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并发尿路感染与残余尿量相关性分析
脊髓损伤患者的排尿护理

脊髓损伤患者的排尿护理摘要】目的讨论排尿护理脊髓损伤患者的效果。
方法对7例脊髓损伤患者采取清洁导尿、膀胱训练、饮水指导等措施进行排尿护理。
结果通过以上措施的合理运用,以保持患者规律的排尿、减少残余尿量(<100ml)、以避免出现肾脏返流、减少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可以建立规律的排尿习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论排尿护理是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护理的关键环节,对提高疗效有着极为重要的是作用。
【关键词】脊髓损伤排尿护理脊髓损伤是指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平面以下脊髓神经功能(运动、感觉、括约肌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中医诊断为痿病,西医诊断为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所致的截瘫、四肢瘫属于中医“痿病”范畴。
主要病机在于督脉损伤,经脉不通,肾阳虚衰,兼有瘀血阻滞。
根据致病因素不同将脊髓损伤分为外伤性脊髓损伤及非外伤性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对泌尿系的影响主要是排尿障碍,可导致尿液反流,肾积水,泌尿系感染,肾功能减退或肾衰等。
我科2012年收治7位脊髓损伤患者,通过清洁导尿、膀胱功能训练、饮水指导等护理方法,改善了患者排尿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7例病例均为2012年于昌吉州中医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脊髓损伤患者,年龄在18-32岁,其中男性6人,女性1人。
1.2 护理方法1.2.1 清洁导尿清洁导尿是指在清洁(即所用的导尿物品清洁干净,会阴部及尿道口用清水清洗干净,无需消毒,插管前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洗净双手即可,不需要无菌操作)条件下,定时将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规律排空尿液的方法。
1.2.1.1清洁导尿的原则①每4~6小时导尿一次,或根据摄入量而定。
②理想膀胱容量300~500ml。
排尿后膀胱内残留的尿液称为残余尿。
正常女性残余尿量不超过50ml,正常男性不超过20ml。
残余尿量>100ml,需要采用导尿等方法辅助排出。
残余尿少于80~100ml时,可停止导尿。
体位对脊髓损伤病人间歇性导尿后膀胱内残余尿量的影响

p t nswi pn l o d i uy at ri e mie t r t r l a h t r a In ai t e t s i r jr f t r t n e ha c te e i t h ac n e n t u c o
张 丽芬 , 丽娟 , 敖 郑 琳, 魏 玲, 廖 岚, 周 红 , 凤玲 , 王 代 莉 。 文丽 王
护 理研 究 2 1 年 9月第 2 01 5卷 第 9期 下 旬 版 ( 总第 3 l ) 7 期
位 , 缩 时 用 哈 气 运 动 , 妇 感 觉 疼 痛 及 便 意 感 减 轻 , 一 段 时 宫 产 过 导 , 玛泽才能在产妇分娩镇 痛中发挥重要作用 。 拉 参考文献 :
[ 1 肖霞 , 小 霞 , 璐 , . 2 1 丘 赵 等 1 O例 产 妇 应 用 拉 玛 泽 减 痛 分 娩 法 的 效 果 观 察 [] 中华 护 理 杂 志 ,0 8 4 ( ) 78—7 9 J. 2 0 ,3 8 : 1 1. [ ] 徐 铭 军 , 新 民 J 娩 镇 痛 的 现 状 和 临 床 应 用 [ ] 中 国实 用 妇 科 与 2 吴 分 J.
有神经原 性膀胱 的症状 ; 留置 尿 管 已 拔 除 , 用 间 歇 性 导 尿 术 ; 采 近 1周 内无 尿 路 感 染 。
1 为 20 ) 0 8年 云 南 省 教 育 厅 科 学 研 究 基 金 项 目 , 号 : 8 0 3 。 编 0 Y 2 l
3 讨 论
脊髓损伤后 尿路感染和膀胱结石是其 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
社 , 0 7 1 9—1 0 20 :5 6.
