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魏晋南北朝与文学的自觉时期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自觉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自觉

魏晋南北朝——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中国文学的自觉,指文学自身觉悟到独立存在的价值,而从文史哲不分、诗舞乐合一的状态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门类。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

”袁行霈指出,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而对魏晋时期为文学自觉的时代的论证,如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文学的观念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也有“文学”与“文章”的概念,但“文章”的含义却与汉代不同。

曹丕所认为的文章有四: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虽然这种“文学”与现今的“文学”还有一定的差别,但是比汉人有很大的进步。

其一是它将史传排除在外,其二是将诗歌同辞赋并在一起纳入到了文学的范畴中来,这种一减一增虽然可不是简单的数学问题,而是大大的纯净了文学的概念。

除此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对“文笔”进行了清晰的辨析。

在汉代,文笔是对各种文章著作的总称,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

后来刘勰对其作了一个语言形式上的分析:“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有韵者文也”这种分析也是比较粗浅的。

再后来萧绎才从文学的性质上对其作了精确的辨析:“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篡,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

”这种区分,无疑使人们对文学的概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也正是由于,这一时期的人们对文学认识清晰化,才有宋文帝时国家设立了与儒、玄、史并列的第四馆“文馆”。

还有一点我觉得是有必要一提的,那就是曹丕从文学创作的角度高度概括出来的“以气为文”这个命题。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

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的觉醒和文学的自觉

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的觉醒和文学的自觉

浅析魏晋南北朝是人的觉醒和文学的自觉时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的开头,且以五言古今体诗的兴盛为标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异常的繁荣,人的觉醒和文学的自觉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文学创作个性化和集团化。

“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时间段内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这种现象的出现于这一时期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处在大汉王朝末期黄巾董卓大乱之后,乱世风云,老百姓处世艰难,战乱不断,而此后又出现了一个曹操,这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

1927年,鲁迅在广州市立师范学校的演讲稿《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提到:“董卓之后,曹操专权。

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

他的立法是很严的,因为当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

曹操曾经自己说过:“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这句话他倒并没有说谎。

因此之故,影响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风格。

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

”曹操的这一思想对当时整个文坛有着很大的影响,他的这种观点让当时的文人有话可说,做起文章来没有任何限制和顾忌,想些什么就写什么,这就对当时的文坛的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不像我们今天,虽说言论自由,文风开放,但真真做起文章来,我们顾及的东西,考虑的因素不言而喻。

有些话我们应该说,但却不能说。

文化大革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从某些方面来讲我们已经获得了很大的自由,不管是行动上的还是思想上的。

但纵观近代中国文学,“撞车现象”和歌功颂德的虚无缥缈之文学汗牛充栋。

在学校,每年或多或少的都会举行一些以爱国为主题的征文比赛,但我又不得不说,现在有多少人能够理智的清醒的认识历史,知道什么是家,什么是国吗?大学里,我们在上《中国近现代史刚要》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够认真的对待,我们都对历史麻木了,历史在我们身上成了某种发泄某种情绪了工具,成了纯粹的喊口号主义。

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自觉时期?

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自觉时期?

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自觉时期?对于“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的理解主要有有三方面,一是“摆脱附庸”,如:“所谓文学的自觉,是文学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而独立发展”。

汉朝人所谓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学,到了南朝,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萧统编辑《文选》,选文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为标准,将经、子、史排除在外,这样就将文学作品与学术著作完全区分开来,使文学摆脱经史的附庸地位而独立出来,南朝文人试图通过“文”与“笔”区分来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类型,刘勰《文心雕龙》说当时的“常言”即一般意见认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二是认为此时的文学同时最为集中的表现出来文人化、个性化、抒情化与审美化的特征,“文学自觉就是对文学的形式化、审美化、个性化特征的自觉”。

《尚书·尧典》中有“诗言志”的说法,已指出了诗歌的抒情作用,汉代人也指出辞赋具有“丽”的特点,这些都对文学的本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直至汉末,人们一直未能摆脱把它看作教化工具的观念,文学一直居于经学的附庸而未能独立发展。

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文学观念已经明确。

《宋书·谢灵运传论》说:“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说明从建安开始,人们已经明确文学的特性。

