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八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教案(90份) 北师大版68(免费推荐下载)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2017秋八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教案(90份) 北师大版15

[初中数学]2017秋八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教案(90份) 北师大版15

2.3 立方根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平方根的概念,掌握了求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方法,明确了平方运算与开平方的互逆关系.学生在平方根学习活动中体会了类比的思想方法,为立方根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和学习方法.立方根的计算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有关空间形体的计算经常涉及开立方,因此本节知识是后续学习内容的基础.二、教学任务分析《立方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二章《实数》第三节.本节内容1个学时完成.主要是通过对立方根与平方根的类比,探索立方根的概念、计算和简单性质.因此,除了具体的知识技能以外,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关注点.为此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是:①了解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一个数的立方根,了解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了解立方根的性质;区分立方根与平方根的不同;②经历对立方根的探究过程,在探究中学会解决立方根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策略,培养逆向思维能力和分类讨论的意识.学生在经历用类比的方法学习立方根的有关知识过程中,领会类比思想;③立方根概念、符号、运算及性质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善于观察、勇于探索和勤于思考的精神;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第二环节:复习引入、类比学习;第三环节:初步探究;第四环节:尝试反馈,巩固练习;第五环节:深入探究;第六环节:课时小结;探究与思考;第七环节:作业布置及课外探究.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内容:某化工厂使用一种球形储气罐储藏气体,现在要造一个新的球形储气罐,如果它的体积是原来的8倍,那么它的半径是原储气罐的多少倍?如果储气罐的体积是原来的4倍呢?(球的体积公式为334R =v ,R 为球的半径)提问:怎样求出半径R ?学完本节知识后,相信你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有关体积的运算和面积的运算有类似之处,让我们用上节课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学习新知识 .目的:通过实际情境引入,让学生感受新知学习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效果: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学生既感受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很快将问题归结为如何确定一个数,它的立方等于4,从而顺利引入新课.第二环节:复习引入、类比学习内容:提问:(1)什么叫一个数a 的平方根?如何用符号表示数a (a ≥0)的平方根?(2)正数的平方根有几个?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负数有没有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什么?(3)平方和开平方运算有何关系?(4)算术平方根和平方根有何区别与联系?强调: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且互为相反数;一个负数没有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5)为了解决前面情景中的问题,需要引入一个新的运算,你将如何定义这个新运算?1.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 的平方等于a ,即x 2=a ,那么这个数x 就叫做a 的平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2.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 的立方等于a ,即x 3=a ,那么这个数x 就叫做a 的立方根(cube root, 也叫做三次方根).如:2是8的立方根,的立方根是--273,0是0的立方根.目的:学生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进一步研究立方根的概念及性质做好铺垫,同时突出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对比,以利于弄清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效果:复习引入既复习了平方根的知识,又利于学生用类比学习法学习立方根知识.第三环节:初步探究内容:1做一做:怎样求下列括号内的数?各题中已知什么数?求什么数?(1)001.0 3=)( ; (2)6427 3=-)( ; (3)0 3=)(. 目的:通过计算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求一个数的立方,与求一个数的立方根是互为逆运算,感受一个数的立方根的唯一性,计算中对a 的取值分别选为正数、负数、0,这样设计,在此过程中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2议一议:(1)正数有几个立方根?(2)0有几个立方根(3)负数呢?意图:提问,是为了指出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对比,以利于弄清两者的区别和联系.3在上面的基础上明晰下列内容,对知识进行梳理(1)每个数a 都只有一个立方根,记为“3a ”,读作“三次根号a ”.例如x 3=7时,x 是7的立方根,即37=x ;与数的平方根的表示比较,数的立方根中根号前没有“±”符号,但根指数3不能省略.(2)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3)求一个数a 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extrction of cubic root) , 其中a 叫做被开方数.