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劲的生理机制研究
「深度技理」太极拳之“劲”

「深度技理」太极拳之“劲”作者:罗永平太极拳“用意不用力”是太极拳重要拳理之一;而太极拳用“劲”则是“用意不用力”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劲”和“力”从物理学上讲是一个意思。
比如,我们说某人劲大,也可以说某人力大。
“力”或“劲”的物理属性是,使物体的加速度和外形发生变化以及物体间相互的作用。
她有三个要素:即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常人用力,往往使某一关节和几个关节周围的肌肉紧张,做强直的等张或等长收缩,动作僵硬,不协调,造成一用力则局部或全身僵硬状态,久之成为习惯。
太极拳称之为僵劲或拙力。
这种力,成为有力打无力,劲大打劲小的惯例和普遍道理。
王宗岳说这样的力“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后有也”。
先天自然之力除本身具有外,还可以外在辅助锻炼,比如举重物、打沙袋等。
但这种力用时则有力,不用时则轻浮,年轻时则有力,年纪大时力则逐年减退,直至退化成一堆泡肉。
“文革”期间与笔者同代的许多年轻人举石担,抛石锁,搬哑铃等,练得膀大腰圆,胳膊有35厘米以上之粗,如今却是力小肉浮了。
而太极拳功夫较好者,胳膊棉里裹铁,分量极沉,而且年纪越大功夫越深,劲道越足。
在太极拳界,从来不用,也忌讳用“力”来表示太极拳功夫,而一概用“劲”来说明,“八门”劲别就是很好的例证,你总不会把“捋劲”说成“捋力”、“按劲”说成“按力”吧。
把“劲”的概念引入太极拳的,笔者以为首推陈鑫。
在他的《陈式太极拳图说》中,以“缠丝劲”和“缠丝精”的词语表述太极拳的劲力。
这可见他在此书中仿效上古奇书“河图”所作的“太极图内精圆图”(见下图):太极图内精圆图陈鑫配以此图的文字解说道:“河图实为缠丝精之祖。
单开如一字;两头合住,周围撑开,则为太极圆图;错之,则为缠丝图;双之,则为扁图;再双之,四角撑开,则为方图;至三角、五角、六角、七角、八角、九角,皆为方图也;皆由一生二而推之也?兹不俱论。
此图专主缠丝劲说。
因图中股肱宜用,故推及之”。
陈鑫以此图表达他对太极拳“缠丝劲”和“缠丝精”的意境,形象显现“缠丝劲”和“缠丝精”的运行变化轨迹。
传统武术劲法——力与劲

传统武术劲法——力与劲劲法是武术运动中通过肢体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融武术技术于一体的用力方法。
这种力,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的有序化配合产生的运动活力。
一、力与劲“力”与“劲”,同是通过利用肌肉活动去克服或抵抗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的形式。
武术运动中引起人体运动的“劲”,也称“内力”,从这点讲,力和劲是一回事。
但是,武术中的“劲”与通常所说的力又并非完全等同。
“力”是在大脑指挥下的肌肉收缩之力,是先天所具备的本体能力。
由于没有经过专项锻炼和有目的的相对开发,其神经传输较慢,转换滞钝,随意性较小,所以,亦称“本力”、“拙力”或是“蛮力”。
特点是弹性较差而持久力强。
“劲”则是由意识支配下的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按照一定动作规格进行有序化配合产生的“活力”。
这种通过专项锻炼所获得的“活力”,作用于外界或物体时强调聚全身之力于一点骤然爆发,故作用面积小,压强相对增强,产生的攻击力非常刚猛、强大。
其再经过神经中枢发放强而集中的兴奋冲动的引导下(意识支配),无论从传递的速度,转换的灵活性或随意程度都能达到满足实战搏击的要求。