曹丕作《典论·论文》,根据各种文体的创作实践加以分类,指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对诗赋“丽”的特性作了明确的概括;而且他还运用了“气”的理论,对作家各自不同风格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其后陆机作《文赋》,进一步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中国儒家传统的文学观的束缚,在这篇《文赋》中已经看不到什么痕迹了;《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涉及情采、声律、比兴、夸饰等等方面,有意识地追求了文学的艺术美感和生命活力,标志了文学自觉,在克服了玄学思潮对文学过度的侵蚀之后,南朝文学再度接续了自建安以来文人文学注重华美的传统,并将之推向唯美化的程度。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文学: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文学: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文学: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发布时间:2009-1-25 8:29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文学: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自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变革时期。

这场变革的历史契机来自汉末的大动乱,汉末至魏晋的长期的动乱使得两汉大一统的社会基本解体,思想统治随之松动,其具体表现就是经学统治的衰落乃至瓦解。

例如,曹操一改汉代的察举制,仿效战国时期的做法,主张“乱世用其才”,实行“唯才是举”,并公开发布文告,认为可以任用“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之用兵之术”的人,这本身就是对经学的极大的蔑视,使人不再仅仅为儒家的经义而生活。

另一方面,经学统治的衰落使人们禁锢的思维得以解放,注重学理思辩和生命感悟的玄学思维开始兴盛,这就易于导致人的感性的进一步觉醒。

魏晋南北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是门阀士族制度的存在。

自东汉以来,开始形成掌握了相当的政治权力、经济势力和文化知识的官宦世家,汉末便沿革成为豪门大族,并渗透到政治领域,成为统治者的社会基础,至曹丕则实行了“九品中正制”,正式承认了士族阶层的政治特权。

这一阶层具有突出的社会文化特征:第一,以姓氏和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多个大的宗族,其政治和经济势力相对独立,较少受朝代更迭的影响。

由于它具有很强的连贯性,所以对社会的影响很大。

第二,高踞于平民和庶族地主之上,等级严格,以致出现了“士庶天隔”的情况。

第三,构成士族的因素往往有两个,一是世积文儒,即累世业儒,书香传家,而且素有声望;二是位居清要,指祖先居官为多为清要的文职。

第四,生活上的奢华与情感上的放纵。

两汉的地主、官吏尚比较俭朴,但魏晋士族却一改斯风,崇尚奢华,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当时在士族中竟然传为美谈,可见一斑。

士族子弟不事生产,不学无术,追求享乐,蔚然成风,《颜氏家训•勉学》中说:“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进入了自觉的时代。文学的自觉有哪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进入了自觉的时代。文学的自觉有哪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进入了自觉的时代。

文学的自觉有哪三个重要的标志?答:文学的自觉有三个重要的标志:1、五言诗创作的腾涌。

2、开始了以乐府民歌为主向文人诗歌创作为主的转变。

3、建安风骨的形成。

二.简述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特征。

答:魏晋南北朝特定的时代条件,决定了该时期的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绚丽多姿,异彩纷呈。

如果同汉、唐相比,揆其大要,其基本特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1 自觉趋向型文化特征魏晋以降人们文化心态的自觉趋向,既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又反过来给予当时文化以巨大影响。

2 开放融合型文化特征魏晋南北朝开放型文化特征,是由于国内各民族大融合,中西文化交流频繁,以及自觉趋向型的文化心态等时代条件决定的。

3 宗教鬼神崇拜型文化特征魏晋南北朝文化思想的另一个特征,是宗教神学的勃兴。

4 区域型文化特征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战乱,汉族和少数民族人民迁移转徙,各割据政权实施政策的差异性,使得这个时期各地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封建地域性的特征表现得更为突出。

当时经济、政治、学术思想、宗教、民族聚居以及社会风俗等,无不受地域环境的影响。

因此,作为反映上述各方面总和的文化(精神和物质的),不能不带有鲜明的地域型特征。

三.曹丕与曹操在诗歌创作上有何异同?答:相同的地方:1)诗歌的形式都是乐府2)就诗歌创作而言,曹氏父子同为悲慨,曹操与曹丕的悲慨更多的是抒写时代的苦痛不相同的地方:1)曹操是一代枭雄,诗歌苍凉悲壮,霸气淋漓,很有王者之风;曹丕的诗歌婉约细丽,着重抒发个人情感,文辞纤细,与曹操的风格很不相同2)曹操的诗歌大都是缘事而发,描写现实;曹丕的诗歌多文士气,公子气。

3)曹丕诗歌的特点还体现在艺术形式的创新上。

其诗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皆备。

四.简述南朝民歌的内容与艺术。

答:南朝民歌的内容:南朝民歌产生于商业都市,是市民文化的产物。

商人、市民、歌女的生活较少束缚,享乐的成分较多,又加上采集、保存者的思想情趣,所以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是表现男女恋情的情歌。

