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地形与井冈山斗争

合集下载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何成为共产党抗击国民党的“圣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何成为共产党抗击国民党的“圣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何成为共产党抗击国民党的“圣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区域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它的建立标志着毛泽东领导的革命在农村战线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不仅使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军队得以有一个根据地,提高了其斗争能力和组织能力,而且还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有效抵御国民党的“圣地”。

下面从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武装斗争和群众基础分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何成为了共产党抗击国民党的“圣地”。

一、地理环境井冈山位于江西省宁冈县境内,东临浙江省,西靠湖南省,南与广东、福建相连。

井冈山区域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山势陡峭。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区域为瘴疠地带,瘴气熏天,病蚊滋生,人口稀少。

这种地理环境给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在此建立根据地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一,山清水秀,草木丰茂,便于利用这样的地理环境进行农业生产,并且还有利于人民军队在此进行切断国民党军队的搜索和追击。

其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山高林密,地形复杂,适合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开展游击战和伏击战。

其三,井冈山地区瘴气熏天,不利于国民党军队长期驻扎,防止国民党军队对根据地进行有效的进攻。

二、政治经济井冈山地区是一个经济非常落后的区域,当时人民贫困,民生欠佳。

这种政治经济状况为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在此地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一,当时的井冈山地区属于国家边缘地带,政府管辖不到,这种状况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地区建立政权提供了空间,方便开展自己的斗争。

其二,井冈山地区经济落后,人口稀少,这给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在此建立根据地和发展革命农村根据地提供了条件。

其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周围多是瘴气熏天的荒山,几乎没有经济产业,这使得国民党军队长时间在此地驻扎困难,更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搜索并进攻根据地。

三、武装斗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所进行的武装斗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仅在经济、政治条件条件下建立起来,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武装斗争保卫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固根清道,发展和壮大中国共产党。

从井冈山革命斗争史中汲取成功经验、失败教训的深刻启迪

从井冈山革命斗争史中汲取成功经验、失败教训的深刻启迪

从井冈山革命斗争史中汲取成功经验、失败教训的深刻启迪1.引言1.1 概述井冈山革命斗争是中国共产领导的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斗争。

在这场斗争中,领导人毛泽东等广大革命战士以井冈山为革命根据地,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了伟大的成功。

概述部分要对井冈山革命斗争进行简要介绍,概括其基本背景和过程。

首先,我们需要提及的是井冈山位于江西省,地势险要,是一个极具战略地位的地方。

在1927年至1930年的这段时间里,中国共产领导的红军在井冈山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不仅坚持了长达三年的时间,也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其次,我们需要强调井冈山革命斗争的意义。

井冈山革命斗争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标志着共产领导下农村革命斗争的开始,也为的新军事路线的确立提供了重要实践基础。

而井冈山革命斗争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对于中国革命事业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后来的革命战争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最后,我们还需提及井冈山革命斗争对中国共产发展和壮大的贡献。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教育基地,对于提高员干部的觉悟和斗争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井冈山革命斗争也为中国共产带来了许多有经验、有魄力的干部,为的事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

在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系列成功经验的积累,也不乏失败教训的反思。

通过深入研究井冈山革命斗争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宝贵的启示和借鉴,为今后的革命斗争提供重要的参考。

本文将对井冈山革命斗争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详细探讨,并就如何从中汲取深刻的启迪进行重点分析和总结。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深刻启迪读者:1. 井冈山革命斗争的成功经验:本部分将详细介绍井冈山革命斗争中的成功经验。

通过对其成功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宝贵的启示和借鉴,以指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奋斗和努力。

2. 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失败教训: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对井冈山革命斗争中的失败教训进行深入研究。

毛泽东在井冈山两大死敌

毛泽东在井冈山两大死敌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党和群众不得不一起军事化。

怎样对付敌人?怎样作战?成为日常生活的中心问题。

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

”“湘赣两省派来‘进剿’的反动军队,至少有八九个团,多的时候到过十八个团。

”以上两段话,是毛泽东于1928年11月25日代表井冈山前委给中央的报告中的话,足以说明当时“红”、“白”之间的军事对抗是多么尖锐。

处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中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队伍一踏上这块红色土地,就遭到了敌人猛烈进攻。