因此说“劲”优于力,更加实用。
但是“劲”虽具备弹簧似的瞬间爆发之力却不能持久。
拳家尚劲不重力,因为笨拙的用力方法,缺乏主动肌和对抗肌机能的调整,使极度收缩的肌肉和充盈膨胀的血管导致肌肉僵硬、关节僵紧、劲不顺达、力点不准、连续性差及反应、变化迟钝等。
而劲则不然,动则一触即发,快速、短促、猛烈的强大爆发劲力,能瞬达梢端随心所欲;静则一发即收,疾如闪电,快似流星。
故拳谚云:“劲能克力,而力不能克劲”、“力不足贵,活劲为高”。
二、气与劲“气”,本指大自然浩瀚之气,引申为一切气体的通称。
武术运动中的“气”,一般意义上是指人体内的“真元之气”。
何谓氧“真元之气”呢?简言之,“真元之气”就是禀受父母先天精气之原气(俗称“元气”或“内气”)与后天饮食中精微物质精化的营卫之气和吸收大自然之气形成的“宗气”的化生结合。
武术发力内劲

武术发力内劲武术发力讲究一个整体力,看现在好多练拳击散打的也说整体发力,可一看,这个发力是整体发力?一般人理解整体发力总是以为全身上下同时用力,而这恰恰不是整体力下面我来讲讲整体发力整体发力,其实只是腰胯发力,腿只起支撑作用(这点很重要,大炮没有底座就不能打人),手臂则要是松开的整体发力的过程,其实就是,用腰胯的力量把身体甩出去,同时用腰胯的力量把手臂甩出去打个比方,你的腿就是弹弓把,而你的腰胯就是皮筋,你的手臂则是弹子,大家注意这个过程,弹弓把和弹子没有任何发力动作,有人讲整体力是什么又要腿蹬地,又要什么的是完全错误的更有人讲,小腿发力蹬地,靠这个前冲的力量,其实就在你的脚离开地面的那一瞬间,你的力就懈了腿一定要起支撑作用,而不要去发什么力,完全是腰胯运动,同时手臂也是被甩出去的,被扔出去,而不是手臂用力,否则你腰胯的力量根本传递不到手上再打个比方你在射箭,你持弓的手臂不要发力,而要撑住,如果手臂撑不住,那就不行,而弓和弦在瞬间收缩发力,把箭给弹射出去,这是正常的射箭过程然而你如果像下面这样做,射箭的时候,在拉弦的手一松的瞬间,或者持弓的手一松,或者拉弦的手同时把箭往前一丢,让箭也发力,你这个箭能射出去多远,嘿嘿~能不能射出去还是个问题这就是病,病在哪里?不该发力的地方发力了,还有该撑得没有撑住!人从字面理解整体发力,肯定会认为是全身同时收缩舒张,而事实恰恰相反再说说腿的发力,腿的发力也不要什么蹬腿,用腿上的力量,完全就是靠开合胯,注意你的胯你的支撑腿,仍然要撑住,胯发力,另一条腿只是被抛射出去!这就是整体发力说白了也就是腰胯劲,腰胯劲主要有两种,束展和开合,这两种发劲方法下面可能讲到另外我们要再讲讲手臂被抛射出去以后,还要收得回来,因为你的手臂不是箭,你必须要它回来,回来的发力过程也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在你一个打人动作的瞬间要有两次发力过程而且你的发力必须要打一个起落,为什么呢?起是你往外打得时候,抛出去,落是在你拉回来的瞬间,为什么要落?为了下一个起,在这一落的瞬间,你的腿更要撑住劲!因为这个时候身体重心下跌,加上回拉的劲很强大,同时借助这个回落再次弹起这一起一落就是一个束展的劲,另外这个束展劲应该配合呼吸,吸起呼落,怎么呼吸呢?腹式呼吸!逆腹式,在一呼之间,往下一沉,一撞!这东西了不起,用这股呼吸之气配合上丹田的发声,这就是形意的虎豹雷声,太极的哼哈二气的来源,这就是丹田鼓荡!开合的劲,就是你腰胯扭动,转动和撑出去的劲,这是你发力的关键光这个劲还不能打人,为什么呢?光有往前打得劲,还少了点什么,这就是个锤子钉钉的劲啊,我们要什么?要钻头的那种劲,哪种劲?一种四面八方往外扩散的劲,哈~对了,这就是拧裹~!这个拧裹很容易,但很有用,怎么用拧裹呢?就是在你击中对方的瞬间手臂一拧一转,这就把劲给钻进去了,还不会伤自己~ 完了,完了,武术的发力就这么一点东西,还让我给说了,不过,什么?你理解不了?