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合集下载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摩托车:改革开放以来,摩托车逐渐成为城
乡居民的重要交通工具。
世界上第一辆摩托车
我国第一辆摩托车
世界最帅超级摩托车
世界最牛摩托车手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2、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
(1)汽车: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出租汽车行业发
展迅速,家庭汽车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
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及设计者卡尔·本茨(德)
轿子的那些事
龙辇《niǎn》:皇
帝乘的轿子,32人抬。
凤辇:皇后乘的轿
子,16人抬。
轿子的那些事
官轿:三品以上大官虽
可用银顶,皂色盖帏,在 京城内四个人抬,出京用 八人。四品以下只准乘锡 顶、两人抬的小轿。
婚轿:民间一般为
二人抬轿,只有“娶 亲用的花轿”允许八 人抬轿。
古代其他的代步工具
古代交通基本靠走
人力车(“黄包车”或“东洋车”)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人力、蓄力牵引的交通工具
(2)新式交通工具——自行车
19世纪中后期,“洋马 儿”传入中国。
“后来我学会了骑自行车,下令把宫门的门槛一 律锯掉,这样出入无阻地到处骑。”(溥仪)
新中国一度成为“自行车王国”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2、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
1.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 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导致这一改变的重要 因素是 ( ) A.服饰的中西合璧 B.报刊杂志的创办 C.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 D.交通通信工具的改变
解析:题目中强调传统的粗略时间观念被精确的时 间观念替代,A、C两项与时间关系较远,可以排除。 B、D两项都与时间有关,但是报刊发行时间的精准 程度显然要低于交通通信工具,所以选D项。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别肠转如轮”“眼见双 轮驰”“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可知,描述的是近 代交通工具的革新,它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故选A项。B、C、D三项均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排除。

必修二专题四: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每课名题4)-教师版)

必修二专题四: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每课名题4)-教师版)

必修二专题四: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每课名题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0分)1.(2011年3月南京市二模5题)右图为上海造币厂2004年铸造的上海铁路博物馆纪念章,图案为130多年前淞沪铁路上运行的“先导号”机车。

选择此图案是为了纪念( )A.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B.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条铁路C.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奠定D.中国的第一条干线铁路顺利通车【答案】A【点拨】1876年,上海怡和洋行英商在未征得清政府同意的情况下,采取欺骗手段在上海擅筑,擅自修建了淞沪铁路(从吴凇到上海),于1876年7月建成通车,全长15公里,经营了一年多时间,这是中国最早办理客货运输业务的第一条铁路。

后来清政府用28万两白银将其赎回,全部被清政府赎回拆除了。

【结束】2.(2011年3月江门市一模16题)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涵:“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

……且内地股匪未靖广……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

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息是()A.毛鸿宾属于顽固派的代表人物B.当时修路受到帝国主义势力的阻碍C.修筑铁路不利中国马车事业和商业往来D.义和团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答案】A【点拨】材料反映毛鸿宾是反对修铁路的,B、D两项均与时间不符;C项说法错误,铁路固然会打击中国传统运输业,但明显有利于中国商业往来;当时修铁路是时代潮流,毛鸿宾反对说明他是顽固派的代表,选择A项。

【结束】3.(2011年4月杭州质检19题)中国近代有人曾赞叹一种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

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

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

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

”这项发明是()A.电话B.有线电报C.无线电报D.广播电台【答案】A【点拨】从材料中的信息:人手能用、能得声可以判断是电话。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精品教学案例_1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精品教学案例_11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分析《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因此,本课对于近代交通和通信工具原因及影响掌握就尤为重要。

(2)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第2节课。

它上承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下启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同时又相对独立,共同反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各个层面。

在近现代史上,中国的社会结构在近现代处于急剧的变革中,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方面体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另一面给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合作的办法,指导各小组学生阅读教材、搜集材料,制作课件。

课前将学生分为铁路公路组、水运航空组、通讯组等八小组完成各组任务(搜集材料、制作课件、课堂展示)。

要求展示时间5--7分钟左右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主要情况,并理解这一变化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特征,认识到它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1)搜集老照片,引用相关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特点。

(2)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结论。

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变化。

教学重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交通工具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用图片展示古代、现代交通与通信,给学生视觉形成强烈冲击。

12.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13.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12.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13.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课题: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知识体系】【重难点解析】1.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①根本原因:西方的工业文明首先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强烈冲击,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共同影响的结果。

②具体原因:西方先进科技与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合力影响。

2.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①变化首先由通商口岸开始,逐渐向内地扩展。

这与帝国主义列强势力的深入路线相同。

②由于经济发展及风俗习惯存在极大差别,各地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

③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巩固练习】1.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下变化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的是:A.“竞尚洋装” C.西餐馆的出现B.“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D.西式洋房的出现2.中国传统的华冠儒服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但从光绪三十一年起,清政府对传统的军服进行改革,陆续拟订了陆军、海军和巡警等新式服制。

