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复习考点集训:3.13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复习:3.13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含解析

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复习:3.13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含解析

考点集训【P】284一、选择题1.下表反映了《海国图志》的销售和阅读情况。

这反映出《海国图志》(B)A.仍然属于封建思想,不适应中国的需要B.对当时中国的实际启迪作用有限C.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得到了日本的认同D.迎合了当时日本明治维新的需要【解析】《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抵御外侮,其爱国主义思想适应当时中国的需要,A项错误。

《海国图志》虽然得到了日本的认同,但它并没有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C项错误。

注意表中“1854年”,《海国图志》迎合了当时日本救亡图存的需要,并确实对明治维新有影响,但不合材料时间,D项错误。

材料“有能力读此书的人有300多万,最终在国内印刷仅有千册左右”说明《海国图志》对中国的实际启迪作用是有限的,故B项正确。

2.千古未遇的西方资本主义强敌入侵,促使林则徐“最先从封建的闭关自守的昏睡状态中觉醒,以全新的态度睁眼看世界”。

此处对“全新”的解读准确的是(B)A.主张禁绝鸦片走私B.主动学习西方技术C.反对闭关锁国政策D.编纂《海国图志》【解析】结合题意及所学知识可知与林则徐相关的是A、B两项,排除C、D;结合“看世界”的引导词可知不是针对中英贸易,而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排除A。

3.(2016附中)1866年,恭亲王奕 奏请在同文馆内增设天文算学馆,招收满汉翰林、进士、举人、贡生,以及科举正途出身、五品以下满汉京外各官入馆学习,招聘西人充当教习。

奏折引起轩然大波,统治集团内部展开了激烈的论争。

这场论争(A)A.焦点是如何对待西学问题B.使自然科学开始传入中国C.属于不同阶级的思想交锋D.表明满洲贵族们思想僵化【解析】增设天文算学馆引起的是统治阶级内部洋务派与顽固派之间新旧思想的论争,争论的是要不要学习西学,反映的是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锋。

故A项正确。

B、C两项中“开始”“不同阶级”不准确,D项与材料不符,奕 也是满洲贵族。

4.同治年间(1861—1875年),清朝统治出现相对稳定的局面,国力有所增长,士大夫阶层将其称为“同治中兴”。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37讲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山东刘秀珍【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备考指要】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工业资本主义不断侵略中国,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救亡图存,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进行了艰难而痛苦的抉择,他们的思想探索呈现出西方化和反西方化的两个面相:迎受西方现代性而变革传统,抵抗西方侵略性而复兴民族。

他们对西方认识经历了夷务-洋务-时务-要务的变化,他们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变革-制度变革-思想变革的层面。

虽然这些先进的思潮都曾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近代化的发展历程,然而由于他们自身的阶级局限,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阻挠破坏,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命运。

2.归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向西方学习的不同主张及特征。

由近代西学东渐的历程认识到当今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3.近代仁人志士不断推陈出新,提出各种顺应时代潮流的新思想,启迪我们要打破保守的思想牢笼,与时俱进。

【自主学习】考点1 “开眼看世界”1.历史背景(1)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2)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扩张。

(3)鸦片战争中,中国的有识之士被西方的洋枪洋炮惊醒,开始睁眼看世界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2.倡导者──《海国图志》(1)林则徐:近代中国__________第一人,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_______》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2)魏源:编编撰成《________》,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阐述了“_____________”的思想,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

3.作用:引导着人们关注________,对当时的________有重要启迪作用。

考点2 中体西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_______的形势。

【推荐下载】高二历史必修知识点: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推荐下载】高二历史必修知识点: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高二历史必修知识点: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高二历史必修知识点: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摘要】高中频道的编辑就为您准备了高二历史必修知识点: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第十四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1、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为了解对手,设立译馆。

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

《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1842年,魏源完成林则徐的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

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

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撰写《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5、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6、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严复指出封建群主皆为大盗窃国。

 第十五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 1、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

 3、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

他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4、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

 5、同时《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

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

这样,《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摘要】考点内容有什么变化?复习需要注意什么?高中频道小编整理了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物理学的重大进展,希望为大家提供服务。

 第十一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1、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把地球上的物体的运动和天体的运动概括到同一个理论之中,形成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

2018年人教版高中历史一轮试题: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2018年人教版高中历史一轮试题: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1.19世纪60年代,democracy传人中国,时人便译为“民主”。

