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明亮的人》阅读指导授课材料
王开岭《精神明亮的人》阅读练习及答案(山东省德州市中考题)

(五)精神明亮的人王开岭①十九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居斯塔夫·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
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
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②“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碎然绊倒了。
③一位以“面壁写作”为誓志的世界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寻常不过的晨曦之降视若一件盛事,当作一门必修课来迎对……为什么?4它像一盆水泼醒了我,浑身打个激凌。
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着它——5陪伴你的,有刚刚苏醒的树木,略含咸味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湿的土腥味,清脆的雀啾,充满果汁的空气……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怒放的凌霄,绛紫或淡蓝的牵牛花,隐隐颤栗的棘条,月挂树梢的氤氲,那蛋壳般薄薄的静……6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偃息”和“孕育”;而日出,则象征着一种“诞生”,一种“升矗”和“伊始”,乃富有动感、汁液和青春性的一个词。
它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充满了新的热力。
7正像分娩决不重复,“日出”也从不重复。
它拒绝抄袭和雷同,因为它是艺术,是大自然的最重视的一幅杰作。
8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澈、最鲜泽、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生命最易受鼓舞、最能添置信心和热望的时刻,也是最能让青春荡漾、幻念勃发的时刻。
像含有神性的水晶球,它唤醒了我们对生命的原初印象,唤醒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使我们看到远方的事物,看清了险些忘却的东西,看清了梦想、光阴、生机和道路……9迎接晨曦,不仅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作用于生命的一轮撞击。
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认真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清新的感受。
10“按时看日出”,乃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精神明亮的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记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精神明亮人阅读指导授课材料

精神明亮人阅读指导授课材料《精神明亮的人》阅读指导授课材料一、作者简介王开岭,男,1969年出生,山东人。
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策划,《社会记录》、《新闻会客厅》等栏目指导,《看见》栏目主编。
其散文和思想随笔等作品被录入数百种国内外选集和大中学教材,入选多届中国散文排行榜。
著有散文随笔自选集《精神明亮的人》、《激动的舌头》、《跟随勇敢的心》等。
二、《精神明亮的人》片段赏读(有删改)1.《精神明亮的人》片段“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
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着它……陪伴你的,有刚刚苏醒的树木,略含咸味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湿的土腥味,清脆的雀啼,仍在饶舌的空气……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红或蓝的牵牛花,一两滴被蛐声惊落的露珠,那蛋壳般薄薄的静……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澈、最鲜泽、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生命最易受鼓舞、最能添置信心和热望的时刻,也是最能让人青春荡漾的时刻。
