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抗体工程概论
抗体工程意义

抗体工程意义摘要:一、抗体工程概述二、抗体工程的意义1.疾病诊断与治疗2.生物安全与防御3.生物研究与发展三、抗体工程发展现状与展望四、我国抗体工程的发展正文:抗体工程是一种生物技术,旨在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制备具有特定抗原结合能力的抗体。
抗体工程在医学、生物学和农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抗体工程的意义、发展现状与展望以及我国抗体工程的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抗体工程概述抗体工程主要利用重组DNA技术,将编码抗体的基因片段克隆到表达载体中,转染到细胞中表达,从而获得具有特定功能的抗体。
这种技术使得科学家可以大规模制备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的抗体,为研究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二、抗体工程的意义1.疾病诊断与治疗抗体工程为制备针对各种疾病的特异性抗体提供了可能。
例如,制备针对肿瘤细胞的抗体,可以用于癌症的诊断和治疗;制备针对病原体的抗体,可用于疫苗研究和病原体检测。
2.生物安全与防御抗体工程在生物安全和防御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制备针对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抗体,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相关传染病;制备针对生物毒素的抗体,可以用于中毒解毒和生物恐怖事件的应对。
3.生物研究与发展抗体工程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例如,制备针对特定蛋白质的抗体,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研究目标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制备具有特定功能的抗体,可以用于蛋白质药物的开发和生物传感器的研制。
三、抗体工程发展现状与展望近年来,抗体工程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重视,各国纷纷加大研究力度。
目前,抗体药物已成为生物制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份额持续增长。
此外,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等新型抗体的研发成为热点,为疾病治疗带来新希望。
四、我国抗体工程的发展我国抗体工程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抗体工程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
在抗体药物研发、生产和销售方面,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
同时,政府加大对生物制药产业的扶持力度,为我国抗体工程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创新抗体工程技术在免疫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创新抗体工程技术在免疫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引言:免疫疾病是指由于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然而这些治疗方法存在副作用和局限性。
近年来,创新抗体工程技术的发展为免疫疾病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介绍抗体工程技术的原理和在免疫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1. 抗体工程技术的原理抗体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识别和结合特定的抗原。
抗体工程技术通过改变抗体的结构和功能,使其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主要的抗体工程技术包括单克隆抗体技术、嵌合抗体技术和人源化抗体技术。
单克隆抗体技术是通过克隆和表达单一抗体细胞株来获得具有单一特异性的抗体。
这种技术可以大规模生产具有相同抗原结合位点的抗体,从而提高治疗的一致性和效果。
嵌合抗体技术是将人源抗体的可变区域与小鼠抗体的恒定区域结合,形成具有人源性的嵌合抗体。
