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4)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5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5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5第一篇: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5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一、课标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5.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旨在学习日常生产、生活中人类经常遇到的各种自然灾害形成机制、发生原理及对人类活动的危害。

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着眼,目的是更有救地防灾、减灾,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5.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种资料,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探究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利用媒体资料通过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辩证的看待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2.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发展观。

四、教学重点: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灾情。

五、教学难点:运用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灾情的作用及其原因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具:多媒体课件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前一节我们学习了自然灾害都有各自的形成原因与地域分布规律。

这一节我们将学习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都有哪些影响。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土地“缩小”灾情? 【提示】 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 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如下表所示:
举例 效果
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 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 失、荒漠化、洪涝、干 天然林保护 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 退耕还湖、平垸行洪、 避开受灾高风险区 不侵占行洪区 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发 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 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 寒潮、病虫害的可能 件的作物 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 合理利用草场 害
灾害环境看 人类活动:进入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与自然 灾害的关系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前所述, 人既是活动的致灾因子,又是最易损的受灾 体。它们的关系大致如下:
2.自然灾害随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
人类社会 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社会经济 人口、财产密 经济有所发展, 人口、财产高度集中, 发展水平 度低 人口相对集中 资产密度大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1.在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 “缩小”
人类活动 对灾情的“影响” 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建 社会经济基础雄 设防灾系统,在灾害发生 能“缩小”灾害的影 厚、政治稳定的 响 时,能够迅速救援,恢复 地区 灾区的生产生活 “放大”灾害效应, 社会经济基础薄 弱、时局动荡、 减灾不得力,防灾无措施 进而导致社会矛盾激 人心失稳的地区 化,天灾人祸并行 地区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节课的知识结构
影响(
)程度
人 类 活 动 影 响 自 然 灾 害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影响( )程度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 )观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节课的知识结构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在日本,75%的小学生认为“不远的将来身边可能发生大地震”,有90% 的人表示“最担心的灾害是地震”。但是,由恐惧而生的不是恐慌,而是从 娃娃抓起的危机意识和行动。每年9月1日是日本的“防灾日”,图为东京一 所小学的学生正在进行地震躲避演练。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b.社会经济条件——如:土地单位资产密度
破坏地表植被、加剧水土流失和 风蚀沙化、洪水和沙尘暴加剧
过量开采地下水,诱发地震或坍 方
严重环境污染导致酸雨、赤潮
2004年12月26日,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近 海发生8.7级大地震并 引发强烈海啸,夺去了 二十多万人的生命。
在这次海啸灾难中,有一位值得敬佩的英国小 姑娘,她叫蒂莉·史密斯,那年才10岁。海啸 来袭时,她正在泰国普吉的海滩上玩耍。史密 在受灾严重的斯里兰卡,当听说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大浪时,人们纷纷涌 斯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我正在沙滩上玩,突 入海滩观海潮。第一波大海浪退去以后,海滩上留下无数的鱼,老的小的都 然发觉海水变得有些古怪。海面上出现了不少 在拾鱼。许多人还在等待更多的乐趣,接着第二波更高的巨浪袭来,这些人 的气泡,潮水也突然退了下去。我感觉可能会 再也不能看到更壮观的景色了。 有海啸发生,就告诉了妈妈。”
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
①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易损 性不同; 受灾体不同 ②城市化发展
↓ 耕地、林地减少 城市用地增加 ↓ 地表径流增加 ↓ 洪水灾害加重
灾害强度↗
灾害强度↗
随着城市用地迅速扩 大,耕地、林草用地减 少,城市建筑与不透水 的硬地面阻断了雨水渗 进土层的通道,下渗减 弱,使地下水位下降, 而且使地表径流增加, 所以大雨倾盆的时候, 街面变成了“河面”, 加重了城市洪水灾害。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多种自然 灾害频发
例:
破坏森林和 草场植被
过量开采 地下水
水土流失 风蚀沙化
海水入侵、地表 沉降、地面塌陷
洪水和沙 尘暴加剧
诱发地震 或塌方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影响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2.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程度
3.工程措施影响受灾体易损程度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1.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课堂小结】
生态建设
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人 类 活 动 影 响 自 然 灾 害
生态坏 正面影响 人口 负面影响
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缩 小 灾 情
社会经济 减灾工程
放 大 灾 情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观
人类活动 对灾情的“影响” 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 社会经济基础 来建设防灾系统,在 能“缩小”灾害的影 雄厚、政治稳 灾害发生时,能够迅 响 定的地区 速救援,恢复灾区的 生产生活 社会经济基础 “放大”灾害效应, 薄弱、时局动 减灾不力,防灾无措 进而导致社会矛盾激 荡、人心失稳 施 化,天灾人祸并行, 的地区 引起巨大灾难 地 区
2.高风险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活动范围的扩大 自然灾害种类增 多,影响范围扩大。 不同时期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不尽相同。
分析在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影响到人 类的灾害种类分别有哪些?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区别? 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由低向高发展,从以畜牧业、 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经济为主发展;人类对于 自然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逐渐加深、范围增大,活动范 围从地表向地下和空中、从陆地向海洋发展,资源利用从 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向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发展。因此越 来越多的自然异变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即更多种的自然 灾害影响到人类。在原始社会,影响人类的灾种主要是地 震、滑坡、泥石流。到农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洪 涝、旱灾、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等。到工业社会, 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赤潮、海水入侵、海冰等。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地面沉降,并引起建筑物坍塌,
有可能诱发地震或塌方。
(3)随着城市化发展,图中西侧的森林被砍伐,这将会引 起地下水、河水怎样的变化?
地下水补给减少,水位下降;河水含沙量增加,流量季节变化加大,
洪水水位抬高。
最新版整理ppt
21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地质历史进程中的“灾变”
救灾不力、防灾无措
同样的灾害强度下,人类在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的活动(比如建 房、耕作等)强度和范围越大,高风险区的经济密度越大,则灾情 放大;反之则灾情减小。人类的活动,有可能导致大灾小害,或者 小灾大害。
当堂训练防震减灾,需加强科学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发达国家发生地震的频率已经很低 ▪ B.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地震给人类造成的危
日本
案①例: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
2003年9月26日凌晨, 日本北海道遭 遇里氏8级强震,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 但只有1人死亡,400多人受伤。
导致这次地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主要 有哪些?
案①例: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
(1)政府对地震高度重视; (2)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
①住户清楚防灾紧急通道;②易倒易碎品合 理放置;
请分别从利、弊两
最新版整理方ppt 面列举实例。
3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生态建设
例: 修建水库 植树造林
生态系统 良性循环
增加环境 的稳定性
径流量稳定
减轻旱涝灾害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减少滑坡、 泥石流
生态破坏
使环境更 不稳定
多种自然 灾害频发
修建水库能够在汛期 削减 洪峰,枯水期 补充 河流
智利的瓦尔帕莱索城在1985年发生了7.8级地震, 由于人们在灾前用现代抗震技术逐一加固了房屋,灾损 大大减少,仅死亡了150人。而1962年发生在伊朗伊斯 法罕的7.6级地震,全市幸存者仅有30%,有一万多 人死亡。造成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是伊朗人习惯修建厚 墙泥砖房,这种房屋抗震力极差。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中发生的,对人类造成极大危害的事件。

