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封建制度
高中世界历史练习册答案 12——16课

第12课封建制度一、基础练习:1.(从左至右依次为)日耳曼因素、隶农制、农奴2.(1)C(2)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
3.庄园国王教会贵族4.提示:8世纪上半叶采邑改革;11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基本确立;14世纪以后庄园开始衰败。
二、拓展练习5.B E D C A6.在采邑改革后,封建主层层分封,逐渐形成封建等级制度。
各级封建主只服从自己的上级封建主,国王位于最上层,但只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这种情况在法兰西最为典型。
国王只能控制自己的直属领地,收人有限,加上生活奢侈,入不敷出,又无处搜刮,出现王朝拦路抢劫的现象并非偶然。
第13课城市的复兴一、基础练习1.11意大利北部法兰西南部2.英国议会法国三级会议3.(1)封建等级制形成于西欧封建制形成的过程中。
8世纪上半期的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在封建主层层分封的过程中形成封建等级制。
等级君主制形成于西欧封建制确立以后。
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
(2)封建等级制是国王与各级贵族组成的统治秩序和政权形式。
国王居于最上层,其下依次为公、侯、伯、子、男爵,骑士位于底层;各级封建主只服从自己的上级封建主,与其他封建主没有依附关系。
国王名义上是最高统治者,实际权力有限。
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
(3)封建等级制的统治基础是各级封建贵族。
等级君主制中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
(4)封建等级制中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
等级君主制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C二、拓展练习5.Burgher为“公民,市民”,bourgeoisie为“资产阶级”。
从词源角度分析,市民、资产阶级都与城市密切相关,可以理解为从中世纪城市市民中产生早期的资产阶级。
6.(1)东方由富强转向落后,西方由落后转向先进。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知识对内改革体系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知识对内改革体系一商鞅变法一背景: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宗法分封制崩溃,地主阶级要求改革旧制度;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其中的法家思想为变法提供了思想武器;秦国具备了变法的有利条件。
二措施: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严肃军纪。
经济: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重农抑商;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
政治: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制度;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
思想文化:焚烧诗书,“燔诗书明法令”。
社会生活:推行小家庭政策。
三评价:1、性质:商鞅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富国强兵改革。
2、特点:以法律的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建立起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是战国时期较彻底影响较大的的改革;3、成效:①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阶级,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②推进社会发展,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确立;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背景:1、拓跋珪建立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3、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导致统治危机。
二主要内容:1、经济: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设立三长制;2、政治:整顿吏治;迁都洛阳;3、移风易俗:易服装,改汉姓,通婚姻,讲汉语,行汉制;三评价1、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2、历史作用: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国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加强的趋势下,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同时又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民族融合。
三王安石变法一背景:1、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2、强化皇权,形成“三冗两积”的局面。
(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3、辽和西夏的威胁;4、庆历新政为变法奠定基础;5、王安石锐意改革;二内容:-----核心内容是富国强兵富国之法:推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强兵之法:实行“省兵”措施,精减军队;实行“强兵”措施,推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等。
小学社会封建制度整理

小学社会封建制度整理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特殊制度,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而小学生在学习社会知识时也需对封建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本文将为大家整理小学生需要了解的封建制度知识。
首先,我们来了解封建制度的起源和定义。
封建制度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出现在周朝时期。
它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以君主为核心,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
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君主与诸侯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君主为了统治国家,采取封土封爵的方式,将土地和权力赐予忠诚的贵族,贵族则对君主效忠,并为国家贡献力量。
封建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等级制度和宗法思想。
等级制度指的是社会结构中各个阶层之间的等级关系,高级别的人拥有更多的权力和特权,低级别的人则要向高级别的人效忠。
宗法思想则是指以家族为核心的社会观念,人们追求宗族的荣誉和家族的延续,尊重家长的权威。
封建制度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深远影响。
在经济方面,封建制度下的土地所有权和经济权利被分散到贵族手中,农民则成为贵族的佃农,生活和劳动都受到限制。
政治方面,封建制度是一种君主专制的政治形式,君主通过封爵的方式来控制贵族,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文化方面,封建制度催生了儒家文化和礼仪制度,在社会中强调人们的家族观念和宗族道德。
除了以上常见的封建制度特点,我们还应该了解一些封建制度下的实际运作方式。
例如,封建制度下的家族组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单位,家族里的人们共同生活和劳动,劳动成果和土地都归家族所有。
家族中有族长和家族长老等家族长辈的领导之下,决策和管理家族事务。
此外,家族在封建制度中起到了传播宗法思想、培养后代、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封建制度的最大弊端在于阶级固化和社会秩序的僵化。
贵族阶层的特权地位使得社会上的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社会不公平,而农民和平民等低层人民则难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封建制度还限制了人们的自由,许多人无法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兴趣。
封建制度自秦朝开始逐渐衰落,最后在清朝被废除。
但是,封建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和思想传统。
第12课封建制度

