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封建制度
高二历史十二课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二历史十二课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课】古代希腊与罗马的文明1. 希腊城邦的兴起与特点:- 希腊城邦的兴起:希腊地理环境的影响,城邦的自治与独立性。
- 希腊城邦的特点:民主政治、公民权利、奥运会等。
2. 罗马帝国的建立与特点:- 罗马帝国的建立:共和国时期和帝国时期的转变。
- 罗马帝国的特点:统一的行政制度、法律制度、尊重地方风俗等。
3. 希腊与罗马的艺术与文化:- 希腊艺术:古典主义艺术、哲学思想等。
- 罗马文化:实用主义、工程技术等。
【第二课】罗马帝国的危机与变革1. 内外因素导致罗马帝国的衰落:- 内因:奴隶制度、土地问题、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
- 外因:外族入侵、边境线的失守。
2. 影响罗马帝国衰亡的重要事件:- 第三次匕首战争、高卢战争、斯巴达克斯起义等。
- 罗马共和国的结束和罗马帝国的建立。
3. 罗马帝国的年代和特点:- 元首制的建立、君主专制、两元首时代等。
【第三课】封建社会与拜占庭帝国1. 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封建制度的兴起和发展:封建等级之间的互惠关系、农民与地主的关系。
- 封建领主的政治和经济特权。
2. 拜占庭帝国的形成与特点:- 东罗马帝国的建立:君士坦丁大帝的改革。
- 拜占庭帝国的特点:东正教的传播、希腊化特色等。
3. 封建社会的衰亡与变革:- 封建社会的矛盾:人民起义、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等。
- 封建主义的灭亡和资本主义的崛起。
【第四课】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1. 伊斯兰教的创立与基本教义:- 先知穆罕默德的生平与教义。
- 《古兰经》的重要内容。
2.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与发展:- 阿拉伯帝国的征服:从阿拉伯半岛到地中海地区。
- 阿拉伯帝国的特点:征服政策、宗教扩散等。
3. 阿拉伯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影响:- 伊斯兰教的传播与阿拉伯文化的兴盛。
- 阿拉伯帝国对数学、医学、哲学等方面的贡献。
【第五课】宋代的政治与经济1. 宋代统治者及其政治特点:- 宋太祖、宋真宗、宋仁宗等统治者的特点与政策。
高一历史十二课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十二课知识点归纳历史是一门重要而广阔的学科,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发展轨迹,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和进步。
作为高中生,我们的历史学科也愈发深入和系统化。
而高一历史的学习,作为我们历史学科的入门,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我将对高一历史十二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大家能够更好地整理和复习。
第一课:远古时期的人类社会远古时期是人类社会的起源阶段,主要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金属时代。
在这个阶段,人类从狩猎采集社会逐渐过渡到农业社会,出现了社会分工和定居生活。
第二课:古代文明的崛起古代文明的崛起主要分为四大发展中心,即亚非文明、美洲文明、欧洲文明和大洋洲文明。
这些文明在农业、手工业等方面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成就,如亚非文明的水利农业、古埃及的金字塔等。
第三课:古代东亚文明的发展古代东亚文明的发展包括中国、印度、日本和朝鲜。
其中,中国的发展历程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夏、商、周、秦、汉、唐、宋等许多历史时期。
中国的发展不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而且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课:古代西亚文明的发展古代西亚文明包括巴比伦、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
这些文明在政治、宗教、农业等方面都有独特的发展,如埃及的金字塔、美索不达米亚的日月星等。
第五课: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发展古希腊罗马文明被视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哲学、政治、艺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成就。
例如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古罗马的法律等。
第六课: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中世纪欧洲是封建社会盛行的时期,以封建领主和农奴为主要社会群体。
封建制度、犹太人大屠杀和十字军东征等事件都是中世纪欧洲的重要历史事件。
第七课:东亚的封建社会东亚的封建社会指的是中国、日本和朝鲜的封建社会。
这些地区都有着严格的社会等级、国家治理体系和道德伦理观念。
第八课: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化与商业发展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化与商业发展标志着城市经济和市民社会的兴起。
封建制度终极版

第12课封建制度一、基本情况1、使用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分册(试验本)余伟民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授课题目:第十二课封建制度3、授课年级:高一4、授课类型:综合课5、授课时间:1课时(40分钟)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简要知道中世纪的概念;知道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确立的时间;知道查理·马特实行的“采邑制改革”,促进封建制度发展;了解庄园中土地类型、阶级关系、经济形式和庄园经济的衰落时间;理解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是罗马、日耳曼因素共同催生出来的;理解西欧封建制度分封的方式导致了西欧政治、疆域上的割据分裂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解读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掌握从中发现历史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任何一种制度的形成都与当时、当地具体的历史环境密切相关,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2、教学重难点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与特征3、授课方式讲授法,辅之以图片展示法、材料分析法4、教具、学具准备教材、多媒体、ppt5、学情分析略三、教学过程1、导入前面我们讲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古代史的终结,中世纪史的开始。
