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民族社区研究综述
近10年来(2001~2011)民族地区社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3 5
族 精 神 和 民族 性 格 的体 现 ,是 民族 价 值 观 的反 映 和 民族 情 感 的 寄 托 ,被 誉 为 历 史 文 化 的 “ 活 化 石” 。在 现代 社 会 ,除 了文 化 价 值 ,它 还 具 有 一 定 的政 治 、经济 价 值 。 因此 ,保 护 和 传 承好 民族 地 区 的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意 义 重 大 而深 远 。关 于 民 族地 区非物 质文 化 遗产 保 护 的重 要性 和意 义 ,陈 炜 、陈能幸 在 “ 近 十年来 中 国西 部 民族 地 区非 物 质文 化 遗产 保 护 研 究 述 评 ” 一 文 中 有 详 尽 的综
、
民族 地 区 非物质 文 化 遗产 保 护 和
开发 的原 因
( 一 ) 民族地 区非物 质文 化遗产 保 护 的原 因
产保护与开发 的研究逐步深入 。通过 C N K I 检索 关键词 “ 民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模糊查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祖先在 长期的生产生活 中创造并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下来 的财富 ,是 民
的历史发展中,各族人 民创造 了众多优秀 的非物
质文 化 。截至 2 0 1 1年 ,我 国共 有 2 9个 项 目入 选
联合 国教 科文 组织 的非 物 质文 化 遗 产 名 录 ,成 为 世界 非 物 质 遗 产 第 一 大 国。 此 外 ,我 国于 2 0 0 6 年和 2 0 0 8年 确 定 了 两批 国家 级 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作者简介 :王宇翔 ( 1 9 8 9一) ,男 ,桂林理工大学旅 游学院 2 0 1 1 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为旅游管理 ;程 道品 ( 1 9 6 2一) , 男 ,梧州学院工商管理系教授 ,博士 ,博士生导师 , 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生态旅游开发 、生态经济。
乡土中国个人研究过程综述800字

乡土中国个人研究过程综述800字乡土中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个人研究乡土中国的过程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历史和现实的过程,也是一次对自我认知和思考的提升。
本文将从研究动机、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三个方面综述个人研究乡土中国的过程。
一、研究动机个人研究乡土中国的动机,源于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差距和文化认同危机的关注。
在城市化进程推动下,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愈发严重,乡村文化遭遇濒临消失的局面,而城市中的年轻一代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有所下降。
为了深入了解乡村文化,探寻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和作用,个人开始了乡土中国的研究之旅。
二、研究方法个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阅读、实地考察和交流互动。
首先,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文献和资料,了解乡土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状,理清其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
其次,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乡村的生态、地形、文化等方面的情况,通过自己的感受和观察,对乡土中国有了更深刻和真实的认识。
最后,通过在社交平台和社区的交流互动,了解乡村居民对于乡土中国的看法和想法,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文化,开展文化交流和传承。
三、研究成果个人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乡土中国的理解和认识得到了提升,进一步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乡村生态和文化认同等问题。