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效果:学生通过类比学习,初步掌握立方根的概念,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第四环节: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内容:例1求下列各数的立方根:(1)27-; (2)1258 ; (3)833 ; (4)216.0 ; (5)5-. 解:(1)因为2733=-)(-,所以27-的立方根是3-,即3273=--; (2)因为1258523=⎪⎭⎫ ⎝⎛,所以1258的立方根是52,即5212583=; (3)因为833827233==)(,所以833的立方根是23,即238333=; (4)因为216.06.03=)(,所以216.0的立方根是6.0,即6.0216.03=;(5)5-的立方根是35-.例2 求下列各式的值:(1);83- (2);064.03 (3)31258-; (4)()339. 解:(1)38-=()2233-=-; (2)3064.0=()4.04.033=;(3)31258-=525233-=⎪⎭⎫ ⎝⎛-; (4)()339=9. 反馈练习 1.求下列各数的立方根: ().1656464125.03333333 ;;-;;- 2.通过上面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目的:例1着眼于弄清立方根的概念,因此这里不仅用立方的方法求立方根,而且书写上采用了语言叙述和符号表示互相补充的做法,学生在熟练以后可以简化写法.例2则巩固立方根的计算,引导学生思考立方根的性质.效果:学生通过练习掌握立方根的概念和计算,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得出立方根的性质,若学生不能发现规律,教师可以再给出几个例子,如:().8283273228333333333=)=(;==;=--= -引导学生观察被开方数、根指数及运算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立方根的性质;也可以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通过交流,展示学生发现的规律;若学生的讨论不够深入,可由教师补充得出结论.第五环节:深入探究想一想: (1)3a 表示a 的立方根,那么()33a 等于什么?33a 呢? (2)3a -与3a -有何关系?目的:明晰()33a =a ,33a =a说明:若学生通过上面的计算得出了立方根的性质,可以直接展示学生的成果;若没有得出结果,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如果3x =a ,那么x 就是a 的立方根,即x =3a ,所以3x =()33a =a , 同样,根据定义,3a 是的a 三次方,所以3a 的立方根就是a , 即a a =33,3a -=3a -.第六环节 课时小结内容1: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归纳、总结学生的回答,得出下列内容:1.了解立方根的概念,会用三次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能用立方运算求一个数的立方根.2.在学习中应注意以下5点:(1)符号3a 中根指数“3”不能省略;(2)对于立方根,被开方数没有限制,正数、零、负数都有一个立方根;(3)平方根和立方根的区别: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但只有一个立方根;负数没有平方根,但却有一个立方根;(4)灵活运用公式:(3a )3=a , a a =33,3a -=3a -; (5)立方与开立方也互为逆运算.我们可以用立方运算求一个数的立方根,或检验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立方根.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数学方法,使知识系统化.效果:通过小结,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类比学习方法的感受,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学习更有条理性.内容2:回顾引例某化工厂使用一种球形储气罐储藏气体,现在要造一个新的球形储气罐,如果它的体积是原来的8倍,那么它的半径是原储气罐半径的多少倍?如果储气罐的体积是原来的4倍呢?如有时间,学生能力许可,还可以安排学生探究下列问题: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已知01822=-x ,求x 的值. 2.求下列各式中的x . ()()--=+=-=x x x x 3435(1)8+27=0; (2)10.3430; (3)81116;(4)3210.目的:回顾引例,使得教学环节更完整,同时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安排有层次的探究问题,可更好地调动不同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通过练习解决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学生通过引例的解决,体会到了立方根及开立方运算的实用性,并类比应用方法解决(3)(4),培养并形成能力.第七环节 作业布置1、 习题2.52、再次体会总结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区别与联系四、教学设计说明(一)关注类比思想的渗透,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类比是在两类不同的事物之间进行的对比,在找出若干相同或相似点之后,推测在这两类事物的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的一种思维方式.当然,类比的结果是猜测的,不一定可靠,但它作为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可以发现数学结论,可以沟通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具有发现的功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学习中要注意渗透这样的思维方式,实际上,类比学习法让学生省时省力,在学习新知的同时巩固已学的知识,通过新旧对比更好地掌握知识.为此,本节课让学生应用类比法顺理成章的学习立方根的概念、性质、运算.同样在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可以通过三角形类比四面体、通过圆类比球……(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探究过程根据新课标的评价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鼓励探索方式、表述方式和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关注的是学生对“议一议”、“想一想”、“比一比”的探究情况和学生反馈练习的完成情况,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理解立方和开立方是互为逆运算的,是否会用根号正确的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