我们现在所说的中世纪相当于公元五世纪也就是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到十五世纪这长达一千年的历史,对于中世纪,历代历史学家对它有着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中世纪是古典时代与文艺复兴两大辉煌时代之间的黑暗断层,教会和封建主的统治造成西欧千年文化的凋敝。
也有人认为中世纪西欧在文化上多有建树,是连接古典时代和现代社会的桥梁,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之,中世纪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时期,今天,我们暂时抛开这些争议,开始今天的学习。
希望大家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能对西欧中世纪有所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认知。
2、讲授新课我们今天的课程也就从中世纪史的开端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开始讲起,当历史学家检讨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时,竟然发现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竟然与远在万里的中国密切相关,这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原来早在春秋战国,中国北方一直存在着一个劲敌,那就是匈奴,匈奴作为游牧民族一直骚扰中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小学社会封建制度整理

小学社会封建制度整理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特殊制度,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而小学生在学习社会知识时也需对封建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本文将为大家整理小学生需要了解的封建制度知识。
首先,我们来了解封建制度的起源和定义。
封建制度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出现在周朝时期。
它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以君主为核心,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
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君主与诸侯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君主为了统治国家,采取封土封爵的方式,将土地和权力赐予忠诚的贵族,贵族则对君主效忠,并为国家贡献力量。
封建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等级制度和宗法思想。
等级制度指的是社会结构中各个阶层之间的等级关系,高级别的人拥有更多的权力和特权,低级别的人则要向高级别的人效忠。
宗法思想则是指以家族为核心的社会观念,人们追求宗族的荣誉和家族的延续,尊重家长的权威。
封建制度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深远影响。
在经济方面,封建制度下的土地所有权和经济权利被分散到贵族手中,农民则成为贵族的佃农,生活和劳动都受到限制。
政治方面,封建制度是一种君主专制的政治形式,君主通过封爵的方式来控制贵族,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文化方面,封建制度催生了儒家文化和礼仪制度,在社会中强调人们的家族观念和宗族道德。
除了以上常见的封建制度特点,我们还应该了解一些封建制度下的实际运作方式。
例如,封建制度下的家族组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单位,家族里的人们共同生活和劳动,劳动成果和土地都归家族所有。
家族中有族长和家族长老等家族长辈的领导之下,决策和管理家族事务。
此外,家族在封建制度中起到了传播宗法思想、培养后代、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封建制度的最大弊端在于阶级固化和社会秩序的僵化。
贵族阶层的特权地位使得社会上的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社会不公平,而农民和平民等低层人民则难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封建制度还限制了人们的自由,许多人无法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兴趣。
封建制度自秦朝开始逐渐衰落,最后在清朝被废除。
但是,封建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和思想传统。
历史12课知识点总结

历史12课知识点总结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以渔猎和采集为主要经济活动,社会结构简单,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私有财产。
在这个时期,人们生活在原始森林和山野之间,大多数游牧狩猎、采集植物为生。
这一时期主要是父系部落的形成和部落间的战争。
第二课: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已经有了较大的提升,土地私有制成为社会生产的基础,封建地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
社会分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两大阶级,封建制度和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要制度和思想基础。
第三课:大一统的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在秦朝的统治下,实行了各项变法措施,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力度。
