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中医)病因病机
2021乳腺增生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范文1

2021乳腺增生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范文 乳腺增生病(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HMG)是乳腺结构在数量和形态上的异常的乳房疾病,临床上的主要症状是以产生肿块和疼痛为主,这种疾病是由于体内多种激素作用失调以及其他因素导致的乳腺的实质和间质发生不同程度增生,以及在复旧时未能完全复旧所造成的,故又称乳腺结构不良。
该病在全世界范围内为妇女常见病、多发病,并具有一定的癌变率,约为10%~20%,与健康妇女相比,乳腺增生病患者发生乳癌的危险机率高1.4~2.5倍。
在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妇女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各种因素的改变导致乳腺增生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众多的乳腺疾病中,乳腺增生病的发病率高居于首位,因此对于本病及时有效的防治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现实意义。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患者体内各种激素及其受体的表达和作用异常,即与分泌失调有关。
乳房主要接受下丘脑-垂体-卵巢性腺轴的支配和调节,在发挥作用的各种激素中,以垂体前叶素和卵巢激素对乳房的影响最大,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睾丸激素等其他激素对乳房也有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随着月经来潮,当黄体素的分泌减少,雌激素相对增多,或者卵巢的功能发生紊乱时,乳腺导管及乳腺小叶的上皮组织会发生增生和复旧不全的情况。
1传统中医学对乳腺增生的认识 乳腺增生病在传统中医学中归属于的“乳癖”范畴。
最早提出“乳癖”这一概念的是汉代的《中藏经》,该书中记载的“治小儿乳癖,胸腹高喘急吐乳汁”,其指的是小儿食奶过量、呕吐奶汁的症状,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以乳房肿块、疼痛为主症的乳癖。
宋代的《圣济总录》有“妇人以冲任为本,若失之将理,冲任不和,阳明经热,或为风邪所害,则气奎不散,结聚乳间,或硬或肿,疼痛有核”的论述,但尚未有以“乳癖”独立命名。
首次将乳癖与乳房肿块联系在一起的,是龚居中的《外科活人定本》,在该书中为乳癖设立了独立篇章,曰:“乳癖,此症生于正乳之上,乃厥阴、阳明之经所属也……何谓之癖,若硬而不痛,如顽核之类”。
乳腺增生中医证治近况

[ 中图分类号] 2 1455 [ R 7 .4 .8 文献标识码 ] [ B 文章编号]04— 84 2 1 )5— 2 — 2 10 2 1 (02 0 60 0
乳 腺增生 病 属 中 医” 癖 ” 畴 。现就 乳 腺增 生 乳 范 的 中医证 治近况 综述如 下。 1 病 因病机 王 飞霞 ¨认 为 其 病 因有 二 : 情 志 不 畅 , 虚 不 ① 脾 改为青皮 6 , g 加香 附 1g 延胡索 1g 肿块质地较 硬者 0, 0; 加莪 术 9 , g 三棱 9 。痰瘀 互 结 型治 以健脾 化痰 , g 用参 苓 白术散加减 。山药 8 , 苡仁 5 , g薏 g 人参 1g 白茯苓 0, 1 g 白术 1g 甘 草 1 g 白扁 豆 8 , 仁 5 , 子 肉 0, 0, 0, g砂 g莲 5, g 桔梗 5 。乳 头溢液者加丹皮 1g 山栀 1g 旱莲 草 g 2, 0, 1 g 肿块较 大加 夏枯草 2 g 海藻 2 g 昆布 2 g 5; 0, 0, 0 。冲任 失调 型治以调摄 冲任 、 益肝 肾 , 补 用二 仙 汤 、 四物 汤加 减 。仙茅 9 , g 仙灵脾 9 , 地 1 g 制 何首乌 1 g 当归 g熟 5, 5, 1 g 巴戟天 9 , 0, g 菟丝 子 1 g 黄柏 6 , 5, g 知母 6 , g 川芎 6 , g 白芍 1g 2 。月经不调加 益母草 2 g 丹参 1 g 虚寒怕冷 0, 0; 加 肉桂 5 , 萸 3 。结果 总有 效率 9 .2 。 g吴茱 g 32% 2 2 专方治疗 . 王飞霞 ¨ 自拟乳 腺 消瘤 汤 治疗 。药 用 昆布 1g 5, 夏枯 草 2 g 赤芍 1 g 白芍 1g 玄参 1 g 柴胡 1 g 青 0, 5, 5, 0, 2, 皮 1 g 川 楝 子 1g 延 胡 索 1g 瓜 蒌 1g 王 不 留行 0, 0, 5, 0, 1g 穿 山甲 1 g 丝瓜络 1 g 丹参 2 g 浙 贝母 1 g 桃 5, 5, 0, 0, 0,
乳腺增生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概况

L HZ E E IIEA DM T RAM DC E E R H20V L20 NO. I IH NM DCN N A E I E IAR S A C 09 O 2 S
.