像含有神性的水晶球,它唤醒了我们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使我们看到远方的事物,看清了险些忘却的东西,看清了梦想、光阴、生机和道路……“按时看日出”,是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种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透过那橘色晨曦,我触摸到了一幅优美剪影: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2.《人类如何消费星空》片段数千年来,对月亮,民间所作的都是一种文化注视和精神打量,属于诗意和美学的范畴。
但最近的一件事,却改变了这一传统:有人以实物和商品的方式消费她,成立“月球大使馆”,公然出售月球的地皮。
在我心目中,“月亮”和“月球”永远两回事。
前者为一美学名词,是审美的结果;后者为一物性名词,是一地理属性的概念,是实用的结果。
当民间开始更多地使用“月球”而非“月亮”的时候,这说明了什么?在现代人的精神图谱中,拜物性和功利性正愈发显赫!几千年来,月亮,以其温美恬静的面容,悬挂于我们的人文视野中。
2019秋语文高中粤教版必修1课件:1 精神明亮的人

②拖拖拉拉是一种不良的习惯,我们要竭.力.改正它。( × )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自主预习
课文图解
合作探究
(3)慵懒 懒散 辨析慵懒,是形容词,懒散不振作。懒散,是形容词,指精神松懈,行 动散漫。
判断正误:①我们绝不能懒.散.拖沓,无所作为,而应该刻苦努力, 奋发向上,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 )
。
问题导学 写法探究 积累与运用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提示:关爱自然,珍爱自然;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善待生命,博爱平 等。为一条鱼辩护,就等于在为一切生命的尊严辩护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问题导学 写法探究 积累与运用
(2)行走山水间,凝眸处,都是漂泊者载酒江湖的萍踪浪迹。这些 官场失势、情场失意、商场失利的文人,经过一番红尘的折腾后, 身心俱疲,志坠青云,愤世伤心之余,一脚踏进江湖,寄情山水,托志万 象,逍遥去也。“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天子呼来不上 船,自言臣是酒中仙。”那是何等的桀傲放荡,自在快活!山的伟岸强 劲,山的独立异世,山的傲笑天地风云,水的温婉与柔媚,水的秀雅与 奇异,水的苍凉与神秘,又恰恰迎合了文人的秉性,响应了他们内在 的精神理想,使之思想情怀找到了可供寄托、归依和宣泄的家园, 山水成为他们驰骋个性精神、张扬生命理想最自由的场所和最广 阔的天地。他们临风弄月的古韵行吟,飞龙舞凤的斑驳陈迹,为自 然的山水附丽了浓郁得化不开的人文色彩,一山一水、一园一亭、 一花一草、一石一木,因此都具有了强烈的生命激情、历史印迹、 文化渊源和传奇色彩。
问题导学 写法探究 积累与运用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1)2010年2月,在瑞士的苏黎世法院,当地一位代表宠物、饲养动
精神明亮的人

思考:日出和精神明亮的关系?
看日出:对自理解文章结构
1-9段:以福楼拜为例,论述看日出带来的作用。(关注题目) 10:对比,引出后文,现代人无法从看日出 11-15:看不到日出带来的原因
文本解读
目录
CONTENTS
①十九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 灯的木屋里,居斯塔夫·福楼拜在给最亲密 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 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 这样)。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 衣,在寂静的书房里……
②“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碎然绊倒了。
③一位以“面壁写作”为誓志的世界文豪一个 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 把再寻常不过的晨曦之降视若一件盛事,当作 一门必修课来迎对……为什么?
但这个闪念并没有打动你,你丝毫不关心它,你早已 被沉重的身体击垮了,眼皮浮肿,头昏脑涨,除了赶紧找 地儿睡一觉,你什么也不想,一刻也不愿再多待……
疲惫的精神状态
12或许还有其他的机会,比如登泰山、游黄山什么的: 蹲在人山人海中,蜷在租来的军大衣里,无聊而焦急 地看夜光表,熬上一宿。终于,当人群开始骚动,在 啧啧称奇的欢呼声中,大幕拉开,期待已久的演出开 始了……然而,这一切都是在混乱、嘈杂、人声鼎沸 和拥挤不堪中进行的。越过无数的后脑勺和下巴,你 终于看到了。美是美,但就是感觉有点儿不对劲。
精神明亮的人
文-王开岭
整体感知
目录
CONTENTS
一、关注重点段落
1、内容上、结构上起作用的上位语意。
⑨透过那橘色的晨曦,我看到了一个虔诚的身影:一个人在用一种庄严 的仪式迎接日出,以此表达他对自然与生命的理解。 ⑩与福楼拜相比,我们对自然又是怎样的态度呢?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 中,有过多少次沐浴晨曦的体验?我们创造过多少这样的机会?