这说明:①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相矛盾②民间服饰变革之风对官定服饰制度形成了巨大冲击③清政府主动顺应服饰变革的潮流④中西文化碰撞和交汇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A.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④3.西式服饰传入中国的时间是:A.鸦片战争以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C.太平天国运动以后 D.辛亥革命以后4.维新派人士发起女权运动的主要原因是:A .外国传教会的宣传 C .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B .民族危机的影响D. 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5.下列关于“断发”与不缠足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政治色彩B. 二者同时被取消C.“去辫”是中国留学生在西方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刺激下产生的D. 放足受外国传教会的极力宣传6.1930年,一人到广州玩耍,他不可能:A. 看到有人穿中山装B. 在西餐馆就餐C. 见一男士拖着长辫子D. 听到有人称呼他“同志”7. 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是A. 《申报》B.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中国丛报》D.《绍文新报》8. 标志着中国无声电影历史结束的是A.《渔光曲》B.《定军山》C.《风云儿女》D.《歌女红牡丹》9. 近代以来,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具体是在A. 鸦片战争时期B. 洋务运动时期C. 太平天国时期D. 五四运动时期10.读报刊与看电影说明了近代文化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②太平天国运动后,报纸成为抢手货③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是《民报》④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的热情空前高涨⑤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清朝宣统皇帝溥仪退位后,仍住在紫禁城内。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课件)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课件)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连接交通 发展经济 移风易俗 巩固统治
(2022·衡水期末)1874年,李鸿章上奏清廷
《筹议海防折》,指出“南北洋七省,自须联为
一气,方能呼应联通,何况有事之际,军情瞬息
变更”,“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
援,可一日数百里,则统帅当不至于误事”。在
此,李鸿章奏请修建铁路的主要理由是( A.师夷长技,以夷制夷
B 河连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这些运河的修建
A.反映了欧洲交通体系的完善 B.推动了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 C.刺激了西欧人不断探索海洋 D.导致了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从传统到现代 ——工业革命
与交通发展
1807年美国富尔顿 蒸汽轮船
1814年斯蒂芬森 “火箭”号
西方:交通的发展日新月异 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特点?
这些国际运河均降低了东西方物资交流的成本,大大改变了世界航运格 局,不仅分别成为埃及、巴拿马两国经济生命线,更是东西方互联互通的 要道,成为大国角力场、兵家必争地。——魏向清《世界运河名录》
(2022·西城期末)17世纪开通的法国米迪 运河开辟了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 186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使得亚欧之间往来 船只可以直接通行;1914年通航的巴拿马运
古代世界对海洋探索的历程及特点? 范围窄规模小
智利的复活节岛,居民5000 人,即波利尼西亚人种
◆波利尼西亚人 很早就在太平洋 诸岛活动。 ◆腓尼基人首次 横渡地中海。 ◆维京人在北大 西洋和北海地区 探险。 ◆阿拉伯人在印 度洋开展繁忙的 海上贸易。
从区域到全球 ——全球航路
的建立
太平洋
北美洲 1492—1493年
19世纪60 年代中期
1872年
1881年
1909年

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2课日益进步的交通和通信工具

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2课日益进步的交通和通信工具

第12课日益进步的交通和通信工具1.新中国成立前(1)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了从上海至吴淞的铁路。

(2)1909年竣工的京张铁路,是詹天佑主持设计修建的第一条干线铁路。

(3)中国的第一条公路:1906年修建的镇南关至龙州的公路。

(4)中国最早的近代水上交通运输企业:1872年创办的轮船招商局。

(5)中国最早的民航线路:1920年,民国政府的中国航空公司开辟了北京至天津的航线。

(6)各种运输方式都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2.新中国成立后(1)铁路运输①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修建了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和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②改革开放以来a.国家加大了对铁路建设的投资。

2006年青藏铁路建成通车。

b.许多铁路修建复线,实现了电气化。

c.1997年以来,中国铁路干线实行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2)公路运输①新中国成立后,公路运输发展很快,已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公路网。

②高速公路的建设成就辉煌,总里程已位居世界第二。

(3)内河航运和远洋运输①远洋运输:船队的船只总吨位位居世界第二。

②全国内河航运:以长江、京杭运河和珠江航运最为发达。

③上海港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海港。

(4)航空运输发展最为迅速。

(5)城市交通也得到较快发展。

3.意义(1)交通运输的进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

商品的运输和交流,把各地的人们与全国、全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2)交通运输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改变着人们的观念。

知识点二通信工具的进步1.新中国成立初人均拥有电话数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2.改革开放以来(1)特点:迅速发展。

(2)表现①到2002年全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跃居世界第一位。

②采用地下光缆微波同轴传送和卫星传输,使通信畅通无阻。

(3)意义①交通和通信的现代化,使文化和信息的交流空前方便、快捷。

②人与人之间实现便捷、密切、多渠道的交流,极大地推动了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历史人民版必修2课时跟踪检测:(12)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Word版含解析

