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6课《念奴娇·过洞庭》教案
念奴娇·过洞庭 优秀教案

念奴娇·过洞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词中描绘的洞庭湖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重点字词的品味,来理解词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胸怀和超脱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词中描绘的洞庭湖的美景。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字词的品味,来理解词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胸怀和超脱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2.在诗人李白的眼里,洞庭湖是“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而在刘禹锡的眼里,洞庭湖是“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面对美丽的洞庭湖,历代文人墨客从不吝惜自己的笔墨。
当历史的脚步前进到了1160年的南宋,洞庭湖迎来了它的另一位知音,那就是张孝祥。
3.作者简介张孝祥,南宋著名词人。
字安国,号于湖居士。
安徽和县人。
少年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作文一挥而就。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
著有《于湖居士文集》和《于湖词》。
词风豪放爽朗,风格颇近苏轼。
公元1160年,张孝祥在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的任上,遭谗蒙冤罢官,北归期间,途径洞庭湖,见平湖秋月,援(yuán)笔而作《念奴娇·过洞庭》。
)4.背景透视当蒙冤罢官,因长途跋涉而风尘满面的张孝祥遇上清澈通透的洞庭湖,是何其的幸运啊!但这对洞庭湖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美好的相遇总是让人羡慕的,不过其实此刻,另一场美好的相遇正在悄然发生。
大家知道吗?时隔近千年之后,在2014年的秋天,我们与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相遇了。
5.齐读题目——念奴娇·过洞庭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
此环节,通过展示图片,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二、诵诗歌,排障碍。
1.听录音,圈出本课生字词。
2.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3.正音。
要求读准以下字词的读音:尽挹yì澄澈chéng chè细斟zhēn萧骚sāo玉界琼田qióng设计意图:听配乐朗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调动起学生的朗读兴趣,通过动情诵读并且结合课下注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诗文,为在准确感悟诗词的情感做铺垫。
念奴娇·过洞庭(部级优课)

念奴娇·过洞庭(部级优课)
作者:
来源:《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2020年第03期
学科:初中语文教材版本:长春2011课标版九年级(上册)
主讲教师:赵群丽學校:长春市第八十八中学
教学分析:《念奴娇·过洞庭》是张孝祥的一篇代表作品。
张孝祥的词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这首词上阙主要是写景,景中寓情;下阙着重抒情,意转激昂。
通篇景中见情,笔势雄奇,境界空阔,表现了作者胸襟洒落,气宇轩昂,显示了作者的高尚品质。
重点难点:《语文课程标准》说要重视教学的美感,语文学习应该是生动的,在诗词教学中要注重朗读。
因此,如何借助本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灵性,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念奴娇-过洞庭》教案

《念奴娇·过洞庭》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词中洞庭湖美景的独特之处。
2.抓住关键词句和相关词作,体会作者超然物外的胸怀和豪迈的胸襟。
3.初步领会文人的山水寄托情结,培养乐观豁达、自适超然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和相关词作,体会作者超然物外的胸怀和豪迈的胸襟。
【教学难点】初步领会文人的山水寄托情结,培养乐观豁达、自适超然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历来被人称颂的名篇,而清代学者王闿运认为,南宋有一首词,“飘飘有凌云之气,觉东坡《水调》犹有尘心”,就是说,苏东坡的词已经很高妙了,尤其像他的《水调歌头》,但是一对比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就觉得苏东坡的《水调歌头》犹有尘心,还没有脱离万丈红尘,还没有达到最高蹈的至妙境界。
那么这是哪首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词人张孝祥的一首《念奴娇·过洞庭》。
二、朗读入情,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进行示范朗读,纠正读音三万顷(qǐng)着(zhuó)我扁舟一叶尽挹(yì)细斟(zhēn)2.学生配乐齐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三、文本细读,深入感知1.我们知道,洞庭湖历来是古代文人墨客写作和赞颂的重要对象,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他们笔下的洞庭湖有什么样的特点?而本次的首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张孝祥笔下的洞庭湖和孟浩然、杜甫笔下的一样吗?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通过首句,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不一样,孟、杜笔下的洞庭湖气势雄浑壮阔,作者笔下的洞庭湖比较静谧开阔。
2.“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结合课下注释,概括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里的“着”字是什么意思,表现出了什么?明确:玉鉴琼田:形是形容月光下洞庭湖皎洁明净的水面。
“三万顷”,说明湖面的广阔。
《念奴娇-过洞庭》教案