例如地震、海啸、飓风、洪水等等。

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加重了自然灾害频繁和灾情严重的情况。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不是新鲜事,在几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中,人类对大自然的野蛮扰动、破坏已不可逆转。

例如城市化、过度开垦、大规模砍伐、工业污染、能源消耗等等。

这些活动可能在短期内为人类带来一定经济收益,但长远来看,对于地球生态平衡和环境可持续性发展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

第一,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灾害的频繁和严重程度有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天气异常,极端天气情况屡见不鲜,例如高温、干旱、洪涝等等。

这些异常天气现象会引发自然灾害,例如山体滑坡、泥石流、森林大火等等。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地球的温度、湿度、风向、风力等等都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地球本身的生态平衡失衡,这就加剧了自然灾害的频繁和严重程度。

第二,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改变导致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例如城市化,城市人口的增加会导致房屋的密集建设、地下管道的堵塞,这些都会影响地下水的流动,进而导致地下水涨水;洪水等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再例如过度开垦、大规模种植作物,这些活动会破坏植被,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影响下雨的量和分布,进而引发洪涝、干旱等等自然灾害。

第三,工业污染、能源消耗等等人类活动也对自然灾害产生了影响。

例如工业活动和交通运输会产生废气、污水和垃圾,这些对环境有着极大的毒害,进而导致气温升高、降雨量减少等等情况;能源消耗,例如水、电、煤等等,都是从大自然中获取的资源,而人类活动使用过度,使得天然资源枯竭、能源短缺,这些都会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