◇中西பைடு நூலகம்结合◇
乳 腺 增 生 病 的 中 西 医 结 合 研 究 概 况
马 民 , 咏 宜 余
( 暨南 大学 医学 院 , 广东 广 州 503 ) 16 2
摘要: 主要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将近几年来对乳腺增生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为临床 实践提供指
导依据。
关键 词 : 乳腺增生病; 中西医结合 ; 概况 中图分类 号 : 2 14 文献标 识码 : R 7 .4 B
文 章编 号 :0 80 0 ( 0 9 0 - 0 -2 1 0 -8 5 2 0 ) 20 60 4
乳腺增生病是以腺泡上皮 、 导管上皮 及纤 维结缔组织一种或 2 西 医 发 病 机 理研 究 多种 组 织 增 生 为 主要 病 理 改 变 的乳 房 疾 病 , 非 肿 瘤 、 炎 症 性 是 非 现 代 发 病 机 理 研 究 认 为乳 腺 增 生 病 的发 病 主 要 是 由 内分 泌 的乳 腺 上 皮 增 生 性 疾 患 , 于 中 医 “ 癖 ” 畴 。 发 病 年 龄 集 中 激 素 失 调 的观 点 已 为 大 多 数 研 究 者 公 认 。 一 般 认 为 是 由 孕 激 素 属 乳 范 于 2 5 ,0岁 以后发病率急骤下 降。其发病率 占育龄妇 女 ( ) 0~ 0岁 5 P 和雌激 素 ( 分泌 的 比例失 调 , / 的 比率 ( E 失调 引 E) PE P L) 的 4 %左 右 , 0 占全 部 乳 房 病 的 7 % , 最 常 见 的乳 房 疾 病 J 一 起 ; 学 者 认 为 本 病 主 要 与 雌 激 素 的浓 度 升 高 有 关 。林 毅 等 J 5 是 。 有 般认 为黄体素不足 , 使月经 周期 中乳 腺增生 和复 旧不全 , 日久形 认 为排 卵前 期 促 黄体 生 成 素 和雌 二 醇 分 泌 不 足 , 及 黄 体 期雌 二 以 成 本病 。 目前 临 床 对 乳 腺 增 生 病 尚无 确 切 有 效 的 治 疗 方 法 。本 醇 绝 对 或相 对 增 高 , 酮 分 泌 相 对 或 绝 对 不 足 , 去 制 约 雌 二 醇 孕 失 文将 近年来该病的发病机理 、 辨证论治及治疗研究综述如下。 与保护乳腺组织 的作 用 , 使乳 腺组 织处 于雌 二醇 的不断 刺激 之 1 中医 的病 因病 机 中 , 能 由增 殖 转 入 复 旧或 复 旧 不 全 , 而 久 之 引 起 乳 腺 组 织 增 不 久 乳腺增生病在 中医文献 中最早 的记载 见于《中藏 经》, 以后 生 , 为导致本病 的关键 。唐 荣等 研究 发现 中药 治疗后 患者 黄 历代 医家 对 乳 癖 都 有 描 述 和 认 识 。 对 于其 病 因病 机 , 在宋 代 的 体期血清 E 、R 早 ,P L明显下降 ( P<0 1 , T明显上 升 ( 0 .0 ) P、 P< . 《 圣济总录》 就认为此病 的发生 与“ 冲任不 和” 有关 。明 ・陈实功 O ) L F H 不 受 影 响 。 同 时 , 丘 脑 一垂 体 一卵 巢 轴 的 综 合 1 , H,S 下 则 认 为本 病 “ 由思 虑 伤 脾 , 怒 伤 肝 , 结 而 成 ” 近 代 中 医 大 调 控 功 能 失 常 也 是 原 因 之 一 ; 神 因素 、 多 恼 郁 。 精 生活 习惯 、 界 环 境 因 素 外 多从 肝 气 郁 结 论 治 , 清 ・ 听 鸿 等 , 如 余 临床 多 采 用 疏 肝 解 郁 的 治 等 对 乳 腺 增 生 也 有 一 定 影 响 。 可 以 认 为 乳 腺 增 生 病 的 发 生 可 能 疗方 法 。至 2 纪 5 代 , 伯 华 教 授 根 据 多 年 临 床 经 验 , 0世 0年 顾 提 是多种原因的综 合作 用 , 而多种激素的分泌水平及其相互间的平 出冲任失调与肝气郁滞共同致病的观点 , 得到广泛的认 同。现代 衡是影响本病的重要 因素 ; 排卵前 期黄体 生成素 ( H) L 和雌 二醇 医家认为乳腺增生病的发生 由肝郁气滞 , 或肝 肾虚损 , 冲任 失调 , 分泌不足 , 以及 黄体期雌 二醇绝对 或相对增 高 , 孕激 素分泌绝对 或 痰 凝 血 淤而 成 。 目前 提 出 的 学 说 较 多 , 主要 有 以下 观 点 。 或相对不足 , 去制 约雌 二醇与保 护乳腺组 织 的作 用 , 失 使乳腺组 11 情志 内伤, . 肝郁气 滞 肝 主疏 泄 、 宜调达 , 肝经气 郁 , 血周 织 不 断 处 于 雌 激 素 的刺 激 之 中 , 能 由增 殖 转 入 复 旧 , 而 久 之 气 不 久 流失度 , 气血凝滞 、 结聚成块 。《 氏疡科 心得 集》 “ 气有所不 引 起 乳 腺 组 织 增 生 , 导 致 本 病 的 关 键 。 阙 华 发 等 认 为 该 病 高 :肝 为 停, 胃见 木 之 郁 , 恐 来 克 , 而 不 扬 , 不 敢 舒 , 气 不 舒 , 肿 患 者 存 在 着 以神 经 内分 泌 免 疫 网络 失 调 为 中心 的 不 同 环 节 、 次 惟 伏 气 肝 而 层 硬 之 成 … … ” 明 了肝 郁 气 滞 , 志 内 伤 在 乳 腺 增 生 病 的 发 病 学 和 水 平 的功 能 状 态 变 化 , 阐 情 主要 是下 丘脑 各 类 神经 递 质 改 变 及 平 衡 上 的 重要 影 响 - 。 - j 失调 ; 孕激素 、 雄激素分 泌不足 、 相对或绝对过 高 , E 长期过度刺 12 肝 肾不足 , . 冲任失调 肾为五脏之本 、 元气之根 , 。 