[初中数学]2017秋八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教案(90份) 北师大版81

[初中数学]2017秋八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教案(90份) 北师大版81

7.2 定义与命题第2课时定理与证明第一环节:回顾引入活动内容:①什么叫做定义?举例说明.②什么叫命题?举例说明.活动目的:回顾上节知识,为本节课的展开打好基础.教学效果:学生举手发言,提问个别学生.第二环节:探索命题的结构活动内容:①探讨命题的结构特征观察下列命题,发现它们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特征?(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2)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3)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如果一个四边的对角线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矩形.(5)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那么这个四边形是菱形.②总结命题的结构特征(1)上述命题都是“如果……,那么……”的形式.(2)“如果……”是已知的事项,“那么……”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结论.(3)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结论,每个命题都有条件和结论.活动目的:对命题的结构进行分析,让学生会判断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教学效果:分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进行归纳.应告诫学生当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要注意改写时不要机械地添上“如果”和“那么”,应适当地补充一些修饰语句,使改写后的语句通顺,完整。

第三环节:思考探讨活动内容:①找出下述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指出它们哪些是正确的命题?哪些是不正确的命题?你又是如何知道的呢?(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2)如果a>b,b>c,那么a=c;(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4)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5)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②探究真假命题的验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通常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了,使之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但是要说明一个命题是正确的无论验证多少个特例,也无法保证命题的正确性.如何验证命题的正确性呢?结论: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活动目的:使学生了解命题有真假之分,并且知道怎样去判断真假命题。

