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村寨旅游中社区参与状况的调查与思考——基于武陵山区两个民

合集下载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的社区冲突研究——以梭嘎生态博物馆为例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的社区冲突研究——以梭嘎生态博物馆为例

1912014年10月下半月刊城市旅游规划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已发展多年,目前已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在全民旅游时代,贵州民族村寨旅游仍然不可避免的面临升级转型的问题,在升级转型的过程中,旅游社区冲突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特殊问题。

“旅游社会冲突是指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者、当地社区、地方政府、NGO 组织和外来旅游开发商各利益群体之间,以及社群内部成员之间,因信仰、权利、地位、价值观念、利益分配等差异而引发的社群对抗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贵州作为西部地区的一个多民族省份,民族村寨数量众多,民族村寨旅游是贵州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质量对贵州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而频繁发生的民族村寨社区居民与政府、社区居民与旅游开发商、社区居民内部之间的矛盾冲突,严重影响了贵州民族村寨旅游的健康发展。

因此,本文选取梭嘎生态博物馆为案例点,试图从生态博物馆这一典型的民族村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贵州民族村寨旅游社会冲突的具体类型和原因,以期能推动贵州民族村寨旅游的健康发展。

一、案例点概况梭戛生态博物馆是中挪两国共同的文化项目,于1998年10月31日建成开馆,其位于贵州省六枝特区与织金县的交界处的梭戛乡,海拔1400—2200米,面积120多平方公里,所辖12个社区(自然村寨),总人口5000余人,距六枝特区政府所在地42公里,距贵州省政府所在地贵阳213公里,距六盘水市政府所在地水城140公里。

梭嘎生态博物馆是亚洲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社区内生活着一支稀有的、具有独特文化的苗族支系——箐苗,也称作“长角苗”支系,其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箐苗文化,延续着一种古老的、以长角头饰为象征的独特的苗族文化。

自从博物馆建立之初,其旅游开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正式启动,虽然博物馆相关各方在多个层面均表示博物馆的建立是为保护“长角苗”文化,但亚洲第一的知名度是不可能挡住人们的猎奇心理的。

之后博物馆的发展几经波折,在主管部门意志的影响下,博物馆多次在保护为首要任务与大力发展旅游之间波动。

武陵山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武陵山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武陵山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武陵山社会实践心得体会一、引言武陵山地处湖南和湖北的交界处,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也是湖南省唯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在2020年暑假,我所在的学校组织了一次武陵山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有机会亲身体验武陵山的风光和民风民俗,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智慧,也锻炼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收获了很多,获得了对武陵山的更深入了解。

在此,我将结合实际经历和个人感悟,总结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二、实践活动的背景和目的本次武陵山社会实践活动是由学校社团组织策划的一项活动。

活动的目的是通过亲身接触实践,深入了解武陵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增强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与当地的居民和景区管理者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三、活动准备工作在活动开始前,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我们了解了武陵山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植被资源和人文景观等。

然后,我们研究了武陵山的历史背景和开发利用现状,了解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问题。

最后,我们组织了讲座和讨论,让同学们对武陵山的重要性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提出了实践活动的方案和目标。

四、实践活动的过程和体会1. 与当地居民交流在武陵山的村庄中,我们与当地居民进行了亲切的交流。

他们热情地接待我们,为我们讲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传统习俗。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了解到了武陵山区的生活环境和经济情况,并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与他们一起走过茶园、果园和田地,体验了农民劳作的艰辛和辛勤,也领略到了农田的美丽和生机。

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农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2. 参观景区并了解管理情况我们还参观了武陵山的风景名胜区,对景区的开发利用情况和环境保护措施进行了调查。

通过参观和访谈,我们了解到了武陵山景区的管理情况和发展规划,也了解到了他们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

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民族村寨在我国旅游业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重要的价值,其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制定合理的对策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围绕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推动民族村寨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1. 文化保护问题民族村寨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性地域,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和侵蚀,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越来越难得以保护和传承。

