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第12课 ppt课件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共31张PPT)

。
预习效果检测
6、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我国农村开始历史性变革的标志是 A.全国农业生产快速发展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实行 C.人民公社制度被废除 D.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7、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B.包括包产到户、到组等各种形式 C.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D.彻底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生产方式的改变
列队下地生产 集体生产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分配方式的改变
安徽凤阳农民陈立章包干一 年后收入一万元
平均主义
→
按劳分配
管理方式的改变
人民公社
生产大队
→ →
乡、镇政府
பைடு நூலகம்
村民委员会
产业结构的改变
乡镇企业的创办——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农 业生产逐步向专业化、商品 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经济面貌的改变 凤阳花鼓词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 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学习重点:
安徽、四川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推向全国
抉择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如村干部坐
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 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 本上变成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农民生产的东西: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 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 下都是自己的。‛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
美国伊利运河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 高中历史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
它通过哈得逊河将北美五大湖与纽约市 连接起来,属于纽约州运河系统。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
从伊利运河里获益最大的城市,要属纽 约。在伊利运河开通之前,东海岸的纽约、 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甚至诺福克都有 成为经济和商贸中心的可能,然而伊利运 河开通之后,纽约成了进入中部大平原的 捷径,这是其它几座城市所没有的优势。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
问题
中国古代运河变迁的特 点是什么?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
美国伊利运河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 高中历史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
它通过哈得逊河将北美五大湖与纽约市 连接起来,属于纽约州运河系统。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
从伊利运河里获益最大的城市,要属纽 约。在伊利运河开通之前,东海岸的纽约、 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甚至诺福克都有 成为经济和商贸中心的可能,然而伊利运 河开通之后,纽约成了进入中部大平原的 捷径,这是其它几座城市所没有的优势。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
问题
中国古代运河变迁的特 点是什么?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公开课教学课件共33张PPT[可修改版ppt

一、希望 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改善; 通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实现了思想大解放。
2、内容:
重新确立…
思想路线
转折一:“左” 倾
抛弃…… 作出…… 确定……
政治路线
— 转— 折实二:事阶求级是斗 争——经济建
经济路线 设、改革开放
3、意义:
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改革开放和中国
结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建国后,50年代中后期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对初期的经济 建设有一定的 积极作用
后来,弊端日益突出,对农 村、城市经济发展的阻碍越 来越大。
十一体制改革
90年代后
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纵深发展 经济体制
小试牛刀,一展身手 选择题
“大包干,大包干,直 来直去不拐弯,交够 国家的,留足集体的, 剩下都是自己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 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 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
变成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农业经济体制改革成果展示
❖ 意义: ❖ 1.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2.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 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 市场经济公开课教学课件
共33张PPT
❖ 服饰的变化
❖ 饮食的变化
❖ 70年代民居
❖ 90年代民居
❖交通的变化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决策的 内容,认识其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 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件(共21张PPT)

春
2018年,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
天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
的
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庆祝
故
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
事 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
决策篇: 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
改革篇: 经济体制改革
三
方向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
四
梦想篇: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95%以上的商品和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
四:梦想篇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改革的意义
1 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 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3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4 推动经济全球化 5 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9—梦想篇:未来可期
深化探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有哪些特点,又 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智慧中国:改革篇
二、经济体制改革
合作探究2: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实质和 目的各是什么?
改 二、经济体制改革
革 1、原因: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
篇
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2、内容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 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3、前提 4、目的 5、实质 6、目标
坚持社 会主义 制度
解放和 发展生 产力
智慧中国:决策篇
自主学习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和影响
1978年12月18日
思想路线
工作中心
“左”倾错误
转 折 一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阶级斗争
转 折 二
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
伟大决策
转 折 三
改革开放
2018年,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
天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
的
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庆祝
故
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
事 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
决策篇: 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
改革篇: 经济体制改革
三
方向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
四
梦想篇: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95%以上的商品和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
四:梦想篇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改革的意义
1 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 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3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4 推动经济全球化 5 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9—梦想篇:未来可期
深化探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有哪些特点,又 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智慧中国:改革篇
二、经济体制改革
合作探究2: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实质和 目的各是什么?
