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沈德潜《古诗源》:“子桓诗有文士气,一 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 情。”
王夫之《姜斋诗话》:“曹子建之于子桓, 有凡之隔,而人称子建,不知有子桓,俗论 大抵如此。
(一)诗歌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摇踵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4)注重文学与哲学的结合。
第一章 建安与正始文学
一、建安文学繁荣的社会原因
建安文学的时间段限,上起汉献帝元年(公 元196)下到魏明帝太和六年(公元233)指 汉末魏初的文学,共27年。 其主要作家大 都生活在汉献帝建安时期。
(一)儒学失去统治地位,思想意识的解 放。
谢灵运:“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敏捷,安 有继之?”(李瀚《蒙求集注》)
明代张戎《岁寒堂诗话》“韩退之之文,曹子建 杜子美之诗,后世所以莫能及也。”
二、创作 曹植的诗歌创作,可以曹丕称帝为界,划 分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主要是抒写自己政治上的雄心 壮志和对建功立业的向往。代表作他的 《白马篇》。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 ——文学的自觉
“文学的自觉”是本时期文学的最主要 的特征。贯串整个魏晋南北朝,大约 经过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 第一,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
➢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 区分,更重要的是有了对各种体裁的文体 辨析的意识。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

1《典论·论文》:1中国文论史上的第一篇文学批评文章;2曹丕在论著中反对古来“文人相轻”之习气,论及有关文学价值、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文体、文学批评的态度等问题,将文章提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并提出了“气”说的美学范畴。
2《玉台新咏》:徐陵奉萧纲之命所编的一部诗歌总集。
全书十卷,选录自汉迄梁的诗歌660余首,其中多为五言四句的小诗,成为后来五绝之前身,风格上宫体情调颇明显。
《玉台新咏》之收录对《文选》有所补充。
3《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是由东汉班固创作。
有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四个部分组成,全书共100篇,八十余万字。
主要记载高帝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历史,目的是宣扬“汉德”。
汉初史实,多承《史记》之义,并进行一些裁剪、订补。
4《后汉书》:南朝范晔所撰,全书纪十卷,列传八十卷。
范晔其人不满现实,不肯媚事权贵这在其著中表现为“贵德义、抑权势”的进步倾向。
书中首列《文苑列传》,记录后汉作家事迹。
他最自负的是书中序论,骈文体式,笔势纵横,整齐密丽,后多为《文选》收入。
5《诗品》:作者钟嵘,成书于齐梁,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讨论五言诗的专著,语言骈散相间,把自两汉至梁代的122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对每一位诗人以扼要品评,指出其诗体的本源。
提出了“自然英旨”、“直寻”的吟咏性情观。
6《文选》:是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诗文总集。
以萧统的文学观为指导,并在其实际主持下完成。
共三十卷,以文体和体裁分类,共分三十七体,收录秦以前至梁代的作家130人,作品514篇(一题数篇按一篇计)。
《文选》不仅收集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起到保存和流布的作用,而且提供了文学范本,对于推动文学沿着自身的轨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文心雕龙》:成书于南梁,作者刘勰,是中国第一部文艺理论著作,全书50篇,分为上下两编。
上篇阐明文学的本源,指出文学创作应该取法的规则;下编主要是批评,涉及到作家作品及时代风气以及批评态度和方法。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从公元196年(汉献帝建安元年)至公元589年约近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北朝,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也有称为中国中古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在文学思想、文学的题材、体裁以及整体风貌上,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又是同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哲学思想、文艺思潮密切相关的。
一、时代特征、哲学思想与文艺思潮(一)时代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
这近四百年间,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外,一直处于分裂、动荡之中,汉末动乱,代之而起的是三国鼎立。