在旅游业的带动下,一些民族文化的虚伪和商业化现象也开始出现。

2. 景区建设问题一些民族村寨在发展旅游业时过度依赖房地产开发,导致景区环境破坏严重,传统建筑和自然景观面临着严重破坏和改造。

3. 人才短缺问题由于长期以来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少数民族地区在旅游服务相关人才的培养上存在明显的短缺。

一些民族村寨的旅游服务水平常常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4. 缺乏特色产品和活动少数民族村寨在旅游开发中常常缺乏具有吸引力和特色的产品和活动,缺乏创新,无法形成独特的旅游IP。

1. 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在发展民族村寨旅游业时,应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政府应加大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鼓励民众参与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挖掘工作中。

2. 积极引导景区建设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民族村寨景区的建设,制定相关规划,遏制过度商业化开发行为,加强对景区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3. 推动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服务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鼓励引进外部人才和技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服务水平。

5. 加大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政府应加大对民族村寨旅游业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促进民族村寨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民族村寨旅游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实现民族村寨旅游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加强文化保护、提高景区建设质量、推动人才培养等措施,才能有效解决当前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推动整个行业向更为良性的方向发展。

武陵地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研究

武陵地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研究

武陵地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研究武陵地区是中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这里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民间传统。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这些传统文化和民族乡村逐渐被边缘化和遗忘。

对武陵地区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乡村振兴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可以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推动民族和谐发展。

一、武陵地区的少数民族特色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武陵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地区,这里聚居着多个少数民族,包括苗族、瑶族、侗族、土家族等。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语言、服饰、传统节日、民间习俗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苗族的芦笙舞、侗族的歌舞、土家族的鼓舞等民族传统艺术形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代表当地民族文化的重要符号。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冲击和城市化的影响,武陵地区的传统文化正逐渐失传。

尤其是在乡村地区,许多年轻人都离开家乡去城市工作和生活,导致传统乡村文化的断代传承。

保护和传承武陵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成为当务之急。

乡村振兴是中国当前的重要发展战略,其目的是通过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等一系列举措,实现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全面振兴。

单纯依靠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并不能解决乡村面临的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问题。

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效果。

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可以激发乡村地区的人文精神,培育地方特色产业,提升当地文化软实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乡村振兴也提供了更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探索武陵地区民族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路径,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目前,对武陵地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研究侧重于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和提炼,以及对乡村振兴政策和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的调查和反思。

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作者:郑笑丛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6年第2期郑笑丛民族文化和区域性民众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间有一定的联系,近些年来我国民俗旅游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受到各地旅游部门的重视。

民俗旅游开发阶段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存在很多问题,制约了旅游业的进步。

在本次研究中将以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探究有效的发展对策。

民俗旅游指的是借助民俗文化发展的旅游项目,主要是以某一特定的区域为旅游资源,能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民俗旅游形式能扩大受众的视野,丰富知识的需求,也是当前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

随着文化旅游热潮的发展,民俗旅游发展迎来新的高潮,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明确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发展形式,研究有效的发展对策。

一、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民俗旅游发展的重要性,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对开发格局进行分析,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

以下将对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文化性质弱在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保持原有的文化特点,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创新,适应区域性发展格局的要求。

但是在具体开发过程中存在文化性质弱的情况,忽视了文化性质的重要性,用商业化的眼光看待民俗。

部分开发商甚至肆意对民俗形式进行更改,失去了文化形式的自身特色。

甚至存在艺术化和舞台化处理的现象,采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对民俗文化进行调整。