改 二、经济体制改革
革 1、原因: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
篇
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2、内容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 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3、前提 4、目的 5、实质 6、目标
坚持社 会主义 制度
解放和 发展生 产力
智慧中国:决策篇
自主学习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和影响
1978年12月18日
思想路线
工作中心
“左”倾错误
转 折 一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阶级斗争
转 折 二
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
伟大决策
转 折 三
改革开放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共21张)精品PPT课件

经济问题座谈会。 意见一:认为改革有方向性错误,应该是计划去向, 但是搞了市场取向,所以出了问题。 意见二:吴敬琏和薛暮桥、刘国光则强调必须坚持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路线,维护市场取向。
几个有争议的问题 1、包产到户姓“社”姓“资”? 2、城市企业改革搞厂长负责制,姓“社”“资”? 3、市场经济姓“社”姓“资”?
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2.过程
(1)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 (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4)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原因: “一五”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内容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 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前提
坚持 社会 主义 制度
根本 目的
解放 和发 展生 产力
实质 目标
社会主义 制度的自 我完善和 发展
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问题2: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从农村开始? 1978年12月陈云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不能到处
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行政机构的改变
人民公社 生产大队
为了加强和完善农业 生产责任制,1980年, 四川首先在广汉县进 行了人民公社政社分 开、恢复乡政府的改 革试点。图为取消人 民公社后全国最早建 立的四川广汉县向阳 乡人民政府。
乡镇村,建立 村民委员会
二、经济体制改革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旧的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 2、内容
1978年,安徽、四川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后推向全国。
几个有争议的问题 1、包产到户姓“社”姓“资”? 2、城市企业改革搞厂长负责制,姓“社”“资”? 3、市场经济姓“社”姓“资”?
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2.过程
(1)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 (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4)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原因: “一五”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内容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 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前提
坚持 社会 主义 制度
根本 目的
解放 和发 展生 产力
实质 目标
社会主义 制度的自 我完善和 发展
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问题2: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从农村开始? 1978年12月陈云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不能到处
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行政机构的改变
人民公社 生产大队
为了加强和完善农业 生产责任制,1980年, 四川首先在广汉县进 行了人民公社政社分 开、恢复乡政府的改 革试点。图为取消人 民公社后全国最早建 立的四川广汉县向阳 乡人民政府。
乡镇村,建立 村民委员会
二、经济体制改革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旧的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 2、内容
1978年,安徽、四川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后推向全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共42张ppt)

6.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左”倾错误
7.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分别得出什么教训(启示)? 大跃进——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人民公社化——生产关系变革要适应生产力水平 8.20C50S我国经济一建五设计方划面、的三成大功改探造索、有中哪共些八?大(至少两个
反映了经济体制的什么变化趋势?
转折点
党的历史上生死 攸关的转折点
七届二中 全会
十一届三 中全会
1949 1978
工作重心转移
工作重心转移; 改革开放
工作重心由乡村 转移到城市
建国以来党的历 史上具有深远意
义对伟大转折
归纳20C中国历史的三次巨变
巨变 第一次
辛亥革命
结果
伟人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 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孙中山
第二次 新中国成立
人民公 社化
家庭联 产承包 责任制
提高、扩大公有化程
1958 度和规模
严重挫伤了生产 者的积极性
以公有制为前提,改 极大地调动农民积极 变经营管理方式,分 性,推动农业生产发 78--今 户经营、 自负盈亏等 展,促进城市经济体
制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 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 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
4、历史意义:
是新中国历史上的 重大转折 , 成为实行 改革开放 、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起点。
党在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会议 时间
内容
意义
八七会议 遵义会议
1927 1935
7.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分别得出什么教训(启示)? 大跃进——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人民公社化——生产关系变革要适应生产力水平 8.20C50S我国经济一建五设计方划面、的三成大功改探造索、有中哪共些八?大(至少两个
反映了经济体制的什么变化趋势?