你能不能理解就是你的事情了,不关我的事情~,哈哈~催眠和心理暗示可能造就武林高手这个可能性是由于武术的运动性质决定的我们练拳练得不是肌肉,而是你的头脑一个人练拳日久,他的肌肉却不会有什么改变,改变的只是他的运动方式什么运动方式呢?就是把一般人以四肢运动的方式改成类似婴儿和野兽的以腰胯运动的方式而练拳的目的不过是在不断地加强这个运动过程的记忆,使它成为习惯我们认为,人体的肌肉纤维足够用,而根本不必要去锻炼肌肉,哪怕是一个文弱的书生他的肌肉也足够用,我们需要的是能发挥自己潜力的运动状态加强对这个运动状态的记忆,我们一般采用的方式就是不断重复它然而,如果能通过催眠和暗示的手段加强这个运动方式的记忆过程,则有可能使练拳过程更加轻松有趣在我们不练拳的时候,多想想武术的运动方式,强化记忆会有不小的进步呢内家功夫以松柔为本,混身肌肉一紧就松,十秒里有九秒都是松的,如闲庭信步,越战越勇,打个通宵都不累。
物理原理和生理原理在太极拳发劲放劲与沾黏劲中的运用

刚柔太极拳理太极拳内功的使用过程是动能传递转化为作用力(冲量)的过程。
这一过程形成的作用力叫内劲。
不同于形成内功原理的论述可以忽略血液循环系统本身,分析内劲的形成过程,必须把心脏血液流动非线性脉冲式特性纳入考虑。
根据循环系统工作原理,由于心肌的舒张和收缩,配合心脏膜瓣的开合,血液特别是动脉血液的流动是非线性脉冲式的,流速有快有慢,波形振幅有高有低;当非线性流动的血液受到阻力时就会形成阵面,产生液体中的激波。
在太极拳运动过程中,与呼吸同步,当腹部收缩挤压,快速流动的血液在意念引导下,定向集中瞬间冲击某一点时,血液的动能以动量的形式传递,通过碰撞形成相应值和方向的作用力。
由于呼吸配合的腹部扩张和挤压的节奏与心跳并不同步,血液特别是动脉血液的非线性脉冲式快速流动的波形和波幅更加复杂。
动脉中血液在腹部收缩挤压时恰好心脏膜瓣打开、心肌收缩、血液泵出,腹部压力和心肌收缩力叠加(此时是腹肌、呼吸肌和心肌三股力的叠加),则血液流速最快、振幅最高;当腹部放松扩张,此时恰好心脏膜瓣打开、心肌收缩,血液泵出,腹部张力和心肌收缩力部分抵消,则血液流速较快、振幅较高;当腹部挤压,此时恰好心脏膜瓣关闭,腹部压力和心肌舒张力也部分抵消,则血液流速较慢、振幅较低;当腹部放松扩张,此时恰好心脏膜瓣关闭、心肌舒张,腹部张力和心肌舒张力叠加(此时也是三股力的叠加),则血液流速最慢、振幅最低。
又由于毛细血管和细胞组织血液交换循环较慢,受到定向挤压快速流动的血液在这里被阻紧缩。
血液的这种在腹部张力与压力和心脏舒张力与收缩力的连续作用下非线性紧缩特点,使得高振幅处的波速大于低振幅处的波速,后加载的高振幅处的扰动将追上先加载的低振幅处的扰动,波形后缘变得愈来愈陡,最后在遇阻处形成阵面而产生液体中的激波,发生应力、密度和温度的突跃,这就是发劲或放劲。
水利科学中的水锤效应也是这个原理。
太极拳等内功锻炼看似慢慢吞吞,日久功成后却能伤人,而且被内劲所伤会有烧灼感,其原理也即此;功力深厚者可致烧灼状,俗称朱砂掌或铁砂掌,其他拳种功种也一样可以。
解读太极拳发劲的奥秘

解读太极拳发劲的奥秘【导读】这是一篇非常难得的好文。
本文以人体结构特点分析为基础,结合其他体育运动的发力原理,解释了太极拳劲力在身体内传递的主要规律。
但阅读本文仍需一定的太极练习基础,要初步体会到塌腰、松胯、力达脚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中内容。
【难度】★★★☆☆人们也许没有意识到,所有直立行走中的方便就是搏击中的不便。
人在出拳攻击时的运行轨迹与对手上身平行,以175cm身高为例,无论攻击对手什么部位均形成自己从上肢到两足之间140cm左右的高度落差,使攻击时的反作用力要90度,转个弯沿直角下降这个高度落差才能作用于两脚。
攻击时发力不能以脚为根基,实际不得不以自己的身体扑过去,攻击时要保持肌肉的紧张才能不消耗能量,而这又直接影响出拳的速度。
这就是“直立”在搏击中最致命的软肋。