[初中数学]2017秋八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教案(90份) 北师大版51

[初中数学]2017秋八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教案(90份) 北师大版51

第五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5.1 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内容:(一) 情境1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在一望无际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一头老牛和一匹小马驮着包裹吃力地行走着,老牛喘着气吃力地说:“累死我了”,小马说:“你还累,这么大的个,才比我多驮2个.”老牛气不过地说:“哼,我从你背上拿来一个,我的包裹就是你的2倍!”,小马天真而不信地说:“真的?!”同学们,你们能否用数学知识帮助小马解决问题呢?请每个学习小组讨论(讨论2分钟,然后发言).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设两个未知数,从而得出二元一次方程.这个问题由于涉及到老牛和小马的驮包裹的两个未知数,我们设老牛驮x 个包裹,小马驮y 个包裹,老牛的包裹数比小马多2个,由此得方程2x y -=,若老牛从小马背上拿来1个包裹,这时老牛的包裹是小马的2倍, 得方程:()121x y +=-.(二)情境2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昨天,有8个人去红山公园玩,他们买门票共花了34元.每张成人票5元,每张儿童票3元.那么他们到底去了几个成人、几个儿童呢?同学们,你们能否用所学的方程知识解决呢?仍请每个学习小组讨论(讨论2分钟,然后发言),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其中有几个未知量,如果分别设未知数,将得到什么样的关系式?这个问题由于涉及到有几个成年人和几个儿童两个未知数,我们设他们中有x 个成年人,有y 个儿童,在题目的条件中,我们可以找到的等量关系为:成人人数+儿童人数=8,成人票款+儿童票款=34.由此我们可以得到方程8x y +=和5334x y +=.在这个问题中,可能会有学生认为用一元一次方程也可以解答,我们要肯定学生的做法,并将学生的答案保留下来,放到第二节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的学习中去,让学生更有学习的好奇心与积极性.同时告诉学生在某些有两个等量关系的实际问题中,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比列一元一次方程更快捷、清楚.目的:通过现实情景再现,让学生体会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设计效果:学生通过前面的情景引入,在老师的引导下,列出关注两个未知数的方程,为后续关于二元一次方程的讨论提供了素材,同时,有趣的情境,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环节:新课讲解,练习提高内容:(一) 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概括提请学生思考:上面所列方程有几个未知数?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多少?从而归纳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教师对概念进行解析,要求学生注意:这个定义有两个要求:①含有两个未知数;②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是一次.再呈现一些关于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辨析题,进行巩固练习:1.下列方程有哪些是二元一次方程:(1)093=-+y x ,(2)012232=+-y x ,(3)743=-b a ,(4)113=-y x ,(5)()523=-y x x ,(6)152=-n m . 2.如果方程13221=-+-n m m y x 是二元一次方程,那么m = ,n = .(二)二元一次方程组概念的概括师提请学生思考:上面的方程2121()x y x y -=+=-, 中的x 含义相同吗?y 呢?(两个方程中x 的表示老牛驮的包裹数,y 表示小马的包裹数,x 、y 的含义分别相同.)由于x 、y 的含义分别相同,因而必同时满足2x y -=和()121x y +=-,我们把这两个方程用大括号联立起来,写成()⎩⎨⎧-=+=-.121,2y x y x ,从而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像这样共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如:⎩⎨⎧=-=+;03,332y x y x ⎩⎨⎧=+=+.8,835y x y x注意:在方程组中的各方程中的同一个字母必须表示同一个对象.再呈现一些辨析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判断下列方程组是否是二元一次方程组:(1)⎩⎨⎧=+=-;1253,12y x y x (2)⎩⎨⎧=-=+;53,12y x y x (3)⎩⎨⎧=+=-;153,37z y y x(4)⎩⎨⎧==;2,1y x (5)⎪⎩⎪⎨⎧=+=-;1283,52y x y x (6)⎩⎨⎧=+=-.325,132b ab b a (三)因承上面的情境,得出有关方程的解的概念1.6,2x y ==适合方程8x y +=吗?5,3x y ==呢?4,4x y ==呢?你还能找到其他x ,y 值适合8x y +=方程吗?2. 5,3x y ==适合方程5334x y +=吗?2,8x y ==呢?3.你能找到一组值x ,y 同时适合方程8x y +=和5334x y +=吗?各小组合作完成,各同学分别代入验算,教师巡回参与小组活动,并帮助找到3题的结论.由学生回答上面3个问题,老师作出结论: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如x =6, y =2是方程x + y =8的一个解,记作⎩⎨⎧==2,6y x ;同样,⎩⎨⎧==3,5y x 也是方程8x y +=的一个解,同时⎩⎨⎧==3,5y x 又是方程5334x y +=的一个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例如,⎩⎨⎧==3,5y x 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组⎩⎨⎧=+=+3435,8y x y x 的解. 然后,同样呈现一些辨析性练习:(投影)1.下列四组数值中,哪些是二元一次方程13=-y x 的解?(A )⎩⎨⎧==;3,2y x (B )⎩⎨⎧==;1,4y x (C )⎩⎨⎧==;3,10y x (D )⎩⎨⎧-=-=.2,5y x 2.二元一次方程2832=+y x 的解有:⎩⎨⎧==._____,5y x ⎩⎨⎧-==.2_____,y x ⎩⎨⎧=-=._______,5.2y x ⎪⎩⎪⎨⎧==.37_____,y x ……3.二元一次方程组⎩⎨⎧==+xy y x 2,102的解是( )(A )⎩⎨⎧==;3,4y x (B )⎩⎨⎧==;6,3y x (C )⎩⎨⎧==;4,2y x (D )⎩⎨⎧==.2,4y x 4.以⎩⎨⎧==2,1y x 为解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是( )(A )⎩⎨⎧=-=-;13,3y x y x (B )⎩⎨⎧-=+-=-;53,1y x y x (C )⎩⎨⎧-=+-=-;553,32y x y x (D )⎩⎨⎧=+-=-.53,1y x y x 5.二元一次方程6=+y x 的正整数解为 .6.如果⎩⎨⎧==2,1y x 是⎩⎨⎧=-=+n y x m y x 3,2的解,那么m = ,n = . 7.写出一个以⎩⎨⎧-==3,2y x 为解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为 . (答案不唯一)目的:通过新课的讲解以及学生的练习,充分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更好巩固新知识. 设计效果:通过本环节的讲解与训练,让学生对利用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同时也尽量让学生明白知识点不是孤立的,需要前后联系,才能更好地处理一些新问题.第三环节:课堂小结内容:1.含有两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是一个互相关联的两个数值,它有无数个解.3.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它的解是两个方程的公共解,是一组确定的值.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数学方法,从而将本节知识点进行很好的回顾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使知识系统化.设计效果:本环节虽然用时不多,却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对学生回顾与整理本节课的知识效果明显.第四环节:布置作业习题5.1教学设计反思1.本节课充分体现了从问题情景中抽象数学问题、使用各种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建立数学关系式、获得合理的解答、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有意义的这一变化学习过程.在教学中力求体现“问题情景——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学会逐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全面的体验和理解.2.通过情境引入,让同学们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反应非常积极踊跃,丰富了学生们的情感与态度.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交流,让同学们自己找出方程中的等量关系,启发同学们自己说出各个定义的理解.在同学们合作做题的时候,老师进一步强调小组合作交流、合理分配时间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学过程各环节紧紧相扣,整个教学过程逻辑思维清晰,问题与问题之间衔接紧密,每一步都为下一步做了很好的铺垫.3.这个案例主要针对中等生而设计,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再进行设计上的侧重.比如,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可在实际问题中抽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模型环节、课后的拓展环节增加适当的深层次的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初中数学]2017秋八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教案(90份) 北师大版20