、 肾气 天癸 、 激 乳 腺 组 织 , 缺 乏 孕 激 素 的 节 制 和 保 护 作 用 以 及 P L的 异 常 而 R 冲任三者构成 的性 轴 , 既作用 于胞宫 , 又作用 于乳 房。。 肾气化生 升 高 , 而 影 响 了乳 腺组 织 正 常节 律性 变 化 , 其 增 殖 过 度 、 旧 进 使 复 天癸 , 天癸激 发冲任通盛 , 冲任下起胞 宫 , 连乳 房 , 上 因此肾气不 不全 ; 同时患者 D A损伤修复能力 降低 , N 激素失调等多种 因素 导 足和冲任 失调 , 既可以出现经期紊乱 、 经量减少 、 经色淡红等胞宫 致 的 D A损 伤 积 累 到一 定 程 度 , 引起 D A结 构 和 功 能 的改 变 N 可 N 不 充 的症 候 , 可 以 发 生乳 房 肿块 、 前 胀 痛 的 乳 腺 增 生 病 症 候 。 和表达异常 ; 又 经 以致机体正常的生理生化功能受阻 , 并且 D A修 复 N 因此 , 肾和 冲任 在 乳 腺 增 生 病 发 生学 上 占有 重要 的地 位 。 功能低下常伴有免疫功能降低及免疫应答障碍 ; 之机体 自身免 加 13 痰淤凝结 , . 乳络 受阻 乳 房结块 和乳 房疼痛是乳腺增生病 两 疫 调 节 网络 系统 呈 现 免 疫 抑 制 状 态 及 免 疫 调 节 功 能 紊 乱 , 而 可 从 大主要症候 , 两者均 由于血淤而成 。肝 郁气滞 , 滞必然导致 血 能 出 现 机 体 免疫 功 能 降 低 , 致 免 疫 系 统 不 能 有 效 地 识 别 、 制 气 以 抑 淤; 思虑伤脾 , 脾运失司 , 浊 内生 。痰 浊与血淤 互结 , 痰 阻于乳 络 和 清 除 病 变 细胞 而 导 致 本 病 发 生 。 可 见 乳 腺 增 生 病 的发 生 是 以 而结 成 乳 腺 增 生 病 。 神 经 内 分 泌 免疫 网 络 功 能 失调 为 中 心 的 多 因 素共 同作 用 的结 果 。 14 阳明 胃热, . 热伤 血络 阳明为多气 多血之地 , 女子乳房 属阳 李 静 蔚 从 乳腺 增 生 病 病 理分 型 与 血 管 生 成 关 系 的 研 究 认 为 该 明胃经 , 妇女气机 常易抑郁 , 七情郁结 日久则可 以化热化火 , 阳明 病 V G b G E R,F F表达与病理分 级存在相 关性 ( 0 0 ) 其表达 P< . 1 , 内热可 以导致气血搏结不畅 而成淤 , 明经 的痰淤停 滞于乳 房 , 强度随乳腺组织增生程度的增 加而增强 , 即乳腺增生组织生血 阳 亦 即 可造 成 乳 腺 增 生 病 。 管 活 性 由一 般 增 生一 I级 非 典 型 增 生 一 Ⅱ级 非 典 型 增 生 一 m级 总之 , 腺增 生病 的致 病 因 素 , 不 只 是 限 于 以 上 4个 方 面 。 非 典 型 增 生 逐 渐 增 高 。 乳 并 不过 应 当 明确 冲任 失 调 为 其 最 主 要 的 病 因病 机 。 临 床 辨 治 尚需 本 病 的 发 病 原 因 , 以 上 的 内分 泌 紊 乱 外 , 有 一种 观 点 认 除 还 辨明冲任 失调 的主要 因素是 肾虚 、 脾虚或肝血虚 , 是两脏 、 还 三脏 为是分泌物瘀积所造成 。由于乳汁分 泌障碍 引起分泌 物瘀积所 造 成 的物 理 影 响 , 及分 泌 物 内脂 类 的分 解 产 物 的 化 学 刺 激 , 以 可 同病 。 导致乳腺上皮 的增生 。但是这 种观点 尚缺乏确 实 的临床 与实验 收 稿 日期 :07 l_O; 修 订 日期 :0 80 -1 20 -23 2 0 -31 研究证据 。有关本病 的遗传因素和饮食营养因素 , 文献 尚未见到 基金 项 目 : 东省科 技 厅 科 技 攻 关 项 目( o2 0 B 5 0 09 广 N .0 6 3 6 20 ) 报 道。
中西医关于乳腺增生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中西医关于乳腺增生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乳腺增生症在中医学中属“乳癖”范畴。
乳癖之名始见于华佗《中藏经》。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如《外科正宗》云“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重坠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
”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云“乳癖此疾,因女子十五六岁,经脉将行,或一月两行,或过月不行,致生此疾”。
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脾胃相表里,肝喜条达,若忧思郁怒,则肝失疏泄,脾脏受损,导致气滞痰凝血瘀,则出现乳房结块疼痛。
又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经循腹而行止胸中,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而与乳联,冲任二脉隶属于肝肾,冲任失调,痰气郁结,肝肾不足,阳虚痰湿内结,出现乳房肿块疼痛,并随月经周期改变。
传统中医学认为正常乳房的生长、发育和分泌功能都和脏腑、经络、气血等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它秉承先天之精气,受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气血津液之所养,在女子随精气的盛衰而出现不同时期的盈亏变化,且生理功能又与月经、胎孕、产育之间相互联系。