历史人民版必修2课时跟踪检测:(12)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近代思想家王韬在论述铁路作用时说:“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

”他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 A.调运快捷B.连接中外C.资源开发D.经济交流解析:选A作者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军事方面,能起到调运快捷的作用,故A项正确;连接中外、资源开发、经济交流,材料没有体现,故B、C、D三项错误。

2.近代电车刚进入上海,有人作竹枝词:“铁线纵横铁轨铺,几如地网与天罗。

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

”一段时间后,有人又作竹枝词:“人坐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电车行驶通租界,市政经营仗市民”。

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B.西方物质文明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习俗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D.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上海市民对电车由不接受到接受的过程,本质上反映了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

3.19世纪末自行车从西方传入中国,成为宫廷贵族的玩具;到20世纪60、70年代自行车和缝纫机、手表一起成为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再到80年代,自行车逐渐成为中国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如今自行车不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交通工具,也是人们健身、休闲的好方式。

自行车命运的变迁不能说明() A.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B.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C.中国自行车工业世界领先D.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解析:选C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自行车命运的变迁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思想观念的改变;材料内容无法体现中国自行车工业的发展水平。

4.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

这说明() A.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由上海地方当局制定B.汽车在中国已经出现C.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D.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解析:选D材料说明不同的车辆有着不同的行驶规定,属于近代交通文明,故材料主旨意在说明近代交通文明在上海逐步确立。

日益进步的交通和通信工具ppt1北师大版

日益进步的交通和通信工具ppt1北师大版

52条民航线 民航大国
水 运 航 空
晚清中 国创办 的最早 的近代 航运企 业。首 次打破 列强的 垄断局 面。 轮船招商局 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
◆ 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学 以致用
3.新式交通工具轮船开始进入中国应该发生在 ( ) A.洋务运动后 B.鸦片战争后 C.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D.辛亥革命后
古代的交通与通讯
1、烽火戏诸侯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通讯:烟火 通讯:写信 交通:骑马 交通:坐船
5、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交通:11路
6、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通讯:飞鸽传书
第12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课标要求:
D
随 堂巩固
必作题
3、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 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 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 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A
C
【合作探究一】
近代以来我国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原因 有哪些?(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探究) ①社会性质和国家政策转变 ②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③思想观念革新
④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国外新技术的传人
【合作探究二】
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的 生活有什么影响? (从积极和消极方面展开)
1、积极: ①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②改变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③推动社会的近代化 ④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2、消极: ①近代利于列强侵华 ②交通堵塞、能源危机、环境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现代铁路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修建宝成、兰新铁路 2000年京九铁路(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位) 2006青藏铁路建成通车
一、交通事业的发展
• 2、公路建设和汽车制造 • (1)近代:镇南关至龙州—中国第一条公路
• 20世纪初(1902年)汽车在上海出现
• (2)现代:重要运输方式 • 建起覆盖全国的公路网;高 (1)近代铁路的发展(清末) 1876年中国境内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 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 1909年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京张铁路
铁路交通的发展 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是什么?
①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控制。 ②政局动荡。 ③群众迷信 ④清政府的迂腐 根本原因: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1、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两次工业革命) 2、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 3、政府的大力提倡; 4、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5、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 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 • • • • • 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提高了生活质量 加快了信息传递 提高了效率 深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探究:为了解决交通运输堵塞,有哪些办法?
1.地面、地下和空中的路轨设计,实现地面交通压力最小 化
2.发展城市环线,实现市区的客流量的最小化
3.实行单向行驶的道路交通,实现车辆行驶障碍最小化 4.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现车流数量最小化
3、电话
时间 1875 成就
电话的发明者贝尔
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 通第一部电话。 19世纪80年代 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电话局。
20世纪初 新中国成立后 清政府在南京设立了中国第 一个电话局。 电讯事业快速发展,手机、 电话、传真机、互联网已经 被人们广泛的利用。
三、归纳——中国近代交通、通 讯发展的原因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 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2)现代:1949年有52条民航线。
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思考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
动力: 人力、自然力 引进 机械力
技术:
自制自研
地区发展差别: 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对象:
进程:
平民化、普及化 先慢后快 海陆空
种类: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 1、邮政 • 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 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 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2、电报
(1)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 建立一个电报机房 (2)1877年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台湾 架设。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最 早是出于军事目的) (3)20世纪初,上海建立无线电报局。
1956年长春一汽生产 “解放牌” 客车,标 志着中国汽车工业诞生,红旗牌轿车
一、交通事业的发展
• 3、航运业
(1)近代:1872年轮船招商局 晚清中国创办的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 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
(2)现代:90年代转向高档旅游服务行业
4
航空成就
(1)近代: 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中国航 空业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