二是通过和乡村居民的交流和互动,传承了传统文化,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融合,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总之,个人研究乡土中国的过程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乡村生态的了解和认识的过程,是一次对文化认同和生活方式的思考和反思的过程,也是一次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提升和贡献的过程。
在未来,个人将继续关注乡土中国的发展和传承,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民族社会社会工作研究综述

中国民族社会社会⼯作研究综述2019-09-01[摘要] 近年来我国社会⼯作的发展到了政府的⼤⼒⽀持,民族社会⼯作的研究也逐渐呈现出⼀股上升的趋势。
本⽂通过国内相关⽂献的梳理,阐述国内民族社会⼯作的涵义、价值理念等,探讨民族社会⼯作开展实务时的发展路径。
这些理论成果对未来我国民族社会⼯作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民族社会⼯作;本⼟化;多元⽂化【中图分类号】 C91【⽂献标识码】 A【⽂章编号】 1007-4244(2014)06-260-22011年6⽉25⽇中国社会⼯作协会在北京举办了“民族地区社会⼯作与社会建设论坛”,成为民族社会⼯作发展中的⼀个标志性事件。
虽然民族社会⼯作“⾄今还没有成为⼀个严整的学科,但是民族社会⼯作的实践却早已开展,并且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据研究,民族社会⼯作实践(仅限于实践活动并⾮是专业性的活动)在民国时期就始出现,当时边疆社会⼯作的议题得到⼀定的关注和讨论,最突出的代表是李安宅先⽣所著的《边疆社会⼯作》⼀书。
著名的藏学家、社会学家李安宅先⽣是提倡并⾝体⼒⾏的重要学者。
他参与了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的顾问指导⼯作,他的《边疆社会⼯作》⼀书论述的边疆服务的思想既是其参与边疆服务的经验提炼,尤其是对历代治便的不当举措尤其是“⽬的不纯,⼿段错误”进⾏了批判,这也是今⽇我们观察边疆服务的重要视⾓。
⼀、民族社会⼯作的涵义,价值理念的相关研究最早以民族社会⼯作为主题的论⽂是张丽剑、王艳萍发表于《中南民族⼤学学报》2005年第6期的《从民族⾓度审视社会⼯作》⼀⽂。
⽂中指出民族社会⼯作是“以案主为中⼼,以民族为主线,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的针对少数民族的助⼈⼯作。
”其中包含两个层⾯:⼀是将有关民族的学术研究与社会⼯作结合起来。
⼆是将民族⼯作与社会⼯作实务结合起来,⼆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者的有机结合就是从民族的⾓度审视社会⼯作,即民族社会⼯作。
民族社会⼯作既包括与民族有关的社会⼯作,也包括民族地区的社会⼯作。
国内外城市社区分异及类型研究综述

究,分类解决城市社 区问题具有积极;类型;综述 [ 文章编号] 0 6 0 2 (0 1 S 一 2 6 0 [ 1 0 — 0 2 2 1 ) O 0 1 - 6 中图分类号] U 8 .2 [ T 941 文献标识码] A
Re e rh o ba mmu i f r nit n y esB t e iaan r a / s ac f Ur nCo nt Die e t i a d T p e we n Chn dAbo d y a on
Qi iig Zh u Rub nRuyn . o io
c mmu i t t f r be . ay e ers a c f ra o o nt wi l so o lms An lz st e rho b nc mmu i iee t t na dtp s wi b y ho p h e u nt df rni i n e , l e y ao y l
的主要舞 台,而且使 “ 后福特 主义”的城市 最早 出现的以腾尼斯 、韦伯 、沃斯为代 转型表现 出城市社会分化的主要特征,如郊 表的类型学视角的社 区理 论主要是对城市社 87 区化 、“ 全球城市 ”社会极化 、居住 空间分 区与农村社 区展开 比较研究。腾尼斯于 1 8 年出版了 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 ,对 “ 礼俗 异 、防封 闭社 区、下层阶层集聚 区等[ 。当 代 中国也正处在社 会结构变迁的过程 中, 出 现 了六种转型形式 ,其 中社 区与 “ 区人 ” 社 的转 型是 当代 中国城市社 会结 构转 型的本
然趋 势 。 西 方 国家 早 在 1 纪8 9世 O年代 就 已经 开始 城 市 社 区 的研 究 , 形成 了诸 多 学派 和 理 论 成 果 。我 国正 处 于 社 会 经济 转 型 时 期 , 城 市社 区分 异 日益 向纵 深 化 发 展 , 新 型社 区不 断涌 现 , 也 将 面 临更 多新
国内外城市社区治理相关研究综述

一
、
国外社 区治理 研 究综述
( 一) 有 关社 区概 念 的研 究
德 国社 会学 家 滕尼 斯在 1 8 8 7年 出版 的 《 } 土 区和 社会》 ( C o mm u n i t y a n d S o c i e t y ) 中 ,通过 对 “ 社 区 ”与 “ 社 会 ” 的 比较 分 析首 次 提 出社 区 的概 念 。 即社 区是基 于 亲族 血 缘关 系 而结 成 的社 会