第12课封建制度朱家角中学邢辉[教学目标]1.熟悉法兰克王国的历史演变进程;懂得西欧封建制度是日耳曼因素与罗马因素互相影响、互相结合的产物;懂得采邑改革在西欧封建制度形成与进展中的作用;了解等级君主制的内涵与特征,懂得其形成的背景及其历史影响。
2.通过历史图片与史料的阅读,熟悉封建制度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掌握从图片与史实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归纳历史史实的方法;通过了解等级君主制,学会分析历史现象的背景与影响,初步培养学生有效运用历史史料的能力。
3.认识到任何一种制度都是由具体的历史状况进展而形成的,并具有其独有的特征,这也正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一种呈现[重点与难点]重点:西欧封建制度形成、进展的过程与特征难点:西欧封建制形成的多元因素;封建等级制和等级君主制产生的背景与影响说明:1.本课是西欧中世纪历史的第一课,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理论与史实上熟悉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与进展,初步感受欧洲文明与其他区域文明的差异。
因此,对封建制度形成、进展及其特征的讲述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为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懂得中世纪欧洲文明的进展进程打下基础。
2.西欧封建制度形成的两大因素与封建制度本身的内涵之间存在着纵横交错的联系,学生懂得较为困难,需要老师进行条理清晰的分析,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从封建等级制进展为等级君主制是西欧中世纪政治文明的一大特点,由于教材编排等缘故,中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难以懂得。
讲请这一演变的背景与影响,把握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继而认识西欧政治文明进展的规律是本课又一难点。
[教学设计]2.讲授“日耳曼国家的演变”。
结合历史地图,让学生熟悉法兰克王国的历史演变进程。
4.讲授“西欧封建制的进展——等级君主制的产生”。
5.小结与练习。
让学生在懂得本课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完成《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示意表格,巩固课文内容。
[板书设计]一、日耳曼国家的演变法兰克王国的建立查理曼帝国的扩张法兰克王国的分裂(法、德、意)二、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罗马因素经济上:封建大土地所有制采邑改革(特征:农奴劳动、地租剥削)日耳曼因素西欧封建制度(催生出)(内涵)政治上:封建等级制度封建割据(导致)(基督教会)三、封建制度的进展a城市复兴(要求自治摆脱封建领主)a市民阶层的利益与要求受到重视b商品经济活跃(要求统一市场)等级君主制产生标志:等级代表会议b市场统一,有利于国家意识的强化,民族国家的形成(历史意义)c王权加强、权力集中到中央c王权加强(要求国家统一)[资料附录]环节2:《西罗马帝国灭亡图》、《法兰克王国的建立》、《查理曼帝国的扩张》、《法兰克王国的分裂》环节3:(文字资料)“六、七世纪的西欧,政治上日耳曼诸王国并立,经济上城镇败落,起重要作用的是日耳曼贵族与罗马贵族的大庄园,与日耳曼人的农村公社。
初中历史部编教材教案

初中历史部编教材教案
课题:《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
教学目标:
1. 了解封建制度的定义及特点;
2. 理解封建制度在古代中国的具体运作;
3. 掌握封建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封建制度的定义;
2. 封建制度在古代中国的实施;
3. 封建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理解封建制度的复杂性;
2. 思考封建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继承和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什么是封建制度吗?它在古代中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样的?
二、讲授(15分钟)
1. 讲解封建制度的定义及特点;
2. 分析封建制度在古代中国的具体实施情况;
3. 探讨封建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讨论(15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封建制度在古代中国有何利弊?如何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封建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一大特色,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封建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的小论文。
教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封建制度的理解更加深入,能够较为全面地思考其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下节课可以继续深入探讨封建制度下的社会阶级结构及其演变。
初中7下历史第12课教案

初中7下历史第12课教案
1. 了解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及其特点。
2. 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组织和各级官员的职责。
3. 了解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4. 掌握封建社会的礼仪和教育制度。
教学重点、难点:
1.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组织和各级官员的职责。
2. 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教学准备:
课件、教材、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幅古代中国地图图,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
二、教学探究(25分钟)
1. 讲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组织和各级官员的职责。
2. 分组讨论,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相关信息并对比讨论。
3. 学生自主学习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并制作PPT进行展示。
三、拓展延伸(15分钟)
1. 学生分组进行研究,了解封建社会的礼仪和教育制度。
2. 学生展示研究成果,交流讨论。
四、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文章,并分析封建社会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有了全面的了解,加深了对封建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学生提高了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培养了对历史的兴趣和爱好。
第12课 封建制度

