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语文考点汇总及题型分析

合集下载

2014年高考全国卷1新课标1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Word

2014年高考全国卷1新课标1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Word

(新课标卷Ⅰ)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第Ⅰ卷阅读题甲必做题一、现代文阅读I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及假、善及恶、新及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及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及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及毁灭,而且表现抗争及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及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及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及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及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2014年 全国统一高考语文 试卷及解析(大纲版)

2014年 全国统一高考语文 试卷及解析(大纲版)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大纲版)一、(12分,每小题3分)1.(3分)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龃龉(yǔ)系鞋带(xi)舐犊情深(shi)曲意逢迎(qū)B.倜傥(tǎng)纤维素(xiān)羽扇纶巾(guān )针砭时弊(biān)C.感喟(kuì)揭疮疤(chuāng)按捺不住(nài)大相径庭(jing)D.霰弹(xiàn )涮羊肉(shuàn)以儆效尤(jǐng)纵横捭阖(bì)2.(3分)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评价某些历史人物时,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对他们盖棺论定,还应该特别注意研究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轨迹.B.这把吉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出国前存在我这里的,本来说存一年,结果朋友一直没回来,这吉他到现在巳经由我敝帚自珍了十年.C.最美的是小镇的春天,草长莺飞,风声鹤唳,走进小镇就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来此旅游的人一定会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D.这个剧院的大型话剧、歌剧等演出票价不菲,让许多有艺术爱好而又收入不高的普通人叹为观止,无法亲临现场享受艺术大餐.3.(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1A.有的人看够了城市的繁华,喜欢到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游玩,但这是有风险的,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多次背包客被困野山的案情.B.他家离铁路不远,小时候常常去看火车玩儿,火车每当鸣着汽笛从他身边飞驰而过时,他就很兴奋,觉得自己也被赋予了一种力量.C.新“旅游法”的颁布实施,让很多旅行社必须面对新规定带来的各种新问题,不少旅行社正从过去拼价格向未来拼服务转型的阵痛.D.哈大高铁施行新的运行计划后,哈尔滨至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列车也将进一步压缩运行时间,为广大旅客快捷出行提供更多选择.4.(3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

2014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Ⅰ试题分析(余闻)

2014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Ⅰ试题分析(余闻)

2014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I试题分析余闻甲必考题第一大题第一大题为论述类文章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文章节选自王晓旭《美的奥秘》一书中关于悲剧的一章,为命题需要,原文略有删改。

本文虽然属于美学范畴,但是内容接近普通人的生活,理论浅显易懂,文字也较通畅流利,适合高中毕业水平的考生阅读和理解。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2014年高考大纲全国卷语文真题(带解析)

2014年高考大纲全国卷语文真题(带解析)

2014年高考大纲全国卷语文真题(带解析)题目: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选项:A.龃龉(yǔ)系鞋带(xi) 舐犊情深(shi)曲意逢迎(qū)B.倜傥(tǎng)纤维素(xiān)羽扇纶巾(guān )针砭时弊(biān)C.感喟(kuì) 揭疮疤(chuāng)按捺不住(nài) 大相径庭(jing)D.霰弹(xiàn ) 涮羊肉(shuàn) 以儆效尤(jǐng)纵横捭阖必(bì)答案:B解析过程:A应为系鞋带(ji) C应为按捺不住(nà) D应为纵横捭阖(băi)——————————题目: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选项:A.在评价某些历史人物时,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对他们盖棺论定,还应该特别注意研究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轨迹。

B.这把吉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出国前存在我这里的,本来说存一年,结果朋友一直没回来,这吉他到现在巳已经由我敝帚自珍了十年。

C.最美的是小镇的春天,草长莺飞,风声鹤唳,走进小镇就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来此旅游的人一定会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

D.这个剧院的大型话剧、歌剧等演出票价不菲,让许多有艺术爱好而又收入不高的普通人叹为观止,无法亲临现场享受艺术大餐。

答案:A解析过程:A项,“盖棺论定”的意为“盖上棺材盖,才能下结论。

一般指人死后对其一生作出评价”。

此句中是对“历史人物”作出评价,正确。

B项,“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

句中是保管别人的“吉他”,用错对象。

C项,“风声鹤唳”是指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怀疑是追兵来了。

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此句中误将“风声鹤唳”当做一种风景理解,错误。

D项,“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对票价说“叹为观止”,显然不当,应用“望而却步”。

——————————题目: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选项:A.有的人看够了城市的繁华,喜欢到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游玩,但这是有风险的,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多次背包客被困野山的案情。