[初中数学]2017秋八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教案(90份) 北师大版20

2.6 实 数1.了解实数的概念,能按要求进行分类;(重点) 2.能利用化简对实数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难点) 一、情境导入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能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即都可用有理数来描述,但后来这个学派的一位年轻成员希伯索斯(Hippasus)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不能用整数或整数的比来表示,这就引起了毕达哥拉斯学派信徒们的恐慌,为此希伯索斯招来了杀身之祸,后来被投入大海.他这一死,使得这一伟大发现的发展推迟了500多年,给数学的发展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这是怎样的一个发现呢?学习了本节知识之后,你就会知道了. 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实数的相关概念及分类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12,-3,23,92,-3-8,0,-π,-1173,-4.2·01·,3.1010010001…(相邻两个1之间0的个数逐次加1).有理数集合:{ …};无理数集合:{ …};整数集合:{ …};分数集合:{ …}; 正实数集合:{ …}; 负实数集合:{ …}; 解析:根据有理数、无理数等的概念进行分类,应注意先把一些数化简再进行判断,如-3-8=2. 解:有理数集合:{-12,92,-3-8,0,-1173,-4.2·01·,…};无理数集合:{-3,23,-π,3.1010010001…(相邻两个1之间0的个数逐次加1),…};整数集合:{-3-8,0,…};分数集合:{-12,92,-1173,-4.2·01·,…};正实数集合:{23,92,-3-8,3.1010010001…(相邻两个1之间0的个数逐次加1),…};负实数集合:{-12,-3,-π,-1173,-4.2·01·,…}.方法总结:至今我们所学的数不是有理数就是无理数,因此可先把题目中所列各数分成这两类,再从有理数中找整数及分数,这样可分散难点,逐个突破,同时可避免重复或遗漏.探究点二:实数的性质分别求下列各数的相反数、倒数和绝对值.(1)3-64;(2)225;(3)11.解析:根据实数的相反数、倒数和绝对值的定义写出相应结果.注意(1)(2)中的两个数要先化简为整数.解:(1)∵3-64=-4,∴3-64的相反数是4,倒数是-14,绝对值是4.(2)∵225=15,∴225的相反数是-15,倒数是115,绝对值是15.(3)11的相反数是-11,倒数是111,绝对值是11.方法总结: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和绝对值等的意义和在有理数范围内的完全相同.探究点三:实数与数轴上点的关系【类型一】求数轴上的点对应的实数如图所示,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1和3,点B关于点A的对称点为C,求点C所表示的实数.解析:首先结合数轴和利用已知条件可以求出线段AB的长度,然后利用对称轴的性质即可求出点C所表示的实数.解:∵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1和3,∴点B到点A的距离为1+3,则点C到点A的距离为1+3,设点C表示的实数为x,则点A到点C的距离为-1-x,∴-1-x=1+3,∴x=-2- 3.方法总结:本题主要考查了实数与数轴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中利用了:当点C为点B关于点A的对称点时,点C到点A的距离等于点B到点A的距离;两点之间的距离为两数差的绝对值.【类型二】利用数轴进行估算如图所示,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2和5.1,则A,B两点之间表示整数的点共有( )A.6个 B.5个 C.4个 D.3个解析:∵2≈1.414,∴2和5.1之间的整数有2,3,4,5,∴A,B两点之间表示整数的点共有4个.故选C.方法总结: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结合数轴分析,可轻松得出结论.探究点四:实数的大小比较已知0<x<1,则x,1x,x2,x的大小关系为( )A.x<1x<x2<x B.x<x2<x<1xC.x2<x<x<1xD.x<x2<x<1x解析:本题可以用特殊值法求解.例如取x=14,则1x=4,x2=116,x=12,从而可以比较其大小,116<14<12<4,即x2<x<x<1x.故选C项.方法总结:当直接比较大小较困难时,我们可以采用特殊值法,所取特殊值必须符合两个条件:(1)在字母取值范围内;(2)求值计算简单.而求实数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方法与求有理数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方法是一样的.探究点五:实数的运算计算:(1)52+2.34-π(精确到0.1);(2)(3+5)(2-1)(精确到0.01);(3)(3-216+214+364)×1(-0.1)2.解析:在进行实数的运算时,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性质等同样适用.解:(1)52+2.34-π≈12×2.24+2.34-3.14≈0.3.(2)(3+5)(2-1)≈(1.732+2.236)×(1.414-1)=3.968×0.414≈1.64.(3)(3-216+214+364)×1(-0.1)2=(-6+32+4)×10=-0.5×10=-5.方法总结:实数的运算同有理数的运算法则一样.实数运算中,无理数可选取近似值转化为有理数计算,中间结果所取的近似值要比最终结果要求的多一位小数.三、板书设计实数⎩⎪⎨⎪⎧概念及分类实数的性质实数与数轴上点的关系实数大小的比较与运算前面已学习了平方根、立方根,认识了无理数,了解了无理数是客观存在的,从而将有理数扩充到实数范围,使学生对数的认识进一步深入.中学阶段有关数的问题多是在实数范围内进行讨论的,同时实数内容也是今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的基础.。

[初中数学]2017秋八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教案(90份) 北师大版68

[初中数学]2017秋八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教案(90份) 北师大版68

6.1 平均数1念,数;(重点) 2.会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难点) 一、情境导入 某校有24人参加“希望杯”数学课外活动小组,分成三组进行竞争,在一次“希望杯”比赛前进行了摸底考试,成绩如下: 甲:80、79、81、82、90、85、94、98 乙:90、83、78、84、82、96、97、80 丙:93、82、97、80、88、83、85、83 怎样比较这次考试三个小组的数学成绩呢?你有金点子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算术平均数 某班10名学生为支援“希望工程”,将平时积攒下来的零花钱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每人捐款金额如下(单位:元):10,12,13,21,40,16,17,18,19,20.那么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多少元?解析:利用算术平均数公式x =1n (x 1+x 2+…+x n )计算即可.解:x =110×(10+12+13+21+40+16+17+18+19+20)=18.6(元).答: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18.6元. 方法总结:利用公式求算术平均数时,要数清数据的个数,求数据总和时不要漏加数据.探究点二:加权平均数【类型一】 加权平均数的求法某学校在开展“节约每一滴水”的活动中,从八年级的200名同学中任选10名同学汇报了各自家庭一个月的节水情况,将有关数据整理如下表:这10名同学家庭一个月平均节约用水量是( ) A .0.9吨 B .10吨C .1.2吨D .1.8吨 解析:利用加权平均数公式计算.平均节约用水量为(0.5×2+1×3+1.5×4+2×1)÷10=1.2(吨),故选C. 方法总结:在计算加权平均数时,一定要弄清,各数据的权.算术平均数实质上是各项权相等的加权平均数. 【类型二】 已知平均数求其中的未知数 某班进行个人投篮比赛,受污损的下表记录了在规定时间内投进n 个球的人数分布情况: 均每人投进3.5个球;进球4个或4个以下的人平均每人投进2.5个球.问投进了3个球和4个球的各有多少人? 解析:本题是要求两个未知数,即3和4的权.所以应把平均数与方程组综合起来,利用平均数的定义来列方程,组成方程组求解.解:设投进3个球的有x 人,投进4个球的有y 人,由题意,得错误!整理,得错误!解得错误!答:投进3个球的有9人,投进4个球的有3人.方法总结:利用平均数的公式解题时,要弄清数据及相应的权,避免出错.三、板书设计 平均数⎩⎪⎨⎪⎧算术平均数:x =1n(x 1+x 2+…+x n)加权平均数:x =(x 1f 1+x 2f 2+…+x n f n)f 1+f 2+…fn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增加学好数学的信心.。

