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高考历史四海八荒易错集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

合集下载

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2020年高考历史备考易错点专项复习

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2020年高考历史备考易错点专项复习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同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夫尚贤者,政之本也”的属于( )A.道家B.法家C.儒家D.墨家【答案】D【解析】“兼相爱,交相利”是兼爱思想,“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是非攻思想,“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是尚俭思想,“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是尚贤思想,由此可判断是墨家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

2.历史学者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该时期是指( ) 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答案】B3.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粱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

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A.课程设置多样化 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C.向社会下层扩展 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答案】D【解析】太学课程设置均是儒家经典,不能体现多样化,故A项错误;太学教育主要还是贵族化,没有走向世俗化,故B项错误;太学是集中于中央的教育机构,没有向社会下层扩展,故C项错误;太学设立体现儒学教育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故D项正确。

4.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记录了一历史事件的重要信息。

他的学习内容最有可能是( )A.孔子创办私学B.齐国设“稷下学宫”C.汉武帝设立太学D.隋朝开创科举制【答案】C5.命名习惯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价值观念。

从出土材料中可以发现,西汉中后期“忠”“孝”“仁”“贤”“圣”“信”“德”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

这种情况表明( )A.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B.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C.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D.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答案】C【解析】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在汉武帝时期,与题中的“西汉中后期”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是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故B项错误;“忠”“孝”“仁”“贤”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说明了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故C项正确;题中并没有反映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故D项错误。

儋州市高考历史易错题集(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

儋州市高考历史易错题集(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

儋州市高考历史易错题集(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易错题 (共10题;共20分)1. (2分)“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表现为A . 有利于结束兼并战争,实现国家统一B . 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 . 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 . 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求2. (2分) (2016高一上·崇义月考)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 . 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 . 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 . 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 . 完善机构,皇权顶峰3. (2分)“汉代以下,就集体而言,士大夫代表了社会力量,与君权之间有既合作又相互制衡的辩证关系。

”此间,士大夫借以制衡君权的是()A . 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观念B . 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行政管理模式C . 以选贤任能为支撑的官员选拔体制D . 以屈君伸天为内容的天人感应思想4. (2分)(2019·云阳模拟) 汉代规定:“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在门户上题字以示表彰),以兴善行。

”该制度的推行意在()A . 维护儒学正统地位B . 调解宗族邻里纷争C . 正风敦俗教化民众D . 加强思想舆论控制5. (2分) (2018高三上·哈尔滨月考) 明朝理学家王艮认为“百姓日用即道”。

“愚夫愚妇”都“能知能行”,“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

这表明王艮的思想()A . 有利于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B . 体现出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C . 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D . 形成了鲜明的实用主义特征6. (2分) (2018高二上·吉林期末) 明朝中后期,受心学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通市民、商贩、农民。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突破[专题03]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含答案)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突破[专题03]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含答案)

专业 .专注(新课标纲领解读)2014 高考历史要点难点中心考点全操练专题03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

2.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各代表人物思想的内涵、特点、影响。

4.孔子思想的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与时俱进的现实生命力。

5.西方宗教改革和启发运动与明清批评思想家思想的比较,理解东西方文化。

6.儒家思想在近现代的发展演变。

7.考察古代中国有哪些当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国粹。

8.从世界文明发展角度,这些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进度做出了什么贡献,如四大发明对世界近代史的作用。

注意中西文化的沟通与碰撞、多样性或多元化规律。

9.古代中国能够创建当先世界的科技和绚烂的文化的原由,但到近代为何远远落伍于西方。

10.要注意用资料剖析题的形式考察“科教兴国”“创新式国家”的主题。

注意经过比较掌握中国科技发展在古代、近代、现代、此刻的成就和特点。

11.怎样对待我们的国粹,如京剧、中医、国画、书法。

一、春秋战国——百花怒放1.儒家(1)孔子:创办儒家学派,主张“仁”“克己复礼”。

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场面。

(2)孟子:主张推行“德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有名论断,认为“人之性恶”。

2.道家(1)老子:是道家学派开创人,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状态。

(2)庄子:把人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差异看法就能获取精神上的自由。

3.法家: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推行君主专制,倡议实时变法改革。

4.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二、汉代——独尊儒术,成为正统1.汉代儒学(1)思想本源:以儒家思想为骨干,交融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觉”学说,君权神授。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突破【专题03】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含答案)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突破【专题03】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含答案)

