视角俯瞰中国,立体化展示我国历史人文景观,自然地理风貌及经济社会发展,全景式俯瞰一个观众既熟悉又新鲜的美丽中国,生态中国,文明中国。
关于观看《航拍中国》的观后感,小编准备了以下文章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航拍中国》观后感【1】前几日逛豆瓣,看到一部名为《航拍中国(第一季)》的国产纪录片,评分竟高达9.4分,让我十分纳闷。
要知道,那部被交口称赞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评分也才9.3分。
细加了解方才知道,这是一部央视新作,新年时刚刚播出。
很快,我在央视网上找出了视频,方知刚刚播出了四集。
这两日就利用闲暇时间一口气看完。
总的感觉,这的确是一部可称“上好佳”的纪录片:质量上乘、非常好看、良心佳作,给我深切的体会有6个字:惊艳!震撼!期待!惊艳这部纪录片给我最直接的是美的享受。
无论是片子本身的制作精致之美,还是片中呈现的自然风光之美、历史人文之美,都让人惊艳。
先说制作精致之美,片子采用航拍的方式全景再现了中国各地的山水人文,每集一个省级行政区,拍摄地都经过精心挑选,力图最大限度发现各地独具特色的美。
此外,用先进拍摄技术呈现出的超高清晰度,也最大限度保存了镜头中的风景的原貌,这些都使每一帧画面都美得令人窒息。
自然风光之美是片中呈现最多的内容,在讲述海南时,呈现了南海的烟波浩渺、蓝洞的神秘莫测;讲述时,呈现了雪山的雄壮巍峨、沙漠的广袤无垠;讲述黑龙江时,呈现了湿地的丰裕富饶、森林的郁郁丛丛;讲述陕西时,呈现了秦岭的绵连不断、黄河的气势磅礴……再加上时不时抢镜而出的那些动物:棕色大熊猫、东北虎、蒙古野驴、朱鹮、丹顶鹤等,它们那悠然的身姿,一颦一笑,都能摄人心魄、令人赞叹不已。
之前,央视播出过一部《美丽中国》(又称《野性中国》)的纪录片,片中主要讲了不同地区的珍奇野兽、奇花异草。
这部作品在内容上与之有很大不同,不仅包括了上述内容,还呈现了各地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人类活动。
新技术对纪录片视觉奇观化创作的影响——以《航拍中国》为例

人文科技如今,科技迅猛发展,影视行业也不断革新拍摄技术。
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开始应用航拍技术,航拍技术也从最早的飞行航拍演变为如今的无人机航拍。
相较于传统的拍摄手段,无人机拍摄的空中视角极具气势,与传统飞行航拍方式相比,更为经济、安全和简单。
无人机航拍以自身器材的特殊性,使拍摄方式与技术、艺术紧密结合。
2017年,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大型航拍纪录片《航拍中国》,以空中作业的形式俯拍中国,该片拍摄场地包括中国23个省份、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共34集,向观众展现了中国的大好河山,同时向世界传递了古老的中华文化,一经播放便引起轰动。
《航拍中国》纪录片的总导演余乐,踏入纪录片行业已有十余年,对航拍颇有研究。
在拍摄《航拍中国》时,他要求全方位使用航拍技术,高空与低空用载人机和无人机补充拍摄,团队使用最高规格的拍摄设备,从而让观众看到前所未见的中国。
2020年5月21日,央视网等平台播出《航拍中国》系列的第三季,该系列纪录片带给观众罕见的俯瞰祖国大地的视角,不管是空中远景拍摄还是近景摄制,全部采用航拍技术,每帧画面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观众的视觉审美需求。
当然,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成功的因素有很多,航拍技术的使用是《航拍中国》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最大的优势便是它可以带来不同的艺术表现效果。
新旧技术的更替或者联合使用,可以为纪录片创作带来奇观化的视觉感受,对航拍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将从不同时期影视作品的航拍技术发展历程出发,以《航拍中国》中的技术美学内容为例,浅析新技术对纪录片视觉奇观化创作的影响。
1…航拍技术的发展历程航拍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拍摄器材的更替,从最初的热气球到现在的无人机,航拍技术依赖的拍摄设备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不同的拍摄设备能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