游客仅看到了民俗文化的表象,无法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层意义。

(二)民俗商业化严重民俗旅游的受众多数是城市居民,很多开发商为了获取经济效益,将民俗文化作为商品进行展示。

例如在传统的礼俗和婚俗中,对原有的节日模式进行改编,将其作为表演平台,此类形式虽然能满足受众的需求,但是忽视了对民俗地居民的影响。

将世代传承的习俗作为赚钱的工具,忽视了民俗的保护工作,完全丧失了其中所蕴涵的文化价值。

(三)民俗特点不明显由于民俗形式的种类比较多,在具体开发过程中,为了增加旅游地的吸引力,仅是照搬原有的民族形式,导致民俗文化特点不明显。

民族村寨旅游价值提升民族认同感的路径研究

民族村寨旅游价值提升民族认同感的路径研究

民族村寨旅游价值提升民族认同感的路径研究
曾韬;罗秋菊;张海燕;刘美新;胡佩珊
【期刊名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24(56)2
【摘要】以手段目标链理论为指导,结合软式阶梯法与硬式阶梯法深入多个民族村寨获取样本。

采用内容分析法与层次结构分析法,系统建构旅游价值提升民族认同
感的关系路径。

结果显示,在民族村寨旅游价值提升路径中,民族认同感呈现整体性、发散性与汇聚性的多层次网络建构过程;旅游价值提升民族认同感的路径为认知—
探索—共情—承诺—文化同源归因。

研究进一步推导出路径的形成机制:民族资源
的有机结合是民族认同意识成长的基础;文化共享活动生产的情感共鸣是民族认同
感凝聚的内生动力;身份重构作用下的荣耀性情感是民族认同感融合的最终目标。

【总页数】9页(P82-90)
【作者】曾韬;罗秋菊;张海燕;刘美新;胡佩珊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7
【相关文献】
1.民族村寨旅游中社区参与状况的调查与思考——基于武陵山区两个民族旅游村寨的比较研究
2.民族村寨居民文化认同感与旅游行为研究——以油岭千户瑶寨为例
3.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产业提升路径研究——基于广西与贵州的对比分析
4.《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贵州民族村寨特色及文化旅游应用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陵山区民族村寨旅游品牌营销问题思考——以德夯苗寨为例

武陵山区民族村寨旅游品牌营销问题思考——以德夯苗寨为例

摘要 : 民族村寨 旅游是 全 面 系统 的 民俗展 示, 一种独 特 民俗风 情 。 民族村 寨旅 游 作 为武 陵 山 区特 色旅 游 的重 要 组 是 成部 分 , 开发 、 在 发展 以及 营销 中存在 诸 多 问题 , 约其 自身发展 速度 与规 模 。本 文 以德 夯 苗 寨旅 游 为例 , 据 德 夯 制 根 苗寨 旅游发展 情 况 , 讨德 夯苗 寨旅 游品牌 营销 问题 。 探 关键 词 :武陵 山 区;民族村 寨 ;品牌营销 ;德 夯

旅游 品牌 概念对 于 德夯 苗 寨来 说 具 有 极 大 的吸 引力 和 现 实操作 性 , 它赋 予德 夯 苗寨 一 种 全新 的经 营模 式 , 一种 深 厚 的文化 内涵 , 个清 晰 的旅 游 承诺 , 种 差 异化 的景 区识 一 一 别 。德夯 苗寨 旅 游 必 须 坚 定 不 移 地 打 造 自 己的 旅 游 品 牌 。 德夯 苗寨 作为一 个地 方标 志性 景观 , 必须 有 自己独 特 的个 性 诉 求—— 给开 发投 资者 也 给 广 大 的游 客 。德 夯景 区拥有 自 己独特 的诉求 点— —神 秘 的德夯 苗 寨 。拥 有 着如 此 丰 富旅 游 资源 的德夯 苗寨 急需打 出这 张旅游 牌 , 将德 夯苗 寨旅 游从 众 多旅游 景点 中明显识别 出来 , 全 国乃 至全 球游 客一 个 清 给 晰的、 独特 的欣赏 价值 。 ( ) 二 德夯 苗寨旅 游 品牌 定位 将 德夯苗 寨旅 游放 在 湖南 省 乃 至全 国旅 游市 场 的大 坐
旅游 品牌包 括旅 游企业 品牌 形 象和 旅游 目的地 品牌 形 象 。旅游 企业 品牌形 象是 指 公 众对 旅 游 饭店 、 行 社 、 游 旅 旅
二、 德夯 苗寨 旅游 品牌 建设