这种技术可以减少抗原抗体反应和免疫原性,提高抗体的稳定性和生物活性。
人源化抗体技术是通过改造小鼠抗体的框架区域和人源化的CDR(互补决定区)来获得具有人源性的抗体。
这种技术可以减少免疫原性反应,并增加抗体的亲和力和稳定性。
2. 抗体工程技术在免疫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抗体工程技术在免疫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免疫调节剂抗体工程技术可以用于开发免疫调节剂,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治疗免疫疾病。
例如,通过抑制T细胞活化的抗体,可以减少免疫疾病的病理反应。
2.2 靶向治疗抗体工程技术可以通过设计特异性的抗体,将药物或放射性同位素等载体结合到抗体上,实现对免疫疾病相关细胞或分子的靶向治疗。
例如,通过将药物结合到抗体上,可以将药物直接送达到病变部位,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
2.3 免疫检测抗体工程技术可以用于开发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的免疫检测方法,用于早期诊断和预测免疫疾病的发展。
例如,通过检测特定抗体的水平可以判断免疫疾病的活动性和预后。
抗体工程简答

(3)单链抗体( ScFv):具有良好的结合性,但有时ScFv比其亲本抗体的亲和力明显降低,并常常显示聚集倾向,尤其在37℃是稳定性极差。
(4)单区抗体(Single domain antibody):优越性在于(1)分子量进一步减小,(2)操作简便,避免了Fv段需分别克隆轻链和重链可变区基因的麻烦。(3)较ScFv稳定。
2. 基因工程抗体技术: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用DNA重组技术对已有的单克隆抗体进行改造,包括鼠单克隆抗体的人源化、小分子抗体及抗体融合蛋白的制备;二是用抗体库技术筛选新的单克隆抗体和对抗体性能的改良。
3.抗体库技术:抗体库技术的主导内容是将某种动物的所有抗体可变区基因克隆在质粒或噬菌体中表达,利用不同的抗原筛选出携带特异抗体基因的克隆,从而获得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另一条是补救途径,补救途径合成DNA需依赖次黄嘌呤、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等DNA前体的存在,而且细胞内要有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苷转移酶(HGPRT)和胸腺嘧啶核苷激酶(TK)催化次黄嘌呤和胸腺嘧啶核苷生成相应的核苷酸,两种酶缺一不可。
用两种突变细胞株,一种缺失TK酶,但保留HGPRT酶,另一种则相反,缺失HGPRT酶,但保留TK酶,在通常培养条件下,因为细胞可利用叶酸经主要合成途径合成DNA,所以这些酶的缺失对细胞生存并无影响。只要当这要合成途径被甲氨蝶呤封闭时,具有酶缺失的这些细胞便不能存活。若将这两种细胞融合,只有杂交瘤细胞能在HAT培养液中生存。因为一种亲代细胞补充了另一种亲代细胞的酶缺失,因此杂交瘤细胞能在筛选培养基中存活。没有融合的亲代细胞,或相同亲代细胞融合后产生的同核体则不能存活,因为他们仍然缺失TK酶或HGPRT酶。这样就可以筛选出杂交瘤细胞。
↓
磁珠-链亲和素-生物素-抗原-抗体生物素-抗原-抗体+ 磁珠-链亲和素
抗体工程制药

Adapted from M
ilstein (1980)
Scientific American
, Oct. p.58
1
2
3
4
m
m
m
m
1
2
3
4
oclonal
antibodies
Cell fusion
Spleen cells
+
Myeloma
x
Antiseum
Antigen
Immunization
1
2
3
4
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
Pure single Ab
After immunization, the mouse spleen contains B cells producing
specific antibodies.
Each B cell produces only one kind of antibody, which binds to i
原理:将同位素分析的高灵敏度与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相结合,以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物的标记免疫测定方法。 放射免疫测定原理示意图
2.克隆化 为提高筛选出来的阳性克隆的稳定性,将单个细胞通过无性繁殖而获得细胞集团的整个培养过程。 有限稀释法:通过一系列稀释,使每个细胞培养孔平均只含一个细胞,而分离细胞 软琼脂法:将杂交瘤细胞悬液分散在半固体营养琼脂糖上,使呈单个细胞定位生长繁殖,以达到克隆化的目的。