同时,秦始皇还兴修了万里长城,统一货币和改革文字。
第四课:遗臭万年的秦朝在秦朝的统治下,实行了严酷的暴政,解决了社会矛盾则采取了残酷的手段。
其中最著名的是焚书坑儒,让令公卿大臣对焚书坑儒奉行绝学,国家法律,帝家事,礼乐行,民间诗数十数。
第五课:辉煌的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期。
在汉朝的统治下,实行了浅尝辄止,对“新政”采取了开明的政策。
在政治方面实行列表法,颁行“废董王,追诛功臣”的新政,偏护远亲而猜忌近臣。
在经济方面实行兴办水利,修筑界途,构筑茅庐,养多立少,发展生产和开办富商商会。
在文化方面实行“老庄道”,致力于黄老道家思想,创建文学制度,发展书法,推崇学术。
第六课:继位的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政治动荡的局面,出现了多个割据政权,可能最重要的是“五胡乱华”。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政治动荡的局面,出现了多个割据政权,可能最重要的是“五胡乱华”。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政治动荡的局面,出现了多个割据政权,可能最重要的是“五胡乱华”。
在这个时期,历史上出现了魏晋南北朝的五胡乱华局面,汉族和五胡族之间的矛盾激化。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十二课新文化运动-课件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 背景 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
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 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 标志 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矛头指向孔教的原因。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儒学,核心为三纲五常。
由于儒学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受到 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近代以来,在寻求强国御侮之路 的过程中,思想界出现了学习西方的热潮,但中国封建统 治势力十分顽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为了其特殊 的政治目的,又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把孔教作为复辟 帝制的工具。因此,要反封建,就要在思想领域把斗争矛 头指向孔教,推翻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 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 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 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以此作 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 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 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 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
革命 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 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2.意义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
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 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 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它仍然是一次 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七年级历上册知识点十二课

七年级历上册知识点十二课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十二课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十二课是介绍了封建政治制度的斗争和变化,让我们从中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化过程,以下是这一课的知识点:一、加强中央制度的形成在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其中对中央政府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最为重要的,贯穿了整个汉朝。
新的制度为国家机构的中央化和规范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些措施包括增设了代表国家的丞相、太尉和公卿、设立三公九卿的官制、规定各级官员的职责与权限等。
二、推动制度变革的中心人物在改革过程中,王莽是封建时代推动制度变革的中心人物之一。
他发动了“新政”革命,通过大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试图恢复封建制度,在政治上形成中央集权。
王莽的努力虽然没有成功,但他所推动的社会变革思潮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演进影响深远。
三、政治上的斗争封建时代的政治变革正是一场持久而激烈的政治斗争。
名传史册的豪族之间的斗争,如高、郎之争、田、梁之争。
而在汉朝衰落期,宦官政治崛起,更是演变成银青之争、宦官认贼为子。
各方争斗之中,最终形成了现代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雏形。
四、代表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仍然是基于血缘关系和排他性的封建制度。
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是一个拥有超然地位和最终决断权的国家元首。
而总合皇权的国家政策是由官僚集团的人物来支撑的。
建立的官僚体系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干,包括官职制度、考试制度、编户制度等。
官职制度影响最为深远,它不仅配合了封建制度的实质规定,而且也成为治理中央集权的一个重要手段。