站起来的人其实是通过从内到外全身上下制造紧张形成肌肉的痉挛来积聚能量的,力量大小与摆动幅度成正比,用腿攻击面对的几乎是同样的问题,攻击开始就无法改变,很容易被发现而躲避。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老子揭示了一种完全相反的哲学思想,“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则气通。
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杨澄甫)。
太极拳发劲的原理就是‘‘上善若水”的原理。
一、太极拳发劲的科学性表现击打力量的轻重要受到几个因素的限制:方向、重量、距离、速度。
通常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四者相加就是形成力量大小的主要因素。
1、太极拳发劲表现在改变“力”的方向水往低处流的流向启发了古人。
太极拳把稳固的下盘作为人行动的基础,在具体的规范上太极拳首先采用了扩大附着面积的马步、弓步形成了“支撑八面”的稳定基础,使人体的重心贴近地面,以腰为枢纽“命意源头在腰隙”。
发力的起点不再是上肢的摆动,而是“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
“迈步如猫行”(武禹襄)摒弃了日常生活的用力方式。
这个动作规范的主要意义是:首先,它改变了日常用力靠上肢摆动反作用力有一个与地面90度拐弯破坏身体重心稳定的问题。
武术中的“内劲”与现代体育中的反应力量

武术中的“内劲”与现代体育中的反应力量我在写有关传统武术的文章时都强调“内劲”技术,按现代体育理论分析它属于一种运动条件反射,但我一直未对其产生的肌肉力量进行分类,在本文中我就来探讨一下“内劲”在现代体育理论中的力量分类。
运动生理学认为,人体大多数位移运动不是通过单纯的向心收缩牵拉骨杠杆而产生的,而是离心收缩和向心收缩相交迭,形成一种“离心拉长―向心收缩”的运动。
即在向心收缩前产生离心收缩,使肌肉中的弹性成分被牵拉伸长以贮存弹性势能;其后肌肉作向心收缩时,以弹性反作用力的形式将能量发挥出来,促使肌肉产生更大的力量和更大的收缩速度。
专家根据该收缩过程中肌肉首先作“反拉长工作”并受到运动神经反射性调节的特点,称之为“反应收缩”。
肌肉这种在由离心式拉长转变到向心收缩时,利用弹性能在肌肉中的储存与再释放,以及神经反射性调节所爆发出来的力量称为“反应力量”(Reactiveforce),它是一种独立的力量素质。
多年来,许多专家从运动训练实践出发,将力量素质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三大类,这是传统的肌肉力量分类。
1964年,反应力量的问题被提出来以后,体育界开始重视和研究这种力量。
1972年,苏联的维尔霍山斯基在其《专项力量训练的基础》一书中首次提出反应力量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力量素质。
在此之后许多学者诸如科米、比勒、惠京、施密特?布莱希尔、高豪夫、福瑞克等人,对该力量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实践与理论两个方面认同和支持了维尔霍山斯基的观点。
至此,欧美,包括苏联等国家的专家认定反应力量是一种与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相等同的、相对独立的力量素质。
这种力量主要体现在速度力量性项目中对运动成绩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动作环节,如体操、田径以及球类项目中的起跳动作,因而近年来对反应力量的研究在体育发达的欧美国家受到广泛和高度的重视,人们我在写有关传统武术的文章时都强调“内劲”技术,按现代体育理论分析它属于一种运动条件反射,但我一直未对其产生的肌肉力量进行分类,在本文中我就来探讨一下“内劲”在现代体育理论中的力量分类。