第12课封建制度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法兰克王国是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日耳曼国家;查理·马特实行“采邑改革”;西欧封建制度产生至确立的时间;英、法等级代表会议召开的时间。
理解西欧封建制度形成、发展的原因和农奴劳动、地租剥削的基本经济特征。
理解等级君主制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以时间、空间为纬度,以政治、经济、阶级关系等为类别,用图表的方式整理历史信息的方法;初步学习运用从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时代特征的视角,解释历史事件特征、作用与影响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是由当时、当地的具体历史状况发展而形成,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人类社会发展的特殊性使人类历史发展具有多样性。
二、重点1、法兰克王国的历史和封建制度的产生2、等级君主制三、难点1、法兰克王国封建制度的产生:罗马因素和日耳曼因素相结合2、封建制度内涵:经济——农奴劳动、地租剥削;政治——法兰克征服者上层、罗马贵族和教会贵族合流,构成封建统治阶级3、封建等级制层层分封(以土地为纽带);“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限于西欧大陆)4、等级君主制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四、教学方法:传授+讨论五、教学过程导入: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被谁所灭?有何影响?日尔曼人,标志欧洲古代历史的终结,进入中世纪的西欧。
(一)封建制度的产生1.日尔曼国家的建立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日尔曼人原有的氏族公社无法接纳众多的被征服者,也难以胜任管理之职,于是日尔曼国家应运而生。
在众多日尔曼人建立的国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刻的是法兰克王国。
2.法兰克王国(1)建立者:日尔曼人的一支——法兰克人(2)建立的时间:486年(3)历史进程:A.克洛维建立第一个王朝——墨洛温王朝(486——751年),6世纪后成为西欧最强大国家读图学史P52上图所描绘的历史事件(克洛维率三千亲兵皈依基督教)发生在哪一年?这件事对法兰克王国封建制度的形成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件事发生于496年。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重要知识点总结