1858年,摄影技术与飞行器的结合产生了航拍,这两项技术让人类得以从天空俯拍世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航拍依赖的设备也慢慢从热气球进化成无人机,这项技术最开始被运用于军事领域,后来逐渐在天象、交通检测与娱乐等领域普及。
从《航拍中国》看航拍纪录片的拍摄技巧

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观众对高品质、 真实感强的纪录片 的需求越来越高。
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技术和资金限制:需要不断更新设 备和技术,同时需要更多的资金投 入
法律和安全问题:需要遵守相关法 律法规,确保飞行安全,同时需要 获得拍摄许可和授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拍摄难度:航拍纪录片需要高超的 拍摄技巧和经验,同时需要克服天 气、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竞争态势与发展趋势
竞争态势:航拍纪录片市场的参与者众多,竞争激烈,需要具备独特的创意和拍摄技巧 才能脱颖而出。
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航拍技术将更加成熟,航拍纪录片的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提 升。同时,随着观众对高品质视听体验的需求增加,航拍纪录片的市场前景将更加广阔。
挑战:航拍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天气变化、空域管制、设备限制等。 此外,如何将航拍与故事情节完美结合,也是一大挑战。
航拍地点的选择与勘察
航拍地点勘察:了解地形地貌、天气状况、光照条件等因素,确保安全和拍摄效果 拍摄目标明确:根据主题和内容,确定需要拍摄的地点和场景 拍摄时间安排:根据天气和光照条件,合理安排拍摄时间,提高拍摄效果和效率 后期制作:结合拍摄素材和实际情况,进行剪辑、拼接、特效等后期制作,提高作品质量
思想传递:通过深入挖掘题材,传递影片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叙事手法:采用合适的叙事手法,如倒叙、插叙等,将情节串联起来,使观众更好地理 解影片的情节和主题。
视觉效果:利用航拍的优势,创造独特的视觉效果,增强观众的观影体验和感受。
航拍纪录片的拍摄实践
拍摄前的准备工作
确定主题和拍摄目标:在开始拍摄前,需要明确纪录片的主题和想要表达的观点,以及具体的拍 摄目标,如拍摄地点、拍摄时间等。
《航拍中国》观后感500字

《航拍中国》观后感500字《航拍中国》是采用航拍技术以高空视角俯瞰中国,每一集片中画面精美,气势宏大。
50分钟的拍摄,呈现出了一部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相结合的经典美景,即使你不是特别偏爱美景,也绝对会因此而发出赞叹。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航拍中国有感,希望能帮到大家!航拍中国有感《航拍中国》第二季最近已经开播了,现在的它值得我热泪盈眶。
最初接触到《航拍中国》第一季是因为高中时期对我影响很深的一位老师。
当时少不更事,遇到这位老师,得到了很多帮助,有些东西陪伴了我三年,很是受用。
但是有些遗憾的是,在高三由于一些比较特别的原因,跟这位老师的距离也渐渐变得远了。
高中时期的生活很是枯燥乏味,每天都是重复无聊的调子:早起、上课、吃饭、学习、睡觉,周而复始,单调无趣。
当时对我来说最大的快乐之一就是背着班主任偷偷跑出去玩,其二就是高二的《航拍中国》和高二高三的《新闻周刊》。
关于《航拍中国》就涉及到刚提到的那位老师的教学理念之一:整日的埋头苦学是学不透知识的。
对于高中生来说,视野和胸怀逐渐地显得重要,其中拓宽视野的途径显得更为重要。
那位老师推荐了《航拍中国》,他顶着学校领导的压力坚持让我们看完了整部纪录片,我也从中初次认识到那或是口口相传的古老故事,初次被中国每一寸的锦绣山河所震撼,她的每一帧都让人热血沸腾。