后来有人觉得不妥,便译作“民政”(注:“民政”在古代中国是“为民之政”之意,有司空、司徒这样具体、琐碎的八个部门构成)。

1903年,梁启超又改译作“民主”。

中国人对democracy概念理解的演变说明了()A. 对西方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B. 外语翻译水平大幅度提高C. 中国古代已有民主共和观念D. 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性2.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康有为在宣传西方政治学说时对我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地位提出了挑战。

其思想的本质特点是()A. “师夷长技以制夷”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 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D. 依靠儒家思想,托古改制,奠定变法的理论基础3.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

——金耀基《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

当时“中国知识精英”的着力点是()A. 经济的现代化B. 器物的现代化C. 精神的现代化D. 制度的现代化4.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要挽救民族危机需要()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D. “兴民权”“设议院”5.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著文强调,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西方科技如算学、矿学、化学、地学等都是从中国学的;王韬也认为,“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

这些主张()A. 成为了洋务运动的科学依据B. 超越了“中体西用”的范畴C. 打破了“华夷之辨”的偏见D. 减轻了传播西方文明的阻力6.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

这表明此时()A. 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B. 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 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D. 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7.晚清学者辜鸿铭说:“自严复译出《天演论》,国人只知物竞天择,而不知有公理,于是兵连祸结。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思想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思想

0下载券文档一键搜索 VIP用户可在搜索时使用专有高级功能:一键搜索0下载券文档,下载券不够用不再有压力!
内容特 无限次复制特权 权 文档格式转换
VIP有效期内可以无限次复制文档内容,不用下载即可获取文档内容 VIP有效期内可以将PDF文档转换成word或ppt格式,一键转换,轻松编辑!
阅读页去广告
年VIP
月VIP
连续包月VIP
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
享受60次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一 次发放,全年内有效。
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自VIP生效起每月发放一次, 每次发放的特权有效期为1个月,发放数量由您购买 的VIP类型决定。
每月专享9次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 自VIP生效起每月发放一次,持续有 效不清零。自动续费,前往我的账号 -我的设置随时取消。
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列强的破坏, 顽固派的阻挠。
三、维新变法思想
1、维新思想的产生——早期维新思想 2、维新思想的发展——康梁维新思想 3、维新思想的传播——论战 4、维新思想的实践——戊戌变法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
(1)背景:
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民族危机) ② 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不断 传入(来源) ③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经济、 阶级基础)
坚持科举取土, 变法之本,在育人
反对西学
才;人才之兴,在
开学校;学校之立,
在变科举
思考:维新变法思想为什么要把西方
政治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 1、借孔子的名义减轻变法的阻力
• 2、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由资产阶级的软弱属性决定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③ 作用
A. 实质: 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三历史: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三历史: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考向预测】改革是稳定推动社会发展的最佳方式,而今日中国则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据此判断维新思想必将成为未来高考重点考查的对象;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与时俱进,今日中国更需要如此人才和如此进步的思想,故判断近代思想演变历程亦将成为未来高考重点考查的对象。

要点1:“开眼看世界”1. 概念:先进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从封闭状态中走出来,摒弃传统的夷夏观念,率先提出向西方学习。

2. 背景:(1)国际: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迅速崛起,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2)国内:①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清朝统治危机四伏,封建士大夫闭目塞听、妄自尊大;②鸦片战争中,外国的“坚船利炮”惊醒了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③“经世致用”思潮复兴:理学已经不能适应抵御外侮的时代需求,有识之士继承了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传统,关注现实,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3. (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人物及核心思想:(1)林则徐: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成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2)魏源:编撰《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4. 影响: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解放思想。

思考:怎样评价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开眼看世界”?(1)进步性:开创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

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2)局限性: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停留在军事技术层面上,未涉及变革封建制度。

要点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 背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

2. 主张: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中体西用”:封建纲常伦理为国家根本,用西方科学技术来挽救统治。