染 [ , 而 不 同 体 位 下 导 尿后 的 残余 尿 量 可 能 不 同 , 们 做 了 研 5然 ] 我
分析间歇性导尿术治疗脊髓损伤患者尿路感染的效果

分析间歇性导尿术治疗脊髓损伤患者尿路感染的效果作者:陈淑玲高莹何云开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8期摘要: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术在治疗脊髓损伤患者尿路感染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我院40例脊髓损伤并发尿路感染患者均对其行导尿术治疗,治疗周期为2周,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中断尿细菌培养和尿常规检查,比较治疗前后40例患者的无症状细菌尿发生率、白细胞计数和细菌计数检查结果以及膀胱容量和残余尿。
结果行间接性导尿术治疗后40例患者无症状细菌尿发生率由100%降低到35%;治疗后24h尿沉渣检查白细胞计数≥10个/HP的患者由40例减少为5例(12.5%),细菌计数≥10个/HP的由37例减少为3例(7.5%);膀胱容量从(351.7±25.1)ml上升到(391.2±32.3)ml,残余尿量从(105.6±9.7)ml下降到(48.7±5.2)ml。
治疗前后差异显著,以上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间歇性导尿术;脊髓损伤;尿路感染;治疗脊髓损伤可能引起患者膀胱功能障碍,导致尿潴留、尿失禁,引发尿路感染严重者可致死。
而间歇性导尿术能够实现膀胱周期性扩张和排空,促进膀胱正常功能恢复,降低尿道感染的发生率,目前已经在很多医院广泛使用。
我院自2010年3月——2013年7月对40例脊髓损伤并发尿路感染患者行间歇性导尿术治疗,临床效果较为理想,现综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0年3月——2013年7月共收治了40例脊髓损伤并发尿路感染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42.8±5.4)岁。
所有患者均经过x线、CT或手术证实为完全性脊髓损伤,胸腰段损伤、骶髓损伤分别为13例和27例。
所有患者经尿液细菌培养和尿常规检测均发现合并尿路感染,无症状细菌尿发生率为100%,超声显示膀胱残余尿量为(105.6±9.7)ml,膀胱容量为(351.7±25.1)ml,24h尿沉渣检查白细胞≥10个/HP的有4例(100%),细菌计数≥10个/HP有37例(92.5%)。
脊髓损伤瘫痪病人泌尿系感染的预防与护理

脊髓损伤瘫痪病人泌尿系感染的预防与护理微创脊柱科张嫣截瘫初期的病人,膀胱多处于一种感觉、运动完全消失的状态,膀胱积存尿液不能排出。
膀胱过度膨胀时,肌纤维可能因过度拉长而断裂,支配肌肉的神经末梢也断裂,这样就难以恢复肌肉的收缩力,影响膀胱功能的恢复。
因此,对于泌尿系的早期处理,其主要目的是建立理想的自动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预防尿路感染。
泌尿系感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因插尿管带进异物而引起感染;引流瓶或引流管中尿液反流入膀胱;尿液引流不畅,膀胱中积存残余尿等。
因此,应在无菌操作下留置导尿。
主要护理如下:1、选择粗细合适的导尿管,一般成人为16~18号,导尿时严格无菌操作,充分润滑尿管前端,动作轻柔,防止损伤尿道黏膜,引起水肿、充血。
见尿后再插入3~5cm,再充水固定,可降低留置导尿细菌逆行引发的感染发生率,留置导尿期间每周更换尿管一次,每次更换应注意用适当的挤压方法训练反射性排尿拔管前先排空膀胱,拔出尿管后应间隔4~6h再进行擦入,使膀胱黏膜得以休息。
2、保持会阴部清洁,每日用0.5%碘伏棉球擦拭会阴以尿道口为中心向外擦拭,棉球不可过湿,如过湿,擦拭时会有消毒液挤出顺尿管向尿道口内流。
消毒尿管周围,每日2次,大便后常规清洁会阴部及尿道口周围.3、留置导尿管用夹子夹住,定时开放排尿,白天可每3-4小时开放尿管一次,夜间每6小时一次,直至膀胱功能恢复或形成自动反射性膀胱。
4、引流袋每周更换1-2次,留置导尿管应从大腿下面引出,切不可使导尿管从上面跨过大腿,以免引起尿液反流而造成感染。
5、床头抬高20-30厘米,防止尿液逆流,定时翻身,防止尿液沉淀形成结石。
6、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3000-5000毫升,达到生理性冲洗。
7、尿失禁者或病人有反射性膀胱形成,但小便时间又不能自己掌握,要把便壶放在接尿部位,给病人固定小便器,随时倒便器,会阴部也要保持清洁无味。