精神明亮的人

精彩摘录
王开岭的文章篇篇值得一读,因为其文风之优美,语言之生动,思想之深刻, 都是少见的。
《精神明亮的人》这本书是王开岭的散文作品集,其中每一篇作品都充满了 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性的关怀。以下是其中的一些精彩摘录:
“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即使处于黑暗中,也不会忘记头顶的光明。”这句话 表达了作者对精神力量的坚定信念,认为即使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只要保持内心 的光明,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在书中,格非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那些具有精神力量的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这些人物包 括他的母亲、老师、朋友以及一些陌生人。通过这些人物的描绘,格非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理解和 感悟。
书中的文章都以独立的主题和情感为基础,但整体上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从作者的成长经 历到对人生的思考,从对亲情的感悟到对友情的理解,每个主题都深入人心。
第四章探讨了人际关系与精神明亮的关系。作者认为,人际关系是人类精神 世界中最为复杂的一部分之一。作者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的人际关系,如亲密关 系、职场关系、社交关系等,阐述了它们对精神世界的影响,并提出了如何通过 调节人际关系来达到精神明亮的建议。
第五章为读者提供了实现精神明亮的途径。作者认为,实现精神明亮需要从 多个方面入手,包括自我认知、情感调节、思想转变、人际关系改善等。同时, 作者也指出,实现精神明亮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实践。
本书的引言部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关于人类精神世界的宏观视角。作者通过 提出“精神明亮的人”这一概念,引导读者思考人类精神的本质和意义。这一部 分为后续的章节提供了一个基础,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书中的主题和观点。
第一章探讨了自我认知与精神明亮的关系。作者认为,自我认知是精神世界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掌控自己的 情绪和行为。同时,作者也指出,自我认知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探索,只有不断地 深入了解自己,才能真正实现精神明亮。
《精神明亮的人》阅读训练及答案

精神明亮的人王开岭十九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居斯塔夫·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
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
一位以面壁写作为志的世界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寻常不过的晨曦视若一件盛事,当作一门必修课来迎对……为什么?它像一盆水泼醒了我,浑身打个激灵。
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着它……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偃息”和“孕育”;而日出,则象征着一种“诞生”,一种“升跃”和“伊始”,乃富有动感、饱含汁液和青春性的一个词。
它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注入了新的热力。
正像分娩决不重复,“日出”也从不重复。
它拒绝抄袭和雷同,因为它是艺术,是大自然最重视的一幅杰作。
迎接晨曦,不仅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作用于生命的一轮撞击。
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深情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更清新的感受。
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场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赋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觉,新的闪念、启示与发现……“按时看日出”,乃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记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透过那桔色晨曦,我触摸到了一幅优美的剪影: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仪式!与福楼拜相比,我们对自然又是怎样的态度呢?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次沐浴晨曦的体验?我们创造过多少这样的机会?仔细想想,或许确实有过那么一两回吧。
可那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比如某个刚下火车的凌晨——睡眼惺松,满脸疲态的你,不情愿地背着包,拖着灌铅的腿,被人流推搡着,在昏黄的路灯的陪衬下,涌向出站口。
王开岭的精神向度 --《精神明亮的人》课堂教学(片段)及反思

I课堂丨-本版主持/安秀海.名师课堂王开岭的话2019年”月22日,我受邀参与"名作家与沪蓉名师同行”研讨会,聆听了由余党绪等名师执教拙作的公开课,可谓是一次奇妙的体验。
我一直认为,一件作品,一经面世,即有了其独立性和公共性,有了其自在的能量和传播命运,作者也是自己作品的"另者”,在如何消费和解读上,作者并无额外的权威。
在一些话题上,作者说了也不算,阅读的主体和主权皆归属于大众,为此,他要恪守谦卑和中立。
若把课堂比喻成森林,那作者的"在场",很大程度上犹如森林里多了一棵树,他尽量不弄出声响才好。
寂静中,听风掠树叶的喧哗声,听树与树的交谈和争论,话题竟然围绕着自己……这是一个旅者的惊险和福气。
当世作家中,有此机会者或许寥寥,这是一种幸运。