[初中数学]2017秋八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教案(90份) 北师大版6

[初中数学]2017秋八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教案(90份) 北师大版6

1.3 勾股定理的应用1.能熟练运用勾股定理求最短距离;(难点) 2.能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 一、情境导入一个门框的宽为1.5m ,高为2m ,如图所示,一块长3m ,宽2.2m 的薄木板能否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求几何体表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类型一】长方体上的最短线段如图①,长方体的高为3cm ,底面是正方形,边长为2cm ,现有绳子从D 出发,沿长方体表面到达B′点,问绳子最短是多少厘米?解析:可把绳子经过的面展开在同一平面内,有两种情况,分别计算并比较,得到的最短距离即为所求.解:如图②,在Rt △DD ′B ′中,由勾股定理得B ′D 2=32+42=25;如图③,在Rt △DC ′B ′中,由勾股定理得B′D 2=22+52=29.因为29>25,所以第一种情况绳子最短,最短为5cm.方法总结:此类题可通过侧面展开图,将要求解的问题放在直角三角形中,问题便迎刃而解.【类型二】圆柱上的最短线段 为筹备迎接新生晚会,同学们设计了一个圆筒形灯罩,底色漆成白色,然后缠绕红色油纸,如图①.已知圆筒的高为108cm ,其横截面周长为36cm ,如果在表面均匀缠绕油纸4圈,应裁剪多长的油纸?解析:将圆筒侧面展开成平面图形,利用平面上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求解,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来解决.解:如图②,在Rt △ABC 中,因为AC =36cm ,BC =108÷4=27(cm).由勾股定理,得AB 2=AC 2+BC 2=362+272=2025=452,所以AB =45cm ,所以整个油纸的长为45×4=180(cm).方法总结: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就是转化,即把曲面转化为平面,曲线转化成直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出未知线段长.探究点二: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如图,在一次夏令营活动中,小明从营地A 出发,沿北偏东53°方向走了400m 到达点B ,然后再沿北偏西37°方向走了300m 到达目的地C.求A 、C 两点之间的距离.解析:把实际问题中的角度转化为图形中的角度,找到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解.解:如图,过点B作BE∥AD.∴∠DAB =∠ABE=53°.∵37°+∠CBA+∠ABE=180°,∴∠CBA=90°,∴AC2=BC2+AB2=3002+4002=5002,∴AC=500m,即A、C两点间的距离为500m.方法总结:此类问题解题的关键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在数学模型(直角三角形)中,应用勾股定理或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题.三、板书设计勾股定理,的应用)错误!)通过观察图形,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在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

2017秋八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教案(90份) 北师大版67(免费推荐下载)

2017秋八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教案(90份) 北师大版67(免费推荐下载)