治理主要 由不隶属于任何政府部 门的社 区 自治组 织 进 行 ,有 较 大 的 自主 权 决 定 发 展 路 径 ,只需 在 法律上保证不影响 国家整体发展 。美 国这种 “ 小 政府 ,大社会 ”的治理模式所提供 的社 区服务体 系是多层次 、全方位 的,其重要作用发挥体 现在 缓 解 社 会 矛 盾 、提 供 充 分 就 业 、维 持 社 会 稳 定 、 保障居民生活等方面_ 1 。 2 . 以新 加 坡 为 代 表 的政 府 主 导 型社 区治 理 模 式 。政 府 主 导 型 社 区治 理 模 式 主要 应 用 于一 些新 型工业化 国家 ,如新加坡 。主要特点体 现在政府
治理 的相 关研 究进行 立体 扫描 ,以期 为 完善现 阶段 我 国的城 市社 区 治理 提供 借 鉴 意义 。
[ 关键词] 国外 ;国 内;社 区治理 ;综述
[ 中图分 类号]D 6 3 8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9 — 6 5 6 6 ( 2 0 1 5 ) 0 2 — 0 0 3 5 - 0 5
益为 目标 ,政府公共管理的多元主体 、多元参与 ,
社会 协 调 运 作 的综 合 治 理 模 式 。这 对 于 社 区治 理
则提 出了要将社 区建设 整合 于 “ 公 民社 会 问题 ”
中国朝鲜族跨国流动人口社会适应研究综述

中国朝鲜族跨国流动人口社会适应研究综述朝鲜族是中国各民族中流动较早、流动比例较高、流动范围较广的少数民族之一。
朝鲜族社会自形成以来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社会变迁,每一次都伴随着朝鲜族人口的流动与适应。
随着全球化、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发生着剧烈的变迁,中国朝鲜族始终调整、适应着中国社会与国际社会的各种变化。
本次研究综述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理论研究,一部分是现实研究。
其中将现实研究部分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朝鲜族流动人口研究、朝鲜族动人口的社会适应研究、宗教因素对朝鲜族社会适应影响的研究。
标签:朝鲜族;社会适应;宗教适应一、理论研究(一)流动人口动力机制理论研究:古典与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强调资源分布不均衡引起人口的流动与迁移,流动人口产生的原因是经济方面的,即遷入地和迁出地经济水平存在差异,而人口流动导致劳动力的流动,可以减少这种差异最终导致人口流动停止;新家庭经济理论,随着国家和政府开始重视流动人口和移民的身份以及生存状况,以及非法移民和流动人口身份认同问题等,流动人口的动力不再只考虑经济因素,逐步开始关注情感、文化等因素;世界体系理论:该理论基于结构—历史—功能主义的范式,该范式提出人口流动不完全是由物质、劳动力资源的分布不均引起的,而是受到结构和历史因素的影响,而世界体系理论并不将视野局限于某个地区的人口流动,而是着眼于宏观视野、国际视角,将人口流动归结于整个世界资本的流动;以及“推拉”模型理论:基于城市二元发展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既受到来自城市社会的拉力,也有来自民族地区乡村的推力,是两种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有促使人口迁移的正面积极因素,也存在阻碍人口迁移的负面消极因素,同时也与少数民族自身的具体情况有关。
(二)社会文化适应理论研究社会网络理论:社会网络指基于人与人之间各种社会关系而形成的社会交往和互动的网络系统。
广泛应用于后期流动人口的迁入动机,以及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生存机制;虽然社会网络研究不能解释最初移民的原因,但是却可以解释移民流源源不断的原因,可以用来预测移民的趋势;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资本是一种促进人类交往的社会结构性资源,根植于社会网络或社会关系之中,不仅是一种可以增值的资源,也是人们为获取各种效益的投资活动。
社区参与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 , 社区参与的意义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 面:
1社 区参 与促进 了社 区内的良好互动。社 区成员广 泛 . 参与社区共建 是社 区建 设 的根本出路 , 也是推 动社区发展
上 , 区参与是一种教育和授权 的过程 。 社
为和过程 , 它使每一个 居 民都有 机会为谋 取社 区共 同利 益 而施展和贡献 自己的才 能, 是社 区居 民对社 区责任 的分担 和成果 的分享 。综上可看 出, 这些研 究者认 为社 区参 与 的
2 社 区参与促进 了社 区价值 的高效整合。社区参与以 . 公共参与精神为内核 , 提高了居 民的社 区认 同意识和 民主 自治精神 , 塑了社 区精 神 , 大地促 进 了社 区的价值整 重 极 合。社区参与可 以为社 区成员带 来 的潜 在的利益 , 使社 区
3 社 区参与推动了社会的总体变迁 。社区是人们 进行 .