浅论魏晋时期文学的自觉

浅论魏晋时期文学的自觉

浅论魏晋时期文学的自觉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使文人觉醒,此时的文学在形式上的特征是对形式美的强调。

文学的自觉主要表现在:对文学价值的重估、文学题材的大开阔、在创作上将文学与非文学区分开来,以及对语言的形式进行自觉的探索,对汉语这种语言的规律进行总结等方面。

标签:魏晋时期文学自觉1 什么是文学的自觉鲁迅先生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由此而提出“文学的自觉”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观点。

什么是“文学的自觉”呢?所谓“文学的自觉”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学拜托经学“附庸”的地位而发展;二是按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律进行创作。

“文学的自觉”是与人的自觉有深刻联系的。

人的自觉是“文学的自觉”所表现的深刻主题,而“文学的自觉”则是魏晋的自觉的表现形式。

“文学的自觉”是以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为先导的,如果没有对人的自身价值的认识和肯定,没有尊重人的个性人格的观念的形成,就不可能有“文学自觉”时代的来临。

2 社会动荡使文人觉醒从东汉末年起到东晋灭亡,在这两百多年中内祸外患接踵而来,战争使得人们流离失所,人口大大减少,土地荒废,在这种社会大动荡时期,人民的思想也发生了大的变化,传统的儒家大一统思想在这个时期,已不能作为维护封建社会的有效武器而存在,也不能满足人们思想的需要。

再加上此时的儒学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儒学了,因为汉武帝时期起来的儒学,虽然顶着孔子的招牌,但其学说的本质,已并非孔子的真面目。

儒学中加进去了许多阴阳五行的学说,因而那时的儒学,就带有了浓厚的方士之气,哲学也就成了迷信的宗教。

当时的帝王、权贵却极爱这种哲学,这种哲学成了他们的护身符,但这种哲学对平民老百姓却无丝毫有利和受用之处,因此当政治动荡、政权分崩离析之时,这样的儒学也就跟着衰亡了。

而在动荡之时,人们思想往往更需要一种寄托,无论是知识分子阶层还是平民阶级,都有酿成新信仰、新宗教的需求,老庄玄学、道佛宗教便应运而生了。

1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进入了自觉的时代。文学的自觉有哪三个重要的

1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进入了自觉的时代。文学的自觉有哪三个重要的

1.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进入了自觉的时代。

文学的自觉有哪三个重要的标志?答:1、这一时期文学批评著作大量涌现。

文学批评著作的大量涌现,是文学思想、文学思潮活跃的最直接、最显著的表现之一。

在先秦两汉时期,没有专门论及文学创作与批评动的著作,那一时期人们对文学的看法,大体沿袭汉儒论诗的“诗教观”,即所谓文学是用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政教工具。

但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论著大量出现,并已摆脱了两汉的儒家诗教观的束缚,涉及到了文学的地位,文学的风格特征及其与作家才性的关系,文学创作的内部规律、文学创作与时代关系、文学的文体特点,文学批评与批评的原则、方法、态度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有代表性者如《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等,同时,这一时期的文学总集也体现了一定的文学思想,如《文选》等。

2、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就文学批评的概念、术语,逐步形成了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些特定的范畴。

如“风骨”、“风韵”、“形象”、“意象”、“兴会”、“兴象”等,也开始探讨“意与象”、“形与神”等的关系。

这些前所未有的概念、术语的出现,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内容,同时,它也标志着这一时期对于文学内部规律探索的加强。

3、这一时期在文学创作上所体现出的文学思潮也极为活跃。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从东晋“玄言玄理”再到刘宋“山水清音”,从齐梁“新体”再到梁陈宫体,文学的风尚、题材、风貌的潜衍流变,无不呈现出这一时期求新求变的文学风貌,也折射出文学思潮的活跃。

以上这些表现都是前此的文学史所未曾有的,而这正是文学走向自觉的表现。

2.简述其主要特征,有以下数端:答:1、这一时期文学批评著作大量涌现。

文学批评著作的大量涌现,是文学思想、文学思潮活跃的最直接、最显著的表现之一。

在先秦两汉时期,没有专门论及文学创作与批评动的著作,那一时期人们对文学的看法,大体沿袭汉儒论诗的“诗教观”,即所谓文学是用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政教工具。