五、总结封建时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虽然已不再被使用,但其千年传承产生的深刻影响却流传至今。
在以前的形成过程中,这种政治制度已经发生了多次的变革和演化。
作为中国专制社会的前身,封建政治制度虽然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产生,但也给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繁荣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封建时代的政治制度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体系,尽管只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但它的文化价值、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一直延续至今。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十二课笔记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十二课笔记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 背景-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虽然建立了,但是民主共和制度并没有真正实行。
就像给人画了个大饼,看着挺好,实际上老百姓没得到啥实惠。
- 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他就想把以前封建那一套再搬回来,把孔子当成他复辟的招牌,这可把那些追求进步的人给气坏了。
- 当时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传入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受到启发,觉得中国也得变变了。
这些知识分子就像一群觉醒的勇士,想要打破旧的思想牢笼。
2. 兴起标志3. 代表人物及阵地- 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这些人可都是当时思想界的大明星。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他们觉得中国以前那种封建独裁的制度太糟糕了,老百姓没有任何权利。
就像把老百姓当成奴隶一样,现在得提倡民主,让老百姓也能参与国家大事。
2.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以前很多人相信封建迷信,什么神啊鬼啊的。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就说,得相信科学,用科学的方法去解释世界。
不能再被那些神神鬼鬼的东西忽悠了。
3.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旧道德就是封建礼教那一套,什么“三从四德”,把妇女压迫得死死的。
新道德就是要打破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提倡男女平等、个性解放。
就像把妇女从封建的笼子里放出来,让她们也能自由呼吸。
4.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 思想方面-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就像一场思想的暴风雨,把旧思想的灰尘都给冲刷掉了。
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以前人们的思想被封建礼教束缚得死死的,现在就像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看到了新的世界。
2. 文化方面- 它提倡白话文,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
白话文逐渐普及,让更多的人能够读书识字,文化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
就像把文化的蛋糕做大了,大家都能分一块。
3. 政治方面-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中体现采邑改革后的哪项分封原则? 有偿分封
受 封 仪 式
西 欧 封 建 制 度
政治上: 封建等级制
国王虚君 层层分封 土地纽带 契约维系
封建割据 私战不断
经济上: 庄园经济
封建等级制度
1、封建社会中,什么 事物被认为最有价值 并维系着分封制度? 土地 2、如何理解“我的附 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 庸”这句描述法兰克 王国封建等级制度的 话。 西欧封建制度下,各 级封建主只服从自己 的上级封建主,与其 他封建主没有依附关 系。
从材料中,你能读到哪些历史信息?
农奴要向领主交纳的是劳役地租与实物地租。
西 欧 封 建 制 度
政治上: 封建等级制
国王虚君 层层分封 土地纽带 契约维系
阶级 关系
封建割据 私战不断
领主:管理、剥削 农奴:劳动、交租、依附
经济性 质 耕作方 式 剥削方 式 庄园职 能
自给自足 轮作制 劳役地租为主
封闭
西欧封建制度形成,是否还有其他影响因素? 基督教因素
克洛维一次与另一日耳曼部落战斗中,军队面临毁灭,他高 声喊道:“耶稣基督!如果你能赐我胜利,让我战胜敌人,我一 定信奉你,接受洗礼。”他话音刚落,敌人就开始逃跑,于是克 洛维496年率领3000亲兵皈依了基督教。从此,他赢得了罗马天 主教会的支持。 ——《世界历史》 问题:克洛维为什么皈依了基督教?这件事对法兰克王国封建制 度的形成产生了什么影响? 这主要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既能获得罗马教会的支持和襄助, 又可谋取被征服地区广大信奉基督教的罗马化居民的好感与拥 戴,从而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所以,基督教会成为法兰克王 国国家机器的一部分,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统 治 阶 级
3、国王在中世纪的权势 如何? 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 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 际权力有限,只能控制 直接附属于自己的部分 贵族。封建等级制是西 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 之一。这一制度导致西 欧实际上处于分裂割据 的状况。
材料: 封君与封臣关系的结成有一套独特的仪式。 „„附庸把手放到贵族的手里就表示附庸个人为贵 族所支配,贵族抓住附庸的手表式贵族接纳了这种 顺服。„„所有这一切都要面对圣物起誓。„„12 世纪以后,书面契约开始增多。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问题:从材料中找出封君封臣关系的实质。 以土地为纽带,以契约来维系的封建等级制度 .