这个敌人,除了国民党湘赣两省政府派出的正规军队,还包括湘赣边界豪绅阶级的反动地主武装。

江西的叫“靖卫团”或“保安队”,湖南的叫“挨户团”或“团防局”,名称各异,性质是相同的,即与共产党领导的工农兵苏维埃政权作对。

对于这些反动地方武装,红军当然予以打击,不让他们存在,这是巩固红色政权的必要保证。

尤其在武装割据的中心区域宁冈县,对反动地方武装的打击是不遗余力的,不让一支能够起到骚扰作用的反动武装存在。

但是在其他的县份,却做不到这一点。

因为红军的精力顾及不到,对付正规的敌军就已经是全力以赴了。

而红色政权的地方性武装——赤卫队和暴动队,又是难以消灭对方。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井冈山时期的起义和战斗

井冈山时期的起义和战斗

井冈山时期的起义和战斗井冈山时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由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组织和开展的,因此也被称为红军时期。

井冈山起义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之一,本文将详细介绍井冈山起义的过程以及相应的战斗情况。

一、井冈山起义的背景井冈山起义是中国工农革命斗争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起义发生在1927年8月1日,起义的发生与当时国内政治和社会的状况密切相关。

当时,国共两党的合作短暂结束,蒋介石发动了反共政策,这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国内遭到了严重的打压和迫害。

而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和一些共产党人决定在湖南井冈山发动起义,建立一个合法的政权,作为革命的根据地。

这个政权在事实上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根据地。

而对于这个起义,国民政府当局则采取了强有力的镇压措施。

二、井冈山起义的过程1. 筹备期为了开展井冈山起义,毛泽东首先需要一个稳定的基地,并集中一些革命的力量。

因此,他在井冈山找到了这个基地,并招募了一些可靠的人员。

2. 调动农民为了鼓动当地的农民参加革命,毛泽东和其他共产党人积极开展农村的宣传工作,并通过周边地区的山寨和胡祥称等人来收编农民群众加入到红军队伍中。

同时,在当地安排了土地改革等措施,加强了与农民群众的联系,并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3. 发动武装起义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毛泽东等人决定在1927年8月1日早晨发动武装起义,以井冈山为基地组织一支红军部队,以顺利占领当地官府机构,建立一个合法的政权。

然而,这个起义并没有像他们预期的成功,反而遭到了国民政府的强烈镇压。

起义提前的消息泄露给了当地的国民政府官员,因此,毛泽东等人走的可行的路线被国民政府军队堵住了,而他们所组织的红军被拦住了,面对着强大的敌人,他们调整了策略,只好率领一小部分人员逃往山区,成为传说中的“红军小分队”,并发动了游击战争。

三、井冈山起义的战斗情况井冈山起义虽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成功,但这场起义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井冈山地区的地理与革命的关系

井冈山地区的地理与革命的关系

井冈山地区的地理与革命的关系在中国的历史中,井冈山是一个备受瞩目的地方,它与革命的关系密不可分。

井冈山区位于江西省的边缘地带,这片地区的地理条件非常特殊,为革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究一下井冈山地区的地理条件与革命的关系。

井冈山地区的地理条件井冈山地区地处江西、湖南、广东三省的交界处,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地带。

这片地区地势起伏,山峦连绵,河流纵横,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地肥沃。

这里被山脉所环绕,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社会经济相对落后。

这些因素造就了这里的物质贫困,但也为革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

井冈山地区的地理条件与革命的关系以上介绍了井冈山地区的地理条件,那么这些条件又是如何对革命产生影响的呢?首先,井冈山地区山峦连绵,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这些自然条件使得政府对这里的管理非常困难。

政府在这里的控制力非常弱,而这也为井冈山的革命提供了天然的保障。

这里的共产党领袖红军一度占据了这里的制高点,可以轻易地掌控局势。

这些山川河流也为红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藏身之地。

可以说,这里的地理条件为革命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其次,井冈山地区的社会经济相对落后,人口稀少。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贫困肯定是主要矛盾,而革命往往就会在这类地区迅速发展壮大。

若是在发达地区,人民生活相对富足,政治动荡性便会相对较低。

因此,贫困的井冈山地区正是革命遍地开花的地方。

最后,井冈山地区的季风气候使得农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而农民群众往往是革命的中坚力量。

这些农民群众在革命时期中一直是共产党最可靠的支持者。

而井冈山地区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也促成了革命的成功。

总结综上所述,井冈山地区的地理条件是中国革命的基石之一。

在革命的历史中,这里曾诞生出一些杰出的领袖人物,比如朱德、毛泽东等革命先烈。

这些人在最艰难的时刻,将中国共产党和革命事业带向胜利。

他们力挽狂澜,担负着中国这个伟大的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可以说,井冈山地区的地理条件为中国的革命历史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

井冈山的斗争的整理与思考(一)

井冈山的斗争的整理与思考(一)

井冈山的斗争的整理与思考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曾经发生过许多激烈的斗争,对中国革命历史产
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我们来整理和思考一下井冈山的斗争。

