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文论十则
《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

一、子曰:“里仁为美。
”翻译:孔子说:“居住在仁爱之地,便是一种美好的境界。
”解读:此句强调仁爱的重要性,认为生活在充满仁爱之心的环境中,是一种幸福。
二、子曰:“择善而从之。
”翻译:孔子说:“选择善良的事物去追求,跟随它们。
”解读:此句教导我们要善于选择,追求善良的事物,并将其作为行动的准则。
三、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则常常忧愁。
”解读:此句对比君子与小人的心态,强调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则心胸狭窄。
四、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孔子说:“自己不希望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解读:此句倡导仁爱之心,强调待人处事要换位思考,不要伤害他人。
五、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翻译:孔子说:“人如果没有长远的打算,必然会有近期的忧虑。
”解读:此句告诫人们要有长远的眼光,提前做好规划,以免遇到困境。
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解读:此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并从中获得乐趣。
七、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领悟,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解读:此句强调学习要不断温习,从中汲取新知识,以便传授他人。
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们学习的人。
”解读:此句表明,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可以从他人身上学到东西,要善于向他人学习。
九、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拘泥于某一器物。
”解读:此句强调君子要有广泛的知识和才能,不局限于某一领域。
十、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翻译:孔子说:“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后,道就会产生。
”解读:此句强调君子要注重根本,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论语十则》所传达的儒家思想,对于现代人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语句,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初一文言文《论文十则》原文及翻译

初一文言文《论文十则》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
(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
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
“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初中必考文言文24篇原文

初中必考文言文24篇原文1. 中考必背文言文24首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十则》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则》4.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十则》5.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6.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论语十则》7.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十则》8.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9. 鱼,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孟子10.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鱼我所欲也》孟子11.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12.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13.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14.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诸葛亮15.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陶渊明中考有多重要?16. 中考和高考一样,是一个人群的分水岭,考上了普高就意味着需要向大学进发,而没考上就会进入专职学校,两种人的发展轨迹就会变化,从而改变一生。
论语十则课文原文

论语十则课文原文1、《论语·学而》【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的把它练习,这不是很好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访,这不是非常让人高兴吗?别人对你不知情而不怨恨你,这不是最崇高的礼貌了吗?”2、《论语·为政》【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以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辰,它站在那里,众多的星星就都在它周围。
”3、《论语·克己》【原文】子曰:“其事好也,必先难之;其事不善也,必先易之。
”【译文】孔子说:“做件好事,必须先做一些困难的事;作坏事,就应该先做些容易的事。
”4、《论语·里仁》【原文】子曰:“里仁为美,不拘于形。
”【译文】孔子说:“里仁美义的美丽不需要外表的美丽。
”5、《论语·析言》【原文】子曰:“析乎其言,省乎其行。
”【译文】孔子说:“要审视自己的言行,要仔细分析自己所说的话。
”6、《论语·行有义》【原文】子曰:“行有义则无怨。
”【译文】孔子说:“行正义一定不会被有怨言。
”7、《论语·报任》【原文】子曰:“君子报任尽矣,不报任非其身也。
”【译文】孔子说:“一个君子,他要尽自己的职责——他不能推卸给别人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8、《论语·不欲》【原文】子曰:“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孔子说:“不要把自己装扮得像美玉似的,也不要把自己装扮得像粗粝似的。
”9、《论语·礼过》【原文】子曰:“礼过则和,过礼则滥。
”【译文】孔子说:“遵守礼仪,就可以实现和谐;违犯礼仪,就会产生滥用。
”10、《论语·学而》【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学不思考,就是空虚;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出现危险。
”。
论语十则文言文原文