3. 目的:挽救清朝封建统治。

2018-2019高考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大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53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2018-2019高考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大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53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突破重难
深化完善· 核心知识 02
研史料 探史论 活思维
典史料认识历史]
【经典史料一】
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
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 ①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劝学篇》
【经典史料二】
中国文物制度迥异外洋②獉狉之俗,
解析: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C 项 认为“体用”不可分,全面引进西方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符 合维新派的主张。A 项体现的是“中体西用”的主张,属于洋 务派的观点;B 项反对引进西学,以“天朝上国”自居,是顽 固派的主张; D 项认为科学和民主是西方发展的两大关键因素, 属于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派的主张。
【答案】 A
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 一。下列言论属于顽固派的是( )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 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 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 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 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维新思想
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情感价值观: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 的快乐,将学习西方与爱国主义、将爱国主义 与现代化有机结合。
1.地主阶级向西方的学习 抵 抗 派 背景 主张 活动 影响 清朝君臣闭关自守,愚昧无知 “师夷长技以制夷” 编译书籍,介绍西方 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解析】 从事洋务的官员遭到蔑视和嘲讽,说明洋务派 的活动还未得到认可,体现的是洋务运动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故 A 项符合题意。 洋务运动奉行“中体西用”, 并非崇洋媚外, B 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一种保守思想,而非主张改变制 度的先进思想,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人对西方列强侵略的 态度,D 项错误。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必修三文化史考点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必修三文化史考点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必修三文化史考点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

《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必修三文化史考点,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必修三文化史考点一、“开眼看世界”1、背景:(1)外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侵略。

(2)内部:闭关自守,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2、开眼看世界的状况:(1)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

《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

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1)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

(2)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

2、过程: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

于是,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目的: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4、实践:掀起一场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进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1、背景:(1)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

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a.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b.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c.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特点: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2、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1)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集训【P

284
一、选择题
1.下表反映了《海国图志》的销售和阅读情况。

这反映出《海国图志》(B)
A.仍然属于封建思想,不适应中国的需要
B.对当时中国的实际启迪作用有限
C.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得到了日本的认同
D.迎合了当时日本明治维新的需要
【解析】《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抵御外侮,其爱国主义思想适应当时中国的需要,A项错误。

《海国图志》虽然得到了日本的认同,但它并没有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C项错误。

注意表中“1854年”,《海国图志》迎合了当时日本救亡图存的需要,并确实对明治维新有影响,但不合材料时间,D项错误。

材料“有能力读此书的人有300多万,最终在国内印刷仅有千册左右”说明《海国图志》对中国的实际启迪作用是有限的,故B项正确。

2.千古未遇的西方资本主义强敌入侵,促使林则徐“最先从封建的闭关自守的昏睡状态中觉醒,以全新的态度睁眼看世界”。

此处对“全新”的解读准确的是(B)
A.主张禁绝鸦片走私
B.主动学习西方技术
C.反对闭关锁国政策
D.编纂《海国图志》
【解析】结合题意及所学知识可知与林则徐相关的是A、B两项,排除C、D;
结合“看世界”的引导词可知不是针对中英贸易,而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排除A。

3.(2016附中)1866年,恭亲王奕 奏请在同文馆内增设天文算学馆,招收满汉翰林、进士、举人、贡生,以及科举正途出身、五品以下满汉京外各官入馆学习,招聘西人充当教习。

奏折引起轩然大波,统治集团内部展开了激烈的论争。

这场论争(A)
A.焦点是如何对待西学问题
B.使自然科学开始传入中国
C.属于不同阶级的思想交锋
D.表明满洲贵族们思想僵化
【解析】增设天文算学馆引起的是统治阶级内部洋务派与顽固派之间新旧思想的论争,争论的是要不要学习西学,反映的是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锋。

故A
项正确。

B、C两项中“开始”“不同阶级”不准确,D项与材料不符,奕 也是满洲贵族。

4.同治年间(1861—1875年),清朝统治出现相对稳定的局面,国力有所增长,士大夫阶层将其称为“同治中兴”。

然而西方学者对其评论道:“同治中兴只能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低层次的复兴,是一种浮于外表的现代化姿态。

”这一评论的历史依据是(B)
A.清朝统治者仍固守天朝上国的心态
B.洋务运动和“中体西用”的思想
C.太平天国运动被中外势力联合镇压
D.维新变法运动遭到顽固势力的扼杀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从“同治中兴”的时间判断,这个事件实际指的是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技术,而且也不再称西方人为“夷人”而改为“洋人”。

据此可知,A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B项“中体西用”,即只学西方技术,符合材料中“表面上的近代化”,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时间不对,维新变法是在1898年,排除。

故选B。

5.“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

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