1. 井冈山的地理环境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中部,地势险要,群山叠翠,森林密布,是革命斗争的理
想根据地。

这种地理环境为革命斗争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 井冈山的早期斗争
1927年,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进驻井冈山,展开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

红军在井冈山进行了游击战,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扩大了革命的影响力。

3. 井冈山的斗争策略
井冈山斗争的策略主要包括灵活运用游击战术、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根据地等。

毛泽东提出了“武装割据”的思想,号召红军和群众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为革命事业提供坚实的后盾。

4. 井冈山的斗争精神
井冈山斗争的精神主要体现在顽强拼搏、艰苦奋斗、舍生忘死等方面。

红军
官兵在井冈山斗争中展现出了高尚的革命品质,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

5. 井冈山的斗争意义
井冈山的斗争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事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井冈山的
斗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初步探索革命道路的重要实践,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6. 井冈山的启示
井冈山的斗争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井冈山的斗争告诉我们,革命斗争需要有正确的斗争策略和坚定的斗争意志,需要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建立坚实的革命根据地。

通过对井冈山的斗争进行整理与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革命
历史,汲取宝贵的历史经验,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关于井冈山斗争的文言 -回复

关于井冈山斗争的文言 -回复

关于井冈山斗争的文言-回复井冈山斗争发生于1927年,是中国共产领导的一场以农民为主体的武装斗争。

这场斗争以“打土豪、分田地”为口号,旨在推翻国民的统治,建立中国共产的领导权。

在回答本题之前,有必要简要介绍井冈山斗争的背景。

1927年,中国共产在国共合作破裂后,国民主导的反共高潮迅速兴起。

国共两的矛盾激化,中国共产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斗争方式。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井冈山斗争成为了中国共产新一轮斗争的开始。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的中部,山势险峻,土地贫瘠,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

在这里,中央红军得到了良好的隐藏和军事训练的条件。

井冈山斗争可追溯到1927年9月,时任红一方面军副司令员的毛泽东在这里发动群众进行武装斗争。

井冈山斗争的第一步,是组织建设。

中国共产领导的红军在井冈山一带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并且建立了独立的政权。

在政权建设的同时,毛泽东注重组织和纪律建设,不断加强红军的作战能力。

通过加紧军事训练,加强宣传教育,组织群众参与斗争,井冈山的红军逐渐壮大起来。

第二步,是打击敌人。

在井冈山斗争初期,中国共产积极组织群众在井冈山周边地区展开土地革命。

中共实施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同时,中共与当地的土豪劣绅分庭抗礼,通过武装斗争打击他们,解放农民。

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井冈山的群众积极响应,大规模参加到斗争中来。

第三步,井冈山斗争从军事斗争转向了政治斗争。

中国共产充分利用群众基础,发布宣言,揭示国民的反动本质,争取更多的农民起来参加斗争。

与此同时,通过建立农村革命委员会、妇女委员会等群众组织,井冈山斗争的政治影响力逐渐扩大。

政治斗争的胜利不仅进一步壮大了红军的规模,也巩固了对革命根据地的领导地位。

第四步,井冈山红军开始向外扩张。

经过一系列的战斗,井冈山红军成功夺取了吉安、井冈山和永新等地。

这扩张的过程中,中共不仅注重军事攻坚,更加重视与民众的联系和结合。

毛泽东等员干部积极向群众解释中共的政策,宣传争取民心。

井冈山的斗争的整理与思考 -回复

井冈山的斗争的整理与思考 -回复

井冈山的斗争的整理与思考-回复【井冈山的斗争的整理与思考】井冈山的斗争是中国共产领导下的红军在革命时期的一项重要斗争。

本文将从井冈山的地理环境、红军的斗争过程以及对斗争的思考三个方面展开,对井冈山的斗争进行整理与思考。

一、井冈山的地理环境井冈山位于中国江西省,是一座丘陵山地。

山峦起伏,山高林密,森林茂密,地势险要,是进行游击战争的理想地形。

井冈山周边还有许多大小河流,以及茂密的森林,为红军提供了良好的藏身之地和补给资源。

二、红军的斗争过程1. 井冈山的建设1928年3月,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人带领红军来到井冈山,开始了对该地区的建设。

红军先是进行了广泛宣传,争取群众支持。

然后,他们在井冈山建立了政治、军事和经济机构,组织起一支有纪律的军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军事指挥系统。

同时,红军还对山区进行土地改革,废除了苛捐杂税,调整了土地分配,并开展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活动。