社会 活动 的第一场所 。在宏 观层 面上 , 区参与作为 基层 社
收 稿 日期 :000 —1 2 1 -31 基金项目: 宁夏 回族 自治 区社 会 学 规 划基 金 ( 目编 号 :7 XB H 4)宁 夏 高 校 科 学研 究 基 金 ( 目编 号 :06 7 ) 项 0 N S0 ; 项 20 0 7
成员获得 自我认 同感 , 能从 不同的专家 那里获得更 多有用 的信 息。
主体是社区居民 , 但也有 一部分研究者认 为社 区参与 的主 体不仅仅指的是社区居 民, 还包括社 区 内的各类组 织。这 些学者指 出 , 社区参与是社 区建 设和发展 中的参 与行 为和 过程 。社 区参与主体有广 义和狭义之 分 : 义指 的是在 社 广 区发展运动 的宏观背 景之下 , 民群众 、 居 政府 组织 、 单位 组
国内外社区服务研究综述

国内外社区服务研究综述作者:薛艳戴宁慧刘柳勤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31期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愈发突出,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发展社区服务是一重要途径。
本文对国内外社区服务模式进行了综述,以期对社区服务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社区服务;模式;老龄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剧增。
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凸显,如人口老龄化、失业率与贫困问题、犯罪率上升等,而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最好方式是借助城市的最基本组成单位——社区。
通过社区服务的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社会福利等措施,旨在缓解社会矛盾。
一、社区服务的意义社区是城市的细胞,也是社会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如果沒有社区的和谐,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
只有稳妥的搞好社区建设,不断提高和建立健全新型的社区管理制度和服务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基层服务以及管理网络,才能形成社会大格局。
我国旨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而城乡社区不仅仅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也是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优民惠民的“最后一公里”。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飞速进展,城市社区重要性地位也越来越凸显,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
所以社区服务工作对于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就业、减少社会矛盾、推进社会和谐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外社区服务研究现状(一)美国社区服务模式:社区自治管理社区自治是指社区组织根据社区全体居民的意愿从而形成的集体选择并去依法管理本社区的所有事务。
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注重社区的科学规划,身为社会基层管理单位的社区必须要建立完整的组织架构和明确的服务职能,并且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下来,以保障社区可以实行自治管理。
美国社区服务注重依赖社区组织,以此为杠杆管理和服务社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民族社区研究综述1引言“社区”是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术语,由德国社会学家T?nnies(1999)于1887年提出。
20世纪20、30年代,以帕克(Park R E)、伯吉斯(Burgess E W)、麦肯齐(Mckenzie R D)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以都市社区为研究对象,对“社区”一词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的阐释,并发展出一系列社区研究理论(费孝通,1999)。
在该阶段,大都市内不同种族和民族居民居住地得到了政府和学者的关注,以民族成员为社区人口构成主体,兼具社会性和民族性的特殊社区类型,即民族社区,成为研究的重心(高永久等, 2009)。
同一时期,以费孝通为代表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中国(费孝通,1999)。
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变迁,社区概念被赋予了更多具有本土特色的内涵,已经从一种具有精神和情感内涵的“社会类型”,逐渐演变成了以文化为核心、具有地域内涵的“地域性社会”(孙立平, 2001),并且在新的社会实践形式下出现了多样化的形态。
在中国,民族社区主要指西北和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地内,以少数民族成员为主体,以民族社会成员的共同地缘和紧密的日常生活联系为基础的民族区域性社会,是一个兼具社会性和民族性的社会共同体,表现为小型民族社区(即一个村寨)或大型民族社区(多个村寨形成的地域综合体)。