2014-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语文考点汇总及题型分析

2014-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语文考点汇总及题型分析
3客观题,
9分。
2019
全国卷I
《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②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③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 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客观题,
9分。
全国卷II
《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前 启后之成就》
①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②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③归纳内容要点,分 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客观题,
9分。
全国卷III
《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
承》
①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②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③归纳内容要点,分 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客观题,
9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试卷
体裁
标题
岀处
考点
题型及分值
2014
全国卷I
人物传记
《科学巨人玻尔》
《玻尔传》
①理解文章内容;②归纳内容要点;③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④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
――读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润先生史传文学随
想》
①分析概括文章内容;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③分析文本的文 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④考查探究能力。
1客观(5选2)5分;
3主观6分+6分+8分。
全国卷II
人物传记
《将军赋米薇》
《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理解文章内容;②筛选
1客观(4选1)3分;
1客观(5选2)5分;
1主观4分。
全国卷II
新闻
无题目(两则材料)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析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选题内容广泛,题目形式多样,考察内容包括诗词鉴赏、阅读理解、写作能力等。

一、选择题分析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和阅读理解两部分。

1. 单项选择单项选择题主要考察对语言表达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包括对词语的理解、用法、诗词鉴赏、段落中的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考查。

该部分内容主要侧重于对语言的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2. 阅读理解阅读理解题主要考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该部分内容包括对不同体裁文章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对文中观点和细节的把握能力、对作者意图和态度的理解能力等。

阅读理解题的难度逐渐递增,根据题目要求,考生需要筛选信息、归纳总结、分析推理等。

非选择题包括填空题、古文阅读和写作三个部分。

1. 填空题填空题主要考查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

该部分内容主要侧重于对词语的辨析和选用、对句子结构的理解和分析等。

填空题的难度递增,要求考生对词语和句子的语义以及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有较好的把握能力。

古文阅读题主要考察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该部分内容包括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对古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和分析等。

古文阅读题的难度较大,要求考生有一定的古文基础和阅读技巧。

3. 写作写作题主要考查对写作能力的运用和表达能力。

该部分内容包括对命题材料的分析和思考、提出问题和观点、组织篇章结构等。

写作题的要求多样化,既有记叙文叙事能力的考查,也有议论文观点表达的考查,甚至还有对诗词鉴赏和作文写作技巧的考查。

三、总体分析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内容丰富多样,题型形式灵活多样,注重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察。

试题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和现实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对于考生来说,要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把握题目的要求,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做到全面、准确、深入的分析和回答。

平时要注重多读、多练,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对历代文学作品的学习和积累,增加对不同体裁文章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014年高考大纲全国卷语文真题(带解析)

2014年高考大纲全国卷语文真题(带解析)

2014年高考大纲全国卷语文真题(带解析)D答案:D解析过程:A项,“多次”放到“发生”前;“发生”与“案情”不搭配。

B项,语序不当,应该是“每当火车鸣着汽笛”。

C项,缺少谓语动词,应该在“从过去”前面添加“经历”以和后文的“阵痛”搭配。

——————————题目: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

网络阅读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阅读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

因此,阅读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吸引力更强,影响力更大。

①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的合成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沟通交流的需求③与传统阅读相比,信息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也更直观、更逼真④提供读、看、听三方面的内容⑤它改变了单一的文字或静态的图像的表现形式⑥还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选项:A.③②⑤④①⑥B.③⑥⑤①②④C.⑤①④③⑥②D.⑤④③②①⑥答案:C解析过程:答案中提示③或⑤开头,③与文中已给的句子在“与传统阅读”相比的内容上重复,所以③做开头不合适,所以去掉答案A和B;从⑤①和⑤④的密切程度上比较,显然,①是对⑤的解说,所以⑤后紧跟的是①,就此答案就出来了。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然而此话只适用于欧洲,对于中国并不贴切。

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由于木材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以至于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后人留下了全然不同的印象。

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不过存在于书面文献上,甚至干脆说中国古建筑的实物等于零。

这种片面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学者的呼应,并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浊流。

时至今日,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技术条件完备,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给出一个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