HAT培养基: H 为次黄嘌呤,是HGPRT的底物,为DNA合成提供原料(核苷酸旁路合成原料) A 可阻断正常的DNA合成(嘌呤及TMP合成受抑制) T 在胸苷激酶(TK)的作用下生成胸腺嘧啶核苷酸,为DNA合成提供原料
生物工程的抗体工程

生物工程的抗体工程生物工程是应用工程学原理和生命科学知识,通过改变或利用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如DNA、RNA)以及其代谢产物制造药物,改进农业生产或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技术。
而抗体工程是生物工程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利用对抗体的理解和工程化的方法来设计、生产和改良抗体,以应用于医疗诊断、治疗和疫苗研发等领域。
一、抗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抗体,也称免疫球蛋白,是一种由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特异性蛋白质。
它由两个重链和两个轻链组成,每条链上包含一个可变区和一个恒定区。
抗体通过识别和结合病原体、细胞表面抗原或其他外源性物质来发挥免疫功能。
具体而言,抗体可以通过中和病原体、激活免疫细胞或为其他免疫效应分子(如补体)的结合提供平台等方式,来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二、抗体工程的目标和方法抗体工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改变或改良抗体的结构,以使其表现出更好的疗效、减少副作用、提高稳定性等特性,在医疗和生产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方法。
1. 重组抗体重组抗体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抗体的编码基因导入到表达系统中,使其在非哺乳动物细胞或真核细胞中进行表达,并通过纯化和检测步骤获得的人工合成的抗体。
这种方法可以避免从动物体内提取抗体的繁琐过程,而且可调控性更强,可在较大规模上生产高纯度的单克隆抗体。
2. 人源化抗体人源化抗体是指通过重组技术将小鼠抗体的可变区与人源性抗体的恒定区结合,形成一种以人源性为主体的抗体。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小鼠源抗体在人体内产生的免疫原性反应,提高抗体的耐受性和稳定性。
3. 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是指通过体外或体内杂交瘤技术,获得具有相同特异性和亲和性的抗体产生的B细胞克隆。
单克隆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性,可用于精确诊断和靶向治疗。
4. 工程化抗体工程化抗体是通过对抗体基因进行改造,改变抗体的结构和性质。
比如引入一个特定的氨基酸残基,增强抗体的稳定性;或者改变抗体的亲和力和效价,提高治疗效果。
抗体工程 - 1

B淋巴细胞 融合
骨髓瘤细胞
多种杂交细胞
选择培养基上培养
专一抗体 检验阳性 专一抗体 检验阳性 分开不同杂交细胞,克隆 专一抗体,检验阳性细胞 体外培养
克隆杂交细胞
注射到小鼠体内
单克隆抗体
基因工程抗体
基因工程抗体制备
基因工程抗体(Genetic engineering antibody)
根据研究者的意图,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在
抗体攻击病毒
凝 集 细 菌
抗 SARS 的单抗 SARS-CoV
整体水平抗体生成技术
多克隆抗体(抗血清)
细胞工程抗体生成技术
单克隆抗体
嵌合抗体、改形抗体
基因工程抗体生成技术
“小型化抗体”(单链抗体)
组合抗体库技术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 抗体真核表达技术
多克隆抗体
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基因水平,对免疫球蛋白基因进行切割、拼接或 修饰后导入受体细胞进行表达,产生新型抗体。 主要包括嵌合抗体、单链抗体、人源化抗体、双 价抗体和双特异性抗体。
一、人源化抗体
将小鼠Ig基因敲除,转染人Ig基因,在
小鼠体内产生人Ab,再经杂交瘤技术,产生
大量完全人源化抗体
(一)嵌合抗体
方法: 从杂交瘤细胞分离出功能性可变区基因,与人Ig恒定 区基因连接,插入适当表达载体,转染宿主细胞,表达人 -鼠嵌合抗体 特点: 减少了鼠源性抗体的免疫原性 保留了亲本抗体特异性结合抗原的能力
小结
杂交瘤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的原理是利用聚乙二