真功夫—劲

真功夫—劲传统武术中的劲与人们生活中常讲的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武术中的劲追究集全身之力于一点,其攻击力极强。
而劲是靠站桩训练获得。
站桩培育劲是练武的基础,很多武术门派都有站桩练劲的功法,如形意拳的“三体式站桩”、太极拳的“太极桩”、“无极桩”等都是为了培育劲。
遗憾的是由于武术家的保守,他们对站桩练劲其系统、真实的训练方法作了一部分保留,导致至今人们对站桩和劲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我对站桩练劲作了12年的研究与训练,发现其系统、科学的训练方法。
本文,我向大家介绍科学的站桩训练方法以及浅谈一下劲的科学原理。
一、站桩训练的一般原则和注意事项(一)、训练要有信心,不要抱半信半疑的态度,要正确认识劲就是一项运动技能的形成,只要正确训练,每一个人都可掌握此项运动技能。
(二)、训练要勤奋,训练初期必须天天坚持训练,训练初期一天要训练2次,有条件者可训练3次。
切忌三天打鱼,两天嗮网。
(三)、训练时精神要集中,注意力集中在身体小幅度交替动作上,动作的力度要适度,幅度要小,速度要缓慢。
二、站桩训练的姿势和动作(一)、站桩基本姿势(左势为例,右势相反)立正,全身肌肉适度放松,左脚向左前方伸出一小步,两脚左右距离与肩宽,两脚位置的形状像军事稍息状一样,但宽度与肩宽,再双足跟稍向外扭,足尖稍向内扭一点。
两足重心力量的分布:三成力在前腿,七成力在后腿。
两脚的位置调整后,在此基础上,脚趾趴地,足心向上吸;双足跟提起但又如着地一样,又提又踩。
双脚腕向内拧,而脚尖向外拧,双膝极力外旋略屈呈140°—160°范围内角度,双膝力向外旋、向上提、又向前指;屈髋160°,臀部要往后突起,下坐之势,使髋关节呈一略屈角度,臀与脊柱略成一斜坡角度,使重心落于臀部,充分伸展髋肌。
臀部向下坐,又向后旋靠,双大腿根向内拧。
以上姿势动作如此小幅度交替运动:双脚腕内拧,同时双大腿根内拧一个动作;再又膝外拧,足尖外拧这一个动作,如此交替协调运动。
太极拳的发劲原理

太极拳的发劲原理太极拳的发劲原理太极拳的发劲原理,主要是接地之力,因为力无穷,又取之不尽,所以如能走地力接引到我们身上而发,则力量将是非常大的。
如何手能做到接地之力,我们要先了解如何主导发劲,古传秘诀有云,力由於骨,劲由於筋。
这意思是说:力:(死而没有弹性的力量)是来自於骨头的发出,劲:(活而有弹性的力量)是来自於筋的发出。
所以我们练太极拳不要练出死而没有弹性的力量,这种死力是不足取的。
所以才特别强调:「力由於骨,劲由於筋」。
其实人体本身力量的发出,乃是筋骨力量的综合,不过能控制筋的变化,自然也能控制骨,因为筋是有弹性的组织;而骨头却是僵硬组织,整体的骨头肢节乡还是要靠筋来控制。
人体是如何发出力量可分由二方面来探讨:一、人力:藉由人本身肢节与身体友撑而发出二、地力:全身力量经由地力发出1.人力:人本身力量的发出。
人体能负荷多少力量,就能发出多少量。
可分为三种类型:1.以手力的发出:乃是藉由肩膀与身体能负荷多少力量,手力就有多少力量。
2.以腰力发:腰力,乃是藉著胯及二腿的支撑,二腿能负荷多少力量,腰就能发出多少力量。
不管腰力是直线的发出力量或是以旋转力量的发出,还是要靠胯及二腿的支撑,旋转力量由自己腰部本身所扭转之力量,是极微弱的,须藉由强大的支撑才能产生强大的旋转力量,否则单靠自己本身的腰力是极有限的。
3.以腿力发出:腿力的发出乃是靠脚掌与地面支的力量,脚掌能负荷地面给了多少力量,腿力就能发出多少力量,至於腿力是否真能将脚掌所负荷的力量,完全传达到手上,则端赖个人练习的功力,这又与其人放松关节的程度有关。
1.地力:地力经焊人体发出。
地力是无限的,取之尽,人力是有限的,如何吸取地力,来弥补人力之不足;这是太极拳奥妙的地方,第一先要将脚掌松开踏实地面,不可将五脚趾用力抓地。