与国外民族社区研究不同,受国内经济发展程度差异的影响,乡村地区的民族社区成为研究重点。
本文以“ethnic community”、“ethnic minoritycommunity”为关键词进行国外文献检索,以“民族社区”、“少数民族社区”、“民族旅游社区”、“民族旅游村寨”等为关键词进行中文核心期刊检索,并涉及关于“土著居民”、“乡村社区”、“旅游感知”、“城市空间结构”和“乡村空间系统”等领域,共计获取18本专著和百余篇论文。
基于文献分析,对民族社区相关研究领域、方法、内容和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旨在对比国内外研究的不同,并对国内民族社区未来研究重点进行展望。
2国外民族社区研究进展国外民族社区的研究起源于民族人类学、社会学家对初民社会的原始部落研究(Boas,1974),通过典型社会学方法探索初民社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
之后出现的以乡村社会学和乡村地理学为理论基础的乡村地区少数民族社区研究,主要通过定性描述来分析乡村少数民族社区的历史和社会现象(陆翔兴, 1989)。
二战前后,乡村民族社区研究曾出现一段时间的停滞,重心也转移到城市民族社区研究(Willbern, 1966)。
20世纪30年代以来,城市民族社区研究一直以欧美国家为主导,主要分析城市中本土少数民族和外来民族移民聚集地的生存状况、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Rosenblum et al,2011);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生活环境的恶化,乡村社区研究复兴,其中乡村民族社区的变迁研究成为热点(Rice,1977)。
该阶段地理学与民族学、社会学的结合,提升了城市和乡村民族社区研究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表1)。
国外民族社区研究内容集中在初民社会、乡村民族社区、城市民族社区、民族社区开发与保护、民族社区感知等5个方面。
2.1 初民社会研究国外对民族社区的研究起源于19世纪中期对初民社会的研究。
美国民族学Morgan(1877)早在1846年便深入调查了易洛魁人,以联盟的组织结构为主题,全面地描述了易洛魁人的氏族社会,包括历史、语言、经济生活、社会组织、家庭婚姻、习俗和宗教(White, 1979)。
Haddon(1895)组织了人类学史上第一支进行人类学调查的综合调查队,于1898年在墨累岛进行了半年多的实地调查和亲身体验。
还有Boas(1974)1883年开始,历时两年,以加拿大巴芬岛爱斯基摩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生活方式及民族文化,历史特殊论和文化相对论为民族人类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基于功能主义学派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代表人物有英国的Brown和Malinowski。
Brown(1958)以安达曼(Ada-man)群岛初民社会的原始部落社区为研究对象,分析社区内部结构和传统文化,完成了结构功能主义的开山之作——《安达曼岛民》。
Malinowski(1979)在西太平洋上的特罗布里安德岛(Trobriand)进行了两年的田野调查,首创参与观察法,即主张人类学家在所研究地区长期居住,学习当地语言,完全融入当地社会。
Malinowski的这一创举引发了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方法的一场革命。
对初民社会的研究主要从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出发,以初民社会的原始部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的社会学调查方法获得乡村民族社区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等方面的信息。
2.2 乡村民族社区研究基于乡村社会学和乡村地理学的对乡村民族社区的研究出现于二战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其起源、结构和类型;也有部分对乡村社区社会现象的研究,如德国学者魏伯、奥特伦巴描述并研究了土地利用、乡村道路网、农舍、村落等由农业活动造就并影响的乡村文化景观(引自陆翔兴, 1989),但不仅限于民族社区。
二战后,各国城市重建以及经济发展引发的城市化浪潮使城市民族社区成为研究重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乡村民族社区的研究(张小林,1999)。
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环境压力的增加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乡村社区(含乡村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国外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对乡村民族社区的演变以及未来发展模式的研究。
最显著的发展特点是测度乡村民族社区变迁的方法日渐多样化(Carter et al, 1989),如英国环境部使用的以乡村人口密度、农业雇用比例和通勤比例为指标的“三变量测度”法(陈晓华等, 2007);德国社会学家T?nnies(1999)基于社会学角度,以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进行区分的“二分法”;乡村地理学派的“空间结构法”;以可进入性来定量研究交通和机动性问题的“可进入性法”等(引自龙花楼等, 2012)。