想想当时的我们是多么的优秀啊,每一个人都在为了心中那个及其明确的目标而拼尽全力,没有手机上铺天盖地的各种信息,没有大学里扑朔迷离的各种复杂关系,那时候我们眼里看到的是操场上的白杨,耳边听到的是校园广播里重复了好多遍的《成都》。
而音乐似乎也为我们衍生了记忆,收藏了当时放学后就冲向食堂的焦急,收藏了同学们打闹时的欢笑,也收藏了午饭后暖风轻轻吹动窗帘,而后阳光照进课桌的惊喜。
从那之后,如果再从某处听到同样的调子,不管身处何地身旁有谁,大概都会停下来,听完那些让人热泪盈眶的故事吧.高三时有一件事印象深刻。
是一个很暖的午后,春日的阳光一直都有着消磨人意志的魔力,班里气氛有些慵懒,班主任(超凶但也超温柔)过来看了一眼就走了,当时还在好奇她为什么没有批评我们死气沉沉,后来明白她那时候已经开始舍不得吵我们了。
2023年观看航拍中国观后感(通用30篇)

2023年观看航拍中国观后感(通用30篇)观看航拍中国观后感篇1《航拍中国》是一部以空中视角俯瞰中国整体风貌,立体化展示中国自然地理风貌、人文历史景观以及城市改革改变的纪录片。
纪录片以“一集一个地方”的进度,逐步呈现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整体风貌,全集安排在5年内播完。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烧钱”的拍摄过程。
节目组要求,为了尽可能完备地达到拍摄效果,画面全部运用载人机和无人机拍摄,且将高空与低空之间相互补充。
不管是飞行器还是摄影器材,团队都要运用最高规格的设备。
看过纪录片的人都被航拍角度下的中国大地深深震撼。
而“新疆篇”,其独特的异域风貌,广袤而野性十足的自然环境,丰富多层次的人文元素,更是令人惊羡折服。
新疆是第一季中,最先确定下来的拍摄地。
余乐说,《航拍中国》纪录片立项时,就设定要做六集,当时,确定通过东西南北中大的.方位选择,来体现祖国不同地域的地理和人文风貌,而新疆作为中国西部最具代表性的省份,首先作为第一季里重要的内容,正式立项了。
“因为是第一季,我们也希望把最精彩的内容放在里面,新疆的地理特点很明显,面积很大,从空中看地貌看山川看河流,都特殊合适,拍摄新疆是一个总体的考量。
”他说。
新疆地域广袤,地貌困难,制作团队对此早有打算。
节目组也因此为新疆制定了较其他拍摄省份更高的预算。
240天的拍摄过程中,前后共计派出5个无人机组,50多人参加拍摄,仅在新疆本地,就租用了9辆车,加上节目组自带车辆,共计十余辆车,在新疆浩浩荡荡的大地上,来回前行。
正是这样浩大的摄制团队和预算,支撑了“新疆篇”几近完备的全方位呈现。
连绵起伏的库木塔格沙漠沙丘,壮丽的福海捕鱼,开阔的哈萨克牧民转场,在航拍视角下,熟识又簇新的图景呈现出人与自然的完备契合。
观看航拍中国观后感篇2儿时,总是幻想着自己有一双翅膀,带着自己翱翔在祖国的上空,看遍人间美景。
长大后,没想到在《航拍中国》中实现了多年的愿望。
是的,今日我们就来聊聊《航拍中国》,让我们换个角度看中国,感受极致之美。
《航拍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航拍中国》纪录片观后感作为一名观众,我观看了纪录片《航拍中国》,这部影片向观众展示了中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背景,电影的拍摄手法与视觉效果让人印象深刻。
该片的结构十分清晰,按照地域和景点进行了分类。
在每个部分,导演都选择了一些代表性地点,对其进行了介绍和解说。
这些解说在引导观众进入故事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些知识分量,令人产生了学习的愉悦感。
在越野车飞驰于沙漠,翱翔于高山巨岩和快速流淌的河流激流中的画面,人们可以感受到这部纪录片所带来的震撼,视觉效果非常棒,令人印象深刻。
铅笔般的细线勾勒出的地图将我们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让人们对中国的自然环境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景色和文化。
此外,该片的引入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导演放了一段江南水乡的音乐,该音乐作为纪录片的主题曲,如果没有发言人介绍,我想我一开始也能够立即纠正片子在那里的拍摄位置。
在这个电影中引用了许多独特的台词、表情和音乐。
例如,金秋的枫树,是典型的中国景观,可以引导人们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事物将如何改变,并体验时间的急速变化。