尊崇 目的 为稳固统治
1
儒术
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使儒家忠君
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②还在长安兴办太学, 以儒 措施
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 培养治国安邦
的人才, 儒士也进入各级政府机构
加强 手工业 纺织、冶炼、制陶、酿造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经济 ①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 统一铸造五铢钱; ②把煮盐、冶
管控 加强朝 措施 铁、卖酒等经营权收归国有, 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 ③
廷对社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 平抑物价; ④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会经济 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 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 12 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必背重点 汉武帝巩固大强大。地方豪强兼并土地, 欺压百 背景
姓。这两股势力成为危及国家统一的离心力量
目的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削弱 地方 势力
措施
①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诸侯王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 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划归临近的郡管辖。②又以各种理由 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③ 下令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这些豪强离开经营多年的故地, 势
西汉控制了阴山以南、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并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 影响
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总括: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 朝进入鼎盛时期。
2
力被削弱。④建立刺史制度, 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至于一般的奴隶,他们(指日耳曼人的奴隶)每 人都有自己的一所房屋和一个家庭。像我们(罗马人) 对待隶农一样,奴主只从奴隶那儿索取一定数量的谷 物、牛和衣服;奴隶的属从关系仅此而已。 ——塔西陀《日耳曼尼亚志》
进入中世纪后,封建领主加强了对隶农和自由农民的人 身控制,使他们成为农奴。
奴隶和农奴的区别
欧洲:西班牙
分得土地前
国王
小李啊,我看你作战十分英勇, 特赐你良田一片,农奴若干。
COOL~国王英明!坚决拥护国 王的统治!
亲兵
分得土地后
国王
小李啊,跟我去打仗吧,阿拉伯 人弄得朕心烦啊。
对不起,你所拨打的电话不在通 话区域内……
亲兵
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
改革势在必行啊!
法兰克王国宫 相查理·马特
阅读教材P53第3领克洛维一次与另一日耳曼部落战斗中,军队面临毁灭, 他高声喊道:“耶稣基督!如果你能赐我胜利,让我战胜敌人,我一 定信奉你,接受洗礼。”他话音刚落,敌人就开始逃跑,于是克洛维 496年率领3000亲兵皈依了基督教。从此,他赢得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支 持。 ——马健《世界历史》
风磨 风磨 春耕地 春耕地 城堡 堡垒
休耕地 休耕地
秋耕地 秋耕地 教堂 教堂 菜 园 农 农 舍 舍 菜 菜 园 园
阅读教材第54页最后一 段至第55页,从课本的 图片中,你能读到哪些 历史信息?
耕地类别:
领主自营地、农奴份地、 自由农民份地
耕作方式: 三圃轮作制
牲畜园
水磨 水磨
剥削方 式:
劳役地租
西欧封建制度形成的两大因素
基督教会 归顺的罗 马贵族与 教会上层 隶农 军事首领 (君主) 日耳曼因素 (氏族制)
封建贵族
罗马因素 (隶农制)
亲兵 自由农民
农奴
亚洲:地中海东部、波斯、中亚细亚、外高加索、印度河以东
北:锡尔河 西 : 大 西 洋
南:尼罗河流域
东 : 印 度 河 流 域
非洲:埃及、北部非洲
何谓中世纪?
“一个世纪以前,几乎人人都在为中世纪忧伤 扼腕。5世纪至15世纪,被看成是人类进步征 途中一个漫长而毫无目标的迂回时代——穷 困、迷信、黯淡的一千年,将罗马帝国黄金 时代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新黄金时代分隔开 来。”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霍莱斯特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个国王被废黜,宣告了
中世纪庄园
上述材料反映了中世纪庄园的什么特点? 我命令每个管理人员,每年必须将收入报告给我, 其中必须包括以下项目:„„饲料草、柴木、火把、 木板与其他木材的数目;蔬菜、谷物、羊毛、亚麻、 树生水果、大小干果的数目;鱼塘、皮革、毛皮、兽 角、蜂蜜与蜂蜡、猪油、牛羊脂油、胰皂、莓果酒、 熟酒、蜜酒、醋、啤酒„„的数目。 ——查理曼《庄园敕令》第六十二条 几乎所有东西都可以让庄园里的 农奴为我生产,妈妈再也不用喊 我回家吃饭啦! 自给自足
————吴于谨、齐世荣:《世界史》
形成西欧封建制度的政治因素
氏族制——日耳曼因素 “酋帅们为胜利而战斗;侍从们则为酋帅而战斗 „„只有在干戈扰攘之中才能维持人数众多的侍从, (因为)侍从从慷慨的酋帅那儿可以得到战马和无比 锋利的长矛,这些恩典的财源都是从战争和劫掠中得 来的。 ——塔西陀《日耳曼尼亚志》
奴 隶 农 奴
财产
没有任何财产
有自己的劳动工具和一 小部分自己的土地
地位
奴隶被奴隶主完全占 对地主有人身依附关系, 有,为奴隶主劳动, 但地主不能任意处置农 并可被任意处置 奴 除交纳给主人外,还可 劳动成果全部归奴隶 留一部分劳动成果归自 主支配 己
回报
形成西欧封建制度的政治因素
氏族制——日耳曼因素 日耳曼人得所谓“王”实质上是军事首领„„ (日耳曼人)都未形成有组织的国家,只是部落 联盟而已。战时的军事首领指挥战役„„酋长还 领导全部部落举行宗教仪式„„日耳曼人首领在 采取军事行动时号召成年男子参加。应招者须向 首领宣誓效忠,武器、衣食由首领供给,战争结 束后分得战利品„„罗马人称之为侍从兵。
克洛维为什么要皈依基督教?这件事对法兰克王国封建 制度的形成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公元392年基督教正式宣布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既能获得罗马教会的支持,又可谋取被 征服地区广大信奉基督教的罗马化居民的好感。496年以后,基督教 会也成为封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基督教会确立了在中世纪西欧的 统治地位。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也标志西欧奴隶社会走到了尽头。
日耳曼人的南下
匈奴人
西欧早期的封建国家:法兰克王国
形成西欧封建制度的经济因素
隶农制——罗马因素
隶农制:一种土地剥削和人身依附制度。隶农泛指依附大土地所有者的 佃耕农,存在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但通常拥有自己的家庭和相对独立 的经济以及为法律所承认的自由民身份。
临危受命的查理·马特,面对内忧外患,推行采邑改革 以加强统治和提高军队战斗力。具体做法是:改变墨洛 温王朝(法兰克王国的第一个朝代)无偿赐地的做法, 将赐地作为采邑进行分封,受封者必须以服骑兵役为条 件获得采邑,且不得世袭。 ——齐涛《世界通史教程》
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 查理·马特采邑改革 (1)时间: 8世纪上半叶 (2)人物: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 (3)内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 赐为有条件分封。
采邑改革规定:接受分封土地的人必须对分封者尽一定的义 务,主要是服兵役,采邑不可世袭,分封者也不得随意收回 采邑。
受 封 仪 式
契 约 关 系
西 欧 封 建 等 级 示 意 图
根据图中信息,找出在封建社会中什么事 帝王 物被认为是最有价值并维系着分封制度?
效忠和提供军队 提供土地和保护
大封建主
效忠和服兵役
提供土地和保护
小 封 建 主
服劳役和耕种
土地为 纽带
提供农耕土地
被统治者——农奴
若贵族A和国王之间发生纠纷,那么贵族E该如 何履行自己的效忠义务呢?
国王
贵族A
贵族B
贵族C
贵族D
贵族E
贵族F
贵族G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中世纪欧洲流行语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 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采邑改革的影响
经济上: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采邑连同居住其上的 耕种者一起分封,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 政治上:层层分封的封建等级制度使国王成为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 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随着采邑渐渐演变为世袭领地,封建 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
公共林地
庄园平面示意图
(选自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