因此乳房虽属局部器官,但通过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纵横联系与内在脏腑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其功能活动。
这种整体观念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相符合的,也是论述乳腺增生病病因病机的理论基础。
《冯氏锦囊》有“妇人不知调养,伤冲任”以致乳疾之说。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是故五脏之气皆由乎肾,注于冲任,而主乎天癸。
”即所谓肾主先天之精气,集五脏六腑后天之精气,布于四肢百骸,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激发冲任二脉的通盛,而冲任之脉上灌乳房,下注胞宫,即肾一天癸一冲任共同调节着乳房、月经周期的生理性变化。
乳腺增生病病机复杂,症状轻重不一,虚实互见,在临床上本病可分为气滞痰凝型与冲任失调型。
目前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女性乳腺增生症与患者年龄、职业、精神状态、饮食习惯、月经情况、婚育情况、和不合理的孕、哺史相关,而初潮年龄早、高龄初产、多次人工流产、累积哺乳时间短及情绪不稳定是乳腺增生症的危险因素[1]。
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的经验总结

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的经验总结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乳腺增生在女性中日益普遍。
中医学认为,乳腺增生是由气滞血瘀、肝郁化热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因此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的重要方法。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中医医生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将对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的经验进行总结。
一、乳腺增生的辨证类型1. 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是乳腺增生的常见证型,患者常伴有乳房胀痛、乳块明显、经前加重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川芎、当归、红花等,同时可运用针灸疗法,如血分通经、气分升降等。
2. 肝郁化热型肝郁化热型是乳腺增生的常见证型,患者常伴有乳房胀痛、乳块不明显、情绪焦躁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清热解郁的中药,如丹参、柴胡等,同时可运用耳针疗法,如祛火降压等。
3. 气滞湿阻型气滞湿阻型是乳腺增生的常见证型,患者常伴有乳房沉重、乳块较软、不适加重于下半月经期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理气利湿的中药,如香附、苍术等,同时可运用艾灸疗法,如温经散寒等。
4. 脾虚湿困型脾虚湿困型是乳腺增生的常见证型,患者常伴有乳房疼痛无块、舌苔厚腻、食欲不振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健脾祛湿的中药,如党参、茯苓等,同时可运用推拿疗法,如脾胃调气等。
二、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的经验1. 综合调理中医治疗乳腺增生强调整体调理,不仅要针对乳腺病变进行治疗,还要注重调节患者的情绪、饮食和生活习惯等因素。
例如建议患者避免寒冷刺激、情绪波动等有利于病情恶化的因素,同时鼓励患者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2. 中药治疗中医常常采用中药疗法治疗乳腺增生,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选用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郁、理气利湿、健脾祛湿等功效的中药。
通常在方剂中配伍使用多种中药,以增强疗效。
患者在药物治疗期间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避免药物滥用或中断治疗。
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作为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在乳腺增生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舒缓乳腺疼痛、改善乳房组织的血液循环等效果。
中医与苗医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分析