(新课标大纲解读)2014高考历史重点难点核心考点全演练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

2.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 各代表人物思想的内涵、特点、影响。

4.孔子思想的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与时俱进的现实生命力。

5. 西方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与明清批判思想家思想的比较,理解东西方文化。

6.儒家思想在近现代的发展演变。

7.考查古代中国有哪些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国粹。

8.从世界文明发展角度,这些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进程做出了什么贡献,如四大发明对世界近代史的作用。

注意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多样性或多元化规律。

9.古代中国能够创造领先世界的科技和灿烂的文化的原因,但到近代为什么远远落后于西方。

10.要注意用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考查“科教兴国”“创新型国家”的主题。

注意通过比较掌握中国科技发展在古代、近代、现代、当今的成就和特点。

11.如何对待我们的国粹,如京剧、中医、国画、书法。

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1.儒家(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克己复礼”。

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认为“人之性恶”。

2.道家(1)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状态。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法家: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实行君主专制,倡导及时变法革新。

4.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二、汉代——独尊儒术,成为正统1.汉代儒学(1)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2014年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0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2014年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0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2014年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0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1.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弱者,道之用”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2.有学者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几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据此分析,其中“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的思想主张是( )A.“仁”和“仁政”B.“无为而治”,小国寡民C.以法治国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3.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4.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 )A.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C.“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5.李贽被称为“明代第一思想犯”,他的著作中有《焚书》《续焚书》,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他认为这些著作将来一定会被焚毁,这主要是由于书中( )A.对正统思想进行了大胆批判B.反对盲从孔子C.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D.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中6.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对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倡导“自由”“平等”的思想7.我国古代的书法理论讲究“意在笔先”.能体现这一理论的是( )A.“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B.“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焉.”C.“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D.“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8.苏轼对右图画作评价说: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由此可见该作品( )A.讲究布局构图B.色彩强烈,富有个性C.在绘画技法上吸收了印象派的文化特色D.反映了传统文人画注重诗意的特点9.朱熹在其编纂的《大学》中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2017年高考历史(四海八荒易错集)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

2017年高考历史(四海八荒易错集)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

专题0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同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夫尚贤者,政之本也”的属于( )A.道家B.法家C.儒家D.墨家【答案】D【解析】“兼相爱,交相利”是兼爱思想,“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是非攻思想,“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是尚俭思想,“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是尚贤思想,由此可判断是墨家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

2.历史学者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该时期是指( )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答案】B3.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粱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

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A.课程设置多样化 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C.向社会下层扩展 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答案】D【解析】太学课程设置均是儒家经典,不能体现多样化,故A项错误;太学教育主要还是贵族化,没有走向世俗化,故B项错误;太学是集中于中央的教育机构,没有向社会下层扩展,故C项错误;太学设立体现儒学教育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故D项正确。

4.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记录了一历史事件的重要信息。

他的学习内容最有可能是( )A.孔子创办私学B.齐国设“稷下学宫”C.汉武帝设立太学D.隋朝开创科举制【答案】C5.命名习惯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价值观念。

从出土材料中可以发现,西汉中后期“忠”“孝”“仁”“贤”“圣”“信”“德”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

这种情况表明( ) A.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B.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C.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D.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答案】C【解析】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在汉武帝时期,与题中的“西汉中后期”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是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故B项错误;“忠”“孝”“仁”“贤”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说明了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故C项正确;题中并没有反映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故D项错误。