论语十则文言文原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以下为《论语》中的十则文言文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讲的是学习的态度和为人处世的修养。
孔子说,学习后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这体现了曾子对自身道德修养的严格要求。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强调了复习的重要性,以及能够通过复习有所创新和发现。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这告诉我们学习与思考要相结合,缺一不可。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对子路说,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这是对待知识应有的诚实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这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方法。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体现了孔子的谦虚和善于向他人学习的精神。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原创版】目录1.《论语》概述2.《论语》十则简介3.十则的具体内容及解释4.十则的启示和价值正文【《论语》概述】《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言论和行为的汇编。
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涵盖了道德、政治、教育、礼仪等诸多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五经之首”。
【《论语》十则简介】《论语》十则是《论语》中最为著名和常用的十条言论,包括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十个脍炙人口的句子,被广泛引用和传颂,对于理解《论语》和孔子的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
【十则的具体内容及解释】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知识后要时常温习,这是件愉快的事情。
2.“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伪善面貌,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君子之道费而难,乱而丧其所为,已而为之,而获丰。
”:君子的道路是艰难的,混乱会失去方向,但只要坚持走下去,最终会有收获。
4.“法语虽曰远,行之则不远。
”:正确的言论虽然可能看似遥远,但只要实践,就会发现其实并不遥远。
5.“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听到什么就随口说,这是放弃道德的行为。
6.“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真是贤人,一篮子食物,一瓢饮料,住在陋巷,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贫困,他却依然快乐。
7.“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
8.“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能成为一个专门的工具。
”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志士仁人,不会因为保护自己的生命而损害仁,只会为了实现仁而牺牲生命。
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一个工匠想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先有好的工具。
【十则的启示和价值】《论语》十则以其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论语十则文言文原文

论语十则文言文原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以下为大家呈现《论语》中的十则文言文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则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待人的态度。
学习需要时常温习,从中能获得快乐;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才是君子的风范。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这种自我反省的精神对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至关重要。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能有新的体会和发现,这样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这表明了复习对于获取新知识和提升自我的重要性。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这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需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对仲由说,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这一则倡导人们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贤能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相似的毛病。
这体现了一种自我提升和向他人学习的精神。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强调了要善于向身边的人学习。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初中语文文化美文《论语》十则(最新整理)