醇作为细胞融合剂,使免疫的小鼠脾细 胞与具有在体 外不断繁殖能力的小鼠骨髓瘤细胞融为一 体,在HAT 选择性培养基的作用下,只让融合成功的杂交瘤细胞 生长,经过反复的免疫学检测筛选和单个细胞培养 (克隆化),最终获得既能产生所需单克隆抗体,又能 不断繁殖的杂交瘤 细胞系,将这种细胞扩大培养,接 种于小鼠腹腔,在其产生的腹水中即可得到高效价的
抗体工程概述

它是在PCR技术和Phage Display的基础上实现的。
抗体种类
鼠单抗 鼠单抗 人-鼠嵌合Fab 人源化抗体 人-鼠嵌合抗体 人-鼠嵌合抗体 人-鼠嵌合抗体 人源化抗体 人源化抗体 兔多抗 人源化抗体化 疗药物交联物 人源化抗体
靶向抗原
CD3 17-1A 血小板受体 ⅡbⅢa CD25 CD20 CD25 TNF-α HER-2 RSV F蛋白 CD33
3 小分子抗体
小分子抗体包括Fab、Fv或ScFv、单域抗体及最 小识别单位等几种。 小分子抗体有很多优点:
可以用细菌发酵生产,成本低; 分子小,穿透力强; 不含Fc,没有Fc带来的效应; 在体内循环的半衰期短,易清除,利于解毒排出; 易于与毒素或酶基因连接,便于直接获得免疫毒素或 酶标抗体等。
Fab
适应症
移植排斥 大肠癌 冠心病 移植排斥 淋巴瘤 移植排斥 炎症性肠病类 风湿关节炎 乳腺癌 RSV感染 移植排斥 淋巴瘤
批准日期
1986 1995 1994 1997 1997 1998 1998 1999 1998 1998 1998 2000
Campath
CD52
淋巴瘤
2001
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制药
(3)单域抗体
即为VH,约为完整分子的1/12。它只由一个结构 域构成,故称单域抗体。单域抗体尽管亲和力有所 降低,但仍保持着原单抗的特异性。
VH
(4)最小识别单位
约为完整分子的1/80-1/70大小,一般由一个CDR 构成,它也保持着抗体的特异性。
CDR
4 双特异抗体和多价抗体
双链抗体 (Diabody)一词最早由Hollinger等于
抗体工程技术的原理与实践

抗体工程技术的原理与实践抗体是一种由免疫系统分泌的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的蛋白质。
它们能够识别和结合不同的抗原,并帮助身体抵御病原菌和异物的侵袭。
由于其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抗体可以在医疗和科研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血清和小鼠获得抗体的方式显然不够高效和可控,因此科学家们使用抗体工程技术制造具有特定特性的定制化抗体,从而推动了医疗和生物学领域的许多进展。
1. 抗体工程技术的原理抗体由两个重链和两个轻链合成,每个链包含特定的变量区和常量区。
变量区是抗体结合抗原的部分,其序列多样性决定了抗体的特异性。
常量区规定了抗体的生物学特性,如亲和力、毒性、免疫复合物形成和血清半衰期等。
抗体工程技术的目标是通过改变抗体的特异性和常量区特性,使其更适合特定的应用,如治疗某种疾病或诊断某种病理状态。
抗体工程技术的基本方法包括链重组、选择性剪切和点突变等。
链重组就是将不同源的重链和轻链重新组合,生成新的抗体。
通过这种方法,科学家们可以生成具有原抗体类似结构的人源化抗体。
对于临床应用而言,人源化抗体有很大的优势,因为它们可以更好地被人体系统识别和清除,从而降低了过敏反应和抗原性损失的风险。
选择性剪切是指利用蛋白酶或重组DNA技术,对抗体分子进行修剪,删除不需要的结构并改变其生物学性质。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生成Fv分子(抗原结合片段),西蒙化抗体(可以同时结合多个抗原,从而提高特异性和亲和力)、抗体片段等。
点突变是指在抗体基因序列特定位置有选择地改变氨基酸残基以改变抗体结合能力、亲和力、特异性和稳定性等性质。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逐步优化,来得到最优的抗体。
2. 抗体工程技术的实践抗体工程技术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功的应用,尤其是在癌症治疗方面。
最具代表性的成功案例是针对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治疗的Trastuzumab药物。
这种药物可以结合HER2受体并进行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抗体依赖性细胞杀死、补体依赖性细胞杀死等效应。
这种药物已经被批准用于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和胃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受到抗原刺激后,具有相 应抗体(受体)的细胞群体被 选择并发生克隆性增殖,在 抗原的反复刺激下,抗体基 因的v区发生高频率的突变, 具有高亲和力抗体的细胞群 体选择性增殖,抗体进行类 别转换(class switch),终 至抗体成熟
1.1 抗体研究的历史