《念奴娇过洞庭》教案一、学情分析诗词鉴赏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难点,其中理解诗词的意境更是绝大多数学生的痛点。
虽然同学们也知道从意象出发来理解意境,但是由于缺少必要的联想与想象,始终难以真正走入诗歌。
张孝祥这首词以其开阔恢弘之意境取胜,为学生驰骋形象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正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深入挖掘,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审美素养。
二、教学目标(一)方法习得:用联想和想象走进诗歌,将文字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才能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具体如下:(1)把握意象,想象景物(意象本身、意象的修饰词、意象间的组合关系)(2)把握细节,想象人物(揭示人物心理的副词、形容词)(二)文本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词自然景象与人物形象的高度融合的特点,把握本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三、教学环节(一)导入: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
——张孝祥《观月记》[设计目的] 引导学生思考张孝祥为什么主张一个人在空旷幽绝之地赏月?为后文的意境教学铺垫。
(二)初读·诵声韵之妙[设计内容] 一遍为学生集体诵读,一遍为教师范读。
[设计目的] 古人讲“因声求气”,声音背后传递着非常多的情感,好的朗诵甚至可以代替老师的讲解,这一环节也是为后面的赏析做铺垫。
(三)再读·赏景物之妙[设计内容]步骤一:学生赏析并诵读个人赏读我最喜欢这一句……的自然景象它使我联想或想象到……的场面步骤二:教师归纳鉴赏方法如何想象景物之妙?——把握意象,想象画面➢意象本身➢意象的修饰词➢意象间的组合关系[设计目的] 学生以诵读的方式想象景物之妙,教师对学生的赏析进行评点,并归纳鉴赏方法,为深入理解意境作铺垫。
(四)三读·品人物之妙[设计内容]步骤一:学生赏析并诵读小组共品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诵读并演绎相关诗句。
步骤二:知人论世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张孝祥任广南西路(今广西和广东西南一带)经略安抚使,虽“治有声绩”,却终因早年一心请缨杀敌、收复失地的政治理想触忤了朝中执政的投降派而“被谗言落职”;次年即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由桂林北归,路经湖南洞庭湖时写下了这首词。
念奴娇过洞庭 教案

念奴娇过洞庭教案教案标题:念奴娇过洞庭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念奴娇过洞庭》这首诗,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教学重点:1. 理解《念奴娇过洞庭》的意境和写作背景。
2. 学习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鉴赏和写作。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 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诗歌鉴赏和写作。
教学准备:1. 《念奴娇过洞庭》的诗歌原文和翻译。
2. 课堂展示用的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洞庭湖的美景。
3.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了解刘禹锡及其作品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好奇和兴趣。
2. 引导学生回忆或讨论自己曾经去过的湖泊或水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二、诗歌欣赏(15分钟)1. 分发《念奴娇过洞庭》的诗歌原文和翻译,让学生先读一遍。
2.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分析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如押韵、对仗、比喻等。
三、诗歌分析与讨论(20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篇章组织,了解其写作特点。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刘禹锡为什么选择洞庭湖作为诗歌的背景,以及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
3.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进行诗歌讨论和交流。
四、写作练习(15分钟)1. 提供几个写作题目,如描述自己心目中的湖泊或水域,或是写一首以洞庭湖为背景的诗歌。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韵律,进行写作练习。
3.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提供互相反馈和改进意见。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总结学习内容和收获,强调诗歌鉴赏和写作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中国古代诗歌,培养对文化和历史的兴趣。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刘禹锡的作品,进行更深入的文学研究和鉴赏。
念奴娇过洞庭说课稿

念奴娇过洞庭说课稿一、说教材《念奴娇·过洞庭》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属于词这一文学体裁。
这首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它不仅展示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体现了宋代词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情感抒发。
本文在课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 强化学生对词这一文学体裁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宋词的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3. 通过对词中描绘的自然景观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和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
主要内容:《念奴娇·过洞庭》以洞庭湖为背景,描绘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湖美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文共分两阕,上阕着重描绘洞庭湖的景色,下阕抒发作者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念奴娇·过洞庭》的词牌、词律和词意,掌握词的相关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词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激发他们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念奴娇·过洞庭》的词牌特点、词意理解和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如何让学生掌握词的节奏、韵律,体会词的音乐美。
(3)如何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这些重难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实现教学目标。
四、说教法在教学《念奴娇·过洞庭》这首词时,我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突出我的教学特色,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 启发法:我将以问题驱动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出开放式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我会问:“苏轼是如何通过洞庭湖的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分析词中的意境。
念奴娇过洞庭教学设计

