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

合集下载

杜甫《春望》原文、注释、赏析

杜甫《春望》原文、注释、赏析

杜甫《春望》原文、注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杜甫《春望》原文、注释、赏析杜甫《春望》原文、注释、赏析《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春望古诗讲解

春望古诗讲解

春望古诗讲解摘要:一、古诗《春望》的背景与作者简介二、诗文内容详解1.国破山河在2.城春草木深3.感时花溅泪4.恨别鸟惊心5.烽火连三月6.家书抵万金7.白头搔更短8.浑欲不胜簪三、古诗《春望》的艺术特色与价值正文:《春望》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描绘战乱时代春天景象的五言律诗。

杜甫(712-770 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人称他为“诗圣”。

杜甫的诗作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有咏史抒怀、山水田园、边塞戍楼等。

他的诗语言质朴,形象生动,感情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春望》全文如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文内容详解:1.国破山河在:描述战乱使得国家破败,山河依旧的情景。

2.城春草木深:描绘春天里城市中草木茂盛的景象。

3.感时花溅泪:以花的泪水表现作者对国家破败的悲痛之情。

4.恨别鸟惊心:用鸟的惊心表现作者对战乱的忧虑与憎恶。

5.烽火连三月:描述战争持久,烽火连绵不断的景象。

6.家书抵万金: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家书的珍贵抵得上万两黄金。

7.白头搔更短:形容作者因忧虑国家战乱而导致的白发增多、头发更短。

8.浑欲不胜簪:表达了作者对战乱的痛心以及对簪缨世族的不满。

古诗《春望》的艺术特色与价值:《春望》以战乱时代为背景,通过描绘春天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破败的悲痛之情以及对战乱的忧虑与憎恶。

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把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春天的生机勃勃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战乱的强烈不满。

整首诗语言质朴,形象生动,感情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春望》原文及赏析

《春望》原文及赏析

《春望》原文及赏析《春望》原文及赏析《春望》原文及赏析1【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出处】唐·杜甫《春望》。

【译注1】国家残破,人事全非,只有山河依然如故,春天又来到长安城,但见草木幽深,人迹稀少。

国破:指安禄山起兵反叛,攻破长安城,也兼指国家遭战火破坏。

山河在:极言战争破坏的严重,除山河之外更无余物。

草木深:是说人烟稀少而致草木横生,形容荒凉。

【译注2】“国破”表明物是人非,盛唐王朝时辉煌的景象都已消失,“山河在”指自然景物依旧,“城春”指长安的春天本是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生机盎然。

但“草木深”显示出杂草丛生,树木苍苍,一片凋敝荒凉的景象,与“春”形成鲜明的对比,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关心国家命运的感情。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战乱后城池残破,人迹稀少的荒凉萧条景象。

[例]“炼狱火花”是“孤岛”写生,当时日寇侵华,上海沦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孤城落日,敌忾同仇,表达的多是激楚苍凉的兴亡之感。

(柯灵《〈柯灵散文选〉序》)二、后一句用以形容春天城里草木茂盛的景色。

[例]我没有“感时花溅泪”的多情,但有“城春草木深”的感慨。

这城,肯定是带城墙的。

不带城墙的城,即使春天深了,草木未必就深。

(车前子《带城墙的家园》)【全诗】《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1.国破:国家残破,指安禄山叛军蹂躏黄河南北,潼关东西,并占领长安。

草木深:草木横生,喻人迹稀少,景色荒凉。

2.感时:感慨时局。

恨别:深恨离别。

花溅泪:对花溅泪。

一说:花似有知,亦感时而溅泪。

下“鸟惊”句同。

3.烽火:战火。

至德二年的正月到三月,潼关、睢阳一线,太原、河东一带,官兵与叛军反复激战。

抵万金:值万金,极言家信珍贵难得。

4.搔:《诗·邶风·静女》:“搔首踟蹰。

”搔头,显示了惶急无奈之情。

浑:简直。

簪:古人用以束发于冠的饰具。

春望原文及翻译注释

春望原文及翻译注释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导语:《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春望原文及翻译注释,欢迎大家参考!
一、春望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如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பைடு நூலகம்
三、注释
1.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2.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3.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4.恨别:怅恨离别。
5.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春望》的原文及赏析

《春望》的原文及赏析

《春望》的原文及赏析《春望》的原文及赏析【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出处】唐·杜甫《春望》。

【译注1】感伤时事,看到花开时泪水溅到花上;怨恨离别,听到鸟叫也使我心惊不安。

感时花溅泪:这两句有人认为是拟人写法,即花儿伤时,洒下眼泪; 鸟儿恨别,心惊鸣飞。

【译注2】写安史之乱时感时伤别的思想感情。

意谓因感伤时事,面对盛开的花朵也流涕兴悲;回忆离乱中与家人隔绝时的情景,听到鸟声和鸣,反而更感孤身在外的愁恨。

以丽景衬哀情,其哀倍增。

含蓄深沉,真挚动人。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因感伤时事或生离死别而悲伤。

[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当一个星期后,我离开西安时,我的心头仍然十分依恋七贤庄一号的灯光。