在应对自然灾害的过程中,人类需要审视自己的行为,重新认识自己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我们需要采取更加科学、可持续性的方式来开发资源和进行发展。

人类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并不是单向的,环境的变化同样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

14.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4.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4.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人类活动 生态破坏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土壤侵蚀、土地沙化、 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加剧了洪水、风沙、干旱、滑 坡、山崩、泥石流等发生的频 度和成灾强度 海平面上升;气象灾害加剧; 气候变暖
森林枯竭、草原退化
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影
响人类健康
环境污染 臭氧层破坏
到达地面的有害紫外线增加, 使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增多, 传染病发病率增加
人类活动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下水过量开采、矿区 采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地表沉降塌陷、地裂缝
工程活动
工程建设挖高填低 大型水库蓄水,水文地 质环境改变
人工边坡出现崩塌、滑坡
诱发地震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人类活动导致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减弱
过量开采地下水 海水入侵,地表沉 降,地面塌陷
诱发地震、 塌方
人类超强度地 开发利用自然 资源、破坏生 态环境
破坏森林和 草场植被
环境恶化
环境更 不稳定
自然灾 害频发
水土流失、 风蚀沙化
洪水和尘 暴加剧
人为因素导致的自然灾害
• 1998年夏季,长江、松花江流域暴发了 特大洪水,洪水的肆虐不完全是不利气 候条件造成的,它和300年以来、特别是 过去50年以来的生态破坏密切相关。上 游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水源涵养能力下 降,中游的围湖造田造成吸纳夏秋洪水 的能力严重退化,而植被的破坏和陡坡 开荒又造成水土流失,淤平了湖泊湿地, 抬高了河床,加剧了水旱灾害。
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的宁 安市沙兰镇建在一个山坳里, 周围三面环山,2005年6月10日 下午遇到特大洪水的袭击,遇 难人数60名左右,当时一部分 房屋倒塌,其中一所建在山坡 上的小学——长安小学遇水坍 塌,初步统计有31人遇难,其 中有29名小学生死亡。2.人类活动影响Fra bibliotek灾体的易损程度
影响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3.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针对洪水发生的原因,结合区域的特点,人类应怎样合理 利用土地以“缩小”灾情?
植树造林,恢复林业用地,涵养水源;退耕还湖,增强湖 泊的调节功能;迁出行洪区,减少灾害损失。
同样的灾害强度下,人类在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的活动(比 如建房、耕作等)强度和范围越大,经济密度越大,则灾 情放大,反之,灾情缩小。人类的活动,有可能导致大灾 小害,或小灾大害。
4.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社会 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人口、财产 高度集中
经济发 展水平
减灾能力 灾情
人口、财 经济有所发展 产密度低 人口相对集中
抗灾能力 极弱
抗灾能力不高 抗灾能力提高 灾后恢复加快
人员伤亡 人员伤亡
财产损失
巨灾伤亡人口增 多,普通灾害伤 亡人口减少,财 产损失巨大
思考
(P22)
分析在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影响到人类 的灾害种类分别有哪些?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区别?
生态系 统良性 循环
稳定局部 水循环 增加环 境稳定 性 稳定局部 岩、土层
减轻旱涝 灾害发生 减少灾害 发生频率 减少滑坡、 泥石流发生
2.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降低 例如:
过量开采 地下水
人类超强度 地开发利用 自然资源、 破坏生态 环境
海水入侵 地表沉降 地面塌陷
诱发地震 和塌方
环境 恶化
三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1.不同地区灾害的不同影响 (1)“缩小”区(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地区)
有财力和物力防灾、灾时救 援迅速、灾后恢复生产生活
“缩小”灾害影响 (2)“放大”区(经济基础弱、时局动荡,人心不稳地区) 减灾不力、防灾无措 “放大”灾害影响
2.最敏感区域 --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地区
案例 读P19案例1回答: 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 (1)政府对地震高度重视;
(2)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 ①住户清楚防灾紧急通道;
②易倒易碎品合理放置; ③家里没人时关闭煤气阀 ④每年举行抗震大演习; (3)加固公共设施。
2.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
如:城市用地扩大,耕地、林草地减少,加重 城市的 洪水 灾害。
不能称为灾害,只能称为“灾变”
2.人类历史时期灾情的变化 (1)随人类社会发展,人类与自然灾害的关系在不 断变化 人类活动 活动范围 灾害种类 扩大 增多 不同 各异 经济水平
成灾情况
自然灾害
读图
P22图1.32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图1.32 自然灾害随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
(2)自然灾害随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 读P22图1.32回答
环境更 不稳定
自然灾害 频发
破坏森林 和草场植 被