* 三元一次方程组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内容:问题.已知甲、乙、丙三数的和是,甲数比乙数大,甲数的两倍与乙数的和比丙数大,求这三个数.(这里有三个要求的量,直接设出三个未知数列方程组,顺理成章,直截了当,容易理解)教师提问:如果设这三数分别为,,,用它们可以表示哪些等量关系?预测学生回答:23x y z ++=;-1x y =;220x+y-z =教师提问:这个方程组和前面学过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预测学生回答:①未知数个数和方程都比二元一次方程组多一个;②未知数次数都是一次. 活动:翻开书本,朗读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在这个方程组中,23x y z ++=和220x+y-z =都含有三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这样的方程叫做三元一次方程( ).像这样共含有三个未知数的三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 )关注概念中的三个要点:①未知数的个数;②未知数的次数;③未知数同时满足三个等量关系,三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目的:通过第个活动,希望学生能找出等量关系,设出未知数建立方程,此环节既是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后对建立方程组基本方法的练习,也通过类比引出本节课的要解决的问题——解三元一次方程组.教学要求与效果: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使学生了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及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强调审题抓住的三个等量关系,从而表示成以上三个方程,这个问题的解答必须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因此,把这三个方程联立起来,成为232+-20-1x y zx y zx y++=⎧⎪=⎨⎪=⎩,引出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第二环节:类比学习,探究新知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消元,以及消元的基本方法(代入消元、加减消元),尝试对232+-20-x y zx y zx y++=⎧⎪=⎨⎪=⎩ ① ②1 ③进行消元,从而解决问题.步骤()选取一种方法解此三元一次方程组,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规范表达.步骤()在学生独立选择方法解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在解三元一次方程组时的消元与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消元有什么不同?解上面的方程组时,你能先消去未知数(或),从而得到方程组的解吗?(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前提下,进行小组讨论,在此基础上由学生代表回答,老师适时地引导与补充,力求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与讨论后能得出以下的一些要点).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消元可以类比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消元进行;.用代入消元法:由于方程组③式的特点,可将③式分别代入①②式,消去,从而转化为关于,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用加减消元法:由于③式中没有含,可以将①,②式联立相加,消掉,从而得到关于,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总结求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整体思路——消元,实现三元二元一元的转化.在消元过程中,消“谁”都行,用那种消法(代入法、加减法)也可,但如果选择合适,可提高计算的效率.目的:结合情境问题中列出的方程组,类比前面所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得到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整体思路——消元,并找出相应的消元方法.教学要求与效果:()教师板书用代入法消元的求解过程,强调解题的格式.求解完后引导学生总结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思路:三元二元一元,关键在于消元;()引导学生类比一元二次方程组加减消元法对方程组进行消元.第三环节:理解巩固内容:解方程()262-+18-x y zx y zx y++=⎧⎪=⎨⎪=⎩ ① ②1 ③()102+3+173+2-x y zx y zx y z++=⎧⎪=⎨⎪=⎩ ① ②8 ③目的:方程组()是在课本例的基础上,改变系数所得,因为本题的意图是让学生模仿老师的做法自行操作的第一题,所以尽量让各项系数简单一些,让学生练习感觉愉悦一些.方程组()的三个方程均含有三个未知数的三元一次方程组,和学生一起探求出解决的整体思路.然后让学生自行求解,使其进一步理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方法,培养计算能力.教学要求与效果:()引导学生观察方程组()的特点,此方程组与前面不一样,三个方程都不缺“谁”,消谁好,用什么方法消?()通过对()()的对比,引导学生总结出消元的具体做法是:①如果已有某个未知数的表达式,直接用代入消元,否则常用加减消元.②用加减消元时,如果方程组中有至少一个方程只有两个未知数,缺哪个未知数就消哪个.()在前面例题和练习的基础上,对本课解过的三个方程组进行比较,谈谈解决的方法.总结求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整体思路——消元,实现三元二元一元的转化.在消元过程中,消“谁”都行,用那种消法(代入法、加减法)也可,但如果选择合适,可提高计算的效率. 具体做法是:①如果已有某个未知数的表达式,直接用代入消元,否则常用加减消元.②用加减消元时,如果方程组中有至少一个方程只有两个未知数,缺哪个未知数就消哪个.③用加减消元时,如果方程组中三个方程均含有三个未知数,通常要进行两次消元才能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第四环节:实际应用内容:某校初中三个年级共有人,八年级的学生比九年级的学生人数多,七年级的学生比八年级多,求三个年级各有多少学生?解:由题意设七,八,九年级的学生人数分别为人,得方程:651(1+10%)(+%)x y z y z x y ++=⎧⎪=⎨⎪=⎩① ②15 ③由②可将用表示,由③可将用表示,代入①可得到关于的一元一次方程.解得:231220200x y z =⎧⎪=⎨⎪=⎩所以,七,八,九年级的学生人数分别为人.目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本环节回归用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意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要求与效果:放手让学生用已经获取的经验去解决新的问题,由学生自己完成,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规范的板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适时的加以辅导,以期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领会“代入消元法”的真实含义和“化归”的数学思想.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内容:()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注意选好要消的“元”,选好要消的“法”:代入消元、加减消元;()谈谈求解多元一次方程组的思路,提炼化归的思想.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数学方法,使这节课知识系统化,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要求与效果: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并通过自己的归纳总结,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教师视其情况,可以选择展示一些前面小节中用过问题情境和实际问题对学生的总结从知识、方法和思想层面去总结和提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六环节:布置作业;内容:.课本习题.有同学说列三元一次方程组能解决的问题,一元一次方程也能解决,说一下你的看法. 目的:课后作业设计包括了两个层面:作业是为了巩固基础知识而设计;作业是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广知识,增加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质的思考而设计,通过此题可让学生进一步运用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反思.本节课的内容属于选修学习的内容,主要突出对数学兴趣浓厚、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探究和拓展使用,在数学方法和思想方面需重点引导,通过引导,使学生明白解多元方程组的一般方法和思想,理解巩固环节需多注意多种解题方法的引导,并且比较各种解题方法之间的优劣,总结出解多元方程的基本方法..作为选修课,在内容上要让学生理解三元一次方程组概念的同时,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三元一次方程组甚至多元方程组去求解实际问题的必要性,从而掌握本堂课的基础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对复杂的实际问题方程中元越多,等量关系的建立就越直接;充分理解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法解方程的优点和缺点,有关这一方面的题目要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合作,其理解才会深刻.。