用于指导乡村民族社区变迁研究的理论也有大量创新,出现了城乡连续统(Pacione, 1984)、三维动力模型(MacKinnon, 2002)、乡村城市化的区位理论、二元经济理论、极化理论、反磁力理论(郑弘毅, 1998),以及乡村民族社区演化模式理论(张小林, 1999)等。
同时,乡村民族社区研究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虽然各国学者视角不同,但主要集中在乡村民族社区类型、影响因素、可持续发展以及变迁理论等方面。
如美国学者Rogers等(1972)从乡村地域结构角度,将乡村社区分为散居型社区、集居型社区和条状型社区;英国学者Cate等(1989)基于乡村性、社会组织结构等要素,将乡村分为保护的社区、竞争的社区、家长范式的社区和委托的社区4类;还有研究者基于改变趋向和综合指数,将村落社区分成开放而整合、封闭而整合、开放而分散、封闭而分散等4种类型(Pacione, 1984)。
对乡村民族社区变迁的影响因素研究是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其中工业化(Pacione, 1984)、逆城市化(Nelson, 2001)、乡村旅游活动(Bachleitner et al, 1999)、全球化(MacKinnon, 2002),以及新闻媒体和互联网(Murdoch, 2000),是国外学者研究较多的重要影响因素。
2.3 城市民族社区研究城市民族社区研究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派,深受以布朗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高永久等, 2009)。
随着人类生态学派的诞生和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城市民族社区研究逐渐向人类社会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过渡,如帕克“共生”与“竞争”理论将社区内部资源竞争关系作为社区动态均衡的根源(Robert,1961)。
伯吉斯分析城市发展与城市空间组织模式之间关系的“同心圆模式”(Northam, 1979),以及之后霍伊特的“扇形模型”(Hoyt, 1939)、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多中心模型”(Harris et al, 1945)等研究城市内部结构模型的出现,也促进了相关研究的发展。
当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城市环境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对城市民族社区形成和演变的影响同时,出现了一批以城市社会学派为代表的研究成果。
例如Wirth(1938)认为,城市中的民族社区是最具有异质性的群体,通过人口数量,居住地密度和居民以及群体生活的异质性3个指标来表述城市性的特征;并提出了“社区消失论”或“社区失落论”的观点,即城市化引起的城市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将会动摇甚至摧毁城市社区的存在基础(引自程玉申等, 1998)。
随着美国城市郊区化的出现,Gans(1962)在对城市民族社区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将城市区域划分为城市内部、城市外部和郊区,并对不同区域的社会和文化特点进行比较(引自高永久, 2009)。
随后在对生活在波士顿的乡村意大利人的研究中,Gans(1962)将内城居民分为包含少数民族群体的5种类型,认为城市中的少数民族群体在城市中形成自己的社区,并设立起社会栅栏以避免与周边社区居民的联系和受到城市异质性的影响。
Fischer(1975)构建了城市性—群体聚集—亚文化—社会问题的关系链条,定义不同亚文化群体所形成的社会共同体即是民族社区,认为不同亚文化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美国城市民族社区问题的关键。
随着美国大城市内多民族社区之间的冲突日渐增多,针对民族社区权力的问题得到了较多关注。
最具影响力的研究可分为以Lynd 夫妇(1999)对“中镇”(Middletown)的研究为代表的精英论以及以Dahl(1961)对康涅狄格州的纽黑兰社区研究为代表的多元论;其中单一权力主体和分散权力中心是精英论和多元论的划分标准,而不同权力主体在民族社区内的体现,将影响该民族社区内部结构的变化,以及与其他社区间关系的协调。
20世纪70年代以来,基于地理学的城市民族社区研究逐步发展,主要研究社区犯罪(Lewis et al,1979)和社区矫正(Coveyet al, 1984);19世纪80年代后期扩展到社区人口(McDonald, 1989)、社区服务(Friedman et al, 1987)、社区参与(Moser, 1989)和社区结构系统(Menge et al, 1989)等;19世纪90年代民族社区稳定和可持续发展(Roseland, 2000)成为研究主题,其中社区种族和民族结构系统研究被提上日程(Eitle, 2006; Farrell et al, 2011)。
特别是在一些民族社区内,还存在着严重的种族偏见、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等问题(Seaton et al, 2011; Smallset al, 2012),由此所造成的少数民族人群就业、福利问题(Battu et al, 2011; Kim et al, 2011)、少数民族儿童教育(Lott et al, 2010)、健康问题(Margaret et al,2006)等,都将成为社区不稳定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