中医与苗医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分析【摘要】乳腺增生症是常见的妇科疾病,给女性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困扰。
中医和苗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和治疗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中医注重调理气血,通经络,以中药和针灸为主要治疗手段;苗医则强调病因病机的辨证施治,常用药物疗法和外治疗法。
虽然中医和苗医的治疗方法有所不同,但在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上存在一致性,都认为情志不畅、气血不足、肝胆郁结等是其发病原因。
通过比较两种医学对该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和交流提供借鉴,发挥中医与苗医在乳腺增生症治疗中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关键词】乳腺增生症、中医、苗医、治疗方法、比较、一致性、差异性、综合认识、作用、研究、交流。
1. 引言1.1 乳腺增生症的现状乳腺增生症是一种常见的乳腺疾病,多见于生育期妇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乳腺增生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给女性朋友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据统计,我国约有近一半以上的女性患有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症。
乳腺增生症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胀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乳腺增生症的发病原因复杂,既与遗传因素有关,又与内分泌失调、精神压力、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乳腺增生症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但仍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传统的治疗手段往往以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治疗效果有限且易出现复发。
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亟需进一步探讨和完善,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中医和苗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乳腺增生症的治疗中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这将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也有望为乳腺增生症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1.2 中医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乳腺增生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主要特征是乳房组织增生导致乳房肿块,疼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乳腺增生症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气血不畅、气滞血瘀、湿热蕴结等多种因素导致,其中以气滞血瘀为主要病机。
乳腺增生病中医发病机制与防治思路浅探

月 故有 子 。” 肾气 亏 虚 , 天癸 不 气滞、 瘀、 血 痰凝 为发 病 之 标 , 要 和 肝 、 胃 、 、 太 冲脉盛 , 事 以时下 , 主 脾 肾 冲 气 积 胞 既可 出 冲任 相 关 。 临床 以肝 郁 气 滞 , 痰凝 血 瘀 型 和 肾气 不 充 , 任失 调 , 血瘀 滞 , 聚于乳 房 、 宫 ,
足, 冲任失 调 型多见 。 11 肝 郁 气滞 . . 痰凝 血瘀 现 经 期 紊 乱 、 量 减 少 、 色 淡 红 等 胞 宫 不 充 的 症 经 经 中 医学认 为 :乳 房 属 足 候 , “ 又可 出现 乳房 结块 、 经前 胀痛 的乳癖症 候 。肝 肾
阳 明 胃经 , 头 属 足 厥 阴肝 经 。 ” 《 枢 ・ 脉第 同源 . 乳 如 灵 经 肝藏 血 而 主疏 泄 的功 能 有 赖于 肾气 的 温煦 资
富 的 临床 经验 。 着 独特 的优 势 和 巨 大 的潜 力 。 现 轴 。 相影 响 , 有 互 肾是轴 的核 心 。 肾气化 生 天癸 , 癸 天 藏 天 就 乳 腺 增 生 病 的 中 医 发 病 机 制 与 防 治 思 路 探 讨 于 源于 先天 . 之于 肾 。 癸激 发 冲任通 盛 。冲任二 脉 下 起 胞 宫 , 连 乳 房 。 互 贯 通 , 理 活 动 息 息 相 上 相 生 下。
乳腺增生病的中医治疗

2 12 术后护理 ..