近四年(2014——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分析

近四年(2014——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分析

近四年<2014-2017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考点题型分析##市第五中学校语文组韩巧一、近四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卷整体概况纵览2014到2017四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2014到2016年,从试卷结构按排、题型以与题量上看,均没有多大变化,2017年较之前3年的试卷在结构安排、题型以与阅读量上都有很大变化.20##到2016年,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放在论述类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之后,而2017年的试卷则是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放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后,置于古诗文阅读之前.2014到2016年,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属于选考内容,总分均为25分,由1道5分的客观题〔5选2〕、2道6分的主观题和1道8分的主观题构成.2017年则取消选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考察,这便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其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4分,由1道3分的客观题〔4选1〕、1道5分的主观题和1道6分的主观题构成;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2分,由1道3分的客观题〔4选1〕、1道5分的客观题〔5选2〕和1道4分的主观题构成.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6分,较2014至2016年选考时的25分多了1分,所以2017年的试卷中默写的分值由6分降为5分.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以与默写的分值较之前3年有所变化,其他版块的分值不变.2014到2016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为2道主观题〔5分+6分〕.2017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变成1道5分客观题〔5选〕和1道6分主观题.二、近五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卷各版块纵向分析20##到2017年,论述类文本都是全国卷试题的必考内容,设置三道小题,均为客观题,每小题3分,共9分.选材一般是社会科学类文章或自然科学类文章,内容涉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凸显其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选文一般在1000字左右.〔二〕古代诗文阅读1共10分.阅读文本均为人物传记,字数大约在600—700字,涉与的人物大都是忠臣良将或在某一方面有建树的人物.2015年试卷用文化常识题替换了文言文实词题,2017年沿用2015年、2016年的考查形式.2所占比重不断加大.分析诗歌的形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是高频考点.2014到2016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为2道主观题〔5分+6分〕.2017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变成1道5分的客观题〔5选〕和1道6分的主观题. 32篇〔4分〕,初中考察1篇〔2分〕,共6分.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中的默写分值降为5分,高中考察1篇〔3分〕,初中考察1篇〔2分〕.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考察.文学类文本阅读总分为14分,由1道3分的客观题〔4选1〕、1道5分的主观题和1道6分的主观题构成.20##到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所选的文本均为小说.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所选的文本为小说,全国卷II和全国卷III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所选的文本均为散文.2014到2016年,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属于选考内容,总分均为25分,由1道5分的客观题〔5选2〕、2道6分的主观题和1道8分的主观题构成.2017年则取消选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考察.实用类文本阅读总分为12分,由1道3分的客观题〔4选1〕、1道5分的客观题〔5选2〕和1道4分的主观题构成.20##到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中实用类文本阅读所选的文本均为人物传记.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中实用类文本阅读所选的文本均为新闻.〔五〕语言文字运用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语言文字运用版块的分值为20分,共5道题.3道客观题,每题3分,共9分;2道主观题〔5+6分〕,共11分.1用的正误,成语的考查数量增加了,但难度上并没有增加.22014到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中的病句题,在命题形式上都是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且题型稳定,都是从所给的四个句子中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所考病句类型不会超出"考试说明〞规定的六种类型,同一类型的语病一般不会出现在同一考题中.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成分残缺为常考病句类型.3.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语言文字运用版块中的第三道客观选择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从给出的4个句子中选出表达得体的一句.4、主观题第一道主观题:2014到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语言文字运用版块中的第四道题考查的都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题型稳定,都是在一段文字中给出的3处横线处补写出语句,分值均为5分.第二道主观题:20##高考语文全国卷I和全国卷II语言文字运用版块中的第五道题考的是流程图,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和图文转换的能力.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和全国卷II语言文字运用版块中的第五道题考的是徽标,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得体、鲜明、生动和图文转换的能力.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全国卷II和全国卷III语言文字运用版块中的第五道题考的是流程图,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和图文转换的能力.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全国卷II和全国卷III语言文字运用版块中的第五道题考的是"推断问题〞题,考查的是仿写句式和逻辑推断的能力.〔六〕写作2014到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中的作文均为新材料作文.2015年全国卷I出现了任务指令型作文,且明确要求写一封信.内容上,贴近生活,从平凡的生活中立德树人;思想上,体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的碰撞,强调在新旧观念的冲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作文试题又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具体情境,有了近乎日常的真实写作任务.2015年全国卷II作文题体现了更加务实的风格,相比20##"动物园禁止游客喂食动物食物〞的作文题,需要用多角度分析法进行立意.三个角度----锐意创新、爱岗敬业、追求梦想,符合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和核心价值观,贴近现实生活,与社会、国家的发展相契合.2016年全国卷I把文字材料改为漫画材料.2016年全国I卷改为漫画作文,对于漫画中的人,试卷上的分数、"唇印〞"掌印〞变化之间的多重反差对比,足以使考生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进而体味人生与社会,畅想现实与未来.2016年全国卷II的作文聚集如何提高语文素养,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2017年全国卷I中的作文要求考生从给出的材料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材料中的"中国关键词〞直观而生动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选材接地气、有生气,时代感强.2017年全国卷II中的作文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个中华名句组成,要求学生"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六个名句言浅理明,贯串其中的思想主线清晰,内涵丰富.2017年全国卷III中的作文是一道材料型半命题式的作文题,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材料"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考点题型分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1 页共14 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2 页共14 页
第3 页共14 页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4 页共14 页
第5 页共14 页
(四)古代诗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
第6 页共14 页
2、古代诗歌阅读
第7 页共14 页
3、名篇名句默写
第8 页共14 页
(五)语言文字运用
1、客观题(成语、词语、标点符号)
第9 页共14 页
第10 页共14 页
2、客观题②(病句题)
3、客观题③
4、主观题
第一道主观题:
2014到2017年、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语言文字运用版块中的第四道题考查的都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题型稳定,都是在一段文字中给出的3处横线处补写出语句,2014年至2017年分值均为5分,2019年分值为6分。