1.1.3 抗体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抗体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抗体研究的历史
1939年Tiseluis和Kabat采用电泳方法证实 抗体的活性存在于泳动度最慢的血清组分, 称为γ球蛋白(gammaglobulin 丙种球蛋 白)。 免疫后的抗血清的电泳图形中,γ球蛋白 明显增高,抗血清经相应抗原吸收后再电 泳,其γ球蛋白水平又恢复到与正常血清 图形相同。
抗体研究的历史
Von Rehring 1901 年 首位获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者 Kitasato
抗体研究的历史
随后引入抗体(antibody)一词,泛指抗
毒素一类的物质,而将引起相应抗体产生 的物质称为抗原(antigen)
抗体研究的历史
1896年Gruber和Durham发现了凝集细菌的 特异性抗体,称为凝集素。 1897年Kraus发现可与相应抗原形成沉淀反 应的抗体,称为沉淀素。 于是认识到毒素及细菌之外的众多蛋白质 均可诱导相应抗体的生成,是一种广义的 免疫现象。 直至上世纪30年代,“抗体”一词才得以 通用
抗体产生技术
1989年的英国剑桥Winter小组与Scripps研 究所Lerner小组创造性的工作:
他们采用PCR方法克隆机体全部的抗体基因, 并重组于原核表达载体中,以标记抗原即 可筛选到相应抗体,当时称为组合抗体库
技术。
抗体产生技术
90年代初期,这一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即将抗体基因(VH或Fd)与单链噬菌体的外 壳蛋白融合并表达于噬菌体表面,以固相 化的抗原吸附相对应的噬菌体抗体,经多 次“吸附—洗脱—扩增”即可获得所需抗 体。
抗体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日本学者利根川进 (Tonegawa Susumu)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研 究了B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抗体基因结构的 变化,阐明了免疫球蛋白的v区基因的重排 与突变构成其无限组合的可能性,从而解 释了抗体多样性的起源。
抗体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不敢冒险的人,或者只会考试得分的人, 是不适合科学研究的。” “科学家的最重要的才能是要有怀疑的能 力,还要有丰富的想像力。”
抗体研究的历史
1930年Breinl与Haurowitz提出模板学说, 认为抗原是抗体合成的模板,前者指导后 者特异氨基酸顺序的组合。 Linu Pauling对此学说加以发展,认为抗 原类似铸模,已经形成的多肽链环绕其卷 曲形成适当的三维构型,后者决定抗原抗 体间的特异反应。由于这一学说的核心思 想是抗体的信息直接来源于抗原,因此称 之为直接模板学说。
抗体产生技术
该技术的普及使得众多科学家通过细胞工 程可以在体外定向地制备各种单克隆抗体 (mono—clonal antibody,McAb)。 由于McAb特异性强,性质均—,易于大量 生产,在生命科学研究及医学实践方面作 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形成产业,成为生物 技术的重要支柱之—。
原理
抗体产生技术
抗体研究的历史
1941年病毒学家Macfarlane Burnet提出 间接模板学说,认为抗原可能诱导合成球 蛋白所需酶的适应性修饰,从而导致特异 性抗体的生成。
抗体研究的历史
1949年Bernet及Frank Fenner进而修改了 这一理论,认为抗原可能通过对遗传物质 的作用,间接指导抗体的合成。
198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因“发现抗体多样性的遗传学原理” 而获奖。
1.1.4 抗体产生技术
1975年Köhler及Milstein建立了B淋巴细胞 杂交瘤技术,这是抗体产生的重大技术革 命。
Milstein shared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in 1984 with Niels K. Jerne and Georges Köhler.
抗体研究的历史
1888年Emile Roux及A1exander Yersin由 白喉杆菌的培养上清中分离到可溶性毒素, 后者注入动物体内可引起典型的白喉发病 症状。
抗体研究的历史
Von Rehring及其同事Kitasato(北里)报告, 以白喉或破伤风毒素免疫动物后,其血中可产 生一种中和毒素的物质,能阻止毒素引发的疾 病。 来自实验动物的抗毒素血清用于感染的患儿, 获得明显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在发病的早期。 于是将能中和毒素的物质称为抗毒素 (antitoxin).