可用0.2%呋喃西林溶液、3%的硼酸或生理盐水冲洗膀胱,改变尿的酸碱度,可抑制细菌生长。
脊髓损伤后尿路感染的研究进展

至 尿道 和膀 眈 造 成 感 染 。
伴 N G B, 由此引起 的并发症包 括 U T 1 、 膀胱肿瘤 、 肾结石 、 肾积水 、 肾 衰 竭 等 , 及 时 有 效 的 预 防 可 降 低 发 症 的 发 牛。 笔者对 S C I 后U T I 的危 险 素 、 诊断、 治 疗 及 预 防 进 展
献表 明其他 引流方法 『 清 洁 问 歇 导
( c l e a n i n l e l ’ i i i f t t e n t
s e l f - 【 a t h e t e r i z a t i o n . C I C) 、 避孕套导尿 、 耻 骨 上膀 胱 造 瘘 1 菌
尿干 ¨UT I 发生率 : CI C ( 0 . 3 4 ~ 0 . 41 ) / 1 0 0人 天 ,避 孕 套 导 f 0 . 3 4 ~ 0 3 6) / 1 0 0人 天 . 耻 骨 上膀 胱 造 瘘 ( 0 . 3 4 ~ 0 . 5 6) / l O 0人
作 一 综 述 、
2
诊 断
正 常人 U TI 有 统 一 的定 义 ,而 至 今 S C I患 的 UT I
并没有统一 的定 义, 症 状 和 怵 也 不 典 型 , 验 检 台 培 养 菌落 一 数标 准 也 不 统 一 , 而S C I 患者 U T I 诊断 搬 挑
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f u r i n a r y t r a c t i n f e c t i o n a t f e r s p i n a l c o r d i n j u r y
脊髓损伤患者留置导尿与间歇导尿对尿路感染的观察

脊髓损伤患者留置导尿与间歇导尿对尿路感染的观察【摘要】目的脊髓损伤患者晚期死亡原因主要是尿路感染所引起的尿毒症和慢性肾功能衰竭。
探讨间歇导尿与留置导尿对脊髓损伤患者尿路感染的影响。
方法对100例脊髓损伤患者分别施行留置导尿术与间歇导尿术,于分组时、间歇导尿15 d、间歇导尿30 d取患者尿液进行细菌培养计数。
结果间歇导尿15、30 d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留置导尿尿路感染发生率。
结论脊髓损伤患者间歇导尿与留置导尿相比能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间歇导尿;留置导尿;脊髓损伤;尿路感染1917年Thompson walher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某医院存活的大约450名脊髓损伤的英国士兵中,于2年之内有179例(占39.8%)死于尿路感染,根据1987-1988年唐山地区调查,在374例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病例中,肾功能衰竭占45%。
脊髓损伤患者晚期死亡原因主要是尿路感染所引起的尿毒症和慢性肾功能衰竭[1]。
据统计,一次导尿后,持续性细菌尿的发生率在门诊的年轻女性为1%,住院的非妊娠女性为4%,而重病卧床患者或妊娠女性为20%,留置导尿管更易发生尿路感染,如留置导尿管1 d,感染率约50%,若为3~4 d,则可达90%以上,长期留置导尿管则100%出现菌尿[2]。
现将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4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100例脊髓损伤导致小便控制不能患者,采取留置导尿与间歇导尿法进行分组对照观察,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脊髓损伤患者100例,男58例,女42例,患者均留置尿管,泌尿系超声无器质性病变,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各50例。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干预组和对照组留置尿管天数和细菌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1.2 方法对照组采取留置导尿法:入院后用14~16号双腔气囊导尿管施行无菌导尿术留置导尿,每周更换导尿管一次,插管时动作轻柔,深浅适度,气囊内注水10 ml,每天用0.5%碘伏无菌棉球消毒会阴、尿道口、导尿管近端一次每日更换引流袋一个,鼓励患者多饮水,每3~4 h放尿1次,每次放尿量不超过500 ml为宜,保持会阴部清洁,便后及时清洗会阴,保持导尿管通畅,尿袋提高超过膀胱位置时须夹闭尿管,防止逆行感染。
脊髓损伤病人泌尿系统护理

脊髓损伤后病人存在那些泌尿系统护理
问题呢?