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现象

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现象

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现象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现象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现象【1】【摘要】在魏晋南北朝之前,并没有文学这一独立的门类。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了独立的一个门类。

【关键词】文学自觉;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有意义的是文学的自觉,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文学是文学自觉之后的文学。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这种文学自觉有三个标志,下面分别就从这三个标志来浅析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自觉现象。

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先秦文学并不是现代意义的文学,先秦时期的文学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

生动活泼、多姿多彩是文学的萌芽期。

接着到了两汉文学,汉代文学以大为美,铺张扬厉成为风尚。

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相适应。

文学风格格式化,凝重板滞。

汉代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学创作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如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等。

这一时期文学最终成为了独立的门类。

先秦时期散文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这一时期没有纯文学的散文,散文的创作往往和历史和哲学掺杂在一起,但是仍然具备一定的文学性。

先秦诗歌有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抒情诗。

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则注重了抒情性。

先秦没有赋这种文体,汉代的赋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仿《楚辞》,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意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相关因素,而形成的新文体。

魏晋南北朝时期词赋显示出抒情化、小品化特色,文学性得到加强。

先秦小说是神话和寓言一类的故事。

汉代没有小说的文学形态,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小说逐渐成为一种正式文体。

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先秦时期各种文体区分不太明显,文史哲不分,诗舞乐结合。

各种文体之间无明确的分界。

到了汉代,文体看似有了一定的分别,但文体掺杂现象仍然存在,但是大部分文体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定的写作要求和基本风格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魏晋南北朝与文学的自觉时期
【摘要】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文学的自觉便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

【关键词】魏晋时期;文学;自觉
在古代文学的概念中,“文学自觉”是指文学及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自觉地对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认识,促进文学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曾这样说到:“他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李泽厚《美的历程》也写到:“文学的自觉”是魏晋的产物,而且说“非但指文学而已。

其他艺术,特别是绘画与书法,同样从魏晋起表现着这个自觉”。

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文学的自觉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

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时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的。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

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题材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事对各种题材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有了自觉的追求。

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

包括南朝时四声的发现及其运用,以及声律、比兴、丽辞、夸饰等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大量运用,都是当时文学自觉的标志。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开始的。

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在曹氏父子周围还集中了王桀、刘祯等一批文学家。

他们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的能力;他们不再拘守于儒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是此时“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太康时期的文坛也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锺嵘《诗品序》中说:“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

”所谓太康诗风,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由于时代的原因,潘岳、陆机不可能唱出建安诗歌的慷慨之音,也不会写出阮籍那种寄托遥深的作品,他们的努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拟古,为是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

太康诗风以繁缛为特点,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句式由散形趋向骈偶,丧失了建安诗歌的那种风力,但在语言的运用上
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对语言的雕琢使诗歌有了更细腻的感情。

西晋末年玄言诗产生并得到发展,在东晋诗坛也辉煌了数十年之久。

玄言诗的兴盛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谈之风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

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玄释合流是他们玄言诗的重要特点。

如孙绰的《道贤论》、《游天台山赋》等。

田园诗人陶渊明在这段时间内出现,开创了田园诗这一新诗体。

他将汉魏古朴的诗风带入更纯熟的境地,并将“自然”提升为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他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高的,也是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人物。

宋初的诗体由玄言诗开始转向山水诗,谢灵运是第一个创作山水诗歌的人。

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谢灵运才学出众,但在政治上一直不得意,因此他总是纵情山水,肆意遨游,“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歌。

谢灵运的山水诗鲜丽清新,语言富丽精工,创作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性情渐隐,声色大开”。

齐梁以后,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们,在格局上发生了新的变化,先后形成了几个以皇家为中心的诗人集团,因此这一时期群体的艺术风貌比较鲜明。

梁陈两代以帝王为代表的宫廷诗人,将民间情歌从市井引入宫廷,并进行大量模仿创作,他们更多的是对女性的审美观照,和对宫室、器物以及服饰等方面的描写,通过艳丽的辞藻和声色的描摹来满足一种娱乐的需求,这些诗作被后人称作宫体诗。

在这一时期,汉语的四声被发现,沈约将四声运用到诗歌的声律中,出现了永明体诗歌。

这些诗歌合理的运用诗歌的音节,使之具有和谐流畅的音韵美,因此也被称为新体诗。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十分丰富,个性鲜明,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都摆脱了各种束缚,寻找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这个时期的文学真正变成了个人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文学审美趋向注重意象,风骨,气韵等等,这些都标志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史.
[2]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3]中国文学史纲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