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王朝,至280年灭吴而统一全国,但至316年即由于“八王之乱”而灭亡。
317年,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王朝,420年又为刘裕所篡。
此后便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北方是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南方则宋、齐、梁、陈几个朝代频繁更迭。
这一时期除了西晋的统治时间较长外,其余的朝代均为时较短,最短的萧齐政权不过20余年,王朝更迭带来的争斗以及南北对峙带来的相互攻伐,使这一时期战乱不断,少有宁日。
战乱使很多人丧生,也带来了饥馑、瘟疫及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文人的心态与精神风貌,同时也影响到整个文学创作的主题、题材与作品的基调。
因为战争造成的大量的人口死亡,使心灵敏感的作家与文人普遍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的脆弱、命运的多变难卜,人生祸福无常以及生命个体面对多变的时代风云的无能为力,于是,我们便在魏晋南北朝文学里看到了一些集中的文学主题,如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及隐逸的主题。
在乱世之中,文人的生活方式或表现为或慷慨悲歌、或任诞放达、或及时行乐,追求声色,而文学风貌也呈现出或梗概多气、或隐约曲折、或绮丽华靡的特点,这些都不能不说和特定的时代背景相关。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社会动荡不宁外,其另一值得注意的特点则是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又称士族(世族)门阀制度。
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介绍

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学作品介绍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学发展史上⼀个充满活⼒的创新期,诗、赋、⼩说等体裁,在这⼀时期都出现了新的时代特点,并奠定了它们在此后的发展⽅向。
魏晋南北朝的作品⽂学思想与佛教在中⼟的传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下⾯由店铺为⼤家提供关于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学作品介绍,希望对⼤家有帮助! 魏晋南北朝⽂学作品介绍⼀、建安风⾻ 1、建安诗坛的时间断限。
建安诗坛,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233),即汉末魏初时期⽂学。
(这⼀时期是中国⽂学史上五⾔诗兴盛、七⾔诗奠基的阶段。
在中国诗歌史上第⼀次掀起了⽂⼈诗歌的创作⾼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的时代风格。
) 2、建安风⾻形成的原因。
建安时代,汉末的动乱现实⼀⽅⾯给建功⽴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是⼈命危浅朝不虑⼣,给⼠⼈带来岁⽉不居⼈⽣⽆常的深沉叹息。
因此形成慷慨任⽓,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这⼀时期的代表诗⼈是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孔融、陈琳、王粲、徐⼲、阮瑀、应瑒、刘桢)和⼥诗⼈蔡琰。
第⼀节曹操与曹丕 1、曹操⽣平及思想、性格。
曹操,字孟德,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家。
曹操是⼀个注重实际的⼈,知道乱世⽤儒学不能及时奏效,所以⽤刑名法术之学。
精通⾳乐、书法、围棋,为⼈简易。
动乱板荡的时局,戎马倥偬的经历,统⼀天下的雄⼼,交织在他的诗歌中,形成了他古直悲凉、慷慨沉雄的艺术风格。
2、曹操诗歌创作成就。
①开创了⽂⼈“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
②曹操的诗有⼀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
3、曹丕⽣平及感情特点。
曹丕,字⼦桓,三⼗⼀岁⽴为魏太⼦,三⼗四岁代汉⾃⽴。
曹丕博学多识,感情敏锐⽽细腻,对⼈⽣苦短有特别强烈的凄怆感受,诗作中更倾向于对个体感情的体会与抒发。
4、曹丕对七⾔计的贡献。
曹丕对七⾔诗的发展有重⼤的贡献。
他的《燕歌⾏》⼆⾸,不仅为乐府产⽣⼀新体制,且为中国诗学开⼀新纪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文学的自觉”“骈文”1、三国两晋时期骈文(“四六文”)、骈赋、志人志怪小说三国:魏(220-265);蜀(221-263);吴(222-280)正始体、竹林七贤、建安七子、曹操《短歌行》『“古直悲凉、慷慨沉雄”』、曹丕《典论》、曹植(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诗品》』《白马篇》、王粲、蔡琰、阮籍“咏怀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诗品》』、稽康两晋:西晋(265-317);太康体(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左思“咏史诗”(开拓了借咏史以抒怀的新路)《三都赋》(“洛阳为之纸贵”)、刘琨(闻鸡起舞)、郭璞“游仙诗”『文体相辉,彪炳可玩。
始变永嘉平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