《论语》十则《论语》十则子曰:“吾十有〔有:同“又”.〕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立:这里是“站得住”的意思。
〕,四十而不惑〔不惑:不迷惑。
指不为非礼的言行所迷惑、所动心.〕,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知天命之始终,就是懂得上天对事物是如何安排的,怎样开始,怎样发展,怎样终结。
〕,六十而耳顺〔耳顺: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理解精微的含义。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yú)矩:不超越法度.逾,超过。
矩,本意是画方形的曲尺,引申为法度。
〕.”颜渊、季路侍〔颜渊、季路侍:颜渊、子路两人陪着(孔子).颜渊,姓颜,名回,字子渊,鲁国曲阜人,是孔子最喜爱的学生。
侍,在尊长者身边陪着.〕。
子曰:“盍〔盍(hé):何不。
〕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车马衣轻裘:车马和皮衣。
轻,衍字,本无。
裘,皮袍。
〕,与朋友共〔与朋友共:与朋友共同分享。
共,共同分享。
〕,敝之而无憾〔敝之而无憾:用破了也不悔恨.敝,坏、破旧.〕。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无伐善,无施劳: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把劳苦的事推到别人身上。
伐,夸耀。
施,推与。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年人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轻人使他怀念我.〕。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箪(dān):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戚戚:局促、忧愁的样子。
〕。
"子曰:“如有周公〔周公:姬姓,名旦。
周初政治家。
〕之才之美,使骄且吝〔使骄且吝:假使骄傲并且吝啬。
使,假使。
吝,吝啬。
〕,其余不足观也已.”子曰:“譬如为山〔譬如为山:比如用土堆山。
为,作.〕,未成一篑〔未成一篑(kuì):还差一筐土没有完成。
篑,竹制的土筐。
〕;止,吾止也〔止,吾止也:中止,是我中止的。
〕!譬如平地〔譬如平地:好像平整土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文论十则二十四、文论十则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能够大致阐述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涵与“诗人修养说”,以及郑板桥“意在笔先,趣在法外”的观点。
2、通过实践练习,提高在较深层次上解读鉴赏诗词作品的能力,增强审美体验。
3、培养和提升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建立在广泛的联系中而不是孤立静止地去学习文论的基本。
说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了解文论著述的特点与代表性名家王国维及郑燮的观点。
同时,本文价值在于,从观念与方法上,对学生自学深入阅读和钻研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现象,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和间接的借鉴意义。
因为课文由王国维《人间词话》七则,与郑燮板桥题画三则组成。
考虑到二者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能力。
决定将前者作为课堂师生详解讨论的内容,而后者设置成为课后实践操作练习。
一方面可以让课堂教学更为紧凑,形式更为多样;同时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材料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能结合实例阐述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涵与“诗人修养说”,了解古典文论的解读方法。
难点:迁移学习,在学习王国维文论基础上,自主学习郑板桥文论三则,形成深层次解读鉴赏诗词作品的能力。
说明关于王国维的“境界说”内涵,应该有三层含义,其一、“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其二、情景尚“真”,崇尚真是王国维的一贯思想;其三、“真情感”、“真景物”需要真切鲜明的表达。
同时,境界从更小的范畴,又可以划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大境界”与“小境界”等等。
我们这里选取的文段,主要侧重的是从作者的角度,包括作者的感受、作者的表现角度来讨论作品境界的创造,并且还分析了关于作者本身的修养与其所创造的境界之间的关系。
鉴于此,让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从而学会以下方法培养自身能力,是比较重要的。
首先,将一些看似零散的语段进行理解、综合分析后,能够提炼出其观点;其次,是能够将所提炼出的观点,作为自己鉴赏作品的指导;其三,是将阅读文论的方法与能力进行同类阅读的迁移,这是难点所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设计学案1、要求学生课前阅读《人间词话》七则选文,并查阅及熟悉本课文所引词作。
2、这七则语段看似零散地从《人间词话》中选取出来,是否具有中心论题?假若是的话,请归纳中心论题,并厘清语段间的关系。
1、课前查阅王国维资料、阅读《人间词话》七则选文,并熟悉本课文所引词作原文。
2、同学间交流读书成果,对于所选文论所能反映的王国维的观点及其内涵形成初步认识。
1、通过学习前预习任务的布置,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材料的意识与能力,并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引。
2、相互间的交流,通过个体差异性的体验,促进学生对自身长处与缺陷的认识。
并对他人成功之处加以借鉴。
设疑导学整体把握1、要求学生提炼概括《人间词话》七则的中心论题2、要求学生根据中心论题,厘清语段间的关系,并用简练清晰的语言进行表述。
(参考答题:1、中心论题在于“境界说”与“诗人修养”两个。
2、①第1-3语段就王国维标举的“境界”内涵及其分类进行了阐述。
其中第2语段对境界的内涵进行了界定。
第1、3语段分别就境界中的“有我无我之境”及“大小之境”进行举例分析。
②第4-7语段就作家本身的素质修养、观察生活的能力与方式表述了自己的意见③诗人个人的修养也作用于其作品的境界。