念奴娇过洞庭教学设计《念奴娇·过洞庭》这首词可真是经典啊,读起来就像是在大自然中游走,心里自然而然地荡起一阵涟漪。
想象一下,那洞庭湖的美丽,波光粼粼,像是洒下了无数星星,真是让人心驰神往。
湖面上,轻轻一阵风吹过,水面起伏,就像轻柔的乐曲在耳边响起。
那种感觉,哎呀,真是让人心旷神怡,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风吹走了,剩下的只有这片美景和无尽的遐想。
再说说“月落乌啼”,这个意象太生动了,想象一下,月亮沉沉地落下,乌鸦在枝头啼叫,夜色里透着一丝寂寥,心里仿佛有种说不出的情感。
这种氛围,真是让人感到些许凄凉,又带着一点点温暖。
很多时候,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有高兴也有低谷,有明月也有乌鸦,时而欢笑,时而感伤,就像这首词,带着丰富的情感,真是让人琢磨不透,却又格外吸引人。
“闲云野鹤”,这个词太有趣了。
想想看,云在天上飘,鹤在水边闲逛,生活真是惬意。
我们大多数时候都忙得不可开交,谁还记得要放慢脚步,享受一下生活呢?不妨就像那“闲云野鹤”,找个地方,抬头看看天,深呼吸,感受一下阳光和微风,嘿,那种感觉真的是舒服得不得了。
生活就该这样,悠闲自在,才不会辜负大好时光。
说到湖边的景色,那简直美得像画。
湖水一眼望去,青翠欲滴,四周绿树成荫,鸟儿在枝头欢快地鸣叫,真是让人陶醉。
大家有没有试过在这样的环境中静静地坐着,听听水声,看着远处的山影?简直就像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洗礼,让人所有的疲惫一扫而空,心里那份宁静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嘿,忙碌的生活中,谁不想来这样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呢?再聊聊这首词中的“千里莺啼”,这声音太美了,仿佛是大自然的交响乐。
想象一下,成群的小黄莺在空中飞舞,伴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真是让人心动。
生活中,声音也是一部分,有时候我们太过专注于忙碌,反而忽略了那些细腻的声音。
走出家门,倾听一下身边的每一种声音,都会让人心中涌起一种亲切感。
我们总是觉得生活很忙碌,但只要愿意,慢下来的那一瞬间,整个世界都变得温柔了。
精选教案《念奴娇-过洞庭》.doc