《诗品》』东晋(317-420):玄言体、陶渊明“田园诗”『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谢灵运“山水诗”『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文心雕龙》』小说:干宝《搜神记》(志怪小说)2、南北朝时期南北朝:南朝:宋(420-479)元嘉体、鲍照“乐府七言歌行”『雄健豪放』、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小说)齐(479-502谢脁“山水诗”、刘勰《文心雕龙》(文学理论专著)梁(502-557)宫体诗、箫统《文选》、钟嵘《诗品》(五言诗研究专著)徐陵编辑诗歌专集《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陈(557-589)南朝民歌《乐府诗集.清商曲辞》(《西洲曲》)北朝:北魏(386-534)东魏(534-550)北齐(550-577)西魏(535-556)庾信『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杜甫)』、沈约北周(557-581)北朝民歌《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敕勒歌》、《木兰诗》)骈文骈赋(04)魏晋南北朝时期,赋体受到诗歌讲究对偶,声律,辞藻风气的影响,趋向骈化,出现骈赋。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品与特点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品与特点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品1.建安七子:曹操《短歌行》、曹植《七步诗》、曹丕《典论·论文》、王粲《七哀诗》、徐干《中论》、阮璃《咏怀诗》、应玚《公宴诗》。
2.正始文学:何晏《景福殿赋》、夏侯玄《离合诗》、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向秀《思旧赋》。
3.两晋诗坛:陶渊明《归园田居》、谢灵运《山居赋》、鲍照《芜城赋》、庚信《哀江南赋》。
4.南北朝诗歌:北朝民歌《木兰辞》、庾信《哀江南赋》、南朝山水诗谢灵运、鲍照、谢朓、颜之推《颜氏家训》。
5.骈文:萧统《陶渊明集序》、萧纲《与朱异书》、江淹《恨赋》《别赋》、庾信《哀江南赋》。
6.小说: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萧统《陶渊明集序》、萧纲《与朱异书》、江淹《恨赋》《别赋》、庾信《哀江南赋》。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1.文学创作风格的多样化:既有建安七子的豪放,又有正始文学的玄妙,还有两晋诗坛的婉约,以及南北朝诗歌的南北交融。
2.文学题材的广泛:涉及政治、历史、山水、田园、爱情、友情等多种题材。
3.文学形式的创新:骈文的兴起,标志着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4.文学理论的成熟:曹操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等,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5.文学教育的普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成为士人必备的素养,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6.文学交流的促进: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交流,使南北文学相互借鉴,丰富了文学创作。
7.民间文学的兴起:北朝民歌《木兰辞》等,展现了民间文学的魅力。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具有丰富的代表作品和独特的特点,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为后世文学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问建安七子中,哪位作家的作品以豪放见长?解题方法:回顾建安七子的代表作品,分析作品风格,找出以豪放见长的作家。
答案:曹操。
2.习题:请问正始文学中,哪位作家的作品以玄妙见长?解题方法:回顾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品,分析作品风格,找出以玄妙见长的作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局势动荡,政权更迭频繁,但这一时期的文学较前代有很大的发展。
究其原因,一是儒家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佛教、道教的传播,思想上出现了多元化特征;二是社会大变动,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现实基础和社会环境。
自曹操父子以后,魏晋南朝的统治者和王公贵族大多崇尚文学,招揽文士,这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政治条件。
此外,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为文学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与活力。
1、五言诗和建安文学这一时期,文学方面最有成就的是诗歌。
五言诗得到进一步发展。
建安时的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徐干、陈琳、应玚)在五言诗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建安文学主要是指建安时期的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一般所说的建安文学,是指建安前几年至魏明帝最后一年(239年)这段时间的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而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