)1、默读所有语段2、根据课前预习,在课堂中运用清晰的语言表达提炼概括中心论题3、结合自己对所选七则文论的理解,阐述各语段与中心论题之间的关系。
1、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综合分析能力。
2、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口头语言表达简明扼要,思路清晰的训练。
深入研读,把握内涵之一:“境界”1、请学生熟读第二语段,分析后回答:这里“境界”的内涵有几层含义?2、请学生结合诗句分析第一语段①“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分根据是什么?②“有我之境”是不是指感情个性鲜明强烈的境界?同样“无我之境”是不是指不带作者任何主观感情与个性特点的境界?理由是什么?(结合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一句作具体示范分析)③仔细品读“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一句,表达的含义是什么?3、请学生阅读第三语段并回答“不以是而分优劣”中的“是”指代何物?为何不以“是”分优劣?4、请学生结合三个语段的分析,综合整理后,给予王国维的“境界说”一个相对完整综合的概述。
1、学生熟读,并运用圈划评注的方式写出自己对“境界”内涵层次的理解,之后可以进行小组的讨论。
最后进行总结性发言。
2、在三个问题的引导下,对境界的分类中“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涵义,进行正确的理解。
并可以进行口头条理清晰的阐述。
3、思考并回答,为何境界不以大小而分优劣4、在综合三个语段的分析后,对王国维的“境界说”的内涵及分类进行相对综合的概述。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训练学生的质疑能力。
深化学生的阅读认识。
2、培养学生对于关键词语的敏感度3、仍然注重学生分析材料、综合材料的意识与能力的发展。
4基于语言概述能力培养的需要5帮助学生建立联系的观念进行文论的学习。
实践运用要求学生根据王国维的“境界说”鉴赏李煜《浪淘沙》的意境。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关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运用所学知识,对李煜的《浪淘沙》意境进行鉴赏。
通过实践练习,使学生利用所学内容,更深层次解读鉴赏诗词作品,增强审美能力。
深入研读;丰富内涵之二:“诗人修养”与境界请学生整体性朗读第4—7语段,概括四个语段,分别是从哪几个角度入手,探讨诗人的修养问题?提示要点:①为何王国维认为周介存颠倒黑白?理由何在?②人生三境界之说,在王氏的《文学小言》、《人间词话》中稍作修改,并被作者本人反复引用。
可见是其得意之作。
它强调的三境界其实反映了作者对什么的重视?③“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学生在启发与思考过程中能够领悟到:其一,在于诗人的人格与真切,以及成长的阅历与性情。
其二,在于强调后天修养的必要性。
其三,在于具体的技巧性的培养其四,很为重要的是作家对于现实生活的态度与“能入”与“能出”。
实践运用引入李煜《虞美人》与高二曾经学过的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二词。
请学生二选一,讨论分析,诗人的修养与其作品境界之间的关系。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踏莎行郴州旅舍》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一首词作从诗人的修养与其作品呈现的境界二者之间关系的角度,进行作品赏析。
在实践运用中,体会名家在实践与历朝历代的累积淘洗中所积累的理论精华。
并学会迁移。
拓展总结深层理解要求学生朗诵七则文论,在读中,进行整体的回顾与体味。
朗读七则文论,在读中进行体味与回顾。
1、运用朗读反刍。
使学生在读中对王国维的观点进行更深层的理解。
2、希望对学生自行深入阅读研究文学作品起到直接指导与间接指导的作用。
阅读迁移郑板桥题画三则1、要求学生,运用分析《人间词话》七则所学方法,对郑板桥的文论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简要概括郑板桥三则文字的主要观点。
2、对学生进行关键问题引导(1)阐述文中“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中“意在笔先,趣在法外”的具体含义。
(2)“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
”中这个“道理”指的是什么?3、举一反三:郑板桥所说的“意在笔先,趣在法外”的道理不限于绘画,请另举例说明。
4、体会郑板桥题画三则语言表达的美感1、尝试进行独立的资料整理与分析,并抽象概括出三则文字的主要观点。
2、(1)挖掘自身对语言的敏感能力,培养自己的质疑能力。
(2)在自身理解消化的基础上,参照老师提出的关键问题引导自身对语段的深层理解。
3、进行理解与联想,在自身积累的知识与经验中,进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举例。
4、学会发现、体会并欣赏每则文论不同的语言特点。
本课节选的文论十则,用同一方式进行教学过于雷同。
将部分设计成实践练习形式,可以改变课堂节奏与形式。
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论的方法与能力,实现同类迁移。
思路点拨教师也可选取一组具有代表性与一定共性的诗词作品,这组作品最好能契合课文所选取的文论十则。
首先,让学生尝试自己对这组作品进行文学批评的实践,在实践中初步感知进行文学批评的方法与角度。
再通过小组间成果的相互交流与讨论形成一定的共识与不同的意见。
最后结合课文所选的文论十则,赏析名家是如何进行文论创作的;通过对大家的文论著作的学习,从而更好的理解文论的精要之处。
这一教学思路中,更能给予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
关键之处在于教师所选作品的精当与对课堂生成的掌控能力。
练习举隅——迁移能力训练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严(羽)《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
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王士禛)所谓‘神韵’,尤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为何标举“境界”就能“探其本”呢?请结合本课所学内容,试论王国维的“境界”说与严羽“兴趣”说和王士禛“神韵”说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