尤为惊喜的是,我赶上了一堂素描写生课,我当了回模特,我看到了他们为我画出的精神肖像一它不是一个部位,而是一张完整的脸孔,一张我一眼即能与之相认的精神脸孔,其线条细腻,脸廓、特征、标识都是准确的。
透过一篇单文,去触摸作者的精神轮廓和灵魂骨骼,这样的探底,这样的系统化扫描,我第一次领略。
尤为庆幸的是,在这样一场"消费”中,我收获了知音,党绪他们对作者的"识破”让我赞叹:"审美”和“良知","经典性"和"新闻性”,"生命本位",“精神美学”,"问题式写作”,的确是我的写作定位和价值观设计。
谢谢你们王开岭的精神向度一一《精神明亮的人》课堂教学(片段)及反思◎执教:余党绪I整理:杨易娜$(1.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上海200234;2.成都市郸都四中,四川成都611730)摘要:在群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视野里,确定王开岭散文《精神明亮的人》的教学价值与教学思路。
在教学思路上,从文到人,从文章的结构特征探寻作家的精神向度;在教学的着力点上,希望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精神明亮”的种子,体现王开岭散文创作的人文价值。
聚焦备课专业化,构建深度思维型课堂——《〈精神明亮的人〉1+n多维阅读》教学示例

聚焦备课专业化,构建深度思维型课堂——《〈精神明亮的人〉1+n多维阅读》教学示例摘要:备课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根基,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备课专业化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备课专业理论依据、了解专业标准、懂得操作要领,以达到备课的整体化专业提升。
本文主要基于“备课专业化——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理念”,展示教授《〈精神明亮的人〉1+n多维阅读》的备课过程、课程实施、课堂评估及课后反思等,对备课专业化,打造深度思维型课堂进行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备课专业化学教评一致教学设计教学示例课程改革正有条不紊地推进,教师的教学理念在不断更新,但是现实中教师备课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专业性不强,专业素养有待提升;教师平时重视上课,却不能备好课,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教学效果欠佳等。
“备课专业化——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基于学教评一致、追求目标达成度、学习中心、基于标准等基本理念,再加上专业标准、操作要领、工具等,就构成了一个系统性实操方案。
[1]笔者基于这理论,进行CLTA教学设计,应用实践,开展《〈精神明亮的人〉1+n多维阅读》教学,注重备课的专业性、系统性、操作性;切实提升课堂教育质量,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一、学教评一体——专业备课出精品首先,深研教材,进行多维阅读教材重组。
《精神明亮的人》原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是一篇具有诗意美的议论性散文。
这篇文章熔诗意、情感、哲理于一炉,行文中处处体现着作者澄明、纯净、高远的人生境界。
本人立足课本,精心备课,进行教材重组,以《精神明亮的人》为中心,联系《我很重要》《精神的三间小屋》《幸福的开关》《提醒幸福》等文章,采取“1+n多维阅读”模式,进行对比阅读,联系阅读、迁移阅读。
研讨这些文章,既能让学生有美的感受,提升审美品味,也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能引导学生积极对待生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其次,以生为本,进行量化学情分析。
张爱军说:“专业的教学设计,一定要找到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明亮的人》阅读指导授课材料
一、作者简介
王开岭,男,1969年出生,山东人。
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策划,《社会记录》、《新闻会客厅》等栏目指导,《看见》栏目主编。
其散文和思想随笔等作品被录入数百种国内外选集和大中学教材,入选多届中国散文排行榜。
著有散文随笔自选集《精神明亮的人》、《激动的舌头》、《跟随勇敢的心》等。
二、《精神明亮的人》片段赏读(有删改)
1.《精神明亮的人》片段
“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
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着它……
陪伴你的,有刚刚苏醒的树木,略含咸味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湿的土腥味,清脆的雀啼,仍在饶舌的空气……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红或蓝的牵牛花,一两滴被蛐声惊落的露珠,那蛋壳般薄薄的静……
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澈、最鲜泽、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生命最易受鼓舞、最能添置信心和热望的时刻,也是最能让人青春荡漾的时刻。
像含有神性的水晶球,它唤醒了我们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使我们看到远方的事物,看清了险些忘却的东西,看清了梦想、光阴、生机和道路……
“按时看日出”,是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种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透过那橘色晨曦,我触摸到了一幅优美剪影: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
2.《人类如何消费星空》片段
数千年来,对月亮,民间所作的都是一种文化注视和精神打量,属于诗意和美学的范畴。
但最近的一件事,却改变了这一传统:有人以实物和商品的方式消费她,成立“月球大使馆”,公然出售月球的地皮。
在我心目中,“月亮”和“月球”永远两回事。
前者为一美学名词,是审美的结果;后者为一物性名词,是一地理属性的概念,是实用的结果。
当民间开始更多地使用“月球”而非“月亮”的时候,这说明了什么?在现代人的精神图谱中,拜物性和功利性正愈发显赫!