精选教案《念奴娇-过洞庭》.doc念奴娇——过洞庭本节课主要以诗文思想活动为抓手,引出传说故事,以歌舞、绘画的形式,进一步认识文化传承的内涵,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
目标⑴活动前,学生了解百花齐放,芳草天变,一再观赏的洞庭湖的文化传承背景。
⑵在洞庭湖的文化背景下,理解本节课要体会的“念奴娇—过洞庭”的思想核心。
内容一、背景设定1.老师介绍洞庭湖的文化背景,引出今天要讲的传说故事:《念奴娇—过洞庭》(故事背景介绍可适当加入绘画、歌舞等元素,让学生更加容易感受故事)。
2.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提问:(1)《念奴娇-过洞庭》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是谁?(2)念奴娇最终如何渡过洞庭湖?(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提一些引导思路,提问的可以针对性增加)二、作品赏析1. 老师再次组织学生学习本节课的主要目标作品《念奴娇-过洞庭》。
2. 通过诗歌的韵律,学习念奴娇怎样从洞庭湖边叫了一堆汉子把她搭回湖中,看湖中一边潯潯急流,一边碧草连天。
3. 通过老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以下概念:(1)感恩:念奴娇表达过对湖边义士的感激之情,让我们体会感恩的重要性。
(2)勇敢:念奴娇勇敢地面对光秃秃的洞庭湖,敢于说出她的心里话,这时候让我们学习勇敢和坚持的精神。
(3)热爱:念奴娇对她所爱的洞庭湖以及那里的母亲怀有无穷之爱,我们从中学习到热爱的重要性。
三、活动落实1.老师准备歌曲《念奴娇-过洞庭》和简笔画,让学生自由活动,使学生能以一种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感受作品的内涵,体会作品中背后的文化传承内涵。
2.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自由发挥,表现出来“念奴娇——过洞庭”的内容和洞庭文化的精髓。
3.老师带领学生,一步步的归纳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让学生体会作品及其背景文化的魅力所在。
四、相关作业1.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结合今天学习内容,写一篇文章来介绍《念奴娇——过洞庭》作品中背后的文化内涵。
2.学生可以在家里画一幅关于念奴娇——过洞庭的图画,展示自己对作品中内涵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课题:念奴娇过洞庭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词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格美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
2、学习作者遭遇困境却光明磊落、处变不惊的心境和超拔高洁的人格。
3、学习作者遭遇困境却光明磊落、处变不惊的心境和超拔高洁的人格。
教学重点:物境与心境相交融的艺术特色赏析。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超拔高洁的人格。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同学们,这句诗写的是哪个湖泊?是洞庭湖,那同学们还学过哪些跟洞庭湖有关的诗句呢?学生可能答到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予观夫巴陵盛状,在洞庭一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今天,我们就再来接触一首跟洞庭湖词《念奴娇过洞庭》。
看看,作者通过写洞庭,抒发了他怎么样的情怀。
二、整体感知
1、准备两分钟,让一两个学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读。
配乐为《秋湖月夜》
读音三万顷qǐng 细斟zhēn 扣舷 xián 扁舟pīan
2、老师配乐朗读。
3、学生集体配乐朗诵。
三、细节感知,理解课文。
(其景其人其情)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要理解全词,得读懂这么一句“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要理解这句,而理解这句的关键,还得把景物和人放到一起来看。
作者到底心会了什么呢?(板书:心会)
1、上片告诉我们,作者到洞庭湖来,心情怎样?用文中的字来概括。
-----悠然
2、作者身处美景之中悠然自得,那到底洞庭湖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景物特点:开阔静澄澈(板书)
朗读上片。
3、下片。
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因遭馋毁而被罢官,北归经过洞庭湖时写下了这首词。
从词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分析:我们说人生有四大喜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
孔子说学而优则仕,其中那个金榜题名是多少人一生的梦,多少人为了鲤鱼跃龙门而皓首穷经,当上了官当然春风得意马蹄疾,是人生一大喜事,但是丢了官呢,那又该是怎样的失意?人丢了心爱的东西之后总是会愁会哀叹,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这许多愁。
”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
”如今作者也丢了这一生的梦了,他有没有哀愁呢?那句话能读出他的性格和心胸?
肝胆皆冰雪---澄澈
稳泛沧浪空阔。
吸尽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心胸开阔
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静
细斟北斗细----心静
(板书:平静心胸宽阔肝胆冰雪)
朗读下片。
4、现在我们把景物的特点和诗人的品性放一起,你们在看看,发现了什么?作者“悠然心会”了什么?(学生讨论问答)
↗诗人的品性:平静心胸宽阔肝胆冰雪(内)(人)
心会
↘景物特点:静开阔澄澈(外)(天)
----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作者心会的是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
用文章里的话概括就是:“表里皆澄澈。
”无独有偶,杜甫有句话正好跟这句配成对联:心迹喜双清。
说的就是做人要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5、作者心会的,用一句话来概括是“表里皆澄澈”,用文中一个词概括又是什么呢?
-----妙处
6、为什么说“妙处难与君说”?(学生讨论,派代表发言)
讨论结果(板书):
1)景色美,体验妙,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难以诉诸言语。
此种真意,只可意
会不可言传。
2)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
找到的诗人孤独的根据:
a.孤光自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b.吸尽西江,细斟北斗。
——借酒来“销万古愁”
类似的诗句如:
《石鱼湖上醉歌·并序》
石渔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
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
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
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座以散愁。
c.万象为宾客。
——以自然之物为友,而不是以人为又。
无法被人理解的孤独,无知己。
类似的诗句如:
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贺新郎》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
-无人理解的孤独。
既然在人世找不到知音,或者,青山能洞悉诗人的心事吧。
这是中国古代诗人常用的逃避现实的法门:寄情山水,聊以慰藉自己的不得志。
四、总结全词。
读完这首词,我们发现,这里有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负,却没有了屈子那种“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狠狈,这里当然也有着仰月映湖“对影成三人”的清高,却也没有了李白那种“行乐当及时”的庸俗。
词人感到了从未感受过的恬淡和安宁。
在月光的照抚下,在湖波的摇篮里,他原先躁动不安的心灵,找到了最好的休憩和归宿之处。
人之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中,人的开阔而洁净的心灵之与澄澈的景色“合二而一”,这岂不就是最大的快慰与欢愉?此种“妙处”,又岂是“外人”所能得知!这种妙处,外人不可得知,而时跨千年之后的你们却读懂了诗人的心,成为了作者的知己,那些现在,就让我再一起齐读知己的《念奴娇过洞庭》吧。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词
六、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