2018年考查用词不得体,选段来自实用类短文(便条)。

第二道主观题:
第12 页共14 页
201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和全国卷II语言文字运用版块中的第五道题考的是流程图,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和图文转换的能力。

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和全国卷II语言文字运用版块中的第五道题考的是徽标,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得体、鲜明、生动和图文转换的能力。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全国卷II和全国卷III语言文字运用版块中的第五道题考的是流程图,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和图文转换的能力。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全国卷II和全国卷III语言文字运用版块中的第五道题考的是“推断问题”题,考查的是仿写句式和逻辑推断的能力。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考的是框架图,考查表述准确、连贯知识点。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全国卷II和全国卷III语言文字运用版块中的第五道题考的是压缩语段,保留关键信息,考查的是提取关键信息并归纳概括的能力。

(六)写作
2014到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中的作文均为新材料作文。

2015年全国卷I出现了任务指令型作文,且明确要求写一封信。

内容上,贴近生活,从平凡的生活中立德树人;思想上,体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的碰撞,强调在新旧观念的冲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作文试题又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具体情境,有了近乎日常的真实写作任务。

2015年全国卷II作文题体现了更加务实的风格,相比2014年“动物园禁止游客喂食动物食物”的作文题,需要用多角度分析法进行立意。

三个角度----锐意创新、爱岗敬业、追求梦想,符合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和核心价值观,贴近现实生活,与社会、国家的发展相契合。

2016年全国卷I把文字材料改为漫画材料。

2016年全国I卷改为漫画作文,对于漫画中的人,试卷上的分数、“唇印”“掌印”变化之间的多重反差对比,足以使考生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进而体味人生与社会,畅想现实与未来。

2016年全国卷II的作文聚集如何提高语文素养,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

2017年全国卷I中的作文要求考生从给出的材料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

材料中的“中国关键词”直观而生动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

选材接地气、有生气,时代感强。

2017年全国卷II中的作文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个中华名句组成,要求学生“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六个名句言浅理明,贯串其中的思想主线清晰,内涵丰富。

2017年全国卷III中的作文是一道材料型半命题式的作文题,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材料“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2018年全国卷I中的作文是中国发展进程中几个具体典型事件,要求考生写一篇文章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既有回顾,又有前瞻,切合时政,更关注学生个体发展。

2018年全国卷II中的作文继续采用新材料作文命题形式,要求学生准确审题立意,更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理性思维。

2018年全国卷III中的作文仍然是材料作文,关注时代发展,反映时代风貌的主题,三则材料选取了改革开放后很有时代烙印的标语口号,鼓励考生从对大时代背景的把握中书写自己对时代的理解和追求。

2019年全国卷I中的作文出现了以材料加写作任务的复合型材料作文的形式出现,用演讲稿的方式来写作。

针对劳动精神在当下遇到挑战这一现象,引导考生对“劳动精神”的时代价值和意
第13 页共14 页
义进行分析、解读,以演讲稿的形式进行考查,更注重考生思想和表达的能力,有利于培养考生的开放思维、比较思维和辩证思维。

2019年全国卷II中的作文试题从当代国家发展史的角度,精选五个标志性的历史节点,引导学生思考青年和祖国命运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侧重对“演讲稿”“书信”“观后感”等文体的考查,考核考生相应的知识和思维拓展能力。

2019年全国卷III中的作文在形式上从文字材料变成了漫画材料,体现了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的命题原则。

第14 页共14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