武陵地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研究

武陵地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研究

武陵地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研究武陵地区位于中国湖南省中部,是一个以汉族为主,多民族共居的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这些文化逐渐受到冲击,传承面临巨大的挑战。

本文旨在研究武陵地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探讨如何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促进这些文化传承。

一、武陵地区民族民间文化的多样性武陵地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20个县市区以及共青城市都被纳入该地区。

这里有汉族、苗族、土家族、回族、瑶族、布依族、壮族等多个民族共居,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

武陵山脉是武陵地区的核心地带,这里有翡翠般的绿色草原、横跨山谷的高山钢索桥、高峰上的神秘寺庙等。

同时,这里也是少数民族栖息的天堂,他们有自己的歌舞、手工艺品、风俗习惯等,形成了浓郁的民族文化。

比如,苗族的“芦笙”,是一种类似于笛子的乐器,用于迎神送神,劝诫百姓,还有普及这种文化的目的。

而布依族有“火把节”,在这一天,青年男女手持火把,在欢饮之后,燃放焰火,祈求丰收与幸福。

这些民族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魅力,体现了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人文价值观。

面对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武陵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许多年轻的少数民族群体更加倾向于接受现代化的文化,忽视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使得许多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面临着老龄化和绝迹的危险。

乡村振兴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中国政府提出了乡村振兴计划,通过投资建设基础设施、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整治环境等方式,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乡村振兴计划对于文化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农村地区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为村民提供了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激发了他们传承及发展传统文化的热情。

同时,乡村振兴计划也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资金和技术保障。

政府鼓励通过文化旅游、传统手工艺品和乡村民宿等形式,推广和传承传统文化。

同时,乡村振兴项目还涉及到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支持等多个方面,加快了文化传承的步伐,并为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交融提供了平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 这两 个 民族 村寨 在 旅游 发 展 中都 有 一定 程度 的社 区参 与 , 有 助 于 了解 当地社 区参 与的状 况 。
收 稿 日期 : 2 0 1 6—0 3—0 3
2 .五峰 山村 。位 于恩施 市 东郊 , 由 5个 村 民小
组组成 , 9 0 0 余户 , 3 0 0 0余人。2 0 0 3年 , 五峰 山村开
中图分类号 : F 5 9 0 . 7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4 3 3 X( 2 0 1 7 ) O 1 4 3 0 8 1 - 0 5
民族 村寨 是 民族 文化 的 重要 产 物 和 重 要 载 体 ,


样 本村 基本 情况
依托民族村寨发展起来 的民族村寨旅游 , 更是一种 独特的民族文化体验 。在这 里 , 社区居民不仅是村 寨 的主人 和村 寨 文 化 中最鲜 活 的部 分 , 更 是促 进 民