(若要接地之力,古传歌诀:"五趾抓地上弯弓"是错误的)必须将脚放松贴地,脚掌与地面接触的面积愈多,不但站得稳,接地之力也愈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说传统武术中有一种功夫叫“内劲”(劲),但其一直躲在神秘的面纱之后,每一代掌握这项武技的拳师只寥寥几人。
掌握这门武技的拳师能凭其超人的“功力”打败众多的拳师而得以名扬天下,成一代名师。
如:李洛能、郭云深、孙禄堂、王芗斋、李小龙等。
他们都有超人的武功。
其实,他们的武术的关键都是传统武术中的“内劲”,只是他们对此武技秘而不宣。
进入现代科技文明时代,“内劲”这门传统的技艺到底存不存在,到底为何物?数十年间,笔者带着对这门武技坚强的信念,执着训练与研究,终于研究出其系统的训练方法及科学原理。
分析发现,这门武技很简单,一点也不神奇。
它是完全符合现代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理论的一种运动技术。
本论文是笔者训练出“劲”,并通过教学验证,在此基础上运用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学、运动生物力学对“劲”进行科学化分析的文章。
“劲”是传统武术最有攻击力的核心技术,将此技术科学化对认识、发展传统武术有着里程牌式的意义。
传统武术劲的生理机制研究湖南长沙:周向前二0一二年二月十五日摘要目的:探索传统武术劲的系统训练方法及科学原理;方法:在对传统武术站桩练劲进行科学创新再指导6名运动员训练;结果:接受站桩训练的学员训练100小时后全身主要肌肉均建立一种反射,此反射能在特定的姿势下被激活,并且此反射被激活后使肌肉贮存弹性势能而增加出拳、出腿的速度和力量;结论:传统武术劲是符合现代生理学的一门科学的运动技术,它的原理就是人体在紧张性牵张反射的基础上通过训练建立的一个高级的运动条件反射。
关键词:劲;站桩;发力;紧张性牵张反射;肌肉弹力条件反射A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Wushu jin's Physiological mechanismThe People's Hospital of Yuelu District,Changsha,Hu Nan ProvinceZhouxiangqian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systematic training methods and scientific principles of traditional Wushu Jin;Methods:Six athletes were selected and trained using the new improved method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Wushu Zha nzhuang; Results:After 100 hours of training,athletes’ major muscle groups all over the body had established a new reflex,which could be activated in some specific positions. After the reflex was activated,the muscles could store the elastic potential energy to increase punching speed and power of the legs; Conclusion:The traditional Wushu Jin is a kind of scientific sporting