转折点
党的历史上生死 攸关的转折点
七届二中 全会
十一届三 中全会
1949 1978
工作重心转移
工作重心转移; 改革开放
工作重心由乡村 转移到城市
建国以来党的历 史上具有深远意
义对伟大转折
归纳20C中国历史的三次巨变
巨变 第一次
辛亥革命
结果
伟人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 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孙中山
第二次 新中国成立
人民公 社化
家庭联 产承包 责任制
提高、扩大公有化程
1958 度和规模
严重挫伤了生产 者的积极性
以公有制为前提,改 极大地调动农民积极 变经营管理方式,分 性,推动农业生产发 78--今 户经营、 自负盈亏等 展,促进城市经济体
制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 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 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
4、历史意义:
是新中国历史上的 重大转折 , 成为实行 改革开放 、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起点。
党在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会议 时间
内容
意义
八七会议 遵义会议
1927 1935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课件)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连接交通 发展经济 移风易俗 巩固统治
(2022·衡水期末)1874年,李鸿章上奏清廷
《筹议海防折》,指出“南北洋七省,自须联为
一气,方能呼应联通,何况有事之际,军情瞬息
变更”,“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
援,可一日数百里,则统帅当不至于误事”。在
此,李鸿章奏请修建铁路的主要理由是( A.师夷长技,以夷制夷
B 河连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这些运河的修建
A.反映了欧洲交通体系的完善 B.推动了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 C.刺激了西欧人不断探索海洋 D.导致了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从传统到现代 ——工业革命
与交通发展
1807年美国富尔顿 蒸汽轮船
1814年斯蒂芬森 “火箭”号
西方:交通的发展日新月异 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特点?
这些国际运河均降低了东西方物资交流的成本,大大改变了世界航运格 局,不仅分别成为埃及、巴拿马两国经济生命线,更是东西方互联互通的 要道,成为大国角力场、兵家必争地。——魏向清《世界运河名录》
(2022·西城期末)17世纪开通的法国米迪 运河开辟了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 186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使得亚欧之间往来 船只可以直接通行;1914年通航的巴拿马运
古代世界对海洋探索的历程及特点? 范围窄规模小
智利的复活节岛,居民5000 人,即波利尼西亚人种
◆波利尼西亚人 很早就在太平洋 诸岛活动。 ◆腓尼基人首次 横渡地中海。 ◆维京人在北大 西洋和北海地区 探险。 ◆阿拉伯人在印 度洋开展繁忙的 海上贸易。
从区域到全球 ——全球航路
的建立
太平洋
北美洲 1492—1493年
19世纪60 年代中期
1872年
1881年
1909年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课件(共25张PPT)

六、教学反思
本课亮点
1、本课利用史料分析、情景再现突 出重点,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前后同一 个案例的分析突破难点。
2、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全班分为8个小组, 采取加分机制,尤其在抢答环节,本课进入 高潮,充分体现了新课改“教师为主导,学 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六、教学反思
备课疑惑
1、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 是否有必要讲?
(4)理论完善: 中共十五大 1997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3、意义
21世纪初
小结
计划经济 转折
市场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决策
目标 经济体制改革
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1、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 A、遵义会议 B、“文化大革命”结束 C、中国共产党“八大” D、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2.首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 任制的省份是( ) A、安徽、四川 B、安徽、江西 C、福建、四川 D、安徽、广西
3、人民公社时农村的顺口溜: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 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据材料思考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 农村开始?
农民温饱问题未解决;人民公社体制,搞平均 主义,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损失远大于城市
材料
安徽省凤阳县,文革时每人每天口粮8两,不够吃, 就用瓜代替。有人遍凤阳花鼓词唱到“凤阳地多不打粮, 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然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凤阳县粮食产量 大大增产,三年三大步。有人遍到“说凤阳,道凤阳,改 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思考:凤阳县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发生大变化?