没有任何生产资料 有自己的劳动工具, 部分农民有了自己 的一点土地 农民对地主有人身 依附关系,但地主 只能不完全占有农 民,不能任意处置 农民 除交纳地租外,还 可留一部分劳动成 果归自己支配
奴隶被奴隶主完全 所处的地位及关系 占有,为奴隶主劳 动,并可被任意处 置 劳动成果全部归奴 隶主支配
产品分配
843年
意大利
查 理 曼 帝 国
一、西欧封建制度形成的两大因素
归顺的罗 马贵族 隶农
封建贵族 自由农民 农奴化 采邑分封 有偿化 权利与义 务的原则
罗马因素 (隶农制) 采邑改革
军事首领 (君主) 日耳曼因素 (瓦解中的 氏族制)
亲兵
奴隶 (佃农) 农奴
奴隶和农奴对照表
奴 隶 农 奴
生产资料的占有
经济上: 庄园经济
消费品生产,经济管理 社会管理,社会活动
课堂小结:
罗马因素 (隶农制) 日耳曼因素 (氏族制)
(基督教会)
采邑改革
西 欧 封 建 制 度
政治上: 封建等级制
经济上: 庄园经济
位是庄园,庄园就是由领主经营、由 农奴耕种的一块地产。
材料: 庄园内,除了盐、铁等少量物品外,大部分生产 和生活用品,都可以靠农奴的生产劳动来获得。这种 靠对农奴的劳役剥削加以维持的封建庄园,是与9-14 世纪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世界通史教程》 问题1:通过材料分析庄园经济的特点? 自给自足 问题2:这种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这是和当时相对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材料:那些宣誓效忠于其主人的人,应当时刻牢记6 件事情,即无害、安全、尊敬、有用、轻松、可 行。„„一个忠诚的封臣避免在这些方面伤害封君是 应当的,„„除了上述提到的6件事情之外,他应当 忠诚地劝告和帮助主人。„„封君也应当对他事或与他们达成一致,则被认为是背信弃义和破 坏誓言的。 ——布里安·提尔尼《中世纪:历史资料 集》,转引自《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3、基本确立:11世纪前后
临危受命的查理·马特,面对内忧外患,推行采邑 改革以加强统治和提高军队战斗力。具体做法是:改变 墨洛温王朝无偿赐地的做法,将赐地作为采邑进行分封, 受封者必须以服骑兵役为条件获得采邑,且不得世袭。 ——《世界通史教程》
问题1:采邑改革内容是什么? 问题2:通过内容,分析采邑改革的影响? 1、土地分配改革,变无偿赐地为有条件分封。 2、采邑分封的有偿化,自由农民的农奴化。采邑改革促进了 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
二、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生和确立
1、产生:6世纪下半叶 2、事件:采邑改革、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 马特
A、时间:8世纪上半叶 B、内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 C、实质: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 D、规定:接受分封土地(采邑)的人必须对分封者尽一定的义务, 主要是服兵役;采邑不可世袭,分封者也不得随意收回采邑 E、影响: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 程。有条件的分封主层层分封土地,逐渐形成等级封建制度。后来随着 采邑逐渐变为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入分裂割据。
材料:一份公元1050年的文献记载了英国赫思堡恩修道院 的地租状况:“在秋分之时,他们必须„„缴纳„„麦酒、 小麦。他们要用自己的时间犁耕三英亩土地,用自己的种 子种上,用自己的时间把它收获入仓。„„用自己的时间 割半英亩草,作为地租缴纳,„„供应一满车劈好的木柴 作为地租,„„供应十六根栅栏的木桩租。在复活节,他 们还应缴纳二只母羊二只羊羔,他们必须用自己的时间给 这些羊洗刷、修剪。除了冬至、复活节和祈祷节三天外, 他们每周都要按照吩咐劳动。” ——马克尭主编《世界文明史》
第12课
封建制度
何谓中世纪?
“一个世纪以前,几乎人人都在为中世纪忧伤扼 腕。5世纪至15世纪,被看成是人类进步征途中一 个漫长而毫无目标的迂回时代——穷困、迷信、 黯淡的一千年,将罗马帝国黄金时代和意大利文 艺复兴新黄金时代分隔开来。”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霍莱斯特
日耳曼人的南下
匈奴人
德国 法国
从庄园平面示意图 中,你能读出什么 历史信息?
1、庄园耕地大致包括:领主自 营地、农奴份地、自由农民份地 三部分。耕作制度一般实行轮作 制,有春耕地、秋耕地和休耕地 ,依次轮耕以保持地力。 2、庄园耕地以外的皆为公有地 ,森林、河沼、草地、牧场,都 是庄园成员共同使用的。但如果 农奴要使用 ,还是要交税。 3、庄园里坐落着领主的堡垒、 教堂,也有农奴和自由农民的农 舍、磨坊等。 4、西欧中世纪社会经济的基层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