2. 对敌斗争井冈山的斗争是指红军在井冈山地区与国民军队进行的一系列军事行动。

红军采取游击战的战术,利用地形和社区建设的基础,对国民军队进行多次袭击和消灭,有效地削弱了敌人的战斗力。

红军还积极开展游击队的组织,利用山区的地势优势,快速地进行突袭和撤退,保持了秘密性,增强了红军的战斗力和生存能力。

3. 对内整风井冈山斗争过程中,红军还开展了一系列对内整风活动。

他们严厉打击盲目冒进、宗派主义等错误思想,强调实事求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行民主集中制,加强的组织建设。

通过整风活动,红军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为未来的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对斗争的思考井冈山的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形成了中国共产在农村发展的基础。

井冈山的斗争打破了原有游击战争的思路,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策略,为之后的革命斗争提供了有力的范例。

井冈山的斗争也展现了中国共产人的坚定理想和信念。

面对强大的国民军队和严峻的环境条件,红军始终保持着对革命的信心和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坚持斗争到底,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井冈山地形与井冈山斗争
摘要本文以井冈山斗争为例,说明中国共产党虽然在山区比在平原条件(经济、组织发展等方面)艰苦,但也只有在崇山峻岭的山区才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从而得以保存实力,建立了一系列的根据地,壮大了力量,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关键词井冈山山区地形根据地革命斗争胜利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建立了众多的革命根据地。

这些根据地多在几个省或县交界处的多山和交通不便的区域。

贫瘠落后的山区相对于平原,显现了很多弊端,但山区对于红军却有其自身“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笔者从井冈山的地形地貌对井冈山斗争的影响为例来作阐述,敬请大家不吝指正。

一、建立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选择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湘赣边秋收起义失败后为保存工农革命力量、一次次面临决择后的结果。

1927年9月9日,为贯彻湖南省委以长沙为中心,在宁乡、醴陵、浏阳、平江、安源等地发起暴动计划,以毛泽东任书记的前敌委员会率领起义部队分兵三路向长沙进击。

一路因临时收编的国民党溃败部队反戈,起义队伍损失惨重,退回修水。

另外二路起义队伍也因麻痹轻敌而失利。

毛泽东所在的第三团退至浏阳上坪。

此次暴动,浏阳等城市都没打下来,打长沙更是毫无希望。

赶快摆脱强敌,是毛泽东唯一想法。

附近的文家市地处湘赣边界,进退自如。

所以在部队退至上坪的当晚,毛泽东果断地作出了秋收起义部队放弃攻打长沙,改向文家市集结的决定。

尚有1500余人的起义部队在文家市共同商讨下一步计划,毛泽东决定退到湘南汝城,占据湘粤大道,以策应贺龙、叶挺的部队北出广东。

起义部队在假道湘赣边界退往汝城的芦溪更田与敌军遭遇,损失不小。

退至莲花后,接到江西省委写有要起义部队开往赣西宁冈、那里有党的武装的密信。

在讨论和研究之后,毛泽东再次主张退往湘南,转向井冈山。

在永新三湾进行了著名的“支部建在连上”的改编后,在宁冈北陲门户—古城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作出在罗霄山脉中段“工农武装割据”和团结袁文才、王佐地方武装的方针。

起义部队得到袁文才的大力帮助在茅萍安了家。

稍作休整后,为扩大影响、熟悉地形民情,工农革命军主力沿酃县、遂川两县游击。

在遂川西部的大汾遭到地主武装肖家壁的袭击,因准备不足,匆忙应战,部队被截成两股,毛泽东率领一部向大井转移。

在王佐的接应下,毛泽东率领部队抵达井冈山中心区茨坪。

从此开始了井冈山上的艰苦斗争。

1927年底,红军攻下油米之地的茶陵县。

1928年1月4日,部队占领井冈山南侧的遂川县城。

遂川是赣西南连接赣南、粤北的要地,由此引起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的恐慌,第一次派兵来“进剿”。

毛泽东率部击败来犯的江西第二十七师七十九团,占领宁冈县县城-新城。

1928年2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已经初具规模,拥有茶陵、遂川、宁冈、永新、莲花等县。

因湖南省委的干扰,3月湘南行动失败。

这时,毛泽东才真正认识到根据地的重要。

在与朱德部队会师后,开始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建设时期。

5月,在宁冈茅坪建立了毛泽东任主席的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统辖各县红色政权。

在军事上,打退湘粤赣三省军阀的三次会剿,开展土地革命和政权建设,使根据地稳步发展。

6月、7月,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割据区域拥有宁冈、永新、莲花三县全部,吉安、安福各一小部分,还有遂川北部,都县东南部,面积达七千余万平方公里,人口六十五万。