密切观察患者 的生命体 征 , 持续 2 4 h心 电、
血 压 、 温 监 测 , 刺 部 位 的 伤 口情 况 , 流 管 是 否 通 畅 , 体 穿 引 引流 液 的颜 色 、 质 和 量 , 性 并做 好 相 应 的 护理 记 录 。病 情 发 生 变 化 时 及 时报告医生进行相应的处理。
现将近年来登记并 经随访 的 5 3例患者介绍如下 。 5
1 临床 资料
一
会 宁 7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0 ) 3 70
样 受 机 体 内 分 泌周 期 性 的调 节 , 且 受 内 分 泌 环 境 影 响 而 产 并
生相应 的周期性改 变。如果卵巢功 能失 调 , 黄体素 与雌激 素的 比例失调 , 即黄体素分泌下 降 , 雌激 素相 对增 高 , 出现乳腺组 织
者, 随气 留住 , 故有是名也 。多外因六邪 , 营卫气血 凝郁 , 内因七 情, 忧忿怒 气, 湿痰瘀滞 , 山岚水气 而成 。……坚硬 推之不易者 ,
名 石 瘤 。 …… 石 瘤 海 藻 玉 壶 汤 主 之 。 原 方 组 成 为 : 藻 、 皮 、 ” 海 陈
贝母 、 连翘 、 昆布 、 半夏 、 青皮 、 活 、 独 川芎 、 当归、 草各一 钱 , 甘 海 带五分 。水二钟 , 煎八 分 , 病上 下 , 前后 服之。祖 国医学认 量 食 为, 无论瘿瘤还是乳癖 , 其病 因病机相 同 , 因此笔 者采用 了上 方 加入黄药子( 现代药理研究黄药子能够抗肿瘤 、 抗癌 、 抗菌 , 于 用
2 2 病情监测 .
老年甲减症状常常不典 型 , 本例 患者开始住 院
志清楚 , 精神萎靡 , 不能平 卧, 消瘦 , 乏力 , 体 : 查 体温 3 . 5 8℃ , 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增生
一、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命名
乳腺增生病在中医学中称乳癖。
二、中医对乳腺增生病因病机的认识
1、肾为先天之本,五脏精气之源,全身元气之根。
天癸化于肾气,激发通顺冲任之脉,连接肾气-天癸-冲任之女子性轴。
经、孕、产、乳屡伤精血,或后天失养,房事不节,冲任失调,肾气不足。
2、情志因素因情志抑郁,久郁伤肝,或受精神刺激暴躁易怒,均可使肝气郁结,胸胁脉络气机不利,郁结乳房。
3.饮食失宜女子乳房属于胃,乳头属于肝,脾胃为后天之本,过食肥甘味厚化湿,久则脾胃虚弱,脾虚则化生气血无力,蕴湿成痰,气滞痰凝,瘀滞乳络中成块。
个人总结:以上三个病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出现身体机能下降之“虚”,及其“痰饮、瘀血”之病理产物,“虚”与“痰饮、瘀血”之邪互为因果、共同作用,产生乳癖。
分析如下图1所示:
图1
三、中医证治
参考书籍:
1、马宝璋、齐聪.中医妇科学第八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