早期(脊髓休克期):
松弛性膀胱 → 尿潴留
脊髓休克期后:
松弛性膀胱 → 尿潴留 痉挛性性膀胱 → 混合型
(尿失禁+尿潴留)
脊髓休克期一般持续几个小时到几周
怎么判断病人度过了脊髓休克期呢? 判断:
反射恢复---球海绵体发射(S3、S4) 肛门皮肤反射
➢ 会阴抹洗;定时更换尿袋;更换尿管 ➢ 饮水2000 ~2500ml/天,监测出入量
➢ ?定时夹闭尿管→不建议
➢ ?呋喃西林膀胱冲洗→不建议
留置尿管会存在一系列损害 极大的问题
生物膜与感染 →留置尿管〉28天,感染率〉98%。
逼尿肌痉挛 尿道破坏,形成污垢 尿道狭窄 影响形象及依赖的感觉
注意:导尿完毕,一边拔出 尿管,一边按压膀胱,使 尿液完全排空
7.用物清洁 8.记录
间歇性清洁导尿记录单
间歇性清洁导尿
饮水计划 ➢ 每天饮水量1500~1650ml。 ➢ 饮水包括所有流质,如粥、汤、果汁等;如饮了以上流质
,要减去饮开水的量。 ➢ 每天晚上六点后不要饮水。 ➢ 不要饮利尿饮品,如茶、汽水、含酒精饮品、糖水、薏米
患者自我间歇性清洁导尿 由照顾者作间歇性清洁导尿 间歇性导尿
国外多项研究表示,清洁导尿与无菌导尿相比,在 增加泌尿系统感染率方面无明显差异。
间歇性清洁导尿
好处:训练膀胱功能 减少尿路感染,避免留置尿管的生物膜 便于在家里操作 增加了病人自尊与自主权 重获控制膀胱的感觉及有更好的生活质量
要求:手部灵活性,能自己操作导尿; 女病人必须有足够活动以接触尿道; 病人接受
个案一:
患者,男,24岁
颈7前路椎管减压术,植骨钢板内固定后术后” 乳头平面以下感觉、活动消失、尿潴留 双上肢肌力Ⅱ ~ Ⅲ级
脊髓损伤并发尿路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药物治疗

脊髓损伤并发尿路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药物治疗
卢守四;高钧
【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11(017)008
【摘要】目的分析脊髓损伤后诱发尿路感染常见的致病菌,并提供有针对性的药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0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住院的240例脊髓损伤并发泌尿系感染患者的细菌培养和抗生素药敏试验资料.结果泌尿系感染常见的致病菌前3位以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肺炎克雷伯菌等革兰氏阴性菌为主,部分伴有革兰氏阳性菌及真菌感染等.结论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以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为依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频繁更换品种和连续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抗生素耐药.
【总页数】3页(P758-760)
【作者】卢守四;高钧
【作者单位】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药剂科,北京市,100068;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药剂科,北京市,10006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2
【相关文献】
1.循证干预模式对脊髓损伤合并尿路感染患者心理状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J], 徐波;张红
2.脊髓损伤并发尿路感染与残余尿量相关性分析 [J], 高伟兴;刘健;康绍叁;张立国;李晓强
3.清热通淋丸治疗脊髓损伤并发尿路感染的效果 [J], 卢守四;吴娟;付光
4.脊髓损伤并发尿路感染患者的细菌分类与药敏分析 [J], 关晓海;高伟兴;陈晶
5.腰椎脊髓损伤患者并发尿路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J], 刘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损伤并发尿路感染与残余尿量相关性分析
作者:高伟兴刘健康绍叁张立国李晓强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0年第03期
【摘要】: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并发尿路感染与残余尿量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经腹部超声对120例唐山地震脊髓损伤患者测量残余尿量,按残余尿量的多少(0~100ml,100~
200ml,200ml以上)分成A,B,C三组,分别进行尿液细菌培养。
结果:总尿路感染发生率79.17%,尿路感染者和无尿路感染者的残余尿量均值分别为178±51ml和87±3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脊髓损伤患者中残余尿量增多与尿路感染的出现关系密切,将残余尿量减少至100ml以下,能有效预防尿路感染发生。
【关键词】:脊髓损伤;尿路感染;残余尿量;神经原性膀胱
【中图分类号】R74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6-095-1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后可导致神经原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如果处理不当,会引起严重的尿路感染和上尿路扩张,继而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这是SCI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1]。