几千年来,月亮,以其温美恬静的面容,悬挂于我们的人文视野中。
“月桂”“婵娟”“天仙”……作为最亲密、最宝贵的一个邻居,她像一位情侣,像一记忠诚而浪漫的誓约,厮守着地球的浩瀚长夜。
她以女性的体温和目光,营养着地球的夜晚,驱散了人类的孤独……
我不知道,当有人在月亮上掰下一块“产权”后,再注视她的时候,是否就会更深情、更痴迷?我不知道,当月亮被拆列成寸寸缕缕的地皮后,那些自称拥有天才想象力的头脑,还将怎样继续想象对她的染指?我不知道,当“婵娟”被打包成千万个纸片的时候,人还剩下多少“长久”“长愿”可待?这是月亮的悲剧,还是人的悲剧?
“月球大使馆”,从脑力上讲,它确实是现代人最有想象力的一次消费,也是诱杀想象力的一次阴谋。
它凭的是灵感,毁灭的却是诗意!从伦理上看,乃一桩精神腐败案!它让我看到了现代人的狂妄和虚妄、赌性和贪婪。
连月亮都吵嚷着要卖了,人类真是穷到了历史的最低点。
3.《雪白》片段
童年时,我的心里溢满了雪。
比大地上的棉花多得多。
那时候,大地依然贫穷,贫穷的孩子常常想:要是地里的雪全变成棉花该多好呵……
记得当时班里有个家境很穷的女生,又瘦又黑,像棵细细的老也长不大的豆芽儿。
—次作文课上她灵机一动把雪比喻成了“雪花膏”,她说:“那天夜里,我看见天上飘起了雪花膏……”她念的时候同学们全笑了,连老师也笑了,说她是“异想天开”。
老师讲“异想天开”的时候女生趴在水泥桌上(当时课桌是用水泥板搭的)呜呜哭出了声……不久,她因家贫便辍了学。
许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记起了这件事。
我猛然发现那个“雪花膏”的比喻其实是多么生动而富有诗意啊!
雪。
雪花膏的雪。
女孩儿的雪。
在我所见过的比喻中,这是最珍贵最难忘的一个。
也是最伤感的一个。
要知道当时穷人家的女儿是用不起雪花膏的。
美丽的如诉如泣的雪花膏。
三、拓展阅读
《谈谈墓地,谈谈生命》片段
墓地在东方文化视野里,是灰暗、凝重和苦难的形象。
而在西方人生活中,则温美、敞亮、生动得多。
前者用以供奉,畏大于敬;后者力图亲近,意在厮守。
墓地,应成为人类生态中的一抹重要的风景。
我们应以对生的态度对它,应最大限度地赋予它以爱意和活性。
一块好的墓地,看上去,应像“家”一样,是适于生命栖居的地方:干净、朴素、祥和、阳光、雨水、草木皆充足,符合生命的审美设计。
因为它是灵魂永远栖息的地方,也是生者寄存情感和记忆的所在。
对有人来说,墓地就是他的一具精神体态、一副灵魂表情。
“世界上最美的墓地”——列夫·托尔斯泰墓,只是一方普通的土丘,没有碑,没有十字架,连姓名都省略了。
谁都可以进入,围在四周稀疏的栅栏是从不关闭的——保护托翁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
世上有些墓地,虽巍峨,却缺乏自然感和生命性,法老的金字塔、中国的帝王陵……凸起的都太夸张、太坚硬,硕大的体积,捆着一团空荡荡的腐气,太具物质的膨胀力,太具侵略性和彰显欲望。
总之,虽威风凛凛,却有一种疏远尘世的味道,一点不像生命栖息的地儿,反倒给人落下个印象:那人的的确确熄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