skill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modern physiology. Its principle is that the hunman body can establish a high-level motor conditioned reflex through training on the basis of tonic stretch reflex.Keywords:Jin;Zhanzhuang;Send force; Tonic stretch reflex;Muscleelasticity reflex传统武术中的劲与人们生活中常讲的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武术中的劲是指发力,追究集全身之力于一点。
但武术流传至今,每一代掌握劲这项武技的武术家只廖廖几人,其系统、真实的训练方法未公布出来,导致至今人们对劲还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武术其攻击力也大大削弱而几近失去其技击属性,阻碍了武术事业的现代化发展。
认识和推广劲就能提高传统武术固有的攻击力还原武术技击本质,促进武术的科学化、现代化发展。
笔者对劲作过多年的训练与研究,在研究出其系统的训练方法的基础上指导6名运动员进行实验性训练,所有受训者均成功训练出劲,出拳、出腿均能发出一股巨大的爆发力。
分析发现劲就是在紧张性牵张反射的基础上训练建立的一个条件反射。
1研究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长沙市好功夫馆6名男性散打运动员,平均年龄23.2岁,年龄最大者26岁,年龄最小者19岁(表1)。
接受研究训练前用搏击项群训练测试仪测得右手前直拳击中目标时的平均打击力量131±13.93kg,平均打击速度5.2±1.08米/秒。
表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一览表分开掌心向后,高度约与眉齐。
左手手心与左足在同一条垂直线上。
右手伸出,肘关节在90°—100°之间,右手在左手之后,约与肩齐,五指尽量分开向前指向前手手掌,双手距离25厘米,双臂有抱七撑三之意,双肩下似夹非夹之意。
扭颈对前手手腕,眼睛向斜远前方注视,目中无物。
在上述姿势的基础上,再作小幅度交替运动:双臂之力抱七撑三:用七成力向内抱一下,随即又用三成力向外撑。
双肩下如夹一弹性球,又向外撑,一夹一撑。
含胸紧背,两胸向内微收,略凹,双臂同时向前配合一伸;随即紧背,即两肩胛骨向脊柱中线靠拢,双臂同时配合向后一拉,如此循环。
躯干还要以脊柱为枢纽缓慢侧屈、旋转。
额下如夹一弹性的球,头又向上顶,此组动作循环。
以上全身动作要同时协调运动,上肢关节运动幅度约2厘米,下肢关节运动幅度在2—3厘米。
每一组交替动作重复18次为一组,每一次训练做4组。
站桩训练时间为40分钟,站桩训练之后就进行震颤训练。
1.2.2.2震颤训练(左势为例、右势相反)全身肌肉适度放松,1.2.2.1姿势站立,重心前三后七,前手放下与肩齐,后手略低于前手,双手一前一后,十指尽量分开,自然微屈,掌心向下,肘关节呈100°,保持1.2.2.1基础站姿的交替动作,在此姿势动作基础上,开始全身震颤,腿、臀、腰、背、上肢震颤着缓慢前推由屈到伸:下肢由后往前,躯干由直立到前倾,上肢由上往下,由屈到伸,全身同时协调震颤着缓慢前进,下肢震颤前伸的程度:足跟抬起离地10厘米,脚尖撑地,膝部与足尖同一条垂直线,重心由后腿移至前腿。
躯干震颤前伸的程度:前倾前俯至不失去重心为止。
躯干带动上肢一前一后震颤着缓慢由上往下按至肘关节伸直约呈160°。
身体震颤前伸到如此程度,手臂将要伸直时,随即震颤着缓慢旋转肘关节变成两掌心相对,再全身协调震颤着从伸到屈,从原路线缓慢返回至预备势。