为了探讨脊髓损伤患者并发尿路感染与残余尿量的相关性,2008年1月~2009年5月我们对120例SCI患者进行了超声测量残余尿量和尿细菌培养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120例研究对象均为唐山地震脊髓损伤患者,经X线,CT或手术证实为完全性脊髓损伤,包括胸腰段脊髓损伤22例,骶髓损伤98例。
按超声测得残余尿量的多少(0~
100ml,100~200ml,200ml以上)分成A,B,C三组,其中A组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42~77岁,平均(54±9)岁;B组58例,男35例,女23例,年龄45~78岁,平均(57±8)岁;C组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龄43~82岁,平均(55±8)岁。
三组患者年龄、性别和脊髓损伤节段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采用美国HTL HDI-50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
患者自解小便,同时以膀胱刺激至不能解出为止,随即经腹部测定膀胱残余尿量。
1.2.2细菌培养:收集患者清洁中段尿,置于无菌瓶内,分别接种于中国兰平皿和血培养平皿上,上述两平皿置于培养箱中35℃培养18~24h。
根据菌落的形态和涂片染色后菌体特征来判断菌株的种类。
最后,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产品API生化反应条做鉴定。
尿路感染的诊断标准[2]:清洁中段尿或导尿留取尿液培养革兰阴性杆菌及真菌菌落计数≥105 CFU/ml,革兰阳性球菌菌落计数≥104 CFU/ml。
1.3统计学方法:数据以±s表示,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统计方法包括两样本t检验和X2检验,P
2结果
总尿路感染79.17%(95/120),尿路感染者和无尿路感染者的残余尿量均值分别为178±51ml 和87±3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3,P0.05)。
3讨论
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导致膀胱反复大量残余尿形成,其内积存大量的沉渣、脱落上皮细胞及细菌,另外,膀胱过度膨胀使膀胱壁变薄缺血和免疫力下降,降低了膀胱自身的抗菌能力,容易引起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是脊髓损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能加重上尿路功能的损害,影响SCI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存寿命。
所以,预防和消除尿路感染在临床上显得尤为重要。
间歇性导尿术可以使膀胱周期性扩张与排空,促进膀胱的功能恢复。
此种方法主要应用于SCI患者在康复期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减少残余尿量,从而预防尿路感染的发生和肾功能的损害[3]。
通过训练能够建立起膀胱平衡,膀胱平衡的指标为:①自动排尿不多于1次/2h;②排尿后残
余尿量少于100ml[4]。
鉴于上述指标,本次研究将SCI患者残余尿量分为三个级别(0~
100ml,100~200ml,200ml以上),然后进行细菌培养,观察它们之间尿路感染发生率的差别。
结果显示,总尿路感染79.17%,尿路感染者和无尿路感染者的残余尿量均值分别为178±51ml和
87±3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SCI患者尿路感染与残余尿量密切相关。
A组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而B组和C组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差别,提示当SCI患者残余尿量大于100ml时,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性明显升高,为临床预防SCI患者尿路感染提供了参考依据。
脊髓损伤的部位、程度及范围的不同,引起神经原性膀胱的类型也不尽相同,Krane和Siroky 基于尿流动力学检查将神经原性膀胱分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和逼尿肌无反射两大类[5],即通常所说的小膀胱和大膀胱。
因此,不能仅凭残余尿量的数值来判断尿路感染的危险性,需要引入相对残余尿量这一概念。
本文的研究对象的脊髓损伤部位大多数均为低位的,故并未将膀胱容量因素考虑进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Tanagho EA,Schmidt RA.Electrical stimulation in the clinical management of the neurogenic bladder.J Urol,1988,140(2):1331-1339.
[2] 吴阶平主编.吴阶平泌尿外科学(上卷)[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551-560.
[3] 关晨霞,郭钢花,郭小伟等.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应用间歇导尿降低残余尿量及建立膀胱平衡[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84.
[4] 南登昆,缪鸿石.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26.
[5] 鹿尔训,沈稚舟,方天祥等译.临床神经泌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22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