要: 社 区参与是促进 民族村 寨旅 游发 展 的重要动 力 , 没有社 区参 与的民族村 寨旅 游是 不 完整的 , 也是 不可
持 续发展的旅游 。然而, 大量事 实披露 , 民族村寨旅游 中社 区参 与状况堪 忧。通过对恩施 市枫香坡和 五峰 山两个民 族旅 游村寨的调查和 比较研 究 , 可以看到 , 虽然 当地社 区均有较 强的参与愿 望 , 但 因 自身原 因和外部环境制 约 , 社区
参与旅游的 范畴并 不广 , 档 次也 不高, 参与方式和参 与效 果存在 明显差异 。对此 , 提 出了明晰产权关 系、 提升村 民素
质、 创新 开发 模式 、 构建合理机制等促进社 区参 与的对策建议 。
关键词 : 民族村寨旅 游; 旅游可持 续发展 ; 社 区参与 ; 产权 关 系; 村 民素质 ; 武陵山 区
基金项 目: 国家社 会科学基金项 目“ 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 的动力 机制研究 ” ( 1 5 B M Z 0 5 3 ) ; 中央高校科研专项 基金项 目“ 恩
收入达 到 5 0 0 0多 元 。
陵山区, 并选取恩施枫香坡侗 族风情寨 和五峰 山村 进 行实 地 调研 。之所 以选 择 这 两 个 民族 村 寨 , 主要
出于三 点 考虑 : 一 是 枫 香 坡 和 五 峰 山都 属 于典 型 的
民族村寨 , 具有代表性 。二是这两个民族村寨 乡村 旅 游发 展 较好 , 具 有 一定 的知 名 度 和社 会 影 响 。三
第3 7卷 第 1期
2 0 1 7年 1 月
中南 民族大学学报( 人 文社会科学版 )
J o u ma l o f S o u t h — C e n t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f o r 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 Hu m 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l a S c i e n c e s )
寨。2 0 0 6 年 以来 , 枫 香坡在 各级政 府 的大 力支 持 下, 充分利用 当地 秀美 的田园风光 、 浓郁 的侗族 风 情, 以及近邻恩施城区的区位优势 , 大力发展城郊乡 村旅游。他们经过精心规划和大胆探索 , 实行景村 同建 , 以独特 的侗族风情为依托 , 借 助“ 恩施玉露” 茶 叶 品牌 , 广辟茶园, 大力 发 展 特 色茶 产业 。 同时 , 通 过建 风雨桥 、 萨 岁庙 、 侗寨 鼓楼 , 修缮 侗寨 民居 , 引 资辟建 侗寨 美 食街 区, 全 力打 造 “ 侗 乡风 情第 一 寨” , 走出了一条“ 旅游统筹 、 产业整合驱动” 的枫香 坡 乡村 旅游 发展 模式 … , 成 为恩 施 州 乡村 旅 游 和 新 农村建设的典范 。目前 , 枫香坡拥有观光茶园面积 5 0 0 余亩、 农家乐 1 2家 和一条侗族 风情 美食街 , 每 年吸引 3 O多万中外游客前来观光、 休 闲和体验民族 风情 , 实现 旅游 综 合 收 入 1 2 0 0多 万元 , 农 民人 均 年
Vo 1 . 3 7 No . 1
J a n.2 01 7
民族 村 寨 旅 游 中社 区参 与状 况 的调 查 与思 考
— —
基于武 陵 山区两个 民族旅游村寨 的比较研 究
邓 辉 , 刘 素
( 中南 民族大 学 旅游 管侗族 为 主 、 土家 族 和其 他 民族 为 补充 的特 色 民族村
和不可持续的旅 游发展方式 。然而大量事 实表 明, 民族村寨旅游中社区参与状况实在令人担忧。许多 民族村寨在发展旅游 的过程 中, 不仅忽视 了当地社 区的参 与 , 而且 在讨 好 投 资商 的过 程 中人 为 地 剥夺
族村 寨 旅 游 发 展 不 可 或 缺 的 内 生 力 量 。没 有 社 区参 与 的 民族 村 寨 旅 游 是 不 完 整 的 , 也 是 缺 乏魅 力
1 . 枫香坡。枫香坡侗族风情寨位 于恩施市芭 蕉乡 高拱 桥村 , 距恩 施市 区约 1 0公 里 , 由枫 香坡 、 范 家坝 、 金家院子 3 个村 民小组和高拱桥集市组成 , 人 口2 0 0余 户 、 1 0 0 0余 人 , 6 0 % 以上 为侗 族 , 是 一 个 以
当地 居 民的 权 利 , 甚 至 排 斥 当地 社 区 居 民 的参 与 。 即便 是 有些 民族 村寨 考 虑 到 了当地 社 区的利 益与参 与 问题 , 但 因种 种原 因 , 当地 社 区居 民参 与村 寨旅 游 也是 困难 重 重 , 难 以真 正 参 与 并 获 得 正 当 的权 益 。 为 揭示 和破 解 民族 村寨 旅 游 中社 区参 与的 问题 与 困 境, 找 到促 进社 区参 与 的途 径 与对策 , 笔 者走 进 了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