震颤不停,全身继续后拉,震颤着缓慢屈膝、屈髋、屈肘,躯干向斜后方后靠至如此程度:双肘关节角度约为30°,躯干后靠到不失去平衡为止,屈膝呈100°—120°之间,到如此程度后,再震颤着缓慢旋转肘关节变为两掌心向下,全身震颤着缓慢伸膝、伸髋,从原路线还原到预备势,再继续震颤着缓慢前伸。
前伸、后屈循环震颤训练7—10次。
1.2.2.3训练方法:(1)6名运动员在进行以上站桩训练前作3分钟肌肉拉伸放松运动。
进行站桩训练时要求精神放松,注意力集中,姿势动作要求标准、精细。
左、右势互换训练,此次训练左势,下次训练右势,循环平衡训练。
(2)基本教学内容、锻炼组数、次数、间息时间相同。
训练时间:2011年7月10日—2011年9月10日,每天早晨7点、晚上7点各训练1次,每次训练1小时,为期2个月。
2 结果2.1 6名受试运动员通过站桩训练,平均训练40个小时,小幅度交替动作重复约3000次,震颤动作重复约650次后肌肉建立一种反射:站成1.2.2.1特定姿势,用小幅度交替动作用力牵拉肌肉,大臂后群肌肉能感觉到积蓄一点微弱的弹性势能,但不明显。
随着不断地训练,弹性势能越来越大,并且全身各大关节主要肌肉均纷纷能产生弹性势能。
平均训练100个小时,小幅度交替动作重复约8000次,震颤动作重复约1600次后站成1.2.2.1特定基础姿势,小幅度交替动作用力牵拉全身主要肌肉,全身主要肌肉能明显感觉到积蓄一股很大的弹性势能,而停止用力牵拉肌肉则弹性势能立即消失。
2.2 6名受试运动员站成1.2.2.1特定姿势激活肌肉反射后,可利用此反射产生的弹性势能发力出拳,此弹性势能可增加出拳时肌肉收缩的力量和速度而打出重拳。
训练后再用搏击项群训练测试仪测试右手前直拳出拳力量和速度明显比训练前增加(见表2)。
表2 右手前直拳打击力量和速度训练前后变化比较甲运动单位肌纤维乙运动单位肌纤维图1肌纤维强烈轮替收缩示意图收缩,这交替性收缩是不随意的运动。
此条件反射交替收缩机制与肌紧张交替收缩机制一样,都是不同运动单位肌纤维分批次参与交替收缩。
不同的是条件反射的运动单位蓦集比肌紧张反射大,肌紧张参与交替性收缩的运动单位数目不多,是微弱的收缩,而对肌肉弹性成分的牵拉力小,不引起肌肉内广泛的弹性成分拉长发生形变,产生不了明显的弹性势能。
但这条件反射可同步激活动员比肌紧张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交替收缩,由于参与交替收缩的肌纤维多就产生的张力大,而强烈地牵拉到肌肉的弹性成分,肌肉内广泛的弹性成分被大量交替收缩的收缩成分收缩拉长而发生弹性形变,同时特定的关节角度用力牵拉肌肉动点一方的肌腱而对肌肉产生拉力,这又从另一端牵拉肌肉的弹性成分,而肌肉弹性成分向两个相反方向被动拉长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弹性力、贮存弹性势能,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力学效应。
在此种状态下运动员再利用此弹性势能发力出拳,一瞬间参与出拳动作的肌肉作向心收缩,而相应肌肉内的弹性成分恢复原状以弹性反作用力的形式发挥贮存的弹性势能,此弹性势能加快了肌肉收缩速度和加大了肌肉收缩力量,而这参与出拳动作的运动肌产生的弹力和向心收缩力相加使肌肉产生更大的力量和更大的运动速度,再通过全身协调的出拳鞭打动作整合后发出一股巨大的爆发力,这就是本研究中6名运动员训练后出拳力量和速度增加71%和75%的原理所在。
由于这运动条件反射激活后可使肌肉产生很大的弹性力,因此这运动条件反射可命名为——“肌肉弹力条件反射”。
这肌肉弹力条件反射与紧张性牵张反射一样主要表现在伸肌,伸肌产生的弹性势能比屈肌大,而出拳、出腿正好是一个伸肌的收缩运动,正好利用伸肌的弹力条件反射产生的弹性势能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