[初中数学]2017秋八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教案(90份) 北师大版79

[初中数学]2017秋八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教案(90份) 北师大版79

7.2 定义与命题第1课时定义与命题第一环节:情景引入(由学生表演)活动内容:小亮和小刚正在津津有味地阅读《我们爱科学》.小亮说:……小刚说:“是的,现在因特网广泛运用于我们的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但……”小亮说:“……”小刚说:“……”小亮说:“哈!,这个黑客终于被逮住了.”……坐在旁边的两个人一边听着他们的谈话,一边也在悄悄议论着:一人说:“这黑客是个小偷吧?”另一人说:“可能是喜欢穿黑衣服的贼.”……一人说:“那因特网肯定是一张很大的网.”另一人说:“估计可能是英国造的特殊的网.”……(表演结束)教师提出问题:在这个小品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必须在对某些名称和术语有共同认识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为此,我们需要给出它们的定义.)①关于“黑客”对话的片断来引入生活中交流时必须对某些名称和术语有共同的认识才能进行;②对定义含义的解释;③举例说明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所熟知的定义(学生举例,看哪个小组的举例又多又好);活动目的:让学生通过对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名词:“黑客”、“因特网”的不同理解,从而使学生了解定义的含义.教学效果:很多学生对黑客的概念是很熟悉的,而小品中出现的黑客的定义与自己所熟知的黑客的概念完全不同,由此产生了对定义的兴趣.第二环节:命题含义(情景引入)活动内容:①师:如果B处水流受到污染,那么____处水流便受到污染;如果C处水流受到污染,那么____处水流便受到污染;如果D处水流受到污染,那么____处水流便受到污染;②学生自编自练:如果____处水流受到污染,那么____处水流便受到污染.([生甲]如果B处工厂排放污水,那么A、B、C、D处便会受到污染.[生乙]如果B处工厂排放污水,那么E、F、G处也会受到污染的.[生丙]如果C处受到污染,那么A、B、C处便受到污染.[生丁]如果C处受到污染,那么D处也会受到污染的.[生戊]如果E处受到污染,那么A、B处便会受到污染.[生己]如果H处受到污染,我认为是A处的那个工厂或B处的那个工厂排放了污水.因为A处工厂的水向下游排放,B处工厂的污水也向下游排放.……老师归纳:同学们在假设的前提条件下,对某一处受到污染作出了判断.像这样,对事情作出判断的句子,就叫做命题.即:命题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如:熊猫没有翅膀.对顶角相等.大家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生甲]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生乙]无论n为任意的自然数,式子n2-n+11的值都是质数.[生丙]内错角相等.[生丁]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一个直角.[生戊]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生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师]很好.大家举出许多例子,说明命题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不能同时既否定又肯定,如:你喜欢数学吗?作线段AB=a.平行用符号“∥”表示.这些句子没有对某一件事情作出任何判断,那么它们就不是命题.一般情况下:疑问句不是命题.图形的作法不是命题.)活动目的:通过对水流的污染问题引入命题的概念,使学生了解命题的含义,会判断某些语句是不是命题.教学效果:命题的判断只有两种形式,要么肯定,要么否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平均数
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重点)
.会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难点)
一、情境导入
某校有人参加“希望杯”数学课外活动小组,分成三组进行竞争,在一次“希望杯”比赛前进行了摸底考试,成绩如下:
甲:、、、、、、、 乙:、、、
、、、、 丙:、、、、、、、
绩呢?你有金点子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算术平均数 某班名学生为支援“希望工程”,将平时积攒下来的零花钱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每人捐款金额如下(单位:元):,,,,,,,,,.那么这名同学平均捐款多少元? 解析:利用算术平均数公式=(++…+
)计算即可. 解:=×(+++++++++)=(元). 答:这名同学平均捐款元. 方法总结:利用公式求算术平均数时,要数清数据的个数,求数据总和时不要漏加数据. 探究点二:加权平均数
【类型一】 加权平均数的求法
某学校在开展“节约每一滴水”的活动中,从八年级的名同学中任选名同学汇报了各自家庭一个月的节水情况,将有关数据整理如下表:
是( )
.吨 .吨 .吨 .吨
解析:利用加权平均数公式计算.平均节约用水量为(×+×+×+×)÷=(吨),故选.
方法总结:在计算加权平均数时,一定
要弄清,各数据的权.算术平均数实质上是
各项权相等的加权平均数.
【类型二】 已知平均数求其中的未知数
某班进行个人投篮比赛,受污损的
下表记录了在规定时间内投进个球的人数人投进个球;进球个或个以下的人平均每人投进个球.问投进了个球和个球的各有多少
人?
解析:本题是要求两个未知数,即和的权.所以应把平均数与方程组综合起来,利用平均数的定义来列方程,组成方程组求解.
解:设投进个球的有人,投进个球的有人,由题意,得
整理,得解得 答:投进个球的有人,投进个球的有人.
方法总结:利用平均数的公式解题时,要弄清数据及相应的权,避免出错. 三、板书设计 平均数
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
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
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增加学好数学的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