井冈山被选定为最终的落脚点和革命力量新的发展点,这反映了毛泽东等人能够审时度势,能够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认识不断变化的客观事物,修正自己前面的错误想法,作出了正确的抉择。

二、井冈山地形与井冈山斗争
具有天然可凭借的屏障,让失利后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在战略上占据有利地势。

井冈山位于江西西南部,是指与湖南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的广大地区。

当时沟通着井冈山与外界的交通的是一条商道。

它是由很久很久以前众多土籍客籍群众、一些行商小贩在横亘湘赣两省的大山中,劈山开田,斩荆凿路,踏踩出一条南抵广东,北达长江,纵贯罗霄山脉的商道。

商道断断续续,鲜为人知。

例如从酃县、遂川、宁冈、永新到大小五井,均须翻山越岭,经过极险峻的悬崖峭壁中间的一条崎岖小路蜿蜒而上。

这些上山的小路各有险要隘口,经军只需在哨口布置较少的兵力即可打退敌人的进攻。

井冈山斗争时期的“五大哨口”就是由此而来的。

1928年8月30日的黄洋界保卫战,是凭借天险、以少胜多的战例。

1929年1月底,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的第三次“会剿”,出人意料的是红军只坚持了三天即被敌军攻破。

王佐后来调查得知实情:由于一个经常捉石蛙的人熟悉周边地形,带领敌军从山泉小道绕过哨口到达背面,彭德怀只得率领红五军退出。

另一方面井冈山山深林密,敌军的大部队无法展开,恶劣的自然条件限制了国民党政府所能投入的兵力,也拖缓了国民党军队在山区中的进攻速度和深度。

山区环境恶劣,经济实力自然也匮乏,不能长期供养大批的军队,在历代统治时期都是统治力薄弱的地方。

军队和地盘是国民党政客们凭籍的资本,山区常常成为被忽视的区域。

当毛泽东最早在井冈山一带活动时,朱培德为应付其它军事势力的可能入侵,部队主要集中在赣北,以南昌为中心的几条主干道一带驻守。

1927年11月江西国民党军队是这样的部署:第三军八师在万载(近长沙),七、九师在修水(接近湖北、湖南二省),第九军的二十七师在樟树,二十八师在抚州。

只是当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连继攻克茶陵和遂川后,才使江西国民党军队的震惊,在1928年初派出一个营的兵力进占宁冈新城。

后来明白到井冈山不再是绿林武装的聚集地,而是中共的休养生息之所,于是采取几省约定的大规模“会剿”。

由于是不同省的军队集中“会剿”,国民党的军队不能完全形成有效统一的指挥,进攻的步调不一致常令进攻计划落空。

同时,江西湖南二省二派系国民党军队战斗力存在差异,这又为工农红军可以选择避开强敌,击溃弱敌(江西国民党军),从而冲出包围圈。

三、井冈山革命胜利
斗争暂时失败后,乡村普遍遭到国民党残酷的清洗。

受过巨大损失和摧残的群众,斗争情绪低落,甚至苟安。

工农红军只能被迫离开熟悉的乡村,到异地开展游击,寻找到一个新的立足点。

所以,可以说当时中国工农红军在开始走出一条创建乡村割据的道路时,是在生存的境遇下他们被迫的选择。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写道:“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例如四川、贵州、云南及北方各省,……所以广州产生过三天的城市民众政权,而海陆丰、湘东、湘南、湘赣边界、湖北的黄安等地都有过农民的割据。

”经过大革命后国民党的疯狂屠杀后,山区显然比平原地区所受到的冲击要小得多。

大革命失败后,井冈山地区的土豪劣绅勾结国民党军队,收缴了附近各县农民自卫军的枪支。

然而袁文才、王佐两部却始终各自保存着60支枪,在山高林密、地形险要的井冈山地区坚持斗争。

毛泽东率领部队,来到井冈山后,正是在袁、王的大力帮助下能够顺利地稳定下来,袁文才、王佐在建设和保卫井冈山根据地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

由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武装与地方党组织、农民武装团结起来,才能较快地建立起中国第一块革命根据地。

四、开辟新的根据地
至于后来的朱毛“舍弃”井冈山,重新开辟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那是因为毛泽东看到在赣南闽西有一个比湘赣边界大得多的天地,有至少20多个县,地形、经济、民众基础,地方党组织等条件都优于井冈山,是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的好地方。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
[2]肖小华:毛泽东引兵井冈山过程的研究概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7期
[3]李禄俊:试探毛泽东确立井冈山根据地的经过[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