这部电影所体现的艺术风格是它所表述的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艺术性质与纪录片的目的一致,即为讲故事,呈现一些鲜为人知或常人无法体验的事物。
该影片的摄影实践已经高度追求视觉效果,并将它与纪录片中出现的内容相结合,正是这种方式,令这部电影令人印象深刻。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对中国的自然美景以及文化背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同时,我还有深刻的启示和体会。
如果想要拍好一个纪录片,需要全方位地了解所要扮演的这个主题,同时需要一个精彩绝伦的剧本。
此外,我学习到了如何运用视觉效果来制造电影的艺术感受,这对我未来进行自己的电影拍摄实践有着激励和鼓舞的作用。
总之,我喜欢这部纪录片,不仅仅因为它的拍摄手法和视觉效果非常棒,同时也因为它让我更加了解中国的自然美景和文化理念,令我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部电影确实值得一看,我建议每个人都应该观看《航拍中国》,增加对祖国的感情认同和对文化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技术、叙事和主题看纪录片《航拍中国》作者:张豪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9年第07期
摘要:《航拍中国》作为一部优秀的人文类纪录片,其在播出后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该片的成功之处为主题设计和叙事技巧,通过航拍技术为全世界人民展示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新成果,通过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实现纪录片主题的全面升华。
关键词:《航拍中国》;主题;叙事;技术
《航拍中国》是一部由中央电视台制作并出品的大型人文类纪录片,以空中视角立体化、全方位以及综合性的展示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建设、自然地理以及人文景观的纪录片,覆盖我国两个特别行政区、四个直辖市、五个自治区以及二十三个省份,拍摄时长一年,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人文性和价值性。
1、从技术层面看《航拍中国》
从不同角度审视一件艺术品,往往能收获不同的效果和感受,纪录片在记录事物面貌中,主要采用“仰视、俯视以及平视”等镜头完成艺术创作,不同视角可以带给观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航拍中国》作为一部以人文自然为题材的大型纪录片,其全程通过航拍方式,为观众展示了不同的中国。
在艺术创作中应用飞行器以及航拍等器材,也为观众带来了丰盛的视觉享受,俯视角度不仅可以捕捉精美的画面,还能够提升纪录片的艺术效果。
在《航拍中国》纪录片的片头,就为整部系列片奠定了拍摄基调,独特的拍摄视角带给受众以全新的审美和视觉体验,这种突破常规的拍摄方式,是以往地面拍摄所不能比拟的,将普通景色赋予了全新的定义,调动了观众的审美愉悦和视觉享受。
例如上海陆家角建筑群以及新疆开都河九个太阳,在航拍这一陌生模式下,产生了独特的视觉效果,以一种陌生的方式和视觉,将熟悉的景色和事物呈现出来,具有较强的间离效果。
《航拍中国》通过线性叙事的方式,以省份为单位开展空间讲述,从一座城市过渡到另一座城市,通过旅游路线般的叙事方式带领受众走进现代化的中国。
传统纪录片在讲述人文历史或者展示风景自然的过程中,往往通过平视视觉进行记录,而这种平视化的创作方式也促使观众形成了固化的欣赏习惯。
但是《航拍中国》全程以俯视角度对中国的文化、地理、历史、社会以及经济进行了全面的拍摄和解读,这种“去景观化”的拍摄手法,对现代记录片的发展与实践具有启发意义,由技术而产生的视觉奇观,促使观众发生心理变化,是征服万千观众的力量源泉。
2、从叙事层面看《航拍中国》
《航拍中国》作为一部记录了我国人文历史、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影像史诗,其以航拍技术和俯视视角,对我国壮丽山河进行了详尽描述,以自然地理引出人文历史,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