今日凤阳县小岗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外因:1.两次工业革命冲击和影响(外来交通技
术的传入) 2.外国侵略的需要
内因: 1.洋务运动的推动
2.政府的推动 3.一部分爱国人士的推动 4.人们思想的变化 5.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6.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
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变化的影响
积极:P61……总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材思料想四、受西方民主、平等、自由观念的影响, 伴随着晚清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大西先业方进的进民中行主 国,平 人社会等 主习思 动俗想 吸也发影 收生响 西了变革,晚清社会也 呈现出平等化的时方代文特征明。
思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是什么?P58
反映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
经济: 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工业化
材政料治二、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
1910年,清政府颁西布方准工许自业由文剪明辫的的法冲令击。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
权运动。
中国政府改革的推动
材经料济三、在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双重刺激下中国的民主工商业
产生并曲折的发展,中国沿海及大城市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
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
邮
1896年
“大清邮政局”宣告成
1913年
北洋政府宣布立裁撤全部驿站
1920年
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政
1920年后 外国在华开办的客邮一律取消
近代中国电报发展状况调查表
时期
发展情况
清 1877年 中国自办电报开端—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末
民用电报事业普遍开展
民国时期 发展缓慢,30年代才得到改观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 具变化的原因。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断发易服” ■报刊与电影 ■移风易俗 ■交通(铁路、水运和航空) ■通讯(邮政和电报)
一
二
三
断发易服 报刊与电影 移风易俗
思考:引起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外料因一、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明对
中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习俗造成猛烈冲击。
水运依然艰难发展
近代中国航空发展状况调查表
时期
发展情况
民
1918年
真正起步—开始研制水上飞机
国 1918年 设筹办航空事宜处,拟五大民航路线
时 期
1918年后十年
较快发展
解放前夕 中国总共拥有70架各种型号的飞机
近国人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邮政代办所
单元知识线索
新航路
开辟7
大量
洋货
中国物产
殖民扩张 丰富地大
涌入
与掠夺8 物博
打开 西方
工业革命 (西方工 业文明)9
需要原 料、资 金、市 场
国门
生活 方式 思想 文化 传入
传统经济结构解 体近代工业起步 (10、11、)
社会生活结构发生 变化(12、13)
工业文明对中国社 会生活的影响
精品资料
折射出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
思想:
有有利些于成冲为妇破女封解建放思的想重的要束标志缚
政治: 消极: 反发封展建不、平衡倡,民内主地和农村仍落后贫穷
半封建化色彩,有利于列强的侵略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中国政、经、思变化
社会生活变迁
传统农业社会
近代工业社会
加快中国近代化进程
(一)学习目标 1、列举近代中国交通、通讯工具进 步的史实。 2、掌握近代中国交通、通讯发展对 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影 ①政治:有利于中国革命斗争的发展,促进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 响 ③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
③思想文化:有利于冲破旧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了中国文化的 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和时间? 2、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变化及原因? 3、租佃关系产生的原因、产生、发展和普及的历程,影响? 4、简述西周、汉、唐三个时期的丝织业成就? 5、简述东汉、南北朝、唐、宋、元五个时期制瓷业的成就? 6、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特征? 7、春秋战国、隋唐、宋元时期商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8、周到唐城市的特点? 9、北宋城市的特点及原因? 10、我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原因?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影响? 11、概括明清时期发展和迟滞的表现? 12、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表现? 13、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原因、主要特征、地位及发展缓慢的原因。 14、明清时期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5、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 16、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特点? 17、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主要阶段特征?(政治、经济、文化) 18、联系必修一和必修二总结春秋战国和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消极: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 的经济掠夺。
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和成因
⑴近代中国交通也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 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 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⑵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 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
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状况调查表
时期
发展情况
清清政18府76思年想保中守国,境不内了第解一修条铁铁路路—的淞重沪要铁性路;
朝大多18数81官年员对中修国铁自路建持的反第一对条意铁见路;—唐胥铁路
1888年 宫廷专用铁路—“紫光阁铁路”
末年甲民午国到191以中9019后日1年年战,政争中权后全国国,更铁铁替列路路频强史9争繁上0%的,夺由里社在外程华会国碑修经的—筑济筑京并凋路张控敝权铁制路。;
③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④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并保留民族特色
原 ①根本原因是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因 ②政治: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资级改良(戊)和革命(辛)运动的发展
③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和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④思想: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传播 ⑤主观:先进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
⑶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发 展的不平衡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特点、原因、影响:
服饰 西装 中山装 旗袍
传媒 表 习俗 现
报纸《申报》电影《定军山》 《难夫难妻》《歌女红牡丹》 断发、不缠足、鞠躬、握手、新式婚礼、简洁葬礼
规 ①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 律 ②变化不断加深
民国 时期
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 但铁路建设始终未入正轨。
中国近代铁路命运坎坷的主要原因?
时期
清 鸦片战争
朝
前后
末 1872年
年 1900年
前后
民国时期
近代中国水运发展状况调查表
发展情况 外国轮船往来穿梭于中国内江和外海,挤占
中国航运业
中国新式水运业诞生—轮船招商局
民间兴办轮船航运公司增多,但始终在列强的 排挤中艰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