(徐子芳《七贤庄一号的灯光》)二、用以形容移情现象,即人在伤心悲哀的时候,会移情于物,觉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令人悲愁或与人同悲。

[例1]人在悲哀的时候,伤人堕泪,感到心灰意冷,悲观绝望,看世界的一切都是死灰色,真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李镜流、李树珍《中的心理学》)[例2]只在世界上有了人——万物之灵的人,才会拿自己的感情,赋予在无情的万物身上!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句子,古今中外,不知有千千万万。

(冰心《病榻呓语》)【全诗】《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①国破:指长安沦陷。

古人称京都为国。

山河在:大自然的山河依旧存在。

②此句意谓春天的城市,草木长得很茂盛。

暗示居民多已逃亡,人烟稀少,故杂草丛生。

③此句意谓诗人感伤时局危殆而溅泪,觉得花上的露水也是为时局溅泪。

时:时局。

④此句意谓诗人愁恨与家人隔绝,觉得鸟儿也为恨别而心惊。

⑤烽火:指,古代边防军发现敌人进犯即燃起烟火向京城报警,称烽火。

三月,指时间很久。

⑥家书:亲人的消息。

其时杜甫家属在鄜州,不通音信。

抵万金:值万金。

极言其难得可贵。

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

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

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文解释】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词语解释】国:指京城长安。

感时:感叹时事。

花溅泪:看见花就泪水飞溅。

鸟惊心:听到鸟的叫声使人心惊。

烽火:这里指战争。

抵:值。

短:短少。

浑:简直。

簪:古代男子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用一根簪别住。

【现代文译文】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三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解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一个“溅"字,运用了拟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

背景: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唐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

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

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

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春望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杜甫

春望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杜甫

春望原⽂翻译以及赏析杜甫春望原⽂翻译以及赏析杜甫? 杜甫的古诗《春望》原⽂翻译是什么呢?《春望》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Array 春望 国破⼭河在,城春草⽊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烽⽕连三⽉,家书抵万⾦。

⽩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河依旧;春天来了,⼈烟稀少的长安城⾥草⽊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封抵得上万两黄⾦。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赏析 “国破⼭河在,城春草⽊深。

”诗篇⼀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林⽊荒芜。

诗⼈记忆中昔⽇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已经荡然⽆存了。

⼀个“破”字使⼈怵⽬惊⼼,继⽽⼀个“深”字⼜令⼈满⽬凄然。

诗⼈写今⽇景物,实为抒发⼈去物⾮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荒凉凄惨的⽓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深”。

“草⽊深”三字意味深沉,表⽰长安城⾥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是荒芜破败,⼈烟稀少,草⽊杂⽣。

这⾥,诗⼈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花⽆情⽽有泪,鸟⽆恨⽽惊⼼,花鸟是因⼈⽽具有了怨恨之情。

春天的花⼉原本娇艳明媚,⾹⽓迷⼈;春天的鸟⼉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的歌声,给⼈以愉悦。

“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泪落潸然;我内⼼惆怅怨恨,听到鸟鸣⽽⼼惊胆战。

⼈内⼼痛苦,遇到乐景,反⽽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营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雪霏霏”那样。

杜甫春望注解及赏析

杜甫春望注解及赏析

杜甫春望注解及赏析杜甫春望注解及赏析《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甫春望注解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望》年代: 唐作者: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解】: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韵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赏析】: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

“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望
总课时数:
授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4、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方法:点拨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忆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
三、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

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

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

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四、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

这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提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

“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三月”见战祸之长。

“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

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2、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

“恨别鸟惊心”——
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4、名句品评。

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
关于诗歌语言的意义美。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五、学生朗读、背诵这首诗。

六、总结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石壕吏
总课时数:
授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诵读至堂上背诵。

4、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学习重点、难点: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学习方法:点拨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杜甫的两首古诗,分别是《望岳》和《春望》。

因为他的诗歌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反映了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百姓的疾苦,因为被后人誉为“诗史”。

那么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叙事诗代表作《石壕吏》,一起去品味它,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字音:)逾、邺.城戍.、老妪.、幽咽.(齐读)
2)关于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介绍。

(学生交流预习资料。


三、整体感知:这篇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听朗读带,边听边在书上做注模仿她的语气和停顿。

(悲愤沉郁)
四、研读课文,明确主题
1、课文题目是《石壕吏》,全文围绕那两个字展开的?捉人
2、捉人情景的概括描写的句子?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
3、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
分析老妇的三次痛苦申诉,想象并虚拟差吏的怒呼。

第一次申诉:“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

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

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吗?会怎样怒呼?)
第二次申诉:“室中更无人,惟有辘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

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

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
(得到官吏的可怜、同情吗?会怎样怒呼?)
第三次请求: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明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本诗在艺术表现上,不仅运用了藏问于答的手法,而且文章精炼。

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

仅用二十四句,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从而体现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倾向,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
五、为什么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
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揭露了官吏的横暴,
六、小结
托尔斯泰“战争请孩子和女人走开”这里年老体衰的老妇人都抓去服役了,这足见战争的残酷,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呢?告诉人们要反对战争,爱好和平。

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

我们要珍惜和平,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七、作业: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石壕吏
吏: 捉怒呼逼
妇: 出啼苦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