通过航拍为观众带来了宏阔的视野,促使纪录片画面更为特别和生动,尤其在空间表现中,更是具有独特魅力,如果该系列片仅以全新方式进行城市、生态和自然的展示,则无法称之为一部成功的纪录片,会显得节奏缓慢、内容空洞,因此,导演使用了多元化的叙事方式,完成了全片的内容构建。
首先,碎片化叙事,随着新媒体的盛行,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当前受众的重要阅读习惯,“碎片化”的定义为:将原本完整的事物分解为若干碎片,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制约,突出事物的自主性,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碎片化也在诸多领域实现了应用。
《航拍中国》以碎片化的方式进行叙事,其以“省份”为单元,通过碎片化方式对地方形象进行构建,不同省份的自然个性和人文历史存在较大差异,都有各自鲜明的文化和景观代表,如果将一个省份的所有特色进行逐一展示,不仅会带给受众以疲劳感,同时还会影响纪录片的艺术效果,因此,纪录片以空间结构为主题,以空间线索对地域景色和文化进行碎片化展示,例如《陕西》这一集,其通过空间结构顺序为受众展示了陕西省,在讲述秦岭中,介绍了其特有物种,羚牛、金丝猴、大熊猫以及朱鹮等,每个故事相互独立,时长为3分钟左右。
这种碎片化的方式不仅实现了空间的跨越和转换,还可以通过画面和场景向受众传递情感与信息,唤醒受众的联想,在想象中完成影像拼接,进而对秦岭形成统一的认知。
其次,串联化叙事,其主要是指通过叙事元素将不同地方串联在一起,促使独立的、分散的叙事元素形成一个完成的主线。
在《航拍中国》中,其合理应用了串联化叙事方式,没有按照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的固化空间顺序进行讲述,突破了以往纪录片的常规思维。
3、从主题层面看《航拍中国》
纪录片属于视听艺术,其具有生动的艺术表现力,通过灵活运用拍摄技术展示内容魅力,但是在纪录片拍摄中,如果过分重视技术,容易导致纪录片停留在技术层面,削弱其展示主体的功能。
《航拍中国》在艺术布局中对以往的拍摄手法和拍摄技术进行了创新和突破,通过巧妙灵活的叙事方法突出主题,进而提升了纪录片的艺术深度。
立意是纪录片拍摄的关键环节,无论是历史题材、自然题材或者人文题材的纪录片,都是借古喻今、借物喻人。
《航拍中国》属于自然人文类记录片,人文建筑和自然景观是主要画面,人是纪录片的配角,基本是以远景视野或者群体形象出现,虽然人的元素被弱化和淡化,但并不表示人在镜头中完全缺失。
在整部影片中,到处都体现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例如在展示人文建筑或者历史遗址中,无不感叹人的智慧与伟大。
又以《陕西》为例,在拍摄秦长城中,讲述了其抵抗外敌的作用,并且修建了窑洞,其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镜头促使受众对中华民族先人智慧的歌颂。
4、结语
总而言之,《航拍中国》作为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其在主题、叙事以及技术等层面突破了以往纪录片拍摄的固化思维限制,提升了记录片的可读性、可看性、艺术性和叙事性,将叙事美学和技术美学充分结合,带给受众以全新的观看体验。
参考文献:
[1]潘懌娇.纪录片《航拍中国》解说词的艺术特色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9 (05):111-112.
[2]张野.鸟瞰中国寻觅华夏——浅评纪录片《航拍中国》的主题意蕴[J].艺术评鉴,2018 (24):167-168+185.
[3]夏芮芮.浅析纪录片与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以《航拍中国》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9 (22):126-127.
[4]汪鹤挺.从《航拍中国》看航拍纪录片的拍摄技巧[J].西部广播电视,2018 (13):83-84.
[5]罗明皓,惠赫.纪录片中国国家形象构建——以《航拍中国》为例[J].东南传播,2018 (06):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