2、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陶渊明出身没落官僚地主家庭,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喜做善事。
同时,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喜欢大自然,在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二十岁时,陶渊明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以谋生路。
但在官场,陶渊明看到了门阀士族的腐朽统治,最终选择弃离官场,从此归隐田园。
在此期间,他接触农民,写了许多反映当时农村生活和他参加劳动的诗篇。
他的诗朴实、自然,使人感到亲切。
他的著名散文《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世外桃源,他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3、七言诗在古代诗歌中,七言诗是形式活泼、体裁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自由,抒情叙事富有表现力,诗体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
篇幅较长,容量较大,用韵灵活。
现存最早的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
南朝刘宋政权的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又有新的贡献,他变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并可自由换韵,对七言诗的发展方向有很大的影响。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多元文化融合
这一时期的文学融合了不同地域、 民族的文化元素,为后世文学的 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借鉴。
情感表达与个性追
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注重个性 表达和情感抒发,对后世的诗歌、 散文等文学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承前启后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继承了先秦文学的优秀传统,又开启了唐宋文 学的先河,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
五言诗
总结词
五言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的诗歌形式,以每句五个字、结构简单、语言质朴为特点。
详细描述
五言诗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摆脱了乐府民歌的影响,走向文人化的创作道路。其代表作 品有曹操的《观沧海》、曹植的《白马篇》等。五言诗在唐代发展达到了巅峰,成为了
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玄言诗
总结词
玄言诗是魏晋时期的一种诗歌形式,以阐释 老庄哲学、追求自然恬淡为特点。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 重要作家与作品 • 文学流派与风格 • 文学批评与理论 • 文学影响与地位
01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起源与背景
社会背景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 文化变革。这一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并与道家、 法家等思想相互融合,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思想启迪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个体意识、人本思 想等,对东亚各国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产生了启发,推动了 东亚文化的进步。
风格借鉴
东亚各国的文学家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两汉魏晋南北朝 文学的艺术手法和风格特点,丰富了本国文学的内涵和表 现力。
THANKS
感谢观看
详细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历史大变动,丰富了文学的内容。
这一时期,诗作大为发展,小说和文学评论都有一定的成就。
建安文学建安时期(196—219),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盛世。
这时期出现了享有盛名的文学家,其中最有名的是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
他们的诗文,反映了时代的动乱和动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痛苦。
他们诗文的风格,慷慨苍凉、意境深沉却又富有生气。
《文心雕龙·时序》称:“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曹操,是政治家、军事家,又是文学家。
他的诗歌质朴豪迈,多有悲凉慷慨的特色。
如他的《蒿里行》,叙述了董卓之乱、关东义军讨代董卓之战以及随后的自相攻杀,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害。
诗写道: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蔽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他的诗,流传下来的有二十多首,大都具有雄放豪迈的风格。