水土流 失、风 蚀沙化
洪水和尘 暴加剧
例如: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影响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1)人口是最脆弱的受灾体: 灾害中人员伤亡是最重要的,是衡量灾情大 小的重要标准 (2)人口是最活跃的受灾体: ①人能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②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 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着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4.按所在的地球圈层 与灾害成因分类,发生 在水圈中的自然灾害 有 : ( B) A.干旱与台风 B.洪水与风暴潮 C.泥石流与寒潮 D.寒潮与台风
5.针对我国自然灾害 频繁发生的国情,开展 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 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 活意义重大.下列事例 中,属于防灾减灾设施 建设的是:(A) ①兴建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 ②兴建长江、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③加固长江、黄河大堤 ④在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工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因为城市硬地面使雨水不能下渗,增加地表 径流量。此外,植被条件变差,水土流失加重, 洪水灾害程度和频率加大。
图1.29深圳某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洪水的影响
读图
回答: 城市化的发展, 绿色覆盖和 洪水流量如何变化?
绿色覆盖 减少 洪水流量 加大
读图
读图1.29分析,深圳某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 变化对洪水有何影响?
据图例,该流域从1980 年到2000年,大面积的耕地 、林地、灌草地等转变为城 镇用地,而且城镇用地建筑 密度大;这样,改变为城镇 用地区域的洪水流量明显增 大,林地保留较好的西部洪 水流量无大变化。
图1.29
说明了土地利用城市化, 建筑用地 植被 减少,洪水流量 增加 。
增加、
3.工程措施能改变受灾体的易损性 例如: 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提高农作物的抗旱性 能,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小灾情。 归纳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 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 程度。 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 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因而防灾减灾的任务既十分重要,也十分艰巨。读“我国 自然灾害区划图”,完成1-5题:
1.下列自然灾害中, 属于气象灾害的是: ( A) ①洪水 ②干旱 ③台风 ④泥石流 ⑤寒潮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③
2.对我国影响最 大的自然灾害是: ( C) A.干旱和泥石流 B.台风与干旱 C.洪涝与干旱 D.台风与寒潮 3.与其他地区相比,地区IV分布最为集中的自然 灾害是: (C) A.干旱 B.台风 C.泥石流 D.洪水
思考 (P21)
为什么说人类合理利用土地对灾 情有“缩小”作用?
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件, 从而减少灾情损失。 例如: 防护林建设 退耕还林还草 天然林保护 改善 植被 条件 减少水土流失 、荒漠化、洪 涝、干旱等自 然灾害的强度 避免 受灾 可能 减少 灾情 损失
退田还江湖、平垸行洪, 不侵占行洪区(高风险区)
读图
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地区
(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的地区)
人类活动进入 则“放大”灾情
人类活动迁出 则“缩小”灾情

2.最敏感区域 --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地区
1.30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
图1.30说明了什么?
读图
说明了同样的灾害强度下,人类在自然灾害 高风险区的活动强度和范围 越大 ,经济密度 越大 ,则灾情 放大 ;反之灾情 减小 。
D.①②④
再 见 !
原始社会: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农业社会: 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涝、旱灾、 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等; 工业社会: 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涝、旱灾、 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赤潮 、海水入侵、海冰等。 原因: 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范围 的扩大,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多。
(选择题)
又如:
改善作物种植结构, 因地制宜发展作物,
减少
遭受旱涝灾害、 病虫害可能。
合理利用草场
减少
草场退化、鼠害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地质历史进程中的“灾变” 地质时期发生过比现在规模大得多的“灾害”
如火山喷发、岩浆活动、海侵与海退、气候剧变、 因那时还没有人类 生物灭绝、陨石撞击等事件。
第 三 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改造局部地区的环境
1.人类活动使孕灾环境的稳定性增加 2.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降低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改造局部地区的环境 1.人类活动使孕灾环境的稳定性增加 修建 水库 建设生 态环境 植树造林 水土保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