1958年牛津大学的Rodney R. Porter以木 瓜蛋白酶(papain)水解抗体分子,获得两 个Fab (fragment antigen binding)和一个 Fc (fragment crystalline)片段.前者具 有与相应抗原结合的功能,后片则具有其 他生物学功能。
抗体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抗体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抗体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在此基础上Porter、Edelman及众多实验室 均致力于免疫球蛋白氨基酸序列的阐明。 1969年.Edelman及其同事最终成功地解出 了免疫球蛋白的一级序列,并发现免疫球蛋 白是由若干功能区(domain,域)所构成的, 与抗原结合的功能区具有较高的变异性.其 他功能区则相对保守。
抗体研究的历史
1958年Burnet、David Talmadge与Joshua Lederberg提出了著名的克隆选择学说。其中心 思想为: 抗体是天然产物,以受体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表 而,抗原可与之选择性地反应。 抗原与相应抗体受体的反应可导致细胞克隆性 增殖,该群体具有相同的抗体特异性,其中某些 细胞克隆分化为抗体生成细胞,另一些形成免 疫记忆细胞以参加之后的二次免疫反应。
抗体研究的历史
抗体是一个生物学的和功能的概念,可理 解为能与相应抗原特异结合的具有免疫功 能的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则主要是一个结构概念
抗体研究的历史
1.1.2 抗体生成的理论
抗体研究的历史
1897年Paul Ehrlich即提出侧链学说: 抗体是大分子物质,其与相应抗原的特异 反应依赖于互补的化学结构。 抗体是天然存在于机体内的物质,它们以 侧链的形式位于细胞表面,其功能类似 “受体”. 当抗体“受体”被适当抗原选择后,抗体 即由细胞表面脱落,并大量产生进入血循 环。
抗体研究的历史
该学说认为,免疫耐受是由于自身抗原或 胚胎成熟过程中引入的抗原所致的“克隆 流产”。 随后数年间,克隆选择学说逐步被实验所 证实,并得到学术界的广泛承认。
抗体的生成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
在未受抗原刺激之前,机体所具有的多样 性抗体生成细胞群体可看作一个初级库 (repertoire),其所包含的信息是由亿万 年进化及遗传决定的。
?
抗体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洛克菲勒大学的Gerald M.Edelman采用 来自骨髓瘤患者的均质免疫球蛋白,经还 原后证实其含有轻链及重链,并指出骨髓 瘤患者尿中的本周蛋白(Bence-Jones protein )类似抗体的轻链。 Porter及其同事进一步证实免疫球蛋白含 有两条重链及两条轻链。
1955年Niels Jerne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 该学说继承了Paul Ehrlich的部分观点, 认为机体能够合成少量的众多特异性不同 的抗体,它们进入血液循环即成为“天然 抗体”。这些抗体的作用在于可选择性地 与相应抗原发生反应,进而将抗原转运至 机体某处的细胞,从而诱发特异性相同的 抗体的大量合成。 加强免疫时,由于血循环中存在着较多的 抗体“载体”,而且抗原可能优先选择亲 和力较高的抗体,这就可以解释二次免疫 反应的快速及抗体质量的变化。
概论
5.哮喘、牛皮癣、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 性红斑狼疮、 急性心梗、脓毒症、多发 性硬化症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6.抗独特型抗体作为分子疫苗治疗肿瘤; 7.多功能抗体(双特异抗体、三特异抗体、 抗体细胞因子融合蛋白、抗体酶等)的特 殊用途。
1.1 抗体研究的历史Leabharlann 1.1.1 抗体一词的由来
1. 抗体与抗原
Antigen and antibody
1. 抗体与抗原
1.1 1.2 1.3 1.4
抗体研究的历史 抗体生成的细胞(免疫)学基础 抗体生成的调节 抗原
概论
抗体工程:通过对抗体分子结构和功 能关系的研究,有计划地对抗体基因 序列进行改造,改善抗体的某些功能 的技术。 抗体工程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杂交瘤技术 基因工程抗体技术 抗体库技术
抗体产生技术
技术进一步改进:
采用同源重组技术将小鼠胚胎干细胞(ES)的小 鼠Ig基因敲除(knock out) 采用融合技术将YAC(酵母人工染色体(yeast artificial chromosome) )库中的大片段人 Ig基因(200Mb)导入
抗体产生技术
筛选后代即可获得免疫后仅产生人抗体的 转基因小鼠。
1.2 抗体生成的 细胞(免疫)学基础
1.2.1免疫系统
免 疫 系 统
免疫系统
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是由淋巴组织及器官 构成的. 可分为生发淋巴器官及周缘淋巴器官. 前者包括骨髓和胸腺,后者包括淋巴结、 脾、与粘膜及皮肤相关的淋巴组织。 淋巴细胞还散在于除中枢神经系统外的结 缔组织中。 鸟类的生发淋巴器官尚包括法氏囊,为B细 胞成熟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