曹丕的诗,多是抒情诗,文字流丽,基调比较伤感低沉,没有曹操那种积极乐观风格了。
文学造诣比较高的是曹植。
曹植字子建,是曹丕的同母弟,得到曹操的宠爱,但也因此遭到曹丕的猜忌。
曹丕作了皇帝后,曹植受到百般压制。
他虽贵为封王,实情同囚徒,郁郁不得志。
他的作品可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作品,反映他的政治抱负及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疾苦。
后期作品充满了受压抑的激愤。
他的前期作品如《送应氏》诗,写出洛阳经董卓乱后的残破景象,有曹操《蒿里行》的气势。
另一首《野田黄雀行》是他后期的诗作。
诗中,借黄雀比况自己,恨不得像黄雀一样冲破罗网求得解放。
建安七子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瑒、刘桢。
曹丕在《典略·论文》里说:“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骐骥于千里。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注引)就诗而论,王粲的诗是七子中最好的。
他的《七哀诗》,反映了战争对人民所造成的浩劫。
当时,长安遭受董卓之乱,王粲避乱南依刘表,离开长安时他在郊野里看到战争所造成的人间惨象。
诗写得真实而有感情。
建安时期的三曹七子,在辞赋方面也很有成就。
曹植的《洛神赋》,用洛水女神宓妃的神话传说为素材,塑造了一位雍容华贵、秀丽多情的洛神。
想象丰富,描写细腻,很有艺术魅力。
正始文学正始时期(240—248),玄学兴起。
玄学反映到文学领域里,出现了玄言诗。
这时政治斗争残酷,有些玄学中人物如嵇康、阮籍,内心都有苦处,他们的诗还是有感情,有内容的。
故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说:“正始明道,诗杂仙心。
何晏之徒,率多浮浅。
惟嵇旨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
”刘勰的理解是对的,嵇康、阮籍虽然也是玄学中人物,但他们的诗却有感情,有内容,不是空洞无物的谈玄说道。
正始年间,是魏晋政权的递嬗时期,曹氏、司马氏政治斗争激烈,司马氏残酷地杀害了党于曹氏的文人志士。
阮籍、嵇康都是党于曹氏一方的人。
嵇康被杀。
阮籍嗜酒放达而内心却是苦痛的。
这些思想感情,自然反映到他的诗文里去。
阮籍有《咏怀诗》八十二首,其中一首《夜中不能寐》: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鸣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诗是心声,《咏怀诗》反映了阮籍内心的苦闷。
嵇康的性格是矛盾的。
他一方面恬静寡欲崇尚老庄,一方面却又疾恶如仇,刚强任使。
他的性格气质自然会在他的诗里得到反映。
有些诗如《酒会诗》表现清逸脱俗的思想,有些诗如《幽愤诗》又表现了愤世疾俗的感情。
西晋文学正始以后,直到两晋之际,玄言诗是主流。
《诗品·总论》说:“永嘉贵黄老,祖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诗作既然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他们便转而追求形式。
《文心雕龙·情采篇》评西晋的作品是:“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
”情是内容,文指形式。
这就是说不注意内容,但追求形式,走向形式主义道路。
太康中有所谓三张(张华、张载、张协)、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尼、潘岳)、一左(左思),号为文章中兴。
其实除左思外,一般成就都不高。
左思的代表作是《三都赋》,当时名家如皇甫谧、张载、刘逵等为之作序作注,都评价甚高。
“于是豪贵之家,竟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晋书·文苑·左思传》)。
其实,左思的诗要比他的赋好。
左思出身贫寒。
后来左思的妹妹为晋武帝贵嫔,但这似乎并没有抬高左家的社会地位。
左思的诗里对社会门第充满了愤恨不平。
他写过八首《咏史》诗,对“世胄蹑高位,英俊沈下僚”之愤恨不平,溢于言表。
他还说:“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他蔑视权贵,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他豪气昂然地说:“被褐出闾阖,高步追许由。
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
左思的豪气和意境,跃然纸上。
另外还有傅玄,他的诗反映社会实际,在当时是有现实意义的。
特别是几首反映妇女问题的诗,如《豫章行·苦相篇》、《秋胡行》和《秦女休行》,或写妇女的受欺凌,或写爱情的坚贞,或写妇女的刚烈,都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被《诗品》称作“善为凄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的刘琨,在西晋末年屯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和刘聪等相持,后因失败被害。
死前有《重赠卢湛》诗云: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
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
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
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辀。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这表现了他的效忠国家而又壮志未酬的郁积悲怆的感情。