2019-2020学年度高考历史四海八荒易错集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

2019-2020学年度高考历史四海八荒易错集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2019-2020学年度高考历史四海八荒易错集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同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夫尚贤者,政之本也”的属于( )A.道家B.法家C.儒家D.墨家【答案】D【解析】“兼相爱,交相利”是兼爱思想,“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是非攻思想,“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是尚俭思想,“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是尚贤思想,由此可判断是墨家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

2.历史学者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该时期是指( )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答案】B3.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粱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

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A.课程设置多样化 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C.向社会下层扩展 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答案】D【解析】太学课程设置均是儒家经典,不能体现多样化,故A项错误;太学教育主要还是贵族化,没有走向世俗化,故B项错误;太学是集中于中央的教育机构,没有向社会下层扩展,故C项错误;太学设立体现儒学教育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故D项正确。

4.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记录了一历史事件的重要信息。

他的学习内容最有可能是( )A.孔子创办私学B.齐国设“稷下学宫”C.汉武帝设立太学D.隋朝开创科举制【答案】C5.命名习惯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价值观念。

从出土材料中可以发现,西汉中后期“忠”“孝”“仁”“贤”“圣”“信”“德”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

这种情况表明( )A.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B.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C.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D.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答案】C【解析】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在汉武帝时期,与题中的“西汉中后期”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是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故B项错误;“忠”“孝”“仁”“贤”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说明了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故C 项正确;题中并没有反映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故D项错误。

[推荐学习]高考历史四海八荒易错集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

[推荐学习]高考历史四海八荒易错集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

专题0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同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夫尚贤者,政之本也”的属于( )A.道家B.法家C.儒家D.墨家【答案】D【解析】“兼相爱,交相利”是兼爱思想,“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是非攻思想,“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是尚俭思想,“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是尚贤思想,由此可判断是墨家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

2.历史学者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该时期是指( )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答案】B3.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粱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

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A.课程设置多样化 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C.向社会下层扩展 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答案】D【解析】太学课程设置均是儒家经典,不能体现多样化,故A项错误;太学教育主要还是贵族化,没有走向世俗化,故B项错误;太学是集中于中央的教育机构,没有向社会下层扩展,故C项错误;太学设立体现儒学教育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故D项正确。

4.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记录了一历史事件的重要信息。

他的学习内容最有可能是( )A.孔子创办私学B.齐国设“稷下学宫”C.汉武帝设立太学D.隋朝开创科举制【答案】C5.命名习惯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价值观念。

从出土材料中可以发现,西汉中后期“忠”“孝”“仁”“贤”“圣”“信”“德”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

这种情况表明( ) A.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B.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C.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D.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答案】C【解析】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在汉武帝时期,与题中的“西汉中后期”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是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故B项错误;“忠”“孝”“仁”“贤”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说明了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故C项正确;题中并没有反映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故D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同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夫尚贤者,政之本也”的属于( )A.道家B.法家C.儒家D.墨家【答案】D【解析】“兼相爱,交相利”是兼爱思想,“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是非攻思想,“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是尚俭思想,“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是尚贤思想,由此可判断是墨家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

2.历史学者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该时期是指( )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答案】B3.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粱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

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A.课程设置多样化 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C.向社会下层扩展 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答案】D【解析】太学课程设置均是儒家经典,不能体现多样化,故A项错误;太学教育主要还是贵族化,没有走向世俗化,故B项错误;太学是集中于中央的教育机构,没有向社会下层扩展,故C项错误;太学设立体现儒学教育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故D项正确。

4.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记录了一历史事件的重要信息。

他的学习内容最有可能是( )A.孔子创办私学B.齐国设“稷下学宫”C.汉武帝设立太学D.隋朝开创科举制【答案】C5.命名习惯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价值观念。

从出土材料中可以发现,西汉中后期“忠”“孝”“仁”“贤”“圣”“信”“德”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