这种悲壮风格是西晋诗中少见的。
东晋南朝的玄言诗和山水诗东晋前期,文学方面比较消沉,没有伟大的作家和作品。
正像锺嵘《诗品·总论》所说:“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这里所说“诗皆平典似道德”,指的正是玄言诗。
东晋初年的诗人,只有郭璞可述。
他的诗富于文采,代表作是《游仙诗》。
托名游仙,实是表示对现实不满。
李善注解说:“凡游仙之篇,皆所以滓秽尘网,锱铢缨绂,瘡霞倒景,饵玉玄都。
而璞之制,文多自叙,虽志狭中区,而辞无俗累。
”(《文选》卷二一郭景纯《游仙诗》七首解题)郭璞的诗,可以看作阮籍、嵇康、刘琨、左思一流派。
他生在两晋之际玄学盛世,思想里难免受有玄学的影响,但他的诗有内容有感情,语言鲜明生动,不是“平典似道德经”的玄言诗。
东晋后期,山水诗兴起。
到了南朝宋初,山水诗大盛,玄言诗衰落。
《文心雕龙·明诗篇》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山水诗兴起的背景是:过江世族居住东土会稽,境地含山临海,河流纵横。
出身名家的公子文学之士,闲暇无事,可以邀游山水。
兴之所至,发之为诗,于是山水诗出。
最有名的山水诗人是谢灵运。
晋末宋初,文学造诣高的有陶渊明、鲍照、谢灵运、颜延之。
鲍照的文学造诣要比谢灵运、颜延之为高。
陶渊明(365—427),字元朗,后改名潜。
东晋大司马、荆州牧陶侃的曾孙。
但陶渊明这一支,到他父亲时就没落下来。
中年时期,陶渊明曾作过几任小官。
义熙以后,便不再作官,终老田园。
陶渊明一生,尤其是晚年,生活是相当穷苦的,有时甚至连饭也吃不饱。
他的诗句中就有:“弱年逢家乏,老来更长饥”,“菽麦实所羡,熟敢慕甘肥”,“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
陶渊明少年时受过儒家教育。
他的《饮酒》诗有:“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证。
他也曾有一定的政治抱负,他的《赠羊长史》诗有:“贤圣留余迹,事事在中都。
岂忘游心目,关河不可逾。
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
闻君当先迈,负痾不获俱。
”义熙十三年,刘裕伐后秦,破长安,江州刺史左将军檀韶遣长史羊松龄去关中称贺,渊明作此诗以送之。
诗中流露出他对收复关中的高兴心情。
由于政治形势的动荡,官场的腐败,他才意志消沉,辞官归隐田园。
渊明的诗,以田园生活为题材,也都表现出闲适恬静不慕荣利的意境。
这可以他的《归田园居》诗一首为例: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归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簷,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虚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位田园诗人,不喜欢战争、压迫和剥削。
他理想的社会是人们可以过着安居乐业的太平生活的社会。
他大约听到过流亡逃户所建立的村社生活的一些传说,他就空想了一个桃花源社会。
在这个桃花源社会里,“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桃花源》)这首诗反映当时农民的理想。
谢灵运(385—433),是东晋名将谢玄的孙子。
王、谢两家是东晋南朝地方上最高的门阀世族。
“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奴僮既众,义故门生数百。
”(《宋书·谢灵运传》,下同)谢灵运喜爱山林生活。
他家在始宁县(今浙江上虞县西南)“有故宅及墅”,“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
他在会稽“凿山浚湖,功役无已。
寻山陟岭,必造幽峻。
”他“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今浙江临海县西南),从者数百人。
临海太守王琇惊骇谓为山贼,徐知是灵运,乃安。
”这种山水生活,孕育了他的山水诗。
谢灵运写诗,注重字句的雕凿。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评论宋初的文风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老庄告退,而山林方滋。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另一评论家锺嵘在《诗品》里评论说:“元嘉中,有谢灵运,才高词胜,富艳难纵。
”两人对谢灵运的诗都是推崇的。
但他们所说的,都是谢灵运在文字上下工夫,不是诗的内容。
谢灵运、陶渊明都写五言诗。
陶渊明写田园生活。
透过田园生活吐露出自己的真实感情,他的诗可以说文情并茂。
谢灵运写山水,太注意文字技巧,伤害了内容。
这是同他的优裕生活分不开的。
颜延之(384—456),是和谢灵运同时的人。
祖籍琅邪临沂,移居建康。
少孤贫,好读书,“文章之美,冠绝当时”(《宋书·颜延之传》)。
颜延之诗的缺点,一是喜用典故“弥见拘束”(《诗品》卷中),二是太注意文字雕饰。
他的诗比谢灵运更注意文字的雕凿,更加局促于绮语浮词。
他问鲍照,他的诗和谢灵运的诗比起来如何,鲍照说:“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君诗如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
”“铺锦列绣”、“雕缋满眼”,形象化地指出了颜诗形式上的优点,也就涵蓄地指出了内容上的缺点。
宋初的作家,能够一扫只注意形式之风,不在文字词藻方面苦求雕琢,而以矫健之笔抒写自己感情的,只有鲍照。
鲍照,因为出身门第低微,总是被看不起而受压抑。
文学上也不为当时所重视。
锺嵘《诗品》感叹地说:“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淹当代。
”他的诗总反映出一种怀才不遇和对现实不满的愤懑情绪。
无论从文学技巧还是内容来看,鲍照的诗确是高出他同代的一些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