这种情况表明( ) A.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B.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C.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D.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答案】C【解析】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在汉武帝时期,与题中的“西汉中后期”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是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故B项错误;“忠”“孝”“仁”“贤”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说明了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故C项正确;题中并没有反映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故D项错误。

6.“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该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 )A.重建儒学的价值信仰 B.成为封建统治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促进文化教育普及【答案】A【解析】材料宋朝之后,“仗义死节之士”超过前古,这是儒学价值信仰的体现,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程朱理学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程朱理学对于人性的压抑,故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程朱理学对于文化教育的普及,故D项错误。

7.九一八事变后,民国史学家发扬传统史学精神,大力构建新民族主义史学,以从文化意识形态上宣扬反击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重要性。

这里的“传统史学精神”最有可能源自( )A.原始儒学B.南宋史学C.宋明理学D.前清史学【答案】B8.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

”以上言论( )A.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B.否定了君主制度C.主张建立法制社会 D.强调对民意的尊重【答案】D【解析】材料大意是说,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尊重“群心”(民意),百姓认为“之所是”君主和大臣都不能“矫之以为非”,百姓认为“之所非”君主和大臣都不能“矫之以为是”,故D项符合题意。

9.“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文化领域尤其如此……”能为该观点提供史实依据的是( )A.宋应星撰写了具有世界影响力《天工开物》B.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D.《窦娥冤》《西厢记》等作品问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唐宋时期文化领域成就的理解。

A项是在明朝中期;C项是在明清之际;D项是在元朝。

故正确答案选B。

10.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评价某位诗人的成就,认为“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

”获此评价的这位诗人应当是( )A.孟浩然B.杜甫C.李白D.王维【答案】C【解析】由“盛唐”“痛快淋漓”“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判断这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易错起源1、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从受冷遇到官方独尊例1.(2016·高考全国乙卷)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C【变式探究】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C【解析】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像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C项正确;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是希望统治者实现仁政、德治,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1.儒家——君主该如何做(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克己复礼”。

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认为“人之性恶”。

2.道家——什么是理想的生活(1)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状态。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法家——该如何强化君主权威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实行君主专制,倡导及时变法革新。

是秦国实现统一的理论依据。

4.墨家——草根的呼声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二、汉代——儒学成为官方正统1.汉初——黄老之学汉初休养生息、巩固政权,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黄老之学受推崇,但汉武帝时已日益不适应时代的需求。

2.董仲舒——新儒学(1)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增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4)目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专制皇权。

(5)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独尊,思想专制;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6)评价: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1.百家思想中对立的主张(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老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

2.董仲舒新儒学对先秦儒学的四大突破(1)来源更广: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

(2)民本观:将“民本”发展为“君本”,神化君主权威。

(3)政治观: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

(4)内容更丰富:新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大一统主张,将君主、家庭、社会纳入完整的伦理秩序,神化君权同时又约束规范了君权。

3.多元史观认识百家思想主张(1)唯物史观角度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代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大背景,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②从阶级史观看,孔子、老子主张社会有序,主张统治者“无为”,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下层劳动者群体的利益,其他如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则代表新兴地主阶层的利益。

(2)文明传承角度: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今天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弘扬传统民族文化遗产的有益成分,如民本思想,和谐观念,统一意识、义利观点,同时也应剔除其落后时代的如三纲五常、等级贵贱等内容。

(3)联系现实的角度:应注意孔孟儒学家思想中的“民本”主张与当今民主本质上的区别,古时“民本”思想以维护君主特权为中心,当今民主以人权平等为中心。

易错起源2、理学→心学→明清之际儒学——从三教并行到儒学的转型与扬弃例2.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C【解析】“决定宗教兴亡”表述过于绝对,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之后,佛教并没有走向消亡,故A项错误;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不符合“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对佛道思想的态度的变化,再结合汉代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可得